中国古代文学史 西游记 论文
《西游记》论文
《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分析摘要:一是猪八戒丑陋无比又反以为美,蠢笨无能而又自作聪明,憨厚老实又爱耍小心眼,具有浓厚的喜剧色彩。
二是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是旨在为芸芸众生写‚心三是涉及猪八戒形象的文化意蕴问题。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而猪八戒这样一个既好色又贪吃的形象却博得了人们的喜爱!其原因在于,在猪八戒形象的塑造上,作者已经完全突破了人物道德化、符号化的樊篱。
以善意的揶揄揭示了人类文明掩饰下的本来面目。
关键词:猪八戒、形象、贪吃、贪睡、贪财、贪色一提起猪八戒,一个浮雕式的形象似乎就先现在眼前:蒲扇耳,莲蓬嘴,粗笨的身躯,狼狈的模样,神奇而有趣。
作者笔下创作的这个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典型,无疑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骄傲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而猪八戒这样一个既好色又贪吃的形象却博得了人们的喜爱。
究其原因,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那支对人物精雕细刻的传神之笔,在猪八戒形象的塑造上,作者已经完全突破了人物道德化,符号化的樊篱,以善意的揶揄,揭示了人类在文明掩饰之下的本来面目。
‚有意敞开人性中最真实客观而又卑污低下的一面,无情地暴露出人性在羞耻心掩盖下的无意识区域,使人们由斯而观照到自身的内在隐秘和原始形象,从而达到重新认识自己——这是猪八戒形象塑造上最成功的地方。
‛残留在猪八戒身上贪财好色、自私自利的‚人欲‛,非但没有使他成为一个反面形象,反倒增添了这一人物的‚血肉感‛和‚真实感‛,显示出猪八戒毫不虚伪做作的坦率和真诚。
这一兼具多重人格的鲜活形象,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小说对他的讽刺尽管也十分辛辣、尖刻,但展现给我们的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具体来说应该是动物、人、神三者的结合体。
他的身上体现了动物性、人性、神性的各种性格符号的综合。
猪八戒在小说中有一个从‚神‛到‚猪‛的演变过程。
他原本是天蓬元帅,是天神,只因一念之差对嫦娥起了淫心,酒后失态而被贬谪人间;但是他又在降凡投胎的过程中,再度遭难,误投猪胎而变成‚猪‛。
因而在他身上就比其他人(如孙悟空、唐僧、沙僧他们)更多了一些动物性的体现。
西游记议论文
西游记议论文西游记议论文(通用24篇)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特别是有严密的逻辑性的议论文,议论文具有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的特点。
如何写议论文才能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西游记议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西游记议论文篇1《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大家小时候肯定都看过《西游记》的动画片吧,不过小时后看大家都是看看孙悟空的神气罢了,这次我读了西游记的文言文版,可是读到了与小时候不一样的感受,更使我获益匪浅。
书中的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让我联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
这着实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废、虎头蛇尾,我不禁惭愧自己当初为何不能像他们一样坚持到底呢?也许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从头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只要我尽力去做了,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成功啊!因为我去做了,而且坚持到了最后。
孙悟空是我在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人物了,第一部分便主要描写了孙悟空。
描写了孙悟空出世之后求师学艺、取得金箍棒、销毁生死册、大闹蟠桃会、砸坏炼丹炉。
吴承恩成功塑造了一个藐视皇权、神通广大、敢于造反的英雄形象,歌颂了反传统、反封建的思想和斗争精神。
书中出现的妖魔鬼怪,既是危害人类的自然力量的化身,也是社会邪恶势力的象征。
孙悟空同他们的斗争,不仅为成功取的经书,也是为民除害。
这本书正是通过孙悟空降妖伏魔的故事,表达了人民嫉恶如仇的观念,歌颂我国人民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其实《西游记》是一本十分普遍的书,我想学生中没读过《西游记》的人应该是没有吧,毕竟这是一本十分值得人们回味书呢!西游记议论文篇2《西游记》我已经读了好几遍了,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动活泼的,每次读他,面前呈现的都是色彩斑斓,惊心动魄的神话世界。
作者吴承恩把书中每个人物都描写的多灵活现,为读者讲述了唐僧一级他三个徒弟一路上历尽艰险,降妖除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的故事。
论文解析《西游》
解析《西游记》摘要:《西游记》又名《西游释厄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编撰而成。
此书描写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传奇历险故事。
小说通过西天取经的故事,刻画了孙悟空的形象,表现了他藐视权威、不畏强权、除恶扬善的战斗形象与精神。
这个形象鲜明的反映了人们战胜邪恶和征服自然的崇高理想。
关键词:宗教、神话、意义、讽刺第一章浅谈西游记的内在故事“混沌为开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前清浊辩;覆载群生柳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预知造化会无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西游记》是我国优秀的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本浪漫的主题,同时把孙悟空的形象提到了全书首要地位。
从古至今,凡历万事春秋者,必有权深之造诣、晓阴阳、通兴衰、观天时、查地利。
拿捏万物又有天者。
著文献、填兴亡、立书记传衍于后世。
其中有四书广为流传,称为名著。
《西游释厄》者,四名著之一也,其故事明为神佛玄怪遍之全书,实则借之讽刺当世之人伦朝纲。
全书以佛家思想通本冠之。
可见佛教在当时之兴盛。
主人公唐、孙、猪、沙各自出身不同。
但于最终皆皈依沙门,成就正果。
虽以取经为名,路径磨难,但各路妖魔尽是贪,处处神佛皆护短。
深刻的反应出作者所在朝代官官相互之通,官官相护而民不其善,不知修身养德。
所谓一世之乱必有英豪。
孙行者皆其英豪也。
出身虽低,但修得变化之术,有缘取神兵,自再称王,虽有鬼厉勾魂,但以其自身造化,改之命数不受其拘,此反应作者之“命在我手,不在天数”之意境,也可说“我命由我不由官”之意。
古之拘人死生者,阎罗天子也,作者称为阎王。
阎王判人生死,民间有云:“阎王叫你三更去,何人留你至五更?”而在本书中,阎者普通官也,因天地人三才,地居其中,天者之下亦是王者之下、高官之下也。
但居人者之上,亦是普通百姓之上。
而非紫袍玉带之辈,也称的上为官也。
可想而知,于当时之朝代,不论大小官吏,皆有生杀大全,不分青红皂白,亦可亦之魂魄,中原之载通“猴王大惊,怒曰,吾本天地灵猿,拜德名师学艺,逞化分明,早已了却生死,不在五行,其于拘我?”可此之之志,显出现实之世通,任尔无罪无恶,吾亦,送至黄泉,而孙大圣大闹地府,可谓大快民心,也大快你者之心,故而之。
《西游记》论文
试论《西游记》的谐趣内容提要当今影视文化大繁荣的情形下,各种关于西游记的影视及翻拍不断,去年周星驰导演的《西游记降魔篇》更是获得了巨大的票房成绩,《西游记》所以为人们长久称道,百演不衰,确在于透视深刻,揭露丑恶无遗,鞭挞痛快淋漓,还在于给人们沐浴世间自有公道光芒照耀的温暖,——取经功德圆满,孙悟空按“劳”分配,被安排顶级荣誉“斗战圣佛”职务,虽然只是虚职。
而只有“巴结”专长的“诸无能”却落得“净坛菩萨”——类似专管饭桶的领导层成员结局。
《西游记》之所以引人入胜,还在于表达了人们对探寻无限苍穹的幻想,共同向往美好、积极向上的健康精神。
其中,已经明显透露出宇宙无限大,地球内涵极其丰富,自然或可征服的信息。
其间向往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呼风唤雨,已因于电视电话和人工降雨,从可望变成了可及;一个斤斗十万八千里,假宇宙飞船载体变成了现实;拔一根猴毛变出一群小猴子,实际是关于现实克隆技术的早期幻想,以及屡遭不公正待遇,最终得到平反昭雪、立地成佛,都是向往和实现美好的追求。
关键字西游记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唐僧正文一.师徒四人1.孙悟空——性顽劣孙悟空好动、好胜,一身灵气、好嘻闹,一旦性起,什么事都敢干,不想后果。
这种原形有人群的地方就有。
比如,这种人在家是淘气的孩子,机灵鬼,在学校是能闹腾的学生,可真要潜心学习,一通百通,无人可比。
在单位,这种人是能拼争,有创新的干将。
但这种人是最不愿意守规矩的人。
这种当朋友,热心助友没说的,关键时刻可以两肋插刀;可你要玩他,那你就挚着倒霉吧!他整你可下的去手,招术奇多;领导对这种人离不开,但又信不过,因为不好驾驭。
2.猪八戒——性贪多欲猪八戒讲享受,性懒惰,不求进取,得过且过,好吃、好睡、好色、玩小心眼,会讨上司欢心。
在家这种人会拍父母马屁,为的是少干活,多得好。
在学校和单位,这种人不爱学习,笨拙,但肯出蛮力,必要时也能吃苦。
实际中的这种不会都像八戒那样面貌丑陋,所以他们讨女人欢心往往能得逞。
第三篇西游记论文5篇
第三篇西游记论文5篇第一篇:第三篇西游记论文西游记路上的仙景众所周知,西游记所讲述的是圣僧一路西行,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得真经的故事。
但其实,在这九九八十一难中,有不少值得观赏的极具画面感的景观。
就拿第二十七回中,三打白骨精的地点来说,前有高山峻岭,后有万亩良田,左有青葱绿树,右有民居相伴。
西游记中人间的精致景观,而类神话的西游记中,还有一个地方——那就是神仙们的世界。
在这些地方,有着一群逍遥自在的人,那里四季长春,没有夏秋冬,天天鸟语花香。
像观世音菩萨住的普砣岩,就是一个如此的风水宝地。
看那溪水环绕着一座山,山上有一座小屋,屋边是一个鱼池,池边还有一林翠竹,观音就坐在池边,每日诵经,向徒弟们讲法,有时,还会兴高采烈地抚上两下古琴。
除此之外,还有一处仙境,它位于灵山之巅,它就是佛祖的传经之地。
在哪个地方,有各级仙佛,有虔诚的教徒,有庄严的寺庙,有宏伟的经阁。
在那里,不同于观音的灵山,它是吵闹的,俨然犹如一座佛的城市,但在这里,你找不到任何的闲人,所有人都在为了自己的信仰而努力——当然,佛祖自己也不例外。
他虽然吵闹,但是,这个吵闹却不像上海,它是安静的,但却又是吵闹的。
在这里,黄光漫天,没人看不到那一个个矗立在得到高僧头顶的光环。
怎样?是不是美不胜收了呢?第二篇:《西游记》第1回--25回复习资料《西游记》第1回——25回复习要点共享者:、、、第一回1、花果山在(东胜神)洲(傲来)国。
2、“孙悟空”的名字是(菩提祖师)取的。
3、词解:须臾:一会儿序齿:排列年龄顺序4、注音:瞑(míng)目蹲身拖男挈(qiâ)女第二回1、孙悟空从菩提祖师处学到的三个本领,分别是(长生不老之道)、(七十二般变化)、(腾云之法或筋斗云)。
2、孙悟空被祖师赶回花果山的原因是(B)。
A、调皮淘气B、卖弄本领 C、学艺不精3、孙悟空去修行后,(混世魔王)欺负了他的“子孙”。
第三回1、悟空去傲来国偷兵器,使了(分身法)把兵器都拿走了。
西游记论文
《西游记》的主旨——英雄之死内容摘要:《西游记》诞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晚期。
在此之前,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结构在思想、文化、政治等社会意识形态层面以已完整建立起来,到明代已经相当稳固。
这一点,在作为神魔小说的《西游记》中注定也要打下无形的烙印。
故此,在《西游记》一书中,我们可以捋清中国封建社会秩序的组织规则;这样之后,我们回归作品便可以体味到该书在浪漫化传奇化背后隐含的现实悲剧性,为悟空这个英雄角色的陨落而叹嗟。
《西游记》作为文学文本因融入了诸多的艺术构造和描写,或多或少有其浪漫的一面,又因通书由神话串联起来,所以它使原来的玄奘取经的历史在文本化的基础上又向浪漫化倾斜也不足为奇。
如果探究《西游记》的悲剧色彩,缘何又讨论文本的浪漫化呢?因为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在浪漫化的记述中更加饱满。
另外,浪漫化文本不代表喜剧,按中国传统文学观念,悲剧常源于社会的黑暗压迫,并造成个人外部命运的悲惨遭遇。
这种观念引导下产生的文学作品带有较强的社会现实性和批判性。
而现代悲剧美学融合了西方悲剧观,引入了主体的内心斗争和精神性格的冲突,内在的冲突加上外在的社会之间的冲突构成了内外冲突相互纠缠难以取舍,最终走向崇高的毁灭的悲剧。
就结果而论,《西游记》便在无意中显露了些许的现代悲剧意味。
反观《西游记》的浪漫化描写,吴承恩诙谐生趣的笔调除了用来描写离奇曲折、跌宕起伏的取经经历,也大量地刻画了取经团体的各自的精神面貌,在性格流变的矛盾中已蕴含悲剧成分。
每一个悲剧都有一个载体。
纵观《西游记》全书,唐玄奘无疑是支撑整个取经事业的领袖。
但这种领袖气质仅仅表现为他对佛教的极度虔诚上,甚至可以说是源于菩萨赋予他的权威“你今须是收留悟空,一路上魔障未消,必须他保护你”(第五十八回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再加上观音教给他驾驭悟空的紧箍咒,可见悟空的重要性。
另外,有别于历史的是,取经的策动者在西游记中并不是唐僧,而是太宗听了菩萨的劝告差遣玄奘参与的。
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_论文
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内容提要:《西游记》可以说是我国写"神魔"小说中最杰出的一部,它具有非常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其中塑造较为成功的是孙悟空的形象,本文从四个方面来论及这一形象.孙悟空蔑权贵的桀骜不训的性格,具有追求自由的强烈愿望;孙悟空对神佛保持桀骜不逊的一贯作风,体现人民的革命精神和民主要求;孙悟空发扬和保持旺盛的战斗意志和热情;孙悟空具有锄强扶弱,打抱不平的江湖好汉特色.关键词: 《西游记》孙悟空追求自由战斗意志好汉特色《西游记》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本浪漫主义色彩较浓的小说,是我国许多"神魔"小说中最杰出的一部.它的重心是写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在取经的过程中师徒四人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但着笔最多的是孙悟空,尤其是前七回,作者是集中力量来写孙悟空的.正是通过这个神话英雄,寄托了人们的生活理想.而且.正因为这是一部幻想性的神话小说,它比现实题材的小说能够充分地反映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欲望.从我国文学史上的神话创作来看,孙悟空是一个被塑造得最完美的神话英雄的形象.他的艺术形象总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孙悟空蔑权贵的桀骜不训的性格,具有追求自由的强烈愿望.从开头美猴王出世到大闹天宫失败,共七回的篇幅集中描绘了孙悟空的基本形象.他破石而出,立刻显示了不平常的勇敢,发现了水帘洞,被群猴尊为美猴王,在这"仙山福地,古洞神州,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不伏人间王位的拘束,自由自在的生活着,但他还是不甘心,忽然想"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终于这美猴王拜了须菩提祖师为师,取名为孙悟空,他聪明好学,得到了师傅的真传,学会了七十二般变化,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孙悟空大闹龙宫,索得了如意金箍棒,又闹幽冥,一笔勾销了猴属生死簿上的姓名.于是,他返回了花果山,自在称王,无忧无虑,无拘无束,无法无天,欢欢喜喜的生活着.龙王和冥王奏明玉皇大帝,可玉皇大帝在这"天生圣人"面前,显得那么懦弱狼狈,他听了太百金星的主意,招安孙悟空为弼马温.孙悟空本来也作得有滋有味,但听说这官职原来是那么低下,便怒火顿生,孙悟空怪玉帝轻视人才,打出天宫,回到花果山自己封自己做了"齐天大圣".玉皇大帝发兵征缴失败,只好认可他封的尊衔,于是他又"欢天喜地"的快活生活.英雄的孙悟空从不逆来顺受,却偏偏要用自己的力量战胜这种蔑视,又两次闹了天宫,因为蟠桃会没有他这个"齐天大圣"的位臵又觉得受了骗,遂搅散蟠桃会,偷蟠桃,窃仙丹,这些情节,反映出人们要求个人的权利,地位,个人的尊严得到尊重的强烈愿望.孙悟空在与玉皇大帝再次派来围剿的天兵天将展开了大战,大败天兵,高举叛逆的旗臶,不管有多少法力高强的天将,他就是敢于大打出手,一支金箍棒打得"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大天王无影无形."在花果山,面对李天王率领的诸天神将和十万天兵,他毫无俱色,敢战善战.在跟二郎真君战斗时,更是充分的表现了他随机应变,变幻莫测的神通.他时而变得身高万丈,与真君恶战,时而大耍腾挪变化的手段跟敌手周旋.一会又变作一条鱼儿,游入水中.他可以变麻雀,变水蛇,变花鸠,甚至可以变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象个庙门,牙齿变做门扇,舌头变做菩萨,眼睛变做窗棱,以守为攻,准备等真君一进庙便一口咬住.不料因为猴子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做一根旗杆,被真君识破,他又扑的一个虎跳,又冒在空中不见了,这一下连真君那"凤眼"也看不清他到哪去了.原来孙悟空根本不把李天王布下的"天罗地网"当一回事儿,他已经用隐身法冲出营围,变作二郎爷爷模样,驾云到灌江口真君庙里接受鬼判们的"磕头迎接"了.直到玉皇大帝请来了"佛法无边"的如来佛,才算把他压在五行山下.孙悟空一而再地大闹天宫,并不是对以玉皇大帝为代表的天宫的统治秩序发起的挑战,而只是因为自身的自由遭到了威胁.但当孙悟空为维护自由而进行反抗时,也表现出强烈的叛逆性,甚至说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样大逆不道的话.可以说,彻底的自由,生活欲望和个人尊严的充分满足,反抗一切压制,这在现实环境中虽然不可能实现,却是人性中最根本的要求;只要社会思想较为开放,它便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西游记》的前七回,正是以神话形式满足了人们内心在心理上这种不尽合理,却根深蒂固的向往.文中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故事情节发展的紧张而有趣,孙悟空那机智,勇敢,乐观,诙谐的性格和变幻莫测的本领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在取经途中,他经常驱遣山神土地,四海龙王,前来效劳,若稍有不服从就嚷到"伸过孤拐来,各打五棍见面,与老孙散散心."有时仅为欺骗两个小妖,他便要玉帝闭天."若有半声不肯,即上灵霄殿动起刀兵."所以,连玉帝也无可奈何地"只得他无事,落得天上清平是幸",终于默认他"犯上"的要挟.有时对佛祖,观音也常常出言不逊,对慈悲的观音菩萨,孙悟空敢骂他"惫懒",咒骂她"该她一世无夫!"在众佛祖中,他与太上老君的关系最糟.大闹天宫时,他将老君的金丹偷吃得精光,恨得老君要亲自将他放在丹炉内外死拼炼为丹药.而在狮陀岭,悟空请如来帮忙对付妖怪万里鹏时,如来说出那妖怪与自己"有些亲处",悟空便直言不讳道:"如来,若这般比论,你还是妖精的外甥!"他对人间之王,更加蔑视.他对乌鸡国的国王说:"我老孙若肯做皇帝,天下九国九州皇帝都做遍了."朱紫国国王生病,他就用马尿和药丸给国王治病.等等这些无法无天,敢于向神佛天庭地府水界人间等一切权威挑战的反抗精神,桀骜不训的性格,强烈的自我意识,体现了民主要求.还值得一提的是,小说《西游记》第一回末祖师为孙悟空起名之后,作者加写两句诗,评论悟空的名字:"鸿蒙初辟原无性,打破顽空须悟空."什么是"打破顽空"呢 "顽空"指"牢固的天空",意指这个天子皇帝统治体系;"打破顽空"就是寄希望于孙悟空来搅翻那腐朽无道的朱明皇帝统治系统."悟空"要以谐音"勿恐"来理解,指首先要去掉恐惧的心理,不要害怕,才能够去履行"打破顽空"的行动,也可认为"孙悟空"应谐音为"孙勿恐".事实上后来确实去实践了作者"打破顽空"意愿的英雄孙悟空也正是先做到了天不怕,地不怕,龙王不怕,国王不怕,阎王不怕,佛祖不怕,神鬼不怕,妖孽不怕,无任何恐惧,去与统治体系做斗争,充分体现了革命精神.二,发扬保持旺盛的战斗意志和充沛的战斗热情.孙悟空的性格主要体现在勇敢和叛逆的行动里,那么在后期作品中就更深,更广地表现他无穷的智慧,坚定的意志和见义勇为的果敢行动以及矢忠于事业的诚挚坦荡的胸怀.在这里,取经事业的主角不是唐僧,而是孙悟空.一路上师徒四人受尽了各种磨难,孙悟空不仅要冒着生死艰难降妖降怪,卫护唐僧,而且头上还带着受治的紧箍咒儿,在降妖除魔时,由于唐僧肉眼凡胎分不清是人还是妖,孙悟空偶尔一不小心还要被唐僧念紧箍儿咒,疼痛难忍.可是就这样,孙悟空从没想过要退缩,一直忠心耿耿.自从接受了这取经事业的重任以后,就全力的为实现取经的目标事业艰苦奋斗.如: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憎恨逐美猴王"中白骨精先变做一个月貌花容的女儿,诱骗唐僧,正当要对唐僧动手时,被火眼金睛的孙悟空识破后,劈头一铁棒,不料,怪物使了个"解尸法",把假尸首打死在地上.唐三藏误认为孙悟空打死的是人,不是妖精,一气念起了紧箍儿咒,悟空就叫:"头疼!头疼!莫念!莫念!有话便说."唐僧道:"有甚话说!出家人,时常要方便,念念不离善心,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你怎么步步行凶,打死这无辜的人,取经来何用你回去罢!"悟空道:"师父,我回去便也罢了,只是不曾报得你的恩哩."唐僧道:"我与你有甚恩 "悟空听到这话后,连忙跪下磕头道:"老孙因大闹天宫,致下了伤身之难,被我佛压在两界山;幸观音菩萨与我受了戒行,幸师父救脱吾身才,若不与你同上西天,显得我知恩不报非君子,万古千秋做骂名."就这一席话果真管用.唐僧饶了他一次,这表明孙悟空是一只机灵的猴子,有情有意的猴子,虽然唐僧错怪他,可他并不记恨,相反,实性实意的保唐僧去取经.再说那妖精第二次又变作个老妇人来欺骗唐僧,当妖精问起唐僧:可曾见国她的女儿时,唐僧还理亏不感回答,可见他此时并不相信之前孙悟空打死的是妖精.悟空却认得那妖精,更不理论,举棒照头便打.不想又让那妖精跑了 ,把个假尸首又撇在路旁.唐僧一见,二话没说念起紧箍儿咒;足足念了二十遍.后说:"你是无心向善之辈,有意作恶之人,你去罢!"悟空道:"师父又教我去,回去便也回去了,只是一件不相应."唐僧道:"你有甚么不相应处 "悟空道:"实不瞒师父说.我老孙五百年前,居花果山水帘洞,大展英雄之际收降七十二洞邪魔,手下四万七千群妖,头带的是紫金冠,身穿赭黄袍,腰系的是蓝田带,足踏的是步云履,手执的是如意金箍棒,着实也曾人.自从涅盘罪度,削发秉正沙门,跟你做了徒弟,把这个金箍儿勒在我头上,若回去,却也难见故乡人.师父果若不要我,把那个松箍儿咒念一念,退下这箍子."这愁坏了唐僧,没办法只得再饶了孙悟空一次.这一段对话在显得孙悟空那么可爱,顽皮,象个聪明,机灵的小孩儿的同时也有一次表现了他的忠心,想尽一切办法去难为唐僧,也是为了保护唐僧,完成取经大业.狡猾的妖精又变作一个老公公,在这第三次的较量中,孙悟空所承受的痛苦就更大了.妖精在"得知"所谓的妻,儿都被孙悟空打死后,便大骂唐僧等人,激孙悟空动手,迫使唐僧再次念紧箍咒.孙悟空在忍着剧烈疼痛的情况下,仍然要与妖精作战,并将妖精打死在地,表现出孙悟空降妖除魔,卫护唐僧的赤胆忠心.白骨精现了原形化做一堆骷髅.孙悟空总算松了一口气,唐僧也信了孙悟空,不成想那猪八戒从中唆嘴道:"师父,他的手重棍凶,把人打杀,只怕你念那紧箍儿咒,故意化做这个模样,掩你眼目哩."唐僧不分清红皂白,逐悟空走.行者道:"师父错怪了我也!这厮分明是妖魔,你反信了那呆子谗言冷语,屡次逐我.常言道:"事不过三."我若不去,真是下流无耻之徒.我去!只是你手下无人."唐僧发怒道:"你这泼猴越发无礼!看起来只你是人,那悟能,悟净就不是人"那大圣一听此言,止不住伤情凄惨,又提起紧箍儿咒一事.唐僧见他言言语语,越发恼怒,滚鞍下马写了一纸贬书.孙悟空接过贬书悲痛欲决,拔了三跟毫毛 ,吹口仙气变了三个行者四面围住师父下拜.但悟空还是恋恋不舍,叮嘱师弟要小心,他忍气别了师父,但他并不怀恨师父,回花果山后,时常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坠泪.可见,悟空是个有情有意之人,即使身在花。
中国古代文学史论文
神魔皆具人情——《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形象比较研究(文学院汉语言文学赵聪0610012020)【摘要】具有“幻想小说”和“游戏小说”之称的《西游记》,不仅故事情节具有象征性,而且在人物形象上也极具象征意味。
“三打白骨精”中,作者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神魔皆具人情,唐僧是凡俗化得高僧,孙悟空是聪明、正义的好徒弟,猪八戒则是有着自然本性和本能的小私有者的象征。
【关键字】三打白骨精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形象象征一、解决一个问题:《西游记》主题考辨《西游记》自诞生至今,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奇书而光辉灿烂。
对西游记的研究也可谓灿若星海,四百年来,对西游记主题的讨论从未停止,而其主题定位关系着对《西游记》主旨、写作手法以及书中人物形象等多方面的理解和判断。
在探讨“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的形象之前,首先,我对《西游记》研究以来的诸种主题论断做分类分析,并提出我的看法。
(一)“神魔小说”与“幻想小说”此说自明清开始发端,明清虽无神魔小说之名,但谢肈浙在《文海披沙》卷七中有言:“俗传有《西游记演义》,载玄奘取经西域,道遇魔祟甚多,读者皆嗤其俚妄。
余谓不足嗤也,古已有之。
”称其为神魔小说,始自鲁迅,近人又称之为“神话小说”、“童话小说”,主要是因为《西游记》构成了一个非现实的艺术世界1。
这种说法,强调关注《西游记》的象征性、抽象性和超现实性,不对人物和事件作实讨论。
(二)寓言、哲理小说此说自《西游记》研究之始即有,如:世本陈元之《序》中有“此其书直寓言者哉!”李评本叶昼在评点中说:“《西游记》极多寓言。
”那么《西游记》到底有什么寓意呢?明代谢肈浙提出“收放心说”,即:《西游记》曼衍虚诞,而有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深,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上下天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服,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
至清代西游记的寓意阐释则出现两种倾向:①演化为“证道”、“谈禅”、“劝学”各派学说,宗教色彩教浓,以清代评点家为代表2;②坚持从艺术批评角度来分析作品的大旨,有着甚至承认《西游记》寓意深邃,未能明示而告阙如,以晚清小说家为代表。
中国古代文学史 西游记 论文
论《西游记》诙谐幽默的语言特色《西游记》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国古代神魔小说的集大成者。
小说不仅具有很深的思想内蕴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作者吴承恩不愧为一大才子,他依靠奇特的想象及语言天赋使《西游记》呈现出了独特的语言特色。
语言特色中诙谐幽默的特点更是可圈可点。
明代陈元之《<西游记>序》就曾赞誉它为“意近滑稽之雄”。
所谓诙谐,也就是滑稽风趣的意思,主要指语言;而滑稽,则主要指可笑的行为和动作;幽默则是二者兼而有之,只不过还有着更深的思想内涵。
其语言上的诙谐幽默主要表现在:俗语的运用、脱口而出的妙语、起名暗含深意和对话生动有趣等方面。
一、大量俗语的运用《西游记》是作者在几百年的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想象编纂而成的。
它包含着民间文化和民间智慧。
在语言上吸收了大量民间俗语质朴、生动。
俗语是一个很宽泛的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
西游记中大量俗语的运用不仅使原本枯燥、玄奥的佛学变得通俗,也使原本严肃的佛学道义变得幽默诙谐,具有喜剧效果。
(一)歇后语的运用歇后语不仅生动活泼、含蓄风趣。
还容易引发读者思考和阅读兴趣。
大多歇后语都具有戏谑、讽刺的意味,这也有助于表达感情,表现喜恶。
如:(六十七回中)行者笑道:“老官,你估不出人来,我自小结实,‘都吃了磨刀水的,秀气在内’哩”。
这一句运用了“秀”和“锈”的同音表明火眼金睛能够辨别真假,显示了孙悟空的自信。
(二)谚语的使用谚语是民间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形式,它的使用可以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如:(1)自古道:“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岂无通达之理,可放心前去。
这广为流传句话表现出了一种民间朴素的智慧。
再智慧的僧人也会有犯糊涂的时候,有时也会比不上一个乡野村夫质朴的智慧。
这句谚语的运用不仅表现出了民间的智慧,也具有一语点醒梦中人的作用。
(2)孙悟空大闹天空时曾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这句话简单易懂却寓意丰富,不仅表现出了孙悟空对天庭的不满,所具有的反抗精神和自负性格,也表明玉皇大帝不能唯才是用、心胸狭窄。
西游记毕业论文
西游记毕业论文西游记毕业论文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充满神奇和冒险的文学作品。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篇论文将探讨西游记的主题、人物形象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首先,西游记的主题可以概括为“求真”。
主人公孙悟空和他的伙伴们踏上了一场寻找真理的旅程。
他们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始终坚持不懈地追求真理。
这个主题在整个故事中贯穿始终,通过各种奇幻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展现出来。
这种对真理的追求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道德和智慧的重视。
其次,西游记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故事。
主人公孙悟空是一个聪明、机智且勇敢无畏的猴子。
他拥有神奇的能力和不朽的身体,但也有着人性的弱点。
他经历了一系列的修行和成长,最终通过对自己的认知和改变,实现了人性的升华。
其他角色如猪八戒、沙僧和唐僧也各具特色,他们的性格和行为展现了不同的人性面貌,丰富了整个故事的内涵。
西游记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蕴含的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例如,孙悟空的形象代表着勇敢和智慧,他的故事也传递了追求真理和自我超越的精神。
这种精神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被推崇和传承,成为了一种人们追求的目标。
此外,西游记还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将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这种结合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也为后来的文学作品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西游记中的细腻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力也成为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特点之一。
总结起来,西游记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主题、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而闻名。
它不仅是一部娱乐读物,更是一部具有深度和思考价值的作品。
通过对西游记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人性的复杂性。
希望本篇论文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考和启示。
《西游记》论文---孙悟空
《西游记》论文《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的巅峰之作,这部小说记述了师徒四人为了去西天取经,一路跋山涉水,斩妖除魔,历经了千辛万苦,克服了无数困难,付出了无数心血,花费了十四年的时间,终于取得了真经的故事。
这其中的苦和累不是一般人想象得到的。
他们之所以能战胜种种困难,是因为有一种执着的信念,有一种坚强、勇敢、乐观和不服输的精神在支撑着他们。
这让我领悟到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
我们的生活中也时常会有许多挫折和困难,但有付出就一定有回报,只要像他们师徒四人一样不懈地努力,总会成功的。
而在《西游记》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中,我最喜欢,并且最佩服的便是齐天大圣孙悟空了。
他是这里的第一主人公,更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好汉,他有着无数的本领,会驾筋斗云,会七十二变,更是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可谓智勇双全。
孙悟空一路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立下了汗马功劳,若是没有他,那取经便是寸步难行。
他有着大英雄的不凡气度,而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斗。
与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愣是叫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与妖魔鬼怪敢斗,他的火眼金睛决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妖精,如意金箍棒下决不会对任何一个留情;与一切困难敢斗,孙悟空决不会退缩低头,半途而废。
这就是齐天大圣孙悟空,一个光彩夺目的大英雄。
而在西天取经的路上,我认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是本书中最为精彩的一个故事了。
这里讲的是唐僧师徒四人路过一座荒山,山上有一个妖精,他听说吃唐僧肉能长生不老,就三次来骗取唐僧。
他先后变成了花容月貌的女子、寻找女儿的老婆婆和年迈的老爷爷。
可都被孙行者的火眼金睛看穿了,最终还是行者一棒打死。
可唐僧却不知情,以为悟空一路害死了那么多无辜的人,就念起了紧箍咒,并且受了八戒的唆使,将他赶回了花果山。
但后来唐僧有难,孙悟空还是毫不犹豫地离开花果山,随着八戒去救唐僧。
看完这篇故事,我从孙悟空身上首先感受到的是他的责任心,然后可以看出他对师父的情深义重,是个非常重情义的美猴王。
有关西游记的论文
有关西游记的论文《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塑造得失谈内容摘要:《西游记》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部浪漫主义色彩较浓的小说。
是我国许多“神魔”小说中最杰出的一部。
它的重心是在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故事,实际上着笔最多的又是孙悟空。
从我国文学史上的神话创作来看,孙悟空是一个被创造得最完善的神话英雄的形象。
孙悟空,如我们所知,是英雄的象征,是“斗战胜佛”,是广大人民心中的理想英雄。
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孙悟空的身上也深深地打上了封建思想的烙印,对佛法的无限宣传即对皇权的最终维护。
关键字:战斗精神,勇敢,挑战威权,理想《西游记》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部浪漫主义色彩较浓的小说。
是我国许多“神魔”小说中最杰出的一部。
虽然在它的主题思想里,渗透着封建主义,因果轮回的思想,但它毕竟是一部小说,真正感人的东西是它的特别富有艺术魅力的故事情节和人物。
这部神魔小说写了很多佛神鬼怪,而且也确实歌颂了佛法无边。
但是,它的重心还是在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故事,实际上着笔最多的又是孙悟空,尤其是前七回,作者是集中力量来写孙悟空的。
猪八戒当然也是一个写得成功的人物。
但是,从他的性格的主要方面来看,作者不过是把他作为和孙悟空对照的形象来写的。
因而,他的性格刻画得愈深刻,也愈加映照出孙悟空性格的光彩。
小说《西游记》的主角是孙悟空,是作家吴承恩塑造的神话英雄。
因此,孙悟空身上明显的打着作家个人的思想烙印,并且有着特定的时代色彩。
孙悟空性格的基本特征,是他思想中的异端倾向,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是神权观念淡漠,二是富有主动战斗精神。
先谈第一点:孙悟空对神权的漠视。
孙悟空对佛道两教所构筑的神权系统都是漠视的。
小说写他出世不久便当了美猴王,“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
后来闹龙宫,闯地府,大闹天宫。
与天宫作战,孙悟空自封“齐天大圣”,企图与神仙世界的皇帝平起平坐。
他初见玉帝时,蔑弃君臣等分,挺礼不让,玉帝问:“哪个是妖仙?”他回答道:“老孙便是。
孙悟空论文西游记论文试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
孙悟空论文西游记论文试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孙悟空论文西游记论文:试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摘要:《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孙悟空的形象,无论是大闹天宫时的叛逆,还是西天取经时的造福百姓,都是他实现人生意义的过程。
在孙悟空的人生里,前一阶段率性而为,天真烂漫,后一阶段为民除害,造福苍生。
关键词:孙悟空;率性;英雄《西游记》是中华民族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它的伟大之处在于对现实的深刻揭露与批判。
通过其主人公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英雄成长的过程。
他从无知和率性到施善于天下,从率性而为到造福万民,孙悟空最终成长为天下人都喜欢的英雄。
《西游记》全文从第一回至第七回,是孙悟空人生的第一个阶段。
在这一阶段里我们看见的是一只天真烂漫、勤奋聪慧的猴子。
《西游记》第一回即点出孙悟空的身世,文中写到“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月精华,感之既久,遂有通灵之意。
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
因见风,化作石猴。
”孙悟空无父无母,没有人教他起码的生活礼仪,没有人教他生活的基本常识。
这些决定了他以后的性格:率性、反叛、乐观。
尽管随后孙悟空曾于菩提祖师处习得本事,但始终也改变不了与生俱来的禀性。
在花果山被推捧为众猴之王,他领悟到生老病死难以幸免之理,于是,石猴历时多年求学访道,足见其心志。
最终石猴以自己独有的聪慧悟性终于学得七十二变与筋斗云两大绝技。
在大闹天宫中,这位自然之子,自始至终都带有“率性而为”的特征。
大闹龙宫,不过是为了取得一件称心如意的武器;大闹地府,只是向阎王讨回自己被剥夺的自由。
可见,他对当时社会最基本的秩序原则,缺乏最起码的认识。
在任弼马温期间,他尽职尽责,把天马养得“肉满膘肥”,直到知道了弼马温是个“未入流”的小官,这才反下天宫。
做了齐天大圣之后,玉帝让他代管蟠桃园,他“从此也不交友,也不他游”,尽职尽责。
他偷吃蟠桃也只是因为王母召开蟠桃大会,没有请他,他才假传圣旨,偷果品,盗御酒,偷吃金丹。
西游记论文
天界佛国的入世情怀──《西游记》儒家思想论略曹炳建打开《西游记》,我们不能不为其中无所不在的天界佛国的幻想描写而惊叹。
正因为《西游记》取经故事的宗教性质,于是便引起了人们不少误解,有了“谈禅”、“讲道”、“解易”等诸种说法。
但是,假如我们透过天界佛国神话世界的表面现象,而深入到作品的精神内核的话,我们又惊喜地发现:中国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中坚层面,吴承恩“尤未学佛”而以儒生身份去进行形象刻画,都使《西游记》更多地带上了儒家色彩,表现为儒家浓厚的入世情怀。
更确切地说,这是一部深受明代后期以王学左派为代表的思想解放启蒙思潮影响的文学巨著。
一儒、释、道共同创造了中国文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三者的共同点就在于,都包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探索。
其中佛教是一种典型的悲观主义的出世人生观。
它把人类社会看作是苦海,把人的生命看成是苦的根源,人们要想摆脱苦海,就只有脱去轮回,永生西天极乐世界。
因此,佛教的人生哲学就表现为对生命的超越。
与佛教不同,道教以生为乐,直至追求长生不死。
《抱朴子·内篇》说:“若夫仙人,以药养身,以术数延命,使内疾不生,外患不入,虽久视不死,而旧身不改,苟有其道,无以为难也。
”[1]所以,道教的最高理想就是肉体成仙。
但是,现实世界的名牵利锁和情爱色欲,常常造成人的夭亡,只有排除了现实的烦恼,才能实现对无限生命的追求。
因此,道教的人生哲学表现为对生命的留恋,处于出世与入世之间。
相对佛、道,儒家思想以入世为宗旨,表现为对有限生命的执着,对实现人生价值的热切渴望。
儒家早期经典著作《易经》即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这实际上是从阴阳两个方面,要求君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论语》亦曾记载:“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3]把人生的价值定位于“安百姓”,正表现了儒家的入世情怀。
孟子则把人格的修养归于“浩然之气”[4],倡导“舍生而取义”[5]的献身精神,要求人们敢于直面现实社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6],把儒家的入世情怀具体化为一种大丈夫型的阳性人格。
西游记论文正稿
《西游记》无疑是中国最伟大的一部神话小说,充满了浓郁、奇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它创造出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奇瑰丽的魔幻世界。
整部书无论是生动有趣的故事架构、曲折离奇的情节设计、丰富诡异的人物性格刻画,还是诙谐讽刺的艺术风格,以及明快、流畅、极富个性化的语言的运用,都体现出了作者吴承恩具有像他笔下的石猴一样“横空出世”的艺术想象力,显示出前所未有的艺术功力。
《西游记》是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创作的一部辉煌的巨作,鲁迅先生把这种小说定名为“神魔小说”。
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主要是在一个假想的天地里,攫取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变幻现象作为魔术性形式来描写故事或人物,笔下的人物是离奇的,甚至是用超现实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就其本质来说,是真实的、典型的、深刻的,而且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不是凭空虚造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本质。
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西游记》艺术宫殿。
《西游记》不仅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那《西游记》有怎样的艺术特色?关键词:神魔小说;人物个性;情节巧妙;幽默;对话生动贴切;短篇小故事连缀;艺术形象;诗化语言;哲理前言┅┅┅┅┅┅┅┅┅┅┅┅┅┅┅┅┅┅┅┅┅┅┅┅┅┅┅┅┅┅1结论┅┅┅┅┅┅┅┅┅┅┅┅┅┅┅┅┅┅┅┅┅┅┅┅┅┅┅┅┅┅21 致谢┅┅┅┅┅┅┅┅┅┅┅┅┅┅┅┅┅┅┅┅┅┅┅┅┅┅┅┅┅┅22 参考文献┅┅┅┅┅┅┅┅┅┅┅┅┅┅┅┅┅┅┅┅┅┅┅┅┅┅┅┅┅23前言《西游记》吴承恩著吴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
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
《西游记》写作时代为明朝中期,当时社会经济虽繁荣,但政治日渐败坏,百姓生活困苦。
作者对此不合理的现象,透过故事提出批评。
共一百回,六十余万言。
分回标目,每一回目以整齐对偶展现。
故事叙述唐三奘与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经过八十一次磨难,到西天取经的过程。
西游记论文
西游记论文西游记,它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也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具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该小说以孙悟空等主要角色为主线,讲述了他们的冒险旅程,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普遍问题和人性的弱点。
本论文旨在探讨《西游记》中的一些重要主题和意义,并分析它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首先,《西游记》中的主题之一是人性的弱点。
通过描绘主人公孙悟空的形象,本书揭示了人性的贪婪和自私,以及面对诱惑时的无法抵抗的弱点。
在小说中,孙悟空因为贪图天上的仙果而被困在五指山下五百年,这是对他自身欲望的惩罚。
这种揭示人性弱点的描写在中国文学中非常常见,它提醒人们要警惕自己的欲望,不要被它们所控制。
此外,《西游记》还揭示了人性的善良和亲情的力量。
主人公孙悟空虽然有着贪婪和自私的弱点,但在接受唐僧师徒的任务后,他展现出了无私和勇敢的一面。
他为了保护唐僧等人,不惜与恶魔搏斗,最终取得了取经成功的胜利。
这种展现人性善良和亲情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传统观念。
另外,《西游记》也通过描述主人公的冒险旅程,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在小说中,主人公们经历了各种艰难险阻,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挑战。
这种描写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同时也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通过这些描写,小说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状况,同时也提醒人们在面对困难时要勇往直前,战胜自己。
《西游记》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道德教育的典范。
小说中展现的人性的善良和亲情的力量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
它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带来了娱乐和启发。
总的来说,《西游记》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它通过描绘主人公的形象和冒险旅程,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善良的一面,并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反思,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同时,它也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西游记》的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学术和文化意义。
毕业论文西游记
毕业论文西游记试谈《西游记》中典型人物的塑造手法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甚至包括迄今为止的所有文学作品,真正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称得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八个字的,恐怕非《西游记》莫属。
《西游记》是一部中国古典神魔小说,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西游记》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自问世以来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在中国,乃至亚洲部分地区西游记家喻户晓,用一种虚拟手法描绘了一个坚持不懈终成正果的故事。
真与幻相统一的艺术。
《西游记》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小说在整体上是“幻”与“真”相结合的。
这种结合表现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就是能做到物性、人性与神性的统一,使得作品中的神魔形象给人一种真实、亲切的感受,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注意把人物之于日常的平民社会中,多色调的去刻画其中典型人物的形象。
《西游记》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愈久愈香的艺术魅力,主要取决于其作者旷世的文学艺术才华,对社会透彻的洞察和成书时的特殊社会背景下对代表性人物的塑造。
更因为它站在艺术的高度看生活,用艺术之手搔到了生活中永远的痒处,用艺术之笔概括了生活中永远的现实,永远激发响亮的笑声,永远给人睿智的启迪。
《西游记》的创作目的也正是寄托他的政治思想,鞭挞邪恶势力,使读者“悚然易虑”,并且无为而作,或搜奇猎异以资谈笑。
书中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同严肃的批判巧妙地结合,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趣。
《西游记》中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用语言和外貌突出人物形象《西游记》一书中用生动的语言和活灵活现的外形描写,突出了孙悟空等人在取经途中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人物特征。
并彻底展示了孙悟空的性格特征,特别突出了他的智慧,这些和以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以前只是折腾造反,而今是在不断斗争,并且斗争的策略越来越多,斗争的方法也越来越成熟了。
有关西游记的作文
有关西游记的作文《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它以其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寓意和丰富的文学价值,吸引了无数读者,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瑰宝。
《西游记》的故事发生在唐朝,讲述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四人一路向西取经的故事。
他们历经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真经,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形象。
故事一开始,孙悟空被封印在五行山下,唐僧师徒四人为了取经,一路上遇到了各种妖魔鬼怪的阻挠,但他们始终坚持不懈,最终取得真经。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仅克服了自己的困难,也帮助了很多人,最终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形象。
《西游记》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有着深刻寓意的哲学著作。
它通过唐僧师徒四人的经历,表达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于信仰、忍耐和勇气的向往和追求。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他们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不畏艰险,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西游记》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它还深深地影响了世界文学。
在东南亚国家,也有很多人通过翻译来了解这部作品。
在西方国家,也有很多人对这部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部作品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国界,成为了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总之,《西游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以其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寓意和丰富的文学价值,吸引了无数读者,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瑰宝。
它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也深深地影响了世界文学。
它的精神内涵也为当今社会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它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推荐下载】浅析《西游记》
浅析《西游记》【摘要】还在为写论文发愁吗,特此为您编辑了古代文学论文-浅析《西游记》,敬请关注!! 前言 用哲学家的眼光去洞察隐匿在神话故事中的中华哲学发展史; 用善良的真心去体会印证在求经途中的中华哲学坎坷路, 用超凡的智慧去领悟暗喻在两界山中的道佛学说神奇境, 用儒雅的学风去描述包容在三教中的炎黄文化之真经。
第一章《西游记》故事的哲学意境以及主要人物寓意介绍 《西游记》故事以两界山为界,前后用了两种语境阐述。
前者是以道家语境阐述道哲学文化以及演化过程,后者为佛家语境阐述佛学哲学理念以及参禅要义。
本书中的人物名称、法号以及物件在不同的语境中都隐喻了特定的哲学含义以下对主要人物名称、法号简单做以下介绍: 1、在道家语境中: 孙悟空:是石猴的道家法名。
代表道学之道---善。
是道家文化和道家人性的化身。
玉皇大帝:是统治思想的化身。
太上老君:道家的创始老祖,代表了道的根源。
四海龙王:儒家文字的化身。
托塔李天王:唐前正统文化宝库的化身。
太白金星:中华正统文化的灵魂---中庸的化身。
菩萨:是四处游走的和尚,是佛学文化的传教士,。
陈玄奘(zang):是唐朝年间,去印度学佛求经的和尚。
唐玄奘(zang):代表了大唐文化。
唐玄藏(cang)本身寓意大唐特色的佛性化身 在大唐特色佛性化身之外还玄藏了道、儒两教的人性化身 唐三藏(zang):是陈玄奘的法号。
三藏(zang):寓意经、率、论之三藏中华佛学。
: 如来:是佛家文化的本元化身。
2、在佛家语境中 唐三藏(zang):本身寓意正宗佛学文化和正宗的佛性 三藏(cang)指唐僧本身之外暗藏起来的道、佛、儒三家之人性 唐僧:是唐三藏(zang)本身寓意的佛化身,代表中华佛家的佛性梵 孙行者是三藏所藏(cang)的道教人化身,代表道家文化中的人性猿性 孙悟空:是孙行者的佛家法号,寓意猿性人修行之佛果。
猪刚鬣:是三藏所藏(cang)的佛家人化身,代表佛家文化中的人性--猪性 猪八戒:是猪刚鬣的佛家法号,寓意猪性人修行之佛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西游记》诙谐幽默的语言特色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国古代神魔小说的集大成者。
小说不仅具有很深的思想内蕴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作者吴承恩不愧为一大才子,他依靠奇特的想象及语言天赋使《西游记》呈现出了独特的语言特色。
语言特色中诙谐幽默的特点更是可圈可点。
明代陈元之《<西游记>序》就曾赞誉它为“意近滑稽之雄”。
所谓诙谐,也就是滑稽风趣的意思,主要指语言;而滑稽,则主要指可笑的行为和动作;幽默则是二者兼而有之,只不过还有着更深的思想内涵。
其语言上的诙谐幽默主要表现在:俗语的运用、脱口而出的妙语、起名暗含深意和对话生动有趣等方面。
一、大量俗语的运用
《西游记》是作者在几百年的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想象编纂而成的。
它包含着民间文化和民间智慧。
在语言上吸收了大量民间俗语质朴、生动。
俗语是一个很宽泛的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
西游记中大量俗语的运用不仅使原本枯燥、玄奥的佛学变得通俗,也使原本严肃的佛学道义变得幽默诙谐,具有喜剧效果。
(一)歇后语的运用
歇后语不仅生动活泼、含蓄风趣。
还容易引发读者思考和阅读兴趣。
大多歇后语都具有戏谑、讽刺的意味,这也有助于表达感情,表现喜恶。
如:(六十七回中)行者笑道:“老官,你估不出人来,我自小结实,‘都吃了磨刀水的,秀气在内’哩”。
这一句运用了“秀”和“锈”的同音表明火眼金睛能够辨别真假,显示了孙悟空的自信。
(二)谚语的使用
谚语是民间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形式,它的使用可以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如:(1)自古道:“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岂无通达之理,可放心前去。
这广为流传句话表现出了一种民间朴素的智慧。
再智慧的僧人也会有犯糊涂的时候,有时也会比不上一个乡野村夫质朴的智慧。
这句谚语的运用不仅表现出了民间的智慧,也具有一语点醒梦中人的作用。
(2)孙悟空大闹天空时曾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这句话简单易懂却寓意丰富,不仅表现出了孙悟空对天庭的不满,所具有的反抗精神和自负性格,也表明玉皇大帝不能唯才是用、心胸狭窄。
二、妙言趣语,脱口而出,没有定则。
《西游记》中的许多语言都是随性而发、随境而发的,虽然没有规律可循但是却能表现出其不意的效果,不仅十分风趣诙谐,又能幽人一默,使人在捧腹一笑后又觉别有深意。
(1)作品经常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随意穿插一些对话,这些对话不仅能表现出
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且又十分欢快活泼。
例如:第三十二回,有个日值功曹来报信,说是前面有一伙毒魔狠怪,吓得唐僧魂飞魄散。
孙悟空却满不在乎地与功曹所变樵子开玩笑,讨论妖魔既要吃他们,不知怎么吃法,说什么蒸着吃,“疼倒不忍疼,只是受些闷气罢了。
”樵子道:“和尚不要调嘴。
那妖怪随身有五件宝贝,神通极大极广。
就是擎天的玉柱,架海的金梁,若保得唐僧和尚去,也须要发发昏哩。
”行者道:“发几个昏么?”
樵子道:“要发三四个昏哩。
”行者道:“不打紧,不打紧。
我们一年,常发七八百个昏儿,这三四个昏儿易得发,发发儿就过去了。
”
在这里,作者根据情节的发展和内容的演化,信笔穿插了这段轻松愉快的语气既表现了孙悟空乐观的精神,又给人一种愉悦感。
让人在紧张中得以轻松,又有情不自禁的笑意。
(2)作品的语言中还体现出一种幽默感,在诙谐中多了些含蓄和深邃。
例如:第三十二回中写道,猪八戒爱偷懒,派他巡山满肚不痛快,一路走,一路嘀咕:“大家取经,都要望成正果,偏是教我来巡甚么山!哈!哈!哈!晓得有妖怪,躲着些走。
还不够一半,却教我去寻他,这等晦气哩!我往那里睡觉去,睡一觉回去,含含糊糊的答应他,只说是寻了山,就了其帐也。
”
在这种特定情景下,猪八戒愈发作得狠,他内心深处所存在的不良习气就流露得愈充分,诙谐性也更浓厚,读者也就更觉好笑。
笑声中,人们也就更明确地理会了作者在字里行间所隐寓的意图。
这不仅表现了猪八戒好吃懒做的个性特征,还讽刺了唐僧虽取经心切却不懂得变通,为人固执,缺乏灵活性。
三、起名暗含深意
在读《西游记》时我们会发现书中唐僧四师徒,以及一些妖魔鬼怪的名字都很趣味值得深究。
(一)四大主人公的法号。
“悟“可理解为灵感,顿悟;“致虚静、守静笃”即为悟也。
是佛教中一种修身的法门。
作品中,悟空,悟能,悟净师兄弟三人的法号,皆有一“悟”字。
然而唐僧的法号中并无“悟”字。
在佛教中“悟”本身是一种修身的法门,这恰好反衬了当时当权者的无道,不悟。
唐僧没有悟,他在西天路上他总是错怪悟空,听信谗言。
唐僧虽一心向佛,但并没有很好地照顾自己的三个徒弟,对他们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慈爱,反倒每次落难都一味的消极等待救援。
观音乃至更多天上的神佛,他们也没有悟,他们经常包庇“元凶”。
观音骑的狮子,下界为妖,最后非但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而他在处理这件事情时反到有些责备悟空,这正是暗地里讥讽了权贵。
而这样的例子在《西游记》中反复出现,名字所含的佛的内涵正好反衬出神佛的无道,也正是指权贵的无道。
(二)部分妖怪的名字。
在《西游记》中一些小妖怪的名字起的都很有趣,暗含幽默讽刺之味。
如:第七十回中,小妖怪“有来有回”被悟空打个“有去无回“又如第三十二回,两个小妖怪“精细鬼”,伶俐虫”,听名字,似乎都机灵,能干,却被孙悟空以假换真,却毫不知情。
引人发笑,又讽刺了当权者的糊涂,暗含的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无奈,只能发出讽刺的苦笑。
又有第七十一回,悟空自称朱紫国拜请来的外公,而妖怪却问娘娘有没有姓“外”的。
这明显是悟空在戏弄妖怪,妖怪却糊涂不知,这又含沙射影,直指权贵的无知,容易被恶人利用、愚弄。
这些黑色幽默不仅起到了使作品妙趣横生的效果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性意义。
作者通过这样暗讽揭露了社会现实,表达了心中的不满。
四、对话语言生动有趣
《西游记》中的经典对话,充满了情趣,让人忍俊不禁。
作者吴承恩试图用一种轻松的笔调,以大量的民间语汇构成对话情节,从而使作品泛溢着浓郁的诙谐性和趣味性。
例如:(1)沙僧提醒八戒吃东西时候斯文点,八戒却是“妙语惊人”,大声嚷道“斯文可以当饭吃吗?”
(2)在八戒探山的细节中有这样的一段自问自答。
“师傅要问我什么山,我就说石头山,什么洞,就说石头洞,什么门,石头门。
”
这两段对话通过诙谐的语言,不仅活灵灵的体现出了猪八戒的粗鲁、懒惰的特点还暗含着一股讽刺意味。
统治者用人不利,被下面的庸臣蒙蔽了双眼。
类似的例子在作品中还有很多,作品中除了孙悟空和猪八戒,其他的人物大多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人物特征的。
例如,在三打白骨精时唐僧与悟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唐僧虽怀慈悲心肠,一心向佛,但是颠倒是非,冥顽不灵。
《西游记》的这些诙谐幽默的语言特色不仅使文章增色很多也曾庆了文章的思想内蕴性,也使文章的历史感,现实感更加强烈,这是作家艺术独创性的重要成果。
在在中国文学史上,不仅是集大成的里程碑式的作品,而且它对后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游记》是一部极其优秀的白话小说,,作者将神圣的取经之事,用极尽诙谐幽默的笔触创作了这朵文学史上的奇葩。
作者以诙谐幽默的语言讽刺现实社会,既有喜剧效果又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虽处乱世但是作者仍然坚定地向我们传达着向善之心,为我们注入着正能量,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参考文献:
(1)宋子俊.论《西游记》幽默诙谐的美学风格及其所蕴涵的民族文化内涵[J]河东学刊.1998,第二期:39-44
(2)韩亮、康华浅谈《西游记》语言的世俗风格科技信息 2006(10)(3)吴承恩.《西游记》[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