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真题《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中考题汇编
《孟子二章》中考题汇编一、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完成9~13题。
(13分)9.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如使人之所欲 / 莫甚于生 B.由是 / 则生而有不用也C.此之谓 / 失其本心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 我而为之1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屋舍.俨然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同舍生.皆被绮绣C.是亦不可以已乎然胡不已乎D.万钟于我何加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C.乡.为身死而不受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3分)答:答案:9. D 10. C 11. B 12.(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不丧失罢了。
(2)用脚踢着给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13.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答“舍生而取义者也”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亦可。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
二、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1)—(3)小题鱼我所欲也《孟子》(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________________)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______________)(辟:______________)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________________)④是亦不可以已.乎?(已:________________)⑤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二章》中考题汇编.doc
用现代汉语写岀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 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1) — (3)小题鱼我所欲也《孟子》(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1 所欲有其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 •(患: _______________ )(辟: ________________ )%1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_________________ ) ■%1 是亦不可以已乎?(已: _________________ ) ■%1 此之谓失其木心。
(木心: _________________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 如使人Z 所欲/莫甚于生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C . 此之谓/失其本心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屋舍俨然 ■ 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 同舍生皆被绮绣 • C.是亦不可以已乎 然胡不已乎 D . 万钟于我何加焉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A .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 C. 乡为身死而不受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12. 《孟子二章》中考题汇编一、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完成9〜13题。
《孟子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
(共10分)(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稽之耻邪?” (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考。
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8.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2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0. 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21. 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4分)二、阅读《〈孟子〉二章》,完成8-11小题(15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二章典型例题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孟子》二章典型例题鱼我所欲也一、用课文原句填空。
(1)生,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2)呼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二、解释下列粗体字。
(1)二者不可得兼(2)故不为苟得也(3)所识穷乏者得我欤(4)故患有所不避也(5)贤者能勿丧耳(6)蹴尔而与之三、翻译下列句子。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四、阅读实践(一)2011北京中考题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①万钟则不辨②礼义而受之。
③万钟于我何加焉?④为宫室之美、⑤妻妾之奉、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⑦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⑧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①有教材不分段。
②有教材为“辩”。
③有教材为逗号。
④有教材为叹号。
⑤有教材为逗号。
⑥有教材为逗号。
⑦有教材为“乡”。
⑧有教材为冒号。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蹴尔而与之蹴:(2)是亦不可以已乎已: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2分)呼尔而与之翻译: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分)参考答案:1.(1)及,到践踏(用脚踢;踢)(2)停止。
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
(放弃;止)2.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吆喝着给他)。
3.(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二)09 内蒙古赤峰市中考题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二章中考练习及答案
2.翻译(4分)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3.【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 4.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1.①常常犯错误②割断2.①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②从此以后, 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3.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 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4.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 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
〔甲〕人恒过„„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 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 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④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⑤ 得反国。〔注〕①出亡:失国后逃亡。 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 ③侍御:侍从妃子。 ④谄谀:奉承拍马。 ⑤卒:终于。 1.〔甲〕文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乙〕文作者认为宋昭公失国逃亡的原因是_______ 。 2.解释加线词。 (1)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3.翻译。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4.〔甲〕〔乙〕两文在内容上有很多相通之处,请选择一点具体谈谈。 (2)而后喻 喻:(3)至于鄙 鄙: (4)被服以立被:
(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 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注:①焦思:焦虑思考。②胆: 即胆囊,胆汁极苦。
1.解释句中加线词。
(1)衡于虑而后作 (2)人恒过
《孟子》中考试题全解析参考
《孟子》中考试题全解析参考《孟子》中考试题全解析参考1.北京市(09) 四、文言文阅读(共9分)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第10—12题。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高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______________(2)人恒过然后能改过:______________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4分)(1)饿其体肤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行拂乱其所为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3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四、文言文阅读10.答案:(1)起,指被任用(2)犯错误(或:犯过失)11.答案:(1)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或: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身体消瘦)(2)使他做事不顺。
(或:所行不顺,使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
/所行不顺,使他的经历总是不顺畅如意)12.答案: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2.大连市(09辽宁省)二、古诗文阅读(16分)(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九年级语文《孟子二章》测试题.docx
《〈孟子〉二章》测试2015-11.20姓名_____________ 一、给加点的字注咅:10分。
蹴尔()得我与(• •)一箪食,一豆羹(• •)( )1吠亩()傅说(• •)胶鬲()•法家拂士()行拂(• •)空乏()•二、解释加点的词:38分。
鱼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死亦我所恶()•故患有所不辟也(•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 •)( )呼尔而与之(( )(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 )万钟于我何加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木心(• •)舜发于1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乱其所为()动心忍性(• •)( )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 ) ■入则无法家拂士 (• •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入则无法家拂士(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于:舜发于I吠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 (• •苛政猛于虎(所欲有甚于生者 ( 万钟于我何加焉 ( 而: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贝h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人皆有之(蹴尔而与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所以:所以动心忍性(• •而后喻 ( )■)( ))国恒亡( )() 竭其庐之入( )是进亦忧,退亦忧()) 故天将降犬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告之于帝■)))呼尔而与之(■))))( )) 得之则生()))此先汉所以兴隆也(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人恒过,然后能改: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6、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二章》中考题汇编
《孟子二章》中考题汇编一、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完成9~13题。
(13分)9.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如使人之所欲 / 莫甚于生 B.由是 / 则生而有不用也C.此之谓 / 失其本心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 我而为之1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屋舍.俨然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同舍生.皆被绮绣C.是亦不可以已乎然胡不已乎D.万钟于我何加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C.乡.为身死而不受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3分)答:二、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1)—(3)小题鱼我所欲也《孟子》(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________________)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______________)(辟:______________)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________________)④是亦不可以已.乎?(已:________________)⑤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_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孟子两章中考题.doc
《孟子两章》中考题(一)默写1. 门本政府审议通过了右冀势力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肆意串改历史,美化侵略,遭到许多支持正义国家的强烈谴责,真是","。
(用《孟子》二章中名句填写)。
2. 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关系的句子是“——,o ” (2003年青海省,无锡市)3. 寡助之至,口口口口。
口□□□,天下顺之。
(《得道多助,失道套助》)(2002年北京市东城区)4. 成语“居安思危”和《〈孟子〉二章》中的", ”都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
(山东省2003年)5. 《〈孟子〉二章》中,揭示忧乐与国家兴亡关系的句子是:", "。
(2002年广东省湛江市)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木能。
(2002年荆州市,上海)7. 陈水扁要搞“台独”,遭到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强烈反对。
这正是如《〈孟子〉二章》中写的那样:。
(2004年玉林市)8. 孔子和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博大精深。
请你分别写出一句你所知道的最能体现二人智慧和主张的名言或短语。
(课内外皆可)(2004年济宁市)%1孔子的:;%1孟子的:o9. 美国插手中国内部事务,一次乂一次怂恿台湾加入只有主权国家才有资格加入的世界卫生组织。
当然,他们的图谋均告失败°这充分证明了",的道理。
(用《孟子二章》原文作答)(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上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委而去之(2)亲戚畔之(3)池非不深也(4)宾革非不坚利也(§)委而去之(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7)成夫下不以兵革之利(8)域民木以封碉之界•(9)是天时不如地利也(10)•夫环而攻之2、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
【教育资料】《〈孟子〉两章》近几年相关中考试题学习专用
《〈孟子〉两章》近几年相关中考试题天津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6、句中黑体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池非不深也园林池沼宽畅B、兵革非不坚利也可汗大点兵C、然而不胜者不以木为之者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17、用“/”标出下边句子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
(2分)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18、各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黑体的成语。
(4分)(如每词能写三个以上,另加1分)⑴ 多助之至:。
⑵ 失道者寡助:。
19、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①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②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③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
④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充分论证了“人和”对夺取一切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目的在于启发君主们应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
⑤文章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④D、②③⑤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答:。
〖参考答案〗16、(2分)C17、(2分)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18、(4分)如获至宝、至高无上、至理名言等;曲高和寡、孤陋寡闻、寡廉鲜耻、孤家寡人等19、(3分)D20、(3分)让老百姓定居不能靠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服天下不能靠武器的精良。
《孟子》二章中考题一网打尽
2009年《孟子》两章中考题一网打尽(6题)24北京市(09)四、文言文阅读(共9分)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第10—12题。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高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______________(2)人恒过.然后能改过:______________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4分)(1)饿其体肤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行拂乱其所为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3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10.答案:(1)起,指被任用(2)犯错误(或:犯过失)11.答案:(1)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或: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身体消瘦)(2)使他做事不顺。
(或:所行不顺,使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
/所行不顺,使他的经历总是不顺畅如意)12.答案: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25大连市(09辽宁省)二、古诗文阅读(16分)(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二章》试题
〈孟子〉二章》中考试题精选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 题。
(共10分)(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 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考。
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 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答案1. (1)奋起,指有所作为(1 分)(2)经常(1分)(共2 分)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重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写出句子大意1 分,“苦”字解释正确1 分。
共2分)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4.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3.(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一点1 分。
共2分)4.(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一点1 分。
共2 分)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述的一个人生哲理是 _____________ 。
(用原文语句回答)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段所列举的舜、傅说、胶鬲等人的经历,给你什么有益的启示?答案: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8、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孟子二章中考题
《孟子二章》中考题(2009——2011)(一)2011湛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了,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好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4分)(1)夫环.而攻之环:(2)兵.革非不坚利也兵:(3)委.而去之委:(4)寡助之至.至: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 B.然而不胜者.得道者.多助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之所顺 D.寡助之.至天下顺之.19.请将文中画线句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20.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2分)(二)2011绍兴见上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1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 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B.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者.多助C.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D.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8.文中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治国主张?(3分)答:(三)09山东省临沂市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做6—9题。
[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真题
(2016.【甲】福建莆田市17分)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舜发于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二章》)
【乙】当今天下之病,臣请譬诸病者:其安时调养适宜,固不病矣;病在皮肤,医者能早去之,病且安矣。
此二者皆已不及,而病在支①体,若得良医,可速愈也。
天下之病,势已如是,于可医之时,陛下又选任良医,倘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非徒愈病,又致民于寿。
若于此时,使②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
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③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
(选自蔡襄奏折《乞④用韩琦⑤、范仲淹》,有删改)
【注释】①支:通“肢”。
②使:假使。
③惮:怕,畏惧。
④乞:乞求,请求。
⑤韩琦:北宋政治家,名将。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4分)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劳.其筋骨()
(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非徒.愈病()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划线的句子。
(6分)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分)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分)
3、请用选文中的句子填空。
(3分)
(1)【甲】文中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有了这样的磨炼,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分)
(1分)
4、【甲】、【乙】两文都论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它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在人才的问题上,它们的看法又有何相同之处?(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