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论述题答题要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逆来顺受的弱者,董解元将她写成了一个大胆追求爱情的坚强女性。
在情节安排上,增加了佛殿相逢、月下联吟、兵围普救寺、长亭送别、村店惊梦等情节,使故事更为曲折生动。
在艺术手法上,大量吸收古曲诗词的典雅词语和借景抒情的手法,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使作品更具诗意,同时,又吸收了大量的民间口语,使作品更生动活泼。
第三十三章杂剧一、名词解释1、旦本、末本:元杂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
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
2、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代的四位著名的杂剧作家,即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3、曲状元:马致远所作杂剧在当时的名气极大,有“曲状元”之称。
二、论述题1、元杂剧在体制上有何特色?参考答案:元代的杂剧在体制上有自己的特点:用北曲演唱,一般一本四折,有的还有楔子,用作交代人物、剧情或串联两折。
每折限用同一宫调,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
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
角色除旦、末外,还有副末、冲末、外末、贴旦、老旦、外旦、净、丑等配角。
杂剧主要由歌曲与说白两部分构成。
歌曲主要用来抒情、渲染,往往写得较典雅;说白主要用来对话或独白,往往用白话来写。
2、元杂剧的发展情况如何?各阶段的代表作家有哪些?参考答案:元杂剧的发展以大德(1300年前后)为界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大都(今北京),后期的创作中心在杭州。
前期的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这是元杂剧创作的黄金时期;后期的主要作家有郑光祖、宫天挺、秦简夫等,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已走向衰落。
3、关汉卿的杂剧从内容来分,可以分为哪几类?各类的代表作是什么?参考答案:关汉卿的杂剧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公案剧。
以《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为代表。
二、婚姻爱情剧。
历史论述题答题格式

历史论述题答题格式1. 观点明确阐述:在答题开始就要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
这个观点要紧扣题目要求,准确反映对历史事件、现象等的看法。
例如题目是“论述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观点可以是“工业革命对社会产生了全方位的、深刻的变革性影响,既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也存在诸多问题”。
题目解析:如果没有明确观点,论述就会缺乏中心,像是一盘散沙。
阅卷老师难以快速把握考生的核心思想,可能导致得分较低。
2. 史实论证阐述:这是论述题的主体部分。
要选取准确、典型的史实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如果观点是关于工业革命的影响,那么可以从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国际关系等方面选取史实。
如在经济方面,“工业革命使英国的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劳动,以棉纺织业为例,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等发明推动了纺织业的飞速发展,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在社会结构方面,“工业革命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形成并不断壮大”。
史实的表述要简洁明了,抓住关键信息,并且要与观点紧密相连。
一般按照时间顺序或者逻辑顺序进行排列。
题目解析:史实是支撑观点的依据,只有史实准确、充分,才能使观点具有说服力。
如果史实错误或者与观点脱节,就无法有效地论证观点,会被认为对历史知识掌握不扎实。
3. 史论结合阐述:在论述过程中,要不断地将史实和观点进行有机结合。
不能单纯地罗列史实,而要在叙述史实后,分析该史实如何体现观点。
例如在论述工业革命带来的问题时,提到“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的工作环境恶劣,劳动时间长,工资低。
这表明工业革命虽然推动了经济发展,但在社会公平方面存在严重问题,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利润,剥削工人阶级,这也反映出工业革命在社会关系方面的复杂影响”。
题目解析:史论结合是论述题的关键要求。
它体现了考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如果只有史实没有分析,或者只有观点没有史实支撑,都不能很好地完成论述题的作答。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代简答论述题

一、“初唐四杰”对唐诗的贡献“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
为唐代始音,其诗文虽未完全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
1、题材扩大,主题升华。
(1))四杰冲破齐梁遗风和“上官体”的牢笼,使诗歌从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塞漠(闻一多)。
开拓了诗歌的题材,提高了诗歌的思想意义,包括有咏史诗和咏物诗,山水诗如王勃的《腾王阁》;又有咏史抒怀之作,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
(2)风格由纤靡卑弱转至刚健清新。
四杰”均出身庶族地主阶层,思想狂傲豁达,重视抒发个人情怀并思索人生哲理。
诗风变化多样,有的朴素清新,有的沉雄壮阔,有的铺张扬厉,一个共同特征:刚健清新,开创了唐诗的序幕和唐诗“风骨”美的先河。
如卢照邻的游侠边塞诗《结客少年场行》2、体裁突破:促进并确立了近体诗新形式。
四杰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使七言诗发展成熟,为沈佺期、宋之问的律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人各有偏重,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卢《帝京篇》,骆宾王《畴昔篇》。
二、陈子昂的诗歌复古主张陈子昂的诗歌复古主张主要体现在《与东方左史修竹篇序》中,提倡风雅兴寄,风骨,为唐代正始之音。
1、风雅兴寄。
复归风雅,是他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集中体现在38首《感遇》诗中。
“兴寄”理论既继承并发扬了《诗经》以来比兴寄托的优良传统,又熔铸了时代精神。
兴”,指所托之物需遇境而生,不可矫揉造作,如《修竹篇》所“兴”之“竹”。
“兴寄”理论重点“寄”:包括“美刺”之社会教化作用,主张诗应关心现实,寄托讽喻。
其中主体自觉意识的高扬具有唐普遍的审美取向和精神要求。
2、风骨。
“风骨”基本内涵:要求诗歌慷慨多气,感情充沛,义理严密、富于感染力。
继承爽朗刚健“建安风骨”传统的同时又扬弃了其中的慷慨悲凉,代之以昂扬和明朗,构筑了一种磅礴的气象和境界。
这种美学理想,正是盛唐之音的基调选择。
3、正始之音。
《感遇诗》38首所谓“遇而感之”,寄托遥深,主张以唯美的意象,托物“寄”志,抒发情感。
中国文学史·重点论述题总结

中国文学史·重点论述题总结重点论述题总结一、《诗经》的创作成就《诗经》思想内容广阔,主要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表现恋爱、婚姻题材的婚恋诗。
这类诗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是全书中写得最为精彩的部分。
或写男女子相爱时的和谐欢乐,失恋时的痛苦忧伤,赞扬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勇敢追求,如《关雎》、《静女》、《蒹葭》、《柏舟》等。
或写爱情和婚姻的不幸,表现女性在当时社会所受迫害、凌辱及被遗弃的痛苦,如《谷风》、《氓》等。
二是描写农业生产的农事诗。
这类诗也很多,有的描写欢快的劳动场面,如《周南·芣苡》;有的描写劳动生活的繁忙,如《豳风·七月》等。
三是关于战争和徭役的征役诗。
这类诗主要表现战争和徭役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灾难和痛苦,或以征夫之口出之,或以思妇口吻言之,写来都感情真挚,声调凄楚,情节悲惨,如《君子于役》等。
也有少数表现爱国思想的作品,如《秦风·无衣》、《鄘风·载驰》、《小雅·采薇》等。
四是颂歌。
这类诗大都出自公卿列士或乐官之手,在三《颂》中保存最多,《雅》诗中也有不少。
如《鹿鸣》等。
五是反映社会矛盾、揭露批判现实的怨刺诗。
这类诗主要存于《雅》诗和《国风》中,带有乱世的鲜明印记。
“二雅”中的怨刺诗多为公卿列士的讽谕劝戒之作,借古讽今,如《板》、《荡》等诗作。
还有一些以斥责奸佞为主题,如《巷伯》、《正月》等。
《国风》中的怨刺诗多出自民间,更直接地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
其内容更深广,怨愤更强烈,讽刺也更尖刻,具有更激烈的批判精神,如《硕鼠》、《伐檀》六是周民族的史诗。
《大雅》里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以粗线条较完整地勾画出周族发祥、创业、建国、兴盛的光辉历史。
远古传世的史诗极少,此组诗显得格外珍贵。
《诗经》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古代文学史简答论述题Microsoft Word 文档

简答:1 简述北宋初期梅尧臣和苏舜钦诗歌的特点及异同?答:相同点:二者都是北宋初期诗坛的重要人物,合称“苏梅”,二人文学主张﹑诗歌内容﹑艺术手法及地位都很相似,就文学主张而言,与欧阳修一样,激烈批判晚唐诗风,提倡文学为现实服务,就诗歌内容而言,都写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反映重大现实社会题材及民风民俗等方面的作品,就艺术表现手法而言,都追求混警新奇的意境,立意上求新,修辞求新,有议论文﹑散文化倾向。
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艺术风格上,梅诗构思精致,追求深韵阅读﹑韵致,苏诗举力豪迈以粗旷横放见长,在反映现实,揭示统治者罪恶方面,梅诗含蓄委婉,苏直接痛快,猛烈直露,在意境创造上,梅诗清新,富于情趣,苏诗感情奔放,直率自然。
特点:梅诗构思精巧而取材平平,用意深远而出之淡然,感情深厚而语句平淡,寓奇峭于朴素,外枯中膏,淡而有味。
苏诗充满激情,感激顿挫而发其郁积,语言明快豪迈。
2 简述苏轼散文的风貌?答:1“辞达”“通脱”,有圆话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2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3有史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
3 欧阳修与王安石的散文特点?答:“文从字顺”﹑平易流畅﹑委曲婉转是欧文的风格,其文叙事简括有法,议论纡徐有致,多用语助词,语句圆融轻快,文气流转条达,无滞涩窘迫之感。
六一风神是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他的散文措辞平易,不用古奥文字没,但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显得条达舒畅﹑切近自然。
王安石散文以议论说理见长,但形象性不够﹑艺术感染力较弱。
4 黄庭坚“山谷体”的突出特点?答1以学杜为宗旨,重视句法,发展了拗句﹑拗律的体制。
2强调“无一字无来处”,用典故为新,变俗为雅,点铁成金,夺胎换骨3好奇尚硬,选语洗净铅华,独标隽旨,风格生新瘦硬峭峻,但兼有浏亮芊绵的一面。
5 简述周邦彦“清真词”的题材内容及“集大成”就?答: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1从词调的搜求﹑审定和考证方面说,他有集成和创造的功劳2就其写作功力之成就而言,他善于体物言情,善于融化前人诗句,炼字安帖工稳3从创作风格方面来说“清真词”能集北宋词柳永到秦观﹑贺铸等人之成就而独具特色。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2)

一、名词解释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就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就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就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就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与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就是对经的说明与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就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与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与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与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就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就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就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与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就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就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1、《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就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就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就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就是根据地域与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就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就是民歌,少数就是贵族作品。
雅就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答论述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整理1、神话的基本特征:一、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二、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现实生活;三、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四、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时代的产物。
2、简述我国古代神话神话与传说的区别:一、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二、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三、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而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原则。
3、试论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为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
神话富于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象的特征,也极大地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
二、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如:屈原的楚词、庄子散文、李白诗歌等;明清小说如《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4、《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一、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
二、“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雅又分为小雅、大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5、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一、《七月》这首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
二、全诗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修缮房屋和年关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一年四季适应不同节候的各种劳作,也反映了农夫在衣、食、住等方面的情况,有较大的史料价值。
6、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社会政治诗的内容:A.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一、表达下层人民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治国政策的批评,形象生动,情感浓郁。
1、揭露宫闱丑行,如《邶风•新台》2、对于贵族统治者的荒淫无耻,人民极度愤慨,予以严厉批评,如《鄘风•相鼠》二、反映当时繁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苦难,抒发愤怨情绪。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全)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题库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名词解释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论述题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做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
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
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史论述题答题要点1、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2、试论《左传》的文学特色3、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4、试论《庄子》的寓言特点5、分析《离》的思想内容6、论《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7、结合作品,说明东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8、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9、试论曹植诗歌的思想内容10、分析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11、试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12、试论左思《咏史》的艺术成就1 3、说明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14、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15、试述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16、分析孟浩然与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不同17、试述杜诗的“集大成”23、试论苏轼对宋词的贡献 24、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25、试论陆游国主义诗歌创作的成就 26、试论辛弃疾词作的艺术成就 27、试论《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28、试论《窦娥冤》中窦娥的形象以及此剧的悲剧艺术特色 29、试论《三国演义》艺术构思的特点以及人物塑造的方法 30、试论《水浒传》人物塑造的特点以及小说语言的特色 31、试论《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 32、试论《长生殿》中情描写与政治批判之关系 33、论《桃花扇》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 34、试论曹雪芹《红楼梦》 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的悲剧命运的揭示参考答五、论述题(答题要点)1. (1)写实和抒情的融合。
① 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
② 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
③ 叙事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感情。
2)赋、比、兴的艺术手段。
① 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② 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18、 说明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及其在诗歌上的创新 19、试论韩柳古文理论对散文革新运动的推动作用 20、 分析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21、 试论李煜前期词与后期词的不同22、试论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贡献③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
就兴与诗歌情思的关系而言,基本有相关和不相关两种情形。
3)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①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
②以四言为基本句式。
③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
④语言也很有特色。
是词汇十分丰富,二是大量运用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不但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更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情状。
2.(1)文学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
2)刻画人物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
3)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4)善于叙写外辞令,理富文美。
3.(1)雄辩色彩。
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投人到己设置的机彀中来,便对方心悦诚服;二是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被纳入机彀,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
两个特点在文中配合,构成了孟子的雄辩。
2)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4.(1)奇幻谲诡的想象。
2)人物形象的出神刻画。
3)细腻真的描写。
4)谐趣和讥刺横生。
5.(1)“美政”理想。
2)深沉的国情感。
3)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
4)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
6.(1)精巧的剪裁和安排,使用“互见法”。
2)人物之间相互对比映衬。
3)在特定的环境和场面中凸显人物特点。
4)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
7.(1)叙事成分相对增加。
2)抒情真挚浓烈。
3)在形式和语言方面,突破了《诗经》四字句格式,以五言和杂言为主。
8.(1)《古诗十九首》遣词用语非常浅近明白,“平平道出,且无用工字面,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明人谢榛《四溟诗话》卷三),却涵咏不尽,意味无穷。
2)质朴然,没有雕饰的痕迹。
从情感说,《古诗十九首》感情醇厚真挚,没有矫揉造作;从艺术表现说,它的写境用语好像都是信手拈来,没有错采镂金式的加工,而是出水芙蓉般的然诗境。
3)《古诗十九首》所描写的景物、情境与情思非常切合,往往能够形成情景融、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
4)《古诗十九首》语言浅近然,却又极为精练准确。
传神达意,意味隽永。
无论叙述描写,全都明白如话,而细加体味,又无不含蕴丰富,表现了多层次的真挚情感。
9.以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死为界,曹植的诗歌创作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
1)前期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之作。
他前期作品,在抒写志向与抱负的同时,也常常弥溴着战乱环境所赋予的悲凉慷慨情思和人生无常的叹息。
即使他前期的宴游诗,也时带一种苍凉意味。
2)曹植后期的作品则多是表现己壮志难酬,倍受压抑的郁愤心情,典型代表作是《赠白马王彪》。
10. (1)曹植的诗歌被誉为”骨气奇高,词彩华茂”,就是说他的诗既内容充实 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在艺术表现上又生动形象,注意辞藻华美、 对仗工整和音韵流畅。
形成了既华丽绮美、又浑厚雄健的独特艺术风格。
曹植诗歌语言华美主要表现在浓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声色。
2)曹植诗艺术的成就还表现在注重对称之美、注意语言锻炼方面。
曹植还善于起调,工于发端,往往在全篇之首用一警策之语,振起全诗。
3)曹植的诗歌艺术对后世影响很大,博得极高的评价,被谢灵运誉为“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钟嵘也说他的诗“粲溢古今,卓尔不群”美。
因而也就更沉痛。
他不是个人命运的“忧生之嗟”, 而是理思索后对普遍人生悲剧的阐发, 得忧愤深广。
在艺术表现方式上,阮籍用典颇多,多用比兴、象征烘托意象渲染气氛,来表达 己的深切情思,所以也显得意蕴深沉。
2)另外阮籍的诗还有一种清逸玄远之美,被人称为“玄远”。
认为他兼曹操、曹丕之长,而各避其短, 魏诗至子建始盛。
武帝雄才而失之粗,子桓雅秀而伤于弱, 风雅当家,诗人本色,当推此君。
”(成书《多岁堂古诗存》卷三) 11. 1)阮籍的《咏怀》诗有一种意蕴深沉之因为阮籍是用深刻的哲理思索观照人生,他把人生的悲哀挖掘得更全面、 更深人,所以显这是因为,阮籍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一个清虚空灵的庄子式的理想世界。
他除了在生活上饮酒狂放之外,在精神上寻求解脱的方式就是越名教而任然。
由于玄学老庄的影响,他就在理想中向往一个由翱翔的无何有之乡,一个心境澄明与道合一的人生境界。
这种玄远朗澈的境界,这种富于神话色彩的瑰丽想象。
再加上清丽流畅的语言,便读者获得一种清逸玄远的感受。
阮籍的《咏怀》诗,熔哲理、情思与意象为一炉,意蕴深沉、清逸玄远,不但成为正始时代诗歌的高峰,而且刨造了抒情诗的新形式。
12.(1)左思的诗歌有一种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阔大胸怀。
左思家世儒家,他的立身之道主要是儒家的人世思想,他的诗中充满了坚定的信与慷慨的抱负。
2)左思的诗歌充满一种悲愤不平之气。
出身寒素之家的左思,他的诗歌对门阀制度的批判极其烈,对贫士失志极为愤慨,一股磊落不平之气迸发于诗中。
3)既然建功无门,左思在另一部分诗中表现了遗世归隐的超脱思想。
即使这样内容的诗,左思也是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雄健。
左思的诗歌继承了建安诗歌的风骨,被誉为“文典以怨”,“左思风力”(《诗品》卷上、卷中),就是指他诗歌引用历史典故以抒时愤,刚健有力13.(1)鲍照的乐府诗具有抒情浓烈、气势流畅之美。
他把惯用的比兴、善叙他人他事的乐府诗,发展为一种直接抒写己感情、叙说己遭遇的诗体。
把浓烈的抒情与构辞的美丽融为一体。
来表现己的澎湃情怀。
其抒情特色是外露、烈、流畅而节奏急速。
常常是一种感情突然爆发,发则滔滔不绝。
2)鲍照的诗语言亦有特色。
他注重锤炼字句,辞采瑰丽,有震憾人心的效果,所以被称为“雕藻艳,倾炫心魂”。
3)鲍照对于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鲍照《拟行路难》是以七言为主的杂言。
前此的杂言是以四言或五言为主,七言为辅。
曹丕的《燕歌行》每句用韵,且一韵到底,不利创作。
鲍照加以大胆变革,改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而且创造地由换韵,便诗歌音节节奏铿锵顿挫,更便于表达奔放恣肆的感情应。
鲍照的大胆革新积极创作,便七言诗体大大发展,直接影响到唐代七言诗的创作。
14.(1)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
他诗作的境界韵味,是一种平和淡泊,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是心与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然流露,表现为宁静平淡的境界,是一种新的意境美的类型。
2)形成陶诗平淡然之美的原因,一在于诗人心境的平和散淡,二在于诗人语言的平易质朴。
由于他委运任化,顺乎然,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所以在诗歌创作中情绪平和,没有烈的,情绪变化,没有巨大的情感起伏,远离了在政治上建立事功的烈追求或怀才不遇的无限悲慨,而于田园生活日月之中得其乐。
陶诗语言是不露斧凿却高度艺术化的传神之笔,是诗歌大师语言功力炉火纯青的极致化境。
元好问说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三十首》其四)。
15.(1)李白诗歌的主观色彩: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昂情怀,李白诗歌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爆发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的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
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力,让人直接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2)李白诗歌的想象特色: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带有一种随着生发的狂放精神。
李白诗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常随情思的流动而变化万端。
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与庄子的散文特色相类似。
3)李白诗的意象和语言风格: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也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由此可以看出,李白诗的意象,有壮美与优美两种类型。
16.由于生活知环境和格气质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孟浩然与王维是有别的。
1)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己的生活,“余”、“我”等字样常出现在诗里。
出现在孟浩然诗里的景物描写,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琢的特点。
相比较而言,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更接近陶渊明的”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
2)孟浩然遇景入咏时,常从高远处落笔,寂寞处低徊,随意点染的景物与清淡的情思相融,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意。
比王维帜做更能给人以洗尽铅华之感,情思的净化、语言的清省和诗境的明秀融为一体。
3)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恃点。
尽管他的诗中也有刻画细致、用字精审的工整,但非有意于模山范水,只是一时兴到之语。
观其全诗,多以单行之气运笔,一气浑成,无刻画之迹。
妙在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工,不似王维的工笔。
17.(1)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戏为六绝句》其六)所谓“亲风雅”,实际是重兴寄,表现为写时事的写实倾向,把文学从侧重抒发个人情怀襟抱引向写民生疾苦,开拓创作野。
2)在艺术上“转益多师”,广泛学习前辈作家,总结文学艺术经验,对诗的艺术形式,表现力进行深入的探索追求,因而成为诗歌的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