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测试题
《孟子二章》精品练习题带答案
《孟子二章》精品练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孟子二章》检测题班级:姓名:成绩: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诚】2、【大丈夫】3、【天下熄】4、【焉】5、【丈夫之冠】【冠】,6、【父命之】【命】,17、【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亩】,18、【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版筑】,【筑】,19、【管夷吾举于士】【士】,【举于士】,7、【戒】8、【女家】【女】,20、【百里奚举于市】【市】,9、【夫子】10、【正】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21、【饿其体肤】22、【空乏其身】【空乏】,23、【行拂乱其所为】【拂】,【乱】,24、【动心忍性】12、【与民由之】【由】,13、【独行其道】25、【曾益〕【曾】,14、【淫】26、【恒过】15、【移】27、【衡于虑】【衡】,16、【屈】28、【作】29、【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拂】,32、【出】【征】,【发】,33、【敌国】【敌】,【喻】,30、【入】31、【法家拂士】二、重点句子翻译: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翻译: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翻译: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翻译: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4、【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翻译: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9、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翻译:10、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翻译:1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1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三、重点知识积累: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往之女家:.②丈夫之冠也:..③富贵不能淫:.④贫贱不能移:.⑤威武不能屈:.⑥居天下之广居:.⑦入则无法家拂士:.⑧曾益其所不能:.⑨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⑩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动心忍性:..32、解释下列句中“之”的用法:①丈夫之冠也:②父命之:③母命之:④妾妇之道也:⑤与民由之:3、解释下列句中“得”的用法: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②得志:4、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答:5、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答:6、对比分析孟子所说“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完整版)孟子二章练习题及标准答案
双休作业《孟子》二章(一)荣华不可以淫1.解说以下句中斜体词的意思。
①妾妇之道 ()②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③居天下之广居 ()④无违夫子( )2. 以下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例句:女子之嫁也A. 悍吏之来吾乡( 《捕蛇者说》 )B.至之市而忘操之。
( 《郑人买履》 )C.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D.如令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鱼我所欲也》 )3. 用“/”标出下边句子的两处朗诵停留。
(2 分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4.解说一词多义的词语得(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得志,与民由之()戒( 3)往送之门,戒之曰()( 4)必敬必戒,无违夫子()5.“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6.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邻近?7.孟子以为,大丈夫如何才能做到“荣华不可以淫,贫贱不可以移,威严不可以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8.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由?(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匮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可以。
人恒过,而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尔后作;征于色,发于声,尔后喻。
入则没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外国患者,国恒亡。
而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基础知识1 / 51 、加点字解说正确的一项()A委而去之( 放弃 )尔后喻(认识)..B固国(国家)空匮其身(资财缺少)..C举于市( 推选 )饿其体肤(饥饿)..D域民(限制)威天下(威慑)..2、 . 对下边语句中加点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举用,被选拔.B.曾益其所不可以曾:同“增”,增添。
.C.衡于虑,尔后作.作:发生D.出则无敌外国患者出:在外面,指外国。
《孟子》两章练习与答案
《孟子》两章练习与答案一、基础训练1.填空:(1)《〈孟子〉两章》选自,作者是,名,字,战国时家,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中心论点是:。
2.下列加点词的词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B.得道.者多助(道理)C.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D.委.而去之(放弃)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困于心,衡于虑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行拂乱其所为 D.入则无法家拂士4.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5.翻译下列句子。
⑴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⑵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孟子说:“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
”“战必胜”的原因是()A.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处去。
B.依靠强大的国防力量和险要的地势。
C.实施仁政,取得人民的拥护、支持。
D.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二、课时达标阅读《<孟子>两章》,回答下列问题。
7.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8.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层层推进,观点鲜明,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气势通畅。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9.下面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孟子二章试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真题汇编1、解释加点的字。
(3分)1)衡.于虑 2)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拂: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傅说举.于版筑之间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8)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9)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空乏:10)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舜发.于畎亩之中发:______________人恒过.然后能改过:______________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6分)1)人恒过,然后能改。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___ _____ 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3、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4、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苦其心志.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B.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C.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人恒.过然后能改国恒.亡6.短文先从正面论述_________________,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______________,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九年级语文《孟子》二章测试题
《孟子》二章测试姓名:学号:班级:得分:文段一:(10分)阅读下面有关“忧患”的两个文段;做12—13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________。
(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解释加点的字。
(3分)①衡()于虑②而后喻()③以光()先帝遗德2、(甲)文中空白处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
(2分)(甲)文中的“法家拂士”具体是指(乙)文中的________。
(3分)(乙)文中;作者解决“危机”的办法是_______(2分)文段二:(16分)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B、人恒过国恒亡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大计亦死D、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翻译:(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翻译:3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
其中;思想上要;行为上要。
(用原文回答)(4分)4、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
(不超过20个字)(5分)答:文段三:(2003年咸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八年级上册 《孟子二章》检测题及答案解析
八上《孟子二章》检测题(时间30分钟,满分100分)一、填空(每空1分;共9分)1. 孟子,名________。
________时期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__________言行的著作,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四书”。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天下之大道。
二、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每空2分;共32分)1岂不诚大丈夫:________ 2是焉得为大丈夫:________3父命之:________ 4戒之曰:________5必敬必戒:________ 6以顺为正:________7与民由之:________ 8富贵不能淫:________9发于畎亩:________ 10举于版筑:________11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 12 衡于虑:________13 征于色:________ 14发于声:________15 而后喻:________ 16 拂士:________三、翻译(每句3分;共21分)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6.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四、文言文阅读(共2题;共38分)1. ( 17分) 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甲】富贵不能淫【乙】苏武牧羊律①知武②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③,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孟子二章》测试题
《孟子》二章测试题班级:姓名一、积累运用(共62分)1. 孟子,名,字,时期家、家、家,后人尊他为“”。
(7分)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9分)(1)舜发于畎.亩之中()(2)行拂.乱其所为()(3)曾.益其所不能()(4)入则无法家拂.士()(5)故不为苟.得也()(6)贤者能勿丧.耳()(7)一箪.食()一豆羹.()(8)蹴.尔而与之()3.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0分)(1)舜发于畎亩..之中()(2)行拂乱.其所为()(3)人恒.过()(4)而后作.()(5)征.于色()(6)贤者能勿丧.耳()(7)蹴.尔而与之()(8)是亦不可以已.乎()(9)二者不可得兼.()(10)此之谓失其本心.()4.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
(18分)(1)曾益其所不能通,意思:(2)困于心,衡于虑通,意思:(3)入则无法家拂士通,意思:(4)故患有所不辟也通,意思:(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意思:(6)乡为生死而不受通,意思:5. 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6分)(1)行拂.乱其所为古义:今义:(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今义:(3)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今义:6、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3分)A、舍鱼而取熊掌也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C、乡为身死而不受D、呼尔而与之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的项是()(3分)A、此之谓失其本心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8、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二、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
(22分)6. 本文开篇列举了六位历史上的名人的事例,按顺序排列的,这六位人物的相同之处是,作者想说明问题,阐述了的观点。
这一段用了修辞,作用是:。
(6分)7.作者认为凡是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请紧扣这一论点,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
孟子二章测试题
《孟子》二章测试题主备人:乔美丽审核:初三年级备课组课型:习题课课时安排:1课时集备时间:2010.12.23 教学时间:2010.12.24 班级:姓名:得分:一、阅读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1—6题(17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3分)①委.而去.之(委:)(去:)②亲戚畔.之(畔:)2.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3.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
(2分)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翻译下面句子。
(2分)(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译文:5.“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4分)答:含义:。
(2分)。
事例:(2分)6.默写(4分)(1)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2)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这正应了孟子那句话:(这两句也是全文主旨句)二、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7—14题(共25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孟子二章测试题
《孟子二章》练习题(2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从全文看,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是人和,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是借战争论述实行仁政的重要性。
2、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用文中句子回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
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4、“得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得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
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5、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6、如何将“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统一起来。
“人和”就是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这涉及到人心向背的问题。
下文提到的“多助”与“寡助”也是一个人心向背的问题。
所以,二者是一个问题,能统一到孟子主张的“民贵君轻”的思想上来。
7、“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相关事例如: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
②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
③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
④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
⑤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
(能举类似一例即可)8、文章第3层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强调防御一方地利条件的优越。
《孟子二章》练习试题
《孟子二章》练习试题(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举于海,百里溪举于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第一段的“举”意思是()A.举出事例B.行为举动C.被选拔D.发动起义2.横线上的“故”字意思是()A.由此看来B.所以C.这样看来D.原来3.横线上句子的“是人”指()A.能担负重任,有所作为的人B.任何人C.作者D.第一段列举的6个人4.解释加点词:4分⑴苦:⑵过⑶虑⑷喻⑸衡5.翻译句子:4分⑴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⑵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⑶入则无法家拂士6.上文选自,全文论证了和的问题。
3分7.下面加点的词意文不正确的一项是()A.舜发于(在)畎亩之中B.百里溪举于市(城市)C.故天将大任于是(这样)人也D.行拂乱(使....错乱)其所为8.作者在上文第一段列举的事例意在说明()A.古代任人唯贤,并不重出身、地位B.卑贱的人最多智慧C.经受磨难的人,才能接大任9.“天”使接受大任者经受磨难,目的是()A.动性忍性,曾益其所不能B.苦其心志,劳其筋骨C.饿其体肤,空乏其身10.“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正确解释是()A.所以当他动了心抑制情感,就能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东西。
B.以此让心情激动忍让,就能渐渐增长知识C.用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11.加点的词不是使动用法的一句是()A.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苦其心志C.劳其筋骨12.“大任”指什么?13.“是人”要经历哪些磨炼?答:14.通过这些磨炼,带来的好处是什么?答:15.用自己的话概括人经常遭遇哪些困境?答:16.经过遭遇困境后,得到的好处是什么?(用文中三个字回答)答:17.学过这篇文章以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答:(二)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二章测试题
21 《孟子》二章课时训练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以顺为正.者(2)贫贱不能移.(3)空乏..其身(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5)出则无敌.国外患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往之女家B.行拂乱其所为C.曾益其所不能D.入则无法家拂士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妾妇之道.B.必先苦.其心志C.与民由.之1D.生.于忧患4.翻译下列句子。
(1)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5—7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
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有删改)【注释】①诵:背诵。
②方:正在。
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
辍,停止,废止。
④喧:遗忘。
5.解释加点的词语。
(1)人恒.过,然后能改恒:________2(2)其母引.刀裂其织引:________6.【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7.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课时训练答案1.(1)准则,标准(2)改变,动摇。
这里是使动用法(3)财资缺乏(4)奋起,指有所作为(5)匹敌、相当2.B3.B4.(1)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奋发)使人谋求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就会让人萎靡,导致死亡。
5.(1)常常(2)拿起6.【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37.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
这个故事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
《《孟子》》两章练习题及答案
《《孟子》》两章练习题及答案(一)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举于海,百里溪举于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第一段的“举”意思是( ) A.举出事例B.行为举动C.被选拔D.发动起义2.横线上的“故”字意思是( ) A.由此看来B.所以C.这样看来D.原来3.横线上句子的“是人”指( ) A.能担负重任,有所作为的人B.任何人C.作者D.第一段列举的6个人4.解释加点词:4分⑴苦:⑵过⑶虑⑷喻⑸衡5.翻译句子:4分⑴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⑵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⑶入则无法家拂士6.上文选自,全文论证了和的问题。
3分7.下面加点的词意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发于(在)畎亩之中B.百里溪举于市(城市)C.故天将大任于是(这样)人也D.行拂乱(使....错乱)其所为8.作者在上文第一段列举的事例意在说明( )A.古代任人唯贤,并不重出身、地位B.卑贱的人最多智慧C.经受磨难的人,才能接大任9.“天”使接受大任者经受磨难,目的是( )A.动性忍性,曾益其所不能B.苦其心志,劳其筋骨C.饿其体肤,空乏其身10.“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正确解释是( )A.所以当他动了心抑制情感,就能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东西。
B.以此让心情激动忍让,就能渐渐增长知识C.用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11.加点的词不是使动用法的一句是( ) A.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苦其心志 C.劳其筋骨12.“大任”指什么 ?13.“是人”要经历哪些磨炼?答:14.通过这些磨炼,带来的好处是什么?答:15.用自己的话概括人经常遭遇哪些困境?答:16.经过遭遇困境后,得到的好处是什么?(用文中三个字回答)答:17.学过这篇文章以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答:(二)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两章习题
《孟子两章》测试题一、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1、何加:2、而后作:3、所以动心忍性:4、人恒过:5、二者不可得兼:6、故患有所不辟也:7、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8、乡为身死而不受:9、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10是亦不可以已乎:11、人恒过: 12、动心忍性:13、而后喻: 14、曾益:15、所恶: 16、此之谓失其本心:17、乞人不屑也: 18、万钟则不辩礼义:19、为宫室之美: 20、故天将降大任:21、空乏其身: 22、饿其体肤:23、困于心: 24、劳其筋骨:25、如使: 26、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27、得我与: 28、行拂乱其所为:29、行拂: 30、困于心:31、衡于虑: 32、故不为苟得也:33、贤者能勿丧耳: 34、蹴尔而与之:35、舜发于畎亩之中: 36、发于声:37、呼尔: 38、与之:39、何加: 40、征于色:41、行拂: 42、此之谓失其本心:43、贤者能勿丧耳:二、比较下列的一词多义。
(1)于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征于色: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与我何加焉:困于心,衡于虑:(2)而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呼尔而与之,蹴而而与之: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红妆而蹇者:而城居者未知之也:(3)则则凡可以得生者:得之则生:入则无法家拂士:(4)与呼尔而与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5)为为宫室之美:行拂乱其所为:三、翻译下列的句子。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胜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万种则不辨礼仪而受之,万种与我何加焉!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四、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以下习题。
《〈孟子〉两章》测试题
《〈孟子〉两章》测试题《〈孟子〉两章》测试题一、给黑体的字注音1、失道寡( )助2、傅说( )3、胶鬲( )4、畎( )亩5、人恒( )过6、亲戚( )7、行拂乱其所为( )8、舜( )二、解释词语1、七里之郭( )2、池( )非不深也3、兵( )革非不坚利也4、域( )民不以封疆之界5、亲戚畔( )之6、固( )国不以山溪之险7、人恒过( ),然后能改8、入( )则无法家拂士9、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10、曾益( )其所不能1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喻( )“×”1、孟子名轲字子舆。
是春秋末期人。
他是儒家学派仅次于孔子的大师。
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等的书,共七篇。
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叫《孔子》。
(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
(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议论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揭示中心论点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揭示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六、作者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那么,作者正面的观点是什么?写出原文(从其他段找),并译成现代汉语。
七、填空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者”指,“道”指,“君子”指。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的得失决定了什么?(用原文词语概括)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中体现全篇结论的句子是。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一段所举事例六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5、“天”在“降大任于是人”之前,首先怎样作,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6、作者是用什么来证明“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点的?请默写出原文。
〖参考答案〗六、作者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二章》测试题
一、选择(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2分)
A.殷.勤∕踏.青咀嚼.∕咬文嚼.字风调.雨顺∕南腔北调.
B.儒.雅∕懦.弱侍.奉∕恃.才傲物咄.咄逼人∕相形见绌.
C.卡.片∕关卡.屏.障∕屏.气凝神置之度.外∕度.日如年
D.譬.如∕偏僻.栅.栏∕姗.姗来迟前仆.后继∕赴.汤蹈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松驰慰藉天然气崭露头角记忆犹新
B.馈赠涣散座谈会食不果腹源远流长
C.精湛遨游俯卧撑谈笑风声通宵达旦
D.彰显闲暇水笼头耳熟能详真知灼见
3、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A. 舜/发于/畎亩之中
B. 曾益/其所不能
C.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 入/则无法家/拂士
4、“于”字用法和其它三项不相同的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征于色C.死于安乐D.衡于虑
5、加点词不用使动用法来解释的一项是()
A.苦其心志B.劳其筋骨C.动心忍性D.生于忧患
6、下面加点的词意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发于(在)畎亩之中B.百里溪举于市(城市)
C.故天将大任于是(这样)人也D.行拂乱(使....错乱)其所为
7、作者在上文第一段列举的事例意在说明()
A.古代任人唯贤,并不重出身、地位B.卑贱的人最多智慧
C.经受磨难的人,才能接大任
8、“天”使接受大任者经受磨难,目的是()
A.动性忍性,曾益其所不能B.苦其心志,劳其筋骨C.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9、“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正确解释是()
A.所以当他动了心抑制情感,就能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东西。
B.以此让心情激动忍让,就能渐渐增长知识。
C.用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10、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和()这两句。
A. 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二、原句默写(14分)
1、在《孟子·滕文公下》中对“大丈夫”是如何要求的:,
,。
2、孟子认为大丈夫无论得志与否,都要坚持自己的原则,所以大丈夫应该:,
;,。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
是:,
4、孟子认为论述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
,。
二、古诗文阅读《富贵不能淫》(18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8分)
(1)妾妇之道 ( )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
(3)居天下之广居( ) (4)无违夫子( )
(5)得志()(6)戒之曰()
(7)必敬必戒()(8)岂不诚大丈夫()
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2分)
4、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原文作答。
(2)
5、文中大丈夫“独行其道”的“道”指的是(2)
三、古诗文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8分)
1.解释加点词:(8分)
⑴必先苦其心志:⑵人恒过⑶举于市
(4)而后作(5)而后喻(6)故天将降大
任
(7)所以动心忍性(8)入则无法以家拂士
2.翻译句子(4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经过遭遇困境后,得到的好处是什么?(用文中三个字回答)(2分) ,,
4、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
5、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得出的结
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