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同源成语的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的对比研究

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的对比研究

一、概述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成语作为语言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两国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中日两国的成语中常出现同形异义的情况,这些同形异义成语在理解和运用上往往会给学习者带来困扰。

对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增进对两国语言和文化的理解,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成语的使用。

二、同形异义四字成语的共同特点1. 源于历史文化的共通性2. 受到语言结构的影响3. 在语境和使用方式上存在共通性和差异性三、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的实例对比1. 以“一字千金”为例- 中文成语:“一字千金”通常用来形容一句话的价值很高,具有深刻的智慧和内涵。

- 日文成语:“一字千金”则通常用来形容写作或书法的每个字都具有非常高的价值和意义。

2. 以“闭月羞花”为例- 中文成语:“闭月羞花”用来形容女子的美貌,表示美丽动人。

- 日文成语:“閉月羞花”同样用来形容女子的美貌,但在使用上略有差异。

四、同形异义四字成语对照分析1. 深入探究成语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中日两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导致同形异义成语在两国的使用和理解上存在差异。

2. 分析语言结构和逻辑语义- 中日两国语言的结构和逻辑语义有所不同,也影响到同形异义成语的使用方式和解释。

3. 探讨同形异义成语的语境和实际运用- 针对同形异义成语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和差异,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成语的使用技巧。

五、结论同形异义四字成语在中日两国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充分展现了两国语言和文化的丰富多彩。

通过对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的对比研究,不仅可以增进对两国语言和文化的理解,也能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成语。

这也为中日两国在语言和文化交流方面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和借鉴。

希望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化对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的研究,并在两国之间的语言和文化交流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六、同形异义四字成语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同形异义四字成语的存在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历史文化的体现。

汉语成语和日语成语对比分析

汉语成语和日语成语对比分析

ywjsxxk@汉语成语和日语成语对比分析中日两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语言文化,通过对语言文化的了解,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一个民族的认识。

成语作为语言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元素,在汉语和日语中都有所体现,由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汉语成语和日语成语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

另外,中日地理位置相邻,两国早在古代已有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交往,这些交往使中日两国在文化上出现借鉴与融合现象,由于成语也是语言文化的重要方面,因而中日成语也必然有融合的体现。

文本将从语源和意义两个角度出发,对汉语成语和日语成语进行具体的比较分析。

一、汉语成语与日语成语在来源上的对比汉语成语和日语成语有同源和不同源之分,不同的成语类型具体情况有所不同。

就汉语和日语的同源成语来说,汉语成语一般从古籍中发展而来,比如:从《论语·为政》中发展出“温故知新”,从《庄子·齐物论》中发展出“朝三暮四”,从《史记·项羽本纪》中发展出“四面楚歌”,从《题乌江亭诗》中发展出“卷土重来”,从《景德传灯录》中发展出“隔靴搔痒”,等等;而很多日语成语都与中国古籍关系密切,例如:从《诗经》中发展出“我が心石にあらず転ずべからず”,从《史记·孔子世家》中发展出“韦編三たび絶つ”,从《战国策·燕策二》中发展出“鹬蚌の争い”,等等。

汉语成语和日语成语除了来自中国古籍外,也有一些其他的来源。

有来自佛教经书的成语,例如“待宰羔羊”就来自《摩诃摩耶经》,在日语中体现为“屠所の羊”。

还有一些成语来自西方国家的警句格言和成语,比如伊索寓言中有“火中取栗”,在日语中表达为“火中の栗を拾う”。

与汉语成语不同源的日语成语,主要是日本人根据本国历史发展而独创的,大多来自民间,例如“瓜のつるに茄子はならぬ”“魚心あれば水心あり”“鯖を読む”等;也有一小部分来自诗歌,比如“孝行のしたい時分に親はなし”;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主要有“清水の舞台から後ろとび”“小田原評定”“薩摩の守”“鎧袖一触”等;来自童话故事的成语主要有“恐れ入り谷の鬼子母神”“開けて悔しき玉手箱”等。

《基于数据库的中日同形词对比研究》

《基于数据库的中日同形词对比研究》

《基于数据库的中日同形词对比研究》一、引言中日同形词是两个语言之间存在形态相似或相同的词汇,这类词汇在各自的语境中可能有着不同的含义或用法。

随着中日两国的交流日益增多,同形词在文化交流、语言教育、词汇学研究等方面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数据库技术,对中日同形词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中日两国的交流日益频繁,语言作为交流的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日同形词作为两个语言之间的共同词汇,对于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同形词的研究也有助于丰富词汇学、语言学、文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内容。

因此,基于数据库的中日同形词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基于数据库的技术手段,以大规模的中日同形词语料库为基础,进行同形词的对比分析。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渠道:1. 现有中日词典中的同形词数据;2. 网络资源中收集的中日同形词例句;3. 各类学术期刊、论文中涉及的中日同形词研究资料。

四、中日同形词的对比分析1. 形态相似性分析形态相似性是中日同形词的基本特征之一。

通过对数据库中的同形词进行形态对比,可以发现许多词汇在形态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如“学校”、“文化”等词汇在两个语言中形态几乎一致。

但也有部分同形词在形态上存在细微差别,如“感情”在日语中为“かんじょう”,与中文在书写上略有不同。

2. 语义差异分析尽管许多中日同形词在形态上相似,但在语义上往往存在差异。

通过对数据库中的同形词进行语义对比,可以发现许多同形词在两个语言中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

例如,“爱情”在中文中多指情感上的喜爱和关爱,而在日语中则更侧重于“爱欲”的方面。

此外,部分同形词在两个语言中的用法也存在差异,如“丈夫”在中文中通常指“丈夫本人”,而在日语中则可能指代其他含义。

3. 文化内涵分析中日同形词的文化内涵是本研究的重要方面。

通过对数据库中的同形词进行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两国文化的异同。

中国数字成语与日语四字熟语的对比研究

中国数字成语与日语四字熟语的对比研究

中国数字成语与日语四字熟语的对比研究中国数字成语与日语四字熟语都是各自国家语言中的常用表达方式,它们以简练、生动、深刻的方式表达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和智慧。

本文将对中国数字成语与日语四字熟语进行对比研究。

中国数字成语以数字为基础,通过数字的组合来表达一种含义。

“一石二鸟”表示一举两得的局面,“三心二意”表示犹豫不决的心态,“四海为家”表示不拘泥于某一地方的精神等等。

这些成语形象具体,言简意赅,凝练精练地表达了某种情况或心态。

相比之下,日语四字熟语则以四个汉字为基础,通过汉字之间的组合来表达一种含义。

“一期一会”表示珍惜与人一段有限的缘分,“知行合一”表示知道与实际行动结合,“自然体”表示自然的态度等等。

这些熟语也是极具表达力和思想性的,能够独立成篇地表达某种含义或理念。

中国数字成语通常可以看作是一种警句或警语,它们用简明扼要的方式教诲人们一些道理或提醒人们应该如何行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告诫人们必须付出努力才能获得回报,“十全十美”告诉人们追求完美有时会变得得不偿失等等。

这些成语在平时的交流中常被引用,成为人们共同的认同和信仰。

而日语四字熟语则更多地强调一种信念或理念,通过简洁凝练的方式向人们传达某种智慧或领悟。

“一期一会”引导人们珍惜每一次的相遇和别离,“聞一知十”表示通过触类旁通的方式深刻理解一件事物等等。

这些熟语更多地是用来思考和反思人生或自身的。

中国数字成语和日语四字熟语都是各自国家的语言瑰宝,它们体现了不同文化中人们的智慧和见解。

通过对这些成语和熟语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日两国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这也为中日两国的语言学习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一种新的参考和途径。

中日同形词的对比和研究

中日同形词的对比和研究

中日同形词的对比和研究作者:吴蔚芸来源:《世纪之星·交流版》2015年第05期[摘要]中日两国文化的交流源远流长,又同属于汉字文化圈,因此两国语言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同形汉字词汇。

这些词有的在意义方面完全相同,有的相近,有的却完全不同。

对于母语是汉语的我们而言.往往因受到母语的影响而出现望文生义,以致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误用甚至错用的现象。

本文以日语中的一部分同形词为例,分析其在日语和汉语中各自的意义,进行比较和说明。

[关键词]同形词;同义;类义;异义一、引言日语与汉语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关系,这种关系首先表现在词汇方面。

日语从汉语中引入了大量的汉字词汇,并利用汉字创造了很多“和制汉语”。

而在近代,汉语也从日语中吸收借鉴了很多“和制汉语”,所以现在中日两国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字形相同或相似的词,即同形词。

据相关学者对日语能力水平测试词汇表所进行的调查显示,同形词占到了25%左右的比例,也就是说,同形词在日语中有着非比寻常的地位。

本来同形词的存在,使得我们在学习日语时有了一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由于中日两国社会、文化及语言系统的不同,加上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很多中日同形词无论是在词功能还是在词义上都出现出了很多差异。

正是存在这些差异,所以给学习日语的中国人造成了很多误用和误解。

因此,在日语学习时,对同形词进行归纳总结以及对比研究,是日语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以下对此问题做相关探讨。

二、同形词的定义对于同形词的定义,由于学术界研究角度的不同,至今也未能达成一个权威的,被各界所认同的定义。

本文采用潘钧(1995)对同形词的定义来限定研究对象。

①具有共同的出处和历史上的关联;②标记为相同的汉字;③现在中日两国语言中都在使用的词。

满足以上三个必要条件的可视为同形词。

三、同形词的分类同形词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会有不一样的结果,本文从词义的角度出发对同形词进行分类,分为同形同义、同形类义、同行异义三种。

下面就这三种进行说明。

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的对比研究

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的对比研究

对比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展望
局限性: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对比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和误解。
未来展望:通过对比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日文化的差异,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应用前景:对比研究可以为语言教学、翻译等领域提供参考,提高语言学习和翻译质量。
研究价值:通过对比研究,可以挖掘中日文化的共同点和差异,为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视 角和方法。
第三章
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 语的文化对比
中日文化的差异
价值观:中国注重 集体主义,日本注 重个人主义
礼仪:中国注重礼 仪,日本注重礼仪 和礼貌
饮食:中国饮食多 样,日本饮食注重 清淡和健康
艺术:中国艺术注 重写意,日本艺术 注重写实和细节
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反映的文化差异
成语含义: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 在含义上有所不同,反映了两国文 化的差异。
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的语义演变
起源: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 的起源和形成
演变: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 的语义演变过程
差异: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 的语义差异
原因: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 语义演变的原因
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的语义关联
成语含义: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在语义上有所不同,但都表达了一定的意义和情感。
汉字的传播:汉字 从中国传入日本, 形成了日语中的汉 字词
历史背景:中日两 国文化交流频繁, 语言相互影响
文化差异:中日两 国文化背景不同, 对同一汉字的理解 和表达方式也不同
语言演变:随着时间 的推移,日语中的汉 字词逐渐演变为具有 日本特色的四字成语
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的分类
同形异义:字形相同,意义不同
日本文化:注重 礼仪、尊重、忠 诚等传统价值观
同形异义:中日四 字成语在形式上相 同,但在含义上有 所不同

中国数字成语与日语四字熟语的对比研究

中国数字成语与日语四字熟语的对比研究

中国数字成语与日语四字熟语的对比研究中国数字成语与日语四字熟语是中日两国语言文化中非常有特色的部分,它们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和丰富内涵都是中国和日本文化的精髓所在。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数字成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文化底蕴,常常被用来表达人生哲理、道德规范和社会教化。

而在日本文化中,四字熟语也是一种极富有意义的短语,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本文将对中国数字成语与日语四字熟语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它们在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上的异同之处。

一、数字成语与四字熟语的共同点中国数字成语与日语四字熟语在表达方式上有着共同之处。

它们都是由固定个数的字组成,表达一定的含义或者哲理。

在表达方式上,都有一定的简练性和概括性,能够通过简短的语句传达深刻的意义。

“一心一意”和“一期一会”都是以数字“一”为开头的成语和四字熟语,它们都表达了专注、坚定的精神内涵。

数字成语和四字熟语都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数字成语源远流长,涵盖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哲学和道德观念。

它们大多来源于古代典籍、诗词歌赋、历史故事,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而日语四字熟语也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七転び八起き”(七次倒下,八次站起)、“一期一会”(一生只有一次的相逢)等四字熟语,都表达了日本人的坚韧不拔、礼仪美德和处世哲学等传统文化观念。

虽然中国数字成语与日语四字熟语有着共同之处,但它们在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上也存在一定的不同之处。

在语言表达上,中国数字成语以汉语为载体,日语四字熟语则以日语为载体。

汉语和日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因此数字成语和四字熟语在语言表达上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在文化内涵上,中国数字成语更加注重历史、典故和哲理的传承,凝聚了古代文人的智慧和人生感悟。

而日语四字熟语则更加突出礼仪美德、处世哲学和日本人的精神追求。

这些不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日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心态。

在思维方式上,中国数字成语与日语四字熟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日同形类义同源成语对比研究

中日同形类义同源成语对比研究

中日同形类义同源成语对比研究“中日同形类义同源成语对比研究”,也称为中日同形同义成语对比研究,是一种以比较两种语言文字体系中具有相似外观和相同意义的成语研究方法。

它主要通过比较汉字和日语汉字中具有相同形式和内容的成语来研究这些成语在历史上的发展、意义及其传播过程,以及两国文化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中日同形同义成语的基本概念。

中日同形类义同源成语是指汉字和日语汉字中同一个词语的形式相同,意义也大致相同的成语。

根据字面比较,中日同形同义成语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完全相同的,即汉字和日语汉字完全相同,表达意思也完全相同;二是部分相同的,即汉字和日语汉字部分相同,表达意思也部分相同;三是略有不同的,即汉字和日语汉字形式相同,但意思有微小差别。

其次,要了解中日同形同义成语的由来。

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的发展史渊源,双方的文字体系也有着深厚的底蕴。

日本是汉字文化的重要受传国,日语汉字也是从中国汉字发展而来的。

在日本,汉字和日语汉字是同一个语系,具有相同的形式和内容。

正是由于汉字和日语汉字的相同特征,使得这两种语言文字体系中出现了大量具有同形同义特征的成语。

最后,我们要探讨中日同形同义成语的意义及其传播过程。

中日同形同义成语的出现,表明了中日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影响,从而丰富了两国文化的内涵。

从对比的角度看,中日同形同义成语的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两国文化的差异和联系,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双方文化的本质。

此外,中日同形同义成语也可以用于日语学习,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成语来加深学生对日语和汉字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日语能力。

综上所述,中日同形同义成语对比研究是一种以比较汉字和日语汉字中具有相同形式和内容的成语来研究这些成语在历史上的发展、意义及其传播过程,以及两国文化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中日同形同义成语的出现,丰富了两国文化的内涵,并可以用于日语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日语能力。

中日成语对比研究

中日成语对比研究

中日成语对比研究中日成语对比研究中日两国都是东亚文化的代表,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成语是中日两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蕴含着智慧和哲理,反映了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

中日成语对比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日文化的异同,也有助于加深中日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首先,中日成语在形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文成语通常由四个汉字组成,表达一种含义丰富、意味深长的句子。

而日语成语则通常由三个汉字组成,其结构相对简单明了。

例如,在中文中有着“不见棺材不掉泪”的成语,而在日文中则是“死人を見たら泣け”。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日两国对于成语的表达方式的偏好和习惯。

其次,中日成语在内容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文成语多以历史典故为背景,融入了中国特有的思想和价值观。

例如,“国士无双”和“狐假虎威”等成语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意义。

而日语成语则更多地与自然、动物和日常生活相关,如“一石二鸟”和“蛙の子は蛙”。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日两国文化的不同重点和关注点。

此外,中日成语在使用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文成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相对较高,人们常常会在交流中引用成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而日语成语则相对较少使用,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直接的表达方式。

这种差异可能与中日两国的语言习惯和交流方式有关。

中日成语对比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日两国文化的异同。

通过比较中日成语的形式、内容和使用等方面的差异,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日两国人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文化特点。

这种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中日两国文化的理解,还能促进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进一步增进中日两国的友谊和合作。

中日同字词比较研究

中日同字词比较研究

中日同字词比较研究一、概述中日同字词比较研究是一个涵盖了语言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课题。

这些同字词,即在中日两种语言中共同存在、意义相近或相同的词汇,是两国文化交流与语言接触的历史见证,也是中日语言文化独特性的体现。

同字词的存在并非偶然,而是由于中日两国在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

从古代的汉字传入日本开始,中日语言就开始了密切的接触与交流。

汉字作为中日两国共同的文字基础,为同字词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同时,随着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两国语言中的同字词也不断增加,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中日同字词比较研究的意义在于揭示两国语言文化的共性与差异,推动中日语言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

通过对同字词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日两国语言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以及相互影响。

同时,这种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日两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为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在研究方法上,中日同字词比较研究需要综合运用文献考证、语言比较、文化解读等多种方法。

通过对中日两国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追溯同字词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通过对中日两国语言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揭示同字词在语义、用法等方面的共性与差异通过对同字词的文化解读,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中日同字词比较研究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通过对同字词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日两国语言文化的共性与差异,推动中日语言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为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1. 介绍中日同字词的概念和背景中日同字词,指的是在汉语和日语中存在相同书写形式或相同读音的词汇。

这些词汇的存在,源于中日两国深厚的文化交流和历史渊源。

自古以来,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丝绸之路等贸易路线的拓展,逐渐传播至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并对当地的语言文字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日同字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汉字在传入日本后,其意义和用法在两国语言中保持一致,如“山”、“水”、“人”等基础词汇另一类则是在长期的语言演变过程中,虽然书写形式相同,但意义和用法在两国语言中发生了变化,如“便当”在汉语中指的是方便、适宜,而在日语中则指的是盒饭。

中日成语对比研究(一)

中日成语对比研究(一)

中日成语对比研究(一)中日成语对比研究报告研究背景中日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其中成语尤为常见。

成语是一种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使用价值的语言表达方式,中日成语在传统文化方面有着广泛的共通之处。

但是,不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背景为中日两国的成语使用和体系构建带来了一定的差异。

因此,本文旨在对中日两国常见的成语进行对比分析,以研究中日成语的区别和特点。

研究内容中日成语概述成语,又称“惯用语”、“俗语”、“谚语”等,是一种固定词序和固定词义的语言表达方式。

中日两国的成语都源于市井百姓口语,经历了长期的潜移默化,最终成为了流传至今的文化瑰宝。

中日两国成语的产生、发展和意义都各有特点,但都承载着相应的文化底蕴。

中日成语对比分析成语来源中日成语的来源虽然都是百姓口语,但是中日两国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不同,所以受到了不同的影响。

中文成语的产生和流传多与典故、养生治病、史事、文人雅士有关,在寓教于乐的同时,也具有强烈的文化内涵。

日文成语则常常受到诗歌、传说、神话等文化元素的影响,以及在日本特有的独特社会历史环境条件下的体现。

成语意义中日成语的词义有时相同,有时也存在差异。

比如,“虎头蛇尾”在中文中表示开始时意气风发,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而在日文中则是指起初为了显示强大,但结果却十分懦弱。

这种差异可以反映中日两国人民对同一事物产生的不同理解。

成语应用在生活和文化传承中,中日成语也有着不同的运用方式。

中文成语在使用语境和场合方面讲究正规、得体、贴切等,强调文化印象和文雅形象的传承;而日文成语则经常把旧俗、偏见、惯例与现代生活巧妙结合,强调实际的应用性和现代感。

研究结论中日成语在语言表达形式、内涵意义和实际应用等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和特点。

比较中日成语的异同,可以看到中日两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互相影响的历史渗透,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中日文化交流和传统的奇特风貌。

因此,进一步研究和挖掘两国成语,对于深入理解中日文化,推动中日文化交流互鉴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数字成语与日语四字熟语的对比研究

中国数字成语与日语四字熟语的对比研究

中国数字成语与日语四字熟语的对比研究中文和日语都有很多四字成语和熟语,它们在语言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仅表现了民族文化和智慧,而且在沟通和表达方面也极为方便。

本文将探讨中国数字成语与日语四字熟语之间的对比。

中国数字成语是由数字和成语组成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成语,通常用于形容或说明某种情况或现象。

数字在其中起到了数量化和突出特点的作用,过程简便易懂,言简意赅。

日语四字熟语也是由四个汉字组成,形式上类似于中国的成语。

它们不仅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道德教诲,而且在日本文化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下面我们将对两种语言的数字成语和四字熟语进行对比。

一、相同点1、共同的熟语和成语:首先,中日两国的文化有很多相同之处,其语言中的成语和熟语也不例外。

比如,中文中的“一衣带水”和日语中的“一石二鳥”都是用来形容事物之间的距离和关系的,它们都是有着明显地比较意义的成语。

2、突出性质和属性:二者都通过数字和熟语或成语的组合来突出事物的性质和属性。

比如,中文中的“三位一体”和日语中的“三蔵法師”都是以“三”来突出一个事物的属性,前者是指神父、子、圣灵在基督教中的三位一体教义,后者是指带领佛经的三个著名僧侣“法相、法然、法海”。

3、同样的表达方法:中日两种语言都用了形似的表达方法,即数字+成语或熟语的方式来表达。

这种表达方式清晰直观、短小精悍,不但可以传达丰富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念,还可以让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和具有感染力。

二、不同点1、文化内涵不同:中国和日本的文化内涵千差万别,所以它们中的语言、文字以及成语和熟语各有千秋。

比如,中国的数字成语通常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某种寓意和哲学思想,而日本的四字熟语则着重传达日本精神和文化的凝练。

2、使用场景和语言环境不同。

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理念差别,中国成语和日语四字熟语的使用范围和场景也不同。

例如,在日本,人们在表达某种心情或感受时,常用“門前著者必受其礼”,而在中国,则更常用“情理之外”等成语。

中国数字成语与日语四字熟语的对比研究

中国数字成语与日语四字熟语的对比研究

中国数字成语与日语四字熟语的对比研究中国数字成语和日语四字熟语是中文和日语语言中常见的表达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这两种表达进行对比研究。

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国数字成语。

中国数字成语是通过数字来表达一种特定的含义或情感。

这些成语通常由四个汉字组成,每个汉字都有特定的含义。

“一心一意”表示专心致志,“二桃杀三士”表示利用别人争斗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四面八方”表示来自各个方向。

这些数字成语在中文中非常常见,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写作中。

与之相对应的是日语四字熟语。

四字熟语在日语中也非常常见,通常由四个汉字组成,用来表达一种特定的意义或观点。

与中国数字成语不同的是,日语四字熟语的含义更加抽象和深刻。

“一期一会”表示每一个时刻都是独一无二的,“三年五载”表示长时间的等待和坚持,“一長一短”表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这些四字熟语在日语中不仅用于口语交流,也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和演讲中。

尽管中国数字成语和日语四字熟语在形式和语言上存在一些差异,但它们在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上有很多相似之处。

它们都是通过简短的句子来表达一个较为复杂的意义,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它们都包含一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文和日语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中国数字成语中的“一心一意”强调专注和坚持,反映了中国人重视专注和坚持的价值观。

而日语四字熟语中的“一期一会”则关注当下和珍惜每一个时刻的价值观。

中国数字成语和日语四字熟语还可以通过相互学习和比较来加深对中日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学习中文数字成语可以帮助日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而学习日语四字熟语可以让中文学习者更加深入地探索日本文化和价值观。

中国数字成语和日语四字熟语是中日语言中常见的表达方式,它们通过简短的句子来表达复杂的意义,并反映了中日文化和价值观。

通过对这两种表达方式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日文化的魅力。

中日同源成语对比研究

中日同源成语对比研究

中日同源成语对比研究姜丽【摘要】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在现代日语中可以看到大量与汉语同源的成语,但它们各自表达的意义或词形结构却不尽相同.文章从成语的概念、意义、民族个性三个方面分析了中日同源成语在双方语言中的异同,使人们更好地了解中日民族文化的差异.【期刊名称】《铜仁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15)004【总页数】4页(P44-47)【关键词】同源成语;概念;意义;民族个性【作者】姜丽【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国际交流与公共外语教育学院,湖南吉首41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63.1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悠久的交流历史。

在现代日本文化中可以找到大量中国文化的痕迹。

日本人自己也称“中国は日本の文化の母国である”[1],意思是中国是日本文化的母国。

汉语中的成语,言简意赅,意义丰富,读音也极具节奏感,因而深受日本民众的喜爱。

日语中有许多源于汉语的成语,《角川国语辞典》(昭和31年版)中,由汉字构成的四字成语就有 413个。

其中有些成语是直接从汉语中吸收而来的,结构与汉语相同,读音亦模仿中国汉字的读音,采用音读法,如安心立命(あんしんりゅうみょう)、一日三秋(いちにちさんしゅう)、四面楚歌(しめんそか)等。

有的成语则按日本民族的思维习惯略加改造,但词语结构、词语的含义还是与汉语大体相同,如日语成语“万紅千紫”、“賢毋良妻”、“勧善懲悪”等,就很难判断其与汉语固有成语之间的源流关系。

日本从两千多年前就开始全方位吸收中国的优秀文化,并将其作为本国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延续至今。

但是“被日本吸收的‘汉语’与在中国本土使用的汉语是在截然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培育和发展起来的。

截然不同的民族特点,不同的地域环境和历史演变造就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文化走向。

”[2] 这使中日同源成语在意义、词形结构上出现了偏差。

本文拟从概念、意义、民族个性三个方面的差异,探寻中日同源成语之间的异同,提高人们对中日同源成语的理解、翻译和运用能力,更好地了解中日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

《基于数据库的中日同形词对比研究》

《基于数据库的中日同形词对比研究》

《基于数据库的中日同形词对比研究》一、引言中日同形词作为两种语言中字形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不同的词汇,一直备受语言学者关注。

这类词语对于学习两国语言的人来说具有很大的学习和应用价值。

本文基于大型数据库,对中日同形词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为中日语言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中日两国交流的日益增多,语言学习与文化交流成为两国人民关注的焦点。

同形词作为中日两国语言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对于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语言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同形词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两国语言的异同,从而为语言学习者提供更为准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基于数据库的对比研究方法,以大型中日词典和语料库为基础,收集同形词数据。

首先,从词典中筛选出中日同形词;其次,通过语料库分析同形词在两国语言中的使用情况;最后,结合语言学理论进行对比分析。

四、中日同形词对比分析1. 字形与读音对比中日同形词在字形上具有相似性,但在读音上往往存在差异。

通过对数据库中同形词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同形词的读音差异主要表现在声母、韵母和声调等方面。

例如,“文化”在中文中读作“wén huà”,而在日语中读作“ぶんか”,两者在发音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2. 词义对比同形词在两国的词义上往往存在差异。

有些同形词的词义在两国语言中基本相同,但有些则相差甚远。

例如,“婚姻”在中文和日语中都指代“男女结婚”的意思,但在具体用法和搭配上可能存在差异。

此外,还有一些同形词的词义在某一国语言中存在多个含义,而在另一国语言中则只有一个含义。

因此,在对比分析词义时,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综合分析。

3. 用法与搭配对比同形词在两国的用法和搭配上往往存在差异。

这主要表现在词语的搭配习惯、语法结构以及修辞手法等方面。

例如,“人生”在中文中常用于描述人的生命历程和经历,而在日语中则更多地用于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中日同形异义成语

中日同形异义成语

中日同形异义成语一、介绍中日两国语言虽然源自不同的语系,但由于历史原因和文化交流的影响,中日之间存在许多同形异义的成语。

这些成语在表面上看起来相同,但实际意义和用法却存在差异。

本文将就中日同形异义成语进行详细分析和比较,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些成语。

二、相同成语不同意义2.1 国士无双(日本)vs. 国士無双(中国)2.1.1 国士无双(日本)在日本,国士无双是一个褒义词,用来形容某人在某个领域非常杰出,独一无二,无人能及。

这个成语源于日本战国时期的茶道大师千利休。

他被称为“茶道国士”,意思是他在茶道方面的天赋和造诣超越了所有其他人,不可比拟。

2.1.2国士無双(中国)然而,在中国,国士无双具有贬义色彩。

它指的是一个人在某个领域过于独断独行,自视甚高,不听他人建议。

这个词往往带有傲慢和自大的意味。

2.2 四面楚歌(中国)vs. 四面楚歌(日本)2.2.1 四面楚歌(中国)在中国,四面楚歌是形容一个人身陷困境,四面受敌的情况。

这个成语源于中国战国时期的楚国。

当时楚国被其他国家围困,无法自拔,形势非常危险。

2.2.2 四面楚歌(日本)然而,在日本,四面楚歌的意义与中国有所不同。

它指的是一个人受到大家的排挤和孤立,处于社交困境中。

这个词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工作场所或社交圈中处境困难,没有朋友和支持者。

三、不同成语相同意义3.1 杯弓蛇影(中国)vs. 杯矢蛇蝎(日本)3.1.1 杯弓蛇影(中国)在中国,杯弓蛇影是形容一个人过于敏感和多疑,对于周围的事物和人有过度的怀疑和猜疑。

成语的意思来源于一个人在喝酒时,光线昏暗,导致杯中的弓影看起来像蛇一样。

3.1.2杯矢蛇蝎(日本)而在日本,杯矢蛇蝎与中国的杯弓蛇影有着相同的意义。

它形容一个人过分敏感,对于周围的事物和人过度猜疑和怀疑。

成语的来源是“杯”代表喝酒,而“矢”、“蛇”和“蝎”分别代表箭、蛇和蝎子,这三者在日本传统文化中被认为带来厄运和危险。

3.2 轮流做官(中国)vs. 輪番進軍(日本)3.2.1 轮流做官(中国)在中国,轮流做官指的是官员按一定的轮次和顺序担任特定的职务。

中日同源成语意义异同小议

中日同源成语意义异同小议

中日同源成语意义异同小议作者:陈静秋姜丽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29期摘要众所周知,中日两国的语言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由于中日两国在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交流,出现了许多中日同源成语。

在日常生活中,成语的出处与使用对语言的学习与表达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源成语作为汉日民族沟通交流的媒介,其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从中日对比语言学角度上看,同源成语在中日语言研究方面一直备受关注。

关键词中日同源成语意义差异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0 引言在现代日语中存在着大量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然而意义却和中文不尽相同。

随着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历史的变迁,中日文化也因不断沟通、交流,在很多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由于日语和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体系,在其传播与使用的过程中,受本国文化的影响以及两国人民不同的心理意识影响而出现了差异。

同时,随着历史的变迁,在使用上亦可能会出现各个方面的增加或删减。

这就使得中日同源成语出现了同形异义的差异。

1 汉语中四字成语及日语中四字熟语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

汉语的成语大都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现代汉语词典,1996)但也有少量三字、五字、六字甚至七字以上等格式的成语。

三字成语如:拍马屁、集大成、护身护、眼中钉等;五字成语如:杀人不眨眼、名下无虚士、桃李满天下、操必胜之券等。

作为熟语的一种,成语的来源主要是两方面:一类是书面语、一类是口语。

或源自古代寓言故事、神话传说,或源自佛经典籍、历史事件。

汉语中成语特点主要有两类:第一,成语是人们长期沿用、有某种历史源流的古老词语,经过长期使用而逐渐锤炼形成的固定形式。

在现代汉语研究中,成语这一特有形式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了无穷宝贵而丰富的历史文化素材。

第二,成语本身格式固定,尤其相应特定的历史或丰富的文化背景,其涵盖的信息量远远大于一般词条。

成语在日语中又叫“四字熟语”。

日语四字成语与汉语成语在词形 词义上的比较

日语四字成语与汉语成语在词形 词义上的比较

日语四字成语与汉语成语在词形词义上的比较日语四字成语与汉语成语在词形.词义上的比较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日语四字成语与汉语成语在词形、词义上的比较[摘要]在日语中有许多四字成语与汉语成语的词形完全相同或十分相近,这是由于日语中的四字成语与汉语成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然而,这些词形相同或相近的成语在意义上有些相同,有些并非完全相同,也有些完全不同。

笔者利用《现代汉语词典》《成语熟语词典》《汉语成语大词典》《辞源》等语言工具书以及网上资料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并得出了结论。

[关键词]四字成语词义变体在现代日语中有许多由四个汉字组成的词,一般被称为“四字熟螽”。

因为可以把两个汉字组成的“漠嚣”词称为“二字熟嚣”,所以就把由四个汉字组成的词称为“四字熟螽”。

日本的“四字熟蟊”也包括把两个二字熟语连在一起的词语,例如:“氮象情鞭”、“安全保障”、“意思表示”、“尊壳特静”等等。

然而,这种词可以拆开,并可以任意组合,形式很不固定,与中国的四字成语的特点有较大的差异。

本文要讨论的“四字熟嚣”只限定在词形、词义比较稳定的四字成语上,I,曲^_;}扣所以称之为“四字成语”较合适。

例如:“四面楚歌”、q.{}{超"q^,叁矗{^z。

“喜怒衷柒”、:‘奄鳆蛇尾”、“酶横庙变”等等。

本文拟将日语四字成语的词形、词义与中国的四字成语做一比较。

在结构比较稳定的日语四字成语中,有相当一部舻t^.k、^,卡~1分是日本人自己创造的,例如:“我田引水”、“以心伍I,z{A世^,串主世z岛招-、叁£-、叁咖茫^。

把~、t耋k、乞汀^,二心”、“海千山千”、“青息吐息”、“油断大敞”、“一雷居士”等等。

由于此类四字成语与汉语的四字成语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故不将其纳入本文的讨论范围之中。

在日本的四字成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很早以前从我国传人的)由于年代久远,再加上社会的动荡与变迁,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度共同使用的这种四宇成语,发生词形或词义的变化是理所当然的事。

中国数字成语与日语四字熟语的对比研究

中国数字成语与日语四字熟语的对比研究

中国数字成语与日语四字熟语的对比研究日语四字熟语是日本语言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哲学和文化内涵,而中国数字成语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两者都是表达中日国民对生活、人生、情感等方面的感悟和思考,因此比较这两种语言中的成语及其内在含义,将对中日两国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有所助益。

本文将就中国数字成语和日语四字熟语的内涵进行比较分析。

1. 一心二用(中国)vs 一石二鳥(日本)“一心二用”是指一个人能够同时做两件事情,比喻一个人工作效率高、能力强,思维反应灵活。

而“一石二鸟”则是指用一招妙计解决两个问题。

四字熟语的表达重点在于妙计,而数字成语的优点是体现了人的多功能特点。

“七上八下”是指人在紧张、不安的情况下心情焦虑,而“心神不定”则是形容人的心境不稳定,难以集中精力,没有冷静思考问题的能力。

两种语言表达的重点都在于人的心理状态,都是潜在感情的情况下,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它们。

3. 井底之蛙(中国)vs 絶世の美女(日本)“井底之蛙”意思是局限于狭小的眼光,缺乏开阔的视野与见识;而“絶世の美女”则指非常美丽的女性。

两个成语在表达方面的重点非常不同,一个突出了人的眼界和智慧,另一个则强调了人的美丽和引人注目的特性。

4.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国)vs 塵も積もれば山となる(日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比喻教育、培养人才需要长期的投资和耐心,而“塵も積もれば山となる”则是指积少成多,一点一滴堆积起来就会成为一个卓越的成就。

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都强调了事物的积累力和时间上的延伸性,它们都是该表达的东西需要时间积累才能实现的。

5. 人山人海(中国)vs 波瀾万丈(日本)“人山人海”形容人群拥挤,极为壮观,而“波瀾万丈”则是形容人生经历丰富多彩,充满波折和曲折。

两种语言在表达上,一个强调空间的扩张,而另一个则强调时间的飘忽不定。

总结:中国数字成语和日语四字熟语都是两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部分,是两个国家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而比较这两种成语的相似和不同,将会增进中日两国文化的交流和理解,同时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两种语言。

中国成语和日本四字熟语之SDTN比较法

中国成语和日本四字熟语之SDTN比较法

中国成语和日本四字熟语之SDTN比较法语言是文化最直接的产物,成语则是人们在长期生产活动中逐渐创造并丰富的语言精华,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

它的特点是语言典雅、简洁凝练、富有概括性,能够生动地反映人们的社会习俗、生活情感及思维方式。

对于学习日语的中国人来说,会不自觉地会受到母语影响,仅从字面意思来判断日语的含义,从而产生误解。

为了使读者能够正确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本文就中日两国的成语(熟语)方面,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以SDTN的比较形式来系统进行分析研究。

标签:成语;SDTN比较法;中日成语异同众所周知,早在公元三、四世纪汉字便传入了日本,在日本文字中,存在大量汉字。

语言是文化最直接的产物,成语则是人们在长期生产活动中逐渐创造并丰富的语言精华,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

成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成语单指四字成语;广义的成语则包括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使用到的熟语。

中日语言中都存在大量的成语。

在日本,成语也被称之熟语[1],通常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汉字组成固定的组合词形式。

日本的熟语大部分是受中国成语影响而形成的,因此,形同意同者居多;另外一部分则是在长期历史生活中自己总结而产生的,这部分还包括一些汉字和假名的混合体。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中日两国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中国日语学习者也在与日俱增。

由于两国都使用汉字,对于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来说存在有利因素,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日本民族不仅擅长吸收、模仿其它国家文化,更加擅于创造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

因此对于学习日语的中国人来说,常常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母语的影响,仅从字面意思来判断日语的含义,从而产生误解。

本文就中日两国的成语(熟语)方面,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以SDTN的比较法来系统进行分析研究。

为便于读者阅读,以下我们把中日两国的成语(熟语)统称为成语。

一、SDTN比较法SDTN(Same,Different,Transpose,Nothing)比较法是通过对中日成语的表达形式异同、语序结构以及是否为日语特有等角度进行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增1期第17卷
JO U RN A L O F T SIN G HU A U N IV ER SI T Y
(Philo so ph y and So cial Sciences)
No.S1 2002V ol.17
中日同源成语的比较研究
冯 峰
(清华大学 外语系, 北京 100084)
摘 要:在现代日语中使用大量的与汉语同源的成语和谚语,而意义却不尽相同。

文章分三个部分对中日同源成语·谚语的意义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大量的实例,从其复杂的异同关系及其原因中归纳出了同源成语演变的倾向性和一定的规律性。

关键词:同源成语; 变迁; 异同中图分类号:
H 195.1; H 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062(2002)S 1-0115-06收稿日期:2001-10-15
作者简介:冯 峰(1958- ),男,清华大学外语系副教授.
在现代日语使用的词汇中,有近53%是由汉字构成的“汉语词汇”。

例如:“朝秦暮楚”、“落花流水”等,单看这些词语,甚至很难断定是日语还是汉语。

然而,这些成语在现代汉语中所表达的意义和在现代日语中所表达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有的已是相差甚远。

目前,在语言学领域里,中日语言学的比较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而关于两国语言中成语的对比研究则几乎是空白状态。

日语中的许多成语追溯其本源,是来自中国古代汉语。

然而,今天日本人所使用的成语与中国人使用的同一成语,不仅发音、书写形式不尽相同,在意义上也出现不少偏差或已经完全不同。

因此,有必要对中日两国同源的成语进行比较研究,明确其相同及不同之处,进而,弄清出现偏差、趋向不同的原因。

出于以上的想法,本文以中日同源成语比较研究为题,分三个部分对其进行考察。

考察的主要方法是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以两国复数辞书为标尺,对同源成语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比较、确认,旨在明确其异同,从而显现其某些带有规律性的变迁轨迹。

一、中日同源成语的历史变迁
成语一旦形成固定的形式,该形式则稳定地流
传开来,其内容也不会轻易消亡。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成语是绝对的、是一成不变的,只是与其他普通词语相对比较而言。

日语中现在究竟使用多少源于中国的成语,目前难于统计。

《角川国语辞典》(昭和31年版)中,由汉字构成的四字成语有413个。

现代汉语中的成语总数大约在20000左右。

《汉语成语大辞典》中收录了成语约17000个;《中国成语大辞典》收录了成语约18000个。

尽管这些成语中有一些不经常使用,但是仅从其庞大的数量上,就似乎隐约地看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

现今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或书刊中成语的使用率很高。

例如,著名作家茅盾的小说《子夜》中使用的成语多达400个左右。

日本的书刊杂志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口语中也使用很多这种源于古代汉语的成语。

例如:「汉文の素养もなき、一知半解の浅人が傍若无人に甚だしき不都合な是而非汉语を盛んに造しつつある」(山田孝雄,1944)(为叙述方便起见,引用日文时使用「 」号、汉语引用符号使用“”,下同)。

这是日本著名的语言学家山田孝雄的话语,在一个句子中使用了3个源于中国的成语。

不过,就整体而言,日语中成语的使用率明显地比汉语小。

日本早在隋、唐时期就开始大量吸收中国文化,将其作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沿用至今。

但是,当日本
116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日同源成语的比较研究
117
118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日同源成语的比较研究
119
120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Idioms Derived from
the Same Source in Chinese and Japanese
FEN G Fe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Tsinghua Univesity,Beijing100084,China) Abstract:Many Japanese idiom s hav e the same o rigin as those in Chinese but their m ea ning s in both la nguages are no t tota lly the same.This pa per,co mpo sed in th ree par ts has a contrastiv e analysis of the m eaning s of these idio ms and prov erbs in bo th lang uag es.Bu using a g reat quantity of ex amples to illus-trate the co mplex meaning rela tions o f sameness and difference amo ng them a nd ex amining the cause of these relatio ns,certain trends and la ws o f the ev olution process a re fo und.
Key W ords:idioms with the same source;evo lv ement;difference and identicalness
清华大学外语系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清华大学外语系从1985年开始招收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

现有2个硕士学位点(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20多个研究方向。

每年接收国内重点大学外语院系推荐的优秀毕业生为免试推荐研究生(3—5名);招收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研究生10多名;招收在职人员单独考试研究生约10名。

同时还招收具有三年以上高等学校工作经验的优秀在职人员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学 科:外国语言文学
专 业: 1.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050211)
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文体学、语用学、语言测试、语言习得、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理论与教学法等
2.英语语言文学(050201)
研究方向: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比较文学、叙事学、戏剧研究、文学文体学、翻译与文化研究、跨文化交际学、英美社会与文化研究
培养目标:培养外国语言文学领域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并能独立进行语言学和文学研究和从事高等院校外语教学和研究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考试科目:
1.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类)
①政治理论:全国统考[理]
②第二外语:俄、日、德、法[任选]
③综合考试:①古、现代汉语;②欧洲文学史;③英美概况;④英美文学
④基础英语
⑤英语语言学
2.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类)
①政治理论:全国统考[理]
②第二外语:俄、日、德、法[任选]
③综合考试:①古、现代汉语;②欧洲文学史;③英美概况;④英语语言学
④基础英语
⑤英美文学
参考书目:见清华大学外语系网页下“专业研究生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