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传输层
计算机网络各章试题及答案

计算机网络各章试题及答案本篇文章将按照试题和答案的形式来回答计算机网络各章的问题。
首先,将分别列出各个章节的试题,然后给出相应的答案。
希望这种形式能够帮您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计算机网络的知识。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试题一:计算机网络的定义是什么?答案: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计算机与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实现数据和资源共享的技术系统。
试题二: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有哪些?答案:计算机网络可以按照规模分类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按照连接技术分类为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
第二章物理层试题一:物理层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案:物理层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传输介质传输比特流。
试题二:常见的物理层传输介质有哪些?答案:常见的物理层传输介质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
第三章数据链路层试题一: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答案: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包括成帧、差错控制、流量控制和可靠传输等。
试题二:请简要解释CRC校验的原理。
答案:CRC(循环冗余检验)校验是一种根据多项式除法的原理进行差错检测的方法,发送端利用生成多项式对数据进行除法运算得到校验码,并将数据和校验码一起发送,接收端再进行一次除法运算,若余数不为0,则认为出现错误。
第四章网络层试题一: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答案:网络层的主要功能包括路由选择、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等。
试题二:请简要解释IP地址的组成和分类。
答案:IP地址由32位二进制数表示,可以分为A类、B类、C类、D类和E类五类地址。
其中A类地址用于大型网络,B类地址用于中型网络,C类地址用于小型网络,D类地址用于多播,E类地址保留。
第五章传输层试题一:传输层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答案:传输层的主要功能包括提供可靠传输和分组传输服务。
试题二:TCP和UDP有什么区别?答案:TCP(传输控制协议)提供面向连接、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UDP(用户数据报协议)提供无连接、不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
以上是对计算机网络各章的试题及答案的简要介绍。
通信网的基本要素功能

通信网的基本要素功能(基本要素:传输、交换、终端)(1) 传输:传输系统指完成信号传输的介质和设备的总称,其在终端设备与交换设备之间以及交换系统相互之间链接起来形成网络。
按传输介质分为有限传输和无线传输系统。
(2)交换设备以节点的形式与邻接的传输链路构成各种拓扑结构的通信网,是现代通信网的核心。
(3)终端设备是通信网中的源点和终点。
终端设备的主要功能是将输入信息变换为易于在信道中传送的信号;用于发送和接收用户信息;与网络交换控制信息;通过网络实现呼叫和接入服务。
如:电话机、传真机、计算机、智能多媒体终端设备等。
简述电信网的组成及作用1.业务网:用于向公众提供诸如话音、视频、数据、多媒体等业务。
(1)传送网:指在不同地点的各点之间完成信息传递功能的网络;(2)交换网:交换设备是核心,由交换节点和通信链路组成,功能是完成对接入交换节点的传输链路的汇集、转接接续和分配。
2.支撑网(1)信令网:信令的功能是控制电信网中各种通信连接的建立和拆除,并维护通信网的正常运行。
(2)数字同步网:保证数字交换局之间、数字交换局与数字传输设备之间的信号时钟同步,并使通信网中所有数字交换系统和数字传输系统工作在同一时钟频率下。
(3)电信管理网:各种不同应用的管理系统按照标准接口互连,在有限点上与电信网接口及电信网络互通,达到控制和管理目的。
通信网常用拓扑结构有哪些?试分析各种拓扑结构的特点。
简述模拟信号的数字化过程抽样—量化---编码抽样:每隔一定时间间隔T,抽取语音信号的一个瞬时幅度值,抽样后所得到的一条列在时间上离散的抽样值称为样值序列量化:对抽样后的信号进行离散化处理,对幅值进行化零取整处理编码:抽样、量化后的信号还不是数字信号,需将此信号转换成数字编码脉冲。
什么是基带传输?数字信号传输的主要技术内容有哪些?基带是由消息转换而来的原始信号所固有的频带,不搬移基带信号的频谱而直接进行传输的方式称为基带传输。
从数字通信终端送出的数字信号,称为基带信号。
计算机网络吴功宜(第三版)课后习题解答(第1-4章)

计算机网络-清华版_吴功宜(第三版)课后习题解答(第1-4 章)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论P421. 请参考本章对现代Internet 结构的描述,解释“三网融合”发展的技术背景。
答:基于Web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医疗、远程教育,以及基于对等结构的P2P网络、3G/4G与移动Internet 的应用,使得Internet 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
“三网融合”实质上是计算机网络、电信通信网与电视传输网技术的融合、业务的融合。
2. 请参考本章对Internet 应用技术发展的描述,解释“物联网”发展技术背景。
答:物联网是在Internet 技术的基础上,利用射频标签、无线传感与光学传感等感知技术自动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构建覆盖世界上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智能信息系统,促进了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的融合。
3. 请参考本章对于城域网技术特点的描述,解释“宽带城域网”发展技术背景。
答:宽带城域网是以IP 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网、电信网的三网融合,形成覆盖城市区域的网络通信平台,以语音、数据、图像、视频传输与大规模的用户接入提供高速与保证质量的服务。
4. 请参考本章对WPAN技术的描述,举出 5 个应用无线个人区域网络技术的例子。
答:家庭网络、安全监控、汽车自动化、消费类家用电器、儿童玩具、医用设备控制、工业控制、无线定位。
5.. 请参考本章对于Internet 核心交换、边缘部分划分方法的描述,举出身边 5 种端系统设备。
答:PDA、智能手机、智能家电、无线传感器节点、RFID 节点、视频监控设备。
7. 长度8B与536B的应用层数据通过传输层时加上了20B的TCP报头, 通过网络层时加上60B 的IP 分组头,通过数据链路层时加上了18B 的Ethernet 帧头和帧尾。
分别计算两种情况下的数据传输效率。
(知识点在:P33)解:长度为8B的应用层数据的数据传输效率:8/(8+20+60+18) ×100%=8/106×100%=7.55%长度为536B的应用层数据的数据传输效率:536/(536+20+60+18) ×100%=536/634×100%=84.54%8. 计算发送延时与传播延时。
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试题

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试题正文:第一章: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基本概念1.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常见网络拓扑结构1.3 计算机网络的通信方式和传输介质1.4 计算机网络的协议和标准第二章:网络层2.1 网络层的作用和功能2.2 网络层的主要协议及其特点2.3 IP协议的工作原理和主要特性2.4 网络层的路由与转发第三章:传输层3.1 传输层的作用和功能3.2 传输层的主要协议及其特点3.3 TCP协议的特点、连接建立和断开过程3.4 UDP协议的特点和应用场景第四章:应用层4.1 应用层的作用和功能4.2 常见的应用层协议及其特点4.3 HTTP协议的工作原理和主要特性4.4 DNS协议的工作原理和主要特性第五章:网络安全5.1 网络安全的概念和重要性5.2 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和攻击方式5.3 防范网络安全威胁和加强网络安全措施5.4 网络安全管理和监控第六章:局域网和广域网6.1 局域网的定义和特点6.2 常见的局域网技术和拓扑结构6.3 广域网的定义和特点6.4 常见的广域网技术和拓扑结构第七章:无线网络7.1 无线网络的定义和特点7.2 无线网络的主要技术和标准7.3 无线局域网(WLAN)的工作原理和应用7.4 无线广域网(WWAN)的工作原理和应用第八章:网络管理和维护8.1 网络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8.2 网络管理的主要任务和方法8.3 网络故障排除和故障恢复技术8.4 网络维护和性能优化附录:附件一:计算机网络相关法律法规附件二:计算机网络相关术语及注释本文档涉及附件。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指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制定的,为了保护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而制定的管理办法。
- 网络安全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16年11月7日发布的一项法律,旨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保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全体公民的合法权益。
DNP V3.00 传输层

D N P V 3 . 0 0 传输层目录页号关于此文件本规范的目的谁应使用此规范帮助与附加的文件本规范是如何组织的使用本规范的惯例综述第一章概论第二章传输功能传输标题传输标题段定义帧组装报文的传送第三章传输服务与责任传输功能接口说明概论本文件规定了分布网络规约DNP V3.00版的数据链路层,链路规约数据单元(LPDU)以及数据链路层服务和传输规程。
主站,分主站、外站和智能电子设备(IED)都能使用本数据链路在原方(始发)站和副方(接收)站之间传递报文。
在本规约中,主站,分主站、外站和IED都是即可作始发(原方)站也可作接收(副方)站。
IEC TC57所推出的IEC 870-5-1和IEC 870-5-2关于远动系统内数据传输的标准是开发DNP V3.00数据链路层的基础。
DNP V3.00的数据链路层支持被查询的和寂静的远动系统,并且在设计上可适用于面向连接的和面向非连接的操作,异步的或同步的位串型物理层,诸如RS-232C,RS-485以及光纤收发器,采用全平衡的传输规程去支持来自外站,IED或作为非主站的分主站之自发型传输。
本规约所支持的ISO OSI模型仅规定了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应用层。
这种特定的模型被称之为性能增强了的体系结构(EPA)。
然而,为了支持高级的RTU功能和大于最大帧长(如IEC 870-5-1所规定的最大帧长)的报文,DNP V3.00的数据链路使用一个伪传输层去完成最短报文的组装与分解。
该伪传输层说明于文件DNP V3.00 Transport Function(POO9-OPD.TF)内。
然而要强调一下,这些传输功能并非数据链路的一部分,而是支持高级RTU功能之所需。
绪言本规范的目的本文件规定了“分布网络规约”DNP V3.00的“传输功能”,传输步骤和“传输规约的数据单元”(TPDU)。
谁应该使用此规范本规范是为有兴趣了解DNP V3.00“传输功能”功能与报文格式的通信工程师和程序员准备的。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三章

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图3-3 OSI参考模型的结构
OSI参考模型中,划分层(子模块)要遵循以下原则: (1)各层(子模块)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保持层间交互的信息最少。 (2)单向调用:各层(子模块)只能引用其下层提供的服务。 (3)增值服务:在使用下层服务的基础上,各层完成特定的通信功能。
用户写信人邮政局运输部门用户收信人邮政局运输部门用户间约定信件格式和内容邮局间约定邮政编码等运输部门间约定到站地点费用等用户邮局约定信封格式及邮票邮局运输部门约定到站地点时间等用户子系统邮局子系统运输部门子系统甲地乙地图31邮政通信系统分层模型31网络体系结构概述从图31中可以看出邮政系统中的各种约定都是为了将信件从写信人送到收信人而设计的也就是说它们是因信息的流动而产生的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
.
03
.
第3章
网络体系 结构
章节导读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庞大的、多样化的复杂 系统,涉及多种通信介质、多厂商和异种机互 连、高级人机接口等各种复杂的技术问题。要 使这样一个系统高效、可靠地运转,网络中的 各个部分都必须遵守一套合理而严谨的网络标 准。这套网络标准就称之为网络体系结构。
.
3.2 OSI参考模型
世界上第一个网络体系结构是1974年由IBM公司提出的“系统网络体系结构 (System Network Architecture,SNA)”。此后,许多公司纷纷推出了各自的网 络体系结构。虽然这些体系结构都采用了分层技术,但层次的划分、功能的分配 及采用的技术均不相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同结构的计算机网络互联已成 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
3.2 OSI参考模型
机械特性:规定了物理连接时所使用可接插连接器的形状和尺寸,连接器中引脚的数量与 排列情况等。
04741计算机网络原理2018版PPT课件_第3章_传输层

6
第三节 停-等协议与滑动窗口协议
一、可靠数据传输基本原理[领会] 不可靠传输信道的不可靠性主要表现在: (1)不可你传输信道在传输数据的过程中,可能发生比特差错。 (2)不可靠传输信道在传输数据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乱序。 (3)不可靠传输信道在传输数据的过程中,可能出现数据丢失。 实现可靠数据传输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差错检测:利用差错编码实现数据包传输过程中的比特差错检测(甚至纠正)。 (2)确认:接收方向发送方反馈接收状态。 (3)重传发送方重新发送接收方没有正确接收的数据。 (4)序号:确保数据按序提交。 (5)计时器:解决数据丢失问题,
位对齐)求和,求和过程中遇到的任何滥出(即进位)都被回卷(即进位与和的最 低位再加)。最后得到的和取反码,就是UDP的校验和,填入UDP数据的校验和 字段。UDP在生成校验和时,校验和字段取全0。参与UDP校验和计算的内容包容 包括3部分:UDP伪首部、UDP首部和应用层数据。
传输层的端口号分为服务器端使用的端口号与客户端使用的端口号两大类。 服务器端使用的端口号包括熟知端口号和登记端口号。FTP服务器默认端口号是21, HTTP服务器默认端口号是80,SMTP服务器默认端口号是25,DNS服务器默认 端口号是53。
4
第一节 传输层的基本服务
二、无连接服务与面向连接服务[领会] 传输层提供的服务可以分为无连接服务和面向连接服务两大类。无连接服务
8
第三节 停-等协议与滑动窗口协议
第三章 网络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基础》第三章
3.2.3 模型中的数据传输
所谓数据单元是指各层传输数据的最小单位。图 中最左边一列交换数据单元名称,是指各个层次 对等实体之间交换的数据单元的名称。 所谓协议数据单元PDU(Protocol Data Unit) 就是对等实体之间通过协议传送的数据。 这个在发送节点自上而下逐层增加头(尾)信息, 而在目的节点又自下而上逐层去掉头(尾)信息的 过程叫做封装。
网络中同等层之间的通信规则就是该层使用的协议,如有 关第N层的通信规则的集合,就是第N层的协议。 而同一计算机功能层之间的通信规则称为接口,如在第N 层和第(N+1)层之间的接口称为N/(N+1)层接口。 总的来说,协议是不同机器同等层之间的通信约定;而接 口是同一机器相邻层之间的通信约定。不同的网络体系结 构中,分层的数量、各层的名称和功能及协议都各不相同。 但是,在所有的网络中,每一层的目的都是向它的上一层 提供一定的服务。
《计算机网络基础》第三章
3.2.1 模型结构
发送进程 应用层协议 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表示层协议 表示层 会话层协议 会话层 传输层协议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物理介质 路由器 主机A 通信子网 路由器 路由器 主机B 应用层 接收进程
《计算机网络基础》第三章
3.1.2 协议分层与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采用分层结构还有利于交流、理解和标 准化。具体优点如下: (1)各层之间是独立的。 (2)灵活性好。 (3)结构上可以分割开。 (4)易于实现和维护。 (5)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计算机网络基础》第三章
通信网基础课后答案

第一章通信网概述1.1简述通信系统模型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答: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信源,变换器,信道,噪声源,反变换器和信宿六部分。
信源:产生各种信息的信息源。
变换器:将信源发出的信息变换成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信号。
信道:按传输媒质分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有线信道中,电磁信号或光电信号约束在某种传输线上传输;无线信道中,电磁信号沿空间传输。
反变换器:将信道上接收的信号变换成信息接收者可以接收的信息。
信宿:信息的接收者。
噪声源:系统内各种干扰。
1.2现代通信网是如何定义的?答:由一定数量的节点和连接这些节点的传输系统有机地组织在一起的,按约定信令或协议完成任意用户间信息交换的通信体系。
适应用户呼叫的需要,以用户满意的效果传输网内任意两个或多个用户的信息。
1.3试述通信网的构成要素及其功能。
答:通信网是由软件和硬件按特定方式构成的一个通信系统。
硬件由:终端设备,交换设备和传输系统构成,完成通信网的基本功能:接入、交换和传输;软件由:信令、协议、控制、管理、计费等,它们完成通信网的控制、管理、运营和维护,实现通信网的智能化。
1.4分析通信网络各种拓扑结构的特点。
(各种网络的拓扑结构图要掌握)答:基本组网结构:Ø网状网:优点:①各节点之间都有直达线路,可靠性高;②各节点间不需要汇接交换功能,交换费用低;缺点:①各节点间都有线路相连,致使线路多,建设和维护费用大;②通信业务量不大时,线路利用率低。
如网中有N个节点,则传输链路数H=1/2*N(N-1)。
Ø星形网:优点:①线路少,建设和维护费用低;②线路利用率高;缺点:①可靠性低,②中心节点负荷过重会影响传递速度。
如网中有N个节点,则传输链路数H=N-1。
Ø环形网:同样节点数情况下所需线路比网状网少,可靠性比星形网高。
如网中有N个节点,则传输链路数H=N。
Ø总线形网:优点:①节点接入方便②成本低,缺点:①传输时延不稳定②若传输总线损坏,整个网络会瘫痪。
《计算机网络技术》第三章网络体系结构练习题

计算机网络技术》第三章网络体系结构练习题一、填空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网络协议是指,它由、______ 、3部分组成。
2 计算机网络采用_______________ 的体系结构,网络中两个结点对等功能层之间遵循相应的____________ 进行通信,相邻两层之间的交接处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OSI/RM 的中文全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分为 _____ 层,由低到高分别是:4.TCP/IP协议也采用分层体系结构,对应开放系统互连(OSI)参考模型的层次结构,可分为______ 层,依次为: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
5.为了保证比特流在物理通道上传输,物理层协议规定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4个方面的接口特性。
6.以太网是一种常用的_____________ 结构局域网,它基于______________ 协议标准,采用介质访问控制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 。
7.CSMA的中文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SMA技术的特点为_____________ 。
8.传输层的主要任务是保证传输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
9.面向连接的服务分为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个过程。
10.TCP/IP的传输层有两个协议,分别是TCP和UDP UDP协议用来提供________________ 服务,TCP协议提供___________________ 服务。
11.FDD是一种具有____________ 速率的 ____________ 技术。
定量遥感-第三章辐射传输方程-1

z
0 z
z
0
uL (z)G(z, ) dz
其中 uL为叶面积密度。
在植被中,dτ与dz关系如何? 以平面平行大气为例,比尔定律具体表达式?23
7.平面平行 (plane parallel)介质
对于平面平行大气,且忽略大气中的多次散 射和发射,则传输方程为:
dI I d
其中 μ = cosθ,τ 是光学厚度(此时已是垂直计量) 。
注意μ ,多数情况下,它会代替θ在辐射传输中出现
22
7.平面平行 (plane parallel)介质
• 对于平面平行大气,τ 的定义为由大气某 处向大气上界测量的垂直光学厚度:
(z)
z
kdz '
大气 植被冠层
• 对于水平均一植被, τ 的定 义为由冠层表面向下测量到z处的 垂直光学厚度:
忽略多次散射和发射的增量贡献,辐射 传输方程可以简化为:
dI I kds
如何获得任意厚度s处的辐射强度?
16
5.比尔-布格-朗伯定律
dI I kds
dI kds I
边界条件: s=0处的入射强度为Iλ(0)
则在s1处,其射出强度可以通过对上式积分获得
dI I k ds
2
1.Maxwell方程组与辐射传输方程
麦克斯韦方程组描述了电磁场的基本规律
• 电场特性 • 变化电场激发磁场 • 磁场特性 • 变化磁场激发电场
一般而言,波长较长的电磁波波动性较为突 出。短波部分干涉与衍射等波动现象则不明显, 而更多地表现为粒子性。
3
1.Maxwell方程组与辐射传输方程
在光学和热红外遥感领域,为方便和直观起见, 常用辐射传输方程描述电磁波与介质的相互作用。部 分辐射传输方程加入了反映波动性的修正因子。 VRT
计算机网络第三章参考答案

第三章作业参考答案1.什么是网络体系结构?网络体系结构中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答:(1)计算机网络中,层、协议和层间接口的集合被称为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2)网络体系结构中的基本原理是分层原理:计算机网络中采用了分层方法,把复杂的问题划分为若干个较小的、单一的局部问题,在不同的层次上予以解决。
2.什么是实体?什么是对等实体?什么是服务数据单元?什么是协议数据单元?答:(1)实体:任何可以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软件进程;(2)对等实体:分别位于不同系统对等层中的两个实体;(3)服务数据单元:指定层的接口数据的总和;(4)协议数据单元:网络体系结构中,对等层之间交换的信息报文统称为协议数据单元。
3.什么是网络协议?它在网络中的作用是什么?网络协议的三要素是什么?答:(1)网络协议: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2)作用:约定通信双方在通信时必须遵守的规则;(3)三要素:语法、语义、时序(“同步”也可以,但不如“时序”更贴切)。
4. 协议与服务之间的区别是什么?答:协议:对等实体间通信时必须遵守的规则;服务:某一层向它的上一层提供的一组操作,定义了该层要代表其用户执行哪些操作;协议是不同网络系统对等层之间的关系,而服务则是相同网络系统上下层之间的关系。
5. 服务分哪两类?有什么区别?比较数据报与虚电路两种服务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场合?答:(1)服务分为: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区别如下:1)面向连接服务:在数据交换之前,必须先建立连接,当数据交换结束后,则应终止这个连接;具有连接建立、数据传输和连接释放三个阶段;静态分配资源,传输前需建立连接;提供可靠的传输服务,无错、按序、无丢失、不重复;仅在连接阶段需要完整的目的地址;适用在一段时间内向同一目的地发送大量报文,实时性要求高的场合。
2)无连接服务:两个实体在数据传输时动态地进行分配通信时所需的资源。
动态分配资源,不能防止报文的损失、失序、丢失和重复;需要为每一个报文提供完整的目的地址,适用少量零星报文的场合。
第三章-2-空穴传输材料及其迁移性质-2012

3、Star Star-shaped shaped (starburst) amorphous molecules
Starburst
系列Starburst 分子 的空穴迁移率
Polymer 类 空穴传输材料
N
N
N
N
(m-MTDATA)
Li:Al alloy (0.1% Li): low work function cathode
TOF non-di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persive hole mobility ~10−2 cm2/V s
TPD
后来TPD成为广泛使用的 空穴传输材料
ITO/TPD/E1 11/Mg:Ag ITO/TPD/E1-11/Mg:Ag
ITO/TPD(50 nm)/2PSP(20 nm)/PyPySPyPy(30 nm)/Mg:Ag (10:1)
第三章 有机发光二极管相关材料的载流子迁移性质 二、空穴传输材料及其迁移性质 Hole transporting materials 1、联苯二胺衍生物 Biphenyl diamine derivatives
Ar1 N A2 Ar N A4 Ar Ar3
SCI引用次数 7400次
TAPC
TAPC 的空穴迁移率
ηEL of 4.8%
ITO/CuPc (20 nm)/TPD (50 nm)/MPS (50 nm)/Alq3 (7 nm)/LiF/Al ηEL of 8%, 20 cd/A at 5 cd/m2, 16 cd/A at 300 cd/m2
MPS
TPD 的空穴迁移率
TPD
TOF non-dispersive hole mobility ~10−3 cm2/V s
网络协议与通信基础教程

网络协议与通信基础教程第一章: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实现通信的规则和约定。
它定义了数据格式、通信流程、错误处理等一系列规则,确保网络中的设备能够互相识别和交流。
根据其功能和层次分为物理层协议、数据链路层协议、网络层协议、传输层协议和应用层协议等。
物理层协议是指实现数据在物理媒介上的传输,比如网线、光纤等。
常见的物理层协议有以太网、ATM等。
数据链路层协议负责将物理层传输的数据分成帧,并进行传输错误检测与纠正,常见的数据链路层协议有以太网协议、HDLC协议等。
第二章:网络层协议的特点和常见协议网络层协议负责将数据包从源主机传输到目标主机,为不同的主机之间提供路径选择和转发功能。
常见的网络层协议有IP协议、ICMP协议、ARP协议等。
IP协议是互联网中最常用的网络层协议,根据IP协议的规定,每台连入互联网的主机都必须有一个唯一的IP地址。
ICMP协议用于在IP网络中传递控制消息,常用于网络故障检测和诊断。
ARP协议用于将IP地址转换为MAC地址,以便进行数据的传输。
第三章:传输层协议的作用和常见协议传输层协议负责两台主机之间的数据传输,提供端到端的可靠传输和拥塞控制等功能。
常见的传输层协议有TCP协议和UDP协议。
TCP协议是传输层中最常用的协议,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的数据传输。
通过序列号和确认应答机制,TCP协议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顺序性。
UDP协议则是一种面向无连接的传输协议,适用于对传输速度要求较高、容忍少量数据丢失的应用,如实时音视频传输。
第四章:应用层协议的功能和常见协议应用层协议是基于传输层协议构建的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规则,定义了不同类型的应用程序如何交换数据。
常见的应用层协议有HTTP协议、FTP协议、SMTP协议等。
HTTP协议是用于在Web浏览器和Web服务器之间传输超文本的协议,通过HTTP协议,用户可以方便地访问互联网上的网页。
FTP协议是用于文件传输的协议,用户可以通过FTP协议从远程主机下载文件或者上传文件。
计算机网络课后答案第三章

计算机网络课后答案第三章第三章计算机网络课后答案1. 选择题1) 在OSI模型中,负责源端和目的端之间建立、维护和释放通信连接的层是:a) 物理层b) 数据链路层c) 网络层d) 传输层答案:d) 传输层2) 在TCP/IP协议中,负责将数据划分成适当的大小并添加首部信息的协议是:a) IP协议b) TCP协议c) UDP协议d) ARP协议答案:b) TCP协议3) 在网络中,LAN是指:a) 局域网b) 城域网c) 广域网d) 互联网答案:a) 局域网2. 填空题1)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计算机通过_______连接起来,使之可以互相传输数据。
答案:网络2) 在OSI模型中,应用层负责向用户提供_________。
答案:应用服务3) HTTP是一种基于_______的应用层协议。
答案:TCP3. 简答题1) 什么是TCP/IP协议?请简要描述TCP/IP协议的组成部分。
答:TCP/IP协议是因特网基础协议,是一种用于互联网通信的协议族。
它是由两个协议组成的,分别是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网络互联协议(IP)。
TCP负责数据的可靠传输,而IP则负责数据的路由和寻址。
2) TCP和UDP协议的特点和应用场景分别是什么?答:TCP协议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协议,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具有数据按序到达、无差错以及拥塞控制等特点。
它适用于需要确保数据完整性和可靠性的应用,如文件传输、电子邮件等。
UDP协议是一种无连接的协议,提供不可靠的数据传输,具有传输速度快、信息实时性高等特点。
它适用于对数据可靠性要求不高的应用,如音频视频传输、实时游戏等。
4. 计算题1) 假设一台主机发送的数据报大小为1500字节,其中IP首部长度为20字节,TCP首部长度为32字节。
该数据报的总长度是多少字节?答:Total length = 数据报大小 + IP首部长度 + TCP首部长度= 1500字节 + 20字节 + 32字节= 1552字节2) 已知一台主机的源IP地址为192.168.1.100,目的IP地址为192.168.1.200,请根据IP地址和子网掩码(255.255.255.0)计算出该主机所在的子网号和广播地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2版)段标课后习题答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2版)段标课后习题答案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2版)段标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介绍本章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计算机网络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石,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文章将从网络概述、网络分类和网络拓扑结构等方面进行论述。
1.1 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多台独立的计算机通过传输线路连接起来,共享资源、信息和服务的系统。
它具有快速高效、方便灵活、可靠安全等特点。
1.2 计算机网络分类计算机网络按照规模和使用范围可以分为广域网、局域网和城域网。
广域网覆盖范围最广,局域网覆盖范围最小,而城域网则介于两者之间。
1.3 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包括总线型、星型、环型和网状型。
不同的拓扑结构适用于不同的网络规模和传输需求。
第二章物理层本章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物理层,包括数据通信基础、物理层设备和传输介质等内容。
物理层是计算机网络的基础,其主要任务是实现比特流从发送端到接收端的可靠传输。
2.1 数据通信基础数据通信包括数据的传输方式、传输的基本单位和信道的分类等内容。
信道分为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有线信道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等。
2.2 物理层设备物理层设备包括中继器、集线器、网卡和调制解调器等。
中继器用于信号的放大和整形,集线器用于将多个计算机连接到一个局域网上。
2.3 传输介质传输介质是指数据传输的媒介,包括有线传输介质和无线传输介质。
有线传输介质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而无线传输介质包括无线电波和红外线等。
第三章数据链路层本章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数据链路层,包括帧的概念、数据链路层的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等内容。
数据链路层负责实现可靠的数据传输和共享传输介质。
3.1 帧的概念帧是数据链路层传输的基本单位,它包括起始标志、帧头、帧数据和帧尾等部分。
帧的概念对于数据链路层的传输是非常重要的。
3.2 数据链路层的流量控制数据链路层的流量控制可以通过停止等待协议、滑动窗口协议和选择重传协议等实现。
计算机网络-第三章-运输层(练习题)

计算机网络-第三章-运输层(练习题)第3章运输层练习题一、选择题1.当一个TCP报文段到达目的主机时,通过什么来定向套接字?A.封装报文段的数据报中的源IP地址B.目的端口号C.源端口号D.以上所有答案:D提示:TCP套接字是通过一个四元组:(IP地址,源端口号,目的IP地址,目的端口号)来标识的。
当一个TCP报文段从网络到达一台主机时,主机使用全部四个值来将报文段定向(多路分解)到相应的套接字。
2. UDP具有以下哪些特征?A.在服务器上维护连接状态信息B.通过三次握手建立连接C.调节发送速率D.以上都不是答案:D3.当一个UDP报文段到达某个主机时,为了将报文段提交给合适的套接字,操作系统使用:A.源IP地址B.源端口号C.目的端口号D.以上全部答案:C提示:UDP套接字是由一个包含目的IP地址和目的端口号组成的二元组来全面标识的。
在多路分解时,目标主机通过检查报文段中的目的端口号,将报文段定向到相应套接字。
4.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停止等待协议的效率会变得很低:疑难:▇重点:★一般:▲了解:◆自学:※第3章运输层A.当源主机和目的主机之间的距离很近而且传输速率很高时B.当源主机和目的主机之间的距离很远而且传输速率很高时C.当源主机和目的主机之间的距离很近而且传输速率很低时D.当源主机和目的主机之间的距离很远而且传输速率很低时答案:B提示:使用停止等待协议,发送方在确认接收方已经正确地接收了当前传送的分组之前不会发送新的数据。
所以在传输效率很高的前提下,主机之间距离越远,不必要的等待时间就越长。
5.流水线操作具有以下哪些特点:A.发送方必须能缓存它已发送了但还没有收到确认的分组B.每一个正在传输的分组具有独一无二的顺序号C.发送方在收到确认信号之前可传输多个分组D.以上都是答案:D6.TCP什么时候对报文段采用快速重传?A.报文段的定时器过期B.估计往返时延过长C.收到之前发出的一个报文段的三个重复ACKD.以上都不是答案:C提示:当接收方检测到数据流中出现了缺失,它会简单的对收到的最后一个有序字节给出重复确认,即产生一个该数据的重复的ACK。
国开计算机网络第三章自测

国开计算机网络第三章自测回答:国开计算机网络第三章自测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自测的意义和作用。
自测是指在学习一个知识点之后,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测试和检验的过程。
通过自测可以帮助我们查漏补缺,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在国开计算机网络第三章自测中,我们将自测以下内容:网络协议、网络互联、网络层和传输层。
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实现网络通信的一种方式,它规定了数据传输的格式、顺序和错误处理等规则。
在自测中,我们需要掌握常见的网络协议有哪些,它们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运用。
网络互联是指将多个计算机网络进行连接,使它们变成一个整体。
在自测中,我们需要了解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网络是如何通过路由器、交换机等设备进行互联的,以及互联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网络层是计算机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将数据包从源主机传送到目的主机。
在自测中,我们需要掌握网络层的功能、特点和协议等内容,了解子网划分、IP地址的分配和路由选择等知识点,并能够通过实例解释网络层的具体应用。
传输层是计算机网络中负责实现端到端通信并保证数据可靠传输的一层。
在自测中,我们需要掌握传输层的主要协议有哪些,如TCP和UDP,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应用场景,以及如何通过端口号实现进程之间的通信等内容。
在进行自测时,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参考网络上的相关资源、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
此外,还可以结合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例如搭建一个简单的网络实验环境进行测试和验证。
自测的过程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够培养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通过自测,我们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不足之处,提高学习效率和成果。
总结起来,国开计算机网络第三章的自测内容包括网络协议、网络互联、网络层和传输层。
在自测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相关知识点,并通过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
自测的目的是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并培养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第三章 传输层及应用层

接收方: 接收方
o 对接收到的段内容进行补
码和计算 o 检查计算结果是否与收到 的校验和相等: 的校验和相等 NO – 查出错误 YES – 没查出错误 但 没查出错误. 是仍有可能存在错误? 是仍有可能存在错误
主讲人: 西安交通大学 程向前
10
TCP概述 RFCs: 793, 1122, 1323, 2018, 2581 概述
32 bits
源端口 #
宿端口 #
其他首部字段
应用层数据 (报文)
TCP/UDP 段格式
主讲人: 西安交通大学 程向前 6
复用/分用 复用 分用: 举例 分用
主机 A
source port: x dest. port: 23
服务器 B
Web客户端 主机 C
source port:23 dest. port: x
主讲人: 西安交通大学 程向前
8
UDP: (续) 续
o 经常为流媒体应用使用
允许数据丢失 长度, 长度 UDP 对传输速率敏感 段的字节数, 段的字节数 o 其他 UDP用途 : 用途 包括首部 DNS SNMP o 若需要通过 UDP进行可靠 进行可靠 传输:在应用层增加可靠性 传输 在应用层增加可靠性 措施 在应用程序中-专门的 在应用程序中 专门的 出错恢复机制! 出错恢复机制
主讲人: 西安交通大学 程向前
application transport network data link physical network data link physical network data link physical
network data link physical
network data link physical
第3章 物联网安全体系及物理安全

4. 认证与访问控制 认证指使用者采用某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确实是自己宣称的某人, 网络中的认证主要包括身份认证和消息认证。身份认证可以使 通信双方确认对方的身份并交换会话密钥。保密性和及时性是
1. 密钥管理机制
密钥系统是安全的基础,是实现感知信息隐私保护的手段之一。
它的安全需求主要体现在:
(1)密钥生成或更新算法的安全性 (2)前向私密性 (3)后向私密性和可扩展性 (4)抗同谋攻击
2. 数据处理与隐私性 物联网的数据要经过信息感知、获取、汇聚、融合、传输、存 储、挖掘、决策和控制等处理流程,而末端的感知网络几乎要 涉及上述信息处理的全过程,只是由于传感节点与汇聚点的资 源限制,在信息的挖掘和决策方面不占据主要的位置。物联网 应用不仅面临信息采集的安全性,也要考虑到信息传输的安全
2. 管理层面
管理层面节点管理要求中的节点监管是指对感知节点的物理信 息、能量状况、数据通信行为、交互运行状态及设备信息精心
管理,识别恶意、损害节点。应急处理是指根据感知节点的重
要程度和运行安全的不同要求,实现感知节点应急处理的安全 机制和措施,可分为设备正常的备份机制和安全管理机制。
3. 检测体系
络中不具有可操作性,当前有一些研究正致力于对公钥算法进 行优化设计使其能适用于无线传感网络,但在能耗和资源方面 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如基于RSA公钥算法的TinyPK认证方 案,以及基于身份标识的认证算法等。
(2)基于预共享密钥的认证技术 SNEP方案中提出两种配置方法:一是节点之间的共享密钥,二 是每个节点和基站之间的共享密钥。这类方案使用每对节点之 间共享一个主密钥,可以在任何一对节点之间建立安全通信。 缺点表现为扩展性和抗捕获能力较差,任意一节点被俘获后就 会暴露密钥信息,进而导致全网络瘫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收者
P4
MMappFra bibliotekication transport network
M P2
application transport network
3: Transport Layer 3a-4
多工傳輸/分工傳輸
多工傳輸: 從不同的應用程序中收集資料 ,由標頭將資料包住 (之後將 用於分工傳輸)
多工傳輸/分工傳輸: 以傳送者、接收者的連接埠
network data link physical
network data link physical
network data link physical
network data link physical
application transport network data link physical
不是僅僅重送: 可能造成重覆
What to do?
傳送端 認可/否定 接收端的 ACK/NAK? 如果傳送端的 ACK/NAK遺失該怎麼辦?
重送, 但是可能造成正確被接 收的封包再一次重送!
處理重複的封包:
傳送端加入 順序編號 到每一
個封包 假如ACK/NAK毀損,則傳送
端重傳現在的封包 接收端丟棄 (doesn’t deliver
考慮只有單向的資料傳輸
但是控制資訊將會雙向傳送!
利用有限狀態機(FSM)來詳細說明傳送端與接收端
狀態: 當身處於這個
”狀態”時, 接下來將進入 哪個狀態只能由下一 個發生事件來決定
狀態 1
造成狀態轉變的事件 狀態轉變時所要做的動作
事件 動作
狀態 2
3: Transport Layer 3a-12
狀態會指示預期的順序號 碼是0或是1
注意: 接收端不知道它上 次發送的ACK/NAK是否 成功的送達傳送端
3: Transport Layer 3a-21
rdt2.2: a NAK-free protocol
某些函式如 rdt2.1只使 用NAKs
接收端傳送ACK表示成功 收到最後一個封包,而 不用
非連線導向式:
UDP傳送者與接收者之間 沒有互相交換控制訊息
每個 UDP 資料段自己獨 立地操作
為什麼會有UDP ?
無需建立連線 (建立連線 可能會增加delay)
簡單: 沒有連線狀態記 錄在傳送者與接收者上
資料段標頭欄很小
沒有擁塞控制: UDP 可 以如同疾風般地快速散 撥資料段
連接管理
擁塞控制原理
TCP 擁塞控制
3: Transport Layer 3a-1
傳輸服務及協定
提供在不同的主機上執行 的應用程序一種邏輯式的 通訊方式
傳輸層是在每個末端主機 上運行
傳輸層 vs 網路層服務:
網路層: 資料是在主機與
主機間做傳輸
傳輸層: 資料是在程序與
up) 重覆的封包
停下並等待 傳送端送出一個封包,然後 等待接收端的回應
3: Transport Layer 3a-18
rdt2.1: sender, handles garbled ACK/NAKs
3: Transport Layer 3a-19
rdt2.1: receiver, handles garbled ACK/NAKs
將資料段中的內容看成 連續的16位元整數
加總檢查:將資料段中 內容相加 (1’s complement sum)
傳送者將加總檢查值放 入UDP加總檢查欄中
接收者:
計算收到資料段的加總檢查
查看是否算出來的值跟加總檢 查欄中的值相同:
NO – 偵測到錯誤
YES – 沒有偵測到錯誤. 但 是可能仍然有錯誤? 接下來
伺服器 B
網路客戶端主機 C
來源埠:23 目的地埠: x
使用的埠: 簡易遠端登入應用程式
來源 IP: C 目的地 IP: B
來源埠: y 目的地埠: 80
來源 IP: C 目的地 IP: B
來源埠: x 目的地埠: 80
網路客戶端主機 A
來源 IP: A 目的地 IP: B
來源埠: x 目的地埠: 80
3: Transport Layer 3a-20
rdt2.1: 討論
傳送端: 在封包中加入順序號碼
兩個順序號碼(0,1)足夠 嗎?為什麼?
必需確定是否收到的錯 誤的ACK/NAK
狀態數目的兩倍
狀態必需”記住””現在”的 順序號碼是0還是1
接收端:
必需確定是否收到重覆 的封包
接收端必需清楚的將表示 所回覆的封包順序號碼
傳送端收到重覆的ACK會 !
做出和收到NAK相同的 反應: 重送現在的封包
sender FSM
3: Transport Layer 3a-22
rdt3.0: 有錯誤和遺失的頻道
新的假設: 基礎的頻道也可 能遺失封包(資料或是 ACKs)
加總比對方法, 順序號碼, ACKs, 重新傳送,都有幫 助,但並不足夠
第三章: 傳輸層
章節目標:
章節概要:
了解傳輸層所提供的服 傳輸層的服務
務之背後原理:
多工傳輸/分工傳輸
多工傳輸/分工傳輸 可靠的資料傳輸 流量控制 擁塞控制
無連接傳輸模式: UDP 可靠的資料傳輸原理 連接導向傳輸: TCP
在網際網路上舉例說明 以及實做
可靠的資料傳輸 流量控制
3: Transport Layer 3a-26
Performance of rdt3.0
rdt3.0 可行,但效果不張 例子: 頻寬1 Gbps, 點對點傳輸延遲15 ms, 封包大小1KB:
Ttransmit =
8kb/pkt 10**9 b/sec
= 8 microsec
效能 = U =
網路 伺服器 B 使用的埠: 網路伺服器
3: Transport Layer 3a-6
UDP: 用戶資料訊息協定 [RFC 768]
“no frills,” “bare bones” 網 路傳輸協定
“最省力式” 服務, UDP 資料 段可能形式為:
易遺失的
傳送不按照順序排列的資 料段給應用程式
network data link physical
application transport network data link physical
3: Transport Layer 3a-2
傳輸層通訊協定
網際網路傳輸服務:
可靠的, 按照順序的單撥 (unicast) 傳輸 :TCP
擁塞 流量控制 連線設定
號、IP位置為基準
每個資料段中,傳送者、接 收者的連接埠號
回想:特定的應用軟體具 有廣為了解的埠號
32 bits 來源端埠號 目的地端埠號
其他標頭區域
應用程式 資料 (訊息)
TCP/UDP 資料段格式
3: Transport Layer 3a-5
多工傳輸/分工傳輸:範例
來源埠: x
主機 A 目的地埠: 23
繼續討論 ….
3: Transport Layer 3a-9
可靠資料傳輸原理
在應用、傳輸、連結層具有很大的重要性 前十大重要的網路論題!
不可靠的頻道之特性, 將會決定可靠資料傳輸協定(rdt)的複雜度 。
3: Transport Layer 3a-10
可靠資料傳輸:開端
rdt_send(): 由上層呼叫, (e.g., 由 應用層). 使資料通過並傳送到接收端
錯誤偵測 接收端回饋: 控制訊息 (認可,否定認可) 接放端->傳送端
3: Transport Layer 3a-14
rdt2.0: 詳述有限狀態機
傳送端的有限狀態機
接收端的有限狀態機
3: Transport Layer 3a-15
rdt2.0:運作中的情形 (沒有錯誤發生)
傳送端的有限狀態機
回想: UDP 加總檢查去偵測錯誤位元
問題: 如何從錯誤中回復:
認可 (ACKs): 接收端會明確地告訴傳送端封包已接收完成 否定認可 (NAKs): 接收端會明確地的告訴傳送端封包有錯誤
在接收到否定認可之後,傳送端會重新傳送封包 人類的劇本也是有認可跟否定認可嗎?
rdt2.0 的新機制(beyond rdt1.0):
傳送端真的在傳送
資料所佔的比例
=
8 microsec 30.016 msec
= 0.00015
每微秒送30個1KB大小的封包msec -> 則在頻寬為1 Gbps 的連結 上的吞吐量為33kB/秒
網路的通訊協訂限制了物理層的資源!
3: Transport Layer 3a-27
不可靠的 (最省力式 “best -effort”), 不按照 順序的單撥或多撥 (multicast) 傳輸:UDP
不可用的服務:
即時服務 頻寬保證 可靠的多撥
application transport network data link physical
network data link physical
3: Transport Layer 3a-3
多工傳輸/分工傳輸
回想: 資料段 – 在傳輸層
實體間作交換的資料單 元 aka TPDU: 傳輸層資
料單元
P3
應用層資料
資料段
P1
標頭
M
資料段
application Ht M transport
Hn segment ne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