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中考复习课件

合集下载

孟子二章复习课件

孟子二章复习课件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 奋起,指有所作为 (2)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 经常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2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答案: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 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写出句子大 意 1分,“苦”字解释正确1分。共2分) 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 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 答案:(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 (一点1分。共2分)
文学常识
儒家 子舆 孟子:字_____,邹国人,是____ 的重要人物,后世认为他是孔子 学说的继承人,将他与孔子并 称,并尊其为“____”,曾广泛游 亚圣 历齐宋魏等国,因政治主张不为 统治阶级接收,晚年与万章等弟 子著书立说。 思想:“仁政” 、 “民贵君轻”、“性本善” 《孟子》:散文,论证严密,善用比喻,气势充沛, 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
举例 论证 道理 论证 正面 论证
反面 论证 论点
中考链接:
一、(2012年北京市海淀区12分)舜发于畎亩 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 选文第②段紧承上文从正反两方面加以推 论,其从正面推论是哪句话?(3分) 答案: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归纳整合
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 ( 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 ( ) 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 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 )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 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 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二章复习课件

孟子二章复习课件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rěn)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一、文本天时[2]不如地利[2],地利不如人和[3]。

||三里之城(4),七里之郭(5),环[6]而[7]攻之而[8]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9]天时不如地利也(10)。

||城非不高也,池(11)非不深也,兵革(12)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13)而(14)去(15)之(16),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17)曰,域(18)民不以(19)封疆之界(20此句),固国【22】不以山溪(23)之险(21此句),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4此句)。

得道者(25)多助,失道者(26)寡(27)助。

寡助之至(28),亲戚畔(29)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30)之。

以(31)天下之所顺,攻亲戚(32)之所畔,故君子有(34)不战(33此句),战必胜矣。

《孟子》二章复习课件

《孟子》二章复习课件

3、一词多义:

国防 国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恒亡。

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弼”,辅佐
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被任用

野芳发而幽香 ---- (花)开放
征于色,发于声 ----表露,表现
发闾左谪戍渔阳
----征发
国恒亡
国 则有去国怀乡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家 ----国都 ----国防
使动用法:
1、苦 : 使……痛苦
2、劳: 使……劳累
3、饿: 使……饥饿
形容词
4、空乏: 使……贫困缺乏
6、忍: 使……坚韧
7、动: 使……惊动
动词
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指示代词,这。 使动用法,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使体…肤…,痛苦。 使……劳累。 使……饥饿。
起,被任用
田间、田地 gé
被举用, 被选拔
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
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xī 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 集市
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 墙的泥水匠中被任用,胶鬲自鱼盐 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 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 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 上了相位。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
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
都会害怕;安静下来,战争停熄,天
下就会太平”
3
原文翻译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 夫乎?子未学礼乎?
孟子说:“这怎么能 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 学过礼吗?
4
原文翻译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 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孟子两章》复习课课件

《孟子两章》复习课课件

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牒为械 三里之城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地利不如人和 兵革非不坚利也 以:凭借,靠 以:把。用 之:的 之:代词,它 之:到 利:有利 利:锐利
一词 多义 之
1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三里之城 亲戚畔之 寡助之至
结构助词:的
代词:他,指代寡助之君
2
3 4
辍耕之垄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 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 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 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一词多义: 国防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用 国家 国恒亡。 不顺 行拂乱其所为。 拂 同“弼”,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 。
4.虚词
从 舜发于畎亩之中 于 给 故天将降大任 于是人也 在 而死于安乐也 凭 以天下之所顺 以 用来 所以动心忍性
第一段
六个人 举例论证
共同的特点 推断 1、出身都卑微

A委而去之(萎靡不振地逃跑) B池非不深也(池塘不是不深)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都,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4、选出对文章分析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 C ) A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必要条件是“得道”。 B”君子”是指文中所说的“得道者”。 C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 D”得道者多助”的“道”在文中指“施行仁政”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 (共33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  (共33张PPT)
• 妻妾制度 • 三从四德 • 父母之命不
可违
你情愿 我操大 心永丈 间远夫
流的 淌高 在尚
你音愿 我韵大 耳永丈 畔远夫
萦的 绕铿 在锵
(六)你评我评,总结提升
• 请班长评价一下这节课。 • 自己给自己一个评价,标注
到课堂表现表上。
• 小组长给自己小组的组员加 好分数,上报到课代表。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 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 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
(一)你读我读,疏通文意
1、诵读本文。(小组内以各种形式读文章, 推荐读得好的同学,班级展示) 2、解释文本。(先对照课文自主学习,再 进行小组交流,有不明白的问题班级内进行 互助学习)
(二)、你思我想,理解精髓
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小组交流后,班级展 示 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 精髓?

THE END 17、一个人如果不到最高峰,他就没有片刻的安宁,他也就不会感到生命的恬静和光荣。2021/2/32021/2/32021/2/32021/2/3
谢谢观看
(五)你找我找,发现问题
• • • •
——
谈这也 谈些不 你地例 的方外 看找《,
主义的糟粕 是非之心智也时隐藏着某
古代文化中恭 敬 之 心 礼 也在我国星光
羞 恶 之 心 义 也
恻 隐 之 心 仁 也
法出孟请 , 些 , 灿
仁 义 礼 智
。来子你 本 封 会 烂
·
,告把 文 建 不 的


糟粕之处:
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孟子对大丈夫的阐述精髓是什么?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 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孟子二章中考复习课件

孟子二章中考复习课件

精选可编辑ppt
25
三、理解探究
《鱼我所欲也》
1、结合本文内容,谈一谈你对“舍生取 义”的理解,并列举出你熟悉的“舍生 取义”和“见利忘义”的历史人物各一 个,并用简洁语言加以说明。
2、请为本文论点补充道理论据。
精选可编辑ppt
26
• 3、孟子提倡的 “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 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 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 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 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的?
精选可编辑ppt
20
精选可编辑ppt
21
一、课文结构
《鱼我所欲也》
第一部分(第1段) 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 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
第二部分(第2段)
运用例证说明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
第三部分(第3段)
再举例从反面说明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
失其本心。
精选可编辑ppt
22
精选可编辑ppt
14
2、词类活用
(1)必先苦其心志, 苦:形容词使动用法, 使 ……痛苦
(2)劳其筋骨, 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 劳累
(3)饿其体肤, 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 受饥饿
(4)空乏其身, 空乏:形容词使动用法, 使 ……受到贫困之苦 ( 5)行拂乱其所为 乱:形容词使动用法, 使 ……颠倒错乱
《孟子》二章
复习课
精选可编辑ppt
1
复习目标:
1、巩固文学知识 2、文言词语积累。 3、准确地翻译句子,理解分析
复习重点:理解文言词语、 翻译句子、理解分析
精选可编辑ppt
2

孟子二章》中考PPT课件

孟子二章》中考PPT课件
• 2.(1)使他经受饥饿(之苦)。(或:使他 经受饥饿,以致身体消瘦)(2)使他做事不顺。 (或:所行不顺,使所做的事颠倒错乱。/在他 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所行不顺,使 他的经历总是不顺畅如意)
• 3.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四、(09山东济宁市15分)
• 【甲】人恒过……而死于安乐也。 •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
• 1.解释加线词。(2分) • (1)舜发于畎亩之中 • (2)人恒过然后能改 • 2.翻译(1)饿其体肤 _______ • (2)行拂乱其所为 _________ • 3.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
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3 分)
• 三、(09 年北京市9分)
• 1.(1)起,指被任用(2)犯错误(或:犯过 失)
• 3.[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
• 4.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 什么关系?(3分)
• 一(09年山东省临沂市12分)
• 1.①兵器 ②军备(军队) ③ 疆界(答“限制” 也算对) ④信任,信用
• 2. 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 利。 ②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 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 2 、( 2分)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 (或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
• 3.(3分,能联系现实,言之有理,文从句顺即 可。)道即仁义,在古代指君王实行仁政,争取 民心,现代普遍指一个人乐善好施,胸怀宽广, 乐于助人,从而获得很多人的肯定,支持和帮助.
三、(09 年北京市9分)
• 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 于安乐也。
•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民无信不立 (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孟子二章(共39张PPT)

孟子二章(共39张PPT)

(3)以顺为正者
以:介词,把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他的相关事迹。 一、字音 往之女家:rŭ
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有关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与民由之 代词,指“大道”,即儒家提倡的“义”
但他遭到贵族排挤,被流放至沅、湘流域,秦国攻破楚国国都后,屈原投江自杀。
劳其筋骨(使……劳累 ) 饿其体肤(使……饥饿 ) 空乏其身(使……财资缺乏 ) 行拂乱其所为(使…… 错乱)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心忍性(使……震撼) (使……坚强(坚忍) )
(三)名词用作动词 人恒过(犯过错) 生于忧患(生存) 死于安乐(死亡)
(四)名词作状语
入:在国内 出:在国外
发于畎四亩、之古中今异今义义:送出 古义:被任用
中华民族流淌了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孕育出 共同点:出身贫贱,历经磨难,终有成就
舜发于畎亩之中= “舜于畎亩之中发”
戒之曰
_____________
丈夫之冠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了无数的“大丈夫”形象,请你列举一位并说说 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
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有关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文章的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
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
—“义”。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013广安)
富贵不能扰乱其心智,贫贱不能改变其操守,武力不 能使其意志屈服。
文本精读 深层探究
1.熟读课文,思考: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成
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正音并翻译课文

九年级语文中考复习课件:《孟子》两章(共18张PPT)

九年级语文中考复习课件:《孟子》两章(共18张PPT)

三、课后习题
•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课文中有不少排比句,读时要 注意节奏。
•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 下/不以/兵革之利。
•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 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

(1)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
个并列的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
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
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

(2)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
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
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对比论 证),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课文中有些名言警句,要能够理解它们的意思, 并学习恰当使用,如:
• 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段……
二、问题研究
• 这两则短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 相同:这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
• ①短文首先一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 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 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举例论证)② 其次,顺此事实,作者连用几个短语得出“天将 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让人不能不信服。③ 再次,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 论证经受磨练的好处,(对比论证)④最终提出 本文的中心论点。
为本”。
一、整体把握
• 这两章都是短小的议论文。作者抓住论述的 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扼要的论证,观点鲜 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复习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复习课件
• 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最 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 3、两篇短文都使用了排比、对 照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具有 极强的说服力。
• 不同之处: • 两篇文章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
同: • 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中间部
分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 步的解释和阐述; • 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 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最准确的一项是(D )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 快乐中死去。 B.诞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 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 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 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正确的翻译是(A )
A.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 胜利。 B.所以君子不喜欢战斗,可打仗 就能够胜利。 C.所以君子见机行事,打不胜就 不打,打得胜才打。 D.因为君子不主张战争,所以他 打仗就一定胜利。
摆出观点,提挈全文。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 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 如地利也。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环而1攻之而2不胜:环,围。 而1:表顺接 而2,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fú,句首发语词。 是: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问题互研:五
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答:本文先摆出观点,用概括性很 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 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这一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 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 结论,突出的说明“人和”是决定战争 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 艺术特色:
• 1、层次清楚,结构完整, 论证周密,并使用类比论 证,善于说理。

九年级语文课件:初三语文《孟子二章》PPT课件

九年级语文课件:初三语文《孟子二章》PPT课件

(1)孟子,名______,字______,是_______时代人,他是孔子以后的_________。《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___的书。 (2)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的著名论断是_______
5 填空练习
⑶根据课文最后一段做练习 ①下列朗读节奏正确的一组是(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对“得道者多助”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能搞好内部团结的君主,他帮助支持的人就多。 B.能讲明正确道理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C.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补充注释:
重点实词 道: 就是王道、仁政 米粟:泛指粮食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城 :内城 郭:外城 君子:施行仁政的人
古今异义:
古:族内的人和族外的人
今:和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去 古:逃跑 今:到 ……去 池 古:护城河 今:池塘
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学习指导
先要懂得词义、句意,在此 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 识文章的论述特点。
重点探究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分小组接力诵读,看谁读的好! 你能告诉大家哪些词较重要吗? 对照课下注释,试疏通大意
背诵全文

孟子二章复习课件分解

孟子二章复习课件分解
画荻教子:欧阳修四岁丧父,笃而成才
爱迪生小时候一边卖报一边 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 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 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 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 家。
曹雪芹举家食粥 而写出了不朽的 《红楼梦》。
贝多芬即 使在双耳失聪 的情况下,仍 然坚持音乐创 作。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 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 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或 者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 志,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作 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 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
5 米粟,指粮食 6委,放弃 7去,离开
8 域,界限,即限制 9以,凭,靠 10威,震摄
11利,强大
12 之至:之,到;至,极点
13 畔,通“叛”,背叛 15故,所以
14顺,归顺,服从
2、古今异义。

古义: 七里之郭 外城 今义: 姓氏

古义: 池非不深也 护城河 今义: 池塘
犯人、隐居者、奴隶
2、经过艰结苦的论磨练
3、后来都被统艰治苦者委的以重磨任练,
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第二段

个人 常常处在困境, 才能不断奋发


国家 常常没有忧患,

往往遭至灭亡

论点:生死于于忧安患乐,
益 处
词性活用:
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 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译成 “使(让)”+宾语+动词(形容词)请 照下面例子翻译后面的句子。
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
1、重点实词
1 郭: 2 环: 3 池: 4 兵革 5 米粟: 6委: 7去: 8 域: 9以: 10威: 11利: 12 之至: 13 畔: 14顺: 15故:

《孟子二章》-优秀课件

《孟子二章》-优秀课件
16
疏通文意 字斟句酌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 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 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7
你思我想,理解精髓
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 配称为大丈夫?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
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
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呼尔而与之: 蹴尔: 用脚践踏着。尔,助词。 不屑: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得不 到它就要死,可是如果轻蔑地吆喝着给他吃,过 路的饥民也不会接受;用脚践踏着给人吃,乞丐 也不愿接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算不上大丈
夫。
在孟子的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 是真正的大丈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因迷乱、动摇 、屈服。

你讲我讲,感受英雄
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 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 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举例说明。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生与死、利与义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二章

21.《孟子》二章 (共33张PPT)

21.《孟子》二章  (共33张PPT)

中心论点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主旨探究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对大量关 于人的成败、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 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这种“忧患意识”是国家 长盛不衰的法宝,特别在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 就,人民基本安居乐业的今天,尤其要具有忧患 意识,才能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继续推向 前进。文中处处运用了辩证思维,给我们分析问 题以有益的启示。
21《孟子》二章
知识梳理知 1.了识解梳有关理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
词汇。 2.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思路。(重点) 3.理解“大丈夫”的含义;懂得困境中造就
人才、国无忧患意识易遭灭亡的道理。(难
点)
课文导入
•孟子语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母三迁
• 孟母断机杼
译文: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
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表现 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 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领国和外患 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了解到 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 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 亡。
自主学习三 感受英雄
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 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 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中心思想
孟子通过批驳景春的观点,具体阐 述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告诉 我们无论身处什么境遇,做事都要 合乎礼仪,不失节操。
舜 傅说 胶鬲 管夷吾 孙叔敖 百里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一词多义: 国防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 国家 国恒亡。 国破山河在 国都
违背(意愿) 行拂乱其所为。 拂 同“弼”,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
与 通“欤”,语气词 所识 穷乏者得我与 给 呼尔而与之
• • • • • • • • •
而 连接两个动作,承接连词 蹴尔而与之 转折连词,却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于 比 所欲有甚于生者 对于 万钟于我何加焉 是 这种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作法 是亦不可以已乎
4、古今异义 钟 古义: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是 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判断动词,是 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一、课文结构
《鱼我所欲也》
第一部分(第1段)
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 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 第二部分(第2段)
运用例证说明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 第三部分(第3段)
18、而后作 20、而后喻
19、征于色
21、入则无法家拂士
2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3、国恒亡 24、生于忧患 。
三、重点语句翻译
1、舍生而取义者也。 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 2、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 用呢?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
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身体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 是:行拂乱其行为。 受磨练的益处:1、动心忍性;2、增益其所不能。
4、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
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的: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外在表现的: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 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 传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 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 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 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 把它和《大学》、《中 庸》、《论语》合为“四 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 必读书。
二、重点词语解释
1、鱼,我所欲也
2、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3、故患有所不辟也
1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患可以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 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 1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 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没有的才能
四、文言知识总结
1.通假字。
• 曾益其所不能。 • 曾同“增”,增加 • 衡于虑。 •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 入则无法家拂士。 • 拂同“弼”,辅佐
布置作业
• 1.《中考夺分》P58-59 • 2.练习
5、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
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 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 和敌国外患。
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 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7、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 为之。 原先为了义(羞恶之心)宁愿身死而不受“呼 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 了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 8、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干了么?(如果这样 做了,)这就叫做丧失本来的思想,即“义”, 即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 • • • • •
得 得到,拥有 二者不可得兼 通“德”,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尔 助词 呼尔而与之 代词,你 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 酒》) • 为 • 为了 乡为身死而不受 • 做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从 舜发于畎亩之中 于 给 故天将降大任 于是人也 在 而死于安乐也
• • • • • • • • •
4、凡可以得生者
5、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7、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8、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9、万钟于我何加焉
10、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1、乡为身死而不受 12、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3、是 亦不可以已乎 14、此之谓失其本心
15、舜发于畎亩之中
1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17、行拂乱其所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9、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内心困惑,思虑堵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
10、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看到他的脸,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 他。 1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 亡。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 佐君王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 侵犯的危险,常常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 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 的事业。 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地说明人 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2、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 他人。
3、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 述的道理是:
7、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所举的6个事例中的人物 最终被举荐或任用的原因。
都经受过苦难的磨炼:一是培养了坚 强的意志和毅力,二是增长了才干, 具备了担当“大任”的能力。
• • • • • •
8. 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 ; 得出的结论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 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
三、理解探究
《鱼我所欲也》 1、结合本文内容,谈一谈你对“舍生取 义”的理解,并列举出你熟悉的“舍生 取义”和“见利忘义”的历史人物各一 个,并用简洁语言加以说明。
2、请为本文论点补充道理论据。
• 3、孟子提倡的 “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 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 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 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 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的? • 我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 如: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 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 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 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 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复习课
复习目标:
1、巩固文学知识 2、文言词语积累。 3、准确地翻译句子,理解分析
复习重点:理解文言词语、 翻译句子、理解分析
一、有关孟子和《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 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 邹县)人。后世认为他是孔 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 他和孔子并称:孔孟,并 尊其为“亚圣”。他曾游 梁,说惠王,不能用;乃 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 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 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 子之意,教授弟子。
• 4、孟子认为“行道之人”不吃“嗟来之食”是 “不失本心”的,但也有人并不赞同“行道之人” 这样的做法行为。请谈谈你的看法。 • “嗟来之食”今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究竟如 何对待“嗟来之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 接受这种施舍,不仅自己的人格受到污辱,而且 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对于这样的施舍, 当然应当是宁愿饿死也不接受。但有时接受“嗟 来之食”保存了自己,虽然自己受到了一定的损 害,但可更好地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此时不 妨暂且忍辱负重。
• • • • • •
• • • •
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 思。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2、词类活用
(1)必先苦其心志, 苦:形容词使动用法, 使 ……痛苦 (2)劳其筋骨, 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 劳累 (3)饿其体肤, 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 受饥饿 (4)空乏其身, 空乏:形容词使动用法, 使 ……受到贫困之苦 ( 5)行拂乱其所为 乱:形容词使动用法, 使 ……颠倒错乱 (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名词作动词 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4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 丧耳。 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 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品德)使它不致丧 失罢了。
5、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如果你(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过路 的饥饿的人也不会接受;如果你用脚踢着 (或践踏)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第三、四段
常常处在困境, 个人 才能不断奋发
国家 如果没有忧患, 往往遭至灭亡
经受 磨炼 的益 处
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课文内容
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提出了“舍生 取义”的中心论点,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 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 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述了人才要在 困境中造就和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 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再举例从反面说明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 失其本心。
第一、二段 共同的特点 推断 1、出身都卑微 归纳 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 犯人、隐居者、奴隶 2、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 结论 出不同凡人的才干。 3、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 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六个人 排比举例(论据)
人要成大器,必须 经受艰苦的磨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