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考试重点(3)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复习总结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复习总结

一、乱世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

作家要适应战乱,又要适应改朝换代,容易感受人生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

这种悲剧性的基调戴上了政治色彩。

文学创作很自然的形成了一些共同主题,生死主题(感叹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如何对待生接待死)、游仙主题(想象神仙的世界,表现对那个世界的向往、祈求长生)、隐逸主题(向往和歌咏隐逸生活。

隐逸主题的兴起与魏晋以后士人中系企隐逸之风的兴盛有着直接的关系,这种风气又与战乱的社会背景与玄学的影响有关)。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建安、正始文学(包括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两晋文学——南北朝文学。

三、曹操古直悲凉,他的一部分诗歌描写汉末战乱,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蒿里行》揭露了袁绍义军由聚到散畏缩不前,最后六句写战乱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深表关怀和同情。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四、曹丕便娟婉约(清,沈德潜),最著名的作品是《燕歌行》。

《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五、曹植文采气骨兼并。

地位: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锺嵘《诗品》)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

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的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的温丽悲远的情调。

曹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六、建安七子:孔融、王粲、陈幹、阮瑀、陈琳、应玚、刘桢。

——王粲。

自伤是王粲的感情特征,贵公子孙的出身遭乱流寓的遭遇使他格外感物兴怀、忧世悲己。

他的作品虽有对百姓的同情和伸展抱负的愿望,但都是从个人身世的伤感展开的。

“发愀创之词”(锺嵘《诗品》)便陈为他的主要特点,却难免“悲而不壮”(刘熙载《艺概.诗概》)——刘桢。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考试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考试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考试大纲第五编宋代文学第一章北宋初期文学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重点内容是宋初“三体诗”和晏殊词。

学习要求:①准确了解宋初诗风和文风的整体面貌及其基本走向;②重点掌握王禹偁诗歌、西昆体诗歌的创作特征;③重点掌握晏殊词的创作特色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王禹偁与宋初文风和诗风识记:①柳开、穆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②宋初诗歌的白体、昆体、晚唐体。

理解:“白体”。

应用:王禹偁的诗文创作及其对宋初文风变革的贡献。

(二)杨亿和西昆体、晚唐体识记:①《西昆酬唱集》;②杨亿的生平;③杨亿、钱惟演、刘筠最能代表西昆体风格。

理解:①西昆体;②晚唐体。

应用:①西昆体诗歌的一般特色;②林逋诗歌的特点。

(三)晏殊的令词识记:①晏殊的生平;②《珠玉词》。

应用:晏殊词的创作特色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重点内容是欧阳修、王安石以及梅尧臣、苏舜钦等的文学创作。

学习要求:①识记并理解有关北宋中叶诗文革新的情况;②重点掌握欧阳修的各体文学创作成就,深入理解他在诗文革新中的领袖地位;③重点掌握梅尧臣和苏舜钦诗歌创作的特点,深入理解他们对宋诗风格的影响;④重点掌握王安石的各体文学创作成就;⑤翔实理解曾巩、苏洵和苏辙散文创作的特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理解:北宋中叶的诗文革新运动。

(一)欧阳修的文学贡献识记:欧阳修的生平。

理解:①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领袖地位;②《秋声赋》的艺术特点。

应用:①欧阳修散文的艺术特点;②欧阳修诗歌的艺术特点及其开拓性;③欧阳修词的艺术特点;④欧阳修的文学成就和贡献。

(二)梅尧臣和苏舜钦识记:①梅尧臣的生平;②苏舜钦的生平。

理解:梅尧臣、苏舜钦是开创宋诗风格的重要作家。

应用:①梅尧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②苏舜钦诗歌的风格特征。

(三)王安石的文学成就及其他识记:王安石的生平。

理解:①王安石词《桂枝香》[金陵怀古]对词境的开拓;②王令诗歌的特点。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二重点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二重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重点一、初唐1、王绩:长于五律,《野望》已是五律典型.多吟咏隐居旷达之趣,寄寓激愤之情.2、初唐四杰:(1)文学观:反齐梁的宫廷文学,提倡刚健有骨气的诗风,文章要有一定的经世教化的作用。

(2)创作成就:A诗歌:都是中下层文人,他们拓展了诗歌的表现领域。

B:对诗歌体式的成熟和完备做了贡献如七言歌行《长安古意》体式非常大;五律王勃C:开拓了新的诗风,以清新的诗风为文坛带来新鲜的风气。

D:骈文赋3、陈子昂:(1)文学成就:以汉魏的的五言古诗为主,诗的内容比较充实,有为而作,风格质朴刚健。

诗文理论代表新作:《与东方左使扎序》骨气端详,音情顿挫,光英郎练,有金石声。

以深刻的内容质朴刚健的风格破除六朝余袭,他的五古开启了李白等人的五古.4、宫廷文人:(1)上官仪:五言诗,格律工整,内容空洞。

(2)文章四友:杜审言,崔融,李峤,苏味道。

作品多歌功颂德,宫苑游宴,风格典丽精工。

(3)沈宋:多奉和之作,他们的创作使五七律得以完型。

二、盛唐1、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源于东晋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出现原因:开元社会安定,具备隐居的经济基础;以隐求士的终南捷径成为时尚;佛道的思想流行提供了思想基础.2、孟浩然:布衣诗人,一度隐居鹿门山,曾作九龄门客。

山水田园特点:冲谈自然,语淡味醇;多白描,曲尽其妙;也有一些很浑阔。

3、王维:多才多艺,诗画乐精通。

前期抒报国心,后期以隐居修禅为主。

山水田园诗特点:(1)诗情画意的高度统一(2)音乐美,山营造意境(3)常以动衬静(4)既有陶潜的平淡自然,又有灵运的精工秀丽。

4、边塞诗: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以高岑为代表,境界开阔,雄奇悲壮.边塞诗其实就是战争文学。

王昌龄:七绝圣手。

5、高适:内容充实,感情饱满意气豪迈;语言朴实、自然、风格沉雄悲壮。

(完整word版)中国文学史 第二卷 考试要点整理

(完整word版)中国文学史 第二卷 考试要点整理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考试要点整理1【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1.想像世界的丰富。

佛教带来了三世的观念,因果、轮回的观念,以及三界、五道的观念。

它把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都扩大了,人的想象世界也随之扩大了。

2.故事性的加强。

随着佛经的大量翻译,其中记载的许多故事传入中国,甚至流传到民间,加强了中国文学的故事性。

3.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

在梵语的拼音法的启发下,人们去分析汉语的声音结构,分析汉语的声母和韵母,于是产生了反切。

进而注意到汉字的声调并应用于诗歌创作。

4.词汇的扩大。

人们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许多反应佛教概念的词语也随之大量进入汉语,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

5.文学观念的多样化。

如佛教中关于“心性”“境界”的观念,以及关于“形神”的讨论,都丰富了文学观念。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与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

文学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与追求表现得十分突出,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的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一种活泼开拓、富于创造力的文学冲动,使文坛出现诸多新的景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这种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总的看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文学进入自觉的阶段,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

2.玄学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问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因素。

3.语言形式美的发现及其在文学上的运用。

此外,就文体的发展来看:五言古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而更凸显了诗人的个性,得到较大的发展并达到鼎盛;骈文的兴盛,为中国文学增添了哟中新的、抒情性很强的文替,成为这一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七言古诗在这时候确立起来,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南北朝民歌刺激诗人进行新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唐代绝句的繁荣;小说在这时期已初具规模,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奠定了中国小说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的时代、文学自觉的标志】文学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是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的。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复习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复习

一、名词解释1、玄言诗玄言诗兴盛于东晋,一方面是魏晋玄学及清谈之风兴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政局及由此而形成的士人心态有关。

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是孙绰和许询。

东晋玄言诗的特点: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玄言诗人虽多与名僧交往,但玄释合流,主要体现在思想和生活方式上,在现存的玄言诗中,没有多少佛学的痕迹,即使在名僧支遁的诗中,也是以抒情老庄玄理为主。

玄言诗中也有形象性较强的作品,大都借山水以抒情,但很少。

2、唐传奇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

“传奇”之名,似起于晚唐裴铏小说集《传奇》。

3、永明体所谓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

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年间,固又称“永明体”。

其代表诗人是沈约、谢朓。

4、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四杰”大都生于唐贞观年间,都生活在高宗、武则天时期。

他们都属于一般士人中确有文采而自负很高的诗人,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

他们都有自己想要改变六朝诗风的愿望,在创作上都显出自己的实绩,王、杨长于五律,卢、骆长于歌行。

5、正始诗歌正始是曹芳(240-249)的年号,但正始时诗歌并不单指这9年的诗歌创作,包括了建安之后晋灭魏之前,这个时期的代表诗人是阮籍和嵇康。

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诗歌中反应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书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水、寄托遥深。

6、沉郁顿挫沉郁顿挫是杜甫诗的主要风格特征,这是杜甫自己对自己诗歌风格的一种概括。

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

杜甫诗以为忧国忧民的诗人。

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

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又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

沉郁顿挫是杜甫诗的主要风格,所谓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所谓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中国文学史2重点内容共22页

中国文学史2重点内容共22页

ENDLeabharlann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中国文学史2重点内容

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 子,然 后把自 己关在 里面。 ——博 莱索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练习题及答案(三、四章)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练习题及答案(三、四章)

第一节1、陶渊明,又名(),字(),号()2、()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3、陶渊明思考人生所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是()4、陶渊明连同他的文学作品为后世的士大夫构筑的一个精神家园一方面可以(),另一方面也可()5、概括和分析陶渊明的思想参考答案:1、潜元亮五柳先生2、辞彭泽令3、安贫乐道和崇尚自然4、掩护他们与虚伪、丑恶划清界限使他们得以休息和逃避5、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

第二节1、陶诗的题材主要可以分为两类:()()()()()2、陶渊明的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可贵的部分是()3、陶渊明的咏怀、咏史之作的特点是围绕()和()这个中心,表现()的品格b4、默写《归园田居》其三参考答案:1、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2、有着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3、出世归隐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4、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第三节1、()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2、陶诗的一大特点是()3、(),飞鸟相与还4、具体概括陶诗的艺术特征参考答案:2、将日常生活诗化3、山气日夕佳4、一、情、景、事、理的浑融。

陶渊明描写的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二、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陶诗所描写的对象是,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却充满警策;且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

只是白描,朴朴素素。

第四节1、陶渊明的作品总最能见其性情和思想的是()()和()三篇2、《五柳先生传》中塑造了一个()()和()的隐士形象3、(),风飘飘而吹衣4、木欣欣以向荣,()5、概述《桃花源记》中的理想模式参考答案:1、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兮此2、清高洒脱怡然自得安贫乐道3、舟遥遥以轻飏4、泉涓涓而始流5、在桃花源那里生活着的人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复习资料与答案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复习资料与答案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习题库)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试题库鲁克兵一、填空题1、,壮心不已。

2、何以解忧,。

3、,食野之苹。

4、,若出其里。

5、明月照高楼,。

6、高台多悲风,。

7、援琴鸣弦发清商,。

8、,志若无东吴。

9、薄帷鉴明月,。

10、箫管有遗音,。

11、,手挥五弦。

12、,梦想骋良图。

13、郁郁涧底松,。

14、,濯足万里流。

15、何意百炼刚,。

16、,斗酒散襟颜。

17、众鸟欣有托,。

18、采菊东篱下,。

19、晨兴理荒秽,。

20、,依依墟里烟。

21、,吾亦爱吾庐。

22、,良苗亦怀新。

23、,双鬓鸦雏色。

24、白骨露于野,。

25、祁祁伤豳歌,。

26、云日相辉映,。

27、,园柳变鸣禽。

28、,游子憺忘归。

29、余霞散成绮,。

30、单衫杏子红,。

31、白骨露于野,。

32、祁祁伤豳歌,。

33、江南无所有,。

34、丈夫生世会几时,。

35、大江流日夜,。

36、天际识归舟,。

37、风光蕊上轻,。

38、,晓灯暗离室。

39、禅噪林愈静,。

40、,曾何足以稍留。

41归去来兮,。

42文学自觉主要体现在文学分化、文体区分、审美追求三个方面。

43曹植在《白马篇》一诗中,通过幽并游侠儿的形象,寄托使人建功立业的愿望。

44、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观沧海》,第一个以山水诗著名的诗人是谢灵运,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是《燕歌行》,第一个大量创作七言律诗的诗人是杜甫。

45、记言则玄远冷峻,。

46、曹植的《_洛神赋______________》善于对女性形貌姿态的描写,是建安时期优秀的抒情小赋。

47、建安七子中,被刘勰许为“冠冕”的是王粲。

48、建安七子是指、、、、、,以诗文著名于世。

49、竹林七贤是、、、、、。

50、竟陵八友是、、、、、、。

51、北朝著名的三大才子是、、。

52、我国最早的大型政治抒情组诗是。

53、陆机的《》是早期重要的文学批评著作。

54太康诗风的繁缛特征主要表现在、、。

55、《_______________》八首是晋代诗人左思的代表作。

2023年10月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真题及答案(考生回忆版)

2023年10月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真题及答案(考生回忆版)

2023年10月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真题及答案(考生回忆版)一、名词解释1.带过曲:答案:是元散曲的形式之一,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一般由同一宫调的两个或三个小令连在一起,共同表达一个内容。

带过曲在曲牌之间用“带过”二字连接,也可只用“带”或只用“过”。

2.汤沈之争:答案:沈璟论曲的主张对于纠正传奇创作中不合音律、脱离舞台的弊病有积极意义,但过于强调合律,便易于束缚作者的才情。

他曾因汤显祖的《牡丹亭》不合昆腔音律而将其改为《同梦记》,引起了汤显祖的不满,导致了著名的“汤沈之争”。

3.新派诗:答案:(1)为黄遵宪所提倡。

(2)反拟古,遵独创。

(3)取材新,表现方法上,利用古代艺术传统,力求变化多样。

4.姚门四弟子:答案:“姚门四弟子”指管同、方东树、姚莹和梅曾亮。

其中就古文而言,梅曾亮成就最高。

二、简答题1.辛弃疾词的题材内容。

答案:(1))辛弃疾为“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范开《稼轩词序》)。

他首先是一个爱国志士,英雄本色表现于词,方成就了他的一代词名。

(2)辛词最突出的题材是抒发报国豪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驰骋疆场杀敌立功,是稼轩一生的向往。

(3)辛弃疾词的题材十分广泛,穷达出处、儿女之情、田园感受都在词中有充分的表现。

辛弃疾的感情世界十分丰富,除了对国家民族的饱满激情之外,亦有缠绵之情。

2.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答案:元杂剧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迅速崛起、兴盛,进而风靡全国,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点:(1)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是促使戏剧成熟与兴盛的必要基础。

(2)蒙古贵族的爱好,对元杂剧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提倡和推动作用。

(3)文人参与创作和演出,高水平作家队伍的形成,是元杂剧繁荣的重要因素3.《牡丹亭》杜丽娘形象内涵及特征。

答案:(1)杜丽娘生活在一个压抑自由人性的环境中,深受礼教的束缚,为情而死,是她性格的一次升华。

(2)她执着于爱情,虽为鬼魂仍对柳梦梅一往情深,在历经艰险之后,又为情再生,性格得以再次升华。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重点大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重点大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重点大题简答题1、简述欧阳修文章风格方面的特点。

P312、简述柳永词中的女性形象特点。

P543、简述柳永对慢词发展的贡献。

P554、简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

P625、简述苏轼诗歌以理趣见长的特点。

P676、简述黄庭坚的诗歌理论主张。

P787、简述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

P808、简述周邦彦词集大成的艺术特色。

P909、简述李清照对婉约词风的发展。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P9910、简述诚斋体的艺术特色。

P11211、简述陆游诗的思想内容。

P12312、简述辛弃疾词排遣苦闷的方式。

P13713、简述辛弃疾对词风的开拓。

P13914、简述元杂剧衰落的原因。

P19315、简述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P20516、简述《西厢记》戏剧矛盾设置的特点。

P21217、简述《梧桐雨》的思想倾向。

P21618、简述马致远杂剧的艺术风格特征。

P22019、简述元杂剧中历史剧前后期的不同思想倾向。

P22720、简述元散曲的艺术表现力。

P23421、简述《琵琶记》戏剧结构的艺术特征。

P24822、宋元话本小说中爱情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

P27023、简述《三国演义》三虚七实的艺术特点。

P1724、简述《水浒传》的主要思想倾向。

P2525、简述《水浒传》在情结结构上的艺术特征。

P3326、简述宋濂散文艺术成就。

P3627、徐渭《四声猿》的艺术特色。

P5428、简述汤显祖的戏曲思想。

P6729、简述《金瓶梅》在小说发展史上的意义。

P8930、简述归有光散文的艺术特色。

P10831、简述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及意义。

P11032、简述顾炎武诗歌的特点。

P13333、简述苏州派传奇创作在内容上的特色。

P14934、简述李渔的戏曲理论主张。

P16135、简述《长生殿》中李隆基、杨玉环的爱情。

P16736、简述扇子道具在《桃花扇》剧中所起的作用/简述《桃花扇》的艺术结构。

P18937、蒲松龄《聊斋志异》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P19438、简述蒲松龄《聊斋志异》在刻画鬼狐花妖时表现出来的艺术特征。

中国文学史考试重点

中国文学史考试重点

中国文学史考试重点一、客观题1.(周敦颐)率先提出了“文所以载道”。

2.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以(平淡)为美。

3.宋末的方回说: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

4.晚唐体模仿唐代(贾岛)、(姚合)的诗风。

5.(晏殊)被后人推为(“北宋倚声家初祖”)。

6.张三影指北宋词人(张先)。

7.三影指:(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轻絮无影)8.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诗人。

9.(欧阳修)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诗歌理论。

10.(“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以诗为词”在苏词中主要表现为(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11.“文章最忌随人后”是由(黄庭坚)提出的。

12.黄庭坚的诗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

13.陈师道(苦吟)作诗。

14.一祖三宗:一祖指(杜甫),三宗指(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15.(李清照)提出了词(“别是一家”)之说。

16.(辛弃疾)在苏轼“以诗为词”的基础上,进而(“以文为词”)。

17.在宋代,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说经)、(讲史)、(合生)。

18.元代的戏剧,有(杂剧)和(南戏)两种类型。

19.元代的戏剧活动,实际上形成为两个戏剧圈。

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

20.宋元的讲史话本,又称(“平话”)。

21.(《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作者是(董解元)。

22.《董西厢》的本事源于(唐元稹)的(《会真记》)。

23.关汉卿一生创作杂剧,多达(67)种,今存(18)种。

代表作(《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

24.《西厢记》的作者是(王实甫)。

25.白朴的代表作是(《梧桐雨》)。

26.马致远的代表作是(《汉宫秋》)。

27.元剧四大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

28.马致远在元代梨园声名很大,有(“曲状元”)之称。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考点建安风骨兴起时代:东汉末年作家: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丕《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王粲被称为“七子之冠冕”。

永明体1、什么是永明体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齐梁时出现的讲究声律与对偶,不同于古体诗的一种诗体。

王融、谢朓、沈约等人将“四声八病”运用于诗歌创作,声律与对偶的融合,形成了具有格律的新体诗。

由于这种新体诗产生于齐武帝萧赜的永明年间(483—493),故称永明体。

自魏晋以来,中国的声韵学受印度梵音学的影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四声”:到了齐代,周顒发现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始创《四声切韵》(已佚)。

“八病”:同时文人沈约又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种弊病必须避免,称为“八病”。

永明体的意义(1)由于讲求了诗歌的韵律美,这就矫正了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深沉重的弊病,而转向清新通畅。

(2)由于新体诗的篇幅有一定的限制,不容许过去那样肆意铺排,一味卖弄才华学问的写法,这样明净、凝练的作品开始多起来。

沈约在当时的代表意义第一,他是永明体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第二,他较早地论及了“情”、“文”、“质”之间的关系。

其主要观点体现于《宋书·谢灵运传论》中。

第三,他提出了著名的为文“三易”说。

易见事,易识字,易读诵。

魏晋南北朝小说一、志怪小说《搜神记》:东晋《搜神记》内容。

(1)反映统治阶级的凶恶残暴和人民的反抗斗争。

表现人民反抗斗争的作品以《搜神记》中的《三王墓》和《韩凭夫妇》为代表。

(2)反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故事。

如《搜神记》中的《白水素女》。

二、志人小说《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世说新语》的主要内容第一,《世说新语》中一些暴露和讽刺统治阶级和士族中某些人物的贪残、酷虐、奢侈、吝啬、虚伪行为的故事,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那个时代社会生活。

山师大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期末复习要点及习题

山师大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期末复习要点及习题

一、名词解释1、文学自觉(名解、问答):文学的自觉始终贯穿整个魏晋南北朝,是指文学及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价值性。

它有三个标志: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帓尚实,诗赋欲丽);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

文学自觉的理论体系表现:由简单的文论向论著发展;由简单的批评现象的描述到理论的深化;一般、面上的描述到纵向源流的探索、历史挖掘(刘勰的《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体系,也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2、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文学包括了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这时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在他们周围集中了王粲、刘祯等一批文学家。

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构成了“建安风骨”的文学风貌。

3、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这时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在他们周围集中了王粲、刘祯等一批文学家。

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4、建安文学的时代风貌:建安诗歌反映了深刻的社会生活,赋予浓厚的时代气息,形成了独特的慷慨悲壮的风格;内容: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特点: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建安诗歌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5、正始之音/文学:正始文学是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主要代表是嵇康和阮籍。

建安之后,又有“正始之音”。

作品表现彷徨苦闷、对现实不满的心情,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的基本特点,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考试重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考试重点

全国201‎1年10月‎《中国古代‎文学史(二‎)重点》‎第五编‎宋代文学‎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1、(P‎2)宋代初‎期古文运动‎的先驱人物‎是柳开。

‎2、(P4‎)宋初三体‎“白体”(‎王禹偁)、‎“西昆体”‎、“晚唐体‎”(林逋)‎。

3、(‎P6)西昆‎体,代表人‎物:杨亿。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4、(‎P10)欧‎阳修散文的‎基本特点及‎风格。

5‎、(P14‎)梅尧臣诗‎歌艺术、苏‎舜钦诗的风‎格。

6、‎(P20)‎“半山诗”‎、“王荆公‎体”。

第‎三章苏‎轼7、(‎P27)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8‎、(P32‎)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9、(‎P36)苏‎轼“以诗为‎词”的贡献‎。

第四章‎黄庭坚‎与江西诗派‎10、(‎P41)江‎西诗派、“‎苏门四学士‎”。

11‎、(P42‎)黄庭坚“‎山谷体”的‎艺术特点及‎风格特征。

‎12、(‎P46)“‎一祖三宗”‎说。

13‎、(P51‎)吕本中的‎“活法说”‎。

第五章‎北宋词‎与南渡词‎14、(P‎55)“富‎贵词人”—‎—晏殊。

‎15、(P‎62)柳永‎词在宋词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柳永‎词的俚俗色‎彩,柳永雅‎词的特点。

‎16、(‎P64)秦‎观——《淮‎海集》。

‎17、(P‎67)晏几‎道——《小‎山词》。

‎18、(P‎72)周邦‎彦词的“集‎大成“的体‎现,周邦彦‎清真词的题‎材内容及艺‎术特点。

‎19、(P‎75)李清‎照“易安体‎”的艺术特‎点。

第六‎章辛弃‎疾20、‎(P81)‎辛弃疾词的‎题词的内容‎及艺术成就‎。

21、‎(P87)‎辛派词人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和特点。

‎第七章‎陆游与南宋‎中期诗文‎22、(P‎94)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

2‎3、(P9‎8)杨万里‎的“诚斋体‎”。

24‎、(P10‎1)范成大‎田园诗的特‎点。

第八‎章南宋‎中后期词‎25、(P‎108)姜‎夔白石词的‎艺术特色—‎—“清空”‎、“骚雅”‎。

最新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考试重点(3)

最新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考试重点(3)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考试重点一、客观题1.曹丕的《典论·论文》中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2.(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3.(萧统)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4.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5.(《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6.《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7.(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8.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祯。

9.(刘勰)称为“七子之冠冕”的是:(王粲)。

10.(《悲愤诗》)的作者是(蔡琰/蔡文姬)。

11.(阮籍)诗的风格隐约曲折,(“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12.由于陶渊明的吟咏,(酒和菊)已称为他的象征。

13.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

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14.元嘉三大家:鲍照、谢灵运、颜延之。

15.鲍照以奇峭之风运妍丽之辞,代表作是(《芜城赋》)。

16.《水经注》的作者是:郦道元。

17.《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是:杨衒之。

18.“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

19.魏晋南北朝小说可以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类。

20.《世说新语》的编撰者是:(刘义庆)。

21.“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2.韩孟诗派的诗歌主张:(“不平则鸣”)和(“笔补造化”)。

23.孟郊作诗以(苦吟)著称。

24.苏轼对于孟郊和贾岛的评价概括是:(“郊寒岛瘦”)。

25.敦煌遗书中有大量的文学作品,(讲经文)与(变文)就是其中重要的两类作品。

26.贾岛、姚合等人在创作态度上的共同表现是(苦吟)。

27.李商隐抒情之作中,最为杰出的是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

《中国古代文学(二)》重点知识

《中国古代文学(二)》重点知识

耐烦《中国文学史(二)》重点知识第一部分:魏晋南北朝文学一、填空题:1.从魏晋开始,南北朝及唐代前期,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

2.魏晋南北朝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

3.建安时代是文学开始走向自觉的时代。

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异常繁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兴盛是与文学的自觉联系在一起的。

代表:魏曹丕《典论·论文》,西晋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钟嵘《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

①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②梁萧统的《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③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第一篇论文学的文章。

4.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形成的共同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

5.魏文帝曹丕建立九品中正制,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6.门阀政治是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在东晋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形态。

7.玄学三典:《庄子》、《老子》、《易经》。

8.“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

9.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

10.曹操的诗全部都是“乐府诗”,其内容和写作方法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的精神一脉相传。

11.曹操的部分诗歌由于反映现实深刻真实,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钟惺《古诗归》。

12.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13.曹操诗歌的特点:用古题写诗;发扬光大四言体诗。

14.曹丕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5.曹丕和文人诗酒唱和,开创了文人雅集的先河,具备了文人集团的性质(邺下文人集团)。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考点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考点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考点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考点文学基础考研竹林七贤(97)孟寒岛瘦(01)《虬髯客传》(02)元白体(02)盛唐气象(15)敦煌变文(16)1.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98)2. 唐传奇与宋人笔记比较。

(99)3. 论建安文学的风格。

(00)4. 论诗家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创作艺术上的共通性。

(09)5. 鲁迅说:“魏晋是文学自觉的时代”,请你就魏晋的文学的创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10)6. 结合李商隐试论晚唐诗歌特色。

(11)7. 比较六朝志怪小说和清代志怪小说。

(12)8. 谈谈唐传奇的艺术特点。

(14)9. 杜甫的诗为什么被称为“诗史”?(15)10. 试论述汉魏六朝乐府诗的演进。

(16)11. 韩孟诗派诗歌史背景及艺术特色。

(17)北大中文本科课程考试《霍小玉传》正始之音花间词派正始之音宫体诗牛李党争志怪小说古文运动吴中四士花间集1. 结合具体作品说说李商隐主要通过哪些艺术手法营造朦胧的意境美。

2. 谢朓对谢灵运山水诗的发展。

3. 结合诗句分析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特点。

4. 结合诗句分析李白诗的艺术特点表现手法。

5. 结合作家作品介绍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的重要发展阶段情况。

6. 唐朝诗歌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论述分期的由来并举出每个时期的作家及流派。

7. 建安诗风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8. 结合作家作品,谈谈对“中唐之再盛”的理解。

9. 举例作家作品,论述从建安到西晋文学风气和风格及其发展趋势。

10. 韩愈“以文为诗”。

11. 请举例说明魏晋南北朝辞赋的新特点。

12. 比较李白和杜甫。

13. 结合作家作品,分析李白、杜甫对中晚唐诗歌的不同影响。

14. 结合文学史写出魏晋南北朝诗风的演变;古代文学考研考点徐庾体讲经文裴鉶《传奇》1. 六朝志怪小说的特点,举出三部代表作。

2. 韩愈、白居易为代表的中唐诗歌运动的两种倾向。

3. 联系中唐诗歌发展背景谈谈李贺与李商隐诗歌的艺术表现特色。

中国古代文学II考试复习要点

中国古代文学II考试复习要点

中国古代文学II考试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1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它们努力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突破宫体诗的狭小范围,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对诗歌的格律形式也有所贡献。

2山水田园诗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为作品主要内容的一个诗派。

田园诗起源于东晋陶渊明,至盛唐朝时王维、孟浩然诸人,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山水诗始于南朝宋谢灵运,南朝齐谢朓。

王维、孟浩然继承了六朝山水诗传统,艺术技巧又有发展,给后世山水诗带来较大影响。

山水田园诗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艺术技巧较高。

3边塞诗派:中国唐代诗歌流派。

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所以也叫高岑诗派。

诗歌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

其诗人除高、岑外,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王翰等。

4韩孟诗派:中唐时期崛起的一个影响很大的诗派,代表诗人是韩愈、孟郊,还包括贾岛、卢仝、姚合、李贺等。

他们不想随盛唐诗的后尘亦步亦趋,而要自创新格,另辟蹊径,“言人之所未言,辟人所未境”。

他们继承并发展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一面,在创作态度上,“用思艰险”,崇尚“苦吟”,主张“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

在诗歌风格上,主要追求奇崛险怪、雄奇怪异之美。

5新乐府运动:中唐新乐府运动,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一批诗人,自觉发扬杜甫的写实精神,从生活源泉中觅取诗材,写下了大量赋咏新题材、运用新语言、标以新诗题的乐府诗,掀起了一场新乐府运动,新乐府运动的中坚诗人还有张籍、王建、李绅等。

6小李杜:杜牧和李商隐7花间词派:五代时西蜀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18家的词作500首编辑成一个集子,称作《花间集》。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集。

花间词人奉温庭筠为鼻祖。

最新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考试重点(3)

最新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考试重点(3)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考试重点(3)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考试重点一、客观题1.曹丕的《典论·论文》中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2.(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3.(萧统)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4.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5.(《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6.《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7.(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8.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祯。

9.(刘勰)称为“七子之冠冕”的是:(王粲)。

10.(《悲愤诗》)的作者是(蔡琰/蔡文姬)。

11.(阮籍)诗的风格隐约曲折,(“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12.由于陶渊明的吟咏,(酒和菊)已称为他的象征。

13.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

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14.元嘉三大家:鲍照、谢灵运、颜延之。

15.鲍照以奇峭之风运妍丽之辞,代表作是(《芜城赋》)。

16.《水经注》的作者是:郦道元。

17.《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是:杨衒之。

18.“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

19.魏晋南北朝小说可以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类。

20.《世说新语》的编撰者是:(刘义庆)。

21.“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2.韩孟诗派的诗歌主张:(“不平则鸣”)和(“笔补造化”)。

23.孟郊作诗以(苦吟)著称。

24.苏轼对于孟郊和贾岛的评价概括是:(“郊寒岛瘦”)。

25.敦煌遗书中有大量的文学作品,(讲经文)与(变文)就是其中重要的两类作品。

26.贾岛、姚合等人在创作态度上的共同表现是(苦吟)。

中国文学史2重点内容

中国文学史2重点内容

A、韦词将身世之感打入词中,同是写男女恋情,写女子容貌,温词是客观 的描写,韦词是浸满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B、韦词词风清疏,用清疏的自然景物表达情思。温词比较秾艳,常用华美 的物象营造浓烈的氛围。
菩萨蛮 温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 面交相映。新贴绣(一作著绮)罗襦,双双金鹧鸪。 菩萨蛮 韦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琵琶金翠羽,弦 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 高适岑参诗歌特点比较: • 艺术方面 • 1、风格:高适诗雄浑悲壮、深沉、质朴;岑参诗 雄放、洒脱。 • 2、表现手法:高适常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语言 刚健质朴、精炼准确;岑参则好比喻和夸张,语 言新奇自如,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 思想内容方面 • 高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比较深刻,善于以政治家 敏锐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现状,把战争与国 家安危、百姓苦难联系起来,大胆揭露问题,表 达自己的看法。 • 岑参边塞诗以瑰丽的语言,描写带异域情调的新 鲜事物和奇特风光,塑造了一个个千姿百态的艺 术形象,内容丰富多彩。
杜甫的地位和影响:



思想上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的影响: 仁民爱物,忧国忧民等;诗歌上受到了我国优 秀诗歌传统的影响:《诗经》、《离骚》、汉 乐府、建安诗歌、初盛唐诗歌等;语言上也受 到前人的重要影响。 杜甫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他对后代诗人的 影响也是很深远的,白居易、元稹受到了他缘 事而发、写民生疾苦的一面;韩愈、孟郊、李 贺等受到他奇崛、散文化、炼字的影响;李商 隐受到他律诗的组织严密,跳跃性大的特点的 影响。对宋诗的影响更大 思想方面的影响更是不可估量,他系念国家的 安危,同情人民的疾苦,为历代士人所景仰, 在士人人格的形成上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考试重点
一、客观题
1.曹丕的《典论·论文》中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2.(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3.(萧统)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4.三张:张载、张协、张亢
二陆:陆机、陆云
两潘:潘岳、潘尼
一左:左思
5.(《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6.《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7.(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8.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祯。

9.(刘勰)称为“七子之冠冕”的是:(王粲)。

10.(《悲愤诗》)的作者是(蔡琰/蔡文姬)。

11.(阮籍)诗的风格隐约曲折,(“言在耳目之内,
情寄八荒之表。

”)
12.由于陶渊明的吟咏,(酒和菊)已称为他的象征。

13.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

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14.元嘉三大家:鲍照、谢灵运、颜延之。

15.鲍照以奇峭之风运妍丽之辞,代表作是(《芜城赋》)。

16.《水经注》的作者是:郦道元。

17.《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是:杨衒之。

18.“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

19.魏晋南北朝小说可以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类。

20.《世说新语》的编撰者是:(刘义庆)。

21.“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2.韩孟诗派的诗歌主张:(“不平则鸣”)和(“笔补造化”)。

23.孟郊作诗以(苦吟)著称。

24.苏轼对于孟郊和贾岛的评价概括是:(“郊寒岛瘦”)。

25.敦煌遗书中有大量的文学作品,(讲经文)与(变文)就是其中重要的两类作品。

26.贾岛、姚合等人在创作态度上的共同表现是(苦吟)。

27.李商隐抒情之作中,最为杰出的是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

28.沈括指出迄至唐代所出现的三种类型的音乐:(雅乐、清乐、宴(燕)乐)。

29.《花间集》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

二、名词解释
1.建安风骨
时间:汉献帝刘协时期。

代表人物:“三曹”、“建安七子”。

特点: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

意义:中国诗歌的一个新局面,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

2.游仙诗
最早时间:以游仙为题材可上溯到战国时期。

盛行:“游仙”名篇始于曹植。

代表诗人:郭璞
特征:一:骚人才士不得志于时,藉此以写胸中之牢
落;二:求仙访药、追求长生之类。

3.玄言诗
兴盛时间:东晋
代表诗人:孙绰、许询
特点:玄理入诗,以诗为老庄哲学的说教和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生活。

4.永明体
最初形成时间:南朝齐永明间
又称“新体诗”,所谓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

主要特征:讲究声律和对偶。

代表诗人:沈约、谢朓
5.宫体诗
时间:“宫体”之称,始于萧纲入主东宫之时。

主要内容: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

具体题材:咏物、描写女性。

艺术特点:注重词藻、对偶和声律。

6.传奇小说
初兴时间:唐开元、天宝之际。

发展:在六朝已有的小说雏形的基础上充分发展,演变而为传奇。

类型:古代汉族文言短篇小说的一种
特点:题材多样化;富于人生情趣;以史传笔法叙述
虚构故事,既同于史传,又异于史传;散体文言,时插入诗赋,与散文的发展,与诗歌的发展,都有着微妙的联系。

7.元白诗派
时间:中唐。

代表人物:元稹、白居易。

特点:人重写实、尚通俗,走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

8.变文
简称“变”,乃转变的底本。

时间:兴起于唐代。

内容:一种汉族说唱文学,多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来范围扩大,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特点:说唱艺术,适应普通民众的审美趣味,有民族文艺的基础。

三、主观题
1.文学自觉的标志
①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③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2.
3.建安风骨/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①政治理想的高扬;
②人生短暂的哀叹;
③强烈的个性表现;
④浓郁的悲剧色彩。

4.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渊源。

P66第三节全看
5.山水诗的特征第五章第一节
6.
7. 追溯中国小说的起源有哪些方面:
①神话传说:(明)胡应麟称《四部正讹》为“古今小说杂传之祖”;
②寓言故事;
③史传。

8.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特色:
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

9.
10.韩孟诗派的诗歌主张:“不平则鸣”“笔补造化”
详见第六章第一节 P256-259
11.
12.唐传奇的表现艺术详见第九章第二节 P326-328
13.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详见第十一章第二节 P357-361
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