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新课程对教师备好课的要求
新课程对教师备好课的要求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它强调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关注个体的差异,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
如何将这些新的理念在我们日常的备课中很好地体现?这无疑给今天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新课程备课的专业准备和教学设计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新课程备课的专业准备备课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教案则是展示教师预设的创造性劳动过程的记录。
假如把课堂比作一个舞台,一篇好的教学设计恰似一个精彩的剧本,教师好比是剧作家兼导演,学生是主角。
在这个精彩的“剧本”里,蕴涵着教师的思想观点、文化品味、人文素养、个性品格、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
事实证明,良好的专业素养是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没有相应的专业水平,其备课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专业准备即教师的专业发展,其内涵非常丰富,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要有充分的知识储备。
要求广大教师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教育专业知识等职业知识,三者缺一不可。
其次,是要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
①丰厚的人文素养。
包括伦理修养(能热爱学生、以身作则、善于合作等)、艺术精神、生命意识、民主意识、审美意识等。
②积极的专业精神。
教师既要乐业又要敬业,既要积极进取又要不断创新,还要有忘我的奉献精神。
③良好的职业心态。
备课可以说是教师生活的一部分,因而需要一种安静的心态,要对教育充满激情。
也就是教师要具有专注的专业情感,能珍爱自己的职业生命,对自我的工作充满期望,对教育事业充满美好的憧憬。
第三,是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
教学设计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支撑,同时进行教学设计是为了实施有效的教学,如果缺乏实际操作技能,再好的教学设计也都失去了意义。
因此,教师要加强教学操作能力、班级建设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的锤炼,努力通过具体的教学行为来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试论述新时代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要求
试论述新时代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要求
新时代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以下要求:
1. 适应新课程标准:新时代,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标准已经全面实施。
教师需要深入了解新课程标准,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以便更好地教育和培养学生。
2. 掌握现代教育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也随之不断变革。
教师需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如数字化教育、在线学习等,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创新思维:新时代强调创新和创造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和探索。
4.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新时代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身心健康、情感、智力等多个方面关注学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5. 提高教育质量:新时代教育质量是整个社会关注的重点之一,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需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实现素质教育的宗旨。
总之,新时代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教师需要持续的学习和进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以更好地服务学生和社会。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积极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教师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新课程改革利用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评价,对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是课程与教学改革实施的主力军,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新课程改革才能落到实处。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在新时期的思想品德、综合素质、工作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1.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重要是育好人。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关爱下一代身心健康的重任。
因此我们不但需要牢固的专业知识,更要爱岗敬业,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思想品质,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要矢志不渝,一心扑在教育事业发展上的奉献精神。
全面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健康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书育人中,要胸怀一颗仁爱之心,本着“以人为本”的高尚思想品德去教书育人。
以学生为中心,实施爱心施教,它是一种始终贯穿于德、智、体、美、劳五育过程的教育。
爱心施教没有明确目的指向性,只要求教师自觉的运用,以爱心作为教学内容的教育,在德育的一部分。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师职业用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才会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积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势利导是“以人为本”的核心。
尊重学生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教育,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性较差和不重视学习的学生要耐心帮助,绝不用讽刺的言语来刺激他们,更不能侮辱体罚学生,与此同时还要教育其他学生关心帮助他们。
2.新课程改革要求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作为一名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也就是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即“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安心本职工作的集中表现和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的具体表现,是追求自身人生幸福的最现实和最可靠的途径。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挑战和要求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挑战和要求1、结合自身体会,?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三个挑战.一是教育观念的转变,要求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二是教学行为的改变,要求教师学会理解,学会宽容,注重帮助和引导,学会反思,学会合作;三是角色的转换,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成为研究者和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主要有以下四方面.(1)教师要有实施心理教育的能力.心理教育能力就是有效地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发展个性的能力.教师具备了心理教育能力,就能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塑造学生的灵魂;就能将自身的优秀素质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变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教师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调动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爱学习、会学习、会思考、会创造、会关心、会自我教育,有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2)教师应该具备一种反思的能力.过去教师工作往往被当作一种简单操作的技术工作来看待,先观摩别人的课,然后自己模仿.这种技能的训练是由外到内的过程,没有关注教师自身的经验与技能.因此,必须有一个肯定教师个性化发展的评价观:教师的成长是个性越来越鲜明的过程,要在发展中体现出每一个教师的个性,不能千篇一律.(3)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设计和开发的能力.教师应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中去.一个好的课件制作还得靠教师,因为他最熟悉学生,他创造出来的内容最适合学生,因而是最有价值的.(4)教师应具有健全的专业情意.对待职业的态度、情感、需要、创新精神、自主意识等都将影响教师的职业行为.专业情意健全的教师,往往善于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帮助学生;能够民主管理、公正处事、平等待人、尊重学生人格,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够做到胸怀坦荡、宽容守信,善于遵循教育规律,用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言行教育和感染学生,对每个学生负责.2、请结合实际分析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探究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体现了自身的诸多特征:(1)综合性与开放性——探究学习的一个初衷是要消除以往教师分科教学,分科学习的弊端.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探究学习提供了综合学习的机会,通过围绕某个问题组织多方面跨学科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并且,探究学习的许多内容是学校无法提供的,其涉及的面相当广泛,既使在同一主题下,研究的视角或切入口也有相当大的灵活度,因而教师和学生须要更多地发挥创造性.(2)主动性与自主性——探究学习强调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学生主动地发现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主选择研究课题,从选题、组织课题组,到实施研究、撰写课题报告都是学生自己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只是承担指导者的角色.(3)探究性与创造性——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最基本方式.广大中小学生正处于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的身心发展时期,探究学习也正适合他们的个性发展,通过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对未知的结论层层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的结果主要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学生创造性的发挥.(4)实践性与过程性——探究学习是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生的实践活动贯穿整个探究学习的始终.学生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更多的是获得直接经验,并在探究的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相对于接受学习,探究学习更注重学习过程,强调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的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从中感受到探究的魅力所在.(5)互动性与灵活性——探究学习是一个多向互动的学习过程,一方面是学习主体和学习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通过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另一方面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师生间的交流、生生间的交互学习来进行探究学习.同时,其学习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交流和合作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灵活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6)层次性与超越性——学生参与探究学习是有层次差异和类型区别的,在专题目标定位上可以各有侧重,有的专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得较为紧密,有的专题更偏向学术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安排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在强调层次性的同时,也强调要发挥超越性的一面,要让学生大胆地怀疑,大胆地猜测,从而创造性学习,不断地向自我挑战和超越自己.3、举例说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支持策略.答:对策一,需要进一步弄清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对策二,把握校本课程开发的位置;对策三,熟悉校本课程开发的流程;对策四,选用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策略;4、结合实际阐述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应遵循怎样的原则?答:(1)依据教学目标:每个单元、课题、项目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即具体的教学要求,比如要使学生知道某个概念、明白某种原理,或掌握某项技能等等.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常常需要使用不同的媒体去传输教学信息.(2)依据教学内容:各门学科的性质不同,适用的教学媒体也有所区别;同一学科内务章节内容不同,对教学媒体也有不同要求.如在语文学科中讲读那些带有文艺性的记叙文,最好配合再造形象,应该通过提供某些情景的媒体,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受,唤起他们对课文中的人物、景象和情节的想象,为学生的体验性学习提供条件,使之加深理解和体会.又如数学、物理等学科的概念、法则和公式都比较抽象,要经过分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理解,应该提供生动、形象、富于变化的媒体教材,才能帮助学生理解.(3)根据学生变量,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样,选用教学媒体必须顾及他们的年龄特征.比如,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直观形象的思维和记忆要比逻辑抽象的思维和记忆发达,注意力不容易持久集中,对他们可以较多地使用电影、录像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要生动形象,重点突出,色彩鲜艳,最好多配以动画,每节课使用的次数不宜过多,解释要细致一些;使用录像和电影也宜选用短片,动画镜头可以多一些.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概括和抽象的能力发展起来,感知的经验也逐渐丰富起来,注意力持续集中的时间延长,为他们选用的教学媒体就可以广泛一些,传递的内容则增多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增加了理性认识的分量,重点应该放在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性上,同一种媒体连续使用的时间也可以长一些.另外,在两种效果接近的媒体中进行选择时也可以适当考虑学生的习惯和爱好.1.进取心理与挫折心理的碰撞进取心强是青年教师心理状态的主流.但是,对于多数青年教师来说,由于他们主观上献身于教育事业的心理准备不足,对教师工作的困难和复杂程度认识不深,加之缺乏教育心理学等理论素养,又初涉教育工作,缺乏实践经验,教学业务能力较弱,一时难以适应教师角色,因而存有挫折心理,情绪波动和情感变化较大.再加上教师待遇偏低,校外高收入的诱惑,更增强了他们进取心理与挫折心理的碰撞强度,进而阻碍了他们迅速进入教师角色.2.师表要求与青年心理的矛盾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广大青年教师追求的心理目标.他们处于青年时期,情感丰富,才思敏捷,富有朝气,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师表,热心投入教书育人工作.但是,由于他们对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内涵认识不深,对为人师表要求的艰巨性复杂性的心理准备也不足,往往呈现出心顺了大干一场,心不顺就对付一阵的心理状态,缺乏对学生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如雨丝的循循善诱精神.这种师表要求与青年心理的矛盾,使他们在初涉教师角色中,表现出情绪不稳,情感起伏较大的特征.3.竞争心理与压抑心理的冲突勇于竞争是当代青年教师显著的心理特征.他们渴望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参与平等竞争,施展才华学识.但是,由于他们一方面初涉社会,人生阅历浅,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能力较弱,往往过高估计了自己;另一方面,他们在初级阶段既想尽快胜任教育工作,参加讲师评聘,又考虑必须认真处好上下级和同事间的关系,加之客观上职称评聘、奖金分配、分房等“论资排辈”管理制度不完善的影响,使他们既渴望参与平等竞争,脱颖而出,又苦于成家立业的奔波和部分政策制度措施有待完善的困扰,时常发生竞争心理与压抑心理的激烈冲突,往往出现过度紧张、焦虑、烦恼、忧郁的心理失衡状态,个别的导致神经官能症或心理变态的发生.(二)成熟阶段的心理冲突及其形成因素青年教师在走向成熟阶段中,集中表现为完善教师人格的心理冲突.据调查分析,此阶段青年教师大体有三类设计方案,其心理冲突具体表现及其形成因素为:1.加紧完善教师人格型他们大多是青年教师中的佼佼者,基于种种主客观因素,他们较早地确立了献身教育事业的志向,人际关系和家庭生活较为融洽,进而在教学或科研工作中做出了较突出的贡献.因此,他们下定决心,再接再厉,加紧完善教师人格,力争再上一层楼.他们的心理状态,集中表现为进取心理与焦虑心理的矛盾,有时因某种挫折或困惑,表现出过度紧张和急躁不安的情绪.2.先紧后松完善教师人格型他们晋升为讲师,表明自己在初级阶段努力的成功,成功之余何不松弛一下!可见他们的心理特征,集中为甘居中游与不甘落后的心理冲突,突出表现在自以为不如自己的某青年教师做出了突出贡献或教学生活发生重大变故时,会产生一些情感振荡和情绪起伏.3.放慢完善教师人格型在初级阶段中,有少数教师较长时间陷入不切实际的旋涡之中,他们迟迟进入不了教师角色.后几经挣脱,方减轻些心理冲突,终于评上了讲师,自以为大功告成,可以转移兴趣中心,热衷于家庭生活,寄希望于自己的孩子,至于完善教师人格就慢慢来吧.以人生一回何必那么苦自己为宗旨,进取意志重又消退.因此,他们的心理特征是追求安逸与害怕落伍的冲突.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适当的心理调节对于缓解青年教师的心理冲突,解决青年教师的心理矛盾,完善教师人格,进而提高青年教师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历史课程标准的新变化对历史教师的新要求
历史课程标准的新变化对历史教师的新要求随着历史的进程和社会的发展,历史课程标准也不断地进行更新和改进。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已经出台,这对于历史教师来说,也意味着新的要求和挑战。
本文将分析历史课程标准的新变化对历史教师的新要求。
一、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包括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创造力等。
历史教师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体验来形成更为深刻的历史认识。
历史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扩大学生的视野和思考深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透彻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中的复杂关系。
二、更加注重历史文化的涵养和价值引领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历史文化的涵养和价值引领,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明确历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加强文化熏陶,引导学生理性认识历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并将之融入个人价值观和道德观中。
历史教师需要通过精心设计的历史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感知和认知能力,让学生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滋养和启迪。
三、更加强调历史实践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历史实践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历史实践活动的设置,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工具来帮助学生进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历史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历史文化实践活动中来,通过亲身实践来加深对历史事件和历史文化的理解,减少对于历史的陌生感和抵触情绪。
四、更加注重学科整合和知识综合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科整合和知识综合,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将历史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整合,引导学生把多元文化、多学科知识应用到历史学科中。
历史教师需要重视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整体性的认识,使历史学科真正地与时俱进、与社会紧密贴合起来。
更加关注多元化的历史认识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多元化的历史认识,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断拓宽历史的视角和认识范围,增加历史学科的多元性。
新时代对教师师德师风的新要求三篇
新时代对教师师德师风的新要求三篇教育部16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
这一意见和2022年出台的高校、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结合在一起,构建起完备的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体系。
突出师德师风建设,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对于推动教师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者意义重大。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明确要求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
教育部近日先后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以及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并制定了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和处理办法,这一系列政策规章明确了新时代教师职业规范,划定了师德底线,是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抓手。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德师风,为师之本。
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师德师风建设,把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到首要边线,对于促进教师沦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路者、自我行为规范的践行者、爱岗爱生爱校的模范者意义关键性。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新时代的新要求。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是打造中华民族这支“梦之队”的筑梦人。
师德师风关乎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关乎教书育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落实,更关系到教育在人民心中的形象。
师德师风不正势必会损害教师队伍的形象和声誉,给教育事业带来不良影响。
因此,务必下大力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师德、规范师行,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这是新时代对广大教师提出的新期盼、新要求。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也是新时代的新任务。
教师肩负着神圣的社会责任,承载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不能仅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要立德树人,努力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在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上大有作为。
新课标下我们怎样做教师
新课标下我们怎样做教师一、引言在新课标下,教师的角色和使命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如何适应新课标的改革,做一个优秀的教师。
二、理解新课标的精神1. 教育观念的转变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发展能力和素养。
作为教师,我们应理解并贯彻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
2. 深入研读课程标准了解并精通所教科目的新课程标准,掌握各个学段的核心素养和能力要求。
只有深入了解,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三、合理设计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新课标下,我们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我们应该设计一系列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
2. 强调实践和实际应用新课标强调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我们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探究、项目实践等方式,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
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借助多媒体技术、小组合作学习、游戏化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度。
2. 注重个性化差异新课标提倡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五、评价与反馈1. 结合学科特点设计评价方式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设计多样化、客观公正的评价方式,综合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思维能力、实践应用等方面。
2. 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我们要及时给予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式、理解知识。
六、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1. 不断学习新知识教师应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与时俱进。
2. 参与专业培训与研讨积极参与各类专业培训和学术研讨活动,与同行交流经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七、结语在新课标下,我们作为教师需要不断适应、学习和成长。
只有不断提升自我,才能更好地肩负起培养学生成长的使命,为学生的未来贡献力量。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新课程改革是应时代的要求,这样的新理论对新时代的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善于吸收——做学习型的教师。
1.学科综合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
新课程提倡各科知识的互相渗透,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面,要不断开发课程资源。
2.课堂的即时生成要求教师不断学习。
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具有民主化、开放化,学生可畅所欲言,很多问题是无法预见的,这可能会让我们教师防不胜防。
只有不断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才会上得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这样的课堂自然会精彩纷呈。
3.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要求教师不断学习。
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如果我们教师还抱着当初在学校学的那一点点知识来应付教学,自然会捉襟见肘,陷入困境。
所以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
二.长于研究——做反思型教师。
上完一节课,我们总有些感受,要么感觉神清气爽,要么感觉心烦气躁,在这种情绪的波动中,我们完全可以反思自己的成功之处、得意之处是什么,或者自己的失败之处是什么,憋气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出现这种状况,如何改进等等。
如果上完课后感觉木然,无喜也无忧,那就值得警惕,这种职业的麻木感很可怕,它能消磨掉人的意志和激情,让人在懈怠总一天天地重复着单调的日子,以至毫无工作的乐趣和成就感。
这就更要反思,最简单的反思就是想想这节课学生收获了没有?收获了多少?课程的哪个环节处理得最好?哪个环节还有待提高?这样回忆教学流程、检点教学得失,既有利于自己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人往往是在反思中走向进步的。
三.乐于合作——做合作型教师。
合作学习能改善教学系统中的社会心理气氛;促进人们非认知品质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提升教育教学的效能。
1.与同行合作。
新课程提倡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如其中综合课程和研究性课程,仅靠教师个人现有的知识、技能、经验、时间及能力去独立解决和完成是不可能的。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一)、学识上要有高度1. 是本学科知识要精深。
只有学识精深,才能讲课精彩。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本专业的历史和现状,了解最新科研成果和发展趋势。
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深钻细研,使自己在学识上达到智如泉涌的境界,才能使教学活动充满生命和活力。
2. 是相关知识要广博。
教师要适应当前学科分化与综合的需要,就必须掌握一定的相邻学科知识。
只有知识面广了,知识量多了,才能从学科交叉、学科对比、学科渗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相反,如果教师孤陋寡闻,知识浅薄,就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3. 是理论功底要扎实。
教师要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仅有丰富的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教育科学的理论和技巧。
教师要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二)、能力上要有广度1. 是教学能力要实。
在实施新课程过程屮,教师的本领不在于很能讲,而在于很会导,不但能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和“学得有乐趣”,这是当代教师能力的重要标准和集屮体现。
实施新课程,教师应侧重提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激发其学习兴趣的能力,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等。
2. 是表达能力要强。
善于清楚地、有说服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通俗易懂地讲解教材,使学生的思维顺畅地开窍和领悟,是优秀教师的基本功之一。
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准确、简洁、流利、精彩,并充满教育性,富于启发性,具有针对性,饱含感染性,体现科学性,让语言引人入胜,妙趣横生。
3. 是教育机制要活。
4. 是要把握教育分寸。
讲究教育的科学性,对待学生既温柔又严厉,既民主又严格,既实事求是又通情达理,既说话合度又方式适宜,从而给学生最恰当的教育。
(三)、人格上要有力度1. 是思想品德要有熏陶作用。
“为师之道,端品为先”,高尚的品德是教师重要的人格特征。
所以,教师要常修为师Z德,始终秉持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对教育事业有强烈的自豪感、光荣感和责任感,才能为培养人才积极而勤奋地工作。
历史课程标准的新变化对历史教师的新要求
历史课程标准的新变化对历史教师的新要求【摘要】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注重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加强跨学科教学的能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
历史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素养,具备更多的综合能力,灵活应对新的教学要求。
这些变化意味着历史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以更好地适应新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历史教育。
历史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为学生的历史学习带来更多的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关键词: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师、教学能力、学科知识、分析能力、跨学科教学、专业素养、主动参与、综合能力、教学要求、教学实践。
1. 引言1.1 历史课程标准的新变化对历史教师的新要求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历史课程标准也在不断调整更新,这些新的变化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历史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以更好地满足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引领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些新的要求使得历史教师需要具备更多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加强跨学科教学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同时也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应对新的教学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素养。
历史教师将在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努力成为一名能够引领学生走向未来的教育工作者,为学生成长成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2. 正文2.1 更加注重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发展随着历史课程标准的新变化,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其中之一便是更加注重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历史知识,还需要具备多样化的教学能力。
这包括对历史学科的深入了解,不仅懂得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影响,更要了解历史背后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
只有深刻理解历史,才能在教学中做到知识的传授准确无误。
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化,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改制度的变革,特别是新课程的,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应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才能保障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
一、教师应做好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的实践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观,这是新课程的关键,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所以角色的转变已成为新课程下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新课程下要求教师和学生是共同的学习者,这应该说是教师与学生的真正平等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友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教师和学生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地学习和交流,课堂的气氛也才能真正地开放和活跃起来。
其实,师生平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新课改的要求,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首先,时代要求全民教育,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培养少数精英,而是着眼于全体学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其次,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
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是学习最直接和持久的内部动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课程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注重创设学习的情境,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二、要求在教学方法上的更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过程。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探究的学习方式。
“探究式教学”是现代科学教学的重要形式。
它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主张变革传统的教学,使教师的作用不是“一团知识明了化和教案”,而是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教师在这一教学中,不是命令学生学习,而是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不再让学生被动地去学习,而是主动地去探索。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语文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语文教师的要求 一、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新课标更加明确地强调,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对学生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学科。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1、注重学生的人格塑造 要在阅读、写作或者欣赏教学中,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人格塑造有机结合起来,善于把握利用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把文学作品或者社科类文章中有关人生世相的内容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人生有机结合起来,站在学生人生发展高度进行教育教学,真正“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2、不能视训练为能力培养 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在思想认识方面不断更新观念,摆脱应试观念的束缚,真正站在时代和学生人生发展的高度,高瞻远瞩。
要使学生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具有开阔的社会生活视野,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真正能够厚积薄发。
要真正认识到当学生学养深厚、素质全面之时,其应试能力提高定水到渠成,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科学训练,强化积累,总结规律,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就会事半功倍。
否则,搞题海战术,试卷铺天盖地,习题应接不暇,训练长年累月,只能本末倒置,不仅令学生厌倦,更加严重的是,这种机械训练淡化了语文学科的人文光芒、审美情趣,直接导致学生对语文的轻视,造成学习效率低下,语文能力长期在低水平徘徊,以致出现“误尽苍生是语文”的言论。
要认识到语文教学追求的三个目标也要以认知积累为基础,所以,在常规教学中,要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学生的健康成长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能掌握学习方法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时,能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突出那些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新课程 标准 对师德 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师德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师德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爱国守法:教师应热爱祖国,遵守法律法规,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
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2.爱岗敬业:教师应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
乐于奉献。
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不得敷衍塞责。
3.关爱学生:教师应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4.教书育人:教师应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因材施教。
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教师应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衣着
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教师应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
新知识结构。
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这些要求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应该以这些要求为指导,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养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养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自1988年推行以来,现正自上而下蓬勃的开展。
新课程的优越性已逐步在改革中得到体现。
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主体,教师能否深入的贯彻实施新课程改革,将直接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养要求作全面深入的研究,为广大的教师尽快的适应新课程改革提供一些意见,从而使教师所必需具备的素养得到明确。
新课程对教师的工作赋予了新的要求和内涵,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因此,教师的任务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该是“启智,陶情,冶性,锤志的健体”。
在新课程改革中作为实施主体的教师,在保持原有的职业素养的同时,还必须重新定位教育观念,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改革,完善自我,倡导终身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一定的科研能力,不仅应做知识信息的传授者,而且应当在学科领域的带头人,以崭新的姿态投入到新课程改革中去。
教师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也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
一、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倡导互动式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而转变传统教育观念,首先应当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现行的课堂教学中,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引导,教师普遍观点认为,教学的关键在于知识的传授与训练,教学过程就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为主的过程,且技能的训练是重中之中。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提法被广大中小学教师奉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加以贯彻与实施。
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也确实培养出不少的高分生,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试教育的弊端也逐步的暴露出来。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职业素质的要求
一
教 育 的 目的 。 以人 为 本 , 是 实 现 “ 了每 一 位 学 就 为 生 的 发 展 ”的 新 课 程 改 革 最 高 的 宗 旨和 核 心 理 念 。ln 理 由有三 , 一 , 础 教 育 是 奠 基 工 程 , 【(’ J 其 基 关
系 到未来 中华 民族 的整 体 素 质 , 课程 改 革 要 面 向 新 全体 学生 , 分 考 虑 到 各 地 区 的差 异 , 强 课 程 对 充 增 地方 、 校 、 生 的适 应 性 , 全体 学 生都 能 得 到充 学 学 使
2 1 年 4月 00 第 1 卷第 2 1 期
天津师 范大 学学 报 ( 础教 育版 ) 基 Ju a o Ta nN r a u i r i E e e t yE ua o d i ) o r l f i o l nv s y( l n r d ct n E i n n @ m ei m a i t o
革背 景下 , 师 要多 学 习 、 思考 、 实 践 、 提 升 , 教 多 多 多
发展 , 图在 主动 健康 的成 长 中培 养学 生 的创 新精 力
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是鲜活的受教育主体, 学生喜
欢的、 能够 促进 其 素质 提 高 的 教育 才 是 真 正好 的教 育 。新课 程 改 革 要 求 缓 解 学 生 压 力 , 高 教 育 质 提
、
教 师 对 新 课 程 改 革 应 有 深 刻 的 认 识
关 注人 是新课 程 改 革 的核 心 理 念 , 课 程 改革 新
要 求尊 重学 生 个 性 , 多 元 的价 值 观 来 衡 量 学 生 , 以
用 发展 的眼 光来评 价 学 生 , 目的在 于使 每 一 个 学 生 都 得到全 面 的发展 。基 于这 种 理 念 , 师 要摆 脱 传 教
新课程理念对教师的新要求
新课程理念对教师的新要求摘要: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新课程向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笔者做了一些思索和实践。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教师角色;新要求世纪之交,我国教育承担着一个全面振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历史重任,素质教育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21世纪学校教育的方向。
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因而,笔者深深地感受到课程改革的迫切性,而教师角色的改变则体现在新字上。
一、教师的课程理念要新课改之后,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不再过分注重“死”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活”知识的运用、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是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建立基础。
教材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丰富的人文内涵、情感教育,熏陶、感染学生,使之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等几方面都得到相应的发展,体现了国际性与民族性、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人与自然及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一)培养主体意识,兴趣是第一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主要前提。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并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活动。
(二)加强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课程结构改革的第二个目标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相关材料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优化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教育体系”。
新教材所选取的内容涉及到美术、音乐、语文、数学、自然、劳动多个领域,而不再将某一学科孤立起来,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个基本特征。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新教师要有的放矢地选用合适的学习方式,不能为了追求华而不实的效果盲目乱用。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一、善于吸收------做学习型教师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科综合,要求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每位老师都会体会到知识的困乏.现在的课堂是开放的,无法预见的,面对学生的畅所欲“问”,怎样对答如流所以,新课改要求我们终身学习,做学习型的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在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教学.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承担1——2门选修课或活动课程,在待遇上将予以倾斜. 这学期,每位教师要写出自己走进新课程、感悟新课程的心得体会,内容包括: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设计、富有特色的案例描述、精彩的课堂片断和深刻的教学反思.二、长于研究------做反思型教师从先进的教育理念到课堂的实践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一个不断研究、不断尝试、不断反思和不断实践的过程.要求写教学后记,上完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今天这节课,学生收获了没有,老师收获了没有,课的哪一个环节处理得特棒,哪一个环节还有待提高,篇幅不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实用就行.倡导教学创新,鼓励教学有个性,有创新,使之形成自己个性的教育教学风格,多接受新事物,大胆尝试新教法,欢迎教师独树一帜,标新立异,每节课都要力求有新意,有亮点.三、勇于奉献------做敬业型教师敬业精神是对教师最重要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把教育工作当作职业来看,更要把它当作事业从事,以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去奉献着自己的爱心、真心、热心,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四、敢于探索------做创新型教师一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作为一名创新型教师要能够安贫乐教,甘于奉献.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留美归国后,拒绝高官厚禄,创办乡村师范,他赤着脚,穿草鞋,与学生一起种菜、施肥,把每一分钱都用在教育事业上,甚至把文稿的收入也用来教育孩子.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人格,在人们的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师德丰碑.其次,对学生要倾注全心的爱.第一,教师对待学生要有一颗博爱之心.第二,教师对学生要以诚相待,以自己的真情去感动学生.必须丢掉师道尊严的“面具”,不能以虚言欺骗学生.第三,教师爱心应表现在对待学生的宽容上.第四,教师的爱心表现在对待学生的责任感上.二拥有丰富的知识结构如何有效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呢从我国目前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状况来看,知识结构的构建还处于一种低效的急功近利式的被动构建状况.例如,为了文凭去函授,为了拿继续教育的课时去学习.能否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区分“创新型教师”与“教书匠”的重要标尺.三更新教育教学观念1.突出一个“人”字2.敢说一个“不”字五.具有创新能力1.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要有创造性思维能力3.要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4.要有较强的教学监控能力新课程是对教师的教学方法的挑战,同时也是促进教师自身发展不可多得的机遇,老师们,当前各级课改培训机会多,出头露面的机会多,上级教育部门、学校会为你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时机成熟,我校会举行一个“走进新课程”教学比赛,奖励教坛新秀,成就骨干教师.我们很多教师有着良好的发展潜质,要抓住“课改”带来的发展机遇,刻苦钻研课堂教学艺术,争做课改实验的领头雁.。
新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新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新要求摘要: 最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作者从教学思想、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谈了自己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行为规范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
从课程改革的角度来看,新《标准》将信息技术定位于一门立足于实践、注重创造、与其他学科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
从学生能力培养的角度上讲,新《标准》将着重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表现在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交流与表达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新《标准》的提出给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说挑战是因为新《标准》中的不少内容对教师来说是陌生的,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存在着操作能力强、综合能力弱和知识更新速度较慢的问题,而教师本身的素养则将直接影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结果;说机遇是因为新《标准》的制定无疑给信息技术教师指出了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并且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来进行各种新型教学方法、手段的实践,这对于整个学科教师队伍的成长有莫大的好处。
从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情况来看,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普遍比较年轻,这支队伍的特点是知识结构相对较新,但教学经验明显不足。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对信息技术教师从教学理论到教学行为进行规范非常重要。
下面笔者便根据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于规范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行为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一、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思想依据,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育理念的外在表现形式。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顺利地进行下去,首要的是从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树立全新教育理念,以适应现代教育和青少年健康发展的要求。
1.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传统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则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
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实施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新要求
实施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新要求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依靠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
因此,此次课改能否有效推进的关键,不仅在于能否全面更新广大教师的教学(课程)观念(包括课程目标观、课程内容观、课程结构观、课程资源观、课程实施观、课程评价观等),而且在于能否真正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使广大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行为(包括角色扮演、策略谋划、操作落实、工作模式等)完全适应实施新课程的需要。
一、角色扮演上的新要求——教师要做学习者、发现者、赏识者;教师要做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教师要做研究者、反思者、创造者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极不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不仅表现为课程内容的施予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表现为教师单独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实质上是片面地学习,如听课、练习、记忆、应试和接受评定等)。
在这种状态下学习,尽管强化了知识掌握,突出了技能训练,但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却是极不利的。
此次理念新颖、力度空前的课程改革,旨在消除或减少以往应试课程教学过于浓重的指令性色彩,解放课程实施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促进师生创造力的充分释放。
这就必然引发教师角色的历史性转换,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用新的理念来活化、创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其具体要求是:(一)教师要做学习者、发现者和赏识者。
现代社会发展迅猛、知识更新加快,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同时,现代的学生可以利用教学以外的各种途径获得知识信息,教师稍不留神其知识面就可能不如学生,这也要求教师要做到“学无止境”。
教师既要向书本学、网络学、社会学、名师学,更要向自己的学生学;教师与学生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这是一种观念,更需要行动。
教育是教育人、影响人、改变人、提升人的素质的事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与赏识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与以往历次课程改革相比,此次课程改革的最大区别就是不仅课程体系有了巨大调整,而且反映出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
归纳起来,此次“课改”具有以下显著特点:(1)转变教育功能,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之中。
新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
(2)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3)强调课程目标、实施过程,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
这是《标准》和《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
(4)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善。
即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新课程标准力图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使评价的重心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必须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之中进一步转变传统的课堂教育教学观念,认真落实本次“课改”的精神实质,以真正实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真正把以前的以考试为唯一目的的应试教育学习向以提高学生素质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转轨。
我认为,首先应做到如下几点:一、转变课堂教学观念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是实现教育改革,发展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
因此,教师首先必须通过继续教育,认真学习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的教育教学理论,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必须逐步改变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来武装自己,武装课堂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认真实践,以力求在课堂教学中逐步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逐步改变以往过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过程现状,大力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自主构建,努力培养学生善于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置于重要位置,从而让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这种自主研究性学习的教育教学,健康快乐全面地发展,以真正化以前应试教育学习为提高自身素质能力的素质教育学习,以真正化以前应试教育体制下出现学生“厌学”、“恐学”、甚至“逃学”的现象为素质教育体制下学生那种主动的“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的良好学习风气。
二、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育现代化必须教育民主化。
没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建立和形成现代教育体系和现代教育制度。
由于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形成了师道尊严的教师地位观和师生关系观。
教师的尊严不可侵犯,而学生的尊严似乎可以随意侵犯。
教师不肯“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去,不愿与学生打成一片。
许多教师甚至在教学上还常带着一种“家长制”的作风,不尊重学生的意愿,随意扼杀学生的自主性,这种不和谐的师生关系,缺乏情感的维系,学生对教师总带有一种畏惧、戒备、冷漠等不正常心理。
久而久之,师生关系便日益僵化,没办法融洽。
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与学主的脸是对立的,但感情不能对立。
”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就是为每一个学生服务的。
教师首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例如:有的学生描写他们的老师是:“冰冷的心,冰棍的脸,古板的眼”;有些老师不仅吝啬于给学生微笑,而且经常讽刺、挖苦、斥责学生,甚至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自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也就不敢也不想回答问题或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就没办法发挥出来,课堂效果自然也就大打折扣。
因此,要真正确实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课改”精神,就必须重新建立一种适合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新的民主师生关系,以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当前,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学生的民主意识逐步增强,他们希望教师能与他们建立一种“课内是师生,课外是朋友”的关系,能与他们平等相处。
这也就迫切要求我们教师要逐步摆脱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的束缚,建立这种师生间能互尊互重,平等和谐的民主的师生关系,即“互相尊重,人格平等”。
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不仅要求师生双方要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互尊互重,而且极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能在自主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中大胆参与,大胆发言,大胆实践,大胆创新。
三、面向全体学生,依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课堂教学,是贯彻实施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阵地,也是一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锻炼自我并逐步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的大舞台。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教材为主线,以培养创新、提高素质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认真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面向全体学生,依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计划,提出不同的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次”教学。
而且,在课堂教学中,凡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要指导学生自己看;凡是学生会说的,要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凡是学生自己能发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分析,去解决。
这样,学生在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讨论,自我探索,自我实践的过程中,就会逐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会在这种自主性的学习中逐步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性与积极性,而且学生也会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学习中逐步锻炼和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促进自身各方面的素质能力全面发展。
四、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育教学手段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求广大教师实施课堂教育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运用多媒体教育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逐步走向电教化、现代化。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育教手段引进课堂,已成为时代发展所趋,也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而且这种多媒体的教育教学,能创造思考的情境,制造良好的氛围,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能把一些静态物景动态化,能把抽象问题具体化,把枯燥无味的问题趣味化,这不仅可以极大地刺激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钻研精神,化被动学习为主动、自主、自觉地学习,真正把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体现得淋漓尽致,臻于完美,何乐而不为呢?其次,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教师作为改革实施者,其角色行为应该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实践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
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学生互动。
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
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
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
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
新课程中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
同时教师还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允许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发展。
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
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及所谓差生”的理解与关怀,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而施教。
二、在教育方式上,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则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新课程基本理念指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应该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
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
教师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
在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的机会。
要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的对待。
要常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
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
教师要爱学生,要相信学生,要树立“无差生观”。
有一位校长说得好:“每个学生都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有的尽管现在还暗淡无光,只是一时被云雾遮住了,一旦冲出云雾就会光芒四射。
”新课程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教育工作者的要求,这就是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
新课程改革也为老师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老师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赋予学生自由,也将是老师教学中的唯一规范。
愉快教学,将令老师与学生在教学共同成长,并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获得知识又得到个性的培养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