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远古时代的海洋文化及舟船起源

合集下载

初一历史《古代的航海技术》知识点回顾

初一历史《古代的航海技术》知识点回顾

初一历史《古代的航海技术》知识点回顾古代的航海技术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从远古时代的简陋木筏到后来的强大舰队,航海技术的进步不仅推动了贸易和文化的交流,也拓宽了人类的视野。

本文将回顾初一历史课程中学到的古代航海技术的知识点。

航海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最初,人们使用简单的木筏和独木舟进行航行。

他们依靠太阳、星星和鸟类的迁徙来进行导航。

这种航海方式很原始,只能在近岸进行,无法进行远洋航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制造更高级的船只。

在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时期,人们发明了桅杆和帆船,这使得航行更加便捷。

帆船的出现使航行范围扩大到了海洋,为未来的进一步探索奠定了基础。

到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航海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人们开始利用恒星、天文观测和罗盘进行导航。

希腊人开发了三角测量法,可以通过测量太阳的角度来计算出船只所处的纬度。

古罗马人发明了轮船,使得航行更具稳定性和速度。

在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自秦汉时期起,中国人就开始使用指南针进行导航。

指南针通过指向北极星来确定方向,大大提高了航行的准确性。

此外,中国的纸张制造和印刷术的发展也促进了航海地图和航海书籍的制作与传播。

古代的航海技术在欧洲的发展达到了巅峰。

在15世纪的大航海时代,葡萄牙和西班牙成为了航海技术的领导者。

葡萄牙人开创了环绕非洲航线,并于1498年成功到达印度。

而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发现,更是开启了通往新大陆的大门。

在航海技术的发展中,船只的设计和建造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古代船只主要是木质结构,但随着科技的进步,船只开始采用铁质、钢铁和现代合金材料,提高了船只的强度和耐用性。

船只的推进方式也从人力、风力逐渐转变为蒸汽动力和现代化的燃料动力。

古代航海技术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航海技术的进步推动了贸易网络的建立,促进了各地文化交流和资源交换。

通过航海,人类开启了探索未知世界的大门,并且建立了全球化的联系。

综上所述,古代的航海技术在人类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船舶于海洋工程发展简史

船舶于海洋工程发展简史

船舶于海洋工程发展简史船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其在海洋工程中的应用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船舶的起源开始,梳理船舶在海洋工程发展中的历程。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艘船是由原始人类使用树皮制作的简易船只。

这种船只的主要功能是在河流上进行渡船运输,使人们能够更方便地穿越河流。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尝试使用木材、石头等材料制作更大型的船只。

这些船只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到了海洋。

在古代,船舶在海洋工程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贸易和探险方面。

例如,中国古代的七次下西洋就是一次伟大的海洋探险。

郑和率领的船队在这次探险中,使用了巨大的木质船只,穿越了广阔的印度洋,到达了东非的贸易港口。

这次探险不仅推动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发展,也使中国的船舶制造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随着科技的进步,船舶的设计和制造技术也逐渐改进。

在18世纪,蒸汽船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船舶的动力来源,使航行更加便捷和高效。

蒸汽船的使用不仅带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也促进了海洋工程的发展。

蒸汽船的出现使得航线更加广泛,船只的运载能力和速度都得到了大幅提升,为海洋工程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20世纪,船舶工程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随着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船舶的动力系统得到了全新的革新。

内燃机的使用不仅提高了船舶的速度和效率,还降低了船舶的运营成本。

这使得船舶在海洋工程中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随着船舶的发展,各种不同类型的船舶相继出现。

从货船到客船,从石油船到军舰,不同类型的船舶在海洋工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货船和客船主要用于货物和人员的运输,石油船则专门用于石油和天然气的运输,军舰则用于海上的军事行动。

各种类型的船舶相互配合,共同推动了海洋工程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船舶的设计和制造技术也在不断革新。

现代船舶采用了先进的材料和技术,例如船体采用了轻质高强度的合金材料,船舶的动力系统采用了先进的燃气轮机和涡轮发动机。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船舶的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为海洋工程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船的发展史课件

船的发展史课件
“加里波第”号轻型航空母舰: 是世界上最小型的航空母艇。该舰1984年 下水,最大排水量13370吨,全长180.2米, 宽33.4米,吃水6.7米,最大航速30节。它 只能搭载反潜直升机和短距离起降飞机。
▲意大利“加里波第”号轻型航空母舰
船的故事
“现代”级导弹驱逐舰: “现代”级驱逐舰是俄罗斯海军最现代化的 驱逐舰之一。该级舰可以长时间高速航行, 能在远海执行各种作战任务,配备的超音速 舰对舰导弹能对航空母舰构成较大威胁。
▲“伊丽莎白二世”号旅游船
船的故事
破冰船: 破冰船破冰时,船首不断上下运动,连续
压碎冰层,不时会利用坚固的船首冲击冰层 前进。前苏联于1975年建造了世界上第一 艘核动力破冰船“阿尔克梯卡”号。
▲破冰船
船的故事
冲翼艇: 是一种特殊的气垫船。它的外形像飞机,
艇体两侧有大型机翼,艇尾还有大面积的空 气方向舵和水平舵,靠空气螺旋桨和喷气发 动机推进。
的“台风”级核潜艇。该艇采用 双层壳体结构,具有较强的破冰 能力和抗击打能力。
▲俄罗斯“台风”级核潜艇
船的故事
旅游观光潜艇: 旅游观光潜艇给度假的人们
以美妙的感觉,通过潜艇观察 窗,他们可以欣赏到五光十色 的海底生物。
▲旅游观光潜艇
船的故事
“俾斯麦”号战列舰: “俾斯麦”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最
1、船的发展 史
船的故事
▲传说中的八仙过海图
船的故事
原始渡水工具: 在劳动和生活的实践中,人
类逐渐认识到落叶、树干、葫 芦、原木、皮囊的浮性。此后, 又“刳木为舟”,缍造出了独 木舟。它是木板船的雏形,也 是人类历史上最原始的船。
▲古人骑原木图
船的故事
芦苇、草船: 在遥远的古代,人们以渔猎

载道而行——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舟船”文化意象阐解

载道而行——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舟船”文化意象阐解

绪 论韩一宇在《林纾与福建船政——从法文合作者看翻译家林纾的人文资源》“船政创办者所追求的坚船利炮事实上决不只是‘器物’ ,而是实 中曾这样说:实在在的‘精神’的媒介:对‘器物’必不可免地导向对文化整体的追求,甚至本身就是对整体上的‘文化’的追求。

” ① 19 世纪后期有位革命家王韬,曾“今者欧洲诸国日臻强盛,智慧之士造火轮舟车以 经做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通同洲、异洲诸国,……夫形而上者曰道,形而下者曰器。

道不能既通,则先” ② 在世界史上,文化的沟通首先是以 假器以通之,火轮舟车所以载道而行也。

器物作为媒介的。

尤其到了近代,西方文化的崛起与“船”这种器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从哥伦布远航发现新大陆到西班牙无敌舰队称霸海上;从欧洲殖民者用船大量向北美移民,到英国凭借其海上势力而成为“日不落”帝国……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更与“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86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殖民者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由于闭关锁国而日渐腐朽、不堪一击的国门,中国人“师夷长技”以图自强,在福建兴船政办水师,北洋水师的舰队曾经排名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然而,北洋水师最终失败了。

可以说,它源于文化的失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这种观点深入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心,中国再也“船”集结着中国人一种非常 没有了郑和下西洋所带来的荣耀感,在国人看来,复杂的情愫。

由此,我选择“舟船”文化意象作为本论文探讨的对象,将这篇论文的题。

因为 目拟定为《载道而行——20 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舟船”文化意象阐解》本论文希望大致解读出所涉及文本中“舟船”文化意象的具体内涵,所以将论,所载之“道”并不完全等同于传统意义上“文以载道” 文正题定为“载道而行”)探讨它的精神价值“器”的道统之“道” ,而是以“舟船”作为一个物质载体(,必须首先对中西文化语境中 指向( “器”)。

要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中“舟船”的“舟船”做一个意义上的大致梳理,以便能够更好地分析论文所涉及的小说中“舟船”承载的意蕴所发生的变延。

中国古代海洋船舶

中国古代海洋船舶

目录分析
第二节在商代出现 了木板船
第一节新石器时代 的木桨与独木舟
第三节夏商周时代 的舟船活动
第二节秦代徐福东 渡及其船舶
第一节春秋战国时 代的水战、水运及
船舶
第三节汉代海上丝 绸之路的开拓
第二节隋代大运河 挖掘及龙舟船队
第一节两晋时代的 造船技术发明
第三节唐代的海上 交通与船舶
第一节宋代的海上交 通与造船业
读书笔记
这是《中国古代海洋船舶》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中国古代海洋船舶》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感谢观看
中国古代海洋船舶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产生
船型
我国
论述
海洋
船舶
发掘
海洋
船舶
发展 时代
舟船
中国
中国
活动
交通
帆船
船队
技术内Βιβλιοθήκη 摘要本书以我国古代海洋船舶为视角,以我国古代朝代演进为经,以古代船舶的产生、技术发展为纬,结合历史 文献与出土古船,对我国古代船舶的起源与发展进行论述,清晰地反映了我国历代造船业曾取得的辉煌成就。
第二节宋代海洋船舶 的发掘与研究
第三节元代的海上交 通与海战
第四节元代海船的发 掘与研究
第一节郑和七下西洋 与宝船队
第二节明代海船的发 掘与研究
第三节明代船舶专著
第四节中国古代的三 大船型
第二节清代沙船与 其他沿海船型
第一节海禁制约着 海洋帆船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船舶与海洋文化

中国古代的船舶与海洋文化

船体结构:采用 龙骨结构,提高
船体稳定性
船体材料:采用 木材,提高船体
强度和耐久性
船舶航行的导航与探测
指南针:中国古代船舶航行的重要导航工具 天文导航: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位置来确定方向 海图:中国古代船舶航行的重要参考工具 罗盘:中国古代船舶航行的重要探测工具,用于确定方向和位置
第五章
中国古代海洋文 化的传承与影响
古代航海文化的传承与影响:古代 航海文化的传承与影响对现代航海 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对世界海洋文化的贡献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推动了世界海洋文化的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贸易往来,推动了世界海洋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海洋科技: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等对世界海洋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四章
中国古代船舶的 科技智慧
船舶建造的材料与技术
木材:中国古代船舶主要使用木材建造,如松木、杉木等 船型设计:中国古代船舶设计注重船型,如平底船、尖底船等 船体结构:中国古代船舶采用榫卯结构,使船体更加坚固 船帆与船舵:中国古代船舶使用船帆和船舵,提高航行速度和稳定性
船舶动力的探索与发展
郑和宝船的辉煌
郑和宝船:中国古代最大的船舶,被誉为“海上巨无霸” 郑和下西洋:郑和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展示了中国古代船舶的辉煌成就 宝船特点:船体庞大,结构复杂,工艺精湛,代表了中国古代船舶的最高水平 宝船影响: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的发展
近现代船舶的演变
19世纪初,蒸汽船的出现,改变了船舶 的动力方式
海洋文化的历史价值
传承: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的传承,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和智慧。 影响: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的影响,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价值: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的价值,在于其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启示: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的启示,在于其对现代海洋文化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

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

关于腰舟的文献记载
陆佃注解《鹖冠子》中讲到:“壶,瓠也,佩之可以济涉,南人谓之腰 舟。” 闻一多先生在《诗经通义》解释《匏有苦叶》一节中提到:“古人早已 知道抱着葫芦浮水能使身体容易漂起来,所以葫芦是他们常备的旅行工具, 而有‘腰舟’之称。叶子枯了,葫芦也干了,可以摘来作腰舟用了。”
关于腰舟的应用和传说
“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世本》 “古人见窾木浮而知为舟” ——《淮南子· 说山训》
“燧人氏以匏济水,伏羲氏始乘桴”——《淮南子· 物原》
由于原始的渡水工具都是有机质的,易腐难存,所以在我国石器 时代的考古中尚未有所发现。
15
2015-7-12
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 原始浮具——葫芦
体轻 防湿性强
腰舟作为交通工具和劳动工具
注:上世纪末期,海南生活的黎族人民仍然利用葫芦舟来渡水,沿海南方的许 多地区至今还保留着葫芦渡水的习惯;腰舟可以横渡海洋,最初从朝鲜去日本 时,就是在腰上拴上若干个葫芦,因此朝鲜称船夫为瓢公或瓠公。
民族中关于葫芦救人的传说(苗族、彝族、崩龙族、黎族等)注:葫 芦为祖先偶像,是他们的图腾 19
筏运输的局限性
不能逆水而行,只能单向运输 故有“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的说法
26
2015-7-12
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
木筏
以树干编制而成:最早的木筏是将几根 树干并列捆绑,以一根木杆划水,在 水中行驶稳性较好,但不够坚固。后 来在并列的树干上帮扎横梁,以增强 其结构。是过河、捕鱼和狩猎的重要 工具。
33
2015-7-12
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
制造独木舟的条件
人类掌握的石器的磨制 学会了用火 对浮性和浮力的认识,并意识到凹形物体的浮力更强。

古代海洋文化与航海技术

古代海洋文化与航海技术

古代海洋文化与航海技术追溯到古代,人类就有了对海洋的探索与开发。

在西方文明中,古希腊人是最早探索海洋的民族。

由于地中海是古希腊地理环境的一部分,这使得古希腊人对海洋的探索成为了必然历程。

同时,古希腊人的商业航海也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航海技术的发展。

在中国,有着辽阔的海岸线和广泛的海外贸易,因此,“海洋”成为了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元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借助古代希腊和中国文化的实例来探讨古代的海洋文化和航海技术。

古希腊海洋文化古希腊人不仅是希腊文明的缔造者,也是海洋文化的先驱者。

他们以海为邻,对海洋生产和海洋经济充满了兴趣。

古希腊人创造了海神波塞冬,发展了神话,给了他们一个更深层次的认知。

波塞冬被业界称之为“海洋之神”,拥有着巨大的权威和善良的本质。

同时,古希腊人也将波塞冬视作是海上商业航运的守护神,在海上航行的过程中需要得到波塞冬的保佑。

在古希腊历史上,最具有历史意义的是伯罗奔尼撒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古希腊的海军战斗中曾经取得了重大胜利,从而占领地中海的霸权地位。

他们不断改进战船,使得战船无论在速度和战斗能力上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古希腊人还发明了雾笼,让战斗更加具有隐蔽性。

而且,他们提出了“同盟体系”,使得古希腊联盟能够有效地协调军务,便于海上战斗和贸易。

中国海洋文化中国文明在海洋方面也有其独特的地位和特色。

早在西汉时期,中国人就开始了对南海的探索和经贸联系。

在宋代,南方海上的经济和文化也开始蓬勃发展,经营渔业和海运贸易也越来越成为了中国南方经济的支柱,这并非一蹴而就,历经千年的积淀。

对于中国人而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因此,中国民众在海上工作和生活中常常被人类社会认为是低等的。

这在许多时期和地域都催生了很多歧视的言行,但是在当代中国海洋文化受到关注和认识的因素下,这些现象随着时代的推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中国人长期在海洋中生活,海洋文化在其至今发展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比如,中国传统的“海味”,即各种海鲜美食,已经融入到了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

第一章远古时代的海洋文化及舟船起源

第一章远古时代的海洋文化及舟船起源
它只能对人类的水上活动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无法从根 本上解决渡水问题;
它仅仅适合单人渡水,无法运载更多的物资;
葫芦有其生长的局限性,不宜于广泛使用
人类要征服河流,能够自由的进行水上交通,光靠葫芦还是
远远不够的。要进一步征服河流,扩展生存领域,就必须寻
找制造更先进的水上交通工具。
29
2021/8/2
§1~2 原始的渡水工具
“燧人氏以匏济水,伏羲氏始乘桴”——《淮南子·物原》
注:燧人氏和伏羲氏都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燧人氏生活在相当于山
顶洞人的氏族公社开始的时代,伏羲氏生活在相当于半坡氏族的母系氏 族繁荣的时代。这生动地说明了渡水工具历经改进的过程。“匏”是葫 芦,“以匏济水”是说古人为了使生活得到改善,抱着葫芦或树干作为 浮具,到深水去捕鱼。传说伏羲氏能教人结网捕鱼,饲养牲畜,“伏羲 氏始乘桴”,桴就是筏。
船与宝船厂遗址的发掘,明代出现《龙江船厂志》等一系列造船专著。 2
2021/8/2
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续)
清末洋务运动对近代船文化发展及中国近代造船业的影响 注:江南制造局及所造舰船;福州船政局及其造船技术成就;天津机造
局、北洋水师和大沽船坞;广东军装机器局及所属黄埔船坞;旅顺船坞及 大连修造船工场。青岛的近代造船业。中国近代造船业在中国近代史上的 地位。
腰舟特点
浮力成倍增加 腰舟背在背上,解放双手,用以划水 提高了人们的劳动效率 扩大了人们在水中捕鱼的范围
25 2021/8/2
§1~2 原始的渡水工具
图8.葫芦—腰舟
26 2021/8/2
§1~2 原始的渡水工具
陆佃注解《鹖冠子》中讲到:“壶,瓠也,佩之可以济涉,南 人谓之腰舟。” 闻一多先生在《诗经通义》解释《匏有苦叶》一节中提到: “古人早已知道抱着葫芦浮水能使身体容易漂起来,所以葫 芦是他们常备的旅行工具,而有‘腰舟’之称。叶子枯了, 葫芦也干了,可以摘来作腰舟用了。”

船的起源与历史

船的起源与历史

船的起源与历史舟船溯源人们今天可以很方便地坐在豪华舒适的游船上遨游各片水域,或周游世界,在兴尽之余,出于人类好奇的本能,有时可能也会浮想联翩,思索这成为自然存在的承载工具——船舶,并产生一系列疑问:它究竟是谁创造的?它源自什么现象呢?最早的船出现在什么时候?这一类的问题,既简单又复杂,要想得到比较满意的答案,我们必须回溯到人类的上古时代。

一、大自然的启示马克思说:“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对生活在江河之滨的人类祖先来说,从事的渔猎活动和水密切相依,而洪水的爆发经常危及人类生存,因而解决洪水的威胁问题成为上古人类最基本也是最切实的问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人类诞生之初时各地都曾遭遇毁灭性的大洪灾,《圣经》中即记载有“诺亚方舟”的传说。

同样中国先秦文献亦有大量关于上古大洪水的记载。

《淮南子·览冥训》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洪兴注曰:“凡洪水渊薮自三百仞以上。

”故而有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孟子·滕文公上》载:“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这里表明在帝尧时期,黄河大地上成发生过一次极大地的大洪灾,对人类造成了极大的灾难。

《尚书·尧典》载:“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这里又一次印证了上古时期的特大洪灾,洪水淹没了广大平原,包围了丘陵和山冈。

《山海经·海内经》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

”为了治理大洪水,鲧在未经天帝同意的情形下,盗取息壤。

(图1-1)人类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及文献资料,以不可争辩的事实告诉我们洪水成为人类祖先首先必须面对的最大挑战。

在这些毁灭性的洪灾面前,为了生存,人类必须进行有效的自我保护。

船舶进化史PPT课件

船舶进化史PPT课件
船舶建造全船分段全船分段底部分段底部分段舷侧分段舷侧分段底部分段底部分段35船舶建造船舶总装是在部件装焊分总段装焊及舾装涂装的基础上在船台完成船舶整体装焊和舾装涂装的工艺阶段它对保证船舶的建造质量缩短船舶建造周期有着直接的关船舶建造37船舶建造在建造之初船体是在岸上的船台上建造的可能分段建造再组装
感知船舶进化历史
核能发动机使用体积小、经久耐用的铀燃料,面世之后,轮船航程就能大大增加。 1958年,美国的实验性商船"萨瓦纳"号首先采用核动力。1959年,16000吨的苏联破冰船 "列宁"号下水,在每年有四分之三冰封的新地岛与白令海之间的航线上行驶。后来又造了一 艘姐妹船"北极"号。
1955年,美国建成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鹦鹉螺"号。它服役的最初两年内,一共航行 了62000里而无须添加燃料。今天的核子潜艇排水量高达8000吨,潜水深度1000尺,可携 带鱼雷或核弹。1961年第一艘核子动力航空母舰美国的"勇往"号下水,是世界最大的战舰 ,只有美国的"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可与之相比。
客船 渡船
驳船 货船
船舶分类
工 程船
工程船是水上水下工程作业船舶, 不同于 运输船舶。根据《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港作船 、工程船的解释》第二条规定,工程船是指装 有特种机械,在港区内或航道上从事修筑码头 ,疏通航道等工程所使用的专用船舶。如挖泥 船、打桩船、破冰船、测量船、电焊船等。
船舶分类
挖泥船 破冰船
船舶历史
鸟船是浙江沿海一带的海船,其 特点是船首形似鸟嘴,故称鸟船, 由于鸟船船头眼上方有条绿色眉, 故它又得名绿眉毛。
沙船是中国古代近海运输的海船中的 一种优秀船型。在唐宋时期,它已经 成型,成为我国北方海区航行的主要 海船。因其适于在水浅多沙滩的航道 上航行,所以被命名沙船。

中国历史上的航海与海洋文化

中国历史上的航海与海洋文化

中国历史上的航海与海洋文化中国是拥有悠久历史的大国,从古代开始就有丰富的航海传统和深厚的海洋文化。

这些航海活动和海洋文化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成为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之一。

一、古代航海活动的起源古代中国的航海活动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商代和周代。

当时,中国人就开始利用船只在黄河、长江等内陆水域进行水上交通。

随着商业和贸易的发展,中国开始进行海上交通,并开拓了东海、南海等海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汉代的郑和下西洋航海。

二、郑和下西洋航海的影响郑和是明朝初期的一位著名航海家,他带领船队多次下西洋,开辟了航海与贸易的新路线。

这些航海活动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地理知识,还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这一系列航海活动还使中国的物产和文化得以传播到更远的地方,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

三、海洋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中国的海洋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包括海洋神话、渔民文化、海洋艺术等多个方面。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关于海洋的描写非常丰富,比如《庐山谣》中对海上风景的描绘,以及《红楼梦》中对船舶与航海的描述。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人对海洋的向往,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海洋的深沉理解。

四、海洋文化与现代中国的联系尽管现代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陆地国家之一,但海洋文化在现代中国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

中国在南海和东海拥有辽阔的海洋领土,并探索和利用海洋资源的能力日益增强。

海洋经济的发展不仅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推动了海洋科技和海洋文化的繁荣。

总结:中国历史上的航海与海洋文化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古代的航海活动到现代的海洋经济,海洋文化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科技创新等方面面临着重要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传统的航海与海洋文化将继续对中国的未来产生积极的影响。

船的发展史简介

船的发展史简介

船的发展史简介在遥远的古代,人类的祖先还处于以采集和渔猎为生的时期,他们活动的场所是森林、草原、江河、湖泊。

由于没有水上工具,深水的鱼群,可望而不可得;河对岸的野兽,可见而不可猎;洪水袭来,来不及逃避就得被淹死。

他们在与天斗、与洪水猛兽斗的长期斗争中增长了才干,增添了智慧。

自然现象使他们受到了各种有益的启发。

“古观落叶以为舟”,就反映了我们祖先早期对一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的认识。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自然现象,才引起人们航行的念头。

人骑坐在一根圆木上,就可以顺水漂浮;如果他还握着一块木片,就可以向前划行。

如果把那根圆木掏空,人就可以舒适地坐在里面,并能随身携带上自己的物品。

这就是人们创造的最早的船——独木舟。

以后人们又逐步学会了就地取材,制造了简单、平稳、装载面积较大的筏。

筏的种类较多,有木筏、竹筏、皮筏等。

原始社会出现的独木舟和筏,使人类在征服江河的斗争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到了大约三千多年前,我国就开始出现了木板船。

木板船出现以后,显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也为船舶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造奠定了基础。

随后人们又在长期航行的实践中,创造了利用风力行驶的船——帆船。

初期的帆不能转动,只有风顺时才能使用,风不顺就只有落帆划桨。

后来人们在航行的实践中逐步发现,即使不顺风,只要使帆与风向成一定的角度,帆上还是能受到推船前进的风力,于是人们又创造了转动帆,在逆风的情况下,船也能前进。

我国的帆船,在世界上是相当有名的。

早在秦代,我国就能造出长达三十米、宽六至八米,能载重6万公斤的漂洋过海的大帆船——海船。

到了汉代,就能制造百尺楼船。

到宋代,已可制造载重20万公斤以上的大船。

明代郑和下西洋乘坐的宝船,已长达140米,宽达60米。

自从人类创造了帆船以后,帆船运载着人们在世界的海洋上来往,直到十九世纪,世界上一些大型的船还是帆船,有的帆船,桅杆高达30米,挂帆30多面。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帆终于被机械所取代,帆船也逐渐发展成为装有引擎的船,最先代替帆的是蒸汽机。

古代船舶与海洋文化的研究

古代船舶与海洋文化的研究

古代船舶与海洋文化的研究航海始于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利用,而船舶作为人类航海活动的载体,扮演着重要角色。

古代船舶与海洋文化的研究,对于了解人类的历史发展和海洋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船舶的起源、分类和发展,以及与海洋文化的交融等方面,探讨古代船舶与海洋文化的关系。

一、船舶的起源与分类船舶作为远古时期人类的交通工具,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最早的船舶通常是简单的木筏或独木舟,用于渡过河流和湖泊。

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船舶逐渐演化出多种不同类型,如帆船、桨船和蒸汽船等。

古代船舶按照用途和构造特点可以分为多个类别。

其中,商船是远洋贸易的主力,通常具备较大的货舱和稳定的航行性能;战船在海上军事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常常配备强大的火力和装甲保护;漁船主要用于捕鱼,根据不同的渔业特点,有划桨式、拖网式和拖耙式等不同类型。

二、古代船舶的发展古代船舶的发展离不开航海技术和航海知识的积累。

最早的帆船通常采用风帆作为主力推进装置,通过利用风力来推动船只的运动。

然而,帆船的运动受限于风力的方向和大小,这限制了航海的范围和速度。

随着航海技术的提高,人们逐渐发明了地中海的三角帆和中国的平衡帆等新型帆船。

这些帆船在航行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利用风力,并通过对帆舵的合理运用,提高船只的航向稳定性和灵活性。

在13世纪的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率领的船队航行到了印度洋和非洲东岸。

郑和船队的船只拥有巨大的货舱和强大的携带能力,标志着中国古代船舶建造和航海技术的巅峰。

三、古代船舶与海洋文化的交融古代船舶作为载体,不仅承载了人们的生活和贸易活动,也承载了海洋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船舶在海洋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勇敢和探索精神。

在古代各个文化中,海洋都被赋予了神秘、壮丽和危险的特征。

而船舶作为征服海洋的手段,在各个文化中成为英雄和冒险的象征。

例如,希腊神话中的阿尔戈号船成为了古希腊冒险精神的象征,被用来讲述英雄历险的故事。

此外,船舶在古代的艺术作品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我国早期的海洋文化及其产生

我国早期的海洋文化及其产生

我国早期的海洋文化及其产生我国很早就产生了海洋文化,它丰富了农业文明。

夏商时期的海洋文化表现为出现了朦胧的海洋意识、海神崇拜以及早期的海洋旅游行为和以海岛为避难所,表现为开发了近海的海洋资源,有了一定的航海能力。

它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还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说过,“中国人被称为不善于航海的民族,那是大错特错了。

他们在航海技术上的发展随处可见。

”这是外国学者对我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充分肯定。

这些成就的取得,无疑是长期发展的结果。

实际上,我国的原始先民不仅在航海技术上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在对海洋的其他认识方面也相当深刻,无论是海洋信仰,还是海洋资源开发、海洋交通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从而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海洋文化。

我国早期的海洋文化及其产生海洋文化是与内陆文化相对而言的。

凡是人们缘于海洋而生成的认识、思想、观念、心态,以及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均可视为海洋文化。

历史上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有着不同内容的海洋文化。

回溯我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有着较为丰富的海洋文化,而在此以前的长时段内,则是海洋文化刚刚萌生的初始。

我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这就使得近海的原始先民能够接受自然的恩赐而与海洋发生不同的关系。

其中就包括他们的滨海活动、对海洋资源的认识和利用以及对海洋艺术品进行加工等内容。

从其滨海活动来看,现代考古学证明,石器时代中国沿海地区已经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

就其活动开始时间而言,从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就已经开始注意海洋资源的开发。

就其活动范围来说,从辽宁的长山群岛、山东朝岛群岛、浙江舟山群岛、福建金门岛、台湾、澎湖列岛,一直到环珠江一带岛屿与海南岛等地,都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海洋文化内容。

可见,其活动的范围还是很广的。

另外,无论在滨海岛屿,还是在内陆的某些地方,都发现了原始先民与海洋发生关系的丰富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内容反映了人们对海洋资源的认识和利用程度以及对海洋艺术品的加工程度。

幼儿园小班故事会:船的起源与传说探索

幼儿园小班故事会:船的起源与传说探索

在幼儿园小班故事会上探索船的起源与传说在幼儿园的小班故事会上,孩子们总是对各种神秘的故事和传说充满好奇。

而其中一个主题——船的起源和传说,更是充满了神秘和奇幻色彩。

在这次故事会上,我们将一同探索船的起源和传说,听听来自不同文化和民族的故事,以及对船的理解和想象。

1. 船的起源:我们知道,船是人类最早的交通工具之一,也是连接不同地域和文化的桥梁。

但船是怎样起源的呢?根据考古学的发现和研究,最早的船只是由原始人类利用树干或竹子制作而成的简单漂流工具。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船的形态和功能也不断改进和丰富,成为了海上探险和贸易的关键工具。

2. 船的传说:在不同的文化中,船都有一些神秘的传说和故事。

希腊神话中有着关于阿尔戈号的传说,这艘船承载了众多英雄进行了激烈的冒险和探索。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着关于船的神话故事,比如神舟的传说等等。

这些传说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船的神秘和奇幻,同时也启发了他们对大海与未知世界的想象和探索。

3. 我对船的理解:作为儿童文学作家,我对船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想象。

在我看来,船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一种连接和探索的精神象征。

它让人类能够跨越重重的障碍,去追寻梦想和探索未知的世界。

船也是人类智慧和勇气的象征,它让我们明白了团结和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勇气。

通过这次幼儿园小班故事会上的船的起源与传说探索,孩子们不仅听到了有趣的故事和传说,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了对海洋、船和探索的兴趣和热爱。

希望这次故事会能够激发孩子们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让他们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能够拥有更多的世界观和胸怀。

在接下来的故事会中,我们将继续探索船的起源和传说,不仅仅是在文化传统中,还将拓展到船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

我们将带领孩子们一起深入了解船的奥秘,同时也激发他们对航海和船舶的热爱和兴趣。

4. 船的形态与功能:在上一次故事会中,我们提到了船是由原始人类利用树干或竹子制作而成的简单漂流工具。

[计划]船的起源与历史

[计划]船的起源与历史

古代船的起源与发展史中国的舟船文化至少可追溯到一万年前,历史上中国创造了古代世界最丰富多样的船型,曾为人类造船与航海业的发展奉献过许许多多伟大的发明。

船是水路主要运输工具。

船的起源国尚无定论。

早在公元前6000年,人类已在水上活动。

世界上最早的船可能就是一根木头,人们试着骑到水中漂浮的较大的木头上,从而想到了造船。

一、浮具:浮具是人类最早使用的水上工具。

浮具所使用的物料包括倒下的树干、脱落的树枝,以及随处可见的竹竿和芦苇。

树干、竹竿、芦苇等本身浮力小,需要束捆起来使用;而葫芦则具有体轻、浮力大、防水性强的优点。

古人一般将三、四个葫芦串接起来,缚在腰间,入水后人半沉半浮,利用手脚划水前进,古代称这种浮具为腰舟。

二、筏子:筏子的制作材料多为树干、竹竿、芦苇等长条形的物体,把它们横向排列,然后用野藤、草绳、皮条捆扎起来。

后来,人们又将树干或竹竿扎成长方形框架,在框内缚上其他具有浮力的物体,如皮囊、葫芦、陶器等,以制成不同材料的浮筏。

与单体浮具相比,筏子的浮力增强了,行驶时更平稳和安全;筏面面积扩大,可运载更多货物,人在筏面上可立可坐,无需使半身浸在水里。

筏子确实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水上工具。

三、独木舟:独木舟最迟在大约七千年前就已经出现,初时的独木舟结构极为简单,一般是捞取一段槽状朽木并将其内部稍加整理,或者将一段树干砍挖成槽,然后削去外面的旁枝和树杈。

当时制造独木舟的主要工具是石刀、石斧等,以如此简陋的工具制造独木舟,特别是在整段树干上挖槽,当然是困难重重,所以制造独木舟时必须使用火。

四、木板船:早期的木板船是比较简单的,而且还保留着独木舟的某些痕迹。

1979年上海市川沙县出土的唐代木船,其船底就是由三根独木舟前后连接而成,中间挖空成槽,两侧再加舷板,先弯成弧形,再将它钉在船底上。

这条古船虽然在不同部位保留着独木舟的特点,但显然已经是独木与板材复合组装的木板船。

五、舫:舫就是两船并列。

中国早在西周时就有舫,汉代也常使用。

古代船舶建造技术与海洋文明

古代船舶建造技术与海洋文明

古代船舶建造技术与海洋文明海洋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交通路线,也是文明发展的源泉之一。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使用各种船舶在海洋上进行贸易、探险和军事活动。

而在这漫长的历史中,船舶建造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为海洋文明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先祖们最早使用的船只是简单的木筏和独木舟,它们形状简单、操作容易,但又不够结实,对于跨海航行而言是非常不安全的。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人们逐渐发展出各种不同类型的船舶,如三段式木船、双桨帆船、武夷船、海门船等等。

古代船舶建造技术的成熟离不开南海地区富有的木材资源。

在中国南方,南洋地区和太平洋岛屿上分别产有特有的木材,如龙眼、乌木、黄花梨、紫檀、桐木、铁木等等。

这些木材资源极大的推动了船舶建造技术的不断进步,使船舶的制造在船型、造材、结构、配重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创新和提升。

随着时间的推移,航海活动逐渐从单纯的贸易向着探险和军事战争方向发展。

欧洲的远航探险和海上贸易曾为人所津津乐道,也催生了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西班牙海上航行家哥伦布、荷兰的汉萨同盟等一系列着名的航海家和航海帝国。

在远东,中国早在唐朝时期就开始了南海海上的开拓。

宋代则发扬木船制造工艺,以福建为中心,逐年船型渐大、吨位增加、用材讲究,如太古船、海门船等显著特色的船舶得到研制和广泛应用。

商业贸易、海上往来、海洋运输、海上军事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船舶建造技术的进步不仅在造船、帆、桅、缆、锚等船具配装上下,而且在水路管理上也历经变革。

唐朝就设巡检水道六司路助于航行,甚至还出现了明确的海上法律,如海陆法规定,“人汻船岸尽禁侵犯,违期依法加罚杖”。

同时,航海活动的推动与海洋文明的繁荣相互促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在欧洲,早期的海上贸易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催生了现代的金融体系和公司法律。

在中国,海洋经济也在宋代时期呈现出全盛时期。

面对日渐险恶的海洋环境,海上交通的安全性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2020/4/4
§1~1 远古先民与海洋的接触及其活动
河姆渡文化不仅传播到许多沿海岛屿,而且越海传到了台湾、 菲津宾及南太平洋诸岛(夏威夷、马克萨斯、社会岛和南美
洲的厄瓜多尔)——有段石锛形态上同中国大陆东南地区
的极为相似。
有段石锛:是远古的造船工具,一般说来,它是长方扁形物, 刃口斜削,似普通铁锛呈刨刀状,它与普通石锛不同处在于 背面,即刃口斜上所向的一面不像正面那样平,而是中间隆 起成一条横脊,把背面分成前后两部分,后部较薄,看起来 像有两个阶段,所以叫有段石锛。
“燧人氏以匏济水,伏羲氏始乘桴”——《淮南子·物原》
注:燧人氏和伏羲氏都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燧人氏生活在相当于山
顶洞人的氏族公社开始的时代,伏羲氏生活在相当于半坡氏族的母系氏 族繁荣的时代。这生动地说明了渡水工具历经改进的过程。“匏”是葫 芦,“以匏济水”是说古人为了使生活得到改善,抱着葫芦或树干作为 浮具,到深水去捕鱼。传说伏羲氏能教人结网捕鱼,饲养牲畜,“伏羲 氏始乘桴”,桴就是筏。
图1.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
2020/4/4
图2.原始猎物化石
4
§1~1 远古先民与海洋的接触及其活动
原始社会
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5 2020/4/4
§1~1 远古先民与海洋的接触及其活动
初期
旧石器时代
晚期
2020/4/4
北京人 蓝田人 元谋人 山顶洞人 柳江人 资阳人 麒麟山人
距今约有50万年 旧石器时代初期 使用原始石器 会用火 靠野兽和野果为生
由于原始的渡水工具都是有机质的,易腐难存,所以在我国
石器时代的考古中尚未有所发现。
16
2020/4/4
§1~2 原始的渡水工具
§1-2.1 葫芦
体轻
葫芦特点
防湿性强 浮力大
便于携带
图7.葫芦
葫芦是人类最早栽种和利用的植物之一,古代葫芦为瓠、匏、 壶,后来又称壶卢、藤姑、浦卢、扁浦、壶芦、葫芦等。
17 2020/4/4
图3.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石锛
9 2020/4/4
§1~1 远古先民与海洋的接触及其活动
图4.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鱼叉
10
2020/4/4
§1~1 远古先民与海洋的接触及其活动
山东沿海城市蓬莱的紫荆山麓:出土石网坠等石器和由鱼骨 磨成的骨针等。 山东省庙岛群岛大黑山岛北庄:发现带有灶坑的房屋遗迹16 座,所获文物有陶器,斧、锛、凿,网坠等石器:锥、镞、 鱼钩等骨器;蚌刀、蚌镞、蚌锥等蚌器。
§1~2 原始的渡水工具
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曾发现葫芦的种子, 注:早在公元前3500至公元前3300年间古埃及的墓穴中就曾经出土过
葫芦。中国种植葫芦的历史同样悠久,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期遗址 就出土过人工栽培的葫芦皮、葫芦种籽,说明我国早在7千年前早已会 栽培葫芦。先秦时期葫芦栽种非常普遍,《诗经·七月》就谈到:“七 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随着栽种技术的发展,到了战国时期, 人们已经能够栽培出大型的葫芦了。《庄子逍遥游》中写道:“惠子谓 庄子日:‘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 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结论:龙山人是长期生息在沿海地区乘舟弄潮的先民,随着 他们早期的海上活动,将龙山文化的器物和民俗,从山东半 岛漂过黄海和渤海,传播到辽东半岛各地;除此之外,对辽 东半岛和朝鲜半岛乃至东业的原始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和密 切的关系,而这种原始文化的交流,首先是从海上,而不是 从陆地开始进行的。
11 2020/4/4
自然界的各种常见现象的反复出现,启迪着人们去思考,终
于人们从看到中间空的物体浮在水上而得到启示,发明了水
上的活动工具-船。
15
2020/4/4
§1~2 原始的渡水工具
文献记载
“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世本》(战国赵书)
“古人见窾木浮而知为舟” ——《淮南子·说山训》(汉:刘安)
注:说明我们祖先对一些物体具有浮性已有认识
§1~2 原始的渡水工具
对浮力的认识
利用浮性好的物体渡水或救生 多次实践加深了对浮力的感知
任何思想的产生都必须经过大量的观察,再经过反复的实践最后变成 现实的,船舶的产生也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人们长期跟水打交道, 对水的浮力逐步有了认识。人们经常看到,树叶落在水里会漂浮在水 面上。被风吹断的树枝、树干、竹子等,掉到水里也不会下沉,但是 石头扔到水里就会沉到水底,人不小心掉进水里,也会被淹死。人们 终于意识到,在自然界中有些物体(山东半岛)山东章丘龙山镇的城子崖
新石器时代晚期
将泥料放在陶车,陶车是木
距今约4500年以前 磨制石器(石镰、蚌镰)
制的水平圆盘,水平地固定 在直立的短轴上,利用陶车 的旋转,用双手将泥料拉成
出现陶器(轮制)
陶器坯体。特点规整匀薄。
8
2020/4/4
§1~1 远古先民与海洋的接触及其活动
中国造船史
上海海事大学 海洋环境与工程学院
张宝吉
1
2020/4/4
§1~1 远古先民与海洋的接触及其活动
2 2020/4/4
§1~1 远古先民与海洋的接触及其活动 海洋文明的起源
远古的人类,以采集和渔猎为生,逐水草从林而居
认识原始社会的途径
人类化石 文化遗物
3 2020/4/4
§1~1 远古先民与海洋的接触及其活动
这样较复杂的石器制造技术不可能在世界各地同步发展,一
般是起源于一地,而后随着制造人的迁徙逐次传播到所到之
处。
13
2020/4/4
§1~1 远古先民与海洋的接触及其活动
图5.河姆渡文化中的雕花木桨
图6.河姆渡文化中的有段石锛
结论:
有段石锛起源于中国的东南沿海,逐次传播到南洋和太平 洋。
有段石锛越过汪洋大海,海上漂流当然是唯一的途径 14 2020/4/4
§1~1 远古先民与海洋的接触及其活动
河姆渡文化 (东南沿海)
1973年发现 浙江余姚罗江乡姚江之阳的河姆渡村 距今(7~5)千多年前 大量淡水鱼遗骨和海洋鱼类 雕花木桨和陶舟 捕捞范围扩展到了海上
除此之外,在滨海的余姚、慈溪、鄞(yin)县、宁波以及 东海的舟山群岛上的舟山、岱山和嵊(sheng)泗等县、市 也先后发现了30 多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这群遗址都属于 河姆渡文化,
距今约有18000余年 旧石器时代晚期 磨制骨器(骨针) 出现了饰物 捕鱼食用 接触海洋
6
§1~1 远古先民与海洋的接触及其活动
海洋文化
新石器时代
大汶口文化
文化遗址 龙山文化
河姆渡文化
7 2020/4/4
§1~1 远古先民与海洋的接触及其活动
大汶口文化
一个文化体 系的早晚两 个阶段
1959年 山东泰安与宁阳交界的大汶口 新石器时代早期 距今约6500年以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