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 西游记 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西游记》诙谐幽默的语言特色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国古代神魔小说的集大成者。小说不仅具有很深的思想内蕴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吴承恩不愧为一大才子,他依靠奇特的想象及语言天赋使《西游记》呈现出了独特的语言特色。语言特色中诙谐幽默的特点更是可圈可点。明代陈元之《<西游记>序》就曾赞誉它为“意近滑稽之雄”。所谓诙谐,也就是滑稽风趣的意思,主要指语言;而滑稽,则主要指可笑的行为和动作;幽默则是二者兼而有之,只不过还有着更深的思想内涵。
其语言上的诙谐幽默主要表现在:俗语的运用、脱口而出的妙语、起名暗含深意和对话生动有趣等方面。
一、大量俗语的运用
《西游记》是作者在几百年的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想象编纂而成的。它包含着民间文化和民间智慧。在语言上吸收了大量民间俗语质朴、生动。
俗语是一个很宽泛的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西游记中大量俗语的运用不仅使原本枯燥、玄奥的佛学变得通俗,也使原本严肃的佛学道义变得幽默诙谐,具有喜剧效果。
(一)歇后语的运用
歇后语不仅生动活泼、含蓄风趣。还容易引发读者思考和阅读兴趣。大多歇后语都具有戏谑、讽刺的意味,这也有助于表达感情,表现喜恶。
如:(六十七回中)行者笑道:“老官,你估不出人来,我自小结实,‘都吃了磨刀水的,秀气在内’哩”。这一句运用了“秀”和“锈”的同音表明火眼金睛能够辨别真假,显示了孙悟空的自信。
(二)谚语的使用
谚语是民间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形式,它的使用可以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如:(1)自古道:“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岂无通达之理,可放心前去。这广为流传句话表现出了一种民间朴素的智慧。再智慧的僧人也会有犯糊涂的时候,有时也会比不上一个乡野村夫质朴的智慧。这句谚语的运用不仅表现出了民间的智慧,也具有一语点醒梦中人的作用。
(2)孙悟空大闹天空时曾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句话简单易懂却寓意丰富,不仅表现出了孙悟空对天庭的不满,所具有的反抗精神和自负性格,也表明玉皇大帝不能唯才是用、心胸狭窄。
二、妙言趣语,脱口而出,没有定则。
《西游记》中的许多语言都是随性而发、随境而发的,虽然没有规律可循但是却能表现出其不意的效果,不仅十分风趣诙谐,又能幽人一默,使人在捧腹一笑后又觉别有深意。
(1)作品经常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随意穿插一些对话,这些对话不仅能表现出
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且又十分欢快活泼。
例如:第三十二回,有个日值功曹来报信,说是前面有一伙毒魔狠怪,吓得唐僧魂飞魄散。孙悟空却满不在乎地与功曹所变樵子开玩笑,讨论妖魔既要吃他们,不知怎么吃法,说什么蒸着吃,“疼倒不忍疼,只是受些闷气罢了。”樵子道:“和尚不要调嘴。那妖怪随身有五件宝贝,神通极大极广。就是擎天的玉柱,架海的金梁,若保得唐僧和尚去,也须要发发昏哩。”行者道:“发几个昏么?”
樵子道:“要发三四个昏哩。”行者道:“不打紧,不打紧。我们一年,常发七八百个昏儿,这三四个昏儿易得发,发发儿就过去了。”
在这里,作者根据情节的发展和内容的演化,信笔穿插了这段轻松愉快的语气既表现了孙悟空乐观的精神,又给人一种愉悦感。让人在紧张中得以轻松,又有情不自禁的笑意。
(2)作品的语言中还体现出一种幽默感,在诙谐中多了些含蓄和深邃。
例如:第三十二回中写道,猪八戒爱偷懒,派他巡山满肚不痛快,一路走,一路嘀咕:“大家取经,都要望成正果,偏是教我来巡甚么山!哈!哈!哈!晓得有妖怪,躲着些走。还不够一半,却教我去寻他,这等晦气哩!我往那里睡觉去,睡一觉回去,含含糊糊的答应他,只说是寻了山,就了其帐也。”
在这种特定情景下,猪八戒愈发作得狠,他内心深处所存在的不良习气就流露得愈充分,诙谐性也更浓厚,读者也就更觉好笑。笑声中,人们也就更明确地理会了作者在字里行间所隐寓的意图。这不仅表现了猪八戒好吃懒做的个性特征,还讽刺了唐僧虽取经心切却不懂得变通,为人固执,缺乏灵活性。
三、起名暗含深意
在读《西游记》时我们会发现书中唐僧四师徒,以及一些妖魔鬼怪的名字都很趣味值得深究。
(一)四大主人公的法号。
“悟“可理解为灵感,顿悟;“致虚静、守静笃”即为悟也。是佛教中一种修身的法门。作品中,悟空,悟能,悟净师兄弟三人的法号,皆有一“悟”字。然而唐僧的法号中并无“悟”字。在佛教中“悟”本身是一种修身的法门,这恰好反衬了当时当权者的无道,不悟。唐僧没有悟,他在西天路上他总是错怪悟空,听信谗言。唐僧虽一心向佛,但并没有很好地照顾自己的三个徒弟,对他们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慈爱,反倒每次落难都一味的消极等待救援。观音乃至更多天上的神佛,他们也没有悟,他们经常包庇“元凶”。观音骑的狮子,下界为妖,最后非但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而他在处理这件事情时反到有些责备悟空,这正是暗地里讥讽了权贵。而这样的例子在《西游记》中反复出现,名字所含的佛的内涵正好反衬出神佛的无道,也正是指权贵的无道。
(二)部分妖怪的名字。
在《西游记》中一些小妖怪的名字起的都很有趣,暗含幽默讽刺之味。
如:第七十回中,小妖怪“有来有回”被悟空打个“有去无回“又如第三十二回,两个小妖怪“精细鬼”,伶俐虫”,听名字,似乎都机灵,能干,却被孙悟空以假换真,却毫不知情。引人发笑,又讽刺了当权者的糊涂,暗含的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无奈,只能发出讽刺的苦笑。又有第七十一回,悟空自称朱紫国拜请来的外公,而妖怪却问娘娘有没有姓“外”的。这明显是悟空在戏弄妖怪,妖怪却糊涂不知,这又含沙射影,直指权贵的无知,容易被恶人利用、愚弄。
这些黑色幽默不仅起到了使作品妙趣横生的效果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性意义。作者通过这样暗讽揭露了社会现实,表达了心中的不满。
四、对话语言生动有趣
《西游记》中的经典对话,充满了情趣,让人忍俊不禁。作者吴承恩试图用一种轻松的笔调,以大量的民间语汇构成对话情节,从而使作品泛溢着浓郁的诙谐性和趣味性。
例如:(1)沙僧提醒八戒吃东西时候斯文点,八戒却是“妙语惊人”,大声嚷道“斯文可以当饭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