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概论复习题(20201008143026)

合集下载

资源与环境概论试题库及答案

资源与环境概论试题库及答案

《资源与环境概论》试题库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72分)1、资源科学2、农业资源资源3、土地资源4、农业土壤5、自然土壤6、土地规划7、土地管理8、气候资源9、气候生长期10、作物生长期11、积温12、气候生产力13、生物资源14、生物多样性15、植物养分资源16、社会环境17、生物富集18、生物积累19、生物放大20、环境科学21、粒级22、土壤质地23、土壤环境静容量24、土壤环境动容量25、土壤环境的缓冲性26、生化需氧量27、化学需氧量28、硝化作用29、反硝化过程30、农用化学物质31、全球变化32、可持续农业33、恢复生态学34、农药残留35、农业环境管理36、农业环境保护法二、填空题(每题0.5分,共65分)1、目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主要环境问题包括:、、、。

2、资源至少包括、两个要素。

3、资源研究中的综合性技术方法有、、。

4、资源学研究中的专门化技术、、、、、。

5、资源优化配置包括、。

6、资源保护包括、两个方面。

7、农业资源保护的核心是。

8、土地的特性可以分为、两大类。

9、土地的分类、、、、、、、。

10 、地学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1、影响水资源丰缺的主要因素、、、。

12、三基点温度是指、、。

13、太阳辐射对植物的作用表现为、、。

14、农业光能资源的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15、在自然条件下,农田水量平衡中的水分支出项主要是、,合称蒸散。

16、资源动物包括、、、、、、。

17、资源植物、、、。

18、肥料资源的构成包括、、。

19、养分资源利用效率包括、两个方面。

20、食物链的类型有、、、。

21、现代环境伦理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22、环境伦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23、与土壤物理性状有关的因素有、、、、等。

24、水体的化学污染包括、。

24、水体物理性污染包括、、等。

25、水体的生物性污染是指、等的污染。

26、反映水体被污染的程度的主要水质指标有、、。

27、水体人为污染源主要有四个方面、、、。

(完整版)资源与环境概论复习资料(完整版)

(完整版)资源与环境概论复习资料(完整版)

资源环境概论复习题目录:1、生态系统2、最适温度3、生物资源4、水体自净5、全球变暖6、积温(活动和有效)7、光合作用8、光照强度9、日较差10、气候生产力11、土壤环境容量 12、光能利用率 13、自然资源 14、农业自然资源(分类和特点)15、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特点 16、农业投入产出 17、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8、人类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 19、水资源 20、水循环21、三基点温度 22、生长期 23、种植业 24、森林资源 25、我国资源的总体特征 26、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27、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山西气候资源特点)28、生物资源的基本特性 29、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30、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31、农业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32、农业环境 33、水循环中的大小循环 34、最高温度 35、无霜冻期和无霜期 36、我国草地资源利用情况37、我国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1、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其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

包括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个基本组成部分。

2、最适温度:最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温度。

3、生物资源:指对人类具有实际或潜在用途或价值的遗传资源、生物体或其部分、生物群体或生态系统中任何其它生物组成部分。

4、水体自净:水体可以在其环境容量范围以内,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使排入的一定数量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逐步恢复原有水质的过程。

5、全球变暖: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逐渐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

6、积温: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活动积温:高于或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称为活动温度。

活动温度的总和称活动积温。

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差值称为有效温度。

生育时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7、光合作用: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碳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

环境资源试题及答案

环境资源试题及答案

环境资源试题及答案1. 什么是环境资源?答案:环境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直接或间接利用价值的物质和能量,包括土地、水、矿产、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以及空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

2. 环境资源保护的意义是什么?答案:环境资源保护的意义在于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护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障人类健康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什么是生态平衡?答案: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赖,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4. 简述环境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

答案:环境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 保护优先,合理利用;-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科学规划,依法管理;- 公众参与,共同保护。

5. 列举至少三种环境资源的保护措施。

答案:环境资源的保护措施包括:- 实施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加强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 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6.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答案: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7. 请描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答案: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方式,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8. 什么是环境承载力?答案: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环境资源和环境要素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的极限。

9. 简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答案: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在于:- 保障人类饮用水安全;- 维持生态系统平衡;- 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0. 列举至少三种能源资源。

答案:能源资源包括:- 化石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 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 新型能源,如核能、地热能。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题(含答案)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题(含答案)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题(含答案)环境保护概论》复题一、名词解释1、环境容量:指一定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2、生物放大作用:是指在同一条食物链上,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大于低位营养级生物的现象。

3、超城市化:是指一些发展中国家,大批劳动力盲目从农村涌入城市,致使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超过了城市设施、区域资源和环境的负荷能力,从而带来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治安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

4、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5、二次污染物:是指从污染源排出的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或光化学反应,形成了与原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

6、面源污染:是指以面积形式分布和排放污染物造成污染的发生源。

7、水体自净作用:是指各类天然水体都有一定的自净能力。

污染物质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排入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自然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水体的自净。

8、光污染:是指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正常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带来不利影响,损害人们观察物体的能力,引起人体不舒适感和损害人体健康的各种光。

从波长10nm-1mm的光辐射,即紫外辐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在不同的条件下都可能成为光污染源。

9、排污交易:是指环境管理部门制定总排污量上限,按照此上限发放排污许可证,排污许可证可以在市场买卖。

10、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具有普遍性和跨国性、现实和潜在影响大、强度大、作用时间长等特点的影响人类正常生活和生存质量的重大环境问题。

二、填空题1、环境破坏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产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2、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不断地通过物质传递、能量传递和信息传递,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自然整体。

3、汽车尾气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CO、碳氢化合物、NOx等。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题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题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一、概念题1、环境:以人为中心事物而存在于周围的一切事物。

2、环境效益:就是环境资源通过其生产性和消费性的特征给人类带来了效益。

3、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这些生物被叫做外来物种。

4、环境功能区:依据区域的社会环境、社会功能、自然环境条件及环境自净能力等确定和划分。

5、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由“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所构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经济发展模式。

其基本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其基本行为准则是“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6、环境保护制度:7、清洁生产: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内涵清洁生产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的环境策略,减少或者消除它们对人类及环境的可能危害,同时充分满足人类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生产模式。

8、循环利用:9、生态平衡: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联系。

10、雨污分流:是一种排水体制,是指将雨水和污水分开,各用一条管道输送,进行排放或后续处理的排污方式。

11、环境标准:为保护环境质量和人群健康,维持生态平衡,由权威部门发布的环境技术规范。

12、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13、环境监理:14、环境影响评价:15、环境管理:运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手段,为达到预期环境目标而进行的一项综合性活动。

16、总量控制是指以控制一定时段内一定区域内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总量为核心的环境管理方法体系。

它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排放污染物的总量;二是排放污染物总量的地域范围;三是排放污染物的时间跨度。

通常有三种类型:目标总量控制、容量总量控制和行业总量控制。

环境保护概论期末复习综合题及答案

环境保护概论期末复习综合题及答案

《环境保护概论》期末复习综合题一、名词解释:环境容量生物放大作用超城市化水体富营养化二次污染物环境质量、城市热岛效应、水环境容量、生物多样性、荒漠化一、名词解释:1.环境容量:环境容量指某一环境对污染物最大承受限度,在这一限度内,环境质量不致降低到有害于人类生活、生产和生存的水平,环境具有自我修复外界污染物所致损伤的能力。

环境容量由静态容量和动态容量组成。

2.生物放大作用: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这些污染物在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向下传递,在生物体内的含量随生物的营养级的升高而升高,使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叫做生物放大作用,又叫生物富集作用,也叫生物浓缩。

3.超城市化: 一些发展中国家,大批劳动力盲目从农村涌入城市,致使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超过了城市设施、区域资源和环境的负荷能力,从而带来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治安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种现象称为“超城市化”。

4.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5. 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或与大气中的正常组分发生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较一次污染物还强。

最常见的二次污染物有硫酸烟雾及光化学烟雾。

6.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环境质量通常要通过选择一定的指标(环境指标)并对其量化来表达。

7.城市热岛效应: 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题库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题库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题库(总10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资源环境经济学复习题第一章绪论1简述资源与环境的概念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空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要素的总称。

环境是指人类和其它生物赖以生存的客观物质和生态系统组成的一个整体。

2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1)土壤资源遭到破坏,110个国家的可耕地肥沃程度在降低;(2)气候变化,温室效应威胁着人类(世界在近100年间上升了℃/年);(3)生物的多样性在减少;(4)森林面积日益减少(全球减少森林面积3万hm2/天);(5)水污染与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发展中国家80~90%的疾病和1/3死亡者的死因与此有关;(6)化学污染日趋严重;(7)固体废弃物污染和混乱的城市化;(8)海水污染、海洋生态危机加剧;(9)空气污染严重;(10)极地臭氧空洞在扩大,其中北极臭氧层损失20~30%,南极损失50%以上3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概念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指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供给、需求、分配和保护等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第二章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础理论1影响市场竞争程度的具体因素有哪些?第一,市场上厂商的数量;第二,厂商之间各自提供的产品的差别程度;第三,单个厂商对市场价格控制的程度;第四,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度2简述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含义,并简要市场价格、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三者之间的关系。

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不同消费者的个人偏好有所不同,其支付意愿也就不一样。

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市场价格、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三者之间的关系为(见图):消费者剩余=支付意愿(本质是假设价格)—实际支出(本质是市场价格)•市场价格仅是支付意愿的一部分,并且小于或等于支付意愿,因此市场价格只是商品经济价值的近似表达。

资源与环境概论_习题集(含答案).doc

资源与环境概论_习题集(含答案).doc

《资源与环境概论》课程习题集一、简答题1.简述农地保护的内容和措施。

2.解决农业用水危机的主要途径有那些?3.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主要有那些?4.化肥污染的控制方法有那些?5.阐述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6.简述全球性土地资源退化问题?7.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是什么?8.简述植物养分资源综合管理问题。

9.水体污染对作物的危害有哪些?10.防治乡镇企业污染的对策是什么?11.土地管理与保护的任务有哪些?12.阐述我国森林资源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3.农药污染的控制方法有哪些?14.酸雨的综合防治对策是什么?15.大田作物的减灾对策有哪些?16.如何加强农业水资源管理?17.简述湿地的概念、类型、动植物及其保护。

18.防治乡镇企业污染的重要性是什么?19.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影响的基本对策是什么?20.生态农业的主要优点有哪些?21.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法和技术是什么?22.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3.简述化肥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24.牧区畜牧业自然灾害的减灾对策是什么?25.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工作是什么?二、填空题26.我国资源总体特征是()27.土地的功能有()28.影响水资源丰缺的主要因素是()29.我国六大种植作物是()30.我国肥料养分资源的特点是()31.食物链的四种类型是()32.对土壤环境质量影响的农业措施有()33.按防治对象将农药分为七类是()34.目前公认的全球三大环境问题是()35.农业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36.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主要问题是()37.土地的自然与经济特性是()38.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是()39.资源动物主要类型有()40.土壤养分资源的特征是()41.水体人为污染源的类型有()42.农业环境管理手段有()43.农业生物灾害的特点是()44.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有()45.温室气体的主要种类有()46.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是()47.土地的经济用途类别有()48.节水灌溉的主要形式有()49.农业气候资源的特点是()50.资源植物主要类型有()51.沙漠化土地的改良措施是()52.化肥中主要有害物质是()53.“三同时”制度指()54.森林火灾扑救原则是()55.生态农业的技术措施有()56.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是()57.土地的分类有()58.我国水资源21世纪面临的问题是()59.按生态类型生物资源可分为()60.植物所需七种微量元素是()61.污染土壤的改良措施有()62.水质的六个主要指标是()63.我国生产使用氮肥的主要种类有()64.农业环境监测的原则是()65.自然灾害系统通常包括()66.农业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是()67.我国土地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是()68.影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障碍因素是(69.生态系统的四部分组成是()70.植物养分资源的特征有()71.土壤是由哪五因素作用下形成的()72.七大水系由重至轻的污染顺序是()73.大气污染按影响的范围可分为()74.农业环境监测的范围有()75.灾害事件的五个要素是()三、名词解释题(略)……答案一、简答题1.答:内容是三方面,一是对农地面积的保护,实践上根据一定发展时期,为满足对农产品的需要,把必须的农地面积划入保护区,对其实行特殊保护,保持农地面积的稳定,同时农地面积的保护还根据需要与可能,开发可垦为农地的废弃地、荒地,适当扩大农地面积;二是农地物质生产能力的保护,避免土地水土流失、沙化等,加大对中低产农地的建设力度,提高农地物质生产水平;三是农地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三废”的排放和农地的污染,提高农地质量。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 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什么的科学?A. 人类社会的发展B. 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C. 动植物的分类D. 地球的物理特性答案:B2. 以下哪个不是环境污染物?A. 重金属B. 农药残留C. 塑料垃圾D. 二氧化碳答案:D3.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原则是什么?A. 经济增长B. 社会公正C. 环境保护D. 所有选项都是答案:D4. 什么是生态系统服务?A. 为人类提供食物和原材料B. 调节气候和净化空气C. 保护生物多样性D. 所有选项都是答案:D5. 哪个国际公约是关于气候变化的?A. 《生物多样性公约》B. 《京都议定书》C.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D. 《蒙特利尔议定书》答案:B二、填空题6. 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个方面。

答案:环境质量评价、环境污染控制、环境规划与管理7. 环境影响评价(EIA)是指在项目实施前,对其可能产生的_______进行系统评估的过程。

答案:环境影响8. 绿色化学的核心是_______污染,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的使用和产生。

答案:预防9. 生态足迹是指人类活动对_______的需求面积。

答案:地球生态系统10. 碳足迹是指个人或组织在其活动中产生的_______排放量。

答案:温室气体三、简答题11. 简述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区别和联系。

答案: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它研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包括环境质量评价、环境污染控制和环境规划与管理等方面。

生态学则侧重于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两者的联系在于,环境科学在研究过程中会涉及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而生态学为环境科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四、论述题12. 论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及其实现途径。

答案: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其重要性在于保障人类长远的生活质量和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

资源与环境概论第二阶段

资源与环境概论第二阶段

1.第1题单选题最易形成烟雾型大气污染的气象条件是()A、低温B、风速大C、温度高D、逆温标准答案:D您的答案:B题目分数:4此题得分:0.0批注:2.第2题单选题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是()A、二氧化碳B、二氧化硫C、氟里昂D、硫化氢标准答案:C您的答案:B题目分数:4此题得分:0.0批注:3.第3题单选题受人类活动干扰和影响最大的大气圈层是()A、对流层B、平流层C、电离层D、中间层E、逸散层标准答案:A您的答案:D题目分数:4此题得分:0.0批注:4.第4题单选题臭氧主要存在于大气圈中的()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电离层E、逸散层标准答案:B您的答案:A题目分数:4此题得分:0.0批注:5.第5题单选题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分是()A、非生命成分、生产者、还原者B、非生命成分、生产者、消费者C、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D、非生命成分、消费者、还原者标准答案:A您的答案:B题目分数:4此题得分:0.0批注:6.第6题单选题“西气东输”的主要原因是()A、西部资源开发成本低B、东部市场需求量大C、地势西高东低,便于管道输送D、东部靠海,便于出口标准答案:B您的答案:B题目分数:4此题得分:4.0批注:7.第7题单选题下列不属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环境问题是()A、潜水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B、引起地面下沉,建筑物塌陷C、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造成土壤盐渍化D、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地下水质变坏标准答案:C您的答案:B题目分数:4此题得分:0.0批注:8.第8题单选题我国启动“煤变油”战略的重要意义表现为()①我国的煤炭资源大量过剩,“煤变油”可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②改善我国的环境;③降低我国对国际市场中石油产品的依赖程度;④缓解我国铁路运输紧的状况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D、①③④标准答案:B您的答案:B题目分数:4此题得分:4.0批注:9.第9题单选题有关地热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现在被开发利用的地热能多为地下热岩储存的能量B、地热能属于可再生能源,成本低,可以大规模应用C、地热能多分布在板块与板块交界处D、地热能开发利用不会危害环境标准答案:C您的答案:B题目分数:4此题得分:0.0批注:10.第10题单选题近40年来,一些景点的汉白玉雕像被严重腐蚀,其主要原因是()A、燃煤产生颗粒,作为凝结核使城市降雨增多B、城市的气温比郊区高C、产生的烟熏坏了汉白玉雕像D、燃煤产生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形成酸雨标准答案:D您的答案:B题目分数:4此题得分:0.0批注:11.第11题单选题关于沼气的叙述,错误的是()A、沼气的主要成分是CH4B、沼气是清洁能源,有利于净化环境C、使用沼气,易发生饲料的缺乏D、使用沼气有利于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标准答案:C您的答案:B题目分数:4此题得分:0.0批注:12.第12题单选题下列各组气体中,哪一组中气体均属于温室气体?()A、氟氯烃、甲烷、氮气B、二氧化碳、氟氯烃、甲烷C、氧气、甲烷、二氧化硫D、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标准答案:B您的答案:B题目分数:4此题得分:4.0批注:13.第13题单选题所谓水体富营养化,指的是天然水体中,如果排入过量营养物质,就会引起某些水生生物异常繁殖和生长的现象。

环境保护概论试卷及答案

环境保护概论试卷及答案

环境保护概论试卷及答案目录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生态环境 (6)第三章水环境保护 (11)第四章大气污染及控制 (15)第五章固体废物及处置 (19)第六章物理性污染及防治 (22)第七章土壤污染及防治 (24)第八章全球环境问题 (25)第九章环境管理 (28)第十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30)《环境保护概论》试题(A) (33)《环境保护概论》试题(A)答案 (37)《环境保护概论》试题(B) (48)《环境保护概论》试题(B)答案 (52)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1、下列哪些因素可以改变环境质量?A. 污染 B、资源利用的合理与否 C、人群的文化状态2、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

A.人口激增B.城市化进程C.工业发展D.资源消耗3、环境污染按污染产生的来源分为哪几类?A.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水污染等B. 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C.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生活污染等D.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生活污染等4、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A.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白色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农药污染等B.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农药污染等C. 大气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农药污染等D.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白色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农药污染等5、第一届“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A. 1972年6月5日B. 1974年6月5日C.1975年6月5日D.1973年6月5日6、第一届“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是哪一天?A. 1985年5月31日B.1987年5月31日C.1985年5月30日D.1987年5月30日7、造成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是什么?A. 烟尘和二氧化碳B.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C.烟尘和二氧化硫 ?D.烟尘和氮氧化物8、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在哪一年?A.1942年B.1943年C.1944年D.1945年9、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在当时的哪个国家?A. 前苏联白俄罗斯B.前苏联乌克兰C.前苏联俄罗斯D.前苏联乌兹克斯坦10、印度“博帕尔农药泄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A. 1982年B.1983年C.1984年D.1985年11、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在哪一年的什么地方召开?A.1972年,斯德哥尔摩B.1973年,巴黎C.1972年,巴黎D.1973年,斯德哥尔摩12、三同步战略是指城乡建设、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__________,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环境学概论考试题

环境学概论考试题

环境学概论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环境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环境质量评价B. 环境规划与管理C. 环境法律法规D. 环境伦理学2. 以下哪一项不是环境问题的主要来源?A. 工业污染B. 农业污染C. 自然灾害D. 城市化进程3.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够承受的最大压力,以下哪一项不是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A. 资源量B. 人口数量C. 经济发展水平D. 社会制度4.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是在哪个国际会议上提出的?A. 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B. 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C. 京都气候变化大会D. 巴黎气候协定5. 以下哪一项不是环境污染物?A. 重金属B. 农药残留C. 放射性物质D. 氧气6. 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预测环境变化趋势B. 评估项目对环境的影响C. 制定环境治理方案D. 制定环境保护政策7. 以下哪一项不是生态系统服务?A. 食物供给B. 水资源调节C. 气候调节D. 工业生产8. 环境伦理学的核心观点是什么?A. 人类中心主义B. 动物权利主义C. 生态中心主义D. 经济发展优先9. 以下哪一项不是环境监测的主要方法?A. 实验室分析B. 现场采样C. 遥感监测D. 心理调查10. 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法律手段B. 经济手段C. 教育手段D. 军事手段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环境学是一门研究______与______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2. 环境问题通常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三个方面。

3. 环境质量标准是指为保护______和______,对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或因素所做的限制性规定。

4. 环境规划是依据______和______,对一定区域内的环境进行合理布局和安排的过程。

5. 环境法律法规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环境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资源与环境概论复习资料

资源与环境概论复习资料

1.资源(广义):在一定技术和经济条件下,现实存在的可以被人类预见的能够被人们利用的所有要素。

狭义定义:指自然资源。

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被人们利用且能为人们创造福利的所有要素。

2.自然资源:耗竭资源和非耗竭资源。

耗竭资源:质不发生改变,但蕴藏着随着开发越来越少,最终枯竭。

非耗竭资源:蕴藏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自然力的作用下会有一定速度的增加。

3.土地:指地球上除海洋之外的陆地及其之上的江河,湖泊等水面,是由空气、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而不断发生改变。

4.土地资源:在一定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能够创造财富和产生经济价值的那部分土地。

5.土地退化: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利或数种营利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水浇地或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和复杂性下降或丧失。

6.土地资源退化:由于人类利用不当或受某些不利的自然因素影响造成的土地资源质量下降,表现为土地生物生产能力逐渐减退和产品质量降低的过程。

7土地规划:指人们为了实现规划区域内的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起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该区域的土地利用做空间上的优化组合设计计划及实现该计划的时间安排。

8土地管理:指国家运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把现有的土地资源保护好,保证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对土地使用活动进行管理、控制的过程。

9水量平衡原理:自然界当中水在不停的运动和循环着,不过这种运动循环只是其形态和存在场所的改变,它既不会自消自灭也不会无中生有,就全球而言水在数量上保持着平衡。

10水污染: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物理,化学,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类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成水质恶化的现象7.天气:某一地区一定时间内各气象要素综合作用所形成的大气状态。

8.气象要素:表示大气物理状态,物理现象的因素。

环境保护概论考试复习题

环境保护概论考试复习题

环境保护概论考试复习题考试复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哪些因素可以改变环境质量?_____A____A.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水污染等B.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C.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生活污染等D.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生活污染等4、什么是草原食物链?______D___A.青草-野兔-狐狸-尸体-狼-无机物-青草B.青草-狐狸-野兔-尸体-狼-无机物-青草C.青草-野兔-狼-狐狸-尸体-无机物-青草D.青草-野兔-狐狸-狼-尸体-无机物-青草5、下面不属于生态系统功能的是?___C______A.能量流动B.物质循环C.生态演替D.信息传递6、导致日本“水俣病”的主要物质是什么?_____C____A.甲苯B.甲醛C.甲基汞D.氯化镉7、所有铬的化合物都有毒性,其中以什么毒性最大?_____A____A.六价铬B.二价铬C.三价铬D.金属铬8、一般污水处理厂中采用的活性污泥法,主要是去除_____C____A.酸B.氮C.BODD.SS9、颗粒污染物中,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为称为______B___A.TSPB.PM10C.降尘D.烟尘10、大气污染主要控制对策与措施是_____CD____。

A.加高烟筒向高空释放污染物B.多设置废气治理设施C.采用清洁能源及清洁煤技术D.加强对汽车尾气的治理11、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在哪一年的什么地方召开?AA.1972年,斯德哥尔摩B.1973年,巴黎C.1972年,巴黎D.1973年,斯德哥尔摩12、三同步战略是指城乡建设、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__ABC_______,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A.同步建设B.同步规划C.同步实施D.同步完成13、环境公害事件的主要特征是_____ABCE________A.影响范围大B.有公害疾病出现C.大量人员伤亡D.形成时间较长E.影响时间长14、造成全球气候的温室气体,主要有____BCDE_____A.一氧化碳B.甲烷C.氮氧化物D.二氧化碳E.氟氯烃15、可持续发展的公平原则,包含以下几个层次:_____ABD________。

(完整版)资源与环境概论复习资料(完整版)

(完整版)资源与环境概论复习资料(完整版)

资源环境概论复习题目录:I、生态系统2、最适温度3、生物资源4、水体自净5、全球变暖6积温(活动和有效)7、光合作用8、光照强度9、日较差10、气候生产力II、土壤环境容量12、光能利用率13、自然资源14、农业自然资源(分类和特点)15、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特点16、农业投入产出17、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8、人类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19、水资源20、水循环21、三基点温度22、生长期23、种植业24、森林资源25、我国资源的总体特征26、我国水资源的特点27、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山西气候资源特点)28、生物资源的基本特性29、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30、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31、农业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32、农业环境33、水循环中的大小循环34、最高温度35、无霜冻期和无霜期36、我国草地资源利用情况37、我国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1、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其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

包括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个基本组成部分。

2、最适温度:最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温度。

3、生物资源:指对人类具有实际或潜在用途或价值的遗传资源、生物体或其部分、生物群体或生态系统中任何其它生物组成部分。

4、水体自净:水体可以在其环境容量范围以内,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使排入的一定数量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逐步恢复原有水质的过程。

5、全球变暖: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逐渐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

6积温: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活动积温:高于或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称为活动温度。

活动温度的总和称活动积温。

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差值称为有效温度。

生育时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7、光合作用: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碳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

《环境工程概论》复习题

《环境工程概论》复习题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题第一章绪论1.环境环境定义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所必须和相关的外部条件的综合体。

其中心实物是人类。

包括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三个部分。

2. 人类生存的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围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水、大气、生物、土壤、岩石和太阳辐射等要素。

人工环境:是指由人类的各种活动所形成的各种环境各种要素的综合体。

3. 环境问题定义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要素引起环境质量变化,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对环境的价值认识不足,缺乏妥善的经济发展规划和环境规划。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由于盲目发展,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而造成的环境质量恶化和资源浪费,甚至枯竭和破坏。

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1)向自然环境任意排放废弃物;(2)不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破坏环境。

环境问题的危害:(1)危及生物的生存;(2)制约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4. 国际上著名的由环境污染引起的八大公害事件(1)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2)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3)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4)英国伦敦烟雾事件;(5)日本水俣病事件;(6)日本骨痛病事件;(7)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8)日本米糠油事件。

6. 1962年美国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一书标志着环境科学的诞生7. 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政策中的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8. 环境污染中“三废”是指废气,废水,废渣第二章环境与健康8.地球化学性疾病概念:由于地壳表面各种化学元素分布不均,造成某一地区的水和土壤中某种元素过多或不足,再通过食物和饮水作用于人体而引起的疾病。

我国最典型的地球化学性疾病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克山病、地方性氟中毒等。

9.环境污染物概念: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排入大气、水和土壤中,引起环境污染或导致环境破坏的物质称环境污染物。

有些环境污染物会对人产生三致作用,即致癌、致畸、致突变。

(完整版)资源与环境概论复习题

(完整版)资源与环境概论复习题
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7、光合作用: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 经过光反应和碳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 出氧气的生化过程。
&光照强度:指光照的强弱,以单位面积上所接受可见光的能量来量度。简称 照度,单位勒克斯。
9、日较差:一日内,气温、气压、湿度等气候要素观测记录的最大值与最小 值之差。
10、气候生产力:以气候条件来计算的农业生产潜力,指在土壤管理、农业技 术等都处在最优状态,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等气候资源,某一作物将太阳 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形成农产品的最大能力。
11、土壤环境容量:是指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或负 荷量,实际上是土壤污染的起始值和最大负荷值之间的差值。
2、最适温度:最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温度。
5、全球变暖: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逐渐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 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
6、积温: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活动积温:高于或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称为活动温度。活动温度 的总和称活动积温。
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差值称为有效温度。生育时期内有
山西是全国水资源贫乏省份之一。全省水资源总量只有
142
m3
,地下水
资源储量约
93.1
亿
m3
但可采水资源只占
45%
且多分布于盆地边缘及省境四
周。
(三)风能资源:山西由于地形起伏不平,受局地小气候影响,导致了年、季、 月、日的风向紊乱,但就总体趋势看,由于受季风影响,冬半年偏西、偏北风 居多;夏半年偏东、偏南风居多。山西省地势起伏较大,低层气流活动受到较 大的阻力,各地的风速要比同纬度的河北平原偏小,出现静风的机会较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环境概论复习题目录:1、生态系统2 、最适温度3 、生物资源4 、水体自净5 、全球变暖6、积温(活动和有效)7 、光合作用8 、光照强度9 、日较差10 、气候生产力11、土壤环境容量12 、光能利用率13 、自然资源14 、农业自然资源(分类和特点)15、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特点16 、农业投入产出17 、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8 、人类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19 、水资源20 、水循环21、三基点温度22 、生长期23 、种植业24 、森林资源25 、我国资源的总体特征26 、我国水资源的特点27 、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山西气候资源特点)28、生物资源的基本特性29 、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30 、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31 、农业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32 、农业环境33 、水循环中的大小循环34 、最高温度35 、无霜冻期和无霜期36 、我国草地资源利用情况37、我国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1、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其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

包括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个基本组成部分。

2、最适温度:最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温度。

3、生物资源:指对人类具有实际或潜在用途或价值的遗传资源、生物体或其部分、生物群体或生态系统中任何其它生物组成部分。

4、水体自净:水体可以在其环境容量范围以内,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使排入的一定数量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逐步恢复原有水质的过程。

5、全球变暖: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逐渐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

6、积温: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活动积温:高于或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称为活动温度。

活动温度的总和称活动积温。

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差值称为有效温度。

生育时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7、光合作用: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碳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

8、光照强度:指光照的强弱, 以单位面积上所接受可见光的能量来量度。

简称照度,单位勒克斯。

9、日较差:一日内,气温、气压、湿度等气候要素观测记录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10、气候生产力:以气候条件来计算的农业生产潜力,指在土壤管理、农业技术等都处在最优状态,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等气候资源,某一作物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形成农产品的最大能力。

11、土壤环境容量:是指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或负荷量,实际上是土壤污染的起始值和最大负荷值之间的差值。

12、光能利用率:在植物生长期内,单位土地面积上光合产物贮存的能量与其冠层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的比值。

13、自然资源:自然界存在的有用自然物。

人类可利用的、自然生成的物质与能量,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主要包括气候、生物、水、土地和矿产等5 大资源。

14、农业自然资源:指自然界可被利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能量来源。

分类:A气候资源:即太阳辐射、热量、降水等气候因子的数量及其特定组合。

B、水资源:即可供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开发利用的含较低可溶性盐类而不含有毒物质的水分来源。

C 土地资源:一般指能供养生物的陆地表层,包括内陆水域,但不包括海域。

D生物资源:即可作为农业生产经营对象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种类及群落类型。

特点:① 整体性:它们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统一的整体。

如在一定的水、热条件下,形成一定的土壤和植被,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动物和微生物群落。

②地域性:由于地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及其运动特点,以及由于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状况和地质地貌变化,地球上各个地区的水、热条件各不相同。

如在水田和旱地、平地和坡地、阳坡和阴坡,以及不同的海拔高度之间,也都有不同的资源生态特点。

③可更新性:与矿产资源随开发利用而趋减少的情况不同,农业自然资源是可更新和可循环的。

主要表现在土壤肥力的周期性恢复,生物体的不断死亡与繁衍,水分的循环补给,气候条件的季节性变化等。

④可培育性:人类虽不能创造自然资源,但可以采取各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它的形态和性质。

如通过改土培肥、改善水利、培育优良的生物品种等,进一步发挥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

⑤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地球上土地的面积、水的数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等,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都有一定的量的限制。

15、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特点①光、热条件优越,但干湿状况的地区差异大。

②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按人平均占有的相对量少。

③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

④生物种属繁多,群落类型丰富多样。

16、农业投入产出:动植物(或者是植物种子)以及热量、光照、水、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成为农业必要的投入。

在这些投入的基础上,经过劳动者的劳动(即投入劳动力),农业就可获得产出。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中,生产资料的投入比重逐渐增加。

农业机械替代手工农具,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化肥、农药等的投入,可促进农业的产出。

在现代农业中,加大科技投入(如培育良种,改进灌溉技术,改良工作方式等),成为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

17、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海洋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

18、人类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1)正确认识和评价农业气候资源是合理开发气候资源的前提。

(2)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是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根本原则。

(3)调节、控制和改良农田小气候是科学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有效手段。

第2 / 6 页(4)提高复种指数,挖掘品种资源和气候资源潜力,是合理利用能与气候资源的有利措施。

(5)努力提高对不利气候条件的抵御能力,是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重要内容,不可忽视。

(6)保护和改善气候环境,是经常性的战略任务。

19、水资源:在一定时期内能被开发利用的那些水体中逐年可以得到恢复补充的水量,主要包括江河湖泊中的淡水、土壤和浅层地下水等。

20、水循环:地球上的水从地表蒸发,凝结成云,降水到径流,积累到土中或水域,再次蒸发,进行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21、三基点温度:作物生命活动过程的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的总称。

22、生长期:作物可能生长的时期或作物从播种到成熟的时期,前者称气候生长期,后者称作物生长期。

23、种植业:即植物栽培业。

在中国通常指粮、棉、油、糖、麻、丝、烟、茶、果、药、杂等作物的生产。

24、森林资源: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以乔木为主体的生态系统的总称。

25、我国资源的总体特征(1)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2)人均资源量低,生存空间狭小;(3)资源质量相差悬殊,低劣资源比重偏大;(4)资源时空分布不平衡;(5)资源开发强度大,后备资源不足。

26、我国水资源的特点(1)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人均地均拥有水量少;(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3)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组合不匹配。

综上所述,我国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组合状况很不理想,今后需要通过开源节流、在区域内部优化配置、高效率利用水资源以及在区域间合理调配水资源等措施,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以确保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要。

27、农业气候资源特点(1)无限的循环性和单位时段的有限性;(2)波动性和相对稳定性;(3)区域差异性和相似性;(4)相互依存性和可改造性。

山西气候资源特点:气候资源是指光、热、水、风及可开发利用的大气成分,是人类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为人类提供物质和能量。

它的可再生性、普遍性和清洁性奠定了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

(一)太阳能资源:中部地区太阳能资源在4150〜7550兆焦耳/平方米•年,山西省的太阳能资源在5000〜7550兆焦耳/平方米•年,在中部地区山西的太阳能资源占绝对优势的位置。

但山西省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却与它所占据的位置相差甚远。

第3 / 6 页(二)水资源:主要特点是河流较多,但以季节性河流为主,故形成夏季排洪、旱季断水的局面。

山西境内河流由于受多山地影响,河道自然落差一般较大,尤其在河流出省境地段,理论上的水力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多为季节性河流,水量变化的季节性差异大,因而水力资源的利用率不大,水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以小型为主。

山西是全国水资源贫乏省份之一。

全省水资源总量只有142亿m3,地下水资源储量约93.1亿m3,但可采水资源只占45%,且多分布于盆地边缘及省境四周。

(三)风能资源:山西由于地形起伏不平,受局地小气候影响,导致了年、季、月、日的风向紊乱,但就总体趋势看,由于受季风影响,冬半年偏西、偏北风居多;夏半年偏东、偏南风居多。

山西省地势起伏较大,低层气流活动受到较大的阻力,各地的风速要比同纬度的河北平原偏小,出现静风的机会较多。

综述,山西省的平均风速、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太阳能资源在中部地区都占绝对优势,但水资源及其可开发利用程度均处劣势。

28、生物资源的基本特性(1)生物资源的再生性再生性:在自然和人为条件下,生物所具有的不断自然更新和人为繁殖的能力。

再生性是生物资源的基本属性。

为人类提供无穷无尽的各种产品。

(2)生物资源的可解体性可解体性:生物资源受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破坏而导致某些生物种类减少以至灭绝的特性。

生物资源破坏后难以自然恢复,从这个意义上看,生物资源是有限的。

(3)生物资源用途的多样性生物资源种类的多样性和功能的多样性,决定了其用途的多样性。

(4)生物资源分布的区域性生物总是生长在与其生态相应的环境中,而非一切地方都能生存。

生物资源分布的区域性是人类进行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重要依据。

(5)生物资源的未知性很多生物还不知或不完全知道其价值;即使现在已经认识、开发的生物资源,也不是完全清楚其所有的价值,如银杏。

(6)生物资源获取的时间性不同生物种类,获取有用物质的时间不一样。

“三月茵陈四月篙,五月六月当柴烧” 。

(7)生物资源的可引种驯化性生物的引种驯化,不仅可以解决野生生物资源获取的困难,而且可以拯救、保护濒危物种,扩大分布区,提高产量。

(8)生物资源的不可逆性在环境条件恶化或人为破坏及不合理利用下,会退化、解体、耗竭和衰亡,有时这一过程具有不可逆性。

(9)生物资源的稳定性和变动性相对稳定的生物资源系统能较长时间保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平衡,并对来自内外部干扰具有反馈机制,使之不破坏系统的稳定性。

但当干扰超过其所能忍受的极限时,资源系统即会崩溃。

29、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第4 / 6 页(1)整体性。

各个自然资源要素有不同程度的相互联系,形成有机整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