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论文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沈德潜《古诗源》:“子桓诗有文士气,一 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 情。”
王夫之《姜斋诗话》:“曹子建之于子桓, 有凡之隔,而人称子建,不知有子桓,俗论 大抵如此。
(一)诗歌 《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摇踵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后期诗歌,主要表达由理想和现实产生矛盾的 悲愤
第一类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
赠白马王彪
背景:
这首诗写于皇初四年(223年),是年五月, 曹植与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一同进京。
建安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宁文人政治热情普遍高扬因而他们的诗文创作大都形成了内容充实感情充沛雅好慷慨梗概多气的特点而在艺术风格上又表现明朗刚健骨力遒劲这种充实的思想内容富有感染力的情感以及语言表现上的风健清新完美结合就是建安风骨的基本内涵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目录
➢ 第一章 建安与正始文学 ➢ 第二章 两晋诗坛 ➢ 第三章 陶渊明 ➢ 第四章 南北朝诗歌 ➢ 第五章 南北朝民歌 ➢ 第六章 南北朝小说
Fra Baidu bibliotek
绪论
一、分期: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 (196)开始,到隋文帝统一中国(589)结束, 约400年的文学史。

论文史结合在当前《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中的意义

论文史结合在当前《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中的意义

于传统 文化 的理解和 接受 自然存 在更多 的障碍 和 困难 ,咀 中的解说偶有不 同意见 ,而且 言之 有据 ,完全 可 以在课上 嚼 、消化传统文 化的耐心也相对 不足 。在就 业压力较大 的 稍加 点拨 ,以平 等的态度与学 生商榷 ,这样往 往能够 引发 环境下 ,学 生更 不容易安下 心来从事专业 学习 ,相对 于应 学生深入研 究的兴趣 ( 商榷过 程放在课下完 成 )。总之 ,
情 的深 入 理 解和 全 面 把 握 。
比如他 的 《 蒿里行》 ,比较集 中地表现 了东汉末 年在天灾
根据 多年来 的教学实 践,笔者认 为:在 《 中国古代文 人祸交互 作用之下社会 的凋敝残破 ,以及东方军 阀名为讨 学史》教 学过程 中,适 当增大准确解 说作家 、作品相关历 伐董卓、实际上却各怀鬼胎的现实 : 史背景 、文化环境 以及 创作本事 的时间 比重 ,争取在有 限 的课时 内把 这一部分 问题 说清、说透 ,明显要 比单纯从文
文 学作品所赖 以产生的历史 背景 ,在一般 教材上往往 不可 已隐入历 史长 河,然而他们 的作品流传至今 ,仍然鲜 活地 能 写得 太过详细 ,因为教材 自有 其体例和 篇幅的要 求,但 呈现 着他们在 不同历史情境下 的心理跃动 ,仍然生动地 展 对 于讲授者来 说,作品分析 的宗 旨在 于把 作品 的思想 感情 示着 他们 的性 格和品格 。长久 以来 ,曹操 已经成为通俗 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文学)

两汉文学

历史文化背景

文学发展分期

汉代史传文学:史记、汉书

汉代诗歌与赋体文学

第一讲汉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

1、:燔灭文章,历史空白

2、汉初:无为之治

文学:反思历史关注现实

3、武帝:文化交流与思想一统

文学:散体赋、史记大气磅礴

4、西汉后期:社会危机

文学:复古思潮注重模拟

5、东汉前期:强化思想统治

文学:客观严整由文转质

6、东汉后期:社会危机加重

文学:抒情小赋发现自己

第二讲汉代散文概说与桓宽的《盐铁论》

一是汉初的政论文:讨论国策,充满着对国家前途的忧患意识;

二是以董仲舒文章为代表:容注重解释封建君主集权的合理性,在形式上则崇尚质拙朴实;

三是历史散文巨著《史记》: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终“成一家之言”;

四是在西汉末年复古之风:这场复古之风始于歆的学术复古,而文章复古是由扬雄完成的;汉代论辩文代表作桓宽《盐铁论》;

五是东汉初期王充《论衡》,对天人感应、灾异祥瑞之说以及今文经学者媚附政治的行为进行了批判,同时反对复古,主独创,文章深入浅出,反复论证,表现出浓厚的哲学思辩色彩;

六是东汉初年班固父子所著的《汉书》,它明显地适应新的封建大一统王朝的需要,在思想上维护当时的儒学统治,在形式上注重语言的锤炼,文风洗练谨严。

桓宽的《盐铁论》:

记录“文学”、“贤良”与“臣相”、“御史”关于盐铁问题辩论的论文集,堪称汉代论辩文的代表作。

主要观点:“国不与民争利,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论辩艺术:一是针锋相对,言语直率;

二是铺排比,情采并重;

三是暗合戏剧、小说因素;

第三讲司马迁与《史记》

一、生平

20岁以前阅读古籍,接受儒家思想;

中国古代文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国古代文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国古代文学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国古代文学论文选题参考

1、观乎天文: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滥觞

2、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写作的思考

3、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

4、中国古代文学的重数传统与数理美

5、《中国古代文学十大主题》

6、谈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关系

7、略论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目的与方式

8、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探索

9、江山之助——中国古代文学地域风格论初探

10、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与反经典

11、论“情”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原创意义

12、略论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媒介

13、民族融合与中国古代文学

14、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反思

15、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刍议

16、游侠、豪侠、官侠——中国古代文学侠特征的异变及原因

17、论中国古代文学中杨柳题材创作繁盛的原因与意义

18、中国古代文学在对外汉语中的跨文化教学

19、孔子的文学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学

20、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二、中国古代文学论文题目大全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名篇今译

2、立足社会发展需要打通文史哲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3、孔子的文学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学

4、双重文化视阈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

5、《周易》对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影响

6、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学

7、从"观乎天文"到"观乎人文"——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视角转换

8、论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影响

9、"文学数理批评"论纲--以"中国古代文学数理批评"为中心的思考

10、经典阅读与人文素养的培养——兼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对大众文化的积极引导

11、论中国古代文学的桑意象

中国古代文学史 西游记 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 西游记  论文

论《西游记》诙谐幽默的语言特色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国古代神魔小说的集大成者。小说不仅具有很深的思想内蕴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吴承恩不愧为一大才子,他依靠奇特的想象及语言天赋使《西游记》呈现出了独特的语言特色。语言特色中诙谐幽默的特点更是可圈可点。明代陈元之《序》就曾赞誉它为“意近滑稽之雄”。所谓诙谐,也就是滑稽风趣的意思,主要指语言;而滑稽,则主要指可笑的行为和动作;幽默则是二者兼而有之,只不过还有着更深的思想内涵。

其语言上的诙谐幽默主要表现在:俗语的运用、脱口而出的妙语、起名暗含深意和对话生动有趣等方面。

一、大量俗语的运用

《西游记》是作者在几百年的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想象编纂而成的。它包含着民间文化和民间智慧。在语言上吸收了大量民间俗语质朴、生动。

俗语是一个很宽泛的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西游记中大量俗语的运用不仅使原本枯燥、玄奥的佛学变得通俗,也使原本严肃的佛学道义变得幽默诙谐,具有喜剧效果。

(一)歇后语的运用

歇后语不仅生动活泼、含蓄风趣。还容易引发读者思考和阅读兴趣。大多歇后语都具有戏谑、讽刺的意味,这也有助于表达感情,表现喜恶。

如:(六十七回中)行者笑道:“老官,你估不出人来,我自小结实,‘都吃了磨刀水的,秀气在内’哩”。这一句运用了“秀”和“锈”的同音表明火眼金睛能够辨别真假,显示了孙悟空的自信。

(二)谚语的使用

谚语是民间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形式,它的使用可以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如:(1)自古道:“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岂无通达之理,可放心前去。这广为流传句话表现出了一种民间朴素的智慧。再智慧的僧人也会有犯糊涂的时候,有时也会比不上一个乡野村夫质朴的智慧。这句谚语的运用不仅表现出了民间的智慧,也具有一语点醒梦中人的作用。

浅谈古代文学论文范文

浅谈古代文学论文范文

浅谈古代文学论文范文

古代文学作为我国文学教学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个人素质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一:古代文学《试论中国帝王文学》

从类群的角度来划分中国古代文学,长期以来我们看到的有民间文学、妇女文学、宫庭文学或者贵族文学等,还有臣妾文学和圣哲文学等提法。然而,一个十分显著的文学类群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就是帝王文学。不过,主要从经济效益着眼的世俗的看重如出版帝王诗集、文集的现象也有一些,但都谈不上深入的理论认识评价。在中国文学经二十世纪初开始质的大变革至今历经百年、正待飞跃发展为新的中国文学伟大形态的今天,应当从文学自身本质规律出发来解析这一独立于中国文学主流但又起着特殊作用的文学类群。

一、一种独特的中国古代文学类群中国古代帝王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群是一种十分独特而又悠久的客观存在。

在先秦文学中,帝王文学的现象已经非常突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有名姓的文学作品竟然是帝王文学。《古诗源》一书的开头,第一篇作品就是舜帝的《南风歌》。还有这样一种说法是,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画"出了我国哲学和文学融为一体的最早作品——八卦。在我国第一部政治议论散文集《尚书》中,收集了孔子这个伟大的教育家和编辑家之前历代帝王中产生的最有名的文章,如《尧典》、《大禹谟》、《秦誓》等。而在孔子编辑的文学教材《诗经》中,包含了不少帝王所作的诗歌。

在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社会中,皇帝重视“文武之道",大都有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诗歌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表情达意的工具,作为“万物皆备于我"的帝王自然也不例外。从中国文学史上看,封建专制社会自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起,汉高祖刘邦、楚霸王项籍、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有名的帝王,尽管“稍逊风骚"、“略输文采",但还是大都有诗歌创作传世。帝王之中,也应当包括农民起义领袖中自

六国论第三段运用的论证方法

六国论第三段运用的论证方法

六国论第三段论证方法分析

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篇著名的议论文,其第三段落是全文的核心。该段落通过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提出了“赂秦而力亏”的观点,进而论证了不赂秦的国家反而会生存的道理。本文主要运用了论证方法,表现出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敏锐洞察力。

在六国论第三段落中,作者首先指出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六国

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接着,作者分析了赂秦的弊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作者认为,赂秦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相反,如果不赂秦,反而可以得到更多的好处,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就越大。

作者在六国论中运用了论证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作者运用了归纳论证的方法。作者通过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得出结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个结论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归纳得出的,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其次,作者运用了比较论证的方法。作者将六国赂秦和不赂秦的情况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六国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种比较论证的方法,使作者的观点更加鲜明,更加有说服力。

最后,作者还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作者将赂秦比作“入虎穴得虎子”,将不赂秦比作“出狼窝得狼子”,形象地表达了不赂秦的好处和赂秦的风险。这种比喻论证的方法,使作者的观点更加生动形象,更加易于接受。

总之,六国论第三段落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其主要的论证方法

包括归纳论证、比较论证和比喻论证等。这些论证方法的运用,使得作者的观点更加鲜明、更加有说服力,也更加易于被人们接受。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散文

一、总论:

文体名,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史传经书在内,概称散文。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称的一类文学体裁。其特点是:通过对某些片段的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篇幅一般不长,形式自由,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语言不受韵律的拘束;可以抒情,可以叙事,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者三者兼有。

中国古代散文的特色有:1、注重实用性。2、强烈的政治性。3、儒家的文学功利观念贯穿散文发展始终。4、文体繁多复杂,通常分为记叙文、论辩文、讽喻文和实用文。

二、先秦散文:

1、综述:

中国古代散文成型的标志是《尚书》,之后古代散文朝着偏重于论说的诸子散文和

偏重于记述的历史散文两个方向发展。

诸子散文形成于春秋,繁荣于战国,属于讨论政治、哲学、伦理等问题的思想性著

作。历史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史官的成果。

2、甲骨卜辞:

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是记事散文的源头。

3、铜器铭文:

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亦称金文。商周时期出现,西周达到全盛。篇幅较长,内容

较丰富。

4、尚书:

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上古历史文献集。大多属于记言散文。一直被视为中国

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

5、历史散文:

●春秋:

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孔子整理而成。由于语言精炼,

不宜理解,所以后世出现了春秋三传:《左氏春秋传》、《公羊传》、《谷梁传》。

●左传:

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相比《春

秋》,叙事性和文学性更强,善于叙写战争和记述应对辞令。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划分方式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划分方式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划分方式

中国古代文学从六朝到明清的漫长历史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产生了多样的文学创作形式和宝贵的文学瑰宝。中国古代文学可以按照不同的划分方式来进行分类,比如按照文学创作形式、文学体裁、创作时期和文学流派来划分,其中,最为常用的划分方式是按照创作时期来划分。

一、按照创作时期划分

1、夏朝到西汉时期:夏朝时期兴起的传统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夏朝时期,中国的文学积淀已很深厚,许多典型的古代文艺体系得到了形成。除古歌、诗文外,还出现了传说及神话作品,也就是所谓的“古文艺”时期,古代主要是歌诗,节奏自由、形式较松散。《诗经》成为最重要的古代文学经典,并一直受到尊崇直至今日。西汉时期,中国文学发展迅速,文人从诗歌的宣扬民族传统努力,转向以章回体和篇章体创作开文学史新篇章。西汉时期的文学家们,以“诗词抒情、散文议论”为主,哲学思索的论文也有所涌现。以《汉书》为代表的史学,以《庄子》为代表的传说,以《论语》为代表的议论文,以《红楼梦》为代表的章回小说,以《水浒传》为代表的篇章小说,都是西汉时期的文学瑰宝。

2、东汉到南北朝时期:东汉时期,文学在儒家伦理思想的指引下,以章回体小说为主,它们大多受到儒家论著的影响,强调的是人的道德和德行,也有少数贴近社会生活的小说。南北朝时期,文学进入新的发展,形成了新的文化体系,文学受到儒佛两教各自思想的影

响,文学作品风格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其中,以《水浒传》和《西游记》为代表的篇章小说,深受读者喜爱,一直流传至今。

3、隋唐到宋元时期:隋唐时期,文学技巧得到进一步完善,文学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学作品数量大量增加,篇章小说、诗文因其生动的想象、宏大的气魄和富有韵味的娓娓道来,深受读书人的欢迎。宋元时期,文学丰富多彩,出现了许多具有创新及新意的文学作品,其中,以宋代文学思潮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带有新意的《西厢记》、现实的《聊斋志异》以及豪放的《林海雪原》等著作,都被尊称为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中国古代文学史苏轼

中国古代文学史苏轼

第四章苏轼

一、人生观及创作道路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祖父苏序,父亲苏洵,其弟苏辙。一生被贬至三地:黄州、惠州、儋州。

2.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3.苏门六君子:上述四人外,还有陈师道、李廌

4.人生态度: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一方面,儒家的执著专注,佛家的空幻虚无,道家的率性自然,非常奇妙地统一在苏轼一生的生命实践中,但传统儒学主导着苏轼人生的基本方向,在苏轼深层的思想意识的逻辑结构中,儒、道、佛互为一体,相互映照感发,形成了多元自足的实践体系;另一方面,他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

苏轼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脱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二、苏轼的文

1.苏轼的文学思想:文、道并重,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

2.苏轼的文道观:

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

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

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泛指事物的规律而不仅仅是儒家之道,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该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文风。

因此,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这使苏轼的古文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教学方法论文(共2篇)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教学方法论文(共2篇)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教学方法论文(共2篇)

导读:古代文学史论文应该如何写作?对于当下的很多初次写作的学生来说,也都是会觉得自己应该如何写作的吧,而不同专业的论文写作方式也都不同的,本论文分类为古代文学史毕业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古代文学史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第1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在课时上被严重压缩,如何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根据教学实践,从“实施‘双主’互动教学”“合理开展多种活动”“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技术”“对课程考核办法的适当调整”四个方面,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双主体”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古代文学史双主体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的课时相对较少。对于授课教师而言,合理选择教材和教学内容,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很好地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提高,都需要费尽心思统筹安排。高效率高质量教学的展开,离不开精选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合理的教学方法,由于课程时间的限制,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讲解、学生听记为主,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越来越难以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文试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实施“双主”互动教学

课堂上,教师的主导性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必须起到模范作用,以渊博的知识、充沛的情感、适宜的肢体动作、清晰的逻辑、生动的语言向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但这些毕竟是灌输法。教学上,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有感情有思想的学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提

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专题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专题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专题参考资料

近年来,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由于学者们的不断挖掘和

整理,涌现出了大量深入浅出的专题研究。为了帮助广大读者更好

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本文提供以下参考资料:

专著

- 《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选读》:作者高瑜,详细解读了中国古

代文学的名篇,包括《诗经》、《楚辞》、《论语》、《庄子》等,针对每一篇进行了详细分析。

- 《中国古代文学史》:作者张凌硕,该书全面地反映了中国

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探究了古代文学的形式和内容,对名篇进行

了深刻的解读。

期刊

- 《文学评论》:该期刊是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权威刊物,每

期都有专家学者的学术论文发表,深入探究古代文学名篇的内涵和

意义。

-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该期刊是中国古代文学领域的重要

刊物,收录了大量关于古代文学名篇研究的文章和著作,是研究中

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依据之一。

网站

- 国学网:国学网是中国文化传统相关方面的权威网站之一,

包括古代文学、诗词歌赋、历史等专题内容。其中涵盖了大量古代

文学名篇的相关文献和解读资料。

- 古籍网:古籍网是收录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网络数字图书馆,收录了大量古代文学名篇的经典著作和评论专著。

通过以上专著、期刊和网站的参考资料,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

中国古代文学名篇的内涵和深度。同时,也可见古代文学作品在当

今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第一节司马迁的生平和著作

司马迁(前145——前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有广博的学问修养,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又曾为文“论六家之要旨”,批评了儒、墨、名、法和阴阳五家,而完全肯定地赞扬了道家,这说明他是深受当时流行的黄老思想的影响的。司马谈在这篇论文中所表现的明晰的思想和批判精神,无疑给司马迁后来为先秦诸子作传以良好的启示,而且对司马迁的思想、人格和治学态度也必然有影响。汉武帝即位后,司马谈做了太史令,为了供职的方便,他移家长安。在此以前,司马迁“耕牧河山之阳”,即帮助家人做些农业劳动,同时大概已学习了当时的通行的文字——隶书。随父到长安后,他又学习了“古文”(如《说文》的“籀文”和“古文”等),并向当时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向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这些对年轻的司马迁都有很深的影响。

司马迁在二十岁那一年开始了漫游生活。这就是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的:“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归后“仕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以后又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游历了更多的地方。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扩大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更重要的是使他接触到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体会到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这对他后来著作《史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东巡,封禅泰山。封建统治阶级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盛典,司马谈因病留在洛阳,未能参加,又急又气,生命危在旦夕。这时司马迁适从西南回来,他就把自己著述历史的理想和愿望遗留给司马迁,司马迁流涕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三年后,司马迁继任为太史令,他以极大的热情来对待自己的职务,“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并开始在“金匮石室”即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这样经过了四、五年的准备,在太初

《中国古代文学史》总绪论部分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总绪论部分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总绪论部分知识点

第一节:文学史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

一、唯物史观是文学史研究的指南

二、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

①文学史研究应当考察作家的生平事迹及其创作的社会背景、作品的影响,做到知人论世,但这不能取代对作品的解析、评说。

②历史上创作出传世之作的作者方才有资格进入书写的文学史。

③文学作品与宗教学、哲学、史学著作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表述工具的精神产品,而且在历史进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混合胶合、互渗互动的关系。

④文学掌握世界的方式是以象见义,借助想象、幻想,取象造型,表达人生感悟和精神诉求;运用语言文字要讲究修辞及声韵,富有感染力和欣赏性,所以称之为审美文化形态。

三、文学史的任务

1、文学史研究和书写的任务,是通过对历史上相继产生的文学作品的解析,展示文学的历史面貌及其成就、特色。

②对文学史的认识,最根本的任务是在于显示本民族文学成就和对世界文学的贡献,弘扬传统的审美精神和文化创造力,为现代文艺创作发现提供历史的资源和精神力量。

③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和书写,赋有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建设更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使命。

四、文学史研究的方法是历史和美学的统一

1、史学的属性是如实地叙述已经消逝了的社会人事的实际的状况,叙述的基本原则是求真求实,文学史的书写也应当是如此。

2、文学发展演变的情况,诸如文体的兴替,写作范式的变化,语言的变迁,都具有历史的客观性,也是有迹可循、可以表述的。

3、文学史研究方法是历史的和美学的统一。

五、文学史撰述的多样性

通史、断代史、文体史、类型史

第二节: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_古代文学史学术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_古代文学史学术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_古代文学史学术论文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理解

文学史一词的复杂性,是近年来学界每有讨论的问题。就这个词的全部含义来讲是指文学自身的纯客观的生成与发展的历史,一些学者称为文学史的“本体”,还有一些学者称为文学史的“原生态”。在我们对文学史进行直觉性的想象时,我们意识到这种文学史的“本体”或“原生态”是存在的,并且它有一种纯客观的性质。科学的文学史研究,把向文学的真实的历史逼近作为研究的一个终极目标,并且也将此作为判断某一文学史研究成果的价值高下的一个标准。但是,“原生态”和“本体”事实上只存在于直觉的想象与逻辑的思辨中,实际存在于人们的认识与阐述中的文学史,最直观的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种种以“文学史”为题的著作,它们事实上是通过一种认识体系构建出来的。文学史的这种性质甚至在它处于史料状态时就已经体现出来了,这些史料即保存至今的文学作品和一些文学史的文献,都是经过自然与人为的选择的结果,都是经过叙述的。另外就产生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来看,我们所依赖的也多是历史学家的成果。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早已成为历史的东西,无法复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所把握住的文学史,无沦是零星的还是系统的,无不是进入我们的自身的认识领域的东西,即构建出来的东西。文学史越系统、越宏观,它的构建的性质也就越突出。

中国古代文学史理论的叙述首先得提及孔子。孔子的《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史书,司马迁认为《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史旧文“约其辞文,去其烦重”整理而成,主要记载政治事件和人物活动。《春秋》对文学史论的贡献至少有二。一是它按年、时、月、日记载史实,后世编年史基本上沿袭此法,这对后人撰写编年体文学史、作家年谱、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第一节欧阳修的古文、辞赋和四六

一、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新风的文坛领袖。

二、欧阳修诗文革新主张:欧阳修倡导的诗文革新在本质上是针对五代文风和宋初西昆体的,可是欧阳修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都与柳开以来的复古派文论家有很大的不同。体现在:

1.反对西昆体和“太学体”。

2.对文与道的关系的全新认识:(1)儒家之道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2)文道并重;(3)文具有独立的性质。

3.文道并重的思想的两重意义:(1)把文学看得与道同样重要。(2)把文学的艺术形式看得与思想内容同样重要,提高了文学的地位。

三、欧阳修的散文

1.古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1)他的有些议论文直接关系到当时的政治斗争,这一类文章具有积极的实质性内容,是古文的实际功用和艺术价值的有机结合的典范。

(2)另一类议论文与现实政治并无直接关系,但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

2.欧阳修的记叙文也都言之有物,如《五代史记》。

3.欧阳修的散文有很强的感情色彩,他的政论文慷慨陈词,感情激越;史论文则低回往复,感慨淋漓;其他文体更加注重抒情,哀乐由衷,情文并至。

4.在欧阳修笔下,古文的实用性质和审美性质得到了充分的显示,古文的叙事、

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也得到了很好的融合。

四、欧阳修对散文文体的发展的贡献(对词赋的改革):

1.欧阳修对前代的骈赋、律赋进行了改造,去除了排偶、限韵的两重规定,改以单笔散体作赋,创造了文赋。对文赋形式的确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如《秋声赋》(P44特点、赏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魔皆具人情

——《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形象比较研究(文学院汉语言文学赵聪0610012020)

【摘要】具有“幻想小说”和“游戏小说”之称的《西游记》,不仅故事情节具有象征性,而且在人物形象上也极具象征意味。“三打白骨精”中,作者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神魔皆具人情,唐僧是凡俗化得高僧,孙悟空是聪明、正义的好徒弟,猪八戒则是有着自然本性和本能的小私有者的象征。

【关键字】三打白骨精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形象象征

一、解决一个问题:《西游记》主题考辨

《西游记》自诞生至今,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奇书而光辉灿烂。对西游记的研究也可谓灿若星海,四百年来,对西游记主题的讨论从未停止,而其主题定位关系着对《西游记》主旨、写作手法以及书中人物形象等多方面的理解和判断。

在探讨“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的形象之前,首先,我对《西游记》研究以来的诸种主题论断做分类分析,并提出我的看法。

(一)“神魔小说”与“幻想小说”

此说自明清开始发端,明清虽无神魔小说之名,但谢肈浙在《文海披沙》卷七中有言:“俗传有《西游记演义》,载玄奘取经西域,道遇魔祟甚多,读者皆嗤其俚妄。余谓不足嗤也,古已有之。”

称其为神魔小说,始自鲁迅,近人又称之为“神话小说”、“童话小说”,主要是因为《西游记》构成了一个非现实的艺术世界1。这种说法,强调关注《西游记》的象征性、抽象性和超现实性,不对人物和事件作实讨论。

(二)寓言、哲理小说

此说自《西游记》研究之始即有,如:世本陈元之《序》中有“此其书直寓言者哉!”李评本叶昼在评点中说:“《西游记》极多寓言。”

那么《西游记》到底有什么寓意呢?明代谢肈浙提出“收放心说”,即:《西游记》曼衍虚诞,而有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深,以猪为意之驰,其

始之放纵,上下天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服,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

至清代西游记的寓意阐释则出现两种倾向:

①演化为“证道”、“谈禅”、“劝学”各派学说,宗教色彩教浓,以清代评点家为代表2;

②坚持从艺术批评角度来分析作品的大旨,有着甚至承认《西游记》寓意深邃,未能明示而告阙如,以晚清小说家为代表。

(三)游戏小说

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和胡适之在对《西游记》的研究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可谓是西游记研究的现代转型。在对《西游记》的主题探讨中,鲁迅称:“作者虽非儒生,此书则实出于游戏”;胡适也赞同这个观点3。

郭英德老师对于游戏之说有这样的看法:“作者在否定某些东西的时候并不把对象当真……而是持一种游戏的心态、幽默调侃诙谐的心态,这种心态使她对最庄严的东西也可以进行调侃,对最世俗的东西也可以有所同情。4”

除了以上三种论点之外,对于《西游记》的分析在“阶级斗争”、“大善大恶”上也有体现,在这里我不作赘述。

二、人物角色定位——象征性和抽象性

在对《西游记》的主题进行探讨后,我赞同把《西游记》的主题定位为“幻想小说”和“游戏小说”,这肯定了《西游记》在关照现实上的象征性和抽象性,因此,人物形象也具备了抽象化和象征性的特征。

本文将结合“三打白骨精”的具体文本,从人物的象征性和抽象性切入,对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形象做比较研究。

三、“三打白骨精”中的人物形象比较研究

“三打白骨精”出自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

在这一回中,作者讲述了白骨夫人三次变为美女、老婆婆和老头儿迷惑唐僧、八戒,导致唐僧、孙悟空师徒矛盾爆发,最终唐僧“恨逐美猴王”的取经经历。

其中以师徒四人与白骨精之间的外在矛盾为主线,以孙悟空和唐僧、猪八戒之间的内在矛盾为副线,展开故事情节。白骨精的三变,唐僧、八戒的三次受骗和孙悟空的“三打”构成了三个波澜5。在这三个波澜中,作者运用了娴熟的艺术技巧,塑造出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神魔皆具人情,孙悟空、唐僧、猪八戒的人物形象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和代表性。

(一)唐僧:凡俗化的高僧

唐僧是一个凡俗化的高僧。说他是高僧,是因为他对求经的虔诚态度和献身精神,最后修成正果;说他凡俗,是因为他有着凡人的弱点和缺陷。

1,高度精神凝聚力的象征

师徒四人中,唐僧的本领是最小的,但他却是取经队伍的精神领导和核心人物,这源于他对求经的虔诚态度和献身精神。6

具体到“三打白骨精”这节中,则是唐僧三次冤枉孙悟空,孙悟空都对唐僧不离不弃,唐僧高度的精神凝聚力,象征着一种世俗的理想,能够把徒弟团结起来。

2,高傲

本回开头讲道,师徒们入此山,正行到嵯峨之处,三藏道:“悟空,我这一日,肚中饥了,你去那里化写斋吃。”行者陪笑道:“师父好不聪明。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有钱也没买处,教往哪里寻斋?”三藏心中不快,口里骂道:“你这猴子!想你在两界山,被如来压在石匣之内……也亏我救你性命,摩顶受戒,做了我的徒弟,怎么不肯努力,常怀懒惰之心!7”

凡人所具有的高傲,娇嗔之气在此处尽显,唐僧是世俗化的高僧,在深山老林里无缘可化,他却无视客观坏境的恶劣而对徒弟提要求,在徒弟不能满足之时即大骂出口,并拿出曾经的救命之恩来责骂悟空的怠惰。

3,愚善

唐僧拥有一颗善心,但在很多时候是“企图以‘善’的手段求善,以致人妖颠倒,善恶不分,受尽妖精折磨。8”

首先,唐僧没有认出白骨精,反对白骨精颇为关切。在“三打白骨精”一回中,唐僧见到白骨精变成的“花容月貌”的女子之后,“连忙跳起身来,合掌当胸,道:女菩萨,你府上在何处住?是甚人家?有甚愿心,来此斋僧”9。

其次,唐僧企图以自己的学识,通过“善”道来使白骨精从善。唐僧对白骨精做了一番道德劝诫:“圣经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就是不遵守妇道了。10”

唐僧看不清妖精的伪装,企图以“善”求善,看上去颇有几分愚善的味道。

4,刚愎自用

唐僧面对白骨精时刚愎自用,坚信自己的判断,而听不进去徒弟的劝谏,以致于每次陷入困境,颇有几分不见棺材不掉泪的感觉。

孙悟空一打白骨精时,唐僧“吼得个长老用手扯住,道:‘悟空,你走来打谁?’行者道:‘师父,你这面前的女子,莫当做个好人,他是个妖精!’三藏道:‘你这个猴头,平时倒有些眼力,今日如何乱道!这女菩萨有此善心,将这饭要斋我,你怎么说他是个妖精!’11”

孙悟空每次降服妖怪后,唐僧都“惊下马来”,接着便惩罚自己的大徒弟。唐僧刚愎自用,以致“见事不明,好歹不分”。

但这并不是说唐僧是一个坏人,唐僧在取经上有一颗虔诚的心和奉献精神,在面对妖魔鬼怪之时的“好歹不分”,一方面是因为他看不清妖怪的伪装,另一方面是由于“以善致善”的信念所导致的,这是性格上缺点导致的悲剧。

5,耳根子软

这主要表现在唐僧对猪八戒的信任上,孙悟空的真话一句也没听进去,猪八戒的谗言却句句听了进去。在孙悟空第三次打死白骨精之后,“那唐僧在马上,又唬的战战兢兢,口不能言。唐僧正要念咒,行者好不容易解释清楚,八戒在傍边唆嘴道:‘师父,他的手重棍凶,把人打死,只怕你念那话儿,故意变化这个模样,掩你的耳目哩。’唐僧果然耳软,又信了他,随复念起。12”瞧,八戒的话,唐僧不辨是非全听进去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猪八戒三进谗言,唐僧在猪八戒的调唆下三念紧箍咒。

也许,孙悟空看上去太过聪明不可信,猪八戒看上去忠厚老实很可信,所以尽管在很多次教训之后,唐僧都还分不清是非,对猪八戒的话偏听偏信。

唐僧被猪八戒的美言混淆了视听,被猪八戒的貌似忠厚蒙蔽了眼睛,实则是象征着人类共有的缺陷——不听逆耳忠言,却喜甜言蜜语,而且还以貌取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