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述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曾祺研究述评

目录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通过中国“知网搜索”到:学术论文(1563篇)、博士论文(10篇)、硕士论文(96篇)、会议论文(5篇)、报纸全文(31篇),其中硕博士论文主要以收入国家图书馆馆藏的篇目,以及“中国知网”国家级重要刊物刊登的学术论文为主要参考对象。

汪曾祺研究述评:

毕文健《汪曾祺小说创作研究述评》文教资料 2008年第28期

杨劲平《九十年代以来汪曾祺小说研究述评》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02期

赖闽辉郑昭红《汪曾祺研究述评》龙岩师专学报 1997年第02期

翟文铖《2006年度汪曾祺研究述评》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8年第03期

文学史教程参考包括: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晓明著《中国当代文学主潮》。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对于市井平民和下层只是分子的僵硬刻板的生活和他们有些卑琐的心理行为,他的小说不无针砭和嘲讽,但更多的是发现乡镇民间生活的美和健康人性。小说中的那种中国传统“文人”的情调和视角,也因民间具有生命活力的因素而受到“拯救”,某些陈旧气味受到抑制。80年代末以后的创作,多以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生活为表现对象,风格从平淡转向苍凉。

汪曾祺的小说注重风俗民情的表现。既不特别设计情节和冲突,强调小说的故事性,着意塑造“典型人物”,但也不想把风俗民情作为推动故事和人物性格的“有机”因素。他要消除小说的“戏剧化”设计(包括对于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可以设计),使小说呈现如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态;在这方面,他继续的是40年代“京派作家”做过的那种质疑“戏剧化小说”的努力。在“散文化”小说的展开中,让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贯、浸润在色调平淡的描述中。文字则简介、质朴、但不缺乏幽默和典雅。他在小说文体上的创造,影响了当代一些小说和散文作家的创作。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小说自然、纯朴的民俗世界实际上是汪曾祺自然、通脱、

人爱的生活理想的一个表征。他说:“有评论家说我的作品受了两千多年钱的老庄思想的影响,可能有一点。……我自己想想,我受影响较深的,还是儒家。我觉得孔子是个很有人情味的人,并且是个是人。……曾点的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是生活境界的没的极致。……我觉得儒家是爱人的。因此我自诩为‘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

作者是爱世间的,对之有无法隔断的牵系,在态度上也就特别宽厚通脱。这种生活态度和人生立场在“五四”以来的新文化创痛中,肯定不占主流地位,也不可能以完整的形态呈现,由此散落在民间世俗世界中,与被遮蔽的民间文化建立了某种关联。与这种生活态度和人生立场相配合,在审美上他也追求一种民间传统艺术趣味,如年画,如乡曲,在大俗中弥散初一种潇洒自然的神韵。

除此之外,对其语言也有着很大的肯定。

陈思和《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两种启蒙传统》,一种是“启蒙的文学”,另一种是“文学的启蒙”,前者强调思想艺术的深刻性,并以文学与历史的现代化进程的同步性作为衡量其深刻与否的标准;后者则是以文学如何建立现代汉语的审美价值为目标,它常常依托民间风土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境界,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不尽同步。

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主要是以“历史化”“现代化”为视角,重新审视、梳理中国当代文学史,对于汪曾祺,陈晓明在此著作中第十三章《应对西方潮流和现代派与寻根派》的第四节《寻根文学的缘起及其代表作》中有这样的表述:一辈作家默默的写作被重新评价,也使中国的文学创新与传统的紧张关系有所缓解。汪曾祺的小说主要讲述家乡记忆、在平淡自然中写出明亮的乡土意境。汪曾祺小说中的人和事都平淡无奇,没有大的冲突和矛盾,只是抹不去的一种思念、点击,在单薄中有一种丝丝入扣的旨趣。他的《受戒》讲述故乡往事,具有浓厚的怀旧情调,写的浑朴自然,在清淡委婉中表现出和谐的意趣。汪曾祺远离当时的意识形态热点和时代精神,他的作品只是自己人生经验和回忆的表达,这在80年代中期热闹的中国文坛,像是一泓清泉在山间流淌,格调高远,也给青年作家以别样的惊喜,让他们意识到,原来回到创痛,回到旧时食物中的文学另有一种意味。80年代的中国文学为现代性的激情所推动,在摆脱所谓的极左路线时,文学更加激烈地追求现代化,那就是西方现代主义潮流。这显然也是希望有更为“先进”的东西来替换“十七年”和“文革”时期的文艺路线。现代性的前进方向并没有变,还是面向未来。汪曾祺的出现,给当代文学一副清醒剂,文学回到传统,回到旧时的事物和记忆中,也具有了当下的文学性意义。80年代的中国文学一直为创新焦虑所困扰,追求现代派则是缓解焦虑的唯一途径。现在汪曾祺的文学作品让人们为之一振,这本身说明中国文学界试图重新审视80年代的创新追求及其资源。当然,也未尝不是因为对追踪现代派力不从心的感受,导致对现代派不那么热衷,不把现代派看得那么绝对。

搜索国家图书馆馆藏

汪曾祺研究专著:

1.主题研究:

周志强《汉语形象中的现代文人自我:汪曾祺后期小说语言研究》2009

本书分为7章,围绕汪曾祺复出的历史语境与文本话语形态、汪曾祺小说汉语形象与短篇小说文体认同、汪曾祺小说所呈现的生活形态与文化景观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展开,由语言形象、文体认同到历史意蕴,立体呈现汪曾祺小说写作所延续的“文”的传统,并由此考察汪曾祺短篇小说文体创新所取得的成就。

杨红莉《民间生活的审美言说 : 汪曾祺小说文体论》2008

本书深入阐述汪曾祺小说的文体特征及其形成的历史语境,发掘了汪曾祺的哲学思想及其根源,概述了汪曾祺的艺术精神,并对这种精神在中国现代文学、文化语境中的作用做了独到的分析。

邰宇《汪曾祺研究》2008

本书介绍了论汪曾祺的散文、论汪曾祺的艺术感觉、论汪曾祺小说化俗为雅的艺术、论汪曾祺作品中的涉性描写、民俗与汪曾祺小说、汪曾祺散文的语言艺术等17篇论文。

卢军《汪曾祺小说创作论》2007

本书从西方文学对汪曾祺的影响、汪曾祺对传统文学的承传和创造性转化、文体试验及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中西方美学精神的悲剧思维形态以及对“文学的启蒙”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五个方面为切入点,对汪曾祺小说创作进行了多视角、多层次的考察,厘清了东西方文化对汪曾祺小说创作的影响。

柯灵《汪曾祺散论》2004 本书包括六章:文化人性生成、文化人性自觉、创作个性研究、人物特色扫描、经典作品泛读、风格影响探寻。附录:汪曾祺年谱、汪曾祺研究资料索引。

杨学民《站在边缘处对话:汪曾祺新论》专著1999

2.传记

苏北专著《一汪情深:回忆汪曾祺老先生》2009

本书为追忆汪曾祺的回忆性著述,内容包括片断之一眼神的品位、片断之二小驴有舅舅吗、片断之三:由《花》想到的等。

汪凌《废墟上一抹传统的残阳》2006 本书以汪曾祺的一生为背景,扫描、

透视人们最感兴趣的,也是能凸现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某些片断,有传主的自述、他人的评点、图片说明等。

陆建华《汪曾祺的春夏秋冬》2005本书记述了汪曾祺的生平事迹,内容包括“我的家乡在高邮”、风雨人生路上行、一片赤诚求适应、无情打击突兀来、祸福相倚《沙家浜》等篇章。

李辉主编《汪曾祺自述》2002 本书以“自报家门”、“开卷在四方”、“随遇而安”、“认识和没有认识到的”四部分内容进行了自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