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三国演义》的道德观

对《三国演义》中封建正统观的

狭隘性的几点看法

姓名:***

学号:**********

专业:09级中文教育

摘要:清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一开始就说:“读三国志者,当知有正统、闰运、僭国之别。正统者何?蜀汉是也。”《三国演义》中拥刘反曹的态度,君臣间的忠义等思想,无疑是在宣扬封建正统思想。而对于《三国演义》正统思想的探讨,不仅有助于理解和评价作品的主题、思想倾向和艺术形象。因此,如何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科学地分析和评价《三国演义》的正统思想,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关键词:封建正统观三国演义思想倾向尊刘抑曹农民起义刘备曹操关羽正统思想忠义封建社会狭隘性

一)尊刘反曹的封建正统观

正统观念是什么东西呢?它是封建统治阶级和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上的历史家用来为封建君主的统治作辩护的一种理论。在作者和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们看来,皇帝是天的儿子,秉承了天的意志。这实质就是“君权神授”和“家天下”的思想。国是一家一姓的国,这关系到皇帝的名义能不能被承认的问题。在书里,刘备方面的人物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帝王后胄,用以抬高自己“主公”的身份,进而扩大影响,争取地位。要承认他是合法的.便不得不把前一朝的皇帝也认为是合法的,只有这样,才能“名正言顺”,才是合法的继承。所以,作者在作品中才会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刘备的出身,以及尊刘反曹。

刘琦死后,鲁肃借吊丧之名,来讨荆州。诸葛亮用这样一番话来应付:“子敬好不通理!直须待人开口!自我高皇帝斩蛇起义,开基立业,传至于今;不幸奸雄并起,各据一方;少不得天道好还,复归正统。我主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玄孙,今皇上之叔,岂不可分茅裂土?况刘景升乃我主之兄也,弟承兄业,有何不顺?······刘氏天下,我主姓刘倒无分,汝主姓孙反要强争?”结果“一席话,说得鲁子敬缄口无言”。明明是东吴视为无理的事,偏变成了有理的事。这里刘备的血统在这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就连一些不属于刘备手下的人,也在经常地替他的“汉室苗裔”招牌做义务宣传。虽说刘备做事,也确有些北封建社会里的人认为是“仁”、“义”的地方,但显然可以看出,刘备之所以“得人心”,起作用较多的地方还在于他是汉朝皇帝的叔父。因为刘备的所谓“仁”和“义”,在书里描写得并不怎样成功,显得苍白无力,如鲁迅言:“欲显刘备之长厚而近似伪”。

而曹操实实在在不仅是作为一个“乱世奸雄”来刻画的,而且是作为一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乱臣贼子”来刻画的。正如了刘备所说:“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这话实际就是作者描写此二人的指导思想。书中突出曹操对汉室的不忠对人的不义,但刘备的称王称帝在今看来,与他并没有实质的区别。刘备在称帝时违背了君臣名分,是僭越,不忠不义,他以“匡扶汉室”相号召,跟曹操的“奉天子以从众望”的手法不相上下,不过是一种图霸称王的手段。

而且封建社会里的所谓正统观念正是一种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封建思想。正统问题的争论仅仅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内讧,从来也没有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相符合过。试看刘备,他以正统自居,不少人也都承认他是正统,可是他并没有统一全国;反过来说,曹魏占有全国绝大多数的地方,几乎到了统一的局势。曹操的理想是使天下归一,实现和平,减少战乱,可是有很多人不承认它是正统。

各个朝代的正统观念都是由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的,都是属于封建思想范畴之内的东西。不会考虑到人民大众的利益,作者也是从封建统治者的立场出发,

因此忽略了战乱中受苦的人民,更没有看到曹魏统一中国后对中国历史的推动作用。这是《三国演义》作者自身士大夫阶层的局限性和狭隘性的表现。

二)忠义的单向性

义《三国演义》中表现很突出的思想,小说一开头的“桃园结义”,就是写的一个义字。但义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内涵是比较复杂的,属于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时期,在不同的社会阶级和阶层中,有不完全相同的含义。义如果是作为封建时代维护君臣关系的道德准,就成了“忠义”。而忠与义之中,由于《三国演义》中主要描写君臣之间关系,由此,忠就成为突出强调的地方,义就成了忠的附庸。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三人以兄弟相称,但从三人的关系发展上看,实际上主要内容还是忠义,因为结义的实际目的却是恢复汉室,帮助刘备打天下,是建立在镇压黄巾军农民起义的基础上的,他们提出的口号“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就是为了维护一家之国。有一个例子最能说明问题,第二十六回,写关于暂归曹操后,曹操出于爱才,想要留住关羽,派张辽去试探他。张辽问:“兄与玄德,比弟与兄交何如?”关羽回答:“我与兄,朋友之交也;我与玄德,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主臣者也,岂可共论乎?”这时候,刘备败投袁绍,身无立足之地,更别提做皇帝,而显然关羽已经以君臣关系来看了。

可以说《三国演义》中的忠义思想,当与其以姓刘为中心的封建正统思想结合时,是以对汉室的态度来衡量的,即:凡是拥护汉室或奔蜀汉的,就是忠,否则就是奸。但有时也超出于集团的利益,而成为一种普遍的道德准则。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各个集团中的人物,只要表现出中心不事二主,作者就加以赞扬,如在官渡之战袁绍失败后,曹操厚待曾被袁绍囚禁在狱中的部下沮,而沮不为所动,最终被曹所杀,被杀前依然英勇不屈,神色不变。曹操被他的忠感染,在其墓上刻下:忠烈沮君之墓。相反的,凡是叛主的都进行谴责,如关羽取长沙时,魏将魏延斩太守后投降关羽,最总却被诸葛亮斩杀,痛斥之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可见即使写叛曹归汉也是要受谴责的。

而以忠义著称的的关羽,他的忠义也只是尽忠于私的。尽管在曹营受到百般优待,一旦得之刘备去向,就马上“挂印封舍”,千里走单骑。也是完全出于个人恩怨,才有后来华容道放走曹操的原则性错误。

由此可见,《三国演义》中所表现的义是从属与忠的,而忠,当其与“拥刘反曹”的思想结合时,是强调对汉室的态度;但常常超出特定的集团利益而上升为一种抽象的伦理,强调事主要衷心,而不必考虑其主是否值得效忠。这种宣扬已经接近愚忠思想了。《三国演义》中所表现的这种不讲是非邪正的效忠于主子的思想,在封建时代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伦理观,当然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非常落后和陈腐的。

三)对农民阶级的反抗持抵制态度

《三国演义》开篇就写到黄巾军起义。虽然只有前两回描写到黄巾军起义的事,但在描写手法上依然将黄巾军起义定性为造反和叛乱,第一回的名称就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可见杀黄巾军的人是英雄。而刘、关、张三人第一次见面也是因为要对抗黄巾军,剿灭黄巾军这场农民运动非但不是罪,反而是利国利民的壮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