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完整版)(实验稿)本文档旨在规范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提供对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明确标准。

以下是课程标准的详细内容:一、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其审美水平和艺术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美术理论和知识,掌握基本的美术技法和表现形式。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其通过艺术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1. 美术基础知识:包括色彩理论、造型原理、透视等基本概念和知识。

2. 美术技法:包括素描、水彩、油画、版画等不同材料和技法的应用和实践。

3. 艺术欣赏与鉴赏:包括对著名艺术家作品的欣赏和理解,了解不同艺术风格和流派。

4. 创作实践:通过绘画、雕塑、摄影等方式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5. 文化传统与当代艺术:了解中国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形式,培养学生对艺术文化的认知。

6. 美术史与美术理论:研究和了解不同时期的美术发展历程和理论,培养学生对艺术历史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包括课堂讲解、实地考察、艺术实践等。

2. 鼓励学生参与创作和互动,培养他们的艺术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提供示范作品和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欣赏和分析。

4. 组织艺术展览和比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5. 配备相应的教学设施和工具,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

四、评价与考核1. 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包括平时成绩、作品评选、知识测试等多个方面。

2.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展示作品,评价其思想表达和创作实践能力。

3. 评估学生对艺术知识和理论的掌握程度,并鼓励学生发展创新能力。

该课程标准为实验稿,将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专家意见进行进一步完善和调整。

参考资料- [引用的参考资料1]- [引用的参考资料2]- [引用的参考资料3]。

2024版义务教育小学美术课程标准

2024版义务教育小学美术课程标准

2024版义务教育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一、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

3. 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绘画和造型技能。

4.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强对传统和现代艺术的理解。

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技巧。

二、课程内容1. 艺术基础知识:学习绘画、色彩、造型等基本艺术知识。

2. 创意表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创意。

3. 传统文化艺术欣赏: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如国画、剪纸等,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欣赏。

4. 现代艺术欣赏:了解并欣赏现代艺术作品,培养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5. 艺术实践技能:学习绘画、造型等艺术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

6. 艺术欣赏与评论:学习欣赏艺术作品并进行评论,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三、教学方法1.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包括课堂讲解、示范教学、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2. 引导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实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3. 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活动。

4. 艺术创作实践: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实践,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四、评价方法1.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作品质量、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2. 学习笔记和作品集:要求学生记录学习过程和心得体会,形成学习笔记和作品集。

3. 同学互评:鼓励学生相互欣赏和评价作品,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和批判能力。

五、教材选择1. 综合教材:选择符合课程标准的综合教材,包括艺术知识、艺术作品欣赏和实践指导等内容。

2. 辅助教材: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辅助资料和教辅材料,以丰富教学内容。

六、课程时间安排1. 每周安排2-3节美术课,每节课45分钟。

2. 课程持续时间为一学期,根据学期安排具体内容和教学进度。

(完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完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第一部分前言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

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

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

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1是学校进行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触觉和其他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

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

来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

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

表达个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二、课程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一)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美术课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术的潜能,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组成课程的基本内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并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容,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完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完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

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

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来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

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4年版)是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结合国内外美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制定的。

该标准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艺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制定的。

以下是对该标准的具体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一、美术课程目标美术课程标准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和观察力,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美学精神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二、学科内容和要求1.美术识见和知识学生应掌握绘画、雕塑、书法、摄影等各种艺术形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应了解中国古代绘画、西方绘画、中国装饰艺术等的历史和特点。

2.创造性表达和实践能力学生应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能够通过绘画、雕塑等方式进行艺术创作,并且能够通过合作实践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思想。

3.艺术鉴赏和批评能力学生应学会欣赏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并能够提出合理的艺术评价和意见。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上,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解、示范、实践、互动讨论等。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四、评价体系美术课程的评价应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理论素养。

不仅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还要考察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五、教师的角色和要求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并且具备较高的美术技能和创作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帮助学生充分发展潜力。

六、课程的结构和资源美术课程的结构应合理,选材应多样化,体现国内外艺术成果和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和方法。

此外,还应利用实践基地、图书馆、艺术博物馆等资源,丰富学生的审美和艺术体验。

七、标准的实施与监测为了确保标准的实施,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材,同时还要进行考核和监测,以评估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和教学效果。

完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完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完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美术是一门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艺术,要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必须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让学生在研究中体验到美术的乐趣和快乐。

美术课程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受、思考和表达,发现美、创造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

三)强调综合性和探究性美术课程应该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和探究性,让学生在美术研究中不仅仅是研究技能和知识,更要学会运用这些技能和知识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四)注重实践和应用美术课程应该注重实践和应用,让学生在美术研究中不仅仅是理论研究,更要通过实践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让学生的美术作品能够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让美术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三、课程目标美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在美术研究中获得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体验和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四、课程内容美术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基础知识和技能、美术史和文化、创作实践和应用等方面。

基础知识和技能是美术研究的基础,包括素描、色彩、造型等方面的研究;美术史和文化是美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历史和文化,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创作实践和应用是美术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和应用,让学生巩固和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让美术作品能够应用到生活中去。

五、课程实施美术课程的实施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应用,注重学科的综合性和探究性,注重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研究,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让学生在美术研究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同时,美术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美术知识和专业技能,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效果的评估,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方式美术课程的设计还需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因此,美术课程的内容标准和研究活动方式也应该因年龄而异。

最新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

最新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

最新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最新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1.课程简介1.1 美术课程的意义与作用1.2 美术课程目标1.3 美术课程内容2.平台课程设计2.1 平台原则2.2 平台组织与管理2.3 平台评价与反馈3.美术基本功3.1 造型基本功3.2 色彩基本功3.3 素描基本功3.4 绘画基本功4.美术素材与技法4.1 素材的收集与整理4.2 不同材料的运用技巧4.3 不同技法的应用与发展5.美术创造与表现5.1 创意思维的培养5.2 想象力与表现力的培养5.3 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6.美术欣赏与评价6.1 艺术欣赏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6.2 艺术作品的文化解读6.3 艺术评价的标准与方法7.跨学科与综合实践7.1 美术与科学的交叉7.2 美术与语言艺术的结合7.3 美术与社会文化的联动8.美术教育的评价与发展8.1 学生美术作品的评价与鉴赏8.2 美术教育政策与发展方向8.3 美术教育的改革与创新附件:1.课程示意图2.美术教材推荐列表3.学生评价表格法律名词及注释:1.义务教育:指国家法定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阶段,包括小学和初中。

2.美术课程标准: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的文件。

3.平台课程设计:一种教学设计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和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4.美术基本功:指美术学习中基本的技能和技巧,包括造型基本功、色彩基本功、素描基本功和绘画基本功等。

5.美术创造与表现:指学生在美术学习中通过创造性思维和表现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6.美术欣赏与评价:指学生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同时学会运用相关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7.跨学科与综合实践:指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和交叉,以及通过综合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综合素养。

8.美术教育的评价与发展:指对美术教育的效果和发展方向进行评估和研究的工作。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版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版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第一部分前言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

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

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

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来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

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4年版)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4年版)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4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4年版)前言美术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根据我国教育发展战略和美术教育发展现状,制定本课程标准,以促进美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目标与内容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美术鉴赏能力。

2. 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技能和实践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 增进学生对美术与生活、美术与传统文化、美术与科技等关系的认识。

课程内容1. 美术基本理论:包括美术史、美术理论、美术批评等。

2. 美术创作技能:包括绘画、雕塑、设计、摄影等。

3. 美术与其他领域的交叉:如美术与文学、戏剧、音乐、舞蹈、影视等。

4. 美术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包括对中国画、书法、剪纸、陶艺等传统艺术的了解和创作。

5. 美术与科技的关系:如数字艺术、虚拟现实艺术等。

教学建议1.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提倡实践性教学,鼓励学生动手创作,提高实践能力。

3.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4. 创设开放性、多元化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创新。

5. 加强学科间的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评价与反馈1. 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 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美术技能、审美素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等。

3. 评价主体: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参与,形成客观、全面的评价。

4. 反馈机制: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实施与保障1. 加强美术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2. 完善美术教学设施,保障教学资源充足。

3. 开展校内外美术教育活动,拓宽学生学习渠道。

4. 加强与家庭、社会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

附录1. 教学建议与案例2. 评价方法与指标3. 教学资源推荐4. 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实施过程中请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1一2年级)(一)“造型一表现”学习领域1.目标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2.学习活动建议以游戏等多种方式,体验不同工具和媒材的表现效果,“展造型表现活动,并借助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尝试用线条、形状和色彩进行绘画表现活动,认识常用颜色。

尝试用纸材、泥材等多种媒材以及简便的工具,通过折、叠、揉、搓、压等方法,进行造型活动。

尝试实物拓印,体验拓印活动的乐趣。

3.评价要点对造型表现活动感兴趣并积极参与。

通过造型表现活动,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想象,创作若干件能反映自己学习水平的作品。

辨别12种以上的颜色。

(二)“设计一应用”学习领域1.目标观察身边的用品,初步了解形状与用途的关系。

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体验设计和制作活动的乐趣。

2.学习活动建设以观察和体验的方式,了解身边用品的形状、色彩、尺寸、材料与用逢。

用画、撕、剪、粘的方法进行简单的组合与装饰,表现自己改进用品的想法。

尝试多种媒材,引发丰富的想象,体验设计与制作的乐趣。

3.评价要点观察身边的用品,了解形状与用造的关系,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尝试运用2种或2种以上的工具、媒材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

仔细观察,发挥想象,认真完成设计和制作活动。

正确、安全地使用工具和材料。

(三)"欣赏一评述”学习领域1.目标观赏自然景物和学生感兴趣的美术作品,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感受。

2.学习活动建议.通过观摩、讨论的方式,欣赏学生感兴趣的美术作品(如中外表现儿童题材的美术作品)。

欣赏与了解民间玩具和现代儿童玩具,感受其造型与色彩的特点。

通过观摩录像、图片等,对动漫作品,特别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国产动漫作品进行欣赏与讨论。

通过晨评等活动,欣赏自己和同学创作的美术作品,交流想法,相互评进。

通过实地观摩或观看图片和录像等,观赏自然景色和动植物的形状与色彩。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制订,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需要人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

因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图像作为一种有效而生动的信息载体,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

形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在学校体系中,大多数课程都是建立在抽象符号的基础上,而美术课程则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向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

美术课程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

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2年修订版(原稿)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2年修订版(原稿)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2年修订版(原稿)2022年教育部制订目录第一部分前言2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7)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25)第一部分■■刖百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成为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学科。

美术教育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美术课程以独特的方式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觉和形象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制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课程性质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课程基本理念(-)形成学生的基本的美术素养。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全面发展。

因此,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以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地区的美术教学的条件和环境。

应注意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2024版义务教育小学美术课程标准

2024版义务教育小学美术课程标准

2024版义务教育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全民族素质,制定本课程标准。

课程性质1. 美术课程性质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

美术课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人文素养。

2. 美术课程目标通过美术课程的研究,学生能够:- 获得必要的美术基本技能和知识;- 形成审美判断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增进对美术学科和相关文化的了解;- 促进人格健全发展。

课程内容1. 课程结构美术课程分为四大领域:绘画、雕塑、设计、工艺。

每个领域又细分为若干模块,具体内容如下:- 绘画:水彩画、油画、素描、速写、版画等;- 雕塑:泥塑、木雕、石雕等;- 设计:平面设计、立体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 工艺:编织、刺绣、陶艺、金银饰艺等。

2.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教育价值的题材,注重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融合,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扩展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课程实施1. 教学建议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实践,发展学生的美术能力。

2. 评价建议评价应注重学生美术研究的过程和成果,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和激励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附录1. 教学资源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利用图书馆、网络、博物馆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2. 教学建议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实现自身价值。

3. 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评价、作业评价、作品展示等,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小学美术教育,旨在为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师生提供指导和参考。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版完整版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版完整版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版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一、课程价值(一)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三)促进学生感知觉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四)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形成(五)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二、基本理念(一)面向全体学生(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三)关注文化与生活(四)注重创新精神三、课程设计思路(一)以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二)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的教学更大的空间(三)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分学段设计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如下: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意,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阶段目标(分目标)本课程的阶段目标具体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加以描述。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1.教师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

2.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3.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意能力和实践能力。

4.从单纯的技能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

5.增强美术学习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联系。

6.建立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7.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

8.积极探索各种生动有趣、适合学生身心特征的教学手段。

9.推进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10.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

(完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完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第一部分前言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

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

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

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1是学校进行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触觉和其他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

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

来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

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

表达个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二、课程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一)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美术课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术的潜能,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组成课程的基本内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并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容,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第一部分前言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一、课程性质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来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二、课程基本理念一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美术课程注重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发挥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提高精神和生活品质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三关注文化与生活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四注重创新精神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三、课程设计思路一以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综合性和探究性美术课程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为了便于学习,将创作活动再具体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包括设计和工艺学习内容,既强调形成创意,又关注活动的功能和目的;“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综合性学习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美术课程特别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新的学习领域;“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提供了上述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等方面相综合的活动,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上述四个学习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每一学习领域各有侧重,又互相交融,紧密相关,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分学段设计内容标准和学习活动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美术课程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分成4个学段即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并结合四个学习领域分别设计内容标准与学习活动,从而形成依次递进、前后衔接的课程结构,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在美术方面的情意特征、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三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教学更大的空间美术课程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为此,美术课程提出一些具体的学习活动建议,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向学习目标发展;不同地区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和采纳这些学习活动建议,也可以向学生提出其他学习活动建议,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灵活、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如下;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二、分目标美术课程分目标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设定如下;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1.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运用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2.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3.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1.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与价值以及“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知道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程序,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逐步形成关注身边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智慧;2.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根据意图选择媒材,合理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活动,体验设计、制作的过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3.养成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三“欣赏评述”学习领域1.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2.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3.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四“综合探索”学习领域1.了解美术各学习领域的联系,以及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逐步学会以议题为中心、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方法,增强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2.认识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学习成果;3.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内容说明本标准的四个学习领域,在比例上不作具体的规定,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各学习领域分别由目标、学习活动建议和评价要点三部分组成;目标是课程总目标和分目标的具体化;学习活动建议针对内容标准提出一些更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这些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可选择性,各地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和采纳其中的建议,实施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向目标发展;评价要点则提出检测目标达成度的要点;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说明“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媒材和手段,表达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乐趣,逐步形成基本造型能力的学习领域;造型是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但在本学习领域中指运用描绘、雕塑、拓印、拼贴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美术创作活动;表现则是通过多种媒介进行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的过程;造型与表现是美术创造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 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说明“设计应用”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与交流信息,美化环境与生活,逐步形成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本学习领域中“设计”的含义既包括现代设计的理念与方法,也包括传统工艺的思想、制作手段与方法;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以形成学生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为目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科知识融入生动的课程内容中,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关注环境和生态,突出应用性、审美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三“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说明“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学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愉悦之外,还应认知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并用语言、文字、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美术欣赏方法,学会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要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与社会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作品,涵养人文精神;教师要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与当地地理、历史、经济、民俗的联系,使欣赏与评述活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四“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说明“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1融美术各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2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3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需要教师改变思维定势,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接点,设计出丰富多彩并突出美术学科特点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二、课程内容第一学段1~2年级1.“造型表现”学习领域1目标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2学习活动建议以游戏等多种方式,体验不同工具和媒材的表现效果,开展造型表现活动,并借助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尝试用线条、形状和色彩进行绘画表现活动,认识常用颜色;尝试用纸材、泥材等多种媒材以及简便的工具,通过折、叠、揉、搓、压等方法,进行造型活动;尝试实物拓印,体验拓印活动的乐趣;3评价要点对造型表现活动感兴趣并积极参与;通过造型表现活动,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想象,创作若干件能反映自己学习水平的作品;辨别12种以上的颜色;2.“设计应用”学习领域1内容标准观察身边的用品,初步了解形状与用途的关系;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体验设计和制作活动的乐趣;2学习活动建议以观察和体验的方式,了解身边的用品的形状、色彩、尺寸、材料与用途;用画、撕、剪、粘的方法进行简单的组合与装饰,表现自己改进用品的想法;尝试多种媒材,引发丰富的想象,体验设计与制作的乐趣;3评价要点观察身边的用品,了解形状与用途的关系,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尝试运用2种或2种以上的工具、媒材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仔细观察,发挥想象,认真完成设计和制作活动;正确、安全地使用工具和材料;3.“欣赏评述”学习领域1内容标准观赏自然景物和学生感兴趣的美术作品,用简短的语言大胆表达感受;2学习活动建议通过观摩、讨论的方式,欣赏学生感兴趣的美术作品如中外表现儿童题材的美术作品;欣赏与了解民间玩具和现代儿童玩具,感受其造型与色彩的特点;通过观摩录像、图片等,对动漫作品,特别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国产动漫作品进行欣赏与讨论;通过展评等活动,欣赏自己和同学创作的美术作品,交流想法,相互评述;通过实地观摩或观看图片和录像等,观赏自然景色和动植物的形状与色彩;3评价要点乐于参与欣赏学习活动;用简短的语言表达对美术作品和自然景色的感受;4.“综合探索”学习领域1内容标准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或以造型游戏与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象、创作和展示;2学习活动建议利用各种媒材,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想象,创作美术作品,并表达自己的感受;根据儿歌、童话或故事,创作头饰或面具等,进行游戏或表演;创设一个与生活相关的情境,用各种媒材制作小道具,开展模拟或表演活动;共同设计、布置学生美术作品展览或美化教室;3评价要点积极参与造型游戏活动;结合儿歌、童话或故事,运用媒材进行创作与展示;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第二学段3~4年级1.“造型表现”学习领域1内容标准初步认识线条、形状、色彩与肌理等造型元素,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观察、绘画、制作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激发丰富的想象,唤起创造的欲望;2学习活动建议用写生含速写、记忆、想象和创造等方式,进行造型表现活动;学习线条、形状、色彩和肌理的基本知识,并用于描绘事物,表达情感; 选择各种易于加工的媒材,运用剪贴、折叠、切挖和组合等方法,进行有意图的造型活动;尝试用毛笔、水性颜料、墨和宣纸等工具、材料,开展趣味性造型活动;用描绘、剪刻和印制等方法,进行简易版画创作;3评价要点对造型表现活动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并表现出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绘画作品中表现自己所观察到的事物的特征和感受;运用3种以上的方法,创作表达一定意图的立体作品;认识和运用原色、间色和冷暖色;2.“设计应用”学习领域1内容标准尝试从形状与用途的关系,认识设计和工艺的造型、色彩、媒材,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形式原理,用手绘草图或立体制作的方法表现设计构想,感受设计和工艺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2学习活动建议观察和分析用品的造型、色彩、媒材与用途的关系,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形式原理;根据物品的用途,提出设计构想,用手绘草图或立体模型的方法加以呈现;选择身边的媒材,学习运用多种方法如撕、剪、刻、折、叠、编、卷曲、插接、描绘等进行简单的工艺制作;3评价要点关注物品的形状与用途的关系,从设计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描述与分析;根据物品的用途,大胆进行想象,表达自己的创意;知道3种或3种以上制作的方法,了解工艺制作的过程;初步养成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大胆想象和追求创意的习惯;正确、安全地使用工具和媒材;3.“欣赏评述”学习领域1内容标准欣赏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中外美术作品,用语言或文字等多种形式描述作品,表达感受与认识;2学习活动建议尝试对美术作品,特别是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美术作品,用语言或文字进行描述,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搜集我国民间美术作品如剪纸、年画、传统纹样、皮影、面具等,并了解其中的特点或寓意,进行交流;认识公共场所中常用的图形符号,了解其作用,欣赏与分析其创意;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我国民居建筑的特色;3评价要点积极参加美术欣赏活动,主动搜集我国民族、民间美术作品或图片; 知道2种或2种以上的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的主要特点以及作品的寓意; 用恰当的词语、短句等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识别3种或3种以上公共场所中常用的图形符号;4.“综合探索”学习领域1内容标准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品德与社会和科学等学科内容,进行美术创作与展示,并发表创作意图;2学习活动建议根据各种材料特点,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象,创作美术作品,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进行美术创作;与同学们一起讨论并选定展示美术作品的方案,布置学生美术作品展览,美化教室或学校环境; 根据诗歌、童话、故事或创设某一情境,制作纸偶、乐器、皮影等作品,并进行表演,或举办集体生日庆祝等活动;结合品德与社会、科学等学科内容,设计并制作学校、村庄、公园、游乐场的地图或模型;3评价要点积极参与造型游戏活动,并乐于与同学合作;对媒材的形状、色彩和材质感兴趣,发现并收集身边可以用于造型活动的各种材料,进行联想和创作;积极开动脑筋,结合语文、音乐、品德与社会、科学等学科内容进行创作与展示;大胆地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对他人的作品进行评述;在活动前做好各种准备,并在结束时进行收拾整理;第三学段5~6年级1.“造型表现”学习领域1内容标准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和空间等造型元素,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合适的工具、媒材,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表达思想与情感;2学习活动建议尝试不同的造型表现方法如写实、夸张、抽象、装饰等,运用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描绘事物,表达思想与情感;学习对比、调和等色彩知识以及简单的绘画构图和透视知识;尝试中国画的表现方法,体验笔墨趣味;运用泥、纸、泡沫塑料等多种媒材,创作动物、人物和景物等立体造型作品;学习漫画、动画的表现方法,并进行创作练习;运用计算机、照相机等进行造型表现活动;3评价要点尝试多种表现方法,有意识地运用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了解基本的构图知识,合理地安排画面;在绘画作品中表现物体的近大远小的空间关系;运用对比色、邻近色,表现适合的主题;根据不同媒材的特点,结合自己的创作意图,灵活运用所学的方法创作若干件美术作品;用语言或文字评价自己和同学的作品;2.“设计应用”学习领域1内容标准从形态与功能的关系,认识设计和工艺的造型、色彩、媒材;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形式原理以及各种材料、制作方法,设计和装饰各种图形与物品,美化环境与生活,并与他人交流设计意图;2学习活动建议学习设计的形式原理,观察、分析设计作品的造型、色彩、结构、尺度、材质、肌理与功能的关系;从日常用品中发现问题,尝试用自己的设计加以改进,并做简单说明; 选用各种材料进行工艺制作如玩具、风筝、陶艺制作等的练习;运用视觉传达设计的知识,为学校的运动会、文娱活动、节庆以及社区或村庄进行设计;学习民族传统纹样,用单独纹样进行设计练习;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技法进行立体模型的制作练习;学习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标志、招贴、请柬、相册等设计;3评价要点理解设计的形态与功能关系以及设计的作用和意义;有意识地运用形式原理进行设计和制作;在设计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创意;知道单独纹样的设计方法和应用;利用材料的特性进行简单的加工制作;运用设计知识,评述自己和同学的设计作品;熟练、安全地使用工具;3.“欣赏评述”学习领域1内容标准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美术家;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用简单的美术术语对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2学习活动建议以讨论、比较等方式,欣赏不同种类的绘画作品如速写、素描、中国画、油画和版画等,了解有代表性的画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之后记
(研制美术课程标准项目组负责人尹少淳)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即将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无疑,这将有助于广大美术教师更好地理解新美术课程标准,并有效地加以实施。

现发表该书的后记,以便让教师们对课程标准的研制情况和解读的撰写工作有个基本的了解。

在国家教育部的统一布置和领导下,《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经过近一年的研制,终于在2001年7月付梓,与全国的广大美术教师见面了。

回首一年的工作,真是百感交集,值得欣慰的事情很多,感到遗憾的地方也不少,的确有很多方面值得反思和总结。

新《美术课程标准》之完成,得益于国家教育部给我们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开拓创新的环境和条件,也有赖于广大美术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殷殷期盼和对我们工作的热情支持。

当然,更为直接的原因是我们有一个关心和热衷于美术教育事业、有着一定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研究团队。

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研制项目组的组成人员是:
尹少淳研制课题组负责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钱初熹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系副教授、美术学博士
王大根上海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胡知凡上海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美术系副教授
陈卫和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副教授
米海峰山东省教学研究室中学美术高级教师
侯令北京市崇文区教育局美术特级教师、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陈通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美术教育》主编
奚传绩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姚今迈北京教育学院美术系教授
欧京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教材编辑室主任、副编审
刘冬辉人民教育出版社艺术室主任、编辑
黄丽雅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主任、教授
杨建滨华中师范大学美术系副教授
李维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社长、编审、美术学博士
卢辅圣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编审
黄宗贤四川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美术学博士
陈寿鹏上海市蕃瓜弄小学美术特级教师
王竹湖北省武汉市教学研究室美术特级教师
周卫上海书画出版社教材室主任、副编审
李小夫湖南省郴州市第二中学美术特级教师
此外,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艺术处章瑞安处长和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李绵璐教授也始终关心《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多次参加讨论,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指导意见。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全体成员围绕着推动美术课程改革这样一个崇高的目的保持着高度的团结和协作精神,在人格和个性上相互尊重和包容,在知识和经验上相互补充和完善,这种有机互动性使得整体力量远远大于由每个个体的简单组合所产生的力量。

同时,课题组的每一个成员又基于自己对问题的独特认识,坦率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大家经常性地就一些问题进行热烈的讨论甚至激烈的争论。

正是这种负责任的态度和科学求实的精神使得《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在不平坦的道路上顺利的推进。

没有这么一种合作的精神和负责的态度,完成这样一项艰难的工作是难以想象的。

因为我们面临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最深刻的一次改革,在这场改革面前我们谁也没有经验。

我们都有自己的教育背景,它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我们习惯于将教育现象放在我们的教育背景前来观看和考察,协调者我们认同和接受,不协调者我们否认和拒绝。

但是我们所看重的教育背景并非永远是合理的,我们应该学会用一种新的教育的参照系统来看待教育的现象和教育的发展,这样我们才会发现我们的基础教育的确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

所谓基础教育改革就是要革除不合理的地方,增加合理性,使之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所以,研制《美术课程标准》之初,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要调整和改变我们自己的教育观、课程观、教师观、学生观。

只有首先自己改变了观念,才可能谈得上研制一个体现新观念的《美术课程标准》。

而改变观念则意味着首先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所幸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是一个学科的孤立行为,而是学科群的整体行为,这给了我们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和环境。

在学习和建立新观念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来自教育部领导和有着先进教育观念的其他学者们的很大帮助。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我们对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根本观念的认识。

以往基础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大都肇因于没有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才会改变以往过分强调以学科为中心组织知识和知识繁、难、偏、旧的状况,而努力从学生的发展和需要来选择和组织知识;我们才会改变以往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状况,而努力将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才会改变以往单纯注重接受性学习、机械训练和死记硬背的状况,而努力加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我们才会改变以往注重评价的选拔和甄别功能的状况,而注重评价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

正是将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根本观念应用于美术学科,使我们对美术课程的性质、价值、理念、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问题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并为探索新的课程资源和建构新的教材开辟了新的思路。

如果要对这次美术课程改革作简单的描述的话,我们以为这样一种描述应该是简明和适宜的:
在美术学科中,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用的、感兴趣的、能够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并将它们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增强愉快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学习,努力形成学生的基本美术素养,让他们学会学习,并形成有益于社会和个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美术课程的改革不是少数专家、学者的工作,而是全体美术教师的共同事业,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的实施更是有赖于广大一线美术教师卓有成效的工作。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工作,所以他们也面临着转变观念的问题。

正确地理解《美术课程标准》是转变观念的有效途径之一,更是有效实施《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前提。

出于这一认识,我们组织了《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的几位同志编写了这本《解读》。

具体分工是:
尹少淳--主编、撰写问题1至23;
陈卫和--撰写问题24、问题29至31、问题72至83;
米海峰--撰写问题25、问题33至35;
侯令 --撰写问题26、问题36至37、问题51至53;
钱初熹--撰写问题27至28、问题38至41、问题54至55、问题64至71;
胡知凡--撰写问题42至50;
王大根--撰写问题56至63。

我们紧扣《美术课程标准》的精神与特点,有针对性地拟出了83个问题,并对其做了较为清晰而明确的回答。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既涉及了较为宏观和抽象的理论性问题,也涉及了较为微观和具体的操作性问题。

采取这样一种方法来撰写《解读》,是基于我们对结构与功能关系的思考。

我们认为在这样一种相互关系中,应该遵循功能优先的原则,而结构只能服务于功能。

正是考虑特殊的功能,我们才选择了问答和对话这种结构和文体。

采用问答的方式,能使每一个问题更为明确和突出,容易使教师在非常短的时间里迅速抓住问题的要点和关键。

应该说,这种方式是比较适合美术教师的阅读习惯的。

同时,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对话方式,实际上也虚拟了问答双方的存在并构建了一种交流的平台,给教师一种情景感和亲切感。

这,不正是我们这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吗?
由于时间的原因,也由于我们理解方面的原因,一本《解读》尚不足以将此次美术课程改革的精神全面而准确地解释清楚,挂一漏万和讹误的现象在所难免,所以还希望教师们结合其他文件的学习,以求自己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要在自己的实践和探索中努力去体验、感受和思考。

毕竟,实践才能出真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