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体有关的物理知识
大一医用物理知识点总结
大一医用物理知识点总结在医学领域,物理学知识的应用十分广泛。
作为医学生,掌握一定的医用物理知识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医用物理的基本概念、物理仪器应用、辐射防护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医用物理基本概念1.1 医用物理的定义:医用物理是将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医学领域,以改善人类健康及医疗技术的学科。
1.2 物理测量与仪器:医用物理主要涉及到测量与仪器的应用,如电子设备、超声波技术、核磁共振等。
1.3 光学应用:医学中常用的光学应用有显微镜、光导纤维、激光等,用于研究细胞、组织和病变的诊断。
二、物理仪器应用2.1 X射线:X射线是最常见的医学成像技术,广泛用于骨折检查、肺部影像等。
了解X射线的生成原理及安全操作十分重要。
2.2 CT扫描:CT扫描利用X射线与计算机技术结合,能够提供更为清晰的切片图像,用于检查非常精细的结构,如脑部、心脏等。
2.3 核磁共振:核磁共振成像是一种无辐射的成像技术,常用于观察软组织结构和器官功能,如脑部、关节等。
2.4 超声波:超声波成像技术使用声波的频率超过人类听觉范围,可用于监测胎儿发育、检查脏器、肿瘤等。
2.5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利用高能射线杀死癌细胞,对肿瘤治疗起到重要作用,但也要注意辐射防护。
三、辐射防护3.1 辐射的危害:长期接触辐射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如致癌、细胞变异等。
因此,在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辐射防护。
3.2 防护措施:在进行X射线检查时,医生和患者应佩戴防护服、戴上护目镜等,减少辐射对人体的损害。
3.3 辐射监测与管理: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辐射监测,确保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总结:医用物理是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医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医用物理知识,了解物理仪器的应用及安全性,并熟悉辐射防护的措施。
通过学习和应用医用物理知识,可以提升医学领域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物理生物教学人体的五官功能
物理生物教学人体的五官功能在物理生物教学中,理解人类五官的功能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五官是人类感知外界环境、进行交流以及维持生命的关键器官。
本文将详细介绍人体的五官功能,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一、视觉视觉是人类最为重要的感觉之一,通过眼睛感知光线并将其转化为视觉信息。
眼睛主要由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组成。
当光线进入眼睛时,先经过角膜,然后通过瞳孔进入晶状体,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的像。
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将像转化为神经冲动,通过视神经传递给大脑,进而产生视觉感知。
视觉功能帮助我们识别和理解周围的世界。
通过视觉,我们能看到颜色、形状、大小、运动等物体的特征。
视觉还能帮助我们判断远近和深度,使我们能够进行准确的运动。
二、听觉听觉是通过耳朵感知声音并将其转化为听觉信息的过程。
耳朵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
外耳接收声波并将其传入外耳道,经过中耳的鼓膜、听骨链和耳蜗传导声音,最终在内耳的螺旋管中产生听觉信息。
听觉功能使我们能够感知和辨别声音的特征,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通过听觉,我们能够交流、理解语言、欣赏音乐以及感知周围环境中的声音信号。
三、嗅觉嗅觉是通过鼻腔感知气味并将其转化为嗅觉信息的过程。
鼻腔内布满嗅觉感受器,当空气中的化学物质溶解在鼻液中时,嗅觉感受器会被刺激,从而产生嗅觉信息。
嗅觉功能使我们能够感知和辨别不同的气味。
通过嗅觉,我们能够享受食物的香味,辨别危险的气体,以及在熟悉的环境中辨认出特定的气味。
四、味觉味觉是通过舌头感知食物的味道并将其转化为味觉信息的过程。
舌头上有味蕾,味蕾上有特殊的感受细胞,它们能够辨别食物中的化学物质,包括咸、甜、酸、苦和鲜。
味觉功能使我们能够品尝和区分不同食物的味道。
通过味觉,我们能够满足食欲,辨别食物的品质,以及感受不同口味的美食。
五、触觉触觉是通过皮肤感知外界物体的接触和压力,并将其转化为触觉信息的过程。
皮肤是我们最大的感觉器官,由感受细胞和神经末梢组成。
人体运动学重点
人体运动学重点整理第一章人体运动学总论一、名词解释1、人体运动学:是研究人体活动科学的领域,是通过位置、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描述和研究人体和器械的位置岁时间变化的规律活在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轨迹,而不考虑人体和器械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2、刚体:是由相互间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许多质点组成的连续体,它有一定形状、占据空间一定位置,是由实际物体抽象出来的力学简化模型。
在运动生物力学中,把人体看作是一个多刚体系统。
运动形式有平动、转动和复合运动。
3、复合运动:人体的绝大部分运动包括平动和转动,两者结合的运动称为复合运动。
4、力偶: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互相平行,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一对力。
5、人体运动的始发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双目平视,双足并立,足尖向前,双上肢下垂于体侧,掌心贴于体侧。
6、第三类杠杆:其力点在阻力点和支点的中间,如使用镊子,又称速度杠杆.此类杠杆因为力臂始终小于阻力臂,动力必须大于阻力才能引起运动,但可使阻力点获得较大的运动速度和幅度。
7、非惯性参考系:把相对于地球做变速运动的物体作为参考系标准的参考系叫非惯性参考系,又称动参考系或动系。
8、角速度:人体或肢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是人体转动的时空物理量。
9、人体关节的运动形式:(1)屈曲(flexion)、伸展(extension):主要是以横轴为中心,在矢状面上的运动。
(2)内收(adduction)、外展(abduction):主要是以矢状轴为中心,在前额面上的运动. (3)内旋(internal rotation)、外旋(external rotation):主要是以纵轴为中心,在水平面上的运动。
(4)其他:旋前(pronation)、旋后(supernation)、内翻(inversion)、外翻(eversion)。
二、单选题【相关概念】·第一类杠杆:又称平衡杠杆,其支点位于力点和阻力点中间,如天平和跷跷板等.主要作用是传递动力和保持平衡,它即产生力又产生速度。
人体中的物理知识总结
人体中的物理知识总结第一,力学知识: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
在人体中,力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体运动的原理。
比如,骨骼系统是由骨骼、肌肉、关节等组成,通过肌肉的收缩产生力,作用在骨骼上,从而导致人体的运动。
此外,力学知识还能解释人体的平衡机制和姿势调节等现象。
第二,电磁学知识:电磁学是研究电荷和电场、磁场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在人体中,电磁学知识有很多应用。
例如,神经传导是基于离子在神经细胞膜内外移动形成的电位差来实现的;心脏通过电信号的传导来生成心电图;医学成像技术中的核磁共振、X射线和超声波等都是应用电磁学原理实现对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观察和诊断。
第三,热学知识:热学是研究热量传递和转化的科学。
在人体中,热学知识帮助我们理解人体的热平衡和温度调节机制。
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产生大量热能,通过血液的循环、汗腺的排汗等方式调节体温。
此外,人体的皮肤和衣物对外界温度的传导也受到热学原理的影响。
第四,声学知识:声学是研究声波的传播和特性的学科。
在人体中,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声音的产生和听觉的原理。
例如,人体通过声带产生声音,并通过空气中的声波传播到外界,其他人可以通过听觉接收这些声波并理解其中的信息。
第五,光学知识:光学是研究光的传播和特性的学科。
在人体中,光学知识有很多应用。
比如,人眼的视觉原理是基于光的传播和折射形成的;眼球中的晶状体和角膜能够将光聚焦在视网膜上,从而实现对光的成像;医学中常用的显微镜、望远镜和眼镜等,都是基于光学原理实现的。
总之,人体中的物理知识涉及到力学、电磁学、热学、声学和光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
通过掌握和应用这些知识,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研究人体的结构和功能,促进医学和健康管理等领域的发展。
有关人体的物理知识
有关人体的物理知识作者:钱新民来源:《理科考试研究·初中》2014年第02期新课标的基本观点之一就是从物理走向生活,再从生活走向物理.也就是说,要把学到的物理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只有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学有所用,才能变科技为第一生产力.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只要平时注意多观察,多思考,多做实验,就会发现原来在我们实际生活中存在着很多与物理有关的知识,或可以用物理进行解释的现象.这里本人把平时收集的人体上的一些有关物理知识和现象,奉献于此,希望对大家有所启迪.一、人体的力学知识1.与压强有关的知识和现象(1)人呼吸时,依靠肺内气压和体外大气压强的差异人吸气时,胸廓扩大,肺的容积增大,肺内的气压下降,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人在呼气时,胸廓收缩,肺的容量减小,肺内的气压增加,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外界空气,完成呼气动作.燃放礼花时发出巨大的响声,该怎么办呢?要迅速张口,使咽鼓管张开;或闭嘴,同时双手堵耳,这样鼓膜内外的气压能保持平衡,以免震破鼓膜.(2)人的许多生理现象跟大气压大小有关系,高山反应就是常见的一种.高山反应也叫高山病.主要原因是高山地区空气稀薄,大气压低,人们呼吸时,吸入的氧气的分压也低、造成肺泡中的氧分压降低,血液中的含氧量减小.平原地区的青年人在高山地区居住一段时间后,对高山气候的适应能力和缺氧的抵抗能力都会提高,一般说高山病的急性症状也就会逐渐减轻.(3)人体的血压血液属液体,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有侧压力,产生压强.血管无论在什么位置都有压强,即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都有血压.各类血管的血压随它们在血液循环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不同而不同,主动脉血压维持较高水平,对于推动血液循环,维持血流速度,保持足够的血流量,具有重要的意义.(4)女性穿的高跟鞋能产生很大的压强女性穿的高跟鞋的鞋底很小,与地面接触受力面积很小,当压力不变时压强很大.男女跳舞时,女舞伴的高跟鞋可以对地面产生几百万帕的压强,一不小心就会踩断男舞伴的脚骨.2.与摩擦有关的知识和现象(1)拔河比赛时,穿上新球鞋和调整好姿势增大摩擦力,取得比赛的胜利.新球鞋鞋底有明显的凹凸不平的花纹,比赛时增大了脚与地面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从而增大摩擦力;比赛时人体还要向后倾倒,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人在后倾时,绳作用在手上的拉力有一个竖直向下的分力,增大了脚与地面的压力,从而增大了摩擦力.(2)单杠运动员上杠前手上要涂白色的镁粉,上杠后手又不能抓杠太紧,为什么呢?手上要涂白色的镁粉,增大手和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力,运动员双手吊在杠上不会掉下来.上杠后手不能抓杠太紧,减小杠对手的压力从而减小摩擦力,这样运动员在杠上才能轻松圆满地完成动作.这二者并不矛盾,恰恰说明摩擦力有时是有利的有时是有害的.(3)溜旱冰时,溜冰鞋的滚轮是为了减小摩擦力.要减小摩擦力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即改变摩擦的类型,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这样大大地减小了摩擦力,溜冰时才能更省力滑得更远.在生活中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你还知道哪些呢?3.与浮力有关的知识和现象夏天酷暑难熬,游泳是较好的避暑方法.你一定记得小时候不会游泳时呛水的痛苦经历吧,而到了你会游泳时,为什么能在水面上自由自在的扑击水浪呢?原来人在水中的浮沉与受到水的浮力和人的重力有关.当人在呼气时,胸廓体积小,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人受到的浮力也就小,这时由于浮力小于重力,使人下沉;人在吸气时胸廓体积大,受到的浮力也就大,而人的重力没变,这时浮力大于重力,所以人上浮,最后漂浮在水面.在吸口气上浮,而呼口气下沉的体验中,可以知道人体的密度与水的密度差不多.4.与杠杆有关的知识和现象(1)人身上有206块骨,其中有许多起着杠杆作用,当然这些起杠杆作用的骨,不可能自动地绕支点转动,必须受到动力的作用.这种动力来自附着在它上面的肌肉.人前臂的动作最容易看清是个杠杆了,它的支点在肘关节.当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松弛时,前臂向上转引起曲肘动作,反之引起伸肘动作.当肱二头肌只要缩短一点可以使手移动相同大的距离,可见前臂是个费力杠杆.(2)俯卧撑是锻炼身体的好方法.进行俯卧撑时双脚与地面的接触点是支点,动力是地面对手的支持力,阻力是重力,作用在重心处,整个身体是个省力杠杆.长期经过这种训练的人腰板挺拔,胸肌发达,身体素质良好.5.与惯性有关的知识和现象(1)洗手后怎样除去手上的水?洗手以后手上沾附了一层水,只要用力甩一下,水就会离开向前飞去.原来手和水一起运动,当手到达某一位置后停止运动,而水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离开了手.如果不这样做,我们要用好几张餐巾纸才能擦干手,浪费了资源.(2)衣服上吸附了一层灰尘,通常的情况下,只要用手拍几下就可,这是为什么?原来衣服和灰尘是静止的,当用手拍衣服后,衣服在手的作用下向后运动,而灰尘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于是灰尘和衣服分离,灰尘又在重力作用下落到地面,衣服恢复到清洁的状态.(3)站立在公共汽车上的人,随着汽车启动和刹车会后仰前倾.汽车启动时,汽车做加速运动,而人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于是人要后仰;汽车刹车时,汽车做减速运动,而人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人要前倾.所以人在行驶的汽车上站立一定要抓牢扶手,否则容易出现伤害事故.6.与人体工程学和人体力学原理有关的知识和现象(1)挑战跳高极限改进动作姿势不断刷新纪录的体育项目当之无愧是跳高,跳高成绩的每次飞跃都与更加科学的跳高姿势密切相关,从跨越到剪式再到滚式然后到俯卧式,最后创造现在的背越式,把跳高纪录提高到2.45米.(2)换一种姿势来起跑第一届现代奥运会男子百米竞赛时,大部分选手采用传统的站立姿势,只有一位选手采取蹲踞式并夺得了冠军.通过对站立式和蹲踞式起跑姿势进行力学对比分析:蹲踞式起跑的水平支撑反作用力明显大于站立式起跑的水平支撑反作用力;蹲踞式起跑时获得的水平后蹬力要大于站立式,这使加速过程缩短,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最高速度.7.与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有关的知识和现象(1)人吃饭后,食物的生物质能转化为人体内的化学能储存起来.在步行和跑步时,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这是体内的化学能转化成机械能,提供人运动时需要的能量.(2)跳高运动员比赛时,先要助跑一段距离获得较快的速度,这样就能跳得更高.这是因为运动员速度越大,动能越大,向上跳起时转化成的重力势能也越大,飞跃的高度越高.二、人体上的热学知识1.人体的温度人是恒温动物.正常人体的直肠温度平均为37.3 ℃,接近于深部的血液温度,口腔温度比直肠温度低0.2℃~0.3℃,平均约为37 ℃,腋窝温度比口腔温度又低0.3 ℃~0.5 ℃,平均约为36.7 ℃.临床上一般采用从腋窝、口腔或直肠内测量体温的方法.人在生病时提问会有较大变化,但一般不会超出35℃~42 ℃的范围,因此体温计的量程为35 ℃~42 ℃,分度值为0.1 ℃.2.热胀冷缩买皮鞋时有经验的人总是穿上一双鞋在商场里来回走动好长一段距离才放心地买下.原来人的脚大小是可以改变的.当人走路时,脚与鞋底摩擦,产生热量,使脚上的温度上升,脚要膨胀变大,鞋的大小要满足脚能穿得上.如果脚不走路,鞋刚好能穿上,而一旦走起长路来,脚变大,鞋压迫脚,这样的滋味可不好受啊.所以说鞋子合适不合适只有穿了以后才知道.3.物态变化(1)汗液的蒸发夏天天气温度高,人很容易出汗,汗液蒸发时吸收大量的热量,使体温不会升高.如果用电风扇吹人体,加快了空气流动的速度从而加快的汗液的蒸发,人就会感到凉爽.晚上睡觉时,喜欢把四肢舒展,这样增大了汗液的表面积,从而加快了汗液的蒸发.而在冬天睡觉总是抱成一团这是为了减小身体的表面积,从而减小了汗液的蒸发.人剧烈运动后要及时做好保暖工作,否则由于汗液蒸发吸收热量致冷很容易引起伤风感冒.(2)水蒸气液化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屋外走进屋内,眼镜上一片模糊看不清屋内的东西.这是因为眼镜镜片温度较低,而屋内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较高,水蒸气遇到温度比它低的镜片液化成小水滴吸附在上面.双手冰凉,用嘴对着哈气,慢慢地手感觉热起来,而且有点湿漉漉,这是因为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手液化放热.跑步时嘴边出现的白汽也是水蒸气的液化.三、人体上的光学知识1.光的直线传播晚上,人经过路灯时影子的长度要发生改变,先由长变短,再由短变长,在路灯的正下方最短.白炽灯照到手上,双手合拢组成不同的形状,可以在墙壁上留下如山羊、小鸟等影子.这是因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遇到障碍物后光到达不了的地方就形成阴影.2.光的反射人不是光源,本身并不发光,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对方的脸呢?当光照到他人脸上,脸把光反射到我们的眼睛,于是看到了对方3.光的折射人的眼球相当于一架照相机,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眼球中的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象,视觉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就看到了物体.人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比较薄;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变厚,正常的眼睛都能把光会聚在视网膜上,能很好地看清远近不同处的物体.当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在先后方向上太长,这就是近视眼要佩戴凹透镜矫正视力;当晶状体太薄或眼球在先后方向上太短,这就是远视眼要佩戴凸透镜加以矫正.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近视眼或远视眼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许多不方便和麻烦的地方,所以中小学生要爱护自己的眼睛,预防近视及早做起.4.人身上的红外线与紫外线(1)人生病时,局部皮肤的温度异常,辐射的红外线大大增加,如果在照相机里装上对红外线敏感的胶片给皮肤拍照并与健康人的照片对比有助于对疾病做出诊断.(2)当太阳光中适量的紫外线照射到人体上有助于合成维生素D,维生素D能促进人对身体对钙的吸收,对于骨骼的生长和身体健康的许多方面都有好处.但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是有害的,轻则皮肤粗糙,重则引起皮肤癌,所以夏秋两季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较多,不要过多地在阳光下曝晒.四、人体上的声学知识1.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1)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彼此之间主要靠语言进行交流信息,那么人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当人讲话时,空气从肺部经器官呼出,呈一定张力的声带由于气流的不断冲击,引起振动而发出声音.(2)音调高低取决于声带的长短、松紧和声门的大小.说话声频率大约为100 Hz~300 Hz,男声较低,女生和童声较高,这是由于男人的声带比女人和儿童宽的厚,而张力差不多,所以振动频率较低.(3)响度取决于气流的大小和速度.当对着远处的人喊话时,手放在嘴边做成喇叭形,这样使声音传得更远.原因是喇叭形手掌使声音集中向某一方向传播,减小声音的散失.(4)音色取决于声带的材料和结构.当背后有人讲话时尽管看不到对方但可以判断是谁在讲话,原因是不同的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2.双耳效应人耳通过双耳效应,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这是因为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位的基础.3.声音的空气传播和骨传导我们讲话时不但对方能听到声音而且自己也能听到声音,如果把自己的声音录制下来后由录音机播放,再去倾听,那么我们感觉到两种声音并不相同,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前者声音除了通过空气传播还通过骨传导传播到听觉神经,而后者只是通过空气传播.五、人体中的电学知识1.摩擦起电在干燥的天气脱毛衣时会听到轻微的噼啪声并看到小火花;用干净的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随梳子飘起;化纤衣服穿在身上特别容易吸收灰尘.以上都是由摩擦起电引起的,两个物体摩擦时一个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另一个物体得到电子带负电,所以摩擦起电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电荷间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2.人体中的电流不但在输电线路中有电流,人体内也有电流.人体心脏的跳动就是由电流来控制的.在人的胸部和四肢连上电极,可以在仪器上看到控制心脏跳动的电流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这就是通常说的心电图.通过心电图可以了解心脏的工作是否正常.3.人体的电阻人体皮肤干燥时电阻大一些,潮湿时电阻小一些.所以在发生触电事故的时候,如果带电体接触潮湿的皮肤,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压不变时电阻变小,通过人体的电流会很大,很危险.所以千万不要用湿手触摸电器.当然,人体上涉及到的物理知识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说明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处处存在着与物理有关的知识和现象,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也离不开生活.。
人体中涉及的物理知识总结
人体中涉及的物理知识总结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物理系统,涉及到许多物理原理和现象。
以下是人体中涉及的一些物理知识的总结:1.力学:人体的运动可以通过牛顿力学来描述。
例如,人体的运动遵循牛顿第一定律,即一个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直到有外力作用于它。
肌肉的收缩和关节的活动都涉及到力的产生和运动。
2.机械功和功率:人体的活动需要消耗能量。
根据功的定义,功等于力乘以位移。
人体在日常活动中进行的各种活动,如行走、跑步、举重等,都需要消耗能量,并可以用机械功来描述。
功率是功对时间的变化率,用来描述人体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能量。
3.浮力和密度:人体的浮力和密度与人体在水中浮沉的能力有关。
人体的平均密度略大于水的密度,所以人体在水中会下沉。
人体可以利用肺部的浮力来调整自身在水中的浮力,从而控制浮沉。
4.热学:人体也是一个热学系统,涉及能量的转移和传递。
人体通过新陈代谢将食物转化为能量,并以热量的形式释放出来。
人体还可以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等方式与环境交换热量。
5.光学:人眼的视觉是通过光信号传递到大脑来实现的,涉及到光的折射、反射和散射等光学现象。
眼睛的结构中有一个透明的角膜和晶状体,它们可以调节光线的折射,从而使光线在视网膜上聚焦。
6.电生理学:人体的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涉及到电信号的传导和产生。
神经细胞之间的信号传递是通过电化学反应实现的,肌肉的收缩也依赖于电信号的传导和肌肉纤维的兴奋。
7.生物声学:人体发声和听力涉及到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人的声音是通过声带的振动和空气的共鸣产生的,声音通过声道传播到外界。
听觉是通过耳朵中的听觉器官来实现的,其中含有感受声音的细胞。
8.电磁学:电磁辐射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电磁辐射中的可见光激发了人眼的视觉,而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等则具有较高的能量,对人体组织有一定的损伤。
人体也会产生一些电磁信号,例如心电图和脑电图。
总之,人体中涉及的物理知识非常广泛,涵盖了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等多个物理学科的知识。
大一医用物理学知识点总结
大一医用物理学知识点总结医用物理学(Medical Physics)是一门关于医学中的物理学原理和技术应用的学科,旨在提供物理学知识和技术支持,用于诊断治疗疾病,保障医疗安全。
以下是大一医用物理学的知识点总结:一、医学成像技术1. X射线成像:X射线通过身体组织时会发生吸收、散射和透射等现象,通过记录和分析这些现象,可以得到人体内部的结构信息。
2. CT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利用X射线对身体进行旋转扫描,通过计算机重构技术将多个切面图像组合成三维图像,提供更详细的结构信息。
3. MRI成像:核磁共振成像利用核磁共振原理,通过检测人体组织中的氢原子信号,得到横断面或纵断面的图像。
4. 超声成像:利用超声波的特性,通过声波在组织中的反射和散射,生成图像来观察人体内部结构。
二、医学放射学1. 放射治疗:利用高能射线(如X射线、γ射线)杀死癌细胞或抑制其生长,用于癌症的治疗。
2. 核医学:包括放射性同位素的选择、标记和应用,如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闪烁探测器等,常用于心血管疾病、肿瘤等的诊断和治疗。
三、生物医学光子学1. 激光治疗:利用激光光束对人体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效应,应用于眼科、皮肤科等领域。
2. 光谱分析:通过分析组织或细胞对光的吸收、散射或荧光的特性,实现对组织或细胞成分、状态等的检测和分析。
四、放射防护1. 辐射剂量学:研究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以及辐射剂量的计量和评估。
2. 辐射防护:对医学人员和患者采取合理的防护措施,减少放射性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三、医学超声学1. 超声诊断:通过超声波的反射来检测人体内脏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监测。
2. 超声治疗:利用超声波的热效应、机械效应等特性,对病灶进行治疗。
四、医学电子学1. 医学电子学: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电子技术应用,包括生物仪器、医学影像设备、医学电子治疗设备等。
2. 医学信号处理:对医学信号进行采集、滤波、放大、分析等处理,提取和识别有用信息。
医用物理学知识点归纳
医用物理学知识点归纳篇一:医用物理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人体的物理现象和力学问题,涉及到许多知识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医用物理学知识点归纳:1. 医用物理学基础物理学知识:包括力学、热力学、电磁学等。
这些知识对于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疾病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2. 振动和噪声:振动和噪声是许多疾病的原因之一。
例如,长期接触噪声会增加听力损伤的风险,而振动可能会引起腰间盘突出等疾病。
3. 光学:医用光学主要研究光线在人体内的成像和传播。
例如,医用 X 射线摄影技术就是基于光线在人体内的成像原理。
4. 电学:医用电学主要研究人体中的电生理现象和电疗技术。
例如,心电图监测是人体电学的一个重要应用,而电疗技术则常用于治疗疼痛和疾病。
5. 热学:热学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也有重要应用。
例如,红外线辐射可以用于加热身体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
6. 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是近年来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医用物理学提供了理解分子生物学的基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7. 空间物理学:医用空间物理学主要研究人体空间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例如,MRI(磁共振成像) 技术就是基于人体中磁场和无线电波的相互作用来生成图像的。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医用物理学知识点归纳。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医用物理学也在不断发展和扩展。
篇二:标题:医用物理学知识点归纳正文:医用物理学是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涉及到许多物理学基础知识和技术应用。
以下是一些医用物理学的知识点归纳:1. 光速和光的特性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约为每秒 299,792,458 米。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恒定的,与介质的性质无关。
光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可以通过量子力学来解释。
2. 波动力学和经典力学波动力学是描述流体力学中波的形成和传播的物理学分支。
经典力学是研究质点运动和力的作用的物理学分支。
这些知识对于理解人体结构和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3. 电磁学电磁学是研究电场、磁场和电磁场作用的物理学分支。
人体的物理知识
5、“不见其人可听其声”是靠音色(又叫音品)的不同来识别熟悉的人。 6、当回声比原声到达人的耳朵的最短相隔时间是0.1秒以上,人才能区分原声和回声。
7、人体习惯于约1标准大气压下的生活环境,故飞行员要穿航空服,潜水员要穿潜水服以适应与环境压强。
8、人体正常的脉搏跳动是60~80次/分,比此高的叫急跳,比此低的叫低跳,都是不正常的现象,是一种心律病。
9、往人体内注射某种预防药液是为了在人体内培殖该种扩菌素,以抵抗同种病毒对人体的侵害,而不是杀菌作用。
10、人体表皮作消毒用的酒精溶液浓度是75%,过浓易于板结,过淡起不到杀菌消毒作用。都不适合使用。
11、公元前6世纪数学家华达可拉斯发现0.618的比率叫做黄金律又叫黄金比,人体
平均117mmHg。舒张压73~81,平均77mmHg,脉压差40mmHg,以后每增5岁为一个血压
段递增(见附表)若血压计上示数超过表内最高值称高血压,患者多是肥胖及老年人;
若低于表内最低值称为血压低。这两种情况,都应请医生诊治。
的新陈代谢,生理节凑,生理功能的最佳环境温度230C,这是由于370C×0.618≈230C
的缘故。标准身高用黄金分割得肚脐眼,脐眼以上分割得肩膀,肩膀以上分割得鼻炎,脐眼以下分割得膝盖,上长肢跟下长肢的比≈0.618,下长肢跟身高之比≈0.618等等。
12、人体的正常血压随年龄的增大而升高,以15~19岁为起点,心脏收缩压105~129,
人体的物理知识
1、人的正常体温是370C,体温变动范围大致是350C~420C,故体温计标定的量程
是 350C的每只眼睛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的明视距离是眼睛前25厘米远能分辩相距
0.1毫米的两点。
3、检查视力时,人与视力表相距5米,能判断到4毫米见方的“E”的开口向,则视力为1.5级,属正常视力,否则年轻人称近视,老年人属老花。 4、人体的平均密度约与水的密度相同:。
仰卧起坐物理知识
仰卧起坐物理知识
仰卧起坐是一种常见的体育锻炼方式,主要锻炼的是腹肌和核心肌群。
然而,除了健身效果外,仰卧起坐还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首先,仰卧起坐涉及到力学的基本原理。
在仰卧起坐的过程中,人体需要克服重力的作用,使上半身从水平位置抬起到竖直位置。
这个过程中,腹肌和核心肌群产生的力是动力,而重力则是阻力。
当腹肌和核心肌群产生的力大于重力时,人体就能完成仰卧起坐的动作。
其次,仰卧起坐还涉及到动量和冲量的概念。
在仰卧起坐的过程中,人体的动量会发生变化,从静止状态到运动状态,再到静止状态。
这个过程中,腹肌和核心肌群产生的力会对人体产生冲量,使人体发生动量变化。
通过不断地练习仰卧起坐,人体的肌肉会逐渐适应这种冲量,从而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此外,仰卧起坐还涉及到能量转化的原理。
在仰卧起坐的过程中,人体的化学能会转化为机械能,使人体完成动作。
同时,由于摩擦和肌肉工作产生的热量,一部分机械能还会转化为内能。
这种能量转化过程是人体进行运动的基础。
总之,仰卧起坐作为一种简单的体育锻炼方式,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通过了解这些物理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仰卧起坐的工作原理,从而更好地进行锻炼。
同时,这些知识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他运动形式,提高我们的运动效果。
人体中的物理知识
人体中的物理知识
初中学生学好物理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注重观察和实验。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提高他们对事物观察和估计能力,进而提高他们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人是万物之灵,几百万年的进化、变迁,造就了人的智慧和灵性。
从人体蕴含的丰富的物理知识就可见一斑。
为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人体的生理结构和身体特征让学生展开讨论,挖掘整理出了大量的与人体有关的物理知识,并根据每一个知识点编写一些有关的物理习题。
现将这些知识整理如下表:
从以上的内容中我们不难看出与人体有关的物理知识几乎涵盖所有的初中物理课本中的内容,甚至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开发、挖掘出更多的好习题来为我们的教学实践服务。
初中物理人体与力
人体与力
人是最常见的施力物体。
手能施出握力、拉力和提力;脚能施出蹬力、踢力;就连牙齿也有咬力。
你知道这些力的大小吗?下面是有人测出的一些数据。
握力:一般人右手最大提力约560牛顿,左手约430牛顿。
若保持1分钟,右手平均提力为280牛顿,而左手只有244牛顿。
拉力:成年男子伸直胳膊的平均拉力为690牛顿,女子约380牛顿。
提力:前臂水平伸出,手掌向下,然后往上提东西,人的平均提力约为214牛顿。
蹬力:取坐着的姿势,右足蹬力可达2568牛顿,左足为2362牛顿。
踢力:练气功的人,一脚踢出,踢力可达到4900牛顿。
一个优秀的足球运动员,也可达到同样的踢力。
咬力:成年男子用门牙咬东西,可产生147牛顿的力;用臼牙咬东西,可产生706牛顿的力。
一名训练有素的杂技运动员用后牙咬东西,可产生882~1176牛顿的力。
《物理世界》第一册。
人体中的物理知识
人体中的物理知识一、人体与光学1.眼睛: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焦距可以改变的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视网膜就像“胶卷”。
接收物体的像。
眼睛的瞳孔就像照相机的光圈,光的强弱不同,它的大小会改变。
对于正常的眼睛,当人看较远的物体时,晶状体曲度减小,焦距变大;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曲度又变大,焦距变小,可以始终使像清晰地成在视网膜上。
2.体温:人体各个部位、早晚及男女之间的体温均存在着差异。
人体正常体温有一个较稳定的范围,但并不是恒定不变的。
正常人口腔温度(又称口温)为36.3℃~37.2℃,腋窝温度较口腔温度低0.3℃~0.6℃,直肠温度(也称肛温)较口腔温度高0.3℃~0.5℃。
一天之中,清晨2~5时体温最低,下午5~7时最高,但一天之内温差应小于1℃。
另外,女子体温一般较男子高0.3℃左右。
女子体温在经期亦有些许变化。
人体辐射红外线,身体部位不同,辐射红外线的强弱不同。
但如果人体某处有炎症,温度局部增高时,局部散发的红外线强度会发生变化,因此,医学上可以通过拍摄红外照片进行辅助诊断。
3.头发:头发对人的大脑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头发能调节体温保护大脑的作用。
冬天,血管收缩,头发能使头部保持一定的热量;夏天,头发可以遮挡日光的直射对头皮的伤害,同时,血管扩张,又能外散发热量。
因此,头发具有既能保温又能散热的双重功能。
二、人体与力学1.肌肉、骨和关节:人的运动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肌肉、骨和关节共同协作完成的,肌肉收缩是人体运动的动力,骨是杠杆中的硬棒,关节是支点。
关节表面有一层软骨,关节腔内有滑液,这样的结构可以减少摩擦和冲击。
手臂是一个费力杠杆。
上端与肩胛骨和肱骨相连接,下端与桡骨相连接的肱二头肌收缩。
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费力杠杆。
2.牙齿:人体的牙齿,牙齿的功能是咀嚼食物。
门牙的功能是切断食物,宽而薄利于它的功能发挥;尖牙的作用是撕裂食物,尖而小,利于增大压强。
高中物理中的力学与医学应用
高中物理中的力学与医学应用高中物理课程中的力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涵盖了自然界中物体的运动规律,还与医学领域有着紧密的联系。
本文将围绕力学与医学应用展开讨论,探索物理学在医学中的应用。
1. 骨骼力学骨骼是人体最基本的结构之一,它起着支撑和保护内部器官的作用。
骨骼力学研究人体骨骼系统在受力条件下的力学性能,对于研究骨折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力学定律在骨骼力学研究中起着关键作用。
例如,胡克定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骨折发生和修复过程中受力情况。
此外,通过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可以计算骨折处的受力情况,并为医生提供治疗方案的指导。
2. 医学成像技术医学成像技术是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医生观察和诊断疾病。
力学原理在医学成像技术中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X射线成像就是基于物体对X射线的吸收程度不同而开发的。
通过测量X射线通过物体后的衰减情况,医生可以得到人体内部的影像,并对患者进行诊断。
这一技术的背后便是力学原理。
另一个例子是超声波成像技术,它利用声波在不同组织中的传播速度差异,获得人体的影像。
声波在不同组织中的传播速度与组织的密度和弹性有关,而这些特性受到力学因素的影响。
3. 人工器官和假肢力学原理在医学领域中还被广泛应用于人工器官和假肢的设计与制造。
通过运用力学原理,科学家和工程师可以改善和增强人工器官的性能,提高其与人体的适应度。
例如,人工心脏瓣膜的设计就依赖于流体力学原理。
利用流体力学的知识,瓣膜可以精确计算和设计,以实现正常的心脏功能。
此外,假肢的设计和制造也离不开力学原理。
力学原理可以帮助工程师们了解人体运动和力的传递方式,从而设计出更加符合人体力学特性的假肢。
4. 人体运动分析力学在医学中的应用还体现在人体运动分析方面。
通过对人体运动的研究与测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治疗运动相关的疾病。
力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人体骨骼和肌肉的受力情况,评估运动的稳定性和效率。
这对于康复医学和运动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万有引力在人体健康中扮演什么角色
万有引力在人体健康中扮演什么角色当我们谈到万有引力,往往会先想到天体的运行、物体的下落等宏观现象。
然而,你是否曾想过,万有引力这一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其实在我们人体健康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万有引力对人体的骨骼和肌肉系统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地球上,我们始终受到向下的引力作用。
为了对抗这种引力,我们的骨骼和肌肉需要不断地工作和支撑身体。
长期处于失重状态的宇航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太空中,由于万有引力大大减弱,宇航员的骨骼和肌肉承受的压力减小,导致骨骼中的钙质流失,肌肉也会出现萎缩现象。
而在地球上,正常的引力使得我们的骨骼不断受到刺激,促进骨细胞的生长和修复,保持骨骼的强度和密度。
肌肉也在日常活动中,因对抗引力而得到锻炼,保持力量和灵活性。
对于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万有引力同样不可或缺。
我们的心脏将血液泵出,通过血管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在这个过程中,万有引力帮助血液向下流动,回到心脏。
如果人体长时间处于倒立或水平的状态,血液循环就会受到一定影响。
比如,当我们长时间卧床不起时,由于引力作用的改变,血液可能会在下肢淤积,导致水肿和血栓的形成。
相反,适当的运动和体位变化,可以利用万有引力促进血液回流,减轻心脏的负担,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健康水平。
万有引力还影响着人体的呼吸系统。
在呼吸过程中,肺部的扩张和收缩与胸腔内的压力变化有关。
而引力作用使得腹部器官对膈肌产生一定的压力,有助于呼吸的顺畅进行。
当人处于倒立或异常体位时,呼吸可能会变得困难,因为引力导致的压力分布改变影响了肺部的正常功能。
再看人体的消化系统,食物在胃肠道中的移动和消化吸收也与万有引力有关。
重力帮助食物沿着消化道向下推进,防止食物反流和滞留。
如果引力作用异常,比如在太空环境中,宇航员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
此外,万有引力对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激素的分泌和代谢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引力环境。
长期处于不同的引力条件下,可能会导致内分泌失调,进而影响人体的生理节律和健康状态。
人体与物理
人体与物理你知道吗?我们人体就是一台充分运用物理知识装备起来的机器,它的许多部位或器官都是物理知识运用的体现。
眼睛:眼睛是人们观察世界的窗口。
它是由在眼球前部凸出的坚韧的透明角膜、含有纤维胶质的透明囊状的晶状体、无色透明的水样液、视网膜及无色透明的胶状玻璃体构成的。
它们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从物体射进眼里的光线经过一个凸透镜折射后,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刺激分布在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于是我们就看见了物体。
眼睛不仅能看见近处的物体,而且还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物距改变时,它能靠改变晶状体表面的弯曲程度来改变眼睛这个凸透镜的焦距,因此,眼睛实际上是一种精巧的变焦系统。
当然,眼睛这种调节焦距的调节功能是有限的。
近视眼就不能仅靠自身的调节,而必须配以合适的凸透镜来帮助调节,从而达到看清周围物体的目的。
牙齿:人的牙齿早在母胎的第二个月就开始在胎儿的牙槽骨里生长,在婴儿出生后的七个月左右,开始有乳牙萌出,直至二周岁左右,二十只乳牙全部萌出。
然而,就从母胎的第二个月开始,人的牙齿就有了细微的、明确的物理分工:(1)门牙又叫切牙,共有四对,它长得扁扁的,宽宽的,像一把刀,是专门用来咬断食物的,门牙的横截面外表很窄,好像刀口,用相同的力,能产生较大的压强,容易切断食物。
(2)尖牙又叫犬牙,嘴角两边各有一对,像钩子一样,也能产生很大的压强,它的功能主要是撕碎食物。
(3)磨牙又叫盘牙或臼牙。
它长得特别粗壮,圆圆的,上面还有些凹凹沟沟,完全像磨豆浆用的磨子一样靠压强和磨擦把食物嚼碎磨细。
无论是完整的还是撕碎的食物,最后都要经磨牙加工吞入食道。
耳朵:人耳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个部分组成。
外耳是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一种声波,这种声波首先由喇叭状的耳廓收集进来。
(有些动物的耳廓可以向各个方向转动,更有利于声波的收集,但人类耳廓上的肌肉已经退化了,所以不能活动。
)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人体有关的物理量
1、质量约:50kg
2、重力约:500N
3、密度约:1×103 kg/m3
4、体积约:0.05 m3
5、身高约:160-170cm
6、电阻约:几千欧
7、手臂长约:50——60cm 8、手掌面积约:100-120cm2 9、脚掌面积约:200-250 cm2
10、对地压强:行走时约:2×104Pa 站立时约:1×104Pa
11、步长约:50-70cm 12、步速约:1.5m/s
13、骑自行车速度约:4m/s 14、骑自行车时受到的阻力约:20N
15、骑自行车时的功率约为:100W 16、脉搏跳动频率约:70-75次/min(1.2Hz)
17、正常血压约:收缩压<130 mmHg,舒张压<85 mmHg 18、人体正常体温约:36-37℃
19、100米短跑时间约:13-14s 速度约:7.5m/s
20、人说话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
物理学史
姓名贡献
伽利略运动物体不受外力速度保持不变,一直运动下去
牛顿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色散、经典物理奠基人
托里拆利首先测出大气压的值
墨翟小孔成像
摄尔修斯创制摄氏温标
沈括磁偏角
奥斯特电流的磁效应最早揭示了电与磁之间的联系
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
欧姆欧姆定律
焦耳焦耳定律
麦克斯韦预言电磁波的存在建立电磁场理论
赫兹证实电磁波的存在
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原理杠杆平衡原理
卢瑟福原子行星(核式)模型
汤姆逊发现电子
查德威克发现中子
盖尔曼发现夸克
莫尔斯发明电报
贝尔发明电话
哈勃发现谱线红移,证明宇宙的大爆炸学说
物理量的估算
对单位要形成具体的观念,在已知的数值后面,能填上合适的单位,在已知单位前面,能填上适当的数值,例如:一张纸的厚度与一根头发的直径相当,约在几十微米的范围内,物理书长约26厘米,课桌长约1.2米,5分硬币的质量约为2克,物理书质量约280-300克,重约3牛,墨水瓶的容积100ml左右,普通热水瓶盛水2千克左右,一只鸡蛋质量约0.05千克,重约0.5牛,一件羊毛衫重约10牛,报纸平摊在水平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强约0.5帕,物理书对桌面的压强约50几个帕。
一块普通的砖平放在水面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约1000帕,成人的质量约60千克,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7×104帕,步行的人速度约1.4米/秒,5千米/小时,自行车正常行驶的速度约4.2米/秒,15千米/小时,火车速度60-120千米/小时,电子表的电池电压1.5伏,我国照明电路所用交流电的频率是50赫兹,即电流方向每秒钟改变100次,分子的直径几个埃(Å),只有几分之一个纳米(1nm=10-9m,1 nm =10 Å),用手慢慢举起两个鸡蛋,举到1米高时,手对鸡蛋做的功约是1焦。
手电筒里的灯泡的规格一般是“2.5V0.3A”。
电阻10Ω左右,额定功率1瓦左右,台灯额定电流几百毫安,彩电功率40-100瓦,家用冰箱100瓦左右,空调800-1500瓦。
一般人听觉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