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总复习《曹刿论战》知识梳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知识梳理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全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作,是我国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本文记叙的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长勺之战。
2、本文主要运用对比手法,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在对话中,曹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都得到
了鲜明的体现。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齐师伐.我:攻打。
肉食者谋
....之:这里指居高位,享受厚禄的人。谋划。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未能远谋
..:深谋远虑。
乃.入见:就,于是。
弗.敢专.也:不。个人专用有。
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丝织品。
弗敢加.也:虚报。
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虽.不能察.:即使。明察。
必以情.:(以)事情判断。
未.可:不。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分内的事。类。
公将鼓.之:击鼓进军。
齐师败绩
..:大败。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下视其辙.:车轮轧出的痕迹。
登轼.而望之:古代车子前面的横木。
遂逐.齐师:追赶,追击。
既克.:攻克,战胜。
一鼓作.气:振作。
再.而衰:第二次。
三而竭.:尽。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夫大国难测.也:推测、估计。
惧有伏.焉:埋伏。
望其旗靡.:倒下。
故逐
..之:所以。追赶。
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2、民弗从.也(听从,服从)
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战则请从.(跟从)
3、曹刿请见.(接见)
4、又何间.焉(参与)
乃入见.(拜见)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5、何以.战(凭借、靠。) 6、必以信. ( 实情 )
必以.分人 ( 把) 小信.未孚 ( 信用 )
四、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牺牲
..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2、可以
..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能够。
3、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空隙,间隔等。
4、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关押犯人的监牢。
5、衣食所安.古义:养。今义:常用义安定。
五、翻译下面的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曹刿请见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表现百姓对这场战争的冷漠态度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5、表现鲁庄公政治上鄙陋的句子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6、曹刿说的“忠之属也”在文中具体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表明庄公始有所悟(表明取信于民的语句;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的句
10、和毛泽东“敌疲我打”,《孙子兵法》中“以逸待劳”战术相近句子是: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11、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2、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3、表现曹刿作战时指挥若定,胸有成竹的句子是:未可、可矣。
14、表现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的句子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15、敌人三鼓后进军的根据是:夫战,勇气也。
16、敌人三鼓后进军的原因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7、曹刿认为攻击的最佳时机是:彼竭我盈。
18、曹刿认为追击的最佳时机是:辙乱旗靡。
19、与“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相照应的句子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20、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
气,再而衰,三而竭。
八、问答题
1、“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交代了哪些内容?
(1)交代战争时间。
(2)作战双方齐鲁两国。
(3)战争性质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2、乡人阻止曹刿请见,并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反映了鲁国怎样的社会现实?
百姓对这场战争的冷漠,民不愿与官谋划,以及统治者不得民心的社会现实。
3、本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的目的是什么?
对比反衬曹刿的爱国热忱的。军事上的深谋远虑。
4、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表现在把战胜的希望寄托在大臣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5、庄公的两次答话能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
(1)“鄙”的特点。
(2)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大臣,神灵上,而不知道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
决条件。
6. 曹刿认为作战的根本是什么?
政治上取信于民。
7、第一段文字表现出曹刿的两个主要思想观点是什么?
(1)认为居高位, 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8、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1)曹刿请见的原因,写出肉食者”鄙”的特点。
(2)本文线索,为下文写鲁庄公张本,衬托曹刿的远谋。
9、“将鼓”、“将驰”表现鲁庄公怎样的特点?
表现鲁庄公急躁冒进,不懂得把握战机详察敌情。
10、指挥作战中,曹刿只说两次“未可”、“可以”,简短的语言表明他具有怎样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