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述评

合集下载

论汪曾祺小说的精髓——寓奇崛于平淡

论汪曾祺小说的精髓——寓奇崛于平淡

论汪曾祺小说的精髓——寓奇崛于平淡汪曾祺是中国著名的作家,其作品幽默而深刻,充满生活的智慧和时代的色彩。

他的小说,不仅是一部故事的讲述,更是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

其小说深深地打动了读者,艺术成就备受业内人士的赞誉,更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汪曾祺的小说之所以能够深刻地打动读者,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他巧妙地将奇崛和平淡的生活相融合,打破了传统小说存在的“艳情奇谈”、“豪情壮志”,刻画了独具特色的小说形态。

首先,汪曾祺的小说情节富有趣味性。

他写作时常常注重小说情节的格局设置,灵活地应用转车法,使事件不失趣味,情节的推进时而悬疑,时而轻松,交替着展开。

这样的情节设计也是他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

比如在《故人的童年》中,小说情节先后讲述了作者陈老师在北京的一次偶遇,拿着照片寻找旧友的过程以及寻找到的旧友的成长经历。

这样富有张力的情节设计能很好地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欣赏其中的精妙之处。

其次,汪曾祺的小说对细节的关注十分入微。

他钟爱重细节的描述,像一位匠人一样雕琢每一个形象,将细节唤起读者的生动想象。

比如在《林海雪原》中,他经过深度描写,将大刀头饭肉、十里香、狗肉焖子等吃食细节描写得特别生动,使读者仿佛嗅到了这些食物的气息,感受到了它们所带来的滋味,这些细节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也让读者对人生有更深刻的感悟。

此外,汪曾祺的小说还显示他深刻的思想和对人性的探索。

在汪曾祺的小说中,人性的阴暗面和积极面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他不仅善于捕捉人性的缺陷,也深刻地反思这种缺陷在社会中的根源和影响。

比如在《围城》中,他将人物衣食住行的细枝末节刻画得入木三分,展现了各种角色的个性和心理特征,无一例外地彰显出社会上的虚伪、功利与盲目崇拜等现象,这些缺陷既反映人性的本质,也折射出时代背景下的普遍现象。

综上所述,汪曾祺的小说之所以能够深得读者喜爱和业内人士的广泛认可,不仅在于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学的追求,更在于他巧妙地将奇崛和平淡相融合,刻画出独具特色的小说形态,并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深刻深入的思考,使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等方面都更加丰富多彩,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时代的色彩。

对汪曾祺散文的评价

对汪曾祺散文的评价
二.于俗世描摹中显不动声色的幽默
汪曾祺的幽默读起来平淡之极,却能让你在瞬间与作者对视,莞尔一笑。他对幽默的见解是:“人世间有许多事,想一想,觉得很意思。有时一个人坐着,想一想,觉得很有意思,会噗噗笑出声来。把这样的事记下来或说出来,便挺幽默。”汪曾祺的幽默是善意的微笑,无关其他什么影射、批判,他在散文中常夹杂不动声色的幽默,这使得他在说古考据中不是板起面孔的说教,而是慈眉善目的娓娓道来,时不时以幽默来调剂。《跑警报》中的“人生几何,恋爱三角”的失恋者,侯兄送伞“贵在永恒”的故事
读了这篇名为《五味》的文章,也许大家会有一种感觉,原来生活中的琐细也能写成文章。是的,不仅能写,而且还能写得有滋有味,妙趣横生。这主要得益于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关注。我们说一位作家的文章好,好在什么地方?一是他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深刻,是我们所没有意识到的,再就是他写出了大家心里想到了,但却没有说出来的认识、道理和体会。就拿对五味的爱好来说,山西人爱吃醋,四川、湖南、湖北人爱吃辣,广东人爱吃甜,……我们都知道,而且有不少或曰“细节”的小故事,比如,“山西老乡爱喝醋,缴枪不缴醋葫芦”啦;火车一开入娘子关,响声就变成“喝醋”“喝醋”啦。等等。谁也没想到它们能成为写文章的素材。看起来,对生活的热爱,应该包括它的方方面面,自然 “吃”也是一项重要的方面,“民以食为天”,很是有道理的。今年秋季选入高中语文第一册的一篇文章──《胡同文化》,也是汪曾祺写的散文,里面就提到了北京人的吃饭,如同本篇所写到的北京人爱吃“虾米皮熬白菜”的习惯,还写到“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不同的是,本篇所写是说人们对食物的习惯,而《胡同文化》中,则是把这种习惯与北京人的心理,实际上是文化,紧紧地连在一起进行分析的。对身边事物进行理性的、文化的分析,是必要的。但是,对生活积累后,精心选择细节,合理组织成文,再运用具有感染力的语言,同样能打动读者的心灵。就像本篇文章。

汪曾祺有哪些特点

汪曾祺有哪些特点

汪曾祺有哪些特点汪曾祺(1920年-1997年),湖南长沙人,中国现代作家。

他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被誉为“中国乡土文学的翘楚”。

汪曾祺的文学作品以乡村和农民的生活为主题,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情感真挚、质朴自然,打动了无数人的心灵。

首先,汪曾祺写作的特点之一是平实。

他的作品以平实的语言、真实的环境和生动的描写呈现,没有华丽的修饰和夸张的表达,给人以质朴的感觉。

读者在阅读他的作品时,会感受到一种亲近自然、亲近生活的情怀。

其次,汪曾祺的作品充满了对农民的热爱和关怀。

他以自己亲身经历的农村生活为素材,描绘了农民劳动、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通过细腻入微的刻画,展现了农民的勤劳、善良、坚强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传递了对农民的敬意和对富有人情味的农村生活的向往。

此外,汪曾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富有个性。

他塑造的人物多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独立的思想。

无论是善良忠厚的农民、风趣幽默的老师、还是矫情做作的官员,他都通过细腻的刻画和生动的对话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汪曾祺的作品还常常融入了一些幽默、谐趣的元素。

他善于运用幽默的笔调和幽默的情节,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在平凡的生活中,他能够捕捉到一些细小的乐趣和欢乐,通过幽默的方式展现给读者。

最后,汪曾祺作品中还常常融入了诗意的句子和描写。

他的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一些诗般的语言和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他用诗意的句子形容自然景色、描绘人物内心的情感,使作品更加丰富,给人以美的感受。

总之,汪曾祺是一位善于以平实、真实的语言展现乡村生活的作家。

他深情地描绘了农民的劳动和生活,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思考和感受。

他的作品不仅描绘了真实的生活,更传递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汪曾祺评论(有摘抄的部分)

汪曾祺评论(有摘抄的部分)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初遇汪曾祺的散文诗在阅读课上,出于老师的推荐,我开始熟悉这本书。

开始我对汪曾祺并不熟知,读了这本书后我慢慢了解到他的为人他的生活,他的生平,还有他的习性。

他写的文章都是一些发生在生活中触手可及的小事,但其实他的文章中英法的大道理却是常人无法描绘出来的,他的思想也是无人可以替代的。

汪老用无华的文字回忆着一位位故人,却又那么形象而生动地呈现出富有个性的人物。

看他在《赵树理同志二三事》中有这么一段——“赵树理同志担任《说说唱唱》的副主编,不是挂一个名,他每期都亲自看稿,改稿。

常常到了快该发稿的日期,还没有合用的稿子,他就把经过初、二审的稿子抱到屋里去,一篇一篇地看,差一点的,就丢在一边,弄得满室狼藉。

忽然发现一篇好稿,就欣喜若狂,即交编辑部发出。

他把这种编辑方法叫做…绝处逢生法‟。

”人物形象,贵在形似又神似。

就在这样的文字中,我除了喜欢赵树理先生,也就更喜欢汪曾祺先生了。

他对于生活的看法也是独到的,平和的,不难看出汪老是个吃客,我暗想,坏笑。

你看他那不滞于形的文字竟能让人垂涎欲滴。

且看《豆腐》一文中——“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

嫩香椿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嗅之香气扑鼻,入开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捞出,揉以细盐,候冷,切为碎末,与豆腐同拌(以南豆腐为佳),下香油数滴。

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这一菜也是我曾尝过,亦是我们老家的一味,既是让他描写的淋漓尽致,不仅仅是让尝过的人回想来十分怀念,也是让没尝过的人心怀憧憬。

不仅仅是这一味菜,还有什么菇类,植物类的菜肴便是与我这个对于吃十分有兴趣的人对上了号。

汪老的文章中还写到了日本攻占中国的那段时光。

在我印象中,我本以为那段时光都是凄惨的,通过他的笔触让我了解到在战争时代的大学,苦中作乐甚至还是很开心的时光是怎样的,亦是我们体会不到的。

汪老是平和的,他的性格亦是随遇而安的,在他的文字中你很少看到他会感叹些负面的东西,或是去抱怨一些人生中的不公,倒是作为读者的我们却为他的经历捏把汗。

汪曾祺中期散文述评

汪曾祺中期散文述评

汪曾祺中期散文述评汪曾祺中期散文题材多样、立意鲜明,大家之气宛现。

作者在力求适应形势需要,结合工作实际创作的同时,也在努力探索、寻求突破。

挨批判的作品折射出一个时代的乱象。

从拟作制度性思考,实际已经是“不惮其烦地缕写出来”的《国子监》,到无法续写使之更完善因而惋惜、感叹,历时近半个世纪,表明作家的担当已经超出文学。

标签:自豪;觉醒;思索;国子监汪曾祺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小说、散文、戏剧均有典范性作品。

成就最高的是小说,其次为散文;作品数量最多的是散文,其次为小说。

1993年出版的《汪曾祺文集》分别有散文卷和文论卷。

而在他逝世以后出版的《汪曾祺全集》中“文论”归置于散文了。

《全集》计八卷近200万字,其中散文卷计四卷约100万字。

中期散文是指1956年至1958年创作的散文,共七篇。

早期的最后一篇散文写于1948年,后期的第一篇散文写于1978年,也可以说三十年间他只写了七篇散文。

文论性散文,三篇,文字量最大;生活类散文三篇,最具文学性;说古性质的散文一篇,属于制度性思考,为研究者忽略了。

本期散文题材多样,表明作者努力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做好本职工作,同时也凸显了个性。

一汪曾祺1950年夏天回到北京,被分配在市文联工作。

文联办了《北京文艺》和《说说唱唱》。

他先后在这两份刊物编辑部做编辑。

1954年秋天,又调到民间文艺研究会编辑《民间文学》。

汪曾祺身为编辑,心系创作。

本时期的文学创作要求以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必须服务于政治。

汪曾祺自以为不太熟悉宏观的现实生活,难以做到为政治服务,因而就不自觉地搁笔了。

有人建议他另辟蹊径,根据历史小说的情节进行戏剧创作。

为此,就有必要研究戏剧。

《且说过于执》是观《十五贯》后感,也算是研究戏剧之作。

《鲁迅对于民间文学的一些基本看法》(以下简称《看法》)和《仇恨·轻蔑·自豪——读“义和团的传说故事”札记》(以下简称《自豪》)均接近于“职务”创作。

试论汪曾祺的语言思想

试论汪曾祺的语言思想

试论汪曾祺的语言思想摘要汪曾祺先生作为较早提出重视语言地位的当代著名作家之一,通过不断的研究实践建立起了独有的语言体系。

他打破了对语言的传统看法:不再将语言单纯视作文学的工具,提出“语言就是内容”的观点,将语言提高到与文学作品内容思想相同的高度。

他对总结出的语言文化性,流动性,暗示性等作了具体阐述。

这些都表现出了他的丰富的语言思想。

关键词汪曾祺语言思想口头文化书面文化白话文引言汪曾祺先生作为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他的语言典雅朴质,雅致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具有行云流水般的诗意,因此被广泛探索研究。

他是中国较早对语言的”工具论“观点提出异议的作家之一,曾明确提出过“语言在文学创作中占极其重要的位置”,“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等重要观点。

他将语言置于一个极高的位置,在作品中表现出了他已成体系的独立语言思想。

本文将从语言的内容性,语言的文化性,语言的流动性,语言的暗示性,口头文化与书面文化的结合以及对“百年白话文”的反思与检讨六个方面,对汪曾祺的语言思想进行分析研究。

探讨并解决对“汪曾祺所认为语言思想的内涵和特性是什么”“在汪曾祺语言思想中,口语文化与书面语文化怎样结合统一”以及“汪曾祺如何促进‘白话文’的发展”等三个问题。

一、语言的内容性汪曾祺先生认为语言具有内容性。

中国文学自古以来就提出了“文以载道”从而把语言思想一分为二的传统。

这种传统,使得我们将语言视为内容的传播工具,并将其工具化。

接受过西方先进思想,作为“白话文运动”核心人物的胡适,但是仍旧是受到了语言工具论的窠臼。

曾说过:“文字者,文学之器也。

我私心以为文言绝不足为吾国将来之文学之利器。

”1他作为倡导白话文的先驱者,依旧认可语言为工具,仅仅将语言视作文化进程中工具的更新换代。

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大众化的语言也承担着向革命群众宣传马列主义的功能。

漫长的岁月中,这是几乎已经约定俗成的观点,但汪曾祺先生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1]胡适:《尝试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版,第16页。

汪曾祺有哪些特点(名人评述汪曾祺)

汪曾祺有哪些特点(名人评述汪曾祺)

汪曾祺有哪些特点(名人评述汪曾祺)温暖,肯定是一种让人感动的文学品质。

沈从文曾在创作谈中反复强调这种品质,汪曾祺也曾在创作谈中反复强调这种品质,这是面对苦难的一种方法。

毕竟人是需要慰藉的,人在寒冷之中,你告诉他寒冷并没什么用,但如果给予一点温暖,还不至于让他冻死。

宗教大体上也是这种态度,人都是要死的,但是宗教告诉你,人死了不要紧,还有天堂呢。

所以,在我看来,温暖是接近于宗教的,是慈悲的,是一种智慧。

吴玄永玉最后提到了曾祺。

当年在上海,他和曾祺总是一起见访,一起小吃、吹牛,快活得很。

他俩都是才人,所谈也都是妙事,不易忘记。

曾祺到北京去了,通信渐疏。

永玉也在北京,想来他们一定过从甚密。

曾祺的小说集《羊舍的夜晚》还是永玉为他做了木刻插图。

想不到十六七年间他们见面不多。

想来曾祺别有一个过从的圈子,我总想他们的不常在一起,无论对曾祺还是永玉,都是一种绝大的损失。

1943 年秋,我离开昆明来美,八年以后才在北京重逢。

虽说彼此都在一个城市工作,其实咫尺天涯,也难得见上一面。

后来,我和曾祺都中了“阳谋”,更是从此天各一方,一别就是“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1980 年再度北京重逢,彼此都到了花甲之年,开始体味“见一次少一次”的道理,便想方设法见见面,喝上两杯,天南地北神聊上半天,但毕竟还是离多会少,无可奈何。

于是,我要曾祺给我画一张画,挂在家徒四壁的屋里,这样就可以每天见画如见人了。

他的名篇《昆明的雨》是从这张画说起的。

巫宁坤历史好像有意要保藏他那份小说创作的才华,免遭多年来“写中心”“赶任务”的污染,有意为 80 年代的小说界“储备”了一支由 40 年代文学传统培养出来的笔。

黄子平接触之中,我觉得最有趣的莫过于见到汪老“笑”。

他把头歪过一边去,缩起脖子,一只手半掩着嘴,就这样“偷偷地”笑。

那模样,直叫人想起京剧《西游记》里的美猴王,当捉弄整治猪八戒得逞之后,闪在一边得意扬扬,乐不可支,愈想愈开心。

汪老如此陶醉的情景并非时时可见,只有他在谈到一些有趣非常或值得玩味的事儿才露出来。

九十年代以来汪曾祺小说研究述评

九十年代以来汪曾祺小说研究述评

九十年代以来汪曾祺小说研究述评杨劲平(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 要] 汪曾祺是现当代小说史上一个具有独特风貌的作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清新质朴的艺术风貌仍是汪曾祺小说研究的重点,其成果主要集中在“文体特色”和“艺术渊源”的探讨上。

思想意蕴的发掘是汪曾祺小说研究取得较多成果的又一个领域。

研究方式的多样化,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与拓展了汪曾祺小说的研究。

[关键词] 汪曾祺;小说研究;述评;90年代以来[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629(2003)02-0035-05 汪曾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是一位令人难忘的作家。

他一生致力于短篇小说的创作。

其短篇小说风格独特,不仅引发了人们巨大的阅读兴趣,也吸引了研究者执著的目光。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小说研究逐步深入,成果迭出,日益成为研究界一大热点。

本文仅依据笔者所阅相关研究资料,拟从艺术风貌探索,思想内蕴发掘及其他多种研究方式关照等方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汪曾祺小说研究的现状作一简要梳理与评论。

一 回眸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汪曾祺小说研究,对其艺术风貌的探讨仍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其成果主要集中在“文体特色”和“艺术渊源”两个方面。

“文体特色”是汪曾祺小说研究中的热点,许多研究者撰文提出自己的观点。

有的关注汪小说的“非情节化”,具体分析其在情节设置、人事描写上的独特表现[1]。

有的着眼汪小说的“氛围气”探讨其形态构成和表现特点[2]。

有的从汪小说的叙事风度入手,认为平淡既是其叙事方式、叙事态度,更是汪对待生活和生命的基本态度[3]。

有的则提出其文体意识体现于“叙述方式的突破、着力于气氛的创造和激发读者的主体意识”三方面[4]。

汪小说语言研究又是汪小说文体特色研究这一热点中的热点。

谢锡文,李陀和杜悦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观照。

谢将汪小说语言的墨光四射归功于汪对语境的解释功能和制约功能的充分理解和巧妙运用[5]。

汪曾祺的事例作为论据的文章

汪曾祺的事例作为论据的文章

汪曾祺的事例作为论据的文章汪曾祺,大家应该不陌生吧?他可是咱们中国现代文学里的大咖,那个总是带着点儿调皮笑意,语气温和却又深刻的作家。

他的文字就像是他的人一样,温暖、简朴、又有点儿出奇不意的美。

就拿他写的那些散文来说,很多人读过之后都说,有种“你读的是文字,读到心里却是生活的味道”。

他的文字就像一杯清茶,喝下去不冲不淡,却能让你回味很久。

可能你刚开始不太明白他在说什么,但越读越能体会到其中的滋味,就像慢慢泡开的茶叶,越来越醇厚。

汪曾祺的散文里,有很多很接地气的细节,光是写吃饭、写闲逛,写村头的小路,写他和朋友聊的天,都能写出一番深刻的道理。

比如他说过一句话:“吃是最本能的事,人在吃东西时,是最真实的。

”你看,这话看似简单,却把人性、生活、文化全都包裹进去了。

他的这种写法就很有意思,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话语,而是像朋友在你耳边说话一样,轻松却让你有所思。

他会细腻地描写一个人吃饭时的样子,把那种专注、满足、甚至是恍若不见的喜悦都表现出来,不急不躁,慢慢地让你从细节里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汪曾祺就这样,常常通过生活中最平凡不过的事儿,给我们带来最深的触动。

比如,他在《故乡的食物》里,写到一些老式的家常菜,光是看着他写的那些菜名,嘴巴就开始分泌口水。

你说,不是每个人都能用这么平和、细腻的语气,把一碗小米粥写得让人热泪盈眶的吧?有的人可能觉得,吃饭就是吃饭,不就是吃饱就行了嘛。

可汪曾祺偏不,他能从一碗简单的米粥里看到家乡的味道,看到母亲的温暖,看到岁月的流转。

那些平淡的事物在他笔下,仿佛都能变得有生命,能诉说无尽的故事。

再看看他的文字,哪有一点空洞的学究气,哪有一点做作的矫情,简直就是亲切到不行。

他的文章读起来,像是咱们邻居大妈在讲那些老掉牙的故事,特别有生活气息。

说到汪曾祺的散文,不能不提他对自然的描写。

很多作家笔下的自然,总是带着点儿浪漫和忧郁,像是有点神秘的,不敢触碰的东西。

而汪曾祺就不一样,他写大自然时,总是带着一份宁静的亲近感。

论汪曾祺的叙事观念

论汪曾祺的叙事观念

论汪曾祺的叙事观念
1.汪曾祺认为:小说是第三人称的艺术,采用第三人称最为得体,第一、二人称都不太适合。

2.汪曾祺特别欣赏儿童视角。

3.汪曾祺提出了关于人物语言的一些书写原则:其一是反对对话的深文大意。

二是反对性格化语言。

汪曾祺认为:小说中的对话“有一点人物性格、神态”就足够了,人物语言过分性格化,会因人为地拔高而给人以虚假的感觉。

4.汪曾祺追求叙述态度的克制和传达的含蓄,从艺术渊源上说,这主要是取法了中国传统笔记小说的做法。

5.汪曾祺认为,古今中外作品的结构,不外是伏应和断续,超出伏应、断续,便在结构上得到了大解放。

这里的超出埋伏和照应,指的是整体布局,而不是细节,作为细节,伏应和断续是最基本的技法,在写作中不可能轻易放弃。

论汪曾祺笔下的传统中国人形象

论汪曾祺笔下的传统中国人形象

论汪曾祺笔下的传统中国人形象汪曾祺小说继承了中国古代笔记小说和现代抒情小说的传统,关注人物心灵中的诗意及这种诗意的逐渐丧失。

汪曾祺小说中的人物心灵具有诗意,凝聚了传统文化的诸多美德,但这些诗意和美德正被严酷的生活磨损,逐渐丧失了这些宝贵传统美德的心灵开始变得粗鄙。

汪曾祺小说的主题就是呼吁我们这个民族文明起来。

标签:汪曾祺;人物形象;民族风骨汪曾祺笔下的人物表面看来三教九流,职业各不相同,描写各有侧重。

但是,仔细阅读,不难发现,汪曾祺描写人物,大多从作为个人的精神世界和作为社会成员的社会责任方面入手,这些人物,正如鲁迅先生杂文中的人物一样,一鳞一爪,合成了一个整体,构成了汪曾祺理想中的传统中国文化人格的整体形象。

一汪曾祺首先注重的是个人的精神世界。

许多人物,放在当时的文学表达中,几乎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当汪曾祺用了不同的眼光对这些人物进行重新审视时,人物便呈现出了复杂而隽永的意味。

《八千岁》发表于1983年第二期《人民文学》,同年第四期《钟山》就发表了雷达的《论汪曾祺的小说》,在肯定了汪曾祺小说艺术成就的同时,委婉地批判了《八千岁》这样的作品缺乏思想意义。

饶有意味的是,同期的《钟山》还发表了汪曾祺的《小说三篇》,其中的第三篇《卖蚯蚓的人》中的部分内容似乎在含蓄地和雷达及更多的读者讨论小说的思想意义问题。

小说写一个退休的建筑工人,为了补贴家用,每天骑自行车跑一百多里路挖蚯蚓卖给在玉渊潭钓鱼的人。

在作家眼里,老人挖蚯蚓锻炼了身体,补贴了家用,丰富了关于中药材的知识。

但是,在大学老师和研究人员眼里,卖蚯蚓的人是一种低级的存在,对社会发展贡献不大,作家不应该对他感兴趣。

作家向这两个人说明,“我”对这个人感兴趣,是因为“他是个善良的,有古风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他至少不是社会的蛀虫”。

旁边却又走来一个生物学家告诉他们,蚯蚓是益虫,不应该鼓励挖蚯蚓。

小说让作家发表了一大通言论,这既是汪曾祺的自我辩护,也是他对自己审美追求的申明,他的小说不注重从政治历史社会的角度关注人物,而注重从审美的角度对小人物进行观照。

深度解读汪曾祺的文学世界

深度解读汪曾祺的文学世界

深度解读汪曾祺的文学世界汪曾祺(1920年-1997年),中国当代作家,以其真实细腻的描写风格和独特的人物刻画而闻名。

他的作品多涉及乡土生活,呈现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中国社会图景。

本文将深入解读汪曾祺的文学世界,从描写形象、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三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真实细腻的形象描写汪曾祺的文学作品以其真实细腻的形象描写打动人心。

他通过对细节的描摹,给读者传达出浓厚的生活氛围和人物形象。

以《祝福》为例,作品以乡村为背景,通过对年轻女孩宝秀的描写,展现了她的美丽动人与坚韧乐观的个性。

作者巧妙运用形容词、动词、对白以及环境的描写,将宝秀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读者的心中,使读者对她的命运和人性充满共鸣。

二、历史文化背景的独特把握汪曾祺的作品在描写乡土生活的同时,又注重展现历史文化背景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阐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冲突与融合。

如在《王蓉事迹》中,作者借助王蓉一生的经历,展现了传统封建观念和现代社会价值观的交织与碰撞。

汪曾祺通过对王蓉的描写,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的生活改变。

三、思想内涵的探索和表达汪曾祺的作品不仅局限于描写乡土生活,还对人性、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表达。

他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物内心感受的把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以《暖》为例,作者通过对一个儿童的生活和成长经历的描写,使读者思考家庭教育、个体自由与集体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他用平凡的故事传达出深刻的思想,引导读者思考和反思人的本性和社会的不足。

总结:通过对汪曾祺文学世界的深度解读,我们不难发现他的作品在描写形象、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上均展现出卓越的艺术素养和洞察力。

他的作品以生动自然的语言和细腻入微的描写,打动人心。

汪曾祺的文学世界,并不仅仅是一个个塑造的形象,更是一幅幅真实生动的中国社会图景。

他的作品引发了人们对真实社会、人性和文化的思考,为读者们带来了无限的启发和思索。

汪曾祺评论

汪曾祺评论

汪曾祺人物评价汪曾祺,资深文化界名人。

汪曾祺同别人不一样之处,在于他接受过西南联大正规的高等教育,当属科班出身。

他虽也喜欢做学问,但同那些大学者不同的是,他多半陶醉于辞章考辨之类的“小学”,做的是阐幽发微的工作。

他喜爱《世说新语》和宋人笔记,继承明清散文传统和五四散文传统,倾心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张岱的文章,同晚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也息息相通。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深厚、从事过京剧编剧的汪曾祺,深谙“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东方古训和布莱希特标榜的“间离效果”的西方现代理论,加上个人身世浮沉的沧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时代精神的最强音,而是以含蓄、空灵、淡远的风格,去努力建构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美学价值。

他长于江南,定居于京城。

翻阅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

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

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

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狂泻喧腾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丽澄明的小溪边,观鱼游虾戏,听流水潺潺,不是让人忘掉精神疲惫而顿感其乐融融吗?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适应了中国读者文化心态和期待视野的调整。

当今社会,由于复制技术造成的那种虚拟幻化的“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因为它们的虚幻和刻板,已经不再具备可体验的审美特征。

真正具有可体验的美的特征的,恰好是真实的个体生存中的无时无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话语”“小叙事”。

中国乡村民间文化视角透视的乡土民俗风情——当代京派作家汪曾祺小说《受戒》研究述评

中国乡村民间文化视角透视的乡土民俗风情——当代京派作家汪曾祺小说《受戒》研究述评
Journal of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DOI :10.3969/j.issn.1008-9713.2020.06.012 杨 妮 .中 国乡村民间文化视角透视的乡土民俗风情[J].2020_l l ,22(6):710-714.
2 0 世 纪 8 0 年 代 被 认 为 是 乡 土 小 说 重 新 崛 起 的 时 代 。从 汪 曾 祺 开 始 ,“地 方 色 彩 ”和 “风 俗 画 面 ”又 回 到 了 乡 土 小 说 的 本 体 之 中 ,从 此 修 复 了 一 支 中 国 乡 土 小 说 浪 漫 派 ”111。 汪 曾 祺 小 说 《受 戒 》的 发 表 既 打 破 了 2 0 世 纪 4 0 年 代 以 来 乡 土 小 说 沿 现 实 主 义 方 向 发 展 的 单 一 写 作 路 向 ,又 是 对 京 派 审 美 理 想 的 一 种 承 续 ,因 此 ,其 具 有 重 要 的研究意义。
一 、 乡土风俗风情的描绘
汪 曾 祺 在 小 说 《受 戒 》中 展 现 了 具 有 浓 郁 地 域 风 情 风 俗 色 彩 的 乡 土 画 卷 。 作 家 以 故 乡 高 邮 为 依 托 ,将 江 南 水 乡 的 地 域 文 化 、人 文 风 情 和 民 俗 口 语 都 熔 铸 进 民 众 的 日 常 生 活 之 中 , 使 作 品 具 有 浓 厚 的 乡 土 审 美 意 蕴 。
汪曾祺通过书写H 常生活与人际交往将风俗浸透到乡村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并通过雅俗结合的具有地 方 特 色 的 语 言 表 现 出 来 。《汪 曾 祺 创 作 中 高 邮 方 言 的 审 美 作 用 》一 文 认 为 ,“高 邮 方 言 的 运 用 ,对 汪 曾 棋作品加强 地方色彩、传 达 乡 土 气 息 、彰显人物个性、增加语言魅力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181,杨红莉在《汪曾祺“京味”语言 中的 民 俗 文 化 意 味 》《论 汪 曾 祺 小 说 语 言 的 文 化 诗 性 结 构 》两 篇 论 文 中 都 提 及 “文 化 ”这 一 关 键 词 ,意在说明汪曾 祺小说中的口语俗语“并不等同于粗糙毛茸质感无序的H 常 生 活 ,而是具有极其浓郁的文化诗性意味”191。事实 上 ,《受戒》中明海“打汪”、小英子一家的对话都渗透了地方特色,也凸显了人物性格,但作家对日常口语进行了 有 益 变 调 再 书 面 化 的 展 现 出 来 ,就 体 现 了 作 家 雅 俗 合 流 的 语 言 观 。

汪曾祺:中国当代先锋写作的一面镜子

汪曾祺:中国当代先锋写作的一面镜子
锐。 格 非主要从 小说 观 念 和文学传 统 的
面的变革 , 又具 有观念革新 的意义。 对 汪 曾祺 而言, 形式不再 孤 立 , 而是具 有 内容
的意义功能 , 是一种 “ 有意味的形式” 。 这
种文体 的趣味非常吻合 先锋文学的形式主
角度公 开认 为,“ 汪曾祺是 先锋文学第一
¨
在他们 的旗帜下投入 了战斗。 ” 这 里的 “ 先 锋 ”同样指 的是一个前行 的战斗力量。 从 词源来看, 这个概念 中西同旨。 这就形成了
源。 如何看待 这种来 自 先锋写作阵营 的高 度 的评 价 ? 在我 看来 , 这 是中国当代先锋 文学在 经过 多年的发 展之 后 , 一些曾经的
结构形 态, 用“ 先锋” 来指称 , 用以表 明与
传统 和现 状的区别。比如在1 8 4 4 年1 2 月1 2
曾祺是在何种 意义上被视 为先锋作 家? 这 是在 汪曾祺 与先锋 文学之 间, 有待 阐明的

日, 在英 国北方小镇 罗 虚 代 尔的法兰绒 纺 织厂, 工人们要 求 增长工资而举 行罢工 , 失败后组织了 世 界 上 第一 个用来 自我救 助的消费合 作社一 一 “ 罗虚代 尔公平先锋 社” 。 这 里的 “ 先锋社” 显然指的是一种超
涵与外延 处于不断的发展 变化 之 中 。众所
的一次实践 J 。 这 里的 “ 先锋” 概念表 达 ,
周知 , 从辞 源学角度 来讲,“ 先锋 ” 最初是

除了 超前性 ( 前卫性 ) 特征 之 外, 还 表明了
它对现 状 的叛 逆 和指 向未 来的乌托 邦属
个军事术语, 指的是军事上的前行战斗 《 三 国志・ 蜀・ 马良传》:“ 时有宿将魏 延、

汪曾祺述评

汪曾祺述评

汪曾祺研究述评目录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通过中国“知网搜索”到:学术论文(1563篇)、博士论文(10篇)、硕士论文(96篇)、会议论文(5篇)、报纸全文(31篇),其中硕博士论文主要以收入国家图书馆馆藏的篇目,以及“中国知网”国家级重要刊物刊登的学术论文为主要参考对象。

汪曾祺研究述评:毕文健《汪曾祺小说创作研究述评》文教资料 2008年第28期杨劲平《九十年代以来汪曾祺小说研究述评》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02期赖闽辉郑昭红《汪曾祺研究述评》龙岩师专学报 1997年第02期翟文铖《2006年度汪曾祺研究述评》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8年第03期文学史教程参考包括: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晓明著《中国当代文学主潮》。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对于市井平民和下层只是分子的僵硬刻板的生活和他们有些卑琐的心理行为,他的小说不无针砭和嘲讽,但更多的是发现乡镇民间生活的美和健康人性。

小说中的那种中国传统“文人”的情调和视角,也因民间具有生命活力的因素而受到“拯救”,某些陈旧气味受到抑制。

80年代末以后的创作,多以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生活为表现对象,风格从平淡转向苍凉。

汪曾祺的小说注重风俗民情的表现。

既不特别设计情节和冲突,强调小说的故事性,着意塑造“典型人物”,但也不想把风俗民情作为推动故事和人物性格的“有机”因素。

他要消除小说的“戏剧化”设计(包括对于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可以设计),使小说呈现如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态;在这方面,他继续的是40年代“京派作家”做过的那种质疑“戏剧化小说”的努力。

新时期以来汪曾祺小说研究述评

新时期以来汪曾祺小说研究述评

Research Review on Wang Zeng- qi's Novels since
the New Period
作者: 魏雪
作者机构: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湖北荆门448000
出版物刊名: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60-63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4期
主题词: 汪曾祺;小说研究;新时期
摘要:汪曾祺的小说创作贯穿中国现当代文坛,特别是在新时期小说《受戒》发表后,汪曾祺的小说创作备受文学研究者们的关注。

从新时期至今的汪曾祺小说研究有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对这段时期的研究进行梳理是非常有意义的。

文章根据新时期以来汪曾祺小说研究的阶段
性特点,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对各个阶段研究的特点进行概括。

汪曾祺小说的叙事特点

汪曾祺小说的叙事特点

汪曾祺⼩说的叙事特点汪曾祺⼩说的叙事特点 导语:汪曾祺的⼩说耐读、耐品,读他的作品犹如潺潺溪⽔在⼼底流淌,亲切美好、舒缓有致,往往悲伤的故事作家也能写得平淡有节制,不使读者产⽣情绪波动,读他的作品简直就是美的享受。

⼀、叙事语⾔ 语⾔是叙事的⼯具,叙事学的⽂本分析是从⽂本语⾔的有机构成开始的,⽽汪曾祺⼩说的叙事特点⾸先表现在⽂本语⾔⽅⾯。

汪曾祺的短篇⼩说⼏乎都有⼀句类似这样的话开头:“傅⽟涛是‘写字’的。

”(《⼦孙万代》)“祁茂顺在午门历史博物馆蹬三轮车。

”(《祁茂顺》) “瑞云越长越好看了。

”(《瑞云》)“张⼤眼是个催租⾪。

(《樟柳神》)“西南联⼤有⼀个⽂嫂。

”(《鸡⽑》)……充分体现了汪曾祺⼲净、简约、恬淡的风格,正如他在(《⼩说笔谈》)中写到的:“语⾔的⽬的是使⼈⼀看就明⽩,⼀听就记住,语⾔的惟⼀标准是准确。

”所以在他的⼩说中,外表上语⾔的⾏云流⽔和漫不经⼼掩藏着极深的技巧。

汪曾祺这种语⾔上的讲究,并⾮字句上的雕琢,⽽在于句与句整合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艺术魅⼒,其表现在叙事⽂本的两种类型(隐喻与转喻)中。

在叙事⽂本中,隐喻是以⼈们在实实在在的主体和它的⽐喻词的代⽤词之间发现的相似性为基础,本质上来说是“联想式”的。

转喻是以主体与它临近的代⽤词之间的接近或相继的联想为基础,转喻和隐喻并⾮截然分开,在实际的叙事⽂本中,这两种叙事⽂本的类型是相互结合,相互使⽤的。

如《受戒》的结尾: 芦花才吐新穗,紫灰⾊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象⼀串串丝线。

有的地⽅结了芦棒,通红的,象⼀枝枝⼩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蜘蛛,野菱⾓开着四瓣⼩⽩花。

惊起⼀只青桩(⼀种⽔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这段⽂字表⾯上是景⾊的描绘,实际写的却是明⼦和⼩英⼦。

这⾥虽然没有⼀句明⼦和⼩英⼦的形象,但⼜句句都向读者暗⽰了他们的恋情,芦花才吐新穗,让读者联想到明⼦和⼩英⼦的爱情刚刚开展。

其次,这段话中表⽰颜⾊的词:“紫灰⾊、银光、通红、青、紫、⽩花”暗⽰着明⼦和⼩英⼦今后的⽣活是丰富多彩的,⽇⼦过得红红⽕⽕,但⽣活中也有坎坷的时候,如“长脚蚊⼦、⽔蜘蛛”,被惊起的青桩扑鲁鲁鲁飞远了,通过⾃然的突变,我们理解明⼦和⼩英⼦的关系引起的波澜,⽐如英⼦的家⼈,寺庙的主持,特别是世俗的眼光。

汪曾祺散文论析

汪曾祺散文论析

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

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他的小说《受戒》、《大淖纪事》、《陈小手》都是当代文坛的经典名篇,对于他的小说吸收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京派小说风范评论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且他的小说那种淡泊恬淡的田园感受,也让很多读者流连忘返。

我个人就非常喜欢他的小说,比如看过《受戒》脑子里经常会浮现小和尚和一个小姑娘坐在穿上的画面,也经常会想到两个天真少年在岸边留下的那一对小脚丫。

今天我们就来重点探讨一下他的散文。

汪曾祺的散文大多数都写得随意感性又兴致盎然,更接近通常意义上的随笔。

汪曾祺的作品多是随随便便、任心闲话、兴之所至的的闲话。

他自己曾说,散文是一个大类,也说自己实在无法区分散文和随笔,于是将自己作品中稍长的称为散文,短的称为随笔。

——《汪曾祺散文随笔集》自序。

他的散文题材非常广泛:个人经历、天文地理、民情风俗、饮食男女、街头巷议、人生世相、文坛曲艺等等无不可以入文。

《文集自序》“此集诸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
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

间作小考证,亦可喜。

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

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

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

”他认
为散文是一种见性情,见人品,见功底的文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曾祺研究述评目录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通过中国“知网搜索”到:学术论文(1563篇)、博士论文(10篇)、硕士论文(96篇)、会议论文(5篇)、报纸全文(31篇),其中硕博士论文主要以收入国家图书馆馆藏的篇目,以及“中国知网”国家级重要刊物刊登的学术论文为主要参考对象。

汪曾祺研究述评:毕文健《汪曾祺小说创作研究述评》文教资料 2008年第28期杨劲平《九十年代以来汪曾祺小说研究述评》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02期赖闽辉郑昭红《汪曾祺研究述评》龙岩师专学报 1997年第02期翟文铖《2006年度汪曾祺研究述评》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8年第03期文学史教程参考包括: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晓明著《中国当代文学主潮》。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对于市井平民和下层只是分子的僵硬刻板的生活和他们有些卑琐的心理行为,他的小说不无针砭和嘲讽,但更多的是发现乡镇民间生活的美和健康人性。

小说中的那种中国传统“文人”的情调和视角,也因民间具有生命活力的因素而受到“拯救”,某些陈旧气味受到抑制。

80年代末以后的创作,多以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生活为表现对象,风格从平淡转向苍凉。

汪曾祺的小说注重风俗民情的表现。

既不特别设计情节和冲突,强调小说的故事性,着意塑造“典型人物”,但也不想把风俗民情作为推动故事和人物性格的“有机”因素。

他要消除小说的“戏剧化”设计(包括对于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可以设计),使小说呈现如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态;在这方面,他继续的是40年代“京派作家”做过的那种质疑“戏剧化小说”的努力。

在“散文化”小说的展开中,让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贯、浸润在色调平淡的描述中。

文字则简介、质朴、但不缺乏幽默和典雅。

他在小说文体上的创造,影响了当代一些小说和散文作家的创作。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小说自然、纯朴的民俗世界实际上是汪曾祺自然、通脱、人爱的生活理想的一个表征。

他说:“有评论家说我的作品受了两千多年钱的老庄思想的影响,可能有一点。

……我自己想想,我受影响较深的,还是儒家。

我觉得孔子是个很有人情味的人,并且是个是人。

……曾点的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是生活境界的没的极致。

……我觉得儒家是爱人的。

因此我自诩为‘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

作者是爱世间的,对之有无法隔断的牵系,在态度上也就特别宽厚通脱。

这种生活态度和人生立场在“五四”以来的新文化创痛中,肯定不占主流地位,也不可能以完整的形态呈现,由此散落在民间世俗世界中,与被遮蔽的民间文化建立了某种关联。

与这种生活态度和人生立场相配合,在审美上他也追求一种民间传统艺术趣味,如年画,如乡曲,在大俗中弥散初一种潇洒自然的神韵。

除此之外,对其语言也有着很大的肯定。

陈思和《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两种启蒙传统》,一种是“启蒙的文学”,另一种是“文学的启蒙”,前者强调思想艺术的深刻性,并以文学与历史的现代化进程的同步性作为衡量其深刻与否的标准;后者则是以文学如何建立现代汉语的审美价值为目标,它常常依托民间风土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境界,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不尽同步。

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主要是以“历史化”“现代化”为视角,重新审视、梳理中国当代文学史,对于汪曾祺,陈晓明在此著作中第十三章《应对西方潮流和现代派与寻根派》的第四节《寻根文学的缘起及其代表作》中有这样的表述:一辈作家默默的写作被重新评价,也使中国的文学创新与传统的紧张关系有所缓解。

汪曾祺的小说主要讲述家乡记忆、在平淡自然中写出明亮的乡土意境。

汪曾祺小说中的人和事都平淡无奇,没有大的冲突和矛盾,只是抹不去的一种思念、点击,在单薄中有一种丝丝入扣的旨趣。

他的《受戒》讲述故乡往事,具有浓厚的怀旧情调,写的浑朴自然,在清淡委婉中表现出和谐的意趣。

汪曾祺远离当时的意识形态热点和时代精神,他的作品只是自己人生经验和回忆的表达,这在80年代中期热闹的中国文坛,像是一泓清泉在山间流淌,格调高远,也给青年作家以别样的惊喜,让他们意识到,原来回到创痛,回到旧时食物中的文学另有一种意味。

80年代的中国文学为现代性的激情所推动,在摆脱所谓的极左路线时,文学更加激烈地追求现代化,那就是西方现代主义潮流。

这显然也是希望有更为“先进”的东西来替换“十七年”和“文革”时期的文艺路线。

现代性的前进方向并没有变,还是面向未来。

汪曾祺的出现,给当代文学一副清醒剂,文学回到传统,回到旧时的事物和记忆中,也具有了当下的文学性意义。

80年代的中国文学一直为创新焦虑所困扰,追求现代派则是缓解焦虑的唯一途径。

现在汪曾祺的文学作品让人们为之一振,这本身说明中国文学界试图重新审视80年代的创新追求及其资源。

当然,也未尝不是因为对追踪现代派力不从心的感受,导致对现代派不那么热衷,不把现代派看得那么绝对。

搜索国家图书馆馆藏汪曾祺研究专著:1.主题研究:周志强《汉语形象中的现代文人自我:汪曾祺后期小说语言研究》2009本书分为7章,围绕汪曾祺复出的历史语境与文本话语形态、汪曾祺小说汉语形象与短篇小说文体认同、汪曾祺小说所呈现的生活形态与文化景观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展开,由语言形象、文体认同到历史意蕴,立体呈现汪曾祺小说写作所延续的“文”的传统,并由此考察汪曾祺短篇小说文体创新所取得的成就。

杨红莉《民间生活的审美言说 : 汪曾祺小说文体论》2008本书深入阐述汪曾祺小说的文体特征及其形成的历史语境,发掘了汪曾祺的哲学思想及其根源,概述了汪曾祺的艺术精神,并对这种精神在中国现代文学、文化语境中的作用做了独到的分析。

邰宇《汪曾祺研究》2008本书介绍了论汪曾祺的散文、论汪曾祺的艺术感觉、论汪曾祺小说化俗为雅的艺术、论汪曾祺作品中的涉性描写、民俗与汪曾祺小说、汪曾祺散文的语言艺术等17篇论文。

卢军《汪曾祺小说创作论》2007本书从西方文学对汪曾祺的影响、汪曾祺对传统文学的承传和创造性转化、文体试验及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中西方美学精神的悲剧思维形态以及对“文学的启蒙”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五个方面为切入点,对汪曾祺小说创作进行了多视角、多层次的考察,厘清了东西方文化对汪曾祺小说创作的影响。

柯灵《汪曾祺散论》2004 本书包括六章:文化人性生成、文化人性自觉、创作个性研究、人物特色扫描、经典作品泛读、风格影响探寻。

附录:汪曾祺年谱、汪曾祺研究资料索引。

杨学民《站在边缘处对话:汪曾祺新论》专著19992.传记苏北专著《一汪情深:回忆汪曾祺老先生》2009本书为追忆汪曾祺的回忆性著述,内容包括片断之一眼神的品位、片断之二小驴有舅舅吗、片断之三:由《花》想到的等。

汪凌《废墟上一抹传统的残阳》2006 本书以汪曾祺的一生为背景,扫描、透视人们最感兴趣的,也是能凸现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某些片断,有传主的自述、他人的评点、图片说明等。

陆建华《汪曾祺的春夏秋冬》2005本书记述了汪曾祺的生平事迹,内容包括“我的家乡在高邮”、风雨人生路上行、一片赤诚求适应、无情打击突兀来、祸福相倚《沙家浜》等篇章。

李辉主编《汪曾祺自述》2002 本书以“自报家门”、“开卷在四方”、“随遇而安”、“认识和没有认识到的”四部分内容进行了自述。

汪朗《老头儿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2000 生平事迹本书的作者是汪曾祺的三个儿女。

书中讲述他们与父亲生活几十年间的片段,记录了著名作家汪曾祺的生活逸事、文学创作等。

黄尧《云烟渺渺:汪曾祺与云南》2000 本书介绍了汪曾祺的生平事迹,尤其他在云南的经历与活动,以及云南与他的活动相关的地区历史、自然与文化,并收录了他的作品选。

陆建华《汪曾祺传》19983.怀念文章金实秋主编专著《永远的汪曾祺》本书收录了李春林、张昆华、卫建民、苏北、张抗抗等为纪念汪曾祺先生逝世十一周年而写的追思文章。

2008段春娟,张秋红编《你好,汪曾祺》2007 本书为纪念汪曾祺先生的文集,主要收录了《故人书简》、《汪曾祺的编剧生涯》、《想念汪曾祺》等文章。

硕士论文吴天然《汪曾祺小说语言风格浅析》2008李娅辉《汪曾祺的小说文体观》2008徐来《论汪曾祺小说的语言艺术》2007王丽芳《汪曾祺的民间意识》2005马修浩《汪曾祺知识分子民间立场及其意义》2004刘志宏《汪曾祺审美追求论》2003卞永清《俗世的温情:论汪曾祺文学创作的平民立场》2003博士论文卢军《影响与重构:汪曾祺小说创作论》2005杨红莉同名博士论文2005周志强同名博士论文200331条80年代当代作家评论90年代185条至今709条截止16号09 84条234 5 6 7 8 916 17 18 19 2022 23 24 25 26 2728 29 3043363 66 67 6872 73 74 7576909293949596979899为人重晚节行文看结穴——简谈汪曾祺文学作品结尾艺术阅读与写作1996/07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28看少年乘风破浪——《汪曾祺传》第三章雨花1996/1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29汪曾祺小说二题山花1996/01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30中和平淡趣在法外——汪曾祺散文的美学品格语文月刊1996/09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共有记录185条首页上页下页14523 24 25 2638 7677 7879 80158 211276 277 2783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