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培训课件
合集下载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培训课件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同时具备实验室 检测阳性结果,可作出临 床诊断。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 经实验室病原学检测阳性, 可确诊为登革热。
鉴别诊断与注意事项
鉴别诊断
登革热需与其他发热性疾病如流感、麻疹、风疹等进行鉴别, 主要通过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 析。
注意事项
在诊断过程中,应注意询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了解是否有蚊 虫叮咬史;同时,对于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实验室检测,以避 免误诊和漏诊。此外,在疫区工作或旅行者出现发热等症状时, 应高度警惕登革热的可能性。
减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 西医治疗手段,形成中西医结合
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05
预防控制措施及策略
传染源管理策略
病例发现和报告
加强医疗机构对登革热病例的监测和报告,确保及时发现并上报 疑似和确诊病例。
病例隔离治疗
对确诊的登革热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接触者追踪和管理
对与确诊病例有过接触的人员进行追踪和管理,提供必要的预防 和治疗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方法
灭蚊措施
01
开展室内外环境灭蚊工作,消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虫密度。
个人防护
02
提倡穿长袖衣裤、使用驱蚊剂、安装蚊帐等个人防护措施,减
少蚊虫叮咬的机会。
环境卫生改善
03
加强环境卫生整治,清理垃圾、积水等,减少蚊虫孳生环境。
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培训公众掌握基本的应急处理技能,如发热、头痛等症状的自我识别 和处理。
07
总结与展望
本次培训课件内容回顾
01
登革热基本概念和流行病学特征
《登革热的防控》课件
监测与报告
建立健全登革热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发 现并处理疫情,防止疫情扩散。
03
登革热的治疗与管理
登革热的临床治疗
药物治疗
针对登革热的临床症状,可以使 用解热镇痛药、补液治疗、抗休
克治疗等药物治疗方法。
护理措施
对于重症登革热患者,需要采取特 别的护理措施,如保持呼吸道通畅 、监测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等。
《登革热的防控》ppt课件
CONTENTS
• 登革热的概述 • 登革热的预防措施 • 登革热的治疗与管理 • 登革热的社会影响与应对策略 • 结论与展望
01
登革热的概述
登革热的定义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 病,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
登革热是当今世界分布最广、影响最严重 的虫媒病毒病之一。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充 足睡眠和适量运动,有助于提高免疫 力,降低感染登革热的可能性。
避免在蚊子活跃时段外出
了解蚊子活跃时段,尽量避开这些时 段外出,以减少被叮咬的机会。
社区防控策略
宣传教育
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对登革热的 认识和预防意识,共同参与防控工作。
社区合作
加强社区合作,组织居民参与防蚊灭蚊行 动,共同维护社区环境卫生。
恢复期护理
在患者康复期间,应关注患者的营 养状况,提供适当的营养支持,同 时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
登革热的隔离与护理
隔离措施
对疑似或确诊登革热患者应采取 严格的隔离措施,避免病毒的传
播。
护理要点
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 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
解其焦虑和恐惧情绪。
建立长效防控机制
建立健全登革热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发 现并处理疫情,防止疫情扩散。
03
登革热的治疗与管理
登革热的临床治疗
药物治疗
针对登革热的临床症状,可以使 用解热镇痛药、补液治疗、抗休
克治疗等药物治疗方法。
护理措施
对于重症登革热患者,需要采取特 别的护理措施,如保持呼吸道通畅 、监测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等。
《登革热的防控》ppt课件
CONTENTS
• 登革热的概述 • 登革热的预防措施 • 登革热的治疗与管理 • 登革热的社会影响与应对策略 • 结论与展望
01
登革热的概述
登革热的定义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 病,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
登革热是当今世界分布最广、影响最严重 的虫媒病毒病之一。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充 足睡眠和适量运动,有助于提高免疫 力,降低感染登革热的可能性。
避免在蚊子活跃时段外出
了解蚊子活跃时段,尽量避开这些时 段外出,以减少被叮咬的机会。
社区防控策略
宣传教育
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对登革热的 认识和预防意识,共同参与防控工作。
社区合作
加强社区合作,组织居民参与防蚊灭蚊行 动,共同维护社区环境卫生。
恢复期护理
在患者康复期间,应关注患者的营 养状况,提供适当的营养支持,同 时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
登革热的隔离与护理
隔离措施
对疑似或确诊登革热患者应采取 严格的隔离措施,避免病毒的传
播。
护理要点
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 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
解其焦虑和恐惧情绪。
建立长效防控机制
登革热防控培训ppt课件
(一)我国登革热流行史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登革热曾波及我国,因有皮疹 而称之为“红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侵略军 将此病带入我国,在广东、浙江、上海、福建、江苏、 江西、汉口、台湾等地广泛流行。 1944年上海至南通一带广为流行。 经过30多年的沉寂后,1978年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突发 登革热流行,1979年海南岛开始出现登革热流行。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我国广东省、海南、福建、 浙江等省仍时有暴发。其他南方省份如广西、云南、江 苏、上海等地也曾有输入性病例报告。
三、流行病学
(四)流行特征 1.地方性
2.季节性
3.突然性
4.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病死率低 疫情常由一地向 四周蔓延。
四、登革热的诊断
(一)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 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二)诊断标准: 流行病学史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1.流行病学史 1.1 发病前15天内去过登革热流行区。 1.2 居住场所或工作场所周围(如半径100m 范围)1个月内出现过登革热病例。
埃及伊蚊
白蚊伊蚊
中国白蚊伊蚊地理分布(2006)
中国埃及伊蚊地理分布(2006)
三、流行病学
(三)易感人群 在新疫区普遍易感,以青壮年发病率最高。 在地方性流行区,发病者多为儿童。 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免疫力,并可维持多年,对 异型病毒也有1年以上免疫力。同时感染登革病 毒后,对其他B组虫媒病毒,也产生一定程度的 交叉免疫,如登革热流行后,乙型脑炎发病率随 之降低。
4 病例分类 4.1 疑似病例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可诊断: 4.1.1 具备1.1,同时具备2.1。 4.1.2 无1,但同时具备2.1、3.1和3.2。
预防登革热安全培训PPT
7 脑炎或脑病表现:如剧烈头痛、嗜睡、烦躁、谵妄、
抽搐、昏迷、颈强直等
8 明显出血倾向:包括皮下血肿、呕血、黑便、咯血、
阴道流血、肉眼血尿、颅内出血等
什么是登革热?
关注健康 从我做起
讲/究/卫/生 加/强/锻/炼 远/离/疾/病
得了登革热怎么办?
就患者而言
去过登革热高发地区,一旦 有蚊虫叮咬经历,并且出现 相关症状,需要尽快到医院
重症患者
对于重症患者,要严格监测生命体征和电 解质平衡;对于病毒血症严重的患者可短 期使用小剂量的糖皮质激素。
患有基础病患者
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要及时向医生讲明 并作相应处理,避免因为登革热再诱发慢 性疾病发作。
什么是登革热?
关注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从我做起
讲/究/卫/生 加/强/锻/炼 远/离/疾/病
如何预防登革热?
什么是登革热?
关注健康 从我做起
讲/究/卫/生 加/强/锻/炼 远/离/疾/病
登革热是怎么传播的?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伊蚊(俗称花斑蚊或花蚊子)叮 咬吸血传播
主要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的非人
什么是登灵革长热类动?物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染源
间接传播
登革热在人和人之间不能直接传播,只能 通过雌性伊蚊传播。伊蚊叮了带登革热病 毒的患者或者非灵长类动物后,登革热病 毒在蚊子体内大量繁殖,然后带病毒的蚊 子又叮咬健康人
预防一般分为如下三个方面:
隔离传染源
对于登革热,早发现、早诊 断早隔离最主要,登革热一
什么般是在登发病革以热后5?天之内具有
较强的传染性,所以这段时 间需要严密隔离患者。
切断传播途径
登革热病毒经蚊子叮咬所传 染,所以防蚊、灭蚊是最主 要的一个预防措施。保持环 境整洁,及时清洁工作、居 住和生活区域,清除积水以 防蚊虫滋生。水洼、池塘是 蚊虫繁衍聚集地,要定期喷 洒杀虫剂,消除蚊虫的滋生 场所。
登革热防控PPT培训课件
• ②若发现病例在本地活动期间处于病毒血症期,在核 心区内搜索病例。
41
疫情控制
发生输入性疫情
• 3.流行病学调查
– (3)蚊媒密度调查与评估:
• 在核心区开展幼虫调查(布雷图指数), 调查疫区内50~100户居民,检查室内 外所有积水容器及幼虫孳生情况,计算 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
– 随后每2-3天重复进行控制与调查,直至BI 小于5
• 有效清理滋生地,
– 三个100%:入户调查,清积水,翻盆倒罐,宣教 – 街道居委会/村委会入户动员,发动群众 – CDC入户,评价清理效果,BI<5
46
疫情控制
发生本地感染病例
• • • •
1.流行病学调查。 2.蚊媒应急监测和媒介状况快速评估。 3.疫情分析及风险评估。 4.疫情控制效果评估:
• 实施疫情日报告,科学风险评估,及时预警
• 向医疗机构发出预警及加强医务人员培训
• 政府主导,卫生、城管和街道居委多部门联合 • 紧急杀灭成蚊,清除蚊虫滋生地 • 广泛社会动员,健康宣教
45
防控重点措施
• 紧急杀灭成蚊:
– 及时、快速、全面、反复
– 各地市爱卫会组织消杀(聘请社会专业消杀队)
– CDC 组织实施效果评价和风险评估
22
暴发疫情定义
• 暴发
– 14 天内,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点(例如一个社 区、村庄、学校等),发生3 例及以上本地感 染的登革热实验室确诊病例。
• 报告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23
病例搜索
• 启动条件
– 本地病例 – 流行季输入病例 – 其他(基于疫情研判)
• 索搜策略
– 散发病例:以病家为中心半径200米范围
《登革热防治知识》课件
登革热的发病症状
登革热的发病症状通常在感染后 1-2周内出现,包括突然发热、 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皮疹等
。
严重时可能出现出血、休克甚至 死亡等症状,尤其是儿童、老人 、孕妇和身体虚弱的人来说更容
易出现重症病例。
登革热的并发症可能包括心脏疾 病、肝脏疾病等,需要特别关注
和治疗。
02
登革热的预防措施
防蚊灭蚊
01
02
03
04
安装纱窗、门帘、蚊帐等防蚊 设施。
使用驱蚊剂、蚊香、电蚊拍等 驱蚊用品。
定期清理家庭环境,保持卫生 整洁,减少蚊虫滋生。
定期进行灭蚊处理,包括使用 杀虫剂、捕蚊器等。
个人防护
01
穿着长袖长裤、袜子等 防护衣物,减少暴露部 位。
02
避免在清晨和黄昏等蚊 子活跃的时间段外出。
针对登革热的四种血清型,开发出能够同时预防所有四种血清型的疫苗。
疫苗接种策略的优化
通过改进疫苗接种方案,提高疫苗的接种率,从而有效预防登革热的传播。
防治策略的优化
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共同应对登革 热的传播和防治。
提高公众意识
加强登革热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 登革热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对症治疗
针对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 使用解热镇痛药、镇静剂等药物治疗 。
并发症治疗
出血治疗
对于出血严重的患者,应及时补充凝血因子或进行输血治疗 。
心脏疾病治疗
对于并发心脏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心脏疾病,给予相应 的药物治疗和护理。
04
登革热的预防控制
疫情监测与控制
监测系统建设
建立健全登革热的监测系统, 通过医疗机构、实验室检测和 病例报告等多种渠道收集疫情
登革热防治专业知识培训课件
登革热防治专业知识
23
登革热防治专业知识
24
登革热防治专业知识
25
登革热防治专业知识
26
登革热病例临床表现统计
构成%
98.26
100.00
80.00 60.00
71.08
62.53 61.15
59.35 52.6
61.5
40.00 20.00
19.67
20.86
12.38 8.02
0.00
发热 肌肉痛
登革热防治专业知识
9
季节分布
• 发病与气温、雨量、蚊虫繁殖有关,有明 显的季节性,主要在5-10月份。多发生在 气温高、雨量多的季节。一般雨后2-3周伊 蚊密度上升,导致发病高峰出现。
登革热防治专业知识
10
人群分布
• 任何年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青壮年为主。在老 疫区或地方性流行区,发病年龄多为儿童。
➢每年大约有1亿感染者,其中50万例登革出 血热需要住院治疗,25000例死亡,
➢我国以输入性为主,义乌、广东东莞市近 年发生过暴发。
➢云南今年有发生
登革热防治专业知识
3
全球形势
登革热防治专业知识
4
病原学
• 登 革 病 毒 ( DV ) 属于黄毒科黄病毒 属,为单股正链 RNA 病 毒 ; 共 有 四个血清型,各个 血清型之间无交叉 免疫性。
• 2、查明本次流行的分布。 • 3、追踪本次流行的传染来源。 • 4、及时采集病人急性期血清和定期捕捉伊蚊分离
第二次病毒血症
普通型
登革热防治专业知识
出血/休克型
12
临床表现
• 潜伏期3~14天,一般4~7天 • 主要临床特征
登革热防控培训ppt课件
Fra bibliotek吸血习性
白纹伊蚊在白天吸血,高峰在上午9~ 10点、下午4-5点。特别是雌蚊嗜吸人 血,可多次吸血,增加了传播登革热 等疾病的机会。
环境治理
•封:封盖水缸、密封有用的器皿
• 填:填平洼坑、废用水塘、水沟 • 疏:疏通沟渠、岸边淤泥和杂草 • 排:排清积水 • 清:清除小容器垃圾,废用瓶罐 易拉罐等垃圾容器
依据
• 我省蚊媒密度普遍居高不下,今年以来降水充沛,具备了适宜媒 介滋生自然和人文环境。
• 疫情发生的地方主要为城乡结合部,随着生活环境的结 构性变迁,蚊媒滋生地情况复杂,外环境和屋内的蚊媒滋 生地的彻底清理存在一定困难。
登革热概述
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伊蚊传
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传染源
主要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 主要传染期:患者在发病1天至发病后5 日(叮咬伊蚊受染)。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登革热防控培训
主要内容
•疫情依据
•登革热概述
•诊疗流程及实验室诊断要点
•控制流行的措施
依据
• 省内的本地暴发疫情呈现点多、面广的特点,新疫点持续出现,疫情呈进一步
扩散趋势。
• 病源呈多源头输入,传染来源及病原类型复杂, 随着疫情的发展,不排除出现
少量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的可能性。
无白纹伊蚊就无登革热!
要消灭白蚊伊蚊,就必须消 灭孶生地!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谢 谢 大 家
预防措施
• 控制传染源 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 切断传播途径 灭蚊(成蚊、幼虫)。 • 保护易感人群 健康宣教、个人防护。
患者隔离治疗
•发病之日起不少于7天
•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密切接触者观察
白纹伊蚊在白天吸血,高峰在上午9~ 10点、下午4-5点。特别是雌蚊嗜吸人 血,可多次吸血,增加了传播登革热 等疾病的机会。
环境治理
•封:封盖水缸、密封有用的器皿
• 填:填平洼坑、废用水塘、水沟 • 疏:疏通沟渠、岸边淤泥和杂草 • 排:排清积水 • 清:清除小容器垃圾,废用瓶罐 易拉罐等垃圾容器
依据
• 我省蚊媒密度普遍居高不下,今年以来降水充沛,具备了适宜媒 介滋生自然和人文环境。
• 疫情发生的地方主要为城乡结合部,随着生活环境的结 构性变迁,蚊媒滋生地情况复杂,外环境和屋内的蚊媒滋 生地的彻底清理存在一定困难。
登革热概述
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伊蚊传
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传染源
主要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 主要传染期:患者在发病1天至发病后5 日(叮咬伊蚊受染)。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登革热防控培训
主要内容
•疫情依据
•登革热概述
•诊疗流程及实验室诊断要点
•控制流行的措施
依据
• 省内的本地暴发疫情呈现点多、面广的特点,新疫点持续出现,疫情呈进一步
扩散趋势。
• 病源呈多源头输入,传染来源及病原类型复杂, 随着疫情的发展,不排除出现
少量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的可能性。
无白纹伊蚊就无登革热!
要消灭白蚊伊蚊,就必须消 灭孶生地!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谢 谢 大 家
预防措施
• 控制传染源 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 切断传播途径 灭蚊(成蚊、幼虫)。 • 保护易感人群 健康宣教、个人防护。
患者隔离治疗
•发病之日起不少于7天
•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密切接触者观察
登革热培训课件(2024)
2024/1/28
12
预防措施与疫苗接种
控制传染源
加强对蚊虫等传播媒介 的监测和控制,减少病
毒传播。
2024/1/28
切断传播途径
通过清理积水、喷洒杀 虫剂等措施,减少蚊虫 孳生,降低感染风险。
保护易感人群
对于易感人群,如儿童 、孕妇等,应加强个人 防护,避免蚊虫叮咬。
13
疫苗接种
根据当地疫情和疫苗接 种政策,积极推广和接 种登革热疫苗,提高人
其他症状
如乏力、肌肉关节痛、眼眶痛 、淋巴结肿大等。
8
实验室检查方法
01
02
03
04
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比 例增高,血小板可减少。
尿常规检查
可有蛋白尿、血尿等异常表现 。
生化检查
可有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 高。
血清学检查
检测登革热病毒特异性IgM抗 体和IgG抗体,有助于早期诊
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病例搜索和个案调查
通过医疗机构、实验室等渠道主动搜索疑似和确诊病例,并进行详 细个案调查,收集患者基本信息、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等。
聚集性疫情调查
针对登革热聚集性疫情,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疫情发生时 间、地点、人群分布、传播途径等情况。
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通过采集人群血液样本,检测登革热病毒特异性抗体,了解人群免疫 水平和病毒传播情况。
个人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保持环境清洁,避免蚊虫叮 咬,如出现发热、头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了解登革热防控知识
个人应该通过正规渠道了解登革热的防控知识,包括疫情动态、预 防措施、治疗方法等,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积极参与社区防控工作
个人可以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灭蚊行动、宣传教育活动等,为社区 登革热防控工作贡献力量。
登革热防控培训课件
驱蚊剂使用
在户外活动时,可使用驱蚊剂喷洒在 衣物或皮肤上,避免蚊虫叮咬。
灭蚊灯安装
在居住环境中安装灭蚊灯,吸引并捕 杀蚊虫。
社区灭蚊
参与社区组织的灭蚊活动,共同减少 蚊虫数量,降低登革热传播风险。
疫情报告与处置
01
及时就诊
如出现登革热症状,应尽快就医 ,并告知医生自己的旅行史和疑
似接触史。
03
配合调查
防控策略
消除蚊虫孳生地
定期清理积水,防止蚊虫孳生 ,减少病毒传播媒介。
灭蚊防蚊
采用化学、生物、物理等多种 手段,降低蚊虫密度,减少人 际传播风险。
疫情监测与报告
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及时发 现、报告登革热疑似病例,阻 断疫情扩散。
提高救治能力
加强医疗机构和人员的培训和 准备,提高登革热患者的救治
成功率。
CHAPTER 03
登革热防控实践操作
环境整治
01
02
03
清除垃圾和积水
定期清理居住环境周围的 垃圾,避免积水,减少蚊 虫孳生地。
修剪草木
修剪过高的草木,减少蚊 虫栖息和繁殖的场所。
清理水容器
对于储水容器,定期清洗 并更换水,防止蚊虫在水 中繁殖。
蚊媒控制
使用蚊帐
在睡觉时使用蚊帐,减少与蚊虫的接 触。
案例三:登革热防控中的经验与教训
01
02
03
04
成功经验
总结在登革热防控过程中 取得的成功经验,如多部 门协作、社区参与、信息 透明等。
失败教训
分析登革热防控中出现的 问题和不足,如资源短缺 、沟通不畅、防控策略不 当等。
改进措施
针对失败教训,提出改进 措施和建议,提升登革热 防控的整体水平。
2024版登革热防治知识培训课件
中医药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辨证施 治,采用中药汤剂或中成药进
行治疗。
05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患者教育内容设计
登革热基础知识
向患者普及登革热的病因、传播 途径、症状表现等基础信息,提
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
治疗与护理知识
详细介绍登革热的治疗方案、护 理措施及注意事项,让患者了解 如何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和护
03
治疗与预防措施
治疗方案及药物选择
01
02
03
对症治疗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用 相应的对症治疗措施,如 降温、止痛、补液等。
抗病毒治疗
使用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如利巴韦林等,抑制病毒 复制,减轻病情。
免疫调节治疗
应用免疫调节剂,如干扰 素等,提高患者免疫力, 促进康复。
中医辨证论治方法
辨证分型
根据患者病情、体质等因 素,将登革热分为不同证 型,如湿热型、毒热型等。
登革热防治知识培训 课件
xx年xx月xx日
• 登革热概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与预防措施 • 并发症处理及风险评估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目录
01
登革热概述
定义与传播途径
定义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 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 传播。病毒在蚊体内繁殖后,通过 叮咬人类将病毒传播给人类。
保护易感人群
加强个人防护意识,避 免前往疫区;接种疫苗,
提高人群免疫力。
加强宣传教育
普及登革热防治知识, 提高公众对疾病的认知
度和自我防护能力。
04
并发症处理及风险评估
2024版登革热防控ppt课件
应急响应机制
建立健全应急响应机制, 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工作
流程。
2024/1/29
病例处置
对疑似和确诊病例进行 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
散。
疫点处置
社会动员
对疫点进行消杀处理, 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社会宣传动员,提 高公众参与度和配合度。
10
03
灭蚊防蚊措施
2024/1/29
11
蚊虫孳生地治理
清除积水
定期清理室内外各种容器积水, 如缸、罐、盆、瓶等,以减少蚊
17
疫苗接种注意事项及禁忌症
2024/1/29
注意事项
在接种疫苗前,应了解疫苗相关知识, 遵循医生指导;接种疫苗后,需留观 30分钟,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
禁忌症
对疫苗成分过敏者、患有严重疾病或 处于疾病急性期者、孕妇及哺乳期妇 女等人群不宜接种疫苗。同时,接种 前应告知医生自身身体状况、药物使 用等情况。
虫孳生场所。
2024/1/29
疏通沟渠
保持排水沟渠畅通,避免雨后积水, 减少蚊虫孳生环境。
填平洼地
对于无法清除的积水,可填平洼地 或采取其他措施,防止蚊虫孳生。
12
室内外环境防蚊
安装纱窗、纱门
在居室、办公室等场所安装纱窗、纱 门,防止蚊虫进入室内。
使用蚊帐
喷洒杀虫剂
定期在室内外喷洒杀虫剂,减少蚊虫 数量。
积极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加强与其他国 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登革热等 跨国传染病威胁。
2024/1/29
32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9
33
18
05
社区参与和健康教育
2024/1/29
登革热及其防治PPT课件
登革热目前没有特效药物,但疫苗可以 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根据世界卫生组 织的数据,全球已有超过20亿剂次的 登革热疫苗被接种,有效降低了全球范 围内的登革热发病率。然而,疫苗的保 护效果可能会随着病毒变异而减弱,因 此需要定期评估和更新疫苗。
THANK YOU
汇报人:XXX 20XX.XX.XX
Logo/Company
登革热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病原体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潜伏期短、 症状严重等特点。 治疗策略 目前,登革热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抗病毒药物和对症治疗。抗 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缩短病程。 预防措施 预防登革热的主要措施包括避免蚊虫叮咬、接种疫苗、加强环 境卫生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每年有数百万人因登革 热死亡,因此预防工作至关重要。
如何进行登革热的实验室检测
病原体检测 登革热的病原体是登革病毒,通过实验室检测可以快速识别和诊断该疾病。 治疗策略 针对登革热的治疗策略包括抗病毒药物、免疫球蛋白注射等,这些治疗方法能够 有效控制病情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实验室检测的重要性 实验室检测在登革热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提供准确的检 测结果,指导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登革病毒的分类
登革病毒的传播方式 登革病毒感染的症状
登革病毒的治疗策略
01
登革病毒分为四种血 清型,每种都可引起 不同病症。
02
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 播,也可能通过输血 或器官移植传播。
03
常见症状包括高热、 头痛和关节痛等,严 重时可引发出血性休 克。
04
目前尚无特效药,治 疗主要以缓解症状和 支持治疗为主。
如何管理和照顾登革热病人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传染 病,病毒通过蚊子叮咬传播。根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每年有 超过10万人感染登革热,其中约 50%的患者会死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或胸腹腔出血 • 严重多器官大量出血。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12
▪ 淋巴结肿大
• 主要为浅表淋巴结肿大。
▪ 其他
• 部分病例轻度肝肿大,个别有黄疸; • 少数患者可表现为脑炎样脑病症状和体征; • 严重者可出现休克。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13
可疑病例
▪ 流行病学史
• 发病前15天到过流行区 • 或发病后从流行区回来
▪ 急(发病5天内) 、恢复期(发病15天以上)双份
血清 • 免疫荧光法(IFA)检测登革热IgG抗体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15
▪ 2.2 临床表现
▪ 2.2.1 突然起病,畏寒、发热(24~36小时内 达39~40℃,少数患者表现为双峰热)。伴 疲乏、恶心、呕吐等症状。
▪ 2.2.2 伴有较剧烈的头痛、眼眶通、肌肉、关 节和骨骼痛。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我省历史登革热疫情
▪ 1928年杭州和宁波发生流行 其中杭州,罹患率达90%
▪ 1929年杭州再次发生流行 ▪ 此后至2003年,未再发现疫情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2
我省近期登革热疫情
▪ 2003年5月发现首例输入性病例
• 2003年2例、2004年6例(其中1例引起爆发)
2005年9例、2006年2例
▪ 如中国、泰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
• 扩散速度很快
▪ 近年已传带到北美、南美、欧洲和非洲有些国家
▪ 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存在种间竞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7
登革病毒感染的疾病谱
▪ 普通的发热病人 ▪ 登革热 ▪ 登革出血热 ▪ 登革休克综合征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8
轻型登革热
▪ 普通发热表现,病程短、症状不典型
▪ 2.2.3 伴面、颈、胸部潮红,结膜充血。
▪ 2.2.4 表浅淋巴结肿大。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17
▪ 2.2.5 皮疹:于病程5~7日出现多样性皮疹(麻疹 样、猩红热样皮疹)、皮下出血点等。皮疹分布于 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不脱屑。持续3~5 日。
▪ 2.2.6 少数患者可表现为脑炎样脑病症状和体征。
▪ 第一次被登革病毒感染时,最常见的临 床表现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9
临床表现-典型病例
▪ 发热+伴红、痛
• 突然发病,畏寒、持续发热(24~36小时内可 达39~40℃,部分患者表现为双峰热);
• 伴疲乏、胃纳差、恶心、呕吐等症状;
• 伴酒醉貌,面颈胸潮红,结膜充血;
• 伴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以及肌肉、关节和骨骼 痛;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19
▪ 2.4 病例分类 ▪ 2.4.1 疑似病例:具备2.1及2.2.1、2.2.2、2.2.3~
2.2.7之一以上者。 ▪ 2.4.2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2.3.1(登革热流
行 已 确 定 ) 或 再 加 2.3.3 ( 散 发 病 例 或 流 行 尚 未 确 定)。
▪ 2.4.3 确诊病例: ▪ 登革热:临床诊断病例加2.3.4、2.3.5、2.3.6中的
▪ -70℃或冻干4℃存放较为稳定;对乙醚、氯仿 等脂溶剂敏感;50℃10min、超声波 (560KHz)、紫外线及0.05%福尔马林、龙 胆紫、乳酸、高锰酸钾均可灭活病毒。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6
媒介伊蚊
▪ 埃及伊蚊
• 广布于热带、扩展到亚热带
▪ 如非洲、美洲
▪ 白纹伊蚊
• 广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并伸达温带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10
▪ 皮疹
• 于病程的第3~7天出现,多为斑丘疹。 • 多样性皮疹(麻疹样、猩红热样)、皮下出血点等 • 分布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 • 大部分不脱屑,持续3~5天。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11
▪ 出血
• 1/4-1/2病人有不同程度出血 • 一般发生在病程1周左右病程5~8天 • 可表现为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皮下出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蚊子叮咬传播, 新疫区普遍易感。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4
病原学
形态结构: ➢ 呈哑铃状、棒状或球形 登革病毒的三维结构图样 ➢ 单正链线状RNA,长约llkb ➢ 3种主要结构蛋白
❖核心蛋白(C) ❖膜蛋白(M) ❖囊膜蛋白(E)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5
病原学
▪ 病毒的理化特性
任一项。
▪ 登 革 出 血 热 : 登 革 热 确 诊 病 例 加 2.2.8 、 2.2.9 、 2.3.2。
▪ 登革休克综合征:登革出血热加2.2.10。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20
▪ 鉴别诊断: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多样性,应在 其不同病期与下列疾病细致鉴别:流感、感 冒、钩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麻疹、荨麻 疹、猩红热、流脑、斑疹伤寒、恙虫病、疟 疾等。脑部损害表现的病人应与其它病毒性 脑炎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相鉴别。
▪ 2.2.7 有出血倾向(束臂试验阳性),一般在病程5~8 日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皮下出血、咯血、 血尿、阴道或胸腹部出血。
▪ 2.2.8 多器官大量出血。
▪ 2.2.9 肝肿大。
▪ 2.2.10 伴有休克。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18
▪ 2.3 实验室检查 ▪ 2.3.1 末梢血检查:血小板数减少(低于100×109
/L)。白细胞总数减少而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分类 计数相对增多。
▪ 2.3.2 血红细胞容积增加20%以上。 ▪ 2.3.3 单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性。 ▪ 2.3.4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 2.3.5 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及
以上增长。
▪ 2.3.6 从急性期病人血清、血浆、血细胞层或尸解脏 器分离到DV或检测到DV抗原。
2007年截至4月4例
▪ 来源:东南亚:新加坡、柬埔寨、泰国、
老挝、马尔代夫、斯里兰卡 南美洲:苏里南
• 患者为境外经商、务工、留学、旅游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3
病原学
➢登革病毒,黄病毒属,4种血清型:DEN-1、 DEN-2 、 DEN-3、DEN-4 ,各型都能引起 本病,并能激发型特异抗体。各型间免疫保 护不明显。
▪ 临床表现
• 潜伏期3~15天(常见5~8天) • 发热、红痛、皮疹、出血等
▪ 血常规
• 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 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分类计数相对增多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14
特异性检测
▪ 急性期血清(发病5天内)
• 采用ELISA法检测登革热IgM抗体 • 采用RT—PCR方法进行病毒核酸检测 • 病毒分离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12
▪ 淋巴结肿大
• 主要为浅表淋巴结肿大。
▪ 其他
• 部分病例轻度肝肿大,个别有黄疸; • 少数患者可表现为脑炎样脑病症状和体征; • 严重者可出现休克。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13
可疑病例
▪ 流行病学史
• 发病前15天到过流行区 • 或发病后从流行区回来
▪ 急(发病5天内) 、恢复期(发病15天以上)双份
血清 • 免疫荧光法(IFA)检测登革热IgG抗体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15
▪ 2.2 临床表现
▪ 2.2.1 突然起病,畏寒、发热(24~36小时内 达39~40℃,少数患者表现为双峰热)。伴 疲乏、恶心、呕吐等症状。
▪ 2.2.2 伴有较剧烈的头痛、眼眶通、肌肉、关 节和骨骼痛。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我省历史登革热疫情
▪ 1928年杭州和宁波发生流行 其中杭州,罹患率达90%
▪ 1929年杭州再次发生流行 ▪ 此后至2003年,未再发现疫情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2
我省近期登革热疫情
▪ 2003年5月发现首例输入性病例
• 2003年2例、2004年6例(其中1例引起爆发)
2005年9例、2006年2例
▪ 如中国、泰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
• 扩散速度很快
▪ 近年已传带到北美、南美、欧洲和非洲有些国家
▪ 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存在种间竞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7
登革病毒感染的疾病谱
▪ 普通的发热病人 ▪ 登革热 ▪ 登革出血热 ▪ 登革休克综合征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8
轻型登革热
▪ 普通发热表现,病程短、症状不典型
▪ 2.2.3 伴面、颈、胸部潮红,结膜充血。
▪ 2.2.4 表浅淋巴结肿大。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17
▪ 2.2.5 皮疹:于病程5~7日出现多样性皮疹(麻疹 样、猩红热样皮疹)、皮下出血点等。皮疹分布于 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不脱屑。持续3~5 日。
▪ 2.2.6 少数患者可表现为脑炎样脑病症状和体征。
▪ 第一次被登革病毒感染时,最常见的临 床表现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9
临床表现-典型病例
▪ 发热+伴红、痛
• 突然发病,畏寒、持续发热(24~36小时内可 达39~40℃,部分患者表现为双峰热);
• 伴疲乏、胃纳差、恶心、呕吐等症状;
• 伴酒醉貌,面颈胸潮红,结膜充血;
• 伴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以及肌肉、关节和骨骼 痛;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19
▪ 2.4 病例分类 ▪ 2.4.1 疑似病例:具备2.1及2.2.1、2.2.2、2.2.3~
2.2.7之一以上者。 ▪ 2.4.2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2.3.1(登革热流
行 已 确 定 ) 或 再 加 2.3.3 ( 散 发 病 例 或 流 行 尚 未 确 定)。
▪ 2.4.3 确诊病例: ▪ 登革热:临床诊断病例加2.3.4、2.3.5、2.3.6中的
▪ -70℃或冻干4℃存放较为稳定;对乙醚、氯仿 等脂溶剂敏感;50℃10min、超声波 (560KHz)、紫外线及0.05%福尔马林、龙 胆紫、乳酸、高锰酸钾均可灭活病毒。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6
媒介伊蚊
▪ 埃及伊蚊
• 广布于热带、扩展到亚热带
▪ 如非洲、美洲
▪ 白纹伊蚊
• 广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并伸达温带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10
▪ 皮疹
• 于病程的第3~7天出现,多为斑丘疹。 • 多样性皮疹(麻疹样、猩红热样)、皮下出血点等 • 分布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 • 大部分不脱屑,持续3~5天。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11
▪ 出血
• 1/4-1/2病人有不同程度出血 • 一般发生在病程1周左右病程5~8天 • 可表现为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皮下出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蚊子叮咬传播, 新疫区普遍易感。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4
病原学
形态结构: ➢ 呈哑铃状、棒状或球形 登革病毒的三维结构图样 ➢ 单正链线状RNA,长约llkb ➢ 3种主要结构蛋白
❖核心蛋白(C) ❖膜蛋白(M) ❖囊膜蛋白(E)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5
病原学
▪ 病毒的理化特性
任一项。
▪ 登 革 出 血 热 : 登 革 热 确 诊 病 例 加 2.2.8 、 2.2.9 、 2.3.2。
▪ 登革休克综合征:登革出血热加2.2.10。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20
▪ 鉴别诊断: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多样性,应在 其不同病期与下列疾病细致鉴别:流感、感 冒、钩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麻疹、荨麻 疹、猩红热、流脑、斑疹伤寒、恙虫病、疟 疾等。脑部损害表现的病人应与其它病毒性 脑炎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相鉴别。
▪ 2.2.7 有出血倾向(束臂试验阳性),一般在病程5~8 日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皮下出血、咯血、 血尿、阴道或胸腹部出血。
▪ 2.2.8 多器官大量出血。
▪ 2.2.9 肝肿大。
▪ 2.2.10 伴有休克。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18
▪ 2.3 实验室检查 ▪ 2.3.1 末梢血检查:血小板数减少(低于100×109
/L)。白细胞总数减少而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分类 计数相对增多。
▪ 2.3.2 血红细胞容积增加20%以上。 ▪ 2.3.3 单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性。 ▪ 2.3.4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 2.3.5 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及
以上增长。
▪ 2.3.6 从急性期病人血清、血浆、血细胞层或尸解脏 器分离到DV或检测到DV抗原。
2007年截至4月4例
▪ 来源:东南亚:新加坡、柬埔寨、泰国、
老挝、马尔代夫、斯里兰卡 南美洲:苏里南
• 患者为境外经商、务工、留学、旅游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3
病原学
➢登革病毒,黄病毒属,4种血清型:DEN-1、 DEN-2 、 DEN-3、DEN-4 ,各型都能引起 本病,并能激发型特异抗体。各型间免疫保 护不明显。
▪ 临床表现
• 潜伏期3~15天(常见5~8天) • 发热、红痛、皮疹、出血等
▪ 血常规
• 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 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分类计数相对增多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14
特异性检测
▪ 急性期血清(发病5天内)
• 采用ELISA法检测登革热IgM抗体 • 采用RT—PCR方法进行病毒核酸检测 • 病毒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