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

在幼儿集体活动中,提问是最常用、直接的一种互动方式,我们教师的提问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也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应该把活动过程中的提问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梳理,从而克服提问的随意性、简单化和是否式提问;有效的问题设计应该对幼儿在活动中的学习起着支架的用途,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推进提问的有效性,比如适宜性的提问方式,趣味性提问等等,这样就可以在集体活动中迅速的激发孩子解决问题的欲望,并为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提供线索,有效启发孩子积极的思考。

一、围绕活动目标进行提问

提问是幼儿教师引发孩子们思考的主要方法,也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幼儿学习活动有效指导的重要体现,往往反映着我们的教学水平,体现出我们的教学实力。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总是会发现一些无效的提问,比如课堂提问比较琐碎,有的老师提问零乱,啰嗦,不系统,没有围绕活动目标来设计提问;问题不够具体,过于宽泛;忽视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超过幼儿的理解水平等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幼儿在课堂上的思考和课堂效果,要想有效的进行提问,关键在于我们幼儿教师对问题的策划,需要我们在开展集体活动之前,根据此节活动的目和要求,预先制定方法、图样等。引导幼儿将新的知识经验同化或顺应到已有认知的框架中,建构起新的知识经验。

1.问题设计应紧紧围绕活动目标,为活动目标的达成而服务。为此,问题设计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有利于幼儿理解活动内容的“主干问题”,避免在活动中出现过多的简单应答的“碎问”现象。如,在名画《卖花的小女孩》的美术欣赏活动中,该活动的核心目标是:能大胆讲述自己对作品的感受,领会画面的自然风光之美;能体验小女孩用心去感受自然之美的沉静,并引发她的境遇的同情心。老师围绕着活动目标设计了如下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看了这些景色,你们有什么感觉?”“图片上的人是谁?她们两个坐在这里做什么?”“姐姐能感受到周围美丽的景色吗?从哪儿看出来的?”“你们对这幅图有什么感受?”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就将既定的活动目标有效地展现在活动当中,这些问题的顺利解决就意味着活动目标的有效达成。

2.例如在一节大班数学活动“学习7的组成”,教师以与幼儿玩“小青蛙捉害虫”游戏形式引入,教师戴着大青蛙头饰,幼儿戴小青蛙头饰,来到事先创设的情境中(贴有很多七节青虫的小图片),教师请小朋友每人捉七只青虫。游戏结束后,教师问小朋友都捉了几只小青虫呢?小朋友异口同声地回答道“七只”,接下来,教师又问“这七只青虫你们准备怎么吃呢?”有的幼儿说要冷冻,有的说要生吃,还有的说要烧烤、水煮,面对小朋友多种多样的吃法,教师不知所措…… 案例中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显然是没有紧扣学习“7”的组成与分解这一活动目标,“这七只青虫你们准备怎么吃呢?”这样的问题指向不仅过于宽泛,而且问题所指向的偏向于考查幼儿的生活经验、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指向幼儿数学经验的学习成分偏少或不明显。由于问题设计的不恰当而引发的师幼间对话显然会让

人感到不着边际,无形中造成了活动时间的不必要的浪费,对幼儿学习“7”的组成与分解所起作用甚微。案例中该问题的设计宜调整为:“这七只青虫分成两次吃,你们想一想可以有几种吃法呢?”我们教师的问题要紧密围绕活动目标才能提高它的有效性。

二、适宜性的提问更有效

问题设计要适宜,可与创设的活动情境相符合。例如在一节社会活动“感受什么是合适的”中,活动的主要设计思路是让幼儿穿上爸爸妈妈的鞋子和自己的鞋子参与活动,初步体会合适与不合适。活动一开始,老师请幼儿将他们各自带来的大人的鞋子进行自由交流展示,向同伴说一说“这是什么鞋子?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是什么时候穿的”,教师在幼儿交流的基础上提问了个别幼儿后,接下来就让幼儿穿上大人的鞋子走路。穿上大皮鞋的孩子高兴极了,但或许是不方便活动,他们虽然觉得很好玩、很有意思,但也不敢“太放肆”,绝大多数孩子只是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活动,有的甚至站在原位活动。从幼儿的表情上判断,他们感觉到的更多的是“好玩、有趣”,不方便的体验似乎被冲淡了。在幼儿充分体验后,教師请幼儿坐回椅子上,然后提问幼儿:“刚才你们穿上爸爸妈妈的大皮鞋感到高兴吗?”“高兴!”教师赶快用暗示性很强的语气再问一遍:“难受不难受呢?”“难受。”“为什么难受呢?”“因为鞋子太大了。”…… 很显然,案例中教师在孩子体验后所设计的问题,是想让孩子将问题的答案——“难受”表达出来,但如果没有老师所补充的第二个问题的暗示下,恐怕现场的幼儿是不会说出这个预设答案的,因为孩子在情境中体验更多的是“好玩、有趣”。其实,凡当过父母亲的都知道,孩子越小的时候,越喜欢穿爸爸妈妈的大鞋子在玩,他们觉得穿上爸爸妈妈的大鞋子是一件很好玩的事儿。从这一点来看,老师在现场活动中,对孩子所体验的感觉观察得不够,没有读懂幼儿的真实感受,同时也说明教师对幼儿喜欢穿大人皮鞋的心理缺乏了解。问题的设计体现着教师的指导作用。有效的问题设计应该是开放的,与所创设的活动情境是相一致的,能促进幼儿基于教师所创设的活动情境的体验的基础上作更进一步的思考,挑战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像本案例中的情境,如果该教师能观察到幼儿在情境中的真实感受的话,则问题可以做这样的设计:“小朋友刚才穿上爸爸妈妈的大鞋子,好玩吗?”“穿上爸爸妈妈的大鞋子很好玩,那为什么你们不穿着爸爸妈妈的大鞋子上幼儿园呢?”这样的问题设计,既能较好地反映幼儿在体验活动中的真实感受,又能有效地让幼儿在对比中积极思考;既完全可以避免教师焦急追问的尴尬,又可以达到教师预先创设的这一情境体验的目的。由此观之,好的情境创设,也需适宜的问题设计与之相匹配,方能显现出教师独运匠心的活动效果。

三、趣味性提问方式

1.兴趣性学习是幼儿学习的重要特点之一,有了兴趣幼儿就能激起学习的欲望,有效的引发积极思维,并能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因此,教师的问题应尽量体现趣味性,采用有趣的提问方式。比如在中班科学活动中,其中有一项操作活动是让幼儿用吸铁石隔着塑料板吸大头针,教师的问题设计可以有两种方式:“你能用吸铁石住板上的大头针吗”,或“你能用他让板上的大头针跳舞吗”。显然,后一种问题设计对幼儿来讲更有吸引力,幼儿更乐于进行相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