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少淳---关于儿童美术的几个问题

合集下载

读《尹少淳谈美术教育》聊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读《尹少淳谈美术教育》聊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读《尹少淳谈美术教育》聊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摘要: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

关键词:核心素养正文:最近读了尹少淳先生的《尹少淳谈美术教育》一书,体会最深的就是美术核心素养,以下是我对核心素养的理解: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包含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

一、图像识读图像识读: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

图像时读的表现是:能以联系、比较的方法进行整体观看,感受图像的造型、色彩、材质、肌理和空间等形式特征;能以阅读、探索、思考和讨论等方式,识别与解读图像的内涵和意义;能从纬度、材料、技法、风格及发展脉络等方面识别图像的类别;知道图像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与价值,辨析和解读现实生活中的视觉文化现象和信息。

数字图像、影视作品或生活中各种图像符号的造型、色彩、比例和肌理等形式特征,以及材质、技法和风格特征等的认识、比较与辨别。

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以联系、比较的方法进行整体观看,感受图像的造型、色彩、材质、肌理、空间等形式特征;以阅读、搜索、思考和讨论等方式,识别与解读图像的内涵和意义;从维度、材料、技法、风格及发展脉络等方面识别图像的类别;知道图像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与价值,选择、辨析和解读现实生活中的视觉文化现象和信息。

二、美术表现美术表现指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和美术语言创造视觉形象。

美术表现素养的表现是:具有一定的空间意识和造型意识;了解并能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结合美术语言,通过观察、想象、构思、表现等过程,创造有意味的视觉形象,表达自己的意图、思想和情感;能联系现实生活,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自觉运用美术表现能力,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

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形成空间意识和造型意识;了解并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结合美术语言,通过观察、想象、构思、表现等过程,创造有意味的视觉形象,表达自己的意图、思想和情感;联系现实生活,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自觉运用美术表现能力,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

中小学美术课堂——尹少淳《美术教学的N个要点》

中小学美术课堂——尹少淳《美术教学的N个要点》

第二,教学策略具有前瞻性的特点
• 前瞻性实际上是全局性的派生,因为没有前瞻性就不会有 全局性,全局观无论如何不会与鼠目寸光拴在一起。
• 教学策略的前瞻性表现出对教学效果的预见性,就像一个 棋手,在下一步棋之后需要预见对方可能作出的反应,并 计划好第二步、第三步……想一步走一步的棋手,只能是 拙劣的棋手,自然也是难以赢棋的棋手。
现象:教师在设定目标的时候缺乏周密的思考
通过动态人物的教学,培养学生人物造型能力,发展 形象思维。
学习色彩知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过对素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 通过写意花卉的教学,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传统绘画
工具材料的性能、基本技法及其运用。
对目标设定的建议
“适可而止,恰到好处” “言必行,行必果” “坚定的信念”结合“搂草打兔子”
美术教学的N个要点
首都师范大学 尹少淳
起:美术教学作为一种行为
美术教学是一种行为
• 行为是一个过程,开始——中间——结束。



人的行为有自身的特点
引导以 下项目
调整以 上项目
其他行为系统
• 有目的 • 有环境 • 有程序 • 有方法 • 有工具 • 有评价
其他行为系统
由具体到抽象不同层级 可以选择和营造 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怎样做及其要点 运用工具和设备(人体的延伸) 来自自身反思和他人的评价
•通过复习、改变思路,或重新考虑目标、方法和艺术创作的效果,发展个人的理解力。 •通过思考一个人的工作与其他人的关系,形成逐渐增强的社会洞察力。 批判性思维技巧 学生将: •在他们正在研究的基本问题中提升观念和目标。 •在对最初的观察进行详细说明的基础上拓展观念。 •用事实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采纳一个不同于自己的观点。 •与观点不同的人就议题进行一次理性的讨论。 •根据一幅体系表格,研究一件或数件美术作品。 创造性思维技巧 学生将: •针对一个给定的艺术问题,形成一个开阔而中肯的观点。

浅谈我国少儿美术教育的不足与改进意见

浅谈我国少儿美术教育的不足与改进意见

浅谈我国少儿美术教育的不足与改进意见美术教育在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批判思维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少儿美术教育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本文将围绕我国少儿美术教育的不足之处,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一、教育资源不足在我国,少儿美术教育的资源分布不均衡,很多地区缺乏优质的美术教育资源。

尤其是农村和偏远地区,孩子们很难接触到高质量的美术教育。

一些学校的美术教育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涂鸦和模仿阶段,缺乏系统的专业指导和培养。

改进意见:应该加大美术教育资源的配置,特别是对农村和偏远地区的美术资源的投入和支持。

建立更多的美术教育基地,招募更多的专业美术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指导,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到优质的美术教育资源。

二、教学内容过于功利化在当前社会压力下,一些学校和家长过于功利化的看待美术教育,只关注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忽视了美术教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他们只重视能够赢得奖项的作品,而忽视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创造力以及对美术的热爱。

改进意见:应该重新审视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造力和综合能力。

教育者和家长应该转变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尊重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和兴趣,给予他们更多的空间和自由发挥。

三、教学模式单一目前,许多学校的美术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互动和创造性的参与。

这种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影响他们艺术创作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改进意见:应该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美术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们共同探讨和创作,激发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造力;也可以采用项目式教学,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探索和学习,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评价方式单一化目前,很多学校对于美术教育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以成绩和奖项为导向,忽视了学生对于美术创作的个性化和独立性。

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美术教育是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今的小学美术教育在一系列问题下面临着挑战。

本文将就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1.教学内容严肃呆板目前的小学美术教育大多注重基本绘画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严肃呆板,缺乏趣味性和灵活性。

2.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在小学美术教育中,一些教师专业基础差,教学水平有限,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

而另一些教师则过分追求学术性,缺乏对学生发展特点的了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3.缺乏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度不高,局限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缺乏跨学科教学,导致学生难以将美术知识与其他学科结合,降低了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理解。

4.考试评价体系单一目前的小学美术教育评价体系单一,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依据,忽略了对学生综合发展的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促使学生只注重应试技巧,而忽视了对美术知识的深入理解与应用。

二、对策建议1.拓展教学内容,注重创造力培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拓展内容,注重对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灵活运用教材,引导学生通过绘画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2.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学校应该加强对美术教师的专业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通过培训,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握教学方法,提高对学生的指导能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3.跨学科教学,促进学科融合在美术教育中应该引入跨学科教学,将美术知识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可结合科学知识进行绘画创作,让学生在绘画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4.建立全面评价机制美术教育的评价体系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建立全面评价机制。

除了学术成绩,还应该加入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如创造性思维、情感表达能力等,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美术教育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家长等多方共同努力。

自然之_本_与教育之_真_少儿美术教育管见_尹少淳

自然之_本_与教育之_真_少儿美术教育管见_尹少淳

所说 . 教 育包 含两 个矛后. - 一 是 人应 i 亥 接 受教 育以实现 本来
的他 . 另一是人应 i 亥接受教 育以成为非本 来的 他 0 } I 此 !在 { ) 少儿美术教 育, 卜 , , 我 们打; 绝 的不是教 育 , ! J 是不合适 的教 育 l f 在这 个意 义_7 , 我 们似 乎应 i 亥接 受国学 中对本真的阐释 . 1} _光 天之 .本 0 与后天之 .真 0 相互促 益 , 推进 人的 发展 而要将 / 本 0 与 / 真 0 很好地结合 , 我们击 要 允分认识少儿 的身心发展规律 及其体现在 美术学 习 !_的阶段特 和 I 一 片在此 从
如描绘丢 失井盖 的街道 ( 图4 ) ! 表现城市 务1 一 者的 午餐 ( 图
5 ) 等等 _ 回归少 儿美 术教育 的本 真 , 其 实 不仅涉 及技 法 ,
而且涉及 内容 . 也 即需 要回归到用 -少儿的 眼 光 0 观看和 用 / 少儿的内心 0 体验 周遭的生活
00 8 一 美术观察 ^R下oBSERv AT l oN
W 得很成熟 , ,叮 I 以博得成人的赞扬 . 但 根本上违 背 了少儿的大 性 , 逾越 r 少 jL的 自然发展 , 本真付之闪如
其次 , 需 要将教学 与少 儿的内在体验 相结 合 学小 1 工 以
被外在强 加 , 甚至 也可以获得一此 表 位 i的效果 , 但 由于 没有 少儿的感官 和情 感 的参 与而弓 , 发的内在体 验 , 少 七 认 知和理 解 的结果毕竞有限 _ 李 白的 5静夜思 努 , 一个幼 儿大概不出 几分 钟就 能背得滚 瓜烂 熟 , 但是 他理解 了吗 ! 难说 假 设在 西部
2 013 06 观察家
( 图6 )

美育是心灵的润泽——专访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尹少淳

美育是心灵的润泽——专访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尹少淳

记者:您如何定义美育?尹少淳:美育,也称审美教育。

审美是一个人对具有美感的自然或人造审美对象进行感知、享受、判断和评价的行为过程,而帮助人们形成这样一种行为能力的教育则是审美教育,即美育。

审美行为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精神行为,有着悠久的历史。

与之相适应,审美教育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只是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有着不同的形态和方式而已。

春秋时期孔子提倡的诗教、乐教即是美育,他主张通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步骤塑造一个人的人格。

正式的美育思想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提出的。

受席勒美育思想的影响,中国近代一些思想家,如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极力倡导美育。

王国维在1906年发表的《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

蔡元培先生说:“我们提倡美育,便是使人能在音乐雕刻、绘画文学里又找到他们遗失了的情感。

”蔡元培先生不仅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而且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思想主张。

1949年之后,我国也一直在努力倡导美育,并屡次将美育列入国家教育方针之中。

尹少淳,美术学博士。

现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亚洲美术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并任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前教育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社会兼职为: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研制(修订)组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研究领域为美术教育和美术理论。

连续19年主持国家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标准制订(修订)工作,并出版多本美术教育著作,发表多篇美术教育论文。

美育是心灵的润泽 ——专访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尹少淳本刊记者 陈文静当然,美育并不等于艺术教育,它是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并列的教育范畴,而非学科概念。

看待美育,也不能把它看成是美术、舞蹈、乐器这些技能培训,因为美育与任何学科均有关系,如数学中方程式的对称美,语文中诗歌韵律的节奏美,这都是美育的范畴。

尹少淳先生关于儿童美术教学的谈话

尹少淳先生关于儿童美术教学的谈话

尹少淳先生关于儿童美术教学的谈话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主任、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导尹少淳教授,看了儿童水墨画作业100多幅,以及其他儿童美术作业。

李力加教授提议:此刻的对话围绕着如何在儿童水墨画教学里渗透书写性这方面问题进行思考。

当儿童在水墨画表现中有了这方面的能力,画出的水墨画就会不一样。

王叶峰老师(以下为“王”):目前呈现来看,很多小孩写书法的姿势出现了很多问题。

归纳起来,以我自己的理解,现在小孩子写书法的姿势都是兜过来比较多。

这个我感觉……(李力加教授:执毛笔的)不是执毛笔,这和幼儿园阶段小孩子手的发力还没有形成有关系。

我感觉,孩子们画画时要涂大量的色块,他要用力涂,正好是这一个手的力量。

而且,越是经济、社会发达地区的小孩子问题越明显,外来民工子弟,不存在这个问题。

越是我们当地的小孩子,他这个量就越多,这是我观察的结论。

李力加教授(以下为“李”):你这个观察有意思,但是,我说的问题不是这个问题,是儿童水墨画中书写性笔墨问题。

王:小孩子我在这里边学习,我就尽量按我的规范来要求他们。

比如说,用水粉作画,使用这种软性的毛笔(水粉笔)来作画,我都有一定的规范要求。

在毛笔当中,我的执笔要求是这样的:首先,不像写楷书,现在学校里书法课那么规范要求这样握笔。

而我是把它转化过来,给他们这支笔,就是说你可以抓笔。

抓住以后,要求是要用指尖抓住笔,然后(演示手臂、手腕,边说边示范动作)能够活动起来。

(李:悬腕)不,我不讲悬腕,我就对小孩子说,你的手各方面都能够转动为标准。

我可以这样,也可以这样(演示手臂、手腕握笔转动的动作)。

好,这样的用笔你觉得舒服了,姿势合适了,那我就认为你这样就合格啦。

李:还有一个问题,你这个工作室低幼的孩子们怎么解决用笔问题?。

王:我也是这样教的。

就是说:他过来学习,刚开始的时候(手执笔)一般做拱形状,然后指尖握住这支毛笔。

笔握好之后,他开始可能有的是像正规写毛笔字这样握笔。

画线条时先进入然后再推出去,推好以后他(演示小孩子执笔的姿势)就变成抓的了,抓好以后然后就先转!因为,开始几节课我就是让他们玩水墨,玩的时候我给他们的是那种大纸,你(指学生)玩的时候必须要那样擦过去,推过去,这样,刷过去(演示用笔动作),或者侧面侧过来。

浅谈高中美术特长教育的五个误区

浅谈高中美术特长教育的五个误区

浅谈高中美术特长教育的五个误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全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美术教育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美术在学校的“小学科”地位较以前有所提高。

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校美术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美术特长教育正是在这种大好形势下产生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各地学校相继创办高中美术特长班,其中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有:青岛市第六中学,大连市第十五中学业,杭州市第七中学,长沙市第十八中学,哈尔滨市第三中学。

江苏省办得较成功的学校有:南京市宁海中学,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原无锡市华庄高级中学)。

苏州市第六中学等。

这些学校为高等艺术院较输送了大批美术人才,在其办学过程中,已逐渐探索出了一条“特色立校”的成功道路。

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是,在现行高考制度,人才评价机制影响下,许多中学面临很大的办学压力,虽然素质教育呼声高涨,很多中学为了生存和发展,暗里扎扎实实大搞应试教育。

“美术特长教育”正可以提高学校的高考升学率。

于是“美术特长教育”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应试教育。

因此,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评价方法等方面都是紧密围绕高考的,仍然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阴影。

美术特长教育存在许多误区,现分析如下:一、美术特长教育培养目标的误区综观全国几所著名的美术特色学校。

其美术特长教育的培养目标往往局限于为高等美术学院输送合格学生上(如杭州市第七中学),注重专业技能的继承和发展。

立足于造型基础训练,忽视了学生真正的美术素质的培养,走入了技能教学的误区。

对我国学校美术教育影响较大的目的论有:国外夸美纽斯的“技法中心论”,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及艾斯纳的“科目中心论”。

中国当代学者根据我国学校美术教育的特点。

也曾作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如王大根先生在《学校美术教育目的论》一书中提出超绘画性学校美术教育目的论。

将学校美术教育目的分为社会性和个体性两大类。

首都师范大学尹少淳先生在《美术及其教育》中提出“美术教育综合目的论”,全面实现他所论及的情感、智力、技术和创造四种价值,并强调这种综合目的论的有机性和即时性特征,南京艺术学院顾平博士也提出了“果体结构目的论”。

尹少淳老师谈美术与文化

尹少淳老师谈美术与文化

尹少淳老师谈美术与文化10月12日,在浙江武义举行的中国教育学会“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会议上,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中国美术家会少儿艺委会主任,首都师范大学博导尹少淳教授亲临武义,在实验小学的报告厅里,他做了非常重要讲座:“再谈文化”。

其中,有几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在这里刊出,提供给大家思考:“文化的交融是生存空间的交融”,“封闭与交融导致的不同结果”。

“文化交融的意义”——“文化的价值观和规范并非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或多或少的发生着变化。

”“优秀的文化——生物性和人性的双重满足、物质性和精神性的双重满足、身心状态的高质量的提升。

”……“文化是一个复杂多样的综合体”——“兴许只有专门的学者才可能从综合的视野看待文化。

”……“人们需要熟悉自己的一隅,也需要概略地了解文化的图景。

”“没有文化视野的人只了解自己所居的一隅,有文化视野的人不仅了解自己所居的一隅,而且能将自己所居的一隅放在文化的视野中来认识。

”“比喻:在GPS中,我们需要在具体的位置与大的范围中不断的变化。

既知道所在地的信息,又需要知道更大范围的信息。

”“还原:我们需要熟悉居住地,也需要了解我们的居住地在更大的版图中的位置和关系。

问题是,很多人只熟悉居住地,而对其与外界的关系一无所知,也不关心。

”“我们需要了解,甚至掌握美术,也要了解美术与更大文化范围的关系,文化是如何影响美术,美术又是如何反映了文化。

”……“将具体的事物放在文化的脉络中考察,被认为是文化观。

”……“各个学科都要与文化连接起来,我们所做的是打通美术学科与文化之间的通道。

”……“我们倡导的将美术学习视为文化学习,是这样的吗?!!”尹少淳教授在讲座中举例:“我所居住在的位置,是北京的花园村,作为我来说,只知道花园村和其周围的地方可以吗?不可以!还需要知道花园村是在北京的海淀区,只知道海淀区就可以了吗?不可以!还需要知道海淀区在整个北京的位置,只知道这些可以了吗?不可以!还需要知道北京在亚洲的位置,这可以了吗?不可以!还需要知道北京在整个世界的位置。

尹少淳核心素养讲座心得体会

尹少淳核心素养讲座心得体会

尹少淳核心素养讲座心得体会篇一:美术暑期全员培训反思--江南XX-XX学年暑假美术教师全员培训反思我参加了XX-XX学年江北区暑假美术教师全员培训学习。

这次学习使我在思想上、业务理论上、工作实践上都获益匪浅。

通过培训学习,让我在专业理论知识上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提高,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核心素养的发展取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

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几个方面的体会:一、转变思想、更新理念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是我们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活动中,教育思想直接促进或制约着我们教学方法的选定和设计,同时决定着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在设计活动的时候,往往我们考虑到的只是“我该如何教”,而忽视了“孩子如何去学”的问题。

其实作为小学教师,引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孩子学会自己去探究学习。

有人说过:开展好一次活动,不仅是知识信息的传播过程,更是一个心灵交汇的心理场。

如果教师在活动中的表现只是平平淡淡,没有激情,那么孩子的情绪也不会特别高涨。

因此我觉得在探究活动中教师饱含热情地激发孩子的情感,循循善诱,培养孩子终生学习的能力,若干年后,孩子都能自主努力地学习,就达到了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

二、自我反思,促进成长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导航者”,提升自己对核心素养的认知取向,是参加本次培训活动的初衷。

而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下,教师只有进行自我反思,才能内化为自我的教学行为。

因此,在丰富多彩的内容学习之后,我进行了有效地自我反思,主要是尹少淳教授的“核心素养取向的美术课程”的报告,对我的触动最大。

美术学科提出了五个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

通过自我思考、审视、反省、判断、分析、概括、总结,使自己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更灵活的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使自己的专业素质在反思中不断的有效的提高和成长,把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之情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逐步做到有兴趣的自学,有主题的自学、有主见的自学,从而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

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复习大全【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课外美术教育)

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复习大全【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课外美术教育)

第9章课外美术教育考点梳理1.认识课外教育的意义和特点;2.了解主要的课外美术教育的类别与方法。

9.1 复习笔记一、对课外美术教育的一般性认识(一)对课外美术教育的理解1.课外美术教育的分类(1)狭义的课外美术教育:泛指国家课程计划之外的所有形式的美术教育。

包括:少年宫、少儿美术学校(班)的美术教育、学校的美术兴趣班等。

(2)广义的课外美术教育:除了少年宫、少儿美术学校(班)的美术教育之外,还包括社区美术教育、博物馆(含美术馆)教育等。

2.课堂美术教育的特征(1)根据国家美术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课时数,并依据国家审定的教科书进行教学;(2)面对全体学生,无论学生喜欢与否,是否有天赋或者有智障;(3)在一般教室或美术专用教室进行;(4)接受有关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二)课外美术教育的意义1.课堂美术教育的局限性(1)缺乏灵活性与针对性。

不同的人对美术的兴趣、爱好、需求和能力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尽管有了要求相对一致的课堂美术教育,还需要更为灵活、多样、具有特色和针对性的美术教育形式加以补充。

(2)空间相对封闭。

课堂美术教育的空间封闭性也需要通过使用其他场所的方式使之更加开放,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强美术教学的效益。

2.课外美术教育的重要地位(1)课外美术教育是课堂美术教育的延伸和拓展,是公民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培养公民的美术素养方面,它与课堂美术教育形成“合力”而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课外美术教育的特点1.教师的自主性较强,自由度较大课外美术教育不存在统一制订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对象的需求和自己对美术以及美术教育的理解,自主地开展美术教学活动,这样教师的自主性便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挥,教学的自由度也更大。

2.具有创新性和前卫性正是由于教师的自主性较强,自由度较大,教师的创造能力也就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挥。

因此,课外美术教育往往比较活跃,出现的美术形式和创作方法也是丰富多彩的。

尹少淳核心素养讲座心得体会

尹少淳核心素养讲座心得体会

尹少淳核心素养讲座心得体会篇一:美术暑期全员培训反思--江南XX-XX学年暑假美术教师全员培训反思我参加了XX-XX学年江北区暑假美术教师全员培训学习。

这次学习使我在思想上、业务理论上、工作实践上都获益匪浅。

通过培训学习,让我在专业理论知识上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提高,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核心素养的发展取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

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几个方面的体会:一、转变思想、更新理念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是我们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活动中,教育思想直接促进或制约着我们教学方法的选定和设计,同时决定着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在设计活动的时候,往往我们考虑到的只是“我该如何教”,而忽视了“孩子如何去学”的问题。

其实作为小学教师,引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孩子学会自己去探究学习。

有人说过:开展好一次活动,不仅是知识信息的传播过程,更是一个心灵交汇的心理场。

如果教师在活动中的表现只是平平淡淡,没有激情,那么孩子的情绪也不会特别高涨。

因此我觉得在探究活动中教师饱含热情地激发孩子的情感,循循善诱,培养孩子终生学习的能力,若干年后,孩子都能自主努力地学习,就达到了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

二、自我反思,促进成长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导航者”,提升自己对核心素养的认知取向,是参加本次培训活动的初衷。

而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下,教师只有进行自我反思,才能内化为自我的教学行为。

因此,在丰富多彩的内容学习之后,我进行了有效地自我反思,主要是尹少淳教授的“核心素养取向的美术课程”的报告,对我的触动最大。

美术学科提出了五个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

通过自我思考、审视、反省、判断、分析、概括、总结,使自己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更灵活的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使自己的专业素质在反思中不断的有效的提高和成长,把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之情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逐步做到有兴趣的自学,有主题的自学、有主见的自学,从而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尹少淳教授访谈录

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尹少淳教授访谈录

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对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尹少淳教授的访谈(本文刊载于《中国中小学美术》2016年01期,部分内容及图片有微调)➤受访者:尹少淳/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美术教育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美术课程标准研制课程组组长➤参加者:段鹏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美术教育学博士黄露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美术教育学博士研究生佫蒙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房斐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钟传平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时间:2015/12/10➤地点:首都师范大学亚洲美术教育研究发展中心资料室➤记录整理:翟闯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段:尹老师好,感谢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集体采访!也希望借此机会请您和美术教育研究者及奋斗在一线的千万美术教师分享下学校美术教育领域内的最新成果!首先,我们想提出的问题是:上世纪以来至今,学校美术教育的面貌不断地发展变化,美术课程在观念上也有一些转变。

那么当今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源流在哪里?美术课程发展的推动力量是什么呢?能否请尹老师从课程标准研制的角度,为我们梳理下其间的主要脉络?尹:好的,中国的美术教育其实和西方有一些类似的地方,主要是由“单一的美术内容”发展到今天“以视觉文化为代表的、异常丰富的学科教学门类”。

追本溯源来看,早期美术教育真正的推动力并不是纯粹的审美,而是在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实现慢慢转型的。

可以说,西方的学校美术教育是在工业革命之后大规模开展起来的,工业革命之前的美术教育主要是面向上层阶级,社会大众却接触不到这样的美术教育。

在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了“水晶宫博览会”(即“万国博览会”),但是当时的人们觉得这次博览会展出的产品艺术质量太差,所以以著名艺术批评家拉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为代表等一些艺术批评者主张将美术教育改变为面向公众的、全民的美术教育,以改变劳动者的趣味。

中小学美术课堂——尹少淳《美术教学的N个要点》

中小学美术课堂——尹少淳《美术教学的N个要点》

现象:教师在设定目标的时候缺乏周密的思考
通过动态人物的教学,培养学生人物造型能力,发展 形象思维。
学习色彩知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过对素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 通过写意花卉的教学,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传统绘画
工具材料的性能、基本技法及其运用。
对目标设定的建议
“适可而止,恰到好处” “言必行,行必果” “坚定的信念”结合“搂草打兔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有学科的也有普遍的) 指向目标向目 热爱多彩的自然和生活,愿意用适合的色彩表达自己标的感受和
美化装饰自己的生活;培养乡土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新华门
① 天安门
② 公安部
③ 王府井
从禽鸟的成长中获得启示……
一些动物出生以后就与上一代“割裂”了
小蝌蚪会找妈妈吗?
哺乳动物所具有的养育期增加了两代 之间联系和交流,从而使学习行为得以 产生
两种学习的状态
以学 待 用
以用 带 学
要点2: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一次教学活动中师生的主要精力和时 间投放的位置,是学生应该主要理解和 掌握的内容,从而使得教学活动显示出 一种主次关系,避免平均使用力气。
教学难点
教学活动中学生最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 容,是教师必须调动一切方法和手段加 以解决的问题。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用湿画法完成一张简单
的水彩风景画作品。
教学重点:那么这一节课中就包含了许多的学习内容,包括构图、造 型、空间层次、湿画法、干画法、颜色的调配,等等。
教学难点:难点一般应该在教学重点中寻找,在将湿画法定为教学 重点后,我们知道湿画法中最难的是对水份的控制,因此,应该将 “学习有效地控制水份”作为教学的难点。

尹少淳:核心素养是美术教育的高峰值

尹少淳:核心素养是美术教育的高峰值

尹少淳:核心素养是美术教育的高峰值尹少淳: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美术教育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美术课程标准研制课程组组长、教育部中小学美术教材审查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艺术委员会主任、美术教育国际协会会员中国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研究领域主要是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兼及美术理论研究。

基础教育在发生什么改变?基础教育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其任何变动,哪怕微小的变动,都会牵动社会的神经。

近期,基础教育在发生什么改变?最新的改变非“核心素养”莫属。

“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九大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

它们成了基础教育的“头”,“头摇”则“尾摆”,一切将随之改变,谓之基础美术教育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

“核心素养”如何落实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落实到不同学科?各个学科需要在分析自身学科特征和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加以提炼。

美术学科方面,综合考察美术特征、社会特征和教育之关系,专家们提炼出了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个核心素养。

它们将成为少儿美术的核心概念,引领其发展和变革。

图像识读图像作为人类的传播与交流工具之一,在历史上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当今更随着网络与多媒体的发展,重新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在表达思想、情感和意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功能,以致有人将我们所处的时代称为“读图”时代。

现代人,包括成长中的少年儿童,只有具备了图像识读素养,才能从浩繁的图像中,甄别和获得有益的信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

图像识读是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

以往观看和欣赏美术作品,一般需要到美术馆和博物馆,但现在的观看环境已经极大地拓展,在街头、餐馆、宾馆到处都能看到美术作品。

驻足观看之后,能够看到什么,能获得什么知识、精神和情感上的收益,不仅取决于观看的态度,也需要对图像的形式特征、艺术内涵有所了解,包括它们的样式、风格、材料,以及发展脉络,这需要丰富的相关背景知识。

【现象】尹少淳│为了儿童为了美术

【现象】尹少淳│为了儿童为了美术

【现象】尹少淳│为了儿童为了美术儿童启蒙美育规范亟待建设主持人语:儿童启蒙美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个家庭对它的需求越来越大,期望值也越来越高。

儿童美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孩子对世界的观察力、感受力、想象力以及表达力,协调身体各种官能之间的合作并启发创造力。

目前,学校及社会中的儿童美术教育普遍存在教育过程简单化且急于求成、授课内容粗浅且类型化、教学方式小学化以及鉴赏标准片面化等问题。

这些泛而无当的启蒙美育不仅限制了孩子对美的理解,也限制了他们对世界的探索精神。

儿童启蒙美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孩子是否能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过程逐步培养他们身心整体发展所需要的综合素养。

本期我们邀请了该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为儿童启蒙美育规范的建设提出建议,一同探讨:我们应如何认识儿童美术教育?启蒙美术教育与其他阶段美术教育的关系是怎样的?教授或陪伴儿童开展美术活动应持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规范而可行的教学方案有哪些?——缑梦媛国外儿童绘画作品供图/郑勤砚一、儿童美术发展正当其时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1780年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我必须研究政治与军事,像这样,我的儿子们就可以有自由去研究数学与哲学了,依我看,我的儿子们应当去研究数学、哲学、自然、历史、造船、航海、商业和农业,为的是使他们的孩子能够得到研究绘画、诗歌、音乐、建筑、雕像、挂毡以及瓷器的权利。

”(转引自刘文潭《中西美学与艺术评论》,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版,第126页)他用祖孙三代妙喻了社会中学科和职业发展的轻重缓急和因果关系。

作为素养甚高的总统,他并没有否认艺术的重要性,却承认在社会发展中部分学科和职业应处于优先发展地位,它们构成了其他学科和职业发展的基础。

显然,在全部学科和职业链中,艺术并非处于顶端。

中国社会的发展也符合这一规律。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抱怨美术和美术教育在社会上不受重视,政府相关部门没有提供必要的教学条件。

尹少淳把儿童当儿童看待

尹少淳把儿童当儿童看待

尹少淳把儿童当儿童看待儿童画被视为儿童经验的表达 , 是儿童天性使然 , 那么儿童画的历史就应该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

但是, 长期以来, 儿童画并没有普遍地引起成人世界的关注 , 只是到了儿童研究运动以后 , 儿童画才逐渐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

当然, 对儿童画的关注主要是为了心理学的研究, 从复演说的角度来探寻人类智力的发展, 而非对儿童画本身的艺术价值的充分探讨。

德国学者尔申斯戴纳(Kershen -Steiner)竟然花了 7年的功夫 , 察看了 58000 余名儿童绘画的发展,研究了 30 万张儿童画。

正是在这种研究的基础上, 一些研究者归纳出儿童画发展的分期理论, 尽管这种发展的指向是成人绘画。

我们所熟悉的涂鸦期、图式期、写实期, 乃至于一些更为具体的划分, 就是在这一时期和以后出现的。

成人世界对儿童绘画的关注本身是一种值得赞扬的事情。

但是, 成人世界对儿童绘画的关注如果不是尊重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 而是将成人世界的审美观和功利目的强加给纯真的儿童 , 则可能会使儿童的心灵及其对美术的反应变得浑浊起来.应该看到, 儿童美术与成人美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儿童美术是儿童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智力程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

成人美术则是建立在人的身心成熟和协调运作 , 以及情感深沉稳定和智力的成熟之上的。

其基本内容反映出成熟的人对社会及自然成熟的认识, 以及技巧的精湛娴熟和对媒体的熟练驾驭。

儿童美术教育说到底是一种教育。

教育的本义总要使人发生一些心理和行为的变化, 不可避免要“教”和“育” 。

问题的症结最终回到了怎样教上。

是按照成年人的审美习惯和趣味揠苗助长, 还是保护和尊重儿童的天性, 在个性的基础上去发展 ?保持儿童美术世界的纯洁性 , 是一切智慧的、人性的教育家和美术教育家的责任。

伟大的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就曾呼吁:“在万物中 ,人类有人类的地位, 在人生中, 儿童有儿童的地位。

必须把人当人看待, 把儿童当儿童看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尹少淳---关于儿童美术的几个问题中国美术教学网德国学者克尔胜斯代纳(KerschenSteiner)花了七年的时间,在察看了58000余名儿童绘画的发展,研究了30万张儿童画后,提出了儿童绘画发展的理论,将儿童绘画发展分为:1.实验前期(涂鸦期);2.定型图式期;3.线与形色期;4.平面画期;5.立体画期。

我们比较熟悉的英国学者赫伯·里德(H,Read)在其名著《通过艺术的教育》中介绍了另一位学者博特(C,Burt)的分期,具体是:1.错画期(分为无目的的画、有目的的画、模仿的画和局部错画四个阶段);2.画线期;3.图形的象征主义期;4.图形的写实主义期;5.视觉写实主义期(包括平面期、立体期);6.抑制期;7.艺术的复苏期。

美国美术教育学者罗,曝菲德(V,Ie慨砍衄)也提出了自己的分期理论:1.涂鸦期;2.前图式期;3.图式期;4.写实萌发期;5.伪自然主义期;6.青春期危机。

上述分期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涂鸦期、图式期和写实期三个阶段,区别只在于分期上有的具体,有的概括,具体的年龄和时间长短也不尽相同。

概括地说,儿童绘画的发展总体趋势体现在:1.由单纯的动觉快感到动觉、视觉协调,进而达到对精神形象发生兴趣;2.由概括的图式把握,发细、客观的写实再现。

当然,上述分期理论和有关趋势描述,实际上是建立在一个理论假设上,即儿童必须生活在一种以西方焦点透视体系为参照的范围内。

不同文化中的主流造型艺术会显示不同的特征,并且必然会对生活在这种文化中的人(包括儿童)所认同的视觉形象形成极大的干预和影响。

研究表明,一些没有受到西方造型和空间观念影响的土著社会,即便是其成人美术也不可能形成对西方焦点体系的认同感,其儿童美术自然也不符合上述分期的特征。

此外,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西方焦点体系的造型和空间观作为唯一主流的影响力似乎发生了消解,不同国家和地域的儿童美术发展也可能更趋多样。

除了文化的影响之外,儿童的个性气质也会导致一些儿童的美术发展可能不会遵循上述分期理论。

赫伯·里德结合心理类型理论,将儿童美术学习和创作的特征分成八个类型:1.有机型;2.移情型;3.节奏模式型;4.结构形式型;5.罗列型;6.触觉型;7.装饰型;8.想象型。

其中一些类型就可能不会遵循一般认同的发展规律。

罗恩菲德也认为儿童大约在12岁左右会在造型方面显露出两种典型的类型,一是视觉型,另一是触觉型。

视觉型的儿童美术也许最终会以写实性为依归,但触觉型的儿童美术则未必如此。

触觉型的儿童以内部体感左右其造型特征.利用动觉、触觉、嗅觉、味觉、肌肉感、重力感和温度印象以及全部的自我体验与外界建立关系,往往通过夸张和改变形状表达自己对外界事物重要与否的看法,带有强烈的情绪意义,主观价值决定着物体的色彩和形式。

据罗恩菲德1945年发表的实验结果,在其实验对象中大约有43%明显是视觉型的,32%是触觉型的,其余则处于中间状态。

既然存在一些典型的触觉型的儿童,就意味着他们不会在自己的美术活动中追求写实,而所谓分期因为是一种以写实性为依归的线性描述,也就说明分期理论并不适应所有的儿童。

在尊重个性和文化多元的时代,儿童美术的特征可能会呈现更加多样的状态,当然由于科学理性的强大影响,写实性的发展可能依然是儿童美术的主流。

二、儿童美术与成人美术有何区别儿童美术与成人美术是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儿童美术是儿童身体发展水平、感知觉能力、情感态度、智力程度和生活经验的产物。

其中包含两个意思,一是自然发展,二是教育促进,自然发展是前提,自然没有发展到那一步,教育的促进终归是有限的,甚至是揠苗助长。

只有遵循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教育才能帮助儿童在美术行为和作品创作方面发展得更好。

成人美术是建立在人的身心成熟和协调运作,以及情感的深沉、稳定和智力的成熟之上的,其基本内容反映出成熟的人对社会及自然的成熟的认识,以及技巧的精湛和对媒材处理的熟练程度。

两者之间,身心成熟与否是个非常重要的界限。

尽管有时成年人会追求儿童的趣味,但两者还是不同的,一个原本就“嫩”,一个在装“嫩”,怎么会一样呢?的确,许多成人美术家都十分青睐儿童美术中显示出的那种清新、稚拙、自发性和率真。

而且,在很多焦点体系之外的文化中,成人美术的表现方式与儿童美术表现世界的方式的确非常相像,比如,基于价值判断夸张重要的形象或细节,用平面化的方式组织形象,用遮掩的方式表达空间,运用主观的或固有的色彩描绘对象,以X光式的“透视”和变形表现“所知”,在作品中贯注强烈的情绪等等。

现代美术家甚至主动以儿童美术的形式和趣味为依归,力争脱离成人社会的主流艺术创作套路,以拓展自己的表现力并获得独特的艺术个性。

立体主义画家有意识地从多重视点描绘物体,运用平面空间,并改变形象——这是儿童在艺术的自然发展过程中的典型方法。

保罗·克利(P.Klee)这类美术家努力消除他们作品中的成人痕迹,以便获得与儿童美术一样的表现性和趣味。

那么,儿童的美术作品与成人美术家的作品在哪些方面不同呢?其实,有些美术家,如毕加索等立体主义美术家、马蒂斯等野兽主义美术家,均具有坚实的技法基础,擅长他们所处时代的通常的艺术技巧,但却宁愿忽略它们而追求特殊的表现目的。

另外一些美术家,像保罗·克利,也有意追求用儿童般纯真的眼光寻找那些尚未被功利性和技术性社会所污染的东西。

克利从4至6岁儿童的形象和象征中获得灵感,创作了大量具有非凡幽默感、神秘感和稚拙感的杰出作品,并因此而享誉世界。

儿童美术家具有强烈的自发性,他们以巨大的愉悦感和强烈的参与态度创作艺术,往往固执地按照自己的方式表达思想和情感。

他们在创作时,实际上是在探索和扩展自我,并解决表现和交流的问题。

他们常常是灵活而开放地对待偶然视觉事件——颜料的滴洒、不经意的痕迹、混合的色彩等的暗示。

除了身心发展的程度导致知觉、情感、智力等差异之外,相关的美术知识与技巧的差异也出现在儿童美术家和成人美术家之间。

一些儿童可能将天空画成黄色,将树画成红色,可能是因为他们尚未形成对色彩的正确认识和调配颜色的技巧,不能按物体实际的样子表现它们。

而与此不同的是,野兽主义画家们“野性”地运用色彩,完全是出于他们有意识的追求,而非不熟悉相关的色彩知识与调配技能。

虽然,毕加索在其作品中显示了类似于儿童美术的品质,但他也熟谙通常的艺术手法、规范和惯例,具有极强的写实能力。

此外,成人所具有的生活经验,也是儿童艺术家所不具备的。

而生活的事件、危机、责任、困苦或快乐、满足是艺术创作的重要素材,有着对生活最深刻感受的个人最有可能创作出意义深刻的作品。

这也是儿童与成人无法相比的地方。

三、儿童美术教育中有哪些主要观点和方法观念和方法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一定的观念必然导致相应的方法,一定的方法也常常体现相应的观念。

因此从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来看,一定的教学方法的采用,往往体现出一定的教育观念。

在早期的儿童美术教育中,方法的取向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将几何学原理视为儿童美术的基础,并据此精确地进行儿童美术教学,这一过程可能会忽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使美术学习带有机械性和冷漠感。

还有一种则不遵循任何原则或者降低规范的影响,强调在尊重学生兴趣和个性的基础上,让他们自由地学习和表现。

真正使儿童美术教育的观念和方法成为教育领域关注对象的应该是法国哲学家、教育家卢梭。

由他开始,一些教育家在此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变得更为自觉,并且上升到教育思想的高度。

卢梭非常反对不顾儿童的自然生长规律,强行用成人社会的所谓规则来教育和训练儿童,而提倡按照儿童的天性进行教育,主张在儿童自然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了某种求知的欲望之后,才慎重地提供学习的素材和资料。

他特别强调游戏、手工,因为它们是符合儿童天性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可以逐渐培养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创造能力和客观、细致的心理品质以及实事求是的精神。

卢梭的这一思想成为后来美术教育的重要的思想基础。

儿童美术教育的具体方法较早受到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丁.H.Pestalozzi)的影响,裴氏受过卢梭的影响,承认感觉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认为形状是教育的三个重要基础(其他是语言和数字)之一,但其教学方法却与卢梭的思想背道而驰。

其教学原理是首先从几何练习开始,结合观察力的训练,最后再回到自然物——植物、动物和人物。

这种方法按照一种严格的程序由简入繁地进行,以精确和整洁来评价儿童的作品,不重视学生的创造性和个人表现。

德国教师施图尔曼(A.Stuhlmann)发展厂裴斯泰洛齐的方法,但似乎更为机械。

他要求儿童按严格的程序对简化和抽象了的形象进行仿制练习,在画有网格的纸上随着老师的口令先画水平线、垂直线、斜线、弯曲线,再画圆形。

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后,再学习按严格的比例画人物和其他物品。

真正领会卢梭教育思想精髓的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丁.Dewey),他提出了进步主义教育的思想,强调尊重儿童,以儿童为中心,但这一思想并没有立即在儿童美术教育领域发生影口向,而是搭乘美术创作中的表现主义之舟才开始逐渐影响儿童美术教育。

其中一个重要人物就是美术教师西塞克(F.Cizek),他在自己的实验班里摒弃了色彩表和追求照相般酷似自然的教学追求,而鼓励儿童用视觉形式表达他们对生活的认识。

创造力的发挥成为他教学的一今主要目标。

罗恩菲德也将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个性表达当作重要的教学目标,他甚至反对向学生教授技能和提供范本,因为这样将导致学生的摹仿行为,而认为教师的责任是创设教学情境和提供学习材料,并且只有当学生主动需要技术帮助时,教师才可以给予指导。

概而言之,儿童美术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大致可以分成两个极,一是强调理性、规则的科学理性主义,一是主张个性、创造性的浪漫表现主义,由这两极构成了儿童美术教育思想和方法的维度,每个儿童美术教育家的思想和方法无不在此维度中寻求定位,极端者有之,中庸者有之。

中国的儿童美术教育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体现出自己的思想和方法特色,具体表现为下面两个特征:1.教育思想的多元。

每位教师都被认为是思维的主体,由自身教育个性和主观追求而形成了在上述两极中的不同思想定位。

2.方法与媒材的多样。

这种多样性除了来源于儿童美术自身的发展之外,主要受到美术学科内涵的变化和创作方式、媒体材料不断发展的影口向。

四、儿童美术的真正价值是什么儿童美术的价值会随着观察者的视七不同而不同,教育家可能会视为儿童审美和身心发展的轨迹;心理学家会当作一种理解儿童心理活动的行为表象;艺术家会看作是儿童内在的感觉和情感世界最直接的反映……然而,所有人似乎都不会反对将儿童的美术发展看作是其常规教育的一种独特的和基本的组成部分。

无可否认,儿童美术是一种有价值的活动或产品,这种价值包括三个方面,即儿童自身的价值,对一般观众的价值和对艺术家的价值,其中最为重要是对儿童自身的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