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导学案及答案(20200513233520)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带答案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6624d2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be.png)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带答案春江花月夜》导学案研究目标:1、通过诗歌的意象和意境,领略言外之意和景外之韵。
2、感悟初盛唐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深沉思考,体味丰富的情感。
研究重难点:意象和意境,人生哲学研究方法:诵读法,鉴赏法课时:1课时研究过程:课前预案:注音:滟滟芳甸,水村渔市,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导入新课:这首诗是___的《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二、诵读,找出全文的线索:划分层次:月下之景:月色无垠,月色纯净。
月下之思:人生无尽,宇宙永恒。
___之情:___,游子思归。
三、品读第一部分:1、这八句写了什么意象?给这幅图画命名。
请大家自己找出意象。
”命名为“春江花月图”。
2、用几个词语概括这幅图画的意境。
壮丽高远,清幽静谧,朦胧恬静,空灵梦幻。
四、品读第二部分,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互相关系。
面对空阔静谧的___美景,面对一轮皓月,作者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感慨?他的感慨与其他古代诗人有何不同?___认为,个体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宇宙无穷,人类生生不息。
所以“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和“年年只相似”的___得以共存。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这正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五、品读第三部分,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1、赏析“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一句“徘徊”的妙处。
通过拟人手法,写出月游移不定的动态,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
与后文的“卷不去”“拂还来”相呼应,写出月亮的不忍之心,但此种做法却惹得思妇更为思念。
2、“卷不去”“拂还来”表达了思妇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话明指月光洒在门帘和捣衣砧上不忍离去,暗指思妇的愁思无法排遣。
3、“鱼龙”“鸿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分析其作用。
鱼龙、鸿雁是用典——“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951011e1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cb.png)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学习目标】1、准确理解诗句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重点)2、理解诗歌所呈现的景色美、哲理美和情感美,体会诗中景、理、情的融合。
(难点)【作者介绍】张若虚(约660年-720年),扬州(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
张若虚生平事迹不详,唯知其曾任兖州兵曹。
开元初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
其诗作语言清丽,富有跌宕起伏的音乐美感,诗境优美深邃。
《全唐诗》中张若虚的诗作仅存两首,一首是五言排律《代答闺梦还》,写闺情,诗风近齐梁;另一首就是千载传诵的抒情杰作《春江花月夜》。
【背景介绍】作者创作此诗时,也许是宦游在外,也许是羁留异乡。
在一个月朗风清、春暖花开的夜晚,作者漫步江边。
他仰望挂在天边的一轮皎月,沐浴着湿润的江风,面对滚滚流去的江水,嗅着淡淡的花香,不禁在景色中沉醉。
于是他感慨万千,诗兴大发,临江赋诗。
【文体知识】《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由陈后主创制,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
书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
后来隋炀帝又曾作过此曲。
张若虚这首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语言清新,叙写了民间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面貌为之一新。
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诗人因此名垂后世。
【古今评说】《春江花月夜》谓是“诗中的诗,顶峰的顶峰”(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享有“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的美誉,张若虚也因为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读准字音】滟滟(yàn)芳甸(diàn)霰(xiàn)汀(tīng)捣衣砧(zhēn)碣石潇湘(jié)1【解读题目】文章标题包含了几种意象?哪个意象贯穿全诗?本诗展现了它的哪几种状态?找出对应的诗句。
【划分层次】根据诗歌内容,可划分为三个层次,概括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写在下表中的空缺之处。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教师版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0bec3705a300a6c30c229f98.png)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生平及其作品的风格特点2.走进诗歌塑造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继续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用自己的智慧来再现诗歌无穷的艺术魅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水平。
2、培养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感悟人生的真谛,净化心灵,启迪智慧。
【学习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智慧来再现诗歌的艺术魅力,体味诗歌意境。
【学习难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境,找出景语推测作者抒发的感情,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学习过程】一、文学常识1作者介绍张若虚(约 660-约 720),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
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
曾任兖州兵曹。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荣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等赞誉。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2、解题《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
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
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
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
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3、创作背景《春江花月夜》由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最早收载,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吴声歌”。
其曲调,相传为陈后主所创,内容是写艳情的“宫体”诗,隋及唐初才逐渐改变为写景诗,但仍为五言短篇,张若虚首次将这一旧题改造成七言歌行。
《春江花月夜》学案(有答案)
![《春江花月夜》学案(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cef7b7d9b6648d7c1c7465d.png)
第6课春江花月夜学习目标 1.探讨由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引发出的对宇宙、人生哲理的思考。
2.分析本诗情、景、理水乳交融的艺术手法。
月夜[唐]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赏析刘方平的诗写得清丽、细腻、新颖、隽永,在当时独具一格。
这首诗的前两句就颇有画意。
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夜的暗影中。
这明暗的对比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空庭的阒寂。
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半更深,正是一天当中气温最低的时刻,然而,就在这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
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还显得很微弱,诗人不但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
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一、作者简介张若虚,扬州人。
曾任兖州兵曹。
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存诗二首,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后人评价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二、背景简介《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曲》。
其曲调,或说创自陈后主叔宝,或说创自隋炀帝杨广。
据杜佑《通典》记载,武则天长安年间,该曲调尚在流传。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录有《春江花月夜》数首,其中,杨广两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两首。
张子容两首的写作年月在张若虚此诗之前。
杨广等五首诗的内容,大都是敷衍题目而描写景色,或稍涉脂粉;形式则或为五言四句,或为五言六句,体制短小,格局拘束。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课前课后).doc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课前课后).doc](https://img.taocdn.com/s3/m/9ed640cdddccda38366bafa6.png)
不胜扁舟扁担徘徊捣衣磁潇湘碣右但见:摇情: 碣石:靑枫浦上不胜愁鸿雁尙龙潇湘:春江花月夜导练案吕江波【预习学习目标】1、疏通字词,整体感知诗歌。
2、质疑讨论、探究诗歌内容。
3、诵读诗歌,设计个性诗歌诵读展现。
一、【知识卡片】1.了解作者及诗的相关知识⑴作者: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⑵诗的相关知识:《春江花月枚》为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枚》,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2.听录音诵读诗歌给加线的字注音腦他芳甸似霰辽上红尘复皎逋上3、再读课文,解释下列加线词的含义W:霰:扁舟了:明月楼: 月华:可怜楼上月徘徊水成文二、品读探究1、在这首诗歌屮,表现月亮变化过程的诗句分别是哪四句?2、结合上面问题的理解那么你认为木诗的层次结构该如何划分?请写出大概层意。
3、一首好的诗歌就是一幅完美的画,赏读诗歌前八旬,诗人写到了哪些意彖?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4、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优美生动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5、面对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的遐想,作者提岀了什么样的问题?睹月思情,引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思考?(用原文诗句回答)三|、诵读设计诵读是对诗歌的情感、意境理解感悟的再现,表演朗读是对诗歌的再创作。
同学们把你的诵读设计,进行组内研讨后,告知班级诵读导演。
我的诗歌我做主!四、我的质疑五、日常积累古诗中的常见意象意象表达情感举例思念,怀想,寂寞,冷落,凄美。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学生案).doc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学生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c29e118caf45b307e97197a1.png)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学习目标L1、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述志达情的主要文脉,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4、继续培养学生于诵读屮品味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水平。
【学习重点】:【学习难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意境。
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理、情。
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以学生自主学习、自由讨论为主,教师给予恰当的点拨。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整体了解,朗读理解。
一、导入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坛,《春江花月夜》带着皓洁的月光像钻石一般熠熠生辉,引人注目,闻一多先生曾将此诗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评论家说张若虚这一首诗可以“孤篇盖全唐” O 今天我们来欣赏这篇经典诗作。
二、了解作者张若虚(660年-约720年),字号不详。
唐代诗人。
扬州(今屈江苏)人。
曾任兖州兵曹。
屮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以文词俊秀驰名京都。
开元初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吴中四士”。
工诗,尤擅七言。
诗以《春江花月夜》着名。
今仅存诗两首。
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I日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別绪及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空明清丽,洗去了宫体诗的脂粉气。
其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二句为历代传诵。
三、朗读、理解1、听配乐朗读2、自由朗读3、看注解,查工具书,问同学,弄懂下列词语:连海平:江潮入海,海江相平。
共潮生:明月和潮水一同生长。
iffiiffi:水中月光闪烁荡漾的样子。
芳甸:芳草丰茂的原野。
甸,郊外之地。
霰: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空里流霜不觉飞:月光象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又感觉不到它的飞动。
青枫浦上不胜愁:青枫浦,一名双枫浦,在今湖南浏阳县。
专题1《春江花月夜》导学设计(含答案)
![专题1《春江花月夜》导学设计(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7f312feefdc8d376ee3271.png)
春江花月夜一、诗人名片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
唐中宗神龙年间,以文词俊秀,名扬京都。
又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
张若虚现存诗仅《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闺梦还》二首。
这首堪称千古绝唱的名篇《春江花月夜》,使他在诗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
二、诗词故事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浮沉录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在今天已家喻户晓,但是,这位诗人和这一杰作在明代以前的命运,却是坎坷的。
从唐到元,他和它被冷落了好几百年。
这篇杰作虽然侥幸地因为它是一篇乐府而被凡乐府皆见录的《乐府诗集》保存下来,但由宋到明代前期,还是始终没有人承认它是一篇值得注意的作品,更不用说承认它是一篇杰作了。
明代嘉靖时期(16世纪中叶),李攀龙的《古今诗删》选存此诗,可以说是张若虚及其杰作在文坛的命运的转折点。
随着“初唐四杰”的地位与作品被重新评估和重视,这篇属于这个流派的杰作开始闪耀其耀眼的光辉。
——程千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三、文题背景《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
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
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
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两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两首,温庭筠一首。
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
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
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于张若虚了。
一、诵读,整体感知1.本诗共36句,朗读起来不方便,可据诗的内容和用韵特点(四句一韵)进行切分,不妨看成由九首绝句、三类诗组成:(1)写景诗(前八句),描绘春江花月夜的幽静纯美景色,景美。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388d15c4028915f814dc254.png)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 时间: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王闿运
江月照千秋 孤篇压全唐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 一、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几个基本方法——诵读吟咏、赏析意象、锤炼字句、把握情感。
二、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述志达情的主要文脉,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三、理解诗中景情理的联系,接受美的熏陶。
重点:“月”的意象与文中思想感情的联系。
难点: 把握诗人的感情基调,理解诗人的哲理思考。
1、滟滟______
2、芳甸_______
3、霰________
4、汀_______
5、捣衣砧_______
6、碣________石
————————————————————————————————————————————
二、作者由“月”引发的哲思是什么?你读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三、品读细节,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月”来写思妇游子相思之情的?。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d6296de45c3b3567ec8be4.png)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导学目标:1、赏析诗歌的景、情、理,提高理解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导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导学难点:诗歌中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1、什么是诗歌的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
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2、什么是诗歌的形象?诗歌的艺术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即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自然景物形象即景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物)和客观事物的形象即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物)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3、什么是诗歌的意境?“意境”也叫境界,所谓“意”,是指诗人的思想情感,是诗人在理解和认识生活的基础上的主观感受;所谓“境”,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事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征的艺术形象。
两者相互渗透,形成和谐的统一体。
因此,所谓“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人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我们读了这首诗,在脑海中立即会显现出一幅李白在长江边上送别友人的图画:烟花三月,诗人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后站在长江岸边,望着那远去的船帆越来越小,最后成为一个白点,消失在那远方的天水交际处,而诗人还久久地伫立在江岸边,望着那滚滚的向天际流去的江水……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分别时的离情别绪,都完全融入具体的景物描写之中。
2020-2021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春江花月夜》导学案
![2020-2021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春江花月夜》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1dd297efc4ffe473268ab1d.png)
《春江花月夜》【预习案】1.了解《春江花月夜》基本常识,预习有关月亮的诗句,体会其中的含义解题:《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清商曲辞、吴声歌。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
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
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
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
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
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
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
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2.熟读诗歌,体味诗歌蕴含其中的情感。
【课堂案】一、导入月亮是一首悬挂在天空的诗”,古往今来,人们遥望星空,总会生发无尽的遐想。
一轮明月,一处春江,几处花林,静静地也是默默地等待千百年来历代读者的到来,等待我们的领悟。
今天我们就来聆听一曲被称为“孤篇压全唐”的唐代绝响——《春江花月夜》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一)作者: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
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
被誉为吴中四士。
曾任兖州兵曹。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加:有“明月诗人”之称)三、初读感知:层次结构1.自由朗读2.层次感知此诗应分成三个部分: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写月下之景;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澄澈的美妙境界。
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写月下之问;由孤月“照”孤人,人月相伴,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写月下之情;由眼前的飘移不定的白云,进而写扁舟游子的离愁别绪,从而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一二层: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为一层,写游子思家。
结构上,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d6e3148fce2f0066f433223d.png)
《春江花月夜》教学目标:1、了解张若虚,在诵读中初步感受诗歌。
2、缘景明情,赏析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4、深刻领悟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和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哲理,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纯洁情感,真、善、美精神的追求。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问题一文中含有月的句问题二:诵读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文章内容问题三找出句诗中的意象,体会画面特点(意境)问题四:“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营造了怎样的意境?问题五诗人此时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他思索了什问题?与古人的思索“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曹植《送应氏》),“人生若尘露,道邈悠悠”(阮籍《咏怀》),“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是一致问题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你有怎样的领悟的问题七思考诗歌 1—3句,写了什么内容”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白云一片去悠问题八:问题九“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问题十“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四中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问题十一“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表达出思妇什么样的感情拓展延伸:诗歌中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春江花月夜》导学案略问题一答案:) 景物美春江月夜的美景 (问题二答案:) 哲理美江畔月下的美思 ()情感美因月而起的美情 (前八句写了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描写了一副清幽恬淡的意境。
问题三答案:明月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与江潮相互辉映,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感叹江月长明而人诗人面对这一轮江月深深地思考着,满怀感慨和迷惘,问题四答案:生短促,这里月的叠用、人的叠用以及江的叠用,有一种音节美、韵律美,断而复续,飞丝相接,给人一种清峻雄奇之感问题五答案:略问题六答案: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春江花月夜导学(有答案)
![春江花月夜导学(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668aaca49649b6649d74702.png)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反复诵读,熟练背诵课文;学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赏析诗歌的景致美、哲理美和情感美。
【学习重点】理解文章意境,感悟人生真理。
【学习难点】体会诗歌写景、言理与抒情的完美结合。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作家档案张若虚,初唐诗人,扬州人。
诗文与、、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
曾任兖州兵曹。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仅存诗两首,一首是五言排律《代答闺梦还》,写少妇春思之情;另一首《春江花月夜》是千载传诵的抒情杰作,曾被闻一多先生赞誉为“”,张若虚也因此“孤篇盖全唐”的杰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清末王闿运语)。
2、字音辨识滟滟()芳甸()似霰()汀上()纤尘()纤夫()皎皎()浦上()扁舟()扁担()徘徊()()捣衣砧上()碣石()潇湘()()3、词语释义滟滟:芳甸:霰:穷已:但见:扁舟:离人:青枫浦上不胜愁:可怜:徘徊:无限路:4、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5、预习疑难:二、文本研习(一)、诵读指导①初读课文,疏通字词句,整体感知诗歌②再读课文,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者的情感③美读课文,置身诗境,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和作者的内心情感(二)(独学)整体感知,把握层意与主旨:1、本诗题目令人心驰神往:、、、、,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其中““字是全诗的核心词语,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请圈出诗句中表现这一过程的词句-----------------------------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2、你认为本诗的层次结构该如何划分?请根据提示划分层次。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620dd450e2524de5187e8e.png)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主备人复备人编号审核人【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熟练背诵课文;学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赏析诗歌的景致美、哲理美和情感美。
2、过程与方法:走进诗歌塑造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感悟人生的真谛。
【学习重点】理解文章意境,感悟人生真理。
【学习难点】体会诗歌写景、言理与抒情的完美结合。
【教法学法】诵读记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点拨指导【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选用】投影【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作家档案张若虚,初唐诗人,扬州人。
诗文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
曾任兖州兵曹。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仅存诗两首,一首是五言排律《代答闺梦还》,写少妇春思之情;另一首《春江花月夜》是千载传诵的抒情杰作,曾被闻一多先生赞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张若虚也因此“孤篇盖全唐”的杰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清末王闿运语)。
2、题目解说春江花月夜,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始创于陈后主,题目中包括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令人心驰神往。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3、字音辨识滟滟()芳甸()似霰()汀上()纤尘()纤夫()皎皎()浦上()扁舟()扁担()徘徊()()捣衣砧上()碣石()潇湘()()4、词语释义滟滟:芳甸:霰:穷已:但见:扁舟:离人:青枫浦上不胜愁:可怜:徘徊:无限路:5、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6、预习疑难:二、课堂学习(一)、诵读指导①初读课文,疏通字词句,整体感知诗歌②再读课文,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者的情感③美读课文,置身诗境,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和作者的内心情感(二)(独学)整体感知,把握层意与主旨:1、本诗题目令人心驰神往:、、、、,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高二语文《春江花月夜》导学案和答案
![(高二语文《春江花月夜》导学案和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1fd473327284b73f3425027.png)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一、“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专题概述隋、唐帝国的建立,南北分裂局面的结束,经济的发展,民族的融合,为诗歌艺术创作开拓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唐代日趋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统治者对各种思想采取的兼容并包态度,为作家诗人们的修养和创作带来了多种多样的养料和素材。
前朝诗人诗歌创作经验的丰富累积,为唐代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借鉴。
这些使得诗歌这一文学形式在唐朝的发展盛况空前。
初唐诗人的主要贡献在于:开拓了题材,使之面向社会,贴近现实;逐步用刚健清新的文风取代六朝文风;确立律体。
初唐诗坛有两大潮流:一股以上官仪和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等宫廷文人为代表,他们总结了齐梁以来在诗歌声调、韵律、对仗方面积累的经验,明确了古近体的界限,对律诗的定型及繁荣发展作出了贡献;另一股以“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为代表,他们把诗歌的题材从宫廷楼榭移向市井边塞,从歌功颂德变为言志抒怀,咏叹人生。
他们的诗风,绮丽婉转,不脱六朝;刚健清新,启迪盛唐。
在律诗、歌行等体裁的创新上,也有所贡献。
陈子昂不仅批判了当时“采丽竞繁”的文风,而且标举“风骨”、“兴寄”,并在创作实践上垂范。
他的作品反映现实,抨击时弊,思索人生,较之四杰,深广有加,风格雄浑高古,寄托遥深,洗尽六朝铅华。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为盛唐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春江花月夜》赏析《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
全诗便扣紧这五个字来写,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
春、江、花、夜,都围绕着月作陪衬。
诗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
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配合着,构成完整的诗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艺术境界。
这首诗对景物的描写,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斓的色彩,很能引人入胜。
同是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变化!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也在统一之中出现了变化,取得班斓多彩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作人:
课时: 2 课时
【学习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智慧来再现诗歌的艺术魅力,体味诗歌意境。 【学习难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境,找出景语推测作者抒发的感情, 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
【知识链接】 即景抒情诗专题阅读指导: 即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
8.解释下列词语。 ①扁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离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一段诗描写了哪几种人物形象?刻画了他们怎样的内心? 答: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 10~ 11 题。
展,影响极为深远。
3、创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由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最早收载,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吴声歌”
。其曲
调,相传为陈后主所创,内容是写艳情的“宫体”诗,隋及唐初才逐渐改变为写景诗,但仍为五
言短篇,张若虚首次将这一旧题改造成七言歌行。在内容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超越了以
前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注入新的含义。在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中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例如
常见的意象的内涵是什么,然后体味诗人的情。
例 如 , 杜 甫 的 《 登 高 》:“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是引起了诗人情感的共鸣。全诗不着诗人自情感的痕迹,却又读到诗人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3、写景的手法
赏析即景抒情诗,除了需要明确景与情的关系外,还需要明确与写景有关的手法,这也是赏
析的重点之一。常见手法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白描、绘形绘色、烘托、衬托、渲染等。
如前文所说的《登高》 ,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边出现六个特定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
泗州东城晚望 秦观 渺渺孤城白水环,舶舻人语夕霏间。 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美丽画卷?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词的意境呈现出来。 答:
【方法总结】 1. 解题思路
(1) 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感情。 ( 抓意象,探感情 ) 写景一般都是诗人抒发某种情感的基础,因而景物形象的特点往往与诗人情感的特点是一致的。 如李白《静夜思》的前两句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 暗暗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苦。
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
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例如,“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别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6.这段诗歌共描述了哪几种景物?
答:
7.“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年年望相似”一段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阅读以下诗段,回答 8~9 题。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加入了游子思妇月下的思念之情。全诗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汇成一
种情、景、理交融的幽美意境。
二、基础积累
认读字音: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滟滟 (
)
霰(
)
扁舟 (
) 砧石 (
)
芳甸 (
)
拂去 (
)
皎皎 (
)
喧闹 (
) 碣石 (
)
(二)识记字义:解释下列黑体的词语。
(1) 滟滟 随波千万里
张若虚(约 660 -约 720 ),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
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荣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
花”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等赞誉。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三、内容探究 3.有人说《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山水诗,也有人说,这是一首哲理诗,甚至还有人说这是一首爱 情诗,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链接高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通过意象把握诗歌意境和主题 1. 真题示例: 1.(2013 ·安徽省安师大附中高三第二次模拟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董大》高适)诗人一下笔便极写天空的广漠,阳光的昏暗和漫天的黄云。在这天地之间,寒冷的
北风又送来纷纷扬扬的大雪,更有“雁阵惊寒” ,征人远别。这诗前面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
吹雁雪纷纷”两句,描绘的完全是一派雄浑苍莽的边塞风光,虽然寒凉冷落之意尽在其间,但悲 壮的气氛却仍能明显地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面对这样的景物,面对即将远行的朋友,诗人内心
点。
再如 2009 年广州市二模语文试题中的《望罗浮》 (翁方纲):“只有蒙蒙意,人家与钓矶。寺
门钟乍起,樵客径犹非。四百层泉落,三千丈翠飞。与谁参画理?半面尽斜晖。
”为了多角度表现
了罗浮瀑布的美丽与壮观, “四百层泉落,三千丈翠飞”句就运用了绘形绘色的写景手法。
【学习过程】
一、文学常识
1 作者介绍
正是秋天的寥廓凄凉悲苦情。
2、融情入景
所谓融情入景是指作者在创作时把先前饱藏于胸中的某种感情,外射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
使所描写的景物渗透着某种主观感情色彩,从而生成意境。触景生情和融情入景的区别是:触景
生情,情由景引起,同样的景往往唤起类似的情;融情入景,情感先行,诗人将情注入所描写的
【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霰 (xi àn)
发酵 (xi ào) 参与 (y ù) 同仇敌忾 (k ài)
B.滟滟 (y àn)
内讧 ( ɡō nɡ) 恪守 (k è) 垂涎三尺 (xi án)
C.碣石 (ji é)
谄媚 (ch ǎn) 懦弱 (nu ò) 莘莘学子 (sh ēn)
D.扁舟 (pi ān) 创伤 (chu ànɡ)联袂 (mèi) 戛然而止 ( ɡǎ)
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B.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C.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装镜台。 D.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3.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春江花月夜答案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景中,不同的情会给景物着上不同的感情色彩。运用融情于景的的手法的诗歌,往往只有景语,
而没有情语,尽显诗歌含蓄的特点。
例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
无人舟自横。 ”诗人运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四句都是写景,而且句句与自己的处境暗合,景物融
进了诗人自己的情感。黄昏时刻急雨带来春讯,猛然掀起诗人心底狂波,眼前所见的自横之舟更
三、内容探究 1.“月亮”空灵、澄澈、高洁,它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或见证历史的悲凉,或演绎生命的绝唱, 或渲染离别的情怀,或倾诉闺阁的幽怨,或烘托劫后的荒凉,或感悟人生的哲理,它是中国古代 诗词的血脉和灵魂。在本诗中,“月”这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对此应该如何理解?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第二课时
(2) 分析意境韵味,品评诗人情调。 ( 析意境,品情调 ) 意境是作者将思想感情与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或雄浑壮丽,或 幽清明净,或沉郁孤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常 把要抒发的情感寄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如“明 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其幽清明净的意境,融合了诗人王维闲适、恬静、热爱隐居生活的 思想情趣。鉴赏意境的步骤是先描绘画面,再概括意境特点,然后赏析诗人的情感。 (3) 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 ( 透表面,挖含义 ) 古代诗词常常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义,这 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从字面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得快, 实质是写诗人心情的轻松和愉悦。 2.答题模式 景物形象的特点+特点的具体分析+诗人的情感
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诗人所借助的客观景物,往往是山、水、田园、鱼虫鸟兽 等,诗人将个人的强烈感情倾注到客观景物上,使笔下的自然景物也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愫。
1“风格特点”
即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但也不排除直抒胸臆类的即 景抒情诗。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①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②湿,清辉③玉臂寒。何时倚虚幌④,双照⑤泪痕干!
[ 注 ] ①鄜州:现陕西省富县。②云鬟:妇女的鬟发。③清辉:指月光。④虚幌:薄而透明的帷 帐。⑤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 10.赏析诗中“月亮”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
1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 答:
2 表达技巧 由于即景抒情诗具有移情于物,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因此,如果从表达技巧方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