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开课教案

执教人:刘维喜授课班级:高一(23)班授课时间:2010。11。13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描写荷塘月色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2. 培养诵读的能力,理解作者心情与景物的和谐统一。

3. 理解散文情与景的关系,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

【重点难点】

品读文本优美的语言。勾画自己喜欢的词句或语段,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点评。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凤凰传奇新歌《荷塘月色》导入。

二、知识回顾:

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物色三动,心亦摇焉。”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由此可见要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就能写出好文章。

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三、作者简介:

朱自清,字佩弦,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

四、时代背景:

本文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

在一种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

五、预习检查

六、播放录音

七、题解

九、初步探究

1.感受文本,说出美“点”。这是一篇美文,你觉得它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春》是自然明快的,《背影》是饱含深情的,《荷塘月色》是纯真优美的;《春》像小伙子富有朝气,《背影》像老者捋须长叹,《荷塘月色》像淑女优雅优美。

语言美,意境美

十、合作探究

阅读4—5 段,赏析画面,涵咏语言,感受意境美。

1.在这两段中,作者既写“荷塘”,又写“月色”,请从描写的侧重点不同上,为每段各拟一个标题。

2.第4段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景顺序是如何安排的?有何特点?

先总写荷塘,再写叶子、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

3.品味一组比喻句(指出本体和喻体,说出二者的相似点,并能说明其作用)

①“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荷塘曲曲折折用叠词,突出广度;荷叶田田用叠词,突出密度;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动写静,写出了高而圆的风姿。

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寄寓的感情素淡,宁静,寄寓了淡淡的喜悦之情。

②“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像明珠、星星、美人。”

(博喻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比喻连用共同描述同一个事物的修辞方法。其通过不同的喻体从不同角度或侧面表现同一事物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特征。如写点缀“层层的叶子”的荷花时,连续用“明珠”、“星星”、“美人”来比喻荷花,非常正确、生动。)

荷花袅娜,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羞涩,拟人,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明珠,比喻,晶莹剔透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星星,比喻,忽明忽暗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美人,比喻,纤尘不染的美质。

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

荷香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

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给人的感受时,依据生活的逻辑,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沟通起来,凭借各种感觉的相通,互相映照,互相补充,从而具体表达感受,以增强语言艺术感染力,这种修辞手法叫通感。有人认为通感属于一种特殊的比喻。

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将视觉中的“红杏”与听觉和视觉中的蜂蝶在花丛中起舞,嗡嗡嘤嘤的声音沟通了,因此,用“闹”将春天的景物写活了。这里将视觉与听觉沟通的情景。日常的通感:甜甜的笑脸、嗓音很甜(听――味)、阳光味道很甜、风来花底鸟生香(听――嗅)

例: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你的指挥棒上跳动着你的神经。(艾青《小泽征尔》)第五段中也有一处使用了此种修辞,找出来,并作体会。

“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运用了比喻与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写活了。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

在这一段里,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那叶子、花朵的情态,以及为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这正是“不着一字,尽得风骚”的高妙写法。

4.第5段写月色,月色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什么特点?明确:叶子、荷花、树,写出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5.佳句品味(重点品味加点的动词,体会表达效果)

①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泻――一个“泻”字,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活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正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注,但又是尽无声响地清幽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静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

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舒适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隧道出雾的柔柔。)

②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洗――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雪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从侧面反映月光的柔和与洁净。笼――《泊秦淮》“烟笼冷水月笼纱”,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优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③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一个“画”字用得精妙,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荷塘月色》一文写景十分细腻动人,创设了一个素淡艨胧而又优美的意境。阅读这一部分文字,一个个画面清楚地映现在我们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流水脉脉,月色溶溶。这里有诗,这里有画,这里更有情。荷塘月色,画面是美丽的,气氛是宁静的,格调是雅致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6.品味一组叠音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叠字的运用,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伸展,音节和谐。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音韵美。再比如: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热还冷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声声慢》(李清照)

这里的叠词和我们在课文中看到的一样,都有一种能增加作品音乐美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清脆动听,记起来轻松自如的效果。今后在阅读时,无论是在散文中还是在诗词里,我们都可以往感悟其丰富的表现力。

7.揣摩思想感情。

找出文中体现作者感情发展变化的语句,概括说明文章流露出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作者的游踪是: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赏四周、回家门

②直接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