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第八章

合集下载

教育学 第八章 教育改革

教育学 第八章 教育改革

2、苏联:从专才教育到综合教育 从学术性向学术和实用相结合转变 改革的重点:加强中学阶段的职业教育 改革的结果:中学教学质量大幅度下降;通过普通教育进行职 业训练的计划未能实现;生产劳动教学与学科教学脱节,降低 了教学效率 反思:教育改革是一长期反复的过程,它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都是看它有没有适应或促进了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
1913年《中等教育基本原则》:将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由为高等 教育培养新生转变为培养公民;强调中等教育的基础性、实用性 和职业性;将传统的文科中学、实科中学改革为统一的综合中学; 中学课程不仅要具有文化价值,而且要具有功利价值
20世纪前半叶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走向是放弃传统教育目 标的学术化和精英化,使教育目标生活化和大众化;教学内容 放弃了学科化、系统化和理论化而变得经验化、实用化和实践 化。 2、苏联:从“现代教育”到“传统教育” 从实用主义走向学术主义 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使前苏联中学毕业生的质量低、数量少,专 业技术人员缺乏。 1931年《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 反思:教育改革本身没有对错、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的问 题;而且教育改革没有统一的或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
二、对20世纪的教育改革实践的思考
1、教育改革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或人的发展需要而提出来的
2、任何教育改革都需要也一定有某理论作为指导
3、教育改革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 思考:国外的教育改革历程可以给我国教育改革以什么样的启 示?
(三)、20世纪教育改革的第三阶段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的主要内容:对中学课程进行综合改革;增加学习时间; 重视创造力培养和道德教育 2、日本
第八章
教育改革
一、20世纪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实践概览 (一)、20世纪教育改革的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 1、美国: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 传统教育:以人文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关注书本知识,关注 社会发展; 现代教育:实用、民主 个人的教育改革实践:柏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华虚朋的 文纳特卡计划;沃特的葛雷计划;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教育学》第八章 德育

《教育学》第八章 德育
阶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任务联系起来, 同党的基本路线联系起来。 3、善于把共产主义方向性教育和学生的日常学习、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根据学生的年 龄特征、个性特点和当前的思想实际,提出不同
1、教育者要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教 育学生的前提。
运用实践锻炼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有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和严密的组 织。
2、必须与说理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 对参加锻炼意义的认识,使其产生自觉锻
3、对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要有严格要求和督 促检查,要持之以恒,才能达到锻炼的目
4、要有总结。
陶冶是通过创设或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情境, 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耳濡目染, 心灵受到感化,从而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三)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
1、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常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2、对学生进行初步的发展规律的教育。
(四)
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它反映一个人的生活目的和为之奋斗的目 标。个人的理想总是与一定社会的发展和 阶级的利益密切联系的,因此不同时代与 不同阶级的人就有不同的理想。
3、对学生进行知法守法,运用法律武器自我保护 的教育。
4、对学生进行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
(八)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
良好的心理品质对于受教育者德、智、体、美、 劳等方面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德育工作者应有 计划地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和治疗各 种心理障碍,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4、宣传榜样要实事求是。
(三)
实践锻炼是组织学生按照德育要求参加 各种实际活动以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方法。
实践锻炼侧重于行为练习,通过实践锻 炼,道德认识观念、信念得到进一步深化, 道德情感因得到体验而升华,道德意志因

教育学第三章---第八章练习

教育学第三章---第八章练习

第三章当代中国教育一、名词解释:1.教育目的;2.教育体制:3.教育制度;4、教育立法:二、填空:1.教育必须为________服务,必须同__________相结合,培养__________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 中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主要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3.教育目的具有强烈的社会制约性,它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制约_____________的制约、同时还受到_______________的制约。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_______,基本形成______,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5、________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得以颁布与实施。

6、我国国家教育制度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___________、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制度、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___________制度。

7、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包括_____________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是_______年______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

9、教育体制的核心是____________。

10、学业证书从学生完成学业的情况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学历的有效性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

11、我国学位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等级。

国务院设立__________,负责领导全国的学位授予工作。

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

12、我国教育督导机构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级设置。

13、学校评估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选优评估三种形式。

14、在现阶段,基础教育应以____________办学为主。

自考教育学重点笔记:第8章

自考教育学重点笔记:第8章

自考教育学重点笔记:第8章第八章教学(上)[单选]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教育目的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凭借教学活动。

[单选]熬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单选]先前我国理论界关于教学任务的研究,主要是在学习前苏联。

[单选]把儿童的发展看作是教学的根本任务的教育家是杜威皮亚杰、布鲁纳、赞可夫。

[单选]最早在国内提出了“教育形态交往起源说”的我国学者是叶澜。

[单选]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杜威。

[单选]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的教学模式是范例教学模式。

[单选]美国教育家布鲁提出的教学模式是发现学习模式。

[单选)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多样性的关键是教学模式。

[单选]在东西方都是最古老的,有较长的历史,并且经厉了一次次的变化和发展的教学模式是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

[单选]在对教学模式进行详细的分类研究中,最为全面、完整,最有代表性,从而影响也最为广泛的研究成果集中反映于《教学模式》。

[单选]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提出4类教学模式,共25种。

[单选]概念获得模式,归纳思维模式、探究训练模式等属于值息加工类的教学模式。

[单选]退堂会议模式属于社会类的教学模式。

[单选]属于个人类的教学模式是意识训练模式。

[单选]脱敏模式、训练模式和减轻紧张模式属于行为修正类的教学模式。

[单选]直不雅性教学原则的具体手段有3种。

[单选]提出“高难度、高速度”教学原则的教育家是赞可夫。

[单选]教育家赞可夫提出的“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是指学生的个性所有方面的发展。

[单选]“非指导教学模式”的创立者是罗杰堑。

[单选]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有教育性的认识过程。

[单选]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接知如接蕉”,表现的教学原则是直不雅性原则。

[名解]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单掌握了必然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了必然的发展,并形成了必然的思想品德。

[名解]教学模式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必然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必然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力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8教育学第8章-zoe1

8教育学第8章-zoe1
• 从感知经验 到理性思维
《教育学》 第八章
教学原则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而
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科学性与思想性 常用原则 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
教师主导与学生自觉性、 积极性
《教育学》 第八章
教学原则
直观性与抽象性 系统性和循序渐进
重要原则 理解性和巩固性 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
《教育学》 第八章
学生中心说


学生中心说(learner-centered instruction)又 被称为儿童中心论、儿童中心主义,是在批判 传统教育理论的过程中,针对教师中心说而提 出来的。——教育观——学生观 儿童是社会的未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中 心;在教育内容上,经验是中心;在教学过程 的组织上,活动是中心。
通过创造性设计与开 发,将教育内容转化 为学习经验。
基本 概念
满足人类学习生命存在及其 优化活动的需要,最终目的 是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成果。
教学设计
与人的注意、兴 趣、动机与想象 相适应。
心理 学
基本 途径
《教育学》 第八章
现代媒体—现代环 境—现代教学活动
媒体设计与开发原理
分科知识——沟通联 系——解决问题
(一)教学存在动力论 (二)教学内部矛盾论 (三)学习动机论 (四)教学系统动力结构论 (五)教学认识动力论
《教育学》 第八章
教与学的 基本矛盾
从认知方面看,表
现在教学要求与学生 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 之间的差距上;
从情感方面看, 表现在教学要求与 学生当时的具体需 要之间的差距上。

《教育学》 第八章
《教育学》 第八章
教学过程
一 二 三

《教育学》第八章》课件

《教育学》第八章》课件

学习与发展理论
行为主义
教育需要明确习得的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方法 实现这些目标
社会文化论
学生以社会和文化为背景,通过与老师、同学 的交互来获得新知识和能力
认知论
学习过程中,个体主动解决问题,积累知识并 运用知识来实现自己的需要
构建主义
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活动,根据各 自的经验,高度自主地构建自己的理解和解决 问题的途径
积极参与
学生如果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 学活动中,教学效果将更加出色
教育中的技术
1 电子课程
有效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2 在线教学
便于学生随时随地地学习,节省无谓的通勤 时间
3 多媒体课件
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直观、更生动的 学习体验
4 虚拟实验室
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自由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特殊教育和包容性实践
教育学第八章:教育的全 貌
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又多层次的领域。本章将深入剖析教育学的核心领域以及 与之相关的历史、理论和实践。
教育史纲要
传统教育
教育,自古以来一直是人类生存 发展的载体和动力。
现代教育
未来教育
现代教育吸收了人类文化的精髓, 为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信息社会的今天,教育已经变 得越来越多层次化和多元化。
教育评价与考试
教育评价
一种衡量教育效果的方法
非标准化考试
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评价,从而充分体现出学习 的多样性
标准化考试
一种公正、公平的考试方法
教育质量的指标
包括知识技能、素养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课堂管理和纪律问题
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的底线依然是师生之间 的增进交流和关系
课堂纪律

教育学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学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

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一、名词解释:1、德育是指教育者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施加影响,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口德的教育活动。

2、德育过程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规律;并通过受教育者的活动,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

3、德育原则是根据德育过程的规律和任务,在总结德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德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准则和要求。

4、德育方法是为了实现德育目的,在德育原则的指导下而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它是教师传递方式和学生修养方式的统一。

5、说服法又称说服教育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弄清楚是非界线,掌握行为规范标准,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一种方法,主要有讲解、报告、讨论、谈话等形式。

6、实际锻炼法是指教育者组织学生经常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并磨练意志,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7、陶冶法指教育者创设和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情景以及自身教育因素,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

8、慎独指个人独处时,即使无人监督,仍能严格遵守道德原则,不做任何坏事。

9、道德认知即道德认识(知识、观念),是人们对行为准则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等的认识和评价。

10、德育的多端性是指德育过程有多种开端,不一定都从“知”开始,也可以情、意、行开始。

二、填空题1、思想品德,就其内容来看,它是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的统一;就其心理结构来说,它是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统一。

2、德育过程的两个转化是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意识、个体意识转化为个体行为习惯。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或主要矛盾是社会要求同学生思想品德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

4、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5、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教学、社会实践、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校会和班会、校园文化活动。

6、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各科教学。

教育学 第八章 课外活动

教育学   第八章  课外活动

教育学第八章课外活动1、课外活动的含义:答:课外活动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2、课外活动的特点:(J)答:第一,组织上的自愿性。

第二,内容上的广泛性。

第三,形式上的多洋相。

第四,活动上的自主性。

3、课外活动的任务与作用:(J)答:一,充实学生的活动,扩大学生活动领域,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索意识和创造才能。

4、课外活动的内容分为六类答:社会政治活动,科技活动,学科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活动。

5、课外活动形式:(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三类。

6、群众性活动包括:(报告和讲座),(各种集会),(各种比赛),(参观、访问、调查、旅行),(社会公益活动)。

7、小组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包括:(学科小组活动),(技术小组),(艺术小组),(体育小组)。

8、如何开展好课外活动?(开展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答: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二,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9、课外活动的组织对教师的要求(J)答:一,教师至少要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和兴趣爱好,有能使学生叹服的“绝招”,这是指导教师的地位能否在学生心目中真正确立的保证。

二,教师要对自己指导的活动领域有足够的、超出学生的了解。

三,教师要调整与学生的关系。

四,课外活动要求教师有比课堂教学更强的组织能力。

五,为了丰富课外活动的内容和经验,深入开展有关课外活动的教育研究,教师还需注意收集有关资料和认真记录、总结自己所指导的课外活动,不断提高活动质量。

10、小学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他包括(计划、准备、实施、检查、总结)等基本环节。

11、如何组织和实施课外小组活动?答:一,周密计划,精心设计。

二,真人准备,抓好落实。

三,认真实施,全面检查。

四,及时总结,巩固成果。

[教育学]第八章 记忆与学习

[教育学]第八章   记忆与学习
28
第二节 记忆的类型
3、两类记忆的加工特点不同 勒迪格(1990)指出: ➢外显记忆是概念驱动过程,是有意识的并 需要注意资源的过程; ➢内隐记忆是材料驱动的过程,是无意识的 和不需要注意资源的过程。
29
第二节 记忆的类型
三、前瞻记忆和回溯记忆
(一)基本概念 • 前瞻记忆:指对未来要执行的行为的记忆,
• 元记忆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哈特在斯坦福大学所作的关于知晓感的博士 论文。
• 元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认知系统包括元记忆知识、元记忆监测和元记忆控制。 • 个体的元认知能力就是记忆者对自己记忆状态的评估能力和已这种评估为依
据的对自己行为的调节和控制能力。
39
第二节 记忆的类型
(三)元记忆的理论假设
• 模糊痕迹理论是布雷纳德和雷纳1995年提出的,理论认为,字面及要点的痕迹 是再认判断的基础。(P453页)
36
第二节 记忆的类型
3、神经生理过程的一致性:
都与左颞叶区血流增加有关。
4、共同的影响因素
• 许多研究表明,影响错误记忆的许多因素,如词表容量、呈现方式、间隔时间、 测验效应、重复学习、年龄因素、健忘症患者、词表特性等,同样也影响真实 记忆的效果。
15
第一节 记忆与学习的传统研究
(二)再认法 1、含义:
再认法是指测验中同时向被试呈现学习过 的材料和未学习过的干扰材料,让被试判断 是否使或哪个是先前学习过的材料的方法。
16
第一节 记忆与学习的传统研究
2、测验方法
(1)是/否再认测验 操作方法:两项选择测验 缺陷:猜中概率高 (2)迫选再认测验 操作方法:多项选择测验 优点:减少猜测概率
(结合第一章回答)
%
节 省 的 百 分 比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考编教育学总复习《第八章:教学理论与方法》大纲及习题(有答案)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考编教育学总复习《第八章:教学理论与方法》大纲及习题(有答案)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考编教育学总复习《第八章:教学理论与方法》大纲及习题(有答案)主要纲目:第一节教学与教学理论第二节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第三节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改革基本概念:教学;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规律主要问题:1.什么是教学?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学生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和培养,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过程(从学生角度分析)。

理解: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2.教学的意义是什么?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在学校工作(学校教育系统)中处于中心地位(以教学为中心),对个体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体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3.学校教育工作为什么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学校教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主体,“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教学—学校教育—教育)。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就学校工作安排而言,制学校应将大部分时间、财力、物力和人力用于教学),但并非“教学第一”,搞教学压倒一切“教学压倒一切”。

学校工作应该在保证“教学为主”的前提下,全面统筹,合理安排。

4.我国普通中学的教学任务是什么?(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双基”)--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发展能力)。

(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培养美德)。

(4)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促进个性)。

5.什么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什么?教学过程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教育学》第八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教育学》第八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教育学》第一节班级与班级管理一、班级概述(一)班级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知识延伸:16世纪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艾拉斯莫斯。

第八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进行了论证,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

(二)班级的地位1.班级是学校管理的基层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也是开展其他教育活动的基层组织。

2.班级是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

(三)班级的功能班级的功能是由其结构和特点决定的。

班级是一种社会组织,也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群体,这就决定了班级组织既具有社会化功能,又具有个体化功能。

1.班级组织的社会化功能(1)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2)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3)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4)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

2.班级的个体化功能(1)促进发展功能;(2)满足需求的功能;(3)诊断功能;(4)矫正功能。

二、班级管理(一)含义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各种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因此,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班级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二)班级管理的模式1.班级常规管理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2.班级平行管理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3.班级民主管理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4.班级目标管理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集体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教育学》第八章

《教育学》第八章

②特朗普制 又称为“灵活的课程表”,劳伊德•特朗普创立。 内涵: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试图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 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 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以大约20分钟为计算课时的单位 。大班课、小班课和个人独立研究各自所占的教学时间 为:大班上课占40%,小班讨论占20%,个人独立研 究占40%。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当时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在 其《大教学论》等著作中首先对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进 行了研究,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
后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理论(明了 、联想、系统、方法),班级授课制得以进一步完善而基本定型 最后,以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为代表,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的理 论,是班级授课制这个组织形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 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所涉及的问题有:如何把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教学活动 、如何分配教学时间、如何利用教学空间等问题。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1)古代学校普遍采用个别教授形式。 (2)近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 ①班级授课制 发展历程:
特点:形象性、直观性和真实性。 分类:演示法和参观法。
①演示法
定义:是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 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方法。
要求:A、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B、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和过程;
C、讲究演示的方法。
②参观法
定义: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组织学生到工厂、 农村、展览馆、大自然和其他社会场地,通过对实际事 物和现象的观察、研究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9.第八章教学(上)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9.第八章教学(上)

第八章教学(上)本章重点1、什么是教学?2、教学的本质是什么?3、什么是教学模式?4、什么是启发性原则?5、贯彻系统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6、什么是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原则?7、如何实施理论联系实际原则?8、如何实施因材施教原则?9、赞可夫的教学原则体系包括哪些内容?10、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是什么?11、如何评价班级授课制?12、教学组织形式有哪些改革方向?第一节教学的意义与任务一、教学的意义1、教学的含义。

〔p251〕(名解,单选)*2、教学工作的地位:基本途径、中心。

〔p251〕(单选)二、教学的任务我国传统上对教学任务的表述:“双基”、能力、思想品质。

〔p252〕(多选)第二节教学活动的本质及模式一、教学活动的本质――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p257〕(简答2004.4,单选)*1、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决定性特征(单选)教学的成功与否最终要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否真正接受了教师的影响。

2、是间接的认识过程(多选)•从认识对象上看,主要是现成的、前人的认识成果;•从认识方式上看,主要是通过读书、听讲、观察等方式3、是在教师领导下的认识过程中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发展中的学习主体,仅依靠自身力量是无法充分完成庞大的教学任务的。

所以必须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认识过程。

4、是有教育性的认识过程在认识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各种知识,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各种能力也在经历发展变化。

第二节教学活动的本质及模式二、教学模式1、含义〔p261〕(名解2003.10、2004.1、2005.10、2007.10,单选)*根据理论、基于实践、整合成分、固定典型2、一般分类:〔p261-264〕(单、多选,注意流程图)(1)师生授-学书本知识模式:•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系-统合-应用•前苏联: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巩固知识-检查(2)教师辅导学生从做中学模式:•设计教学法:设置问题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3)折中模式:•布鲁纳的结构化教材和发现学习模式:明确结构、掌握课题、提供资料-建立假设、推测答案-验证-做出结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模式:解释个别-解释类或属-掌握规律-获得理解3、乔伊斯和韦尔提出四大类25种教学模式〔p263-264〕(多选)第三节教学原则一、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p266-268〕(1)陶行知的“接知如接枝”。

家庭教育学--第八章 家庭教育的方法

家庭教育学--第八章 家庭教育的方法
3、家长应注意创造条件,引导孩子模仿正面的 积极的榜样,以便他们从中受到教育。
二、引导子女向榜样学习
1、家长要亲自给子女树立榜样;
2、借助革命领袖、英雄模范、历史上的伟 大杰出人物和文艺作品中的正面典型形象, 影响教育孩子;
3、引导孩子向周围的同学、老师、亲朋和 社会上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学习。
注意事项:
第六节 批评惩罚 严格要求
• 批评惩罚,是对孩子的不良思想、行为、品德 给予否定的评价,使孩子认识自己思想、行为、 品德上的错误,促使其克服、纠正和根除不良 的思想、行为和品德。
• 批评,运用在一般性的缺点、错误、过失上。
• 惩罚,运用于性质和后果较为严重的缺点、错 误和过失上。
一、重视批评惩罚
• 批评惩罚的教育方法运用得好,不仅可以 使孩子明辨是非善恶,还可以促使其学会 用意志努力去克服自己的缺点、错误,纠 正自己行为上的过失,也有利于培养孩子 形成有错就改、克制不正确欲望的意志品 质。
二、正确进行批评惩罚
1、必须端正批评惩罚孩子的目的; 2、批评惩罚必须公正合理,恰如其分; 3、批评要讲究方式方法; 4、惩罚不是体罚; 5、正确对待和运用“自然后果的惩罚”; 6、运用惩罚手段要慎重。
2、家长要放下架子,让子女充分发表意见, 阐述观点;
3、子女讲话时,家长要认真倾听,允许子 女保留他们自己的看法。
讨论的益处:
1、可以锻炼、培养子女的逻辑思维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
2、可以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孩子,掌握 他们的个性特征和思想动向;
3、可以使子女认识自身的价值,培养追求 民主的精神,有利于子女适应社会生活。
使用要求:
1、内容的深浅程度要适合孩子的理解接受 能力;
2、态度要温和,气氛应当轻松; 3、要具有针对性; 4、要有灵活性,不可强制灌输; 5、要有启发性,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 6、要有具体形象性,“寓教于寓”。

教育学第八章教育原则

教育学第八章教育原则

教育学第八章教育原则教育学第八章主要介绍了教育的原则。

教育原则是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是教育活动的基础和准则。

教育原则有助于教育者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制定教育方法,有效地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章主要涉及教育目标原则、教育内容原则、教育方法原则以及教与学的关系原则等内容。

首先,教育目标原则是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的的准则。

教育目标应当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个体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掌握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进取的人格为目标。

此外,教育目标还应具有可操作性,即可在教育实践中明确具体的内容、要求和标准。

其次,教育内容原则是教育活动的内容安排的准则。

教育内容应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个体发展与社会责任的结合。

另外,教育内容还应具有循序渐进、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以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形成系统、稳定的知识结构。

再次,教育方法原则是教育活动的实施方式和方法的准则。

教育方法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需求和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灵活性的方法,如教师讲授、讨论、实践、案例分析、游戏、网络学习等。

此外,教育方法还应注重启发思维、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合作学习和个性化教育,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最后,教与学的关系原则是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的准则。

教与学是互动关系,教师应把学生视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同时,教师还需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教育原则是教育实践的基础和准则,对于指导教育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目标原则、教育内容原则、教育方法原则和教与学的关系原则,分别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等方面明确了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方向。

教育学原理 第八章 德育

教育学原理 第八章  德育

高中阶段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 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 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 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 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 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 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 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第二节 德育过程 一、 德育过程的概念 二、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及其联系 三、 德育过程的实质 四、 德育过程的规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的过程。 教育者根据—定社会的德育目标要求和受教 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教育和影响,并通过受教 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使其养成一定的思想品 德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也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 教育者个体的品德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的实质
1、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发 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2、德育过程的实质 将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 这其中要实现两个转化: 外在的社会要求——受教育者个体内在的意识 需要——受教育者个体外显的行为习惯。
四、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由道德 的知、情、意、行等四个因素构成。 (2)知、情、意、行的特点及其培养 知: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 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是形 成和发展品德的认识基础。德育过程要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 识开始。 情: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是一种 巨大的力量。德育过程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培养学生的道 德情感。 意: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 能动性。是严格约束自己、压抑不随意冲动和能够克服种种 困难的行为。德育过程要锻炼学生的意志,使他们有顽强的 毅力。 行: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 取的行动。是人的品德的一个重要的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 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德育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言行 一致,严格规范,形成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教学(上)第一节教学的意义与任务一、教学的意义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工作的中心。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教育目的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凭借教学活动实现的。

二、教学的任务(一)关于教学任务的传统表达传统的关于教学任务的认识,主要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3)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二)近些年以来我国关于教学任务的不同表达第二节教学活动的本质及模式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一、关于教学活动本质的不同观点(一)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基本观点是: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领导下学生自觉认识世界的特殊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以此为基础的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发展说的历史很长,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到近代的夸美纽斯、佩斯特洛奇以及现代的杜威、皮亚杰。

布鲁纳。

赞科夫等人,都把儿童的发展看作是教学的根本任务。

(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三)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往活动教学本质的交往说认为:教学时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师生交往过程。

这种观点最先在德国提出。

我国学者叶澜教授最早在国内提出了“教育形态交往起源说”二、关于教学活动本质的界说教学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一)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学生的认识过程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学认识主要指中小学生的认识,这是教学认识最具决定性的特征。

(二)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过程在交学费活动中,学生的认识,主要是为了掌握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确定的,通过教科书具体陈述体现出来的。

学生的认识在总体上是去认识人类已知的事物,在认识的对象和方式上都具有间接性的特点。

(三)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在教师领导下的认识过程教师的领导作用的发挥必须注意一下两点: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领导的方式应当是多样化的。

(四)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有教育性的认识过程教学认识中,教育性带有客观必然性和目的性。

教学是教育活动的主要途径。

三、教学模式(一)教学模式的概念到了20世纪中叶,西方国家形成了比较成熟丰富的教学模式的理论。

80年代,我国也开始了有关的研究。

教学模式是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活动。

教学模式是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多样性的关键。

(二)教学模式的种类1、关于教学模式的概括化研究(1)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结构: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感知、理解)→巩固知识→检查(2)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杜威设计教学法的一般进程:设置问题的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3)折衷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布鲁纳的结构化教材和发现学习模式的一般进程:明确结构,掌握课题,提供资料→建立假说,推测答案→验证(一次或几次)→做出结论瓦·跟舍音的范例教学模式的一般进程:解释作为范例的个别事物→解释范例的类或属→掌握规律范畴→获得对自我或人类的理解2、关于教学模式的全面化的研究最为全面、完整,最有代表性,从而影响也最为广泛的是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的成果《教学模式》。

在这本专著中,他们提出了信息加工类、个人类、社会类、行为修正类4类教学模式,共有25种。

信息加工类的教学模式:概念获得模式、归纳思维模式、探究训练模式、先行组织概念模式、记忆模式、认知发展模式、生物科学探究模式。

个人类的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群辩法模式、意识训练模式。

社会类的教学模式:课堂会议模式、直率性训练模式、群体调查研究模式、角色扮演模式、法理学探究模式、研究室训练模式、社会探究模式、社会模拟模式。

行为修正类教学模式:相倚性管理模式、通过操作方法的自我控制模式、训练模式、掌握学习模式、减轻紧张模式、脱敏模式、使教与学的特点相适应的模式。

第三节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的概念及教学原则的发展(一)教学原则的概念及意义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该概念表明了教学原则的合目的性、合规律性。

(二)教学原则的体系及其发展对于教学模式的把握应当与教学模式联系起来,即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是教学原则合理性的最为直接的基础和保证。

教学论本身的任务就是揭示教学规律。

二、介绍几种教学原则体系(一)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1、直观性原则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

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直观的具体手段有以下三种:实物直观。

是指直接将对象呈现在学生面前,能够最为真实有效和充分地为学生提供理解、掌握所必须的感性经验。

模象直观。

是运用各种手段对于实物的模拟,包括图片、图表、模型、幻灯、录音、录像、电影、电视等。

语言直观。

是教师运用自己的语言,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比喻描述,引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直观的效果。

在教学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3点基本要求:(1)要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2)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3)要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2、启发性原则(启发自觉性原则、自觉性原则)只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在教学贯彻启发性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3点基本要求:(1)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3、系统性原则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

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

学科课程的体系和学生发展规律是最主要的。

在教学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3点基本要求:(1)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

这是教学系统性的根本保证。

(2)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4、巩固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牢固地掌握和保存。

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在教学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4点基本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3)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4)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5、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在教学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3点基本要求:(1)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6、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

是为了将教学中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在教学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4点基本要求:(1)坚持正确的方向(2)严格遵守职业道德(3)实事求是(4)讲究教育艺术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是为了解决和防止理论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而提出的。

在教学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4点基本要求:(1)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2)注重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3)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

首先,应当尽可能广泛的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次,应当尽可能的结合本地区的特点;最后,应当注重中小学生发展(4)帮助学生总结收获8、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而提出的。

在教学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3点基本要求:(1)充分了解学生(2)尊重学生的差异(3)面向每一个学生(二)赞科夫的教学原则体系1、高难度原则2、高速度原则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5、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三)布鲁纳的教学原则体系1、动机原则2、结构原则3、程序原则4、反馈原则(四)罗杰斯的教学原则体系1、以学生为本2、让学生自发地学习3、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4、给学生安全感第四节教学的组织形式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及意义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

在前苏联和我国的教学论中,教学组织形式是一个专门、独立的研究范畴。

二、班级授课制及其意义(一)班级授课制的由来及发展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最普通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工业革命之后,社会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班级授课制应运而生。

(二)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班: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变成固定的班级课: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时: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的单位时间里进行。

(三)课的研究与发展在夸美纽斯时期,主要是将学生编成班级,一个教师同时教许多学生,即突出班的特征。

在赫尔巴特,从他的统觉论出发,提出教学是观念形成的过程,具体表现为相互联系的几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为课的划分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课的发展上,主要的贡献来自凯洛夫教学学为代表的前苏联教学论,他们提出了课的类型,并且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四)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1、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1)班级授课制使得教学获得了巨大的效率,一位教师同时向几十个学生教学,使得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2)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3)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水平接近,有利于他们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启发2、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比较多的是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现成知识(2)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机会比较缺乏,因此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3)不能很好的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多样化,比较固定化,缺少灵活性(4)强调统一性,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5)每个学生实际上分别的对教师负责,彼此之间没有分工与合作,因此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启发难以保证三、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一)分层教学(分组教学、能力分组)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1、分层类型2、分层依据3、分层范围4、分层管理(二)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为主体,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机制,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组织形式。

小组学习合作的基本要素包括以下5个方面:1、组件同质,组内异质2、设立小组目标3、实施小组评价与奖励的机制4、个人负责的明确5、均等的成功机会(三)小班教学每班学生人数为15~25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