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化学结课论文

合集下载

高分子化学论文

高分子化学论文

高分子材料阻燃技术的研究摘要:本文从高分子材料的阻燃机理入手,阐述了高分子材料阻燃剂的分类,研究了高分子材料阻燃技术的进展情况。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阻燃机理;阻燃剂;进展前言高分子材料因其性能优异、价格低廉而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类建筑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是大多数高分子材料属于易燃、可燃材料,在燃烧时热释放速率大,热值高,火焰传播速度快,不易熄灭,有时还产生浓烟和有毒气体,对人们生命安全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危害。

因此,如何提高高分子材料的阻燃性,已经成为当前消防工作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1高分子材料的燃烧及阻燃机理高分子材料在空气中受热时,会分解生成挥发性可燃物,当可燃物浓度和体系温度足够高时,即可燃烧。

所以高分子材料的燃烧可分为热氧降解和燃烧两个过程,涉及传热、高分子材料在凝聚相的热氧降解、分解产物在固相及气相中的扩散、与空气混合形成氧化反应场及气相中的链式燃烧反应等一系列环节。

当高分子材料受热的热源热量能够使高分子材料分解,且分解产生的可燃物达到一定浓度,同时体系被加热到点燃温度后,燃烧才能发生。

而己被点燃的高分子材料在点燃源稳定后能否继续燃烧则取决于燃烧过程的热量平衡。

当供给燃烧产生的热量等于或大于燃烧过程各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时,高分子材料燃烧才能继续,否则将中止或熄灭。

从高分子材料的燃烧机理可看出,阻燃作用的本质是通过减缓或阻止其中一个或几个要素实现的。

其中包括六个方面:提高材料热稳定性、捕捉游离基、形成非可燃性保护膜、吸收热量、形成重质气体隔离层、稀释氧气和可燃性气体。

目前常采用的阻燃剂行为主要是通过冷却、稀释、形成隔离膜的物理途径和终止自由基的化学途径来实现。

一般阻燃机理分为气相阻燃机理、凝聚相阻燃机理和中断热交换阻燃机理。

燃烧和阻燃都是十分复杂的过程,涉及很多影响和制约因素,将一种阻燃体系的阻燃机理严格划分为某一种是很难的,一种阻燃体系往往是几种阻燃机理同时起作用。

2高分子材料阻燃剂的分类阻燃剂是用于提高材料抗燃性,即阻止材料被引燃及抑制火焰传播的助剂。

高分子本科毕业论文聚合物多元醇在微孔高弹海绵中的应用研究(附答辩记录)

高分子本科毕业论文聚合物多元醇在微孔高弹海绵中的应用研究(附答辩记录)

本科毕业论文作者: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0年5月20日南通大学本论文经答辩委员会全体委员审查,确认符合南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要求。

答辩委员会主任签名:委员签名:指导教师:答辩日期:原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参与同一工作的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日期:本论文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南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论文及送交论文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学生签名:指导教师签名:日期:南通大学毕业论文立题卡注:1、此表一式三份,学院、教研室、学生档案各一份。

2、课题来源是指:1.科研,2.,3. 其他。

3、课题类别是指:1.毕业论文,2.毕业设计。

4、教研室意见:在组织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后,就该课题的工作量大小,难易程度及是否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等内容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5、学院可根据专业特点,可对该表格进行适当的修改。

南通大学毕业论文任务书题目:聚合物多元醇在微孔高弹海绵中的应用研究学生姓名杨铖哲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班级高064学号0608063044起讫日期2010.1.8~2010.5.20指导教师谭恺职称工程师发任务书日期2010 年 1 月8 日注:此表为参考表格,学院可根据专业特点,对该表格进行适当的修改。

南通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双取代脲与异氰酸酯进一步反应生成缩二脲:在成脲反应中放出二氧化碳成为泡核,使反应体积膨胀,从而得到具有开孔有关系。

一般,聚氨酯弹性体合成的总反应可用下面的通式表示:1.3聚氨酯微孔弹性体1.3.1聚氨酯微孔弹性体的分类聚氨酯(PU)微孔弹性体由聚酯或聚醚多元醇软段和二异氰酸酯、扩链剂构成的硬段所组成。

高分子化学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论文

高分子化学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论文

高分子化学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摘要:高分子化学是一门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因此在教学工程中要注意学以致用。

本文根据高分子化学学科的特点及发展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教学情况,文章阐述了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联系实际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课程知识间的联系、开展互动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等,以其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分子化学理论;联系;实际教学高分子化学是高分子科学的三大领域之一,它包括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工艺。

高分子化学是研究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化学反应、物理化学、物理、加工成型、应用等方面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

高分子化学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三大领域。

如今,建立了颇具规模的高分子合成工业,生产出五彩缤纷的塑料、美观耐用的合成纤维、性能优异的合成橡胶。

高分子合成材料,金属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并列构成材料世界的三大支柱[1]。

高分子化学作为高分子学科的重要分支,高分子化学被称为第五大化学,在高等学校化学相关专业培养体系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特别是高分子科学可以与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及新材料科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使得高分子科学发展飞快,新的理论、聚合方法和机理不断出现,因此,将高分子化学理论联系实际更能适应学科的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现代教育不仅要求教师要传授理论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自我学习的方法和学习能力,启发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高分子化学是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桥梁,但只讲授理论知识,学生会没有学习此门课程的积极性,当然也就不能使学生成为研究此学科的高知识分子。

因此要调动学生的学习高分子化学飞的积极性,就要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效果,是高分子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2-3]。

1 高分子化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性高分子化学这门课的知识与普通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及数学联系密切,知识点丰富。

如果只是一味的给学生讲授理论知识,那么课堂气氛必定是枯燥无味的,因此学生学习此门课程也就缺少了兴趣和积极性。

《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探讨

《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探讨

《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探讨【摘要】本文围绕《高分子化学》课程展开探讨,通过分析课程内容、探讨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探索、评价课程教学和展望未来等方面,深入研究了该领域的教学情况和发展趋势。

在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的阐明了对高分子化学课程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

正文部分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同时对课程进行了评价和展望。

结论部分总结了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强调了教学改进和发展的重要性。

整篇文章深入浅出,旨在推动高分子化学教学的不断改进和创新。

【关键词】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教学方法、实验教学、课程评价、教学重要性、未来研究、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分子化学作为化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合成和应用等方面的科学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分子化学在材料科学、生物医学、能源领域等方面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高分子化学课程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对高分子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很多高校的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课程内容过于抽象、教学方法单一、实验教学不足等。

对高分子化学课程的教学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不仅有助于促进高分子化学教学质量的提升,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此,本文旨在对高分子化学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进行分析和探讨,为高分子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探讨《高分子化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探索,以期提升学生对高分子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我们希望能够全面了解高分子化学课程的特点和优势,从而更好地指导和促进教学实践的改进和创新。

我们也将对高分子化学课程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探讨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和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和推广高分子化学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高分子材料论文3000字

高分子材料论文3000字

高分子材料论文3000字近年来,高分子材料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并且随着它的不断发展,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因此,高分子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分子材料又称之为聚合物材料,主要是由无数个小分子化合物通过化学键,进而形成的大分子化合物,称之为聚合物材料。

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常见的高分子材料主要有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合成塑料等,并且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上述高分子材料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服装业、日用品,以及各种工业材料中,满足了各行业对高分子材料的需求。

此外,在未来高分子材料将会运用于纳米高分子材料复合应用、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功能化,以及航空航天领域。

二、高分子材料的发展高分子材料是一种聚合物大分子化学品,其组成主要是由半人工和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与其他化合物的主要区别是高分子材料在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上均能发生较大变化,可以有一些特殊功能,例如光学、电学等功能。

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能源开发、微电子和生物医药的不断发展,高分子材料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结果方面。

其一,使用高分子材料设计合成新能物质,并且具有新功能,例如研制出的新型非晶质光盘,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几乎不会被腐蚀,这一特性主要是来自于非晶质合金表面生成的耐腐性保护膜。

其二,高分子材料利用特别的加工方式来增加磁疗的特殊功能,如利用高分子膜和塑料光纤使高分子材料更加容易加工成型,并且降低其加工成本。

其三,使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性能不同的高分子材料,经过复合化学反应形成新的高分子材料,如屏蔽导电、塑料以及复合层的复合填料。

当前,随着高分子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日益加深,其与众不同之处逐渐凸显出来,它可以代替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许多材料,并且可以通过高分子材料来改善其他材料的功能和性能,使他们成为一种全新材料,进而更好的发挥他们的功能。

进而,我国也对高分子材料这一领域的研究较为重视,在自我研发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了国际研究领域的沟通交流。

高分子课程设计论文

高分子课程设计论文

高分子课程设计论文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基本概念、结构和性质,以及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和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描述高分子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并能解释其之间的关系。

2.分析不同类型的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并能够评价其优缺点。

3.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解决与高分子材料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高分子材料的基本概念、结构和性质,以及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和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高分子材料的基本概念:高分子材料的定义、分类和命名。

2.高分子材料的结构:高分子链的结构、交联结构和复合结构。

3.高分子材料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电性质。

4.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方法:合成、改性和加工。

5.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塑料、橡胶、纤维和涂料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基本概念、结构和性质。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高分子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方法和性能测试技巧。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的高分子材料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高分子材料参考书籍,扩展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教学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设备,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多种形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具体评估方式如下: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小组讨论等环节,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考能力。

高分子论文综述(聚酰胺)

高分子论文综述(聚酰胺)

摘要聚酰胺6的结构与性能之间存在相互关系,其加工方式多种多样,成型方式也多种多样,其加工工艺有六个方面需要注意。

聚酰胺主要采用注塑和挤出。

由于聚酞胺具有机械强度高、耐热性、耐磨性和耐油性优异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

但由于其尚存在吸水性大、干态和低温冲击强度低等缺陷而限制了它在某些方面的应用。

为此,国内外广泛开展了PA6的改性研究。

目前增强改性PA6主要研究有玻璃纤维、晶须、碳纳米管和热致液晶高分子材料增强改性聚酰胺6(PA6)的方法,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4种增强材料均可提高PA6的力学性能;玻璃纤维是最常用的PA6增强材料,而短切玻纤因其易加工、成本低及良好的力学性能而被广泛应用。

PA6的应用市场广泛,未来PA6的研究方向将围绕低成本和高性能化、功能化不断发展。

关键词:聚酰胺6(PA6);加工工艺;增强改性;玻璃纤维;晶须;碳纳米管;热致液晶高分子材料;应用;低成本;功能化目录摘要 (2)绪论 (4)引言 (4)一、PA6的结构与性能 (4)二、PA6的加工 (6)三、PA6的改性研究 (7)(一)改性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7)(二)改性方向 (10)(三)增强改性PA6的研究进展 (11)四、PA6的应用市场 (18)五、PA6的发展展望 (21)参考文献 (22)绪论引言聚酰胺俗称尼龙(Nylon),英文名称Polyamid eP,它是大分子主链重复单元中含有酰胺基团的高聚物的总称。

聚酰胺可由内酸胺开环聚合制得,也可由二元胺与二元酸缩聚等得到的。

是美国DuPont 公司最先开发用于纤维的树脂,于1939年实现工业化。

20世纪50年代开始开发和生产注塑制品,以取代金属满足下游工业制品轻量化、降低成本的要求。

PA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包括力学性能、耐热性、耐磨损性、耐化学药品性和自润滑性,且摩擦系数低,有一定的阻燃性,易于加工,适于用玻璃纤维和其它填料填充增强改性,提高性能和扩大应用范围。

高分子化学毕设文献综述

高分子化学毕设文献综述

天然产物CRASSIFOGENIN A的全合成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本论文设计合成了天然产物CRASSIFOGENIN A,该化合物来源于民间草药绒叶仙茅(Curculigo crassifolia)。

论文的合成包括七步反应,有选择性溴代、Paal-Knorr反应,氧化和还原等经典反应,共合成了7种化合物,其结构经过核磁共振确证。

关键词:仙茅;Crassifogenin. A ;Paal-Knorr反应;合成;1.天然产物化学简介1.1天然产物的概念天然产物化学是以各类生物为研究对象,以有机化学为基础,以化学和物理方法为手段,研究生物二次代谢产物的提取、分离、结构、功能、生物合成、化学合成与修饰及其用途的一门科学[1]。

是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研究。

目的是希望从中获得医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疾病的防治药物、医用及农用抗菌素、开发高效低毒农药以及植物生长激素和其他具有经济价值的物质[2-5]。

1.2.天然产物的研究近况近10年来,天然产物化学研究突飞猛进的发展让人感觉到一门新的学科已经诞生,它直接影响着别的学科如生药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学分类学等学科的发展。

生物体(动物、植物)是新结构类型化合物的主要来源,据估计全球约有40~50万种植物,但对其化学研究只做了很少一部分,进行过活性测试的更少。

许多热带雨林植物的逐渐灭绝,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应用,以及对生态系统的日益破坏,意味着天然产物的化学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研究迫在眉睫。

天然产物化学是植物化学、药物化学、生物化学、农业化学的基础,它与生物学、药物学、农艺学等学科密切相关。

它的成果可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轻工、化工等领域[6]。

我国自然条件优越,生物资源相当丰富,又有几千年传统医药防病治病的经验,在我国开展天然有机化学的研究,更有它的现实意义。

早在30年代,已经吸引了许多我国优秀的有机化学家进行了研究。

解放以后,我国科学家们取得了抗疟药青蒿素、鹰爪素、天花粉蛋白,保护肝脏药物垂盆草苷及五味子素,抑制吸血虫成长的新氨基酸——南瓜子氨基酸以及人参属皂苷等项研究成果。

《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探讨

《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探讨

《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探讨【摘要】本文围绕《高分子化学》课程展开探讨,首先介绍了背景和研究目的,明确了研究的意义。

在分析了当前高分子化学课程的现状,探讨了可能的教学方法,并设计了相应的教学内容。

通过案例分析和教学效果评估,全面评价了高分子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在总结了教学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讨,能够为高分子化学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培养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做出贡献。

【关键词】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设计,案例分析,教学效果评估,教学启示,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分子化学是化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的对象是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分子化学在材料、医药、化工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地位。

高分子化学的教育和培养也越发重要。

当前,在高校的化学类专业中,高分子化学课程作为重要的专业课之一,广泛受到学生和教师的关注。

通过学习高分子化学,学生不仅可以了解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还可以了解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活跃性。

对于高分子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行探讨和改进,对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培养具有应用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当前高分子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教学方法、内容设计,进行案例分析,并评估教学效果。

通过对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的讨论,希望能够为教学改进提供一定的启示,同时对未来高分子化学课程的研究和发展进行展望。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高分子化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和内容设计,进一步完善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提升学生对高分子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对当前高分子化学课程现状的分析和教学效果的评估,结合案例分析和教学方法的探讨,旨在为教师们提供更加有效的教学指导,为学生们提供更加丰富和实用的学习内容,从而促进高分子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高分子化学课程论文:聚酯纤维的合成及应用汇总

高分子化学课程论文:聚酯纤维的合成及应用汇总

学号:********高分子化学课程论文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专业化学年级201级化学班姓名论文(设计)题目聚酯纤维的合成及应用指导教师彭琪职称讲师成绩2016年6月17日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words (1)引言 (1)1.聚酯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1)1.1聚酯纤维的结构 (1)1.2聚酯纤维的性能 (2)1.2.1物理性质 (2)1.2.2力学性能 (2)1.2.3化学稳定性 (2)1.2.4耐微生物性 (2)2.聚酯纤维的合成 (2)2.1主要原料 (3)2.2聚酯纤维的合成原理与工艺 (3)2.2.1聚酯纤维的合成原理 (3)2.2.2聚酯纤维的生产工艺 (4)3.聚酯纤维的应用 (5)3.1家纺用品方面 (5)3.2交通运输方面 (5)3.3工业方面 (6)参考文献 (6)聚酯纤维的合成及应用学生姓名:学号:20135051化学化工学院201级化学专业班指导教师:彭琪职称:讲师摘要:本文首先对聚酯纤维的结构与性能进行综述,然后介绍它的合成方法,最后介绍聚酯纤维的应用。

关键词:聚酯纤维;结构;性能;合成;应用Abstract: In this paper,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polyester fiber are summarized. The synthesis method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polyester fiber are introduced. Keywords: polyester fiber; structure; properties; synthesis; application引言聚酯纤维是由大分子链中的各链节通过酯基相连的成纤聚合物纺制而成的合成纤维,目前,所谓聚酯纤维通常是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纤维(PET),是以对苯二甲酸二甲酯、乙二醇为原料,经酯交换、缩聚、纺丝和纤维后加工等四个步骤而制得。

高分子论文材料

高分子论文材料

高分子论文材料第一篇:高分子论文材料年轻的材料——高分子材料在世界范围内, 高分子材料的制品属於最年轻的材料.它不仅遍及各个工业领域, 而且已进入所有的家庭, 其产量已有超过金属材料的趋势, 將是21世纪最活跃的材料支柱.高分子材料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

在我们的认识中,高分子材料是以高分子化合物为基础的材料。

高分子材料按特性分为橡胶、纤维、塑料、高分子胶粘剂、高分子涂料和高分子基复合材料。

今天,我想就高分子材料为主线,研究一下各种高分子材料所具有的特性和优缺点。

从我们以前学过的化学知识中可以知道,高分子材料其实是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是碳元素的化合物.除碳原子外, 其他元素主要是氢、氧、氮等.碳原子与碳原子之间, 碳原子与其他元素的原子之间, 能形成稳定的结构.碳原子是四价, 每个一价的价键可以和一个氢原子键连接, 所以可形成为数众多的、具有不同结构的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的总数已接近千万种, 远远超过其他元素的化合物的总和, 而且新的有机化合物还不断地被合成出來.這样, 由於不同的特殊结构的形成, 使有机化合物具有很独特的功能.高分子中可以把某些有机物结构(又称为功能团)替换, 以改变高分子的特性.高分子具有巨大的分子量, 达到至少1万以上, 或几百万至千万以上, 所以, 人們將其称为高分子、大分子或高聚物.高分子材料包括三大合成材料, 即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未加工之前称为树脂). 1.橡胶橡胶是一类线型柔性高分子聚合物,橡胶是一种有弹性的碳氢化合物异戊二烯聚合,未经加工时以乳剂的形态存在。

橡胶乳剂可以从一些植物的树液中取得,也可以是人造的。

也是很普遍的高分子材料之一。

其分子链间次价力小,分子链柔性好,在外力作用下可产生较大形变,除去外力后能迅速恢复原状。

橡胶属于完全无定型聚合物,它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 g)低,分子量往往很大,大于几十万。

由于橡胶的分子链可以交联,交联后的橡胶受外力作用发生变形时,具有迅速复原的能力,并具有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

高分子材料毕业论文

高分子材料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碳纤维/NR/CR复合材料结构性能的研究学生姓名:孙峻航学号:092074238系部:材料工程系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指导教师:张保卫二零一三年六月诚信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论文及其研究工作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在完成论文时所利用的一切资料均已在参考文献中列出。

本人签名:年月日毕业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碳纤维/NR/CR复合材料结构性能的研究系部:材料工程系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学号:092074238学生:孙峻航指导老师:张保卫(副教授)专业负责人:李歆1.设计论文的主要任务及目标主要任务:设计采用不同含量的碳纤维来改性NR/CR,对比研究没加碳纤维时NR/CR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实现目标:改性后获得的NR/CR复合材料的各个力学性能较纯NR/CR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明显提高。

2.设计(论文)的基本要求和内容(1)基本要求1)撰写格式规范、工整,章节内容明确,字数1~2万;2)文献综述包括国内外的前沿动态以及本课题的创新点;3)数据真实可信、图表准确,分析合理;4)结论具有代表性及再现性;5)外文翻译准确,且与课题有关。

(2)主要内容1) 碳纤维的表面处理和烘干;2)处理好的碳纤维加入NR/CR时混炼的程序;3)比较改性后的NR/CR和纯NR/CR的力学性能3.参考文献[1]谢富霞,李拥军,李吉宏,等.偶联剂改性炭黑对橡胶性能的影响[J].橡胶工业业,1996,43(6):335-338.[2]杨清芝.现代橡胶工艺学[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1997:194.[3]卫建军,宋进仁,刘郎.碳纤维表面处理对短炭纤维增强炭基复合材料强度的影响[J].炭素技术,1999(2):24一27.[4]王作龄编译. 海绵橡胶. 世界橡胶工业,2000,27(2):22.[5]许嘉敏.碳纤维表面改性及其表征的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0,(1):66.[6]李润民,贺福.碳纤维的表面处理研究一碳纤维表面自由能及其退化浅析[J].纤维复合材料,1993,(1):17一20.4.进度安排论文各阶段名称起止日期1 分析题目,查阅资料,开题报告。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论文(五篇范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论文(五篇范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论文(五篇范例)第一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论文浅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摘要:在世界范围内, 高分子材料的制品属于新一代的材料。

它不仅遍及各个工业领域, 而且已进入所有的家庭, 其产量已有超过金属材料的趋势,将是21世纪最活跃的材料支柱。

高分子材料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

在我们的认识中,高分子材料是以高分子化合物为基础的材料。

高分子材料按特性分为橡胶、纤维、塑料、高分子胶粘剂、高分子涂料和高分子基复合材料。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定义、高分子材料结构特征、高分子材料分类、生活中的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前景。

专业定义高分子材料是以高分子化合物为基础的材料,它是由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化合物构成的材料,包括橡胶、塑料、纤维、涂料、胶粘剂和高分子基复合材料,高分子是生命存在的形式。

高分子材料认识高分子材料按特性分为橡胶、纤维、塑料、高分子胶粘剂、高分子涂料和高分子基复合材料等。

高分子材料按来源分为天然、半合成(改性天然高分子材料)和合成高分子材料。

天然高分子是生命起源和进化的基础。

人类社会一开始就利用天然高分子材料作为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并掌握了其加工技术。

如利用蚕丝、棉、毛织成织物,用木材、棉、麻造纸等。

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决定其性能,对结构的控制和改性,可获得不同特性的高分子材料。

高分子材料独特的结构和易改性、易加工特点,使其具有其他材料不可比拟、不可取代的优异性能,从而广泛用于科学技术、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并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不可缺少的材料。

很多天然材料通常是高分子材料组成的,如天然橡胶、棉花、人体器官等。

高分子材料的高分子链通常是由103~105个结构单元组成,高分子链结构和许许多多高分子链聚在一起的聚集态结构形成了高分子材料的特殊结构。

因而高分子材料除具有低分子化合物所具有的结构特征(如同分异构体、几何结构、旋转异构)外,还具有许多特殊的结构特征。

高分子结构通常分为链结构和聚集态结构两个部分。

研究生物医用高分子纤维材料 高分子化学期末论文

研究生物医用高分子纤维材料  高分子化学期末论文

生物医用高分子纤维材料摘要:综述了医用的高分子纤维材料及其改性的方法。

医用高分子纤维材料包括天然高分子及合成高分子两大类。

其中包括不可降解的及可降解的高分子纤维材料。

利用聚合物共混、交联、纤维表面改性, 如等离子体处理、纤维表面化学反应及聚合物的表面接枝等物理化学方法可对医用纤维进行改性,改善纤维的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并使之具有细胞粘附性, 利于组织的生长。

关键词:纤维; 缝合线; 敷料; 组织工程; 纤维改性纤维在医学上的应用具有悠久的历史,纤维织物一直是主要的外伤敷料。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性能优异的纤维材料不断被开发出来,拓展了纤维在医学上的应用[1~3 ] 。

近年来,高分子纤维由于综合性能优良,被广范地用于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中。

除用作外科手术缝合线及敷料外,高分子纤维束或纤维编织物(包括三维织物) 可作为组织工程支架用于人体组织的修复和再生研究。

医用高分子纤维材料包括合成高分子及天然高分子两大类。

1 医用合成高分子纤维材料用于纺制医用纤维的合成高分子材料分为不可降解及可降解高分子两大类。

部分合成的医用纤维材料的化学式如图1 所示。

111 不可降解的合成高分子纤维材料不可降解的合成高分子纤维材料通常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在医学上用作外科手术缝合线,血管修复,以及作细胞培养支架生产活性物质。

它们主要包括聚乙烯(PE) [4 ] 、聚丙烯(PP)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 ,、聚乙烯醇(PVA) 及聚氨酯[8 ] 等。

112 可降解的合成高分子纤维材料可降解的合成高分子纤维材料, 力学性能较好,在人体内可以通过水解反应分解为小分子,降解产物无毒,可参与人体代谢或排出体外。

除作缝合线外,可降解的合成高分子纤维束、纤维网、三维编织物及无纺织物是很有潜力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其用途包括关节再生,肌腱修复以及肝细胞移植。

可降解的合成高分子纤维材料主要有聚乙交酯、乙交酯2丙交酯共聚物、聚ε2己内酯2乙交酯嵌段共聚物纤维被研究用于引导神经细胞再生,以治疗脊索损伤[15 ] 。

为提高教学质量开展的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为提高教学质量开展的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为提高教学质量开展的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高分子化学是高分子专业和材料专业的理科及工科学生的必修课,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通过高分子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指导科研和生产实践活动。

一、关于教学方式以往的高分子化学课程多是采用讲授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

但是,如果运用不得当,就会出现教师在讲台上激情澎湃,而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的状况,很可能由于听不懂而失去兴趣。

所以我们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改变不同的授课方式,通过调整教学方式,使难懂的知识变得易于接受,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授法的同时适当地加入了讨论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

其中讨论法教学特别适用于对研究生的教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最新的高分子前沿知识,查阅相关资料,并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查找与某一知识点相关的前沿科研成果(如RAFT法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做成幻灯片,然后在课上以主题讲座的形式向全体同学汇报、讲解,并回答其他同学的问题。

通过主动讲解的方式,把被动思维转化成主动思维。

这样既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同时又丰富了大家的知识,使学生在深刻地掌握高分子学科的相关知识的同时,又锻炼了研究生查阅文献和学术报告的能力。

互动教学法中,我们会让学生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高分子相关问题,然后在课堂讲授中予以回答。

比如缓释药剂的释放原理是什么、塑化剂为什么会到饮料中去、饮料瓶是如何成产的等等。

学生提出的往往是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将这样的问题放到课堂,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关于教学内容高分子化学是一门化学类的专业课程,它不仅需要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化学专业背景知识,而且内容丰富、知识点众多,理论体系严谨,实践性强。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知识点众多、反应方程式复杂、反应机理抽象深奥等特点,相对较难理解记忆。

尤其是作为选修课的时候,许多同学由于相关的化学背景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导致难以理解,甚至不理解,造成学习障碍,从而影响学习的兴趣。

高分子化学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论文

高分子化学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论文

高分子化学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论文高分子化学是高分子科学的三大领域之一,它包括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工艺。

高分子化学是研究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化学反应、物理化学、物理、加工成型、应用等方面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

高分子化学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三大领域。

如今,建立了颇具规模的高分子合成工业,生产出五彩缤纷的塑料、美观耐用的合成纤维、性能优异的合成橡胶。

高分子合成材料,金属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并列构成材料世界的三大支柱[1]。

高分子化学作为高分子学科的重要分支,高分子化学被称为第五大化学,在高等学校化学相关专业培养体系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特别是高分子科学可以与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及新材料科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使得高分子科学发展飞快,新的理论、聚合方法和机理不断出现,因此,将高分子化学理论联系实际更能适应学科的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现代教育不仅要求教师要传授理论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自我学习的方法和学习能力,启发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高分子化学是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桥梁,但只讲授理论知识,学生会没有学习此门课程的积极性,当然也就不能使学生成为研究此学科的高知识分子。

因此要调动学生的学习高分子化学飞的积极性,就要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效果,是高分子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2-3]。

1高分子化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性高分子化学这门课的知识与普通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及数学联系密切,知识点丰富。

如果只是一味的给学生讲授理论知识,那么课堂气氛必定是枯燥无味的,因此学生学习此门课程也就缺少了兴趣和积极性。

而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

一个学生一旦没有了学习的兴趣,那么这门课程的讲授目的便不会达到。

只有使学生对高分子化学感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如何使学生产生这个兴趣,那就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联系在一起,将抽象的理论转换成学生在生活中确实可见或与他们密切相关的东西。

高分子化学结课论文

高分子化学结课论文

可控阳离子聚合(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0029)摘要:传统的阳离子聚合由于阳离子活性种的活性特高、反应速度极快,聚合反应和产品质量都不易控制。

20世纪80年代Kennedy、Sawamoto等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可控阳离子聚合的概念,主要是通过改进主引发剂/共引发剂体系、添加络合剂、引入亲核试剂或调整溶剂等来降低增长碳阳离子的活性(即使C+稳定化)、抑制转移终止使各基元反应均得到控制,从而可合成出预定结构、分子参数和性能的聚合物。

[1]关键字:活性稳定阳离子可控阳离子活性聚合的开发经过了几个反复过程。

在Szwarc 开发出活性阴离子聚合后,人们认为阳离子聚合也属于离子聚合,与阴离子聚合机理相似,实现活性化应该极易.但经过大量实验后发现阳离子聚合副反应多.不像阴离子聚合那样易于控制,人们甚至对开发活性阳离子聚合失去了信心,认为乙烯基类单体不可能实现活性阳离子聚合。

在此期间,由于受阴离子聚合的影响,人们的着眼点主要在如何使碳阳离子活性中心与反离子远离,形成松散离子对甚至裸阳离子,从而提高其活性。

但乙烯基类单体的活性阳离子聚合却恰恰是通过使生长着的碳阳离子安定化而实现的。

从活性阴离子聚合到实现活性阳离子聚合经过了近30年。

[2]传统的阳离子聚合由于自由阳离子活性太高,其总反应活化能一般在-40~~60KJ/mol.由于阳离子的活性种活性高,在链增长反应中还有一种较特殊的反应,就是异构化聚合,其结果得到的聚合链与原来单体的结构迥异。

由于活性太高,导致反应速率太快,给化学工艺、工程上带来难于控制的问题。

以丁基橡胶生产为例,由于反应速率太快,聚合放热过于集中,在化学工程上会带来一个传热问题,使得聚合反应器的设计从宏观和微观上要求聚合系统的温度均能保持尽可能的均匀,出于聚合反应速率太快,放热过于集中,还带来一个微观局部温度例如聚合物颗粒表面温度不易均匀控制的问题.结果导致聚合产物质量不均匀,并给工艺上带来严重的结块、堵塞等后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控阳离子聚合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0029)
摘要:传统的阳离子聚合由于阳离子活性种的活性特高、反应速度极快,聚合反应和产品质量都不易控制。

20世纪80年代Kennedy、Sawamoto等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可控阳离子聚合的概念,主要是通过改进主引发剂/共引发剂体系、添加络合剂、引入亲核试剂或调整溶剂等来降低增长碳阳离子的活性(即使C+稳定化)、抑制转移终止使各基元反应均得到控制,从而可合成出预定结构、分子参数和性能的聚合物。

[1]
关键字:活性稳定阳离子可控
阳离子活性聚合的开发经过了几个反复过程。

在Szwarc 开发出活性阴离子聚合后,人们认为阳离子聚合也属于离子聚合,与阴离子聚合机理相似,实现活性化应该极易.但经过大量实验后发现阳离子聚合副反应多.不像阴离子聚合那样易于控制,人们甚至对开发活性阳离子聚合失去了信心,认为乙烯基类单体不可能实现活性阳离子聚合。

在此期间,由于受阴离子聚合的影响,人们的着眼点主要在如何使碳阳离子活性中心与反离子远离,形成松散离子对甚至裸阳离子,从而提高其活性。

但乙烯基类单体的活性阳离子聚合却恰恰是通过使生长着的碳阳离子安定化而实现的。

从活性阴离子聚合到实现活性阳离子聚合经过了近30年。

[2]
传统的阳离子聚合由于自由阳离子活性太高,其总反应活化能一般在-40~~60KJ/mol.由于阳离子的活性种活性高,在链增长反应中还有一种较特殊的反应,就是异构化聚合,其结果得到的聚合链与原来单体的结构迥异。

由于活性太高,导致反应速率太快,给化学工艺、工程上带来难于控制的问题。

以丁基橡胶生产为例,由于反应速率太快,聚合放热过于集中,在化学工程上会带来一个传热问题,使得聚合反应
器的设计从宏观和微观上要求聚合系统的温度均能保持尽可能的均匀,出于聚合反应速率太快,放热过于集中,还带来一个微观局部温度例如聚合物颗粒表面温度不易均匀控制的问题.结果导致聚合产物质量不均匀,并给工艺上带来严重的结块、堵塞等后果。

由于阳离子活性中心活性太高,对杂质特别敏感.以至于对体系中所用试剂的规格要求特别严格。

对所用试剂规格要求这样严格,不但给生产工艺带来麻烦,且生产成本也不易降下来。

由于活性种活性很高、故对杂质特别敏感,很易引起副反应,故必须采取精制原料、低温聚合等措施,以减少副反应的影响,否则得不到高分子量产物。

链转移现象严重,链转移的活化能仅略高于链增长括化能
8.37~~12.55KJ/mol,尤其是有些阳离子聚合所用的单体本身(如异丁烯)也有链转移的能力,能起链转移剂的作用。

这是一般聚合反应中所罕见的。

阳离子聚合的活性种往往不是单纯的一种,它包括自由阳离子、离子对、缔合离子对等。

因此是一个处于平衡状态下的多活性种体系。

单体的局限性大,工艺条件苛刻,限制了阳离聚合的化学研究及工业开发。

[3]
就传统阳离子聚合而言,由于碳正离子活性高,加上阳离子聚合单体一般具有亲核性,因此,聚合反应常常是“慢引发、快增长、易转移或终止”,即不可控。

要实现控制/活性聚合,通常的做法是选择合适的引发体系,提高链引发速率(相对链增长速率而言),并通过碳正离子的可逆失活形成休眠种,抑制链转移或链终止等副反应,从而达到目的。

控制/活性阳离子聚合是一类不存在链终止和链转移反应的阳离子聚合体系。

由于其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随单体转化率线性增加且接近理论值、反应结束后补加原单体或新单体反应就可继续进行等特点,因此,在高分子的精细合成、新型聚合物如嵌段聚合物、支化和超支化聚
合物等的制备方面有广泛应用。

[4]
要实现可控阳离子聚合,就要使阳离子聚合的链引发、链增长、链转移和终止均可控制。

一、控制链引发和链增长
(1)以烷基乙烯基醚的活性阳离子聚合为例
设计引发体系以获得适当亲核性的反离子。

Higashimura 等在非极性溶剂中采用HI/I2引发体系,低温下引发烷基乙烯基醚聚合,首次实现了阳离子聚合:
首先HI与单体发生加成反应,定量生成加成物(a),当加入Lewis酸I2后,(a)中的C-I共价键被活化而形成带有部分正电荷的碳正离子(b),它引发单体聚合,直至单体消耗完毕,活性依然保持,即得到活性聚合物。

这里增长碳链正离子的
I----I2具有适当的亲核性使碳正离子稳定化并同时又具有一定的链增长活性,从而实现活性聚合。

[5]
(2) 当以路易斯酸如AlCl3或SnCl4引发乙烯基醚阳离子聚合时,添加弱碱(如醚或酯),也可使增长的C+稳定化,继续保持增
(3)调节路易斯酸的酸性(强弱)也可抑制反离子远离增长的C+,使增长C+的活性降低,易于形成带部分正电荷的紧离子对活性种,从而导致活性聚合。

例如以HCl与异丁基乙烯基醚(IBVE)的加成物做引发剂,以弱路易斯酸ZnCl2做共引发剂在CH2Cl2中于-15℃引发IBVE聚合可实现活性聚合。

在增长的C+因添加剂促使其稳定化的同时,还必须加入质子捕获剂(或称质子“阱”)来抑制活性种(增长链)的链转移终止,常用的质子捕获剂有2,6-二叔丁基吡啶(DTBP),2,6-二叔丁基-4-甲基吡啶(DTMBP)。

质子阱不仅可有效地抑制活性链的转移终止、提高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窄化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而且已广泛用于清除聚合体系的有害杂质。

[1]
二、控制链转移和链终止
在阳离子聚合中链转移特别是β-H+的转移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同时链转移常伴有链终止发生。

控制链转移和链终止的办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1)添加质子捕获剂是最有效、最易控制质子转移的方法。

【上述(3)】
(2)增长的C+用1,1-二苯基乙烯(DPE)封端(或称戴帽)。

列如异丁烯阳离子聚合时,加入DPE可将不稳定的异丁烯增长链端的叔碳阳离子转化为带两个苯环的稳定阳离子,这样就防止了活性链端β-H+的转移终止。

形成的稳定碳阳离子经调节路易斯酸的强度后又可继续引发高活性单体的聚合。

(3)添加亲核试剂在阳离子聚合中添加含极性原子O、N、P、S等的化合物或改进引发体系都可有效地降低增长C+的活性、提高引发效率、控制单体链转移和大幅度调节相对分子质量。

例如以H2O/TiCl4引发异丁烯聚合,通过Cl4引入可将原体系中的H2O
逐渐逐出,最后转变化Cl2/TiCl4引发体系,由此实现了单一活性种提高引发效率的设想。

[1]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通过添加多种添加剂和对聚合过程的精细研究,阳离子聚合反应的各基元反应基本上实现了可控,某些聚合体系已具备活性聚合的全部特征。

但总体说来,由于阳离子聚合中活性种的活性特高、聚合速度极快,链转移和链终止又甚难控制,致使活性阳离子聚合各基元反应和分子参数等的控制精度及普适性尚未达到活性阴离子聚合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焦书科.高分子化学习题及解答.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张洪敏.活性聚合.中国石化出版社,1998
[3]武冠英,吴一弦.控制阳离子聚合及其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4]程广文,范晓东,刘国涛,孔杰. 控制/活性阳离子聚合的研究进展.2009
[5]张兴英,程珏,赵京波.高分子化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