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二年级下册古诗《采莲曲》
采莲曲这首古诗的意思

《采莲曲这首古诗的意思》
全诗如下:
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译文:采莲女的绿罗裙采莲女的绿罗裙上下一样颜色,采莲时向脸旁两边分开.她们误入藕花深处,看不见了;听到歌声,才发现有人在采莲.这首诗是写采莲少女的.第二句“芙蓉向脸两边开”,描绘出采莲少女的天真活泼的神态.后二句则把采莲少女比作“出水的芙蓉”,既表现了她们的美貌,也赞扬了她们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前二句写人,三、四句写景.五、六句为人、景、情三者融合之笔,借景物烘托少女的纯洁美好,心灵手巧,笑语欢歌,乐而忘返.。
《采莲曲》的翻译及赏析

《采莲曲》的翻译及赏析《采莲曲》的翻译及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采莲曲》的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采莲曲》的翻译及赏析篇1导读:这是李白写的一首七言古诗,并非律诗,其中诗题的‘采莲曲’是一个古曲名。
其原文如下:采莲曲李白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翻译:夏日的若耶溪傍,美丽的采莲女三三俩俩采莲子。
隔着荷花共人笑语,人面荷花相映红。
阳光照耀采莲女的新妆,水底也显现一片光明。
风吹起,衣袂空中举,荷香体香共飘荡。
那岸上谁家游冶郎在游荡?三三五五躺在垂杨的柳阴里。
身边的紫骝马的嘶叫隆隆,落花纷纷飞去。
见此美景,骚人踟蹰,愁肠空断。
中心大意:主要描写了精心装扮的采莲少女们在阳光明媚的春日里快乐嬉戏的旖旎美景,以及岸上的游冶少年们对采莲少女的爱慕。
全诗主要表达的应该是春日里,少年男女之间微妙萌动的爱情。
简析:李白诗将吴越采莲女的娇艳清纯放在荷花丛中加以表现,又用岸上游冶郎的徘徊踯躅不忍离去反衬采莲女的魅力,描绘出明艳、活泼、大方的采莲女的新形象,语言入清水芙蓉,天然雅清,毫无做作,一气呵成,展示出诗人的姿态高雅、清新脱俗。
弥补了六朝以来采莲女形象的苍白与虚饰。
历来写采莲曲的很多,但写得出色也颇不容易。
赏析:第一句:若耶河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溪边采莲花的女孩,隔着荷花谈笑风生,互相嬉戏,或是和风细雨,或是娇喘微微。
荷叶田田,芙蓉朵朵,与春风满面的姑娘的粉颊交相辉映,正如王昌龄《采莲曲》中所道“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隔着莲花,似有似无的朦胧之美,意趣盎然,富有生活气息。
“笑隔荷花”将采莲女纤手拨荷花愉快交谈的神态细腻的表现出来,生动形象。
鄂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采莲曲

鄂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采莲曲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采莲曲》这首诗歌,让学生了解民歌的构成、特点及表现形式。
2.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对民歌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质。
3.给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适当表达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歌谣与赋词之间的联系。
2.民歌的构成和特点。
3.正确朗读歌谣。
三、教学难点1.感性认识到民间歌谣的特征和风格。
2.通过歌谣理解自然景物的构成和表现手法。
3.理解并掌握适当的语音语调处理方法。
四、教学方法1.传授知识:通过课文让学生了解民谣的构成、特点和表现形式。
2.练习演唱:让学生学唱《采莲曲》,提高学生的语音、语调和语感处理能力。
3.互动探究:通过话题提问、组内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教师简单地介绍民歌的特点和构成,激发学生对民谣的兴趣。
2.学习正文1.阅读课文《采莲曲》。
2.课文讲解:让学生了解首句“去年花里逢君别”中的主语、谓语和宾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民谣中的对仗、押韵和节奏等特征。
3.学唱歌曲《采莲曲》。
4.组内讨论:根据课文所描述的自然景物和表现手法,就“采莲的场景”组织班级分成若干小组进行热烈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感受到民谣等民间文艺的魅力。
3.课堂练习1.朗读《采莲曲》,掌握适当的语音语调处理方法,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朗读。
2.学生朗读后,进行比较和总结,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朗读风格所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和情境。
4.作业安排1.回家学唱歌曲《采莲曲》。
2.回家检索、整理关于民歌、民谣的相关资料,并写出自己的认识和感悟。
3.在班级分享会上将资料和感悟分享给同学,与同学交流和提高。
六、教学总结通过本次教学,学生的民歌文化素养和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对民歌的热爱,通过学习歌谣和赋词之间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对民歌的兴趣,感受到了这种文化的魅力,从而更好地认识了中国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
《采莲曲》PPT演示课件

湖北教育出版社 二年级 | 下册
王昌龄(西元698-756年)字 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 为“七绝圣手” “诗家天子” 。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 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作品有 《王昌龄集》。采莲曲,为乐府旧 题。
起刀子想杀人,因为他想留在监狱,他已经习惯了在监狱里的生活,因为在那里他是那样受人尊敬,而外面是他非常陌生和恐惧的世 界。在监狱里五十年的他,现在已经没有了杀人的勇气,连最后的勇气都已经磨灭了,他被放了出去,外面有许多的汽车,他不习惯
芙蓉向脸两边开。 越狱了!并且取走了监狱长所有非法所得的钱,并让他的丑闻大白于天下,最后监狱长自杀谢罪。真叫人大快人心!而且,瑞德最终
也被释放,当他也对外面的一切不习惯时,也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时,他想起了和安迪的约定,那就是一起到海边钩鱼,那是多么自 由自在,多么的无拘无束,那才叫生活。他找到约定的地方,找到了盒子和钱,最终跟安迪团聚!是的大快人心! 在朋友的聚会上,聊起好久没有看过电影了,问大家有没有好看的电影推荐一下,茫茫影海,找到好片子好费时间啊,我喜欢向有相 同爱好的人询问,这样比较节省时间。同事陈敏介绍说一部老片子,励志大片《肖申克的救赎》非常精彩,值得一看。老公出差一星
Hale Waihona Puke 影片最后的结尾给人一种振奋人心的希望!他用他的睿智,用他二十年来如一日湖的北坚持教,育用出一把版小社小的二铁年捶级挖开| 一下条册通道终于成功
越狱了!并且取走了监狱长所有非法所得的钱,并让他的丑闻大白于天下,最后监狱长自杀谢罪。真叫人大快人心!而且,瑞德最终 也被释放,当他也对外面的一切不习惯时,也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时,他想起了和安迪的约定,那就是一起到海边钩鱼,那是多么自 由自在,多么的无拘无束,那才叫生活。他找到约定的地方,找到了盒子和钱,最终跟安迪团聚!是的大快人心! 人是世界的主宰,是至高无上的最高存在,人类存在的价值是多元的,最大的价值就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求真至善达美是人类发展 的最高追求,永无止境,与此相比,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个阶段或者特定阶段的某个人,在历史长河中能留下痕迹,能激起浪花,那一 定是很了不起的,读了赵玉平老师著的《向诸葛亮借智慧》一书,蜀汉宰相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就是一位充满智慧的人,他的治国理
鄂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采莲曲》优秀教案范文.doc

鄂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采莲曲》优秀教案范文篇一教学目标:1、会认“莲、罗、裁”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结合看图、读诗,了解诗文大意,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教学重难点:1、正确认识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是教学重点。
2、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是难点。
教学准备:生字、词语卡片、图片和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解题明意。
1、猜谜:“一个小姑娘,住在水池塘,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
”2、揭示谜底荷花,问:荷花还叫什么?相机指导认读:芙蓉、莲3、莲花的叶子叫做什么?(引出荷叶)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词来形容荷叶呢?4、师:孩子们,每到春末夏初之际,荷塘里,荷叶绿了;到了盛夏时节,荷花红了,一个个粉嫩的莲蓬露出了它们的小脑袋。
等莲蓬成熟后,采莲姑娘们就会穿着漂亮的裙子,摇着小船,来到荷塘采摘莲蓬。
那美妙的景象让唐代诗人王昌龄都陶醉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读唐代大诗人王昌龄的这首《采莲曲》(板书课题)。
你们看,这个新朋友“莲”,头上戴着一顶大草帽呢?聪明的孩子想一想,“莲”为什么要戴上草帽儿?(指名说)采莲指的就是采莲蓬。
炎炎夏日到青青池塘去采莲,感觉怎么样?(指名说)带着我们的感觉读读诗题!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1、请大家把书翻到120页,自由地把古诗朗读两遍,注意把字音读准,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生字。
读对了,夸夸他,读错了,帮帮他。
3、认读生字:罗、裁4、认识多音字:觉5、谁能把整首诗读给大家听?其他的同学认真听,听听他的字音读准了吗?句子读通顺了吗?(指名读,生评价)6、其实,读古诗不仅要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还要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
(师范读)谁能像老师这样读一读?(指名读,评价)三、品读古诗、读出感情。
师:真是一曲动听的采莲曲呀!读着这美妙的采莲曲,你仿佛可到了怎样的一幅采莲图呢?(生自由读,读后指名交流)(一)看图入境①是啊,多么迷人的荷塘!(出示课件荷塘图)碧绿的茶叶层层叠叠,粉红的荷花星星点点。
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全诗翻译及赏析

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全诗翻译及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王昌龄《采莲曲》古诗翻译与注释赏析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诗文解释】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词语解释】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
芙蓉:即荷花。
①一色裁:罗裙与荷叶的颜色一样,如同一块绿色绢料裁成的,互相媲美。
②芙蓉:荷花。
③向脸:荷花向采莲女如芙蓉般艳丽的脸庞开放。
④乱入:纵横散乱进入荷花丛中。
简析:这四句诗构成一幅美女采莲图——在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荷叶之中,分不清什么是荷叶,什么是罗裙,采莲少女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相映照,人花难辨;本就浑然为一,眼花缭乱,不见踪影了,这时莲塘中歌声四起,定睛一看,方知采莲女仍在翠绿莲叶、艳丽荷花之中。
荷叶罗裙一色裁这首诗始终把美景与美女融为一体,就近取譬,清新贴切,于若隐若现之间,画面与形象更见生动,意境优美,情味悠长,匠心独运。
【赏析】此诗虽然写美丽自然的采莲少女,却始终没有让她们在诗中明显出现,而是巧妙地将她们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田田荷塘,荷花盛开,闻歌却不见人,不禁让人心驰神往。
全诗别具一格,悠然不尽。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描写荷花的古诗《采莲曲》原文翻译鉴赏

描写荷花的古诗《采莲曲》原文|翻译|鉴赏《采莲曲》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主要描写了采莲女子的美貌,都具有诗情画意。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采莲曲的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采莲曲》原文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译文及注释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注释①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②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③芙蓉:指荷花。
《采莲曲》赏析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次句的芙蓉即荷花。
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
王昌龄《采莲曲》的全诗翻译及赏析

王昌龄《采莲曲》的全诗翻译及赏析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诗文解释】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 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 起才觉察到有人。
【词语 解释】 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
芙蓉:即荷花。
①一色裁:罗裙与荷叶的颜色一样,如同一块绿色绢料裁成的,互相媲美。
②芙蓉:荷花。
③向脸:荷花向采莲女如芙蓉般艳丽的脸庞开放。
④乱入:纵横散乱进入荷花丛中。
简析: 这四句诗构成一幅美女采莲图——在一片绿荷红莲丛中,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 已经融入荷叶之中,分不清什么是荷叶,什么是罗裙,采莲少女的脸庞与鲜艳的 荷花相映照,人花难辨;本就浑然为一,眼花缭乱,不见踪影了,这时莲塘中歌 声四起,定睛一看,方知采莲女仍在翠绿莲叶、艳丽荷花之中。
这首诗始终把美 景与美女融为一体,就近取譬,清新贴切,于若隐若现之间,画面与形象更见生 动,意境优美,情味悠长,匠心独运。
【赏析】 此诗虽然写美丽自然的采莲少女, 却始终没有让她们在诗中明显出现, 而是 巧妙地将她们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田田荷塘,荷花盛开,闻歌却不见人, 不禁让人心驰神往。
全诗别具一格,悠然不尽。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 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 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 叶、 艳艳荷花丛中, 若隐若现, 若有若无, 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 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 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 的风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
回家后,把今天学的古诗
背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黄陂区前川一小 熊晓明
lián
莲
luó 罗
cá i 裁
莲
罗 觉
裁
一色裁
闻歌 荷叶 两边开
罗裙
芙蓉
闻歌 荷叶
一色裁
两边开 芙蓉
罗裙荷叶罗裙一色裁,来自罗裙: 丝绸制作 的裙子。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荷叶 间,仿佛一色,分不清楚。
芙蓉向脸两边开。
芙蓉:荷花。
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 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乱入池中看不见,
乱入池中看不见, 乱:混。
混入荷花池中不见踪影。
闻歌始觉有人来。
觉:觉察。
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 人在荷花丛中采莲。
江南
汉乐府民歌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江南 汉乐府民歌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