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发展概况--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古代文学清代课堂笔记
1.王士祯“盛世”诗人代表,提出了神韵说。
王士祯的诗歌意境方面,冲淡闲远,诗歌语言方面含蓄凝练,其诗空灵淡泊、富有诗情画意,但在内容上比较贫弱,代表作《秦淮杂诗》。
2.沈德潜的“格调说”。
他的主张主要有两点:一是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要符合封建正统观念的要求,所以是做必须温柔敦厚。
二是创作方法上要学古体,近期要宗盛堂。
他的理念是前后七子理论的发挥,诗歌多歌颂功德之作。
3.翁方纲“肌理说”“肌理”含有文理与义里两个方面:文理及形式,义理即思想意义,以反对二者截然分开。
其中义理主要与学问相联系,所以他的诗是学问学。
4.袁枚“性灵说”袁枚,号简斋,钱塘人。
写诗倡言“性灵”,不拘格套,与公安派主张相似。
5.骈文中兴清中叶出现大批骈文作家,代表作家有汪中,代表作品有《哀盐船文》。
6.桐城派清初散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桐城派是清代中期的一个著名的散文流派始于方苞,成于姚鼐。
“言有物”是作文章要符合道统,为文的目的是要通经明道:“言有序”是文章要符合文统。
要与好文章必须学习古人的法则。
道统与文统的结合是桐城派古文的最高境界。
7.具有反清思想的明朝“遗民”诗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江左三大家:吴伟业、龚鼎孳、钱谦益【背诵默写】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
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白)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
(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
人立小庭深院。
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停半晌,整花钿。
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10.《桃花扇》的思想内容剧情:《桃花扇》共44出,分上下两本。
剧本写的是南明王朝的覆亡史。
思想内容(1)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南明王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以及政治上的腐败。
中国古代文学史 (3)
中国古代文学史 (3)《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讲1.概述先秦文学的进展历程。
2.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进展历程。
3.简述先秦诸子散文进展的历史时期。
第二章神话1.举例叙述中国古代神话的要紧内容。
2.结合具体作品,试论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特征。
3.结合《鲧禹治水》、《女娲补天》,谈谈上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
4.名词解释:神话。
第三章《诗经》1.《诗经》的集结与成书的大致事情怎么?2.《诗经》是怎么分类与编排的?3.汉代的传《诗》的事情怎么?4.《诗经》的思想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类?试举例讲明。
5.结合作品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6.举例论述、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7.《诗经》的语言和形式特点有哪些?8.从《大雅·生民》、《王风·黍离》、《秦风·蒹葭》、《卫风·氓》、《豳风·七月》、《小雅·采微》、《王风·君子于役》中,挑选两篇举行赏析。
9.名词解释:《诗经》、“诗之六义”、赋比兴、风雅颂、三家诗、毛诗、毛诗序。
第四章历史散文1.简述《尚书》的文学价值。
2.简述《春秋》的艺术成就及妨碍。
3.简述《左传》的基本思想。
4.试论《左传》的要紧文学成就。
5.举例论述《左传》战争描写的特点。
6.挑选《左传》中《晋公子重耳之亡》,或《晋楚城濮之战》举行分析。
7.《国语》的要紧艺术特点有哪些?8.简析《国语·邵公谏弭谤》的艺术特点。
9.举例论述《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0.挑选《战国策》中《苏秦始将连横》或《冯谖客孟尝君》举行分析。
11.名词解释:《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第五章诸子散文l.谈谈你对孔子思想的明白。
2.简论《论语》的艺术特点3.简述《墨子》文章的基本特点。
4.啥是“三表法”?5.《老子》散文的艺术特点要紧有哪些?6.谈谈你对老庄思想基本精神的明白。
7.以《逍遥游》为例,谈谈《庄子》散文的要紧艺术特点。
清代文学笔记
中华 GCT 考试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中华 GCT 考试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简单运用 性灵派与明代公安派的思想关联? 答:袁枚的文学主张是晚明公安派思想的重振和延续,但在创作时间方面却取得了比公 安派更大的成就。公安派的创作实绩主要体现在小品散文方面,而以袁枚为首的性灵派的成 就却主要为诗歌。他的近体诗成就较高,其中七绝和七律尤佳。他的诗构思新颖,笔调轻灵, 变化多姿,如《春日杂诗》。
第三章 清代散文与骈文
简单运用 “学人之文”和“文人之人”的区别及对清代散文演变的作用? 答:(清初散文家可分为两派,一派以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为代表,从文章内容上 抨击晚明散文的空疏,强调文章的社会功能;另一派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为代表,主要从 文章风格上力戒晚明文章的纤佻,提出恢复唐宋散文的传统。前者被称为“学人之文”,后 者被称为“文人之文”。)“学人之文”主张文章须有益于天下,强调经世致用,从内容上抨 击晚明散文的空疏,强调文章的社会功能;“文人之文”则主要从文章风格上力戒晚明文章 的纤佻,提出恢复唐宋散文的放诞与华丽文风基本上被荡涤肃清。 二者在清初的出现,使得在晚明受到极大遏制的“文以载道”的传统文学观念重新抬头 并很快居于文坛统治地区。 识记 桐城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因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木魁,姚鼐都是安徽桐 城人,所以称为“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清王朝政权 为服务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做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 统化散文理论。) 阳湖派(张惠言和恽敬二人,都接受了桐城派的影响,由于二人及大部分追随者都是阳 湖人,被称为阳湖派。理论与桐城大同,但有小异。一是在桐城派所规定的取法《论语》《孟 子》和唐宋八大家古文之外,兼取诸子百家;二是把骈文笔法引入散文也具有了博雅共丽的 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清代讲义
清代文学--------------------------------------------------------------------------------【字号:大中小】【背景色】第九编清代文学章节名称:清代文学概述授课时数:1教学目的和任务:对清代文学的整体状况有基本的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清代前期的两个重要思潮:重实与感伤及其在文学中的体现教学方法:讲授,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第一节社会概况明代末年,李自成等人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推翻了明王朝。
由于农民起义军的各种局限,给了居住在东北地区的满洲族政权入主中原的机会。
公元1644年,已称帝建国的清朝统治者在明朝降将吴三桂引导下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建立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清王朝建立后,用40年时间逐步完成了对全国的军事征服,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为巩固政权,采取了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的措施。
到了康熙20年(公元1681年)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到乾隆年间,耕地面积比顺治年间增加了一倍,农业生产技术和单位面积产量都有较大提高。
当时华北和江南最为繁华,两湖、两广、四川也得到开发。
手工业和商业比明代更为发达,苏州、杭州、扬州、江宁、广州、汉口、北京已成为规模很大的工商业城市。
这一时期社会繁荣,被称为“康乾盛世。
从康熙末年开始,伴随着经济的繁荣,统治阶级也日益腐朽,土地兼并也加速进行。
特别是乾隆后期,官僚、贵族、富商、地主豪绅掠夺了大量土地,积聚了巨额财富,朝政日趋腐败,贪污成风,人们的不满情绪越来越高涨。
到了嘉庆道光年间,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起义相继发生,清王朝陷入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道光20年(公元1840年)爆发了鸦片战争,中国由一个封建社会演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文学史上沿用了历史学的分期,习惯于将此前的称为古代文学,此后的称为近代文学。
第二节文化与学术概况从清初到鸦片战争的近二百年间,文化领域内的斗争也很尖锐。
清王朝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竭力推崇程朱理学,定都伊始便尊孔崇儒。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清代文学-其他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清代文学-其他谴责小说:中国旧小说的一种。
指清末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后大量出现的以暴露社会黑暗、指摘政治腐败为主要内容的小说。
这类小说,“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说”。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这类小说大都反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要求。
其代表作家作品有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被称为“四大谴责小说”。
《镜花缘》是怎样一部小说?谈谈《老残游记》的语言特色。
1、苏州派的特点是什么?苏州派大多为平民专业作家。
戏曲创作的数量与质量在中国戏曲史上当属一流。
在创作中他们往往是走发挥个人智慧为主,兼取其他同仁之长的道路,注重个人与群体共同合作。
使苏州剧派在中国戏曲史上产生巨大影响。
苏州派的创作,政治题材占很重要的位置。
如李玉的《清忠谱》一批作品,一方面生动地反映了苏州平民作家群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战斗精神,另一方面又十分真实地体现了动荡时期作家忧国忧民的情感。
苏州派的剧作还重视市民形象的塑造,作家一般从市民视角展现他们的生活与思想,突出他们的高尚品质,光彩的市民形象丰富了中国戏曲的人物画廊。
苏州剧派的作品都是为舞台演出而创作的,所以主脑突出、结构紧凑,戏脉分明,场面生动。
广泛受到观众的欢迎。
李渔提出的“立主脑”含义是什么?李渔认为剧本创作,最重要的是“立主脑”,也就是围绕“作者立言之本意”(创作意图、主题思想)和主要事件与人物来写作。
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减头绪”,也就是删除与“主脑”无关的人物与事件,使情节和人物相对集中。
与此同时,还应“密针线”,也就是要将故事写得严密一些,防止出现破绽。
试述《清忠谱》在戏曲史上的意义。
清忠谱》是李玉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
作品主要描写明末周顺昌等人与魏忠贤阉党斗争的故事,《清忠谱》取材“事俱按实,其言亦雅驯,虽云填词,目之信史可也”(吴伟业《序》)。
清代文学发展概况--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清代文学发展概况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文学,属近古期第一段,呈现出集古代文学之大成的景观。
第一节文化专制下的学术和文学一.尊孔崇儒,规定学习《四书》、《五经》、《性理》诸书,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取《四书》、《五经》命题;宋代理学遂成为清代的官方哲学。
二.编书:康熙间:《明史》《康熙字典》《渊鉴类函》《佩文韵府》《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等;乾隆间《四库全书》。
三.大兴文字狱:康熙朝:庄廷钅龙《明史》案,戴名世《南山集》案;雍正朝:曾静、张熙案追究吕留良著作;乾隆朝最频繁。
四.乾嘉汉学:源于顾炎武,也是清王朝文化专制的结果;承袭清初学者治学方法,丢掉经世致用精神,多不关心世务,只埋头于古文献里进行文字训估、名物考证、古籍校勘、辨伪、辑佚等工作;但只做了学术研究的基础工作,缺乏思想理论建树。
五.文学:(一)桐城派古文及其正宗地位的确立。
1.与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和汉学的兴盛有关。
2.古文包括应用散文和文学散文,明末清初小品文和传纪文,显示文学散文的发展。
3.桐城派理论奠基人方苞提出“古文义法”说,即“言有物”、“言有序”,讲求文章之“雅洁”:以雅正的文辞,简明有序地记事、议论;有排挤文学性散文的倾向,形成对明清之际的古文风格的反拨,“以古文为时文,却以时文为古文”。
4.姚鼐“义理”、“考据”、“辞章”说,受汉学影响,连学术也纳入文章要素,与“神、理、气、味”与“格、律、声、色”理论相抵牾。
(二)诗歌和小说领域。
1.诗歌方面:翁方纲对王士礻真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修正,提出肌理说。
(1)王士礻真生活于康熙朝,其神韵说将诗尚含蓄蕴藉的特点强调到极致,变得不可捉摸,与现实拉开距离。
(2)沈德潜生活于乾隆朝,论诗悉依儒家诗教,尚温柔敦厚,中正和平,声雄韵畅,统归于格调,成“盛世之音”。
(3)翁方纲认为诗皆有格调、神韵,都虚而不实,“无可着手”,于是“指之曰肌理”:可以捉摸的“理”,包括义理、文理,即将“理”作为诗之本、诗之法;诗成为可资考据学术渊源、历史是非得失的材料。
清代文学概述
古代百科全书:《古今图书集成》
• 《古今图书集成》,全书共10000卷,目录40卷, 原名《古今图书汇编》,是清朝康熙时期由福建 侯官人陈梦雷(1650-1741)所编辑的大型类书。 本书编辑历时28年,共分6编32典。 • 是现存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的类书。 • 《古今图书集成》,采撷广博,内容非常丰富, 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有人类、禽兽、昆虫, 乃至文学、乐律等等,包罗万象。 • 它集清朝以前图书之大成,是各学科研究人员治 学、继续先人成果的宝库。
《康熙字典》的特点
• 《康熙字典》作为我国古代字书的集大成 者具有以下特点:收字多,字之别体、俗 写均录,字体似而音义异者编为“疑似”, 另列“备考”、“补正”;注音最全面, 搜罗字音完备,凡是韵书所载依序排 康熙 字典 • 列;释义求古,义例多为原始出处。这些 优点极大方便了经复古思想浓郁的封建士 子,故而被誉为“体例精密,考证赅洽, 诚字学之源薮,艺苑之津梁”(王引之 语)。
康熙本人的学养
• 康熙本人在政事之暇,惟好读书,康熙曾对大臣 说:“朕政事之暇,始与熊赐履讲论经史,有疑 必问,乐此不疲。继而张英、陈廷敬等以次进讲, 大有裨益。”(《清圣祖实录》卷一三○)作为 康熙的日讲官、翰林学士张英亲见康熙寒暑无间、 手不释卷,每天至夜分地读书深宫,曾深切感慨 地说:“前代帝王读书、经筵日讲间时举行,仅 成故事。皇上圣学勤敏,极意精研……求之史书, 诚所罕睹。臣得侍左右,曷胜忻幸。”(《康熙 十七年南书房记注》第2册)
• 成书于清雍正年间的《古今图书集成》由 于有国家图书馆至今保存完好的雍正版内 府铜活字本,成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 完整的类书。作为“类书之最”,该书也 是中国铜活字印刷上卷帙最浩繁、印制最 精美的一部旷世奇作。
《古今图书集成》的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复习资料
清代中期诗:一、创作概况:1、理论探索不断,若干流派形成,进入多元发展的局面。
2、具体:(1)宗唐派:沈德潜——格调说(2)宗宋派:厉鹗——浙派的盟主;翁方纲——肌理说(3)袁枚——性灵说“乾隆三大家”的赵翼、蒋士铨——持论和袁氏相近,但创作风格却各自成家(4)自成一格的郑燮、黄景仁二、中期宗唐诗人:沈德潜与格调说1、沈德潜——继王士禛之后主盟诗坛的大家2、“格调”说:(1)主张恢复儒家“温柔敦厚”、“中正平和”的诗教传统,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
(2)本于明代七子,推崇前后七子而排斥公安、竟陵,论诗歌体格则推崇汉魏、盛唐而排斥宋调。
3、创作:(1)早年——反映民生疾苦的好诗,但大量的诗作则是平庸无奇(2)做官后——歌功颂德,艺术不脱模拟,典型的台阁体。
著有《沈归愚集》《春草》:轻烟满地送征骖,一色茸茸然蔚蓝。
不是柳条萦别恨,以牵魂梦到江南。
写春草轻柔成片、浓密碧绿。
不同柳条之离别,给人希望而一路铺去直到故乡。
咏太平之景,道思故乡之情。
《春草》:轻烟满地送征骖,一色茸茸然蔚蓝。
不是柳条萦别恨,以牵魂梦到江南。
写春草轻柔成片、浓密碧绿。
不同柳条之离别,给人希望而一路铺去直到故乡。
咏太平之景,道思故乡之情。
三、中期宗宋诗人:1、厉鹗:(1692-1752)(1)等查慎行以后倡导宋诗的大家,也是“浙派”诗中坚。
(2)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诗歌大多自然优美。
2、翁方纲:(1733-1818)(1)人物:乾隆十七年(1752年)考中进士,官至内阁学士。
《四库全书》纂修官,编修。
(2)肌理说:清代中叶宗法宋诗的诗歌流派,创始者翁方纲。
所谓“肌理”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
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是一种以学术代替文学的诗歌歧路,它引导诗人脱离现实,从故纸堆中寻找诗材,反映了乾嘉考据之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四、袁枚与性灵说(一)生平:(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中国古代文学史】清代文学
清代文学清初至清中叶的文学(1644-1839)清初至清中叶的文学概况:1、小说获得长足发展;2、戏曲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就;3、诗、文、词出现众多重要作家和流派,取得相当大的创作成就;4、讲唱文学繁衍出许多新的品种。
第一章《聊斋志异》——蒲松龄一、作者蒲松龄: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
19岁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此后屡试不第。
31岁在江苏宝应县衙做幕僚一年。
40岁起在同邑名人毕际有家为塾师,直到七十岁才撤帐归家。
71岁补为岁贡生,四年后病逝。
《聊斋志异》的写作过程:《聊斋志异》的创作前后至少经历了30多年的时间:二十岁左右开始写作《聊斋志异》,三十九岁时进行初步结集,并且定下书名,此后仍在不断地写作,直到年逾花甲,方才慢慢地停止。
《聊斋志异》的主要版本:铸雪斋抄本乾隆16年;青柯亭刊本 1766年,最早刻本;张友鹤“三会本”目前收录篇目最完备的本子(近500篇 )二、《聊斋志异》的取材1.采自社会传闻或抄自友人笔记:《黑兽》“闻李太公敬一言”;《五羖大夫》“毕载绩先生志。
”2.改写前人作品:《凤阳士人》唐白行简《三梦记》中的一梦 ;《种梨》《搜神记²徐光》 ;《续黄粱》唐沈既济《枕中记》3.蒲松龄的虚构创造 :《王桂庵》《婴宁》《黄英》《叶生》《娇娜》三、《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1.歌颂爱情《聊斋》中最经典的爱情故事排行榜NO.1 《连城》,NO.2 《阿绣》,NO.3 《婴宁》,NO.4 《聂小倩》,NO.5 《乔女》,NO.6 《香玉》,NO.7 《阿宝》,NO.8 《娇娜》抨击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歌颂纯真爱情1)、深刻的社会内容:喜剧故事《婴宁》,狐母所生、鬼母所养、天真无邪、爱花爱笑的少女婴宁,与痴情种王子服在元宵灯会由相识到相爱,曲折地表现对封建礼教、世俗婚姻的不满。
悲剧故事《晚霞》,阿端堕水进入龙宫与舞女晚霞相爱,因被吴江王、人间王阻挠,晚霞自毁其容。
【文学常识】清代文学常识_800字
【文学常识】清代文学常识_800字清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文学特点包括以文言文为主、注重格调、注重叙事、注重情感表达等。
以下是关于清代文学的一些常识:1. 清代文化统一因为清代是由满族人统治的,他们要巩固自己的政权,为此,就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其中之一就是统一语言,即规定汉语必须使用标准的文言文,这就使得全国各地的人们能够沟通交流,文化也得到了统一。
2. 文言文成为主流文学语言在清代,文言文成为了主流文学语言,因为它是上古之文,既具有历史性,又贴近民众。
另外,文言文的语言规范、格律优美,也是当时的士大夫所喜欢的。
3. 诗歌格律深入人心清代的诗歌、歌词等文体,讲究的是艺术的诗、词、曲,注重艺术效果,追求艺术卓越,诗文格律极其严谨,常常使用七言、五言、律诗等传统格律,讲究韵律和平仄,故在文学作品中极为常见。
4. 笔记小说连蒙带骗在清代的小说中,笔记小说是一种很特别的小说类型。
它们不完全是虚构,不完全是记录,而是介于虚实之间,它与历史、传说、神话、传统文化等等都有密切关联。
大部分笔记小说都是取材于鬼怪传说、奇闻异事,由于它们的广泛流传,对于清代文化影响很大。
5. 实用主义写作为主流清朝是一个实用主义文化的时期,也就是说,文学艺术要能够彰显实用价值并实现其功能。
在清代文学中常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强调实用价值,例如《红楼梦》、《儒林外史》等等。
6. 家族论文学思想盛行总结:清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的文学特点是注重格调、情感表达、叙事,重视实用价值和家族思想,文言文成为主流文学语言,格律严谨。
这些特点对现代中国文学和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考试必备---清代文学要点总结 1(袁行霈古代文学史)
清代文学第一章清代文学概况一、清代的社会与文学概况满清王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在入关后基本上继承了明朝的政治文化制度,并使之更加完备与强化,成为封建专制主义集权的高度发展形态。
清代初年,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一方面采取高压手段镇压具有反清意识的文人,另一方面,又采取各种手段笼络汉族士人。
明清之际的学术思潮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顾炎武等启蒙思想家对明末空谈心性的虚浮学风加以系统清算,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于有清一代学者影响深远。
上述种种,在清初的文学创作中均有所反映。
清代中期,民族矛盾渐趋缓和,经济一度出现繁荣局面,但社会矛盾开始激化,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进入日薄西山的末世阶段,濒临崩溃的边缘,以致道光二十年以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竟毫无抵御能力,自那时起,中国历史进入近代发展时期。
清代中期学术思潮的一大变化是乾嘉学派的兴起。
乾嘉学风多方面地影响到当时的文学创作。
清代文学集封建时代文学发展之大成,是古代文学的一个光辉总结。
各种文体无不具备,蔚为大观,诸多样式齐头并进,全面繁荣。
诗、词、散文等传统文学样式,清代使之得到复兴;小说、戏曲、民间讲唱等新兴文学样式,清代使之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
清代诗歌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风格多样,流派林立,在数量上和总体成就上都超元轶明,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后劲。
清初的遗民诗人,铸就了一代诗史。
另外一些诗人则在诗艺方面有所拓新,钱谦益开创有清一代新诗风;吴伟业“梅村体”开拓出叙事诗的新境界;王士禛标榜神韵。
清代中期,沈德潜力主格调;翁方纲倡导肌理;袁枚标举性灵,;厉鹗宗祢宋诗,壮大浙派门户。
词至清代又出现了振颓起衰的中兴气象,词人云集,词派纷呈。
清代初年,陈维崧为阳羡词派之宗主;朱彝尊执浙西词派之牛耳;纳兰性德卓然自成一家。
清代中期,张惠言、周济开创了常州词派。
清代散文上承秦汉唐宋,蔚为大观。
清初散文可分两类:一类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为代表的学人之文;一类是侯方域、魏禧、汪琬等为代表的文人之文。
清代文学复习笔记
绪论概说可分为三个阶段:●自清入关到雍正末年(1644-1735为前期,大致是顺治、康熙、雍正年间;●自乾隆初年到道光十九年(1736-1839)为中期,大致指乾隆、嘉庆、道光二十年以前;●自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至宣统三年辛亥革命(1840-1911)为后期,或叫晚期(近代)。
第一节文化专制下的学术与文学一、文化专制(思想专制)* 独尊程朱理学* 编书与禁书:《明史》《康熙字典》《渊鉴类函》《佩文韵府》《古今图书集成》《唐诗》《四库全书》* 文字狱:“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二、乾嘉汉学三、文学:桐城派古文乾嘉学派* 在文字狱的影响下,乾隆、嘉庆年间很多文人不敢关心政治,他们把主要精力用于对古代文献的整理和考证。
这些汉学家对古文献在文字、音韵、训诂、金石、地理等学术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中国学术史上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其治学方法与顾炎武一脉相承,却丢掉了他经世致用的精神。
乾嘉学派是清王朝文化专制的结果。
第二节清代人文思潮与文学一、人文思潮:由李卓吾的个性解放,到清代延伸到社会的解放,明代由思想领域的反传统到清代拓展为对社会制度方面的批判、探讨。
二、清代文学:清初,文学创作趋于雅正,文学家关心社会政治大于关心自己的幸福得失。
清代中叶,文学领域呈现出类似晚明的一股思潮,反传统、尊情、求变、思想解放。
袁枚是诗坛上的代表人物,吴敬梓和曹雪芹是小说中的代表人物。
第三节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 集历代文学之大成各类文体都有一大批作者(诗词文赋骈体戏曲小说)创作数量超过以往任何朝代文学理论和古籍整理盛况空前(诗话、词话、文论、曲论、小说点评)第一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第一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其他遗民文人1、生平及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文须有益于天下”,“诗主性情,不贵奇巧”。
2、诗文创作:《正始》“有亡国,有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清代文学发展概述
二、桐城派及其以外的散文
1、桐城派。
2、桐城派以外的散文。
三、骈文的复兴和汪中 四、浙派词的嬗变和常州词派的兴起
1、浙派词的嬗变。 2、常州词派。
Page
5
思考题:
1、解释:古文三大家 江左三大家 岭南三家 梅村体 南施北宋 南朱北王 神 韵说 阳羡词派 浙西词派 国朝六家
3、《亭林诗集汇注》王蘧堂辑注 吴丕绩标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
Page
6
第三节 晚清诗文词
一、代文学概况
1、近代社会的政治和思想文化特点。
2、近代社会的政治和思想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3、近代文学的发展分期。
二、龚自珍与晚清前期诗文词
1、龚自珍的思想与创作道路。
2、龚自珍的文。
花雅之争
2、简述京剧的形成。
Page
21
第三节 晚清的戏曲
一、晚清前期的戏曲
1、传奇杂剧继续衰落与嬗变中的作家与作品
2、地方戏的发展与京剧的兴盛 五大声腔系统 1、昆腔 2、高腔 3、梆子腔 4、弦索腔 5、皮簧腔
思考题: 1、晚清侠义公案小说有哪些重要作品,其内容如何
5、新体散文的萌芽。 6、周济与常州词派。
7、传统词坛名家蒋春霖、邓廷桢等人的爱国词作。
Page
8
思考题:
1、简述宋诗派的形成及主要倾向。
2、郑珍对诗有哪些开拓? 3、简述桐城派在晚清文坛发展的新动向。 4、湘乡派的意义。 5、简述晚清前期的词坛状况。
参考书目:
清代文学
第一章 清代文学概述
一、清代社会状况
二、清代文学发展状况
清朝文学史知识要点:前期主要为“复古”文学,后期主要为“启蒙”文学
清朝文学史知识要点:前期主要为“复古”文学,后期主要为“启蒙”文学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的最后一个时期。
清朝文学史以明末清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主要是以王夫之、顾炎武等为代表的以经世致用为主题的“复古”文学,后一阶段主要是以魏源、龚自珍等为代表的“启蒙”文学。
清朝文学在文体上继承了明代的“诗文别裁”,但又有所发展和突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
在内容上,清朝文学反映了封建社会没落和崩溃的历史过程,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本质和民族矛盾,也表现了人民群众反抗压迫和争取解放的斗争精神。
在形式上,清朝文学也有继承唐宋散文的优良传统,又有发展与创新,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
一、明末清初的文学明末清初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崩溃与民族矛盾的空前尖锐时期,也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兴起,各种反封建思想、反礼教的文学创作蓬勃发展起来。
在这一时期,以王夫之、顾炎武等为代表的文学复古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文学创作出现了“复古”运动。
“复古”运动是以王夫之、顾炎武等人为代表的文学复古思潮在明末清初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思潮。
他们要求恢复先秦两汉诗文的艺术传统,反对拟古、崇古,主张文以载道。
在文体上主张“诗文别裁”,反对“八股”,提倡散文创作。
在内容上提倡经世致用和抒发民生疾苦,反对消极遁世、虚无颓废。
这些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要求。
二、清初“复社”清初的文学以“复社”为代表,与清初的抗清斗争相联系。
复社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社团,是一个由知识分子组成的团体,有明确的宗旨,以“经世致用”为口号。
在文学方面,他们提倡复古,强调文学创作要“尊唐抑宋”。
复社成员中有许多诗人,如陈子龙、侯方域、李渔都是文学大师。
他们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如《桃花扇》《牡丹亭》《长生殿》等。
陈子龙的诗歌具有清峻刚健、清新自然的特点,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侯方域的诗则是慷慨悲壮、沉郁悲凉的风格;李渔是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优秀作品。
清代文学史笔记综述
第八编清代文学绪论:清代文学概说清代文学(清初——中叶)的主要内容:清代文学绪论第一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第二章: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第三章:清初白话小说第四章:《聊斋志异》第五章:《儒林外史》第六章:《红楼梦》第七章: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第八章:清中叶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清代文学的范围清代(1616—1911),建国于1616年,初称后金,1636年改国号为清,1644年入关,定都北京。
1911年辛亥革命,共有国267年。
历12帝,是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的又一个王朝,也是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
从1840年鸦片战争始,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历史进入近代。
清代文学一般认为有初、中、晚之分。
清代文学,指清前期至清中叶的文学:清前期(1644—1735)清入关——雍正末,包括顺治、康熙、雍正几朝清中叶(1736—1839)乾隆初——道光19年,包括乾隆、嘉庆、道光20年(1840年)前晚期则指鸦片战争之后——清朝灭亡。
清朝晚期的文学一般认为已属近代文学的范畴。
一、社会概况(一)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加强。
皇权,《大清律》、《大清律例》,程朱理学,八股取士,(二)阶级压迫、民族压迫特别严酷。
清王朝是以异族身份入主中原。
前期民族矛盾尖锐,对汉人的抗清斗争进行了血腥的镇压,“杨州十日”先后制造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案,各地抗清斗争延续到康熙22年(1683)。
随着经济繁荣,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官吏腐败,人民反抗不绝:天地会、白莲教、天理教等。
(三)思想领域的斗争激烈。
1.利用、控制、恩威并用的统治政策。
利用汉民族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来控制社会思想文化。
以朱熹配享孔庙大成殿十哲之次,宋代理学为清代官方之学;对知识分子恩威并用。
恩:开博学鸿词科,编书、修史。
从《明史》、《康熙字典》到《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
威:大兴文字狱,如康熙二年“明史案”、康熙五十年“《南山集》案”等。
清代文学史笔记
第八编清代文学绪论:清代文学概说清代文学(清初——中叶)的主要内容:清代文学绪论第一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第二章: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第三章:清初白话小说第四章:《聊斋志异》第五章:《儒林外史》第六章:《红楼梦》第七章: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第八章:清中叶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清代文学的范围清代(1616—1911),建国于1616年,初称后金,1636年改国号为清,1644年入关,定都北京。
1911年辛亥革命,共有国267年。
历12帝,是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的又一个王朝,也是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
从1840年鸦片战争始,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历史进入近代。
清代文学一般认为有初、中、晚之分。
清代文学,指清前期至清中叶的文学:清前期(1644—1735)清入关——雍正末,包括顺治、康熙、雍正几朝清中叶(1736—1839)乾隆初——道光19年,包括乾隆、嘉庆、道光20年(1840年)前晚期则指鸦片战争之后——清朝灭亡。
清朝晚期的文学一般认为已属近代文学的范畴。
一、社会概况(一)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加强。
皇权,《大清律》、《大清律例》,程朱理学,八股取士,(二)阶级压迫、民族压迫特别严酷。
清王朝是以异族身份入主中原。
前期民族矛盾尖锐,对汉人的抗清斗争进行了血腥的镇压,“杨州十日”先后制造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案,各地抗清斗争延续到康熙22年(1683)。
随着经济繁荣,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官吏腐败,人民反抗不绝:天地会、白莲教、天理教等。
(三)思想领域的斗争激烈。
1.利用、控制、恩威并用的统治政策。
利用汉民族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来控制社会思想文化。
以朱熹配享孔庙大成殿十哲之次,宋代理学为清代官方之学;对知识分子恩威并用。
恩:开博学鸿词科,编书、修史。
从《明史》、《康熙字典》到《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
威:大兴文字狱,如康熙二年“明史案”、康熙五十年“《南山集》案”等。
2、清代文学概述
禁书更是清王朝控制社会文化思想的方式。清朝 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维护政权的稳定,将一些 他们认为有负面作用的书籍销毁或改动。《四库 全书》的编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 把“辞含激忿,意存感慨”的异端书籍清理出来, 集中加以销毁。所以清王朝在以行政手段搜集全 国图书的同时,也以行政手段作了一次大规模的 图书检查,明令各地查缴“违碍”的书籍,然后 销毁。据统计,乾隆时被禁毁的书籍有将近3000余 种,六七万卷以上,种数几与《四库》现收书相 埒(lie)。就此而言,又何尝不是一次文化专制造成 的图书厄运。
前期与中期,中国社会按照其自身的规则 发展变化,文学也是如此。后期,由于鸦 片战争,帝国主义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中 国社会受到外来力量强烈冲击而发生剧变, 历史转入近代;文学也同样受到这种历史 剧变的深刻影响,转入近代文学时期,同 时也是清代文学后期。
三、清代文学概况——集历代文学 之大成
清代文学概述
一、清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
公元1644—191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 一个王朝——清朝。清王朝统治中国共267 年。在二百多年的统治中,清朝政治有以 下两方面特点值得注意:
1、民族矛盾
清朝自始至终存在着民族矛盾。作为一个 少数民族政权,除了军事之外,其它各方 面都落后于汉人,加上清政府在全国的统 治是在经过残酷的杀戮以后才建立起来的, 所以,汉人与清政府之间的矛盾始终都没 有消除,这种矛盾在清初和清末表现得尤 其突出。
从元代以后,诗词这样的传统文学由于本身的僵 化,缺乏创造性,尽管文人们还乐此不疲,终究 失去了唐宋诗歌的那种活力,清代诗歌和词也是 如此。 清代文学是中国新旧两种文学的一个交叉点。旧 的文学及其形式在取得成功的同时,逐渐在发挥 殆尽中趋于消亡,新的文学及其形式却正在发展 成长。所以,清代的两百多年,文学上成就最多, 变动也最大。
中国古代文学史4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古代文学大二下复习资料介绍作品《水浒》:是一部以描写古代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它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作品在思想内容和文学艺术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西游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
主要描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杜十娘》:杜十娘是明代冯梦龙所著《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女主人公,曾为青楼女子,深受压迫却坚贞不屈,为摆脱逆境而顽强挣扎。
将全部希冀寄托于绍兴府富家公子李甲身上。
然而她怎么努力也逃脱不了悲惨命运的束缚,李甲背信弃义,将其卖于孙富。
万念俱灰之下,杜十娘怒骂孙富,痛斥李甲,把多年珍藏的百宝箱中的一件件宝物抛向江中,最后纵身跃入滚滚波涛之中。
《婴宁》:蒲松龄笔下笑得最美的女性,出自《聊斋志异》卷三婴宁篇,是一个美丽纯贞的狐女。
她天真憨直,爽朗任性,时时都会毫无顾忌地放声大笑,甚至在成婚时,也因“笑极,不能俯仰”而无法完成婚礼仪式。
她对自己的丈夫,真诚信赖,如实告诉他“妾本狐产”;她对抚养过自己的“鬼母”,也极尽子女知道。
与此同时,她也无情地惩罚那个“淫邪”的“西邻子”。
《三国演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中写得最成功的的一部作品。
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
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
《三言二拍》:三言:在冯梦龙诸多创作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包括《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发展脉络概括
中国古代文学史发展脉络概括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历史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若论历史悠久,只有古希腊文学、古印度文学可以与之相比。
它与中国大历史、文化紧密相连,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发展的脉络,显示出特有的民族性、传承性、时代性的特征。
它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同时有兼容了其他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学,构成蔚为大观的中国古代文学。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诗歌,还是散文、戏曲、小说都有着明显的可以追寻的历史。
并且呈现着在创作和理论上的不断发展,丰富,日臻完善。
每种题材的演进都是一部历史,而且脉络清晰。
充分体现并显示着它的历史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文学深受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每一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并且与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
各种文体互相渗透、影响,互相借鉴,有交融的特点。
在文学的内涵中,又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字的特殊魅力,显示出以中国古代文字为载体的中国古代文学在内涵上极大的丰富和巨大的张力。
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
中国文学各种文体齐备,诗歌、散文、词、戏曲、小说等无不涵盖,且各具时代特色。
就文学的历史分期来看,它可以分为先秦文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代文学、元代文学、明代文学、清代文学及近代文学几个部分。
各部分精彩纷呈,各有千秋。
先秦文学包含着原始社会和夏、商、周三代以来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早期)的三个阶段。
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先秦文学以诗歌、散文等为主要文体。
诗歌又以《诗经》、《楚辞》为代表。
《诗经》以风、雅、颂、赋、比、兴之“六义”传播影响后世。
散文以《左传》、《国语》、《战国策》、和诸子散文等为最佳。
同时先秦文学也孕育着很多其他文学题材的萌芽。
其中神话传说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散文是小说的源头,辞赋可以追溯到楚辞。
《九歌》中已有戏曲的萌芽。
中国文学的思想也孕育在先秦、秦汉时代。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小说家、杂家、农家等“诸子百家”,流派纷呈,形成百家争鸣。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清代文学-清代散文与骈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清代文学-清代散文与骈文
桐城派
1.桐城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
2.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清王朝政权为服务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散文理论。
3.方苞将自己的散文理论核心概括为“义法”二字,“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
刘大櫆是方苞的弟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姚鼐对古文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对前人的学说进行了融合和总结,使之更加具体化。
他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还提出“八要”来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融合落到实处;将多种文风归结为“阳刚”和“阴柔”两种。
4.姚鼐不仅发展了桐城派的散文理论,而且还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桐城派散文体系。
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号称“四大弟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文学发展概况
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文学,属近古期第一段,呈现出集古代文学之大成的景观。
第一节文化专制下的学术和文学
一.尊孔崇儒,规定学习《四书》、《五经》、《性理》诸书,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取《四书》、《五经》命题;宋代理学遂成为清代的官方哲学。
二.编书:康熙间:《明史》《康熙字典》《渊鉴类函》《佩文韵府》《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等;乾隆间《四库全书》。
三.大兴文字狱:康熙朝:庄廷钅龙《明史》案,戴名世《南山集》案;雍正朝:曾静、张熙案追究吕留良著作;乾隆朝最频繁。
四.乾嘉汉学:源于顾炎武,也是清王朝文化专制的结果;承袭
清初学者治学方法,丢掉经世致用精神,多不关心世务,只埋头于古文献里进行文字训估、名物考证、古籍校勘、辨伪、辑佚等工作;但
只做了学术研究的基础工作,缺乏思想理论建树。
五.文学:
(一)桐城派古文及其正宗地位的确立。
1.与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和汉学的兴盛有关。
2.古文包括应用散文和文学散文,明末清初小品文和传纪文,显示文学散文的发展。
3.桐城派理论奠基人方苞提出“古文义法”说,即“言有物”、“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