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图书馆建筑发展简史

合集下载

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回顾与展望课件

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回顾与展望课件

特色资源
部分高校图书馆还根据自 身特点和地域文化,建设 了特色资源库,如古籍、 地方志等。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模式
借阅服务
高校图书馆提供图书借阅 、归还、续借等服务,满 足用户的基本阅读需求。
信息咨询
高校图书馆设有信息咨询 台,为用户提供文献检索 、论文查重、课题咨询等 服务。
学科服务
针对学科特点,高校图书 馆开展学科服务,如学科 导航、学科馆员制度等。
THANKS
感谢观看
20世纪信息化时代的变革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校图书馆开始数字化转型,提供电子资源、在线服 务等新型服务方式。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进程
数字化技术的引入
数字化管理的挑战与机遇
20世纪末开始,高校图书馆开始引入 数字化技术,将传统纸质文献转化为 数字格式,方便存储和检索。
数字化管理给高校图书馆带来了诸多 挑战,如版权问题、信息安全等,但 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远程 教育、在线科研等。
对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建议
01
持续推进数字化进程
加强数字化资源的建设,提高数字化服务的水平,以满足用户对电子资
源的需求。
02
强化与教学、科研的结合
紧密结合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文献支持和信息服务

03
提升馆员素质
加强馆员队伍建设,提高馆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以提升图书馆的
整体服务水平。
对未来高校图书馆的期许
智能化发展
期待未来高校图书馆能够更加智能化,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 服务效率和质量。
社区化建设
希望高校图书馆能够成为一个开放的社区,吸引更多的校外读者 和研究者利用其资源和服务。
国际化视野

中国国家图书馆简史

中国国家图书馆简史

中国国家图书馆简史国家图书馆有悠久的历史。

中国古代西周的盟府、秦代阿房宫的藏书可视为古代国家图书馆的雏形。

中国国家图书馆原名北京图书馆,前身是建于清代的京师图书馆。

20世纪初,在变法图强和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有识之士力奏清政府建立西式的文化设施,兴办图书馆和学堂。

1909年(清宣统元年)9月9日宣统皇帝御批兴建京师图书馆,四品翰林院编修缪荃孙为首任监督,馆舍设在北京什刹海北岸广化寺。

直到清帝逊位之日,京师图书馆始终没有正式接待过读者。

辛亥革命后,京师图书馆由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教育部接管,并将其改名为国立京师图书馆,于1912年8月27日开馆接待读者。

1916年京师图书馆按规定正式接受国内出版物呈缴本,标志着开始履行国家图书馆的部分职能。

1917年馆移方家胡同原国子监南学旧址。

1928年7月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馆舍迁至中南海居仁堂。

1929年8月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建立的北平北海图书馆合并,仍名国立北平图书馆,归国民政府教育部领导。

1931年文津街馆舍落成(现为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耗费皆来自退还的庚子赔款,占地面积七十六亩,建筑外观是华丽的中国传统宫殿式结构,内部设施则全部为当时最先进的西式设备,成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最先进的图书馆。

先后参与筹划开馆和主持馆务的主要有徐坊、江翰、夏曾佑、鲁迅、梁启超、陈垣、马叙伦、蔡元培、袁同礼和李四光等。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北平图书馆是免费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市民无需交纳任何费用,只需每次在图书馆入口处领取具有借书证性质的门牌就可以在图书馆中任意借书阅览,但并不提供外借。

另外,图书馆对进馆读者的衣着有着严格的要求,读者必须着中式长衫或者西式衬衫西裤并衣着整洁方可入内,否则就要被挡在图书馆的大门之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3月6日国立北平图书馆更名为国立北京图书馆。

1951年6月12日更名为北京图书馆。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的国家图书馆。

冯仲云、丁西林、刘季平、任继愈先后任馆长。

图书馆的历史演变与文化意义

图书馆的历史演变与文化意义

图书馆的历史演变与文化意义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图书馆作为传统的知识载体,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然而,图书馆的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文化意义。

本文将介绍图书馆的历史演变及其文化意义。

一、图书馆的起源图书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古希腊。

当时的图书馆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建筑物,而是由个人收集和保存书籍的私人图书馆,受到富有和有学识的人们的欢迎。

到了公元前1世纪,罗马人开始在公共场所设立类似于图书馆的地方,公众可以在这里阅读和借阅书籍。

随着时代的推进,图书馆在中世纪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欧洲的修道院、大教堂、学院和皇家宫殿都设立了图书馆,成为当时知识的中心。

二、图书馆的演变1. 印刷术的出现15世纪,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书籍的制作和传播变得更加容易和快速。

这也促进了图书馆和书籍的发展。

2. 公共图书馆的兴起17世纪,公共图书馆开始在欧洲和美洲出现。

公共图书馆意味着收藏和提供阅读材料的机构不再限于特权阶层。

任何人都可以进入公共图书馆并借阅书籍。

这在当时是一个革命性的进步。

3. 数字化图书馆的出现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数字化图书馆开始在21世纪出现。

数字化图书馆将传统的纸质书籍数字化存储,让读者可以在线阅读和使用。

数字化图书馆的出现推动图书馆和书籍的传播和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三、图书馆的文化意义1. 保护文化遗产图书馆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宝库。

图书馆收集、保存和展示着许多有价值的文献和书籍。

这些书籍记录了人类的智慧、历史、文化和艺术成果。

图书馆通过免费和公开的形式使这些珍贵的资源为公众所用,同时也成为了传承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机构。

2. 促进文化交流图书馆是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在图书馆,人们可以接触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传统。

图书馆也成为了国际间文化交流合作的平台,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图书馆之间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文化交流和合作。

3. 培养阅读习惯图书馆是长期以来培养阅读习惯的重要机构。

图书馆的历史与演变

图书馆的历史与演变
化生活。
数字图书馆的成功案例
Google图书计划是一个全球性的数字图书馆项目,旨在将全球范围内的图书数字化并供用 户免费或低成本访问。
Google通过与全球各大图书馆合作,将数百万册图书进行数字化处理,并提供在线检索和 阅读功能。
Google图书计划不仅方便了学术界和普通读者的研究和阅读,还有助于保护和传承珍贵文 献资源。
中世纪图书馆的管理方式较为 简单,一般采用登记册和标签 系统来记录和管理藏书。
文艺复兴时期的图书馆
文艺复兴时期的图书馆是指14 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欧洲图书 馆,这一时期的图书馆多为王室
、贵族和富商所建。
文艺复兴时期的图书馆建筑风格 独特,内部装饰华丽,藏书多为 珍贵的古籍和手稿,且注重书籍
的版式和装帧。
04
图书馆的未来展望
人工智能与图书馆的结合
自动化服务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应用于图书馆 的借阅、检索和咨询服务,提高
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
个性化推荐
通过分析用户阅读习惯和兴趣,人 工智能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图书推荐 ,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智能管理
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图书馆实现智能 化的图书管理,包括自动分类、排 架和防盗等功能。
这些图书馆多为皇家或宗教机构所建,收藏了大量的宗教、历史、文学和科学等领 域的珍贵文献。
古代图书馆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各异,如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书库和埃及的金字塔图 书馆等。
中世纪图书馆
中世纪图书馆是指公元476年 至1453年之间的图书馆,主要 分布在欧洲的修道院、大学和 教会机构中。
中世纪图书馆的藏书多为宗教 、哲学、法律和医学等领域的 经典著作,以及一些世俗文学 作品。
传播功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馆不再仅仅是 文献的收藏地,而是逐渐发展成为信 息传播的中心,为读者提供最新的知 识和信息。

简述高校图书馆形态演进及发展历程

简述高校图书馆形态演进及发展历程
的多样化需求。
读者培训和教育
开展读者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读者 的信息素养和学术能力,包括文献检
索技巧、学术规范、论文写作等。
学科导航服务
针对特定学科领域,提供深入的导航 服务,包括学科前沿动态、研究热点 、核心期刊推荐等,为读者的学术研 究提供有力支持。
合作与交流
高校图书馆积极与国内外其他图书馆 、学术机构开展合作与交流,共享资 源,提升服务质量,共同推动学术进 步。
02 纸质图书主导
当时图书馆藏书几乎全是纸质图书,电子出版物 和数字化资源尚未出现。
03 学科门类有限
受时代背景和学术发展水平限制,起始阶段的高 校图书馆藏书学科门类相对有限,主要集中在文 、理、法、医等传统学科领域。
早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
以书为中心
早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主要以书为中心,以提供图书借阅、归还 、检索等基本服务为主要任务。
个性化推荐服务
基于读者的历史借阅数据 和浏览行为,为读者提供 个性化的图书和资源推荐 。
智能咨询机器人
通过AI技术,提供实时的 在线咨询服务,解答读者 的疑问和帮助读者找到所 需资源。
图书馆作为学习中心的转型
学习空间的设计
将图书馆打造成为多元化的学习 空间,提供研讨室、自习室、多
媒体区等多样化的学习场所。
简述高校图书馆形态 演进及发展历程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高校图书馆的起始形态 • 高校图书馆的形态演进 • 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节
点 • 高校图书馆的未来展望
01
高校图书馆的起始形态
传统的闭架借阅模式
01 闭架借阅
起始阶段的高校图书馆主要采用闭架借阅模式, 即图书被存放在书架上,读者需要向图书馆员提 交借阅请求,由图书馆员代为取书。

图书馆建筑的发展

图书馆建筑的发展
阅 藏 分 开 的
的飞跃发展 , 给人类带 来知 识 的爆 炸性 增长 , 促使 了知识 载 体的繁衍 、 提高和大量 增加 , 也促 使 图书馆专 业设 备的产 生
和 广 泛 应 用 。仅 仅 经 过 短 暂 历 史 时 期 的 近 代 图 书 馆 管 理 模 式, 已经 不 能 适 应 这 样 的 形 势 变 化 。从 这 个 世 纪 开 始 , 方 西








唐 泉 宣 蔚 ,
(. 1合肥 工业 大学 建筑 设计 研究 院 , 徽合 肥 200 ; 安 309 2 合 肥工 业大 学建 筑与 艺术 学 院 , . 安徽 合肥 200 ) 30 9
【 摘 要 】 图书馆 建筑现 已成 为研 究 、 展览 、 习、 学 交流 、 闲 、 乐等综合性功能 为一体的重要建筑 , 休 娱 成
西方掀起产业革命 ; 当时活字 印刷 书籍 的大量普 及 , 图书馆
藏 书倍 增 , 使 图 书 馆正 式 向公 众 开 放 。 于是 便 出 现 了一 种 促 圆 形 屋 顶 下 没 中央 大 厅 的 构 造 形 式 。在 空 间 形 式 上 依 然 比
然还有中 国殷 商时期的 甲骨文 以及后来 发明 的纸 和印刷术 , 这些成为后来波及 五洲沿 用至 今 的载体 。当今 随着 电子 技 术 的迅猛发展 , 发展 成胶 片 、 磁盘光盘等现代 的知识载体 。 文字载体逐步推广应用 , 自然产生 了收藏 和保护这些 载 体的需求 , 而 现 了收 藏 和 利 用 这 些 载 体 的特 殊 建 筑 从
m 的长 方 形 ,
从顶部采光,
周 围 升 高 的
很 受 当时 人 们 的 喜 爱 , 沿 用 好 几 个 世 纪 ( 2 。 被 图 ) 1 9世纪 以 后 , 学 技 术 又进 ~ 步 发 展 。特 别 是 滚 筒 印制 科

中国图书馆发展史简介

中国图书馆发展史简介

中国图书馆发展史简介在我国,关于图书的起源,《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

可见在周代以前早已有了藏书之举了,不过没有载于典籍罢了。

到了周代就:有了“史”这一官吏,来掌管四方之志,三皇五帝之事。

《史记》说,老子曾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也说,老子做周的史官,博览古今典籍。

可见老子担任过当时的“图书馆馆长”是确凿无疑的了。

孔子周游列国,得读120国的宝书。

当时图书馆之多,藏书之丰富,于此可见。

进入封建时代,中国的图书馆有了一个大发展。

但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古代的图书遭受了一次大摧残。

到了汉代,惠帝取消了禁书的法令。

武帝时,下令征求遗书,并设立了国家图书馆,设置专门抄写书籍的人员,并定出标准本。

后来历代封建王朝都继承了这个办法。

汉朝的兰台、石室、麒麟阁等都是藏书的地方。

公元前26年,汉成帝派陈农到全国各地征求书籍,并命令学者刘向等人分别加以整理。

刘向死后,其子刘歆继承父业,编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图书目录之一。

发明造纸之后,抄写书籍的人多了起来。

到了七、八世纪,便出现了专门买卖书籍的书店。

南朝梁武帝时,仅文德殿藏书就有二万三千一百零六卷。

又据史书记载,西晋大臣文学家张华有书三十车,南朝梁代文学家任防藏书万余卷。

隋文帝时,秘书监(即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牛弘派人到民间搜求异书,每卷赏绢一匹,抄写完毕,原书归主。

如此抄录书籍,共三万余卷。

唐玄宗特设修书院,专掌抄校书籍,用女子做管理员,在长安抄写了五万一千多卷书,藏在乾元殿。

安史之乱,损夫殆尽。

唐文宗时,又重行抄写了一次。

此外,南北朝以后各代朝廷还曾大量收藏佛经,可惜后来也大都毁于战火。

宋太宗建立崇文院,是专门藏书的地方。

后来另设书库,叫做秘阁。

元朝先设宏文院,后立艺林库,专为收藏书籍之用。

明代的文渊阁也是一个大图书馆。

永乐十九年,明成祖定都北京,令将文渊阁藏书各取一部送到北京,共一百柜。

清华大学图书馆历史沿革(3)

清华大学图书馆历史沿革(3)

清华大学图书馆历史沿革(3)历史沿革编辑1911年建立清华学堂。

1912年清华学堂改建为清华学校,正式建立了小规模的图书室,称清华学校图书室。

1919年3月图书室独立馆舍(现老馆东部)落成,建筑面积2114平方米,迁入新馆舍的同时,更名为清华学校图书馆。

1928年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后,图书经费骤增,馆藏逐年大量增加,馆舍不敷使用,乃于1930年3月开工扩建馆舍(即今老馆之中部和西部),于1931年11月竣工,馆舍面积增至7700平方米,可容书30万册,阅览座位700余席。

大学成立后,建立了图书馆委员会作为学校的常设委员会之一。

同时,各院、系也大都建立了自己的图书室。

1935年10月至1936年9月,著名文学家朱自清教授任图书馆委员会主席兼代图书馆主任。

至抗战前夕,馆藏书刊已极为丰富,计36万余册。

1937年"七、七"事变后,学校被迫南迁。

1938年4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在昆明建立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清华图书馆运抵昆明书刊23000余册。

在运抵过程中,暂存重庆北碚的1万余册图书遭日军轰炸,损失惨重,仅烬余3千余册。

抗日战争胜利后,清华大学迁回北京清华园。

1946年复校时,图书馆已面目全非。

抗战期间,日军以图书馆为外科病房,书库为手术室及药库。

这期间馆藏损失达17万5千余册。

到解放前夕,馆藏仅有41万余册。

1948年12月15日,随着清华大学的解放,图书馆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1952年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清华大学由一所综合性大学调整为工科大学,所有文、理科及一部分工程技术院、系被调整到其他院校,相关图书资料也被调拨出去,至1958年共向外校调拨图书18万余册。

但所幸的是馆藏的30万册珍贵古籍善本及甲骨文、青铜器等一批珍贵文物,在时任校长的蒋南翔指示下被保留了下来。

为适应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程大学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图书馆对馆藏结构进行调整和改造,重点采集工科类图书。

中国图书馆:中国图书馆的发展历程简述中国图书馆

中国图书馆:中国图书馆的发展历程简述中国图书馆

中国图书馆:中国图书馆的发展历程简述中国图书馆话题:中国图书馆和文化中国文化文化大革命新文化图书馆藏书楼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 2004年第5期(总第82期)其他中国图书馆的发展历程简述于伟艳(黑龙江省民族干部学院图书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要]本文回顾了中国图书馆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图书馆发端于奴隶社会,成熟于封建社会,文献流通量小,重藏轻用,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近代图书馆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对文献藏用并重。

现代图书馆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全面开放的信息系统。

未来的图书馆是无纸社会的产物,是没有围墙的图书馆。

本文认为,今天的图书馆是由昨天的藏书楼发展而来的,图书馆的存在形态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在社会变革的挑战面前,图书馆只有与时俱进,才是求生存、求发展的惟一途径。

[关键词]中国;图书馆;建设历程[中图分类号]G25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2004)05-0124-03巍巍中华,浩浩五千年文化,其中图书馆就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古代的藏书楼到现代的图书馆,风雨兼程地走过了几千年,它前进的每一步都渗透着图书馆人的心血与汗水,图书馆的建设历程犹如一副壮美绝伦的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感慨万千。

文津阁,,),或/观0(东汉的东观),或叫/堂0、/斋0、/院0等,虽然它们的名称各不相同,但其作用都是一样的,用/藏书楼0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它们对文献的保存是重藏轻用,只有上层的统治者才可以享用,而普通的民众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图书馆的发展是非常缓慢的,特别是在金、元两代图书馆没有大的发展,民族矛盾及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极大地阻碍了图书馆的发展。

到了明代,私人藏书的兴起又推动了图书馆的建设发展,私人藏书楼棋布林立,这些精美典雅的建筑,这些知识的宝库,在文人墨客的心里占有重要的位置,也是他们极为向往的读书学习场所。

到了清代,官府藏书楼、私人藏书楼的规模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

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
跨国合作项目
通过与国外高校图书馆建立合作关系 ,开展跨国合作项目,共同推进学术 研究与知识传播。
图书馆社区化发展
社区服务功能拓展
高校图书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参与社区服务,为周边居民提供学习、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支持 。
与社区共建共享
通过与社区共建共享图书馆资源和服务,促进高校与社区的互动与融合,推动区域文化和社会发展。
作与资源共享。
02 03
合作内容
各高校图书馆共同制定资源采购计划,建立统一的检索平台,实现资源 共享和通借通还。同时,开展馆际互聘、联合培训等活动,加强人员交 流。
成果与影响
通过合作与共享,各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提高了资源利 用率。同时,合作还促进了各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地区高等 教育的发展。
服务对象多元化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不再局限 于本校师生,还面向社会开放, 为更多人提供学习资源和信息服 务。
资源类型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纸质图书,高校图书 馆还提供各种数字资源、多媒体 资源以及特色馆藏资源,满足用 户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图书馆国际化发展
国际交流与合作
高校图书馆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 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图书资源、管 理模式和服务理念,提升自身国际化 水平。
案例三:某创新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探索
服务模式创新的背景
面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多样化,某高校图书馆意识到需要进行服务模式的 创新。
创新实践
该图书馆引入了智能技术,如自助借还书系统、智能导览机器人等,提供24小时免费热 水、充电、无线网络等便利设施,以及创客空间、学术研讨室等新型服务空间。
未来图书馆的建设策略与建议
加强数字化建设
高校图书馆应加大数字化建设的投入,丰富数字资源,提升数字化服 务水平,满足师生远程访问和在线学习的需求。

大学图书馆建筑的六十年变迁

大学图书馆建筑的六十年变迁

新 中 国的大学 图 书馆 建 筑 6 0年 , 经历 了起 步 、 停 滞 、 展等几 个 阶 段 , 进 入 2 发 而 1世 纪 前后 的 十余
年间 , 是在跨 越 与创新 的道路 上迅 跑 。 更 图书馆建筑 的跨 越与 创新包 括 外形 与 内涵 两方 面; 变迁 有顺应 发 展 潮 流 的方 面 , 有 非 理 性 、 实 也 不
中 国人 民大 9 2 2 9 l 5 4 8 学 图 书馆
对6 0年来 大 学 图 书馆 建 筑 的发 展 变迁 加 以全
面审视 , 总结经 验教 训 , 当然是很 有 好 处 的。 限于 能 力 与水平 , 本文 只 能作简 略 回顾 与初 步探讨 。
华东 师范 大 9 3 1 5 ≈ 学 图 书馆
大 学 图 书 馆 建 筑 的 六 十 年 变 迁
北 京 师范 学 9 3 5 2 1 0 8 1 6 9 O 0 0 0 院 图 书馆 北京 外交 学 9 4 1 7 1 6 l 6 7 4 2 院 图 书馆
北京 化 工 学 9 4 4 0 1 6 2 0 院 图书 馆
图 书馆
3 O 0 C


15 、99 9415 扩建 . 共 99 嘲 O4
华南 工 学 院 9 4 8 5 6O 1 5 8 0 0
1O 0

5 3


南开 大 学 图 1 5 1 2 7 3 O 1 0 9 6 0 8 1 O O 书馆
1 1 5  ̄1 6 9 0 9 0年代 的大学 图书馆 建筑 解放 后第一 座新 建 的大学 图书馆 是 中 国人 民大 学 图书馆 , 建 于 1 5 始 9 0年 , 9 2年 竣 工 ,9 3年 投 15 15 入使 用 。图 书馆 建 筑 面 积 2 9 , 一 座 “ ” 4 8m。 是 工 字 形平 面 的平 房建 筑 , 书库在 中央 , 内部 为南 北 2个 其 出纳 台 、 4个 阅览 室 , 有 办 公 区 , 出纳 台为 普 通 还 南

图书馆的历史与发展

图书馆的历史与发展

中国图书馆的历史
封建社会的藏书楼战 国至清代末叶,中国长期 的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的 巩固,促进了官府藏书体 系的形成、发展和兴盛。 写本书的盛行和印刷术的 推广,学术文化的繁荣, 促使私家藏书连绵不绝。 宗教的传播,为佛寺、道 观藏书提供了有利条件。 书院的创立和发展,促成 了书院藏书系统的建立。
西方图书馆史
中世纪的图书一般都是羊皮书。图书 馆对于图书的出借非常严格,因为图书的 增加只能靠抄写,书价昂贵。图书馆常将 图书用铁链锁在书架或书桌上。图书目录 类似于财产登记簿,较为简单。
早期的大学图书馆
从12世纪起,欧洲各大城市陆续出现 了大学,如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法国巴 黎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初期的大学图 书馆规模都不大,藏书主要是靠抄写或赠 送。例如,英国外交官、藏书家R。de伯里 去世时把全部藏书赠给母校牛津大学,他 生前写有一部带有中世纪色彩的图书馆理 论书《爱书》(1344)。
古罗马的图书馆
凯撒在世时,曾委托瓦洛筹 建一所类似于亚历山大图书馆的 大图书馆,后由于凯撒被刺,计 划落空。几年之后,其部下G.A. 波利奥在罗马城的自由神庙建立 了罗马第一所公共图书馆。
古罗马的图书馆
罗马历 代皇帝尤其是 奥古斯都、图拉 贞等,都致力于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其中 最大的是图拉贞于公元 113年建立的乌尔 皮亚图书馆。古罗马的图书馆一般分为两 部分──希腊文图书部和拉丁文图书部。据 古代旅行指南《罗马奇迹》记载,公元 4世 纪初,仅罗马一城就有28所公共图书馆。
帕加马图书馆
在希腊化时期,小亚细亚(今土耳其)帕 加马王国的帕加马图书馆可与亚历山大图 书馆相媲美。帕加马的历代国王试图使它 超过亚历山大图书馆。国王欧墨涅斯二世 广泛网罗学者到帕加马,并一度试图劫持 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埃及国王为阻碍帕 加马图书馆的发展,严禁向帕加马输出埃 及的纸草。

百年中国图书馆建筑文化简述

百年中国图书馆建筑文化简述

百年中国图书馆建筑文化简述李明华图书馆建筑是典型的文化建筑,它有着丰 富的文化内涵。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技术 的进步,特别是图书馆服务与管理模式的变化,使得百年来中国图书馆建筑文化不断发展与变化,对中国近现代图书馆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着独特的作用。

-图书馆理念与图书馆建筑文化图书馆建筑文化涉及图书馆理念及图书馆建筑理念。

图书馆建筑实体是为图书馆的使 用要求而建造。

图书馆建筑文化与图书馆文化 本身有很大的关联。

对图书馆的职能、服务对 象等方面的理解与要求在变化着,因而对图书 馆建筑的要求也在不断调整之中。

20世纪初中 国的图书馆建筑功能比较简单,能收藏几万册 图书、供几十人同时阅览。

100年之后,赋予图 书馆许多职能,出现了现代图书馆理念:图书 馆的社会职责是积累文化、传播知识,要承担 人类的知识信息资源供社会广泛共享的重任; 图书馆是传播先进文化重要基地,是一个国 家、地区文化发展的标志;图书馆是人与知识、读者与馆员、社会成员之间的交流场,成为一 个文化中心。

正是由于这些新图书馆理念的逐 步确立,图书馆建筑理念也大大拓展了。

图书馆建筑文化有着多方面的内涵,包含 着人与建筑的关系,建筑形制与风格、技术与 设施、环境与氛围,及其所体现的服务精神、管 理模式,它所蕴含的文化积淀。

图书馆建筑文 化具有文化性、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每座 图书馆建筑各有其个体特征,参与创造着、又 显示着某一时代、某一地域、某种设计理念、某 种形制和风格、某类服务管理模式的共同特性。

图书馆建筑文化是由以下这些方面组成的:政府部门对图书馆建筑的有关规章、图书 馆建筑的规范、关于图书馆建筑的理念、在图书馆建筑中人与建筑的关系、图书馆建筑与周 边自然环境、图书馆建筑内外的文化特色、图书馆建筑的形制与风格、建筑布局与图书馆服 务模式、技术与设施的变化与影响、图书馆建 筑的改造及文化氛围再创造,等等。

二.清末民初的图书馆建筑20世纪初最早专门建造的图书馆当推绍兴的古越藏书楼,此建筑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动工,1903年建成,1904年正式对外 开放。

大学图书馆建筑的六十年变迁

大学图书馆建筑的六十年变迁

大学图书馆建筑的六十年变迁作者:李明华来源:《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年第04期摘要新中国大学图书馆建筑60年来经历了起步、停滞、发展等阶段,在新世纪走上跨越与创新之路,回顾其变迁,可以知发展、取教训、展未来,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

建议重视绿色建筑研究,修订规范,各省市自治区都来回顾大学图书馆建筑60年的变迁。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图书馆建筑1949~2009新中国的大学图书馆建筑60年,经历了起步、停滞、发展等几个阶段,而进入21世纪前后的十余年间,更是在跨越与创新的道路上迅跑。

图书馆建筑的跨越与创新包括外形与内涵两方面;变迁有顺应发展潮流的方面,也有非理性、不实用的方面。

对60年来大学图书馆建筑的发展变迁加以全面审视,总结经验教训,当然是很有好处的。

限于能力与水平,本文只能作简略回顾与初步探讨。

11950~1960年代的大学图书馆建筑解放后第一座新建的大学图书馆是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50年,1952年竣工,1953年投入使用。

图书馆建筑面积2498m2,是一座“工”字形平面的平房建筑,书库在中央,其内部为南北2个出纳台、4个阅览室,还有办公区,南出纳台为普通中外文图书外借,北出纳台负责全校教材的出借,当时全校学生所用教材都是由图书馆负责提供的。

书库用木质材料隔成2层,可藏图书20万册。

此馆舍一直使用到1980年。

这座校区保存最完整的平房建筑已经整修并作为永久性保留建筑加以保护,现作为“学生活动中心”使用。

这座建筑在中国图书馆建筑史上有着特殊意义。

1950~1960年代建造的大学图书馆建筑见诸记载的不多,见表1。

旧中国留下的高等教育基础非常薄弱,1952年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1950年代新建了一批高等学校,但解放之初百废待举,把图书馆建筑提上日程往往是多年以后的事。

1956年全国高校为227所,据176所高等学校图书馆统计,馆舍面积为23.3万m2,平均每馆面积为1324m2。

1950~1960年代所建为数不多的大学图书馆建筑,大体上有以下共同点:(1)沿袭旧制,阅藏分离。

我国图书馆建筑发展概述

我国图书馆建筑发展概述

我国图书馆建筑发展概述
李良平
【期刊名称】《图书情报论坛》
【年(卷),期】1994(000)003
【摘要】探讨图书馆建筑这一课题,有必要对我国图书馆建筑的由来及其发展作些概述。

图书是人类文化的积累与结晶,图书馆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图书馆起源甚早,在那时不叫图书馆这个名词,都常用亭、台、楼、阁、斋、堂、居、殿、室等之类的名称。

这些古代不同名称的藏书处所,解放后,才统一
地改名为图书馆这一名词。

下边就其历史资料与实物对中国古代、近代与现代图书馆建筑进行考察。

【总页数】6页(P68-72,29)
【作者】李良平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8.91
【相关文献】
1.国内外绿色建筑发展概述及我国绿色建筑分析 [J], 武文杰;李素芳
2.30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发展概述 [J], 张联民
3.国内外绿色建筑发展概述及我国绿色建筑分析 [J], 武文杰;李素芳;;
4.全过程工程咨询背景下我国建筑策划发展概述 [J], 张维
5.我国图书馆协作发展概述 [J], 陈源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学图书馆史述略

大学图书馆史述略

作者: 黄青廉
出版物刊名: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页码: 112-114页
主题词: 大学图书馆工作;藏书楼;传统图书馆;图书馆学专业;高等学校图书馆;图书馆事业;社会主义;总结历史经验;图书情报;自身发展
摘要: <正> 我国大学图书馆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研究它的发生发展史,对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服务,将有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图书是伴随着生产的发展而产生,而古代学校图书馆则是伴随着古代学校的产生而随后出现的。

殷商时期已有学校。

①到了西周开始有了大学校,名曰“辟雍”又称“学宫”。

②但“古代惟。

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历史与发展

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历史与发展

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历史与发展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中国最大的图书馆,也是世界顶尖的图书馆之一。

它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包括纸质图书、电子图书、期刊、报纸等,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

在近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国家图书馆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和发展,不断推进新技术、新服务、新模式,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历史沿革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成立可以追溯到1909年,当时北洋政府创立了京师图书馆,创始人是梁启超。

在此基础上,1931年成立了民国图书馆,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古籍,成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藏书最丰富的图书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民国图书馆改名为中国国家图书馆,同时成为新中国成立後中央重要的文化机构。

1958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开始大规模建设,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之一。

在建馆初期,中国国家图书馆开展了大规模的海内外搜集书籍的运动,其中包括了中外各类出版物、地方志、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图书、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民间出版物等,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1973年,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馆舍始建新址,2019年,新馆舍竣工后,中国国家图书馆重归于位,恢复了它的地位和荣誉。

二、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建筑与藏书中国国家图书馆的现代化建筑规模宏大,总建筑面积达17万平方米,这座图书馆被誉为“世纪之馆”,展现出我国现代文化建设的成就。

同时,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书量也在不断增长,目前,它的藏书已经超过了4224万册,其中珍贵古籍就有300多万册,主要涵盖古代汉、藏、满、蒙、维吾尔等民族文字文献和各胡同流变等珍贵专著以及海内外各类专业书籍,几乎涵盖了中外所有的学科门类。

三、中国国家图书馆的科研成果中国国家图书馆也是中国图书情报界的重要科研机构,开展了大量创新性的研究工作,攻克了一批关键领域技术难题,打造出了许多世界一流的创新成果。

其中著名的科研项目包括“人民文学出版社新文化运动书目整理工程”、“中国现代文献研究与整理工程”、“中国古籍善本数字化技术研究与资源构建”等。

30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发展概述

30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发展概述

30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发展概述张联民【摘要】30余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历经基础建设、大发展和转型发展三个时期,由传统走向现代,由单一走向合作,由手工走向自动化.当前,高校图书馆正面临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以及新技术对图书馆管理的革命.【期刊名称】《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5)003【总页数】5页(P120-124)【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发展;概述【作者】张联民【作者单位】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江苏,太仓,2154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5从1978年至今30余年来,高校图书馆由传统走向现代,由单一走向合作,由手工走向自动化,有了长足发展和明显变化。

当前,高校图书馆面临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以及新技术对图书馆管理的革命。

下面试对30余年来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历程予以总结,作为应对未来的理论和思想依据。

一、1978-1987,高校图书馆工作基础建设时期1978年12月,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此后,全国高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高校图书馆事业也随之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

1981年9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会议,制订并于同年10月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是我国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新起点,充分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要求,有力地促进了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条例》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图书、资料、情报中心。

”[1]27高校图书馆以图书、资料、情报工作为教学、科研服务,是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收集、加工、贮存大量的文献资源,既是教师、科研人员进行教学、研究工作的重要保障,又是学生配合专业学习、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的第二课堂。

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坚持为教学、科研服务,积极配合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宣传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战略方针,为培养“四有”人才、发展教育科学事业做贡献。

国家图书馆的前世今生

国家图书馆的前世今生

国家图书馆的前世今生作者:马丽来源:《北京广播电视报》2018年第15期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是京师图书馆在北京紫竹院公园的东北角,有一组恢弘壮丽的建筑群。

这座建筑就是中国国家图书馆一期馆舍大楼,它是北京地标性建筑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界的地标。

中国国家图书馆最早产生于清朝末年的“预备立宪”。

1909年9月9日,清朝军机大臣、学部尚书张之洞奏请宣统皇帝,请求建立一座国家级图书馆,这就是国家图书馆的前身——京师图书馆。

馆址坐落在什刹海北岸的广化寺。

据统计,京师图书馆最早的藏书有善本书880部,阅览书4544部,加上敦煌遗书8662卷。

这些藏书基本上至今还都珍藏于国家图书馆,绝大多数堪称无价之宝。

这其中比较值得一提的是,有着两百三十多年历史的文津阁《四库全书》和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永乐大典。

辛亥革命以后京师图书馆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接管。

由于广化寺条件简陋,面积有限。

1917年1月26日,教育部将其搬迁到方家胡同国子监南学旧址。

此时馆藏图书已经增长到13.6万册。

北伐战争之后北洋政府解体,1928年6月京师图书馆被南京国民政府接管,改名国立北平图书馆。

1929年1月10再次迁址至中南海居仁堂。

1931年国立北平图书馆文津街馆舍正式落成,揭开了国家图书馆新的一页。

文津馆馆舍是国家图书馆历史上第一次有了专门为其建设的专业馆舍。

新馆具备藏书50万件册的能力,可容纳200位读者阅读。

阅览室与书库间设有运书机,大书库的书架均是钢架结构,设备在当时堪称一流。

著名学者夏曾佑、梁启超、蔡元培等都曾经在这里担任过馆长。

到了1949年解放前夕,国立北平图书馆的藏书已达140余万册,也抢救陛地收藏了不少孤本、善本图书,为保护中国文化做出不少贡献。

解放后,北平图书馆被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接管。

1951年6月更名为北京图书馆,归文化部领导。

由于种种原因,北京图书馆在文津街这个地方一待就是20多年。

那时候北京图书馆平均每年要增加50到60万册图书的馆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高校图书馆建筑发展简史
摘要:通过参阅大量参考文献,总结我国高校图书馆建筑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具体论述了国内外大学图书馆建筑的发展概况。

首先重点介绍了国外大学图书馆建筑的发展历史。

其次又分萌芽、发展、变革三个阶段详细介绍了我国高校图书馆建筑产生和发展,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建筑发展的三个阶段进行对比分析。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

伴随着文字的产生相应的出现了文献,将人类的经验和知识用文字记录下来以供利用,同时为人类知识积累,交流,继承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当人们认识到需要对已产生的文献进行有序的收藏和保护以便长久保存和利用时,最早的图书馆便产生了。

十九世纪前图书馆建筑的发展
在文明起源最早的四大文明古国中,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

考古发现,约公元前3000在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朝的一座寺庙废墟,就有大批泥板文献被集中在一起成为己知最旱的图书馆。

公元前7世纪亚述巴尼拔国王在尼尼微建立了藏有大约万块泥板文献的皇宫图书馆。

古埃及最迟在古王国时期就有了王室图书馆和寺院图书馆。

古代希腊、罗马时期也都有为奴隶主阶级及其贵族知识分于保存资
料的图书馆。

古罗马的公共图书馆大多与神庙毗连,富丽豪华,宏伟壮观。

馆内设有阅览厅、柱廊,有的馆内设有会堂和演讲厅。

这时的图书馆馆藏有限,规模不大,藏阅一体,功能简单,但却极度豪华。

如弗塞斯图书馆和提姆加德图书馆。

12世纪欧洲现了中世纪的大学。

大学图书馆逐步建立并发展起来。

初期的大学并没有设置图书馆,教师们有少量藏书,学生通过向教师或书商租借来解决教科书的需求问题。

这样,大学附近便逐渐出现了一些“租赁图书馆”。

随着大学规模的扩大,同一院系的学生开始有组织地共享某些书籍。

这些书籍由学生集资购买或抄写,或由毕业生和大学教育赞助人予以馈赠。

各院系开始掌管若干教学用书,大学的缮写室与图书室便取得了相应的发展,于是大学图书馆逐步建立并发展起来了。

法国巴黎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的图书馆被视为欧洲大学图书馆的先驱,[1]它们成立于13世纪,馆内大部分藏书都是由私人藏书家捐赠。

悠久的历史及丰富的藏书使这两所图书馆成为国外大学中最著名的图书馆之一。

由于图书馆的作用日显重要,后来大部分学院都是一建校就有了自己的图书馆,欧洲许多大学也都依照它们的模式建立了图书馆。

随着大学在欧洲的普遍兴起,图书馆逐渐成为大学里必有的设施。

从13世纪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大大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知识的广泛传播。

同时,源于我国的造纸术与印刷术传到了西方,促进了书籍出版事业的发展。

这些新的潮流与状况,为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欧洲一些大学逐渐掀起了建造图书馆的热潮。

这些大学图书馆在建筑形式上一般是以教堂或修道院的图书室为蓝本,在建筑的功能布局上比较讲究实用。

由于藏书量不多,规模都不大,平面也非常简单:一间长方形的阅览室,走道位于中间,两边书架垂直于墙面而列排,书架之间夹放着座位,墙面的开窗置于书架之间,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幽静隐蔽的空间。

例如英国三一学院图书馆就是这种布局的典型代表,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麦尔通图书馆也是这样布局的。

这种最初的古老式“开架阅览”很受当时入们的喜爱,这种藏、阅空间合一的图书馆一直延续了好几个世纪。

近代图书馆建筑的飞跃
19世纪以后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滚筒印刷术的广泛使用,使出版物迅速增加,在馆藏和读者日益增多的情况下,业务管理和服务工作也逐渐复杂起来。

促使图书馆对管理方式进行了重大改革。

从传统的以藏为主,藏阅合一向藏阅并重、藏阅分离转变,也就是逐步形成阅览与藏书分别占用建筑空间,出现了单独的书库空间和中央大厅式的阅览室,两者通过借书出纳空间相联系。

这样在建筑空间布局上
形成了“藏、借、阅”相互分离的三部分,后来这种布局成为近代西方大学图书馆建筑的传统型制。

典型的实例有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和法国国家图书馆。

现代图书馆是从20世纪开始出现。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知识的爆炸性增长,促使了知识载体的繁衍、提高和大量增加,也促使图书馆专用设备的产生和推广应用。

同时,还极大的刺激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求,馆内藏书的利用率极高,因此把部分常用工具书移到阅览区实现开架阅览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仅经过短暂历史时期的近代图书馆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这样的形势变化。

以1933年修建的美国巴尔的莫图书馆为代表公共图书馆,在平面布局上首先突破了这种形式。

藏、阅空间重新合并。

平面布局上突破了空间的固定分隔,以大柱网、大空间适应了使用上的灵活性;采用了“藏阅合一”的管理方式,大量实行开架借阅,促使原有相互分离的“藏、借、阅”三大空间重新整合为一体;基本书库大大压缩或根本取消。

随后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使人类文明逐步进入到了电子时代和信息时代,在现代化技术、设备相继引入使用之后,更加显示出这种建筑布局方式的优越性,因而取得了广泛的承认。

为了满足图书馆功能和人们需求的变化,一种称为“模数式设计”的图书馆设计方法应运而生了。

这种模数式图书馆的使用极其灵活,其特点是:建筑完全由柱子承重,又用
统一的柱网、统一的层高、统一的荷载,天棚连成一片,可按需要灵活隔断;楼梯、风道、设备管井等尽量集中或设在边墙外,以获得更大的无障碍的空间,大多采用空调,并使风口、照明灯具等均匀分布在每个柱网单元里,以保证隔成小间也能获得气流和照明。

自战后修建的第一批这种形式的图书馆以来,大多数大学间书馆都采用这种形式
萌芽阶段
中国最早的文献形态,是公元前14——前11世纪商代后期的甲骨文献和金文文献。

商代设有史官,掌管记录统治者的言行及重大事件的图书档案。

据挖掘与考古研究,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遗址下,发现了保存大量甲骨卜辞的库房,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皇家档案馆与图书馆。

周代除王室有收藏文献的库室外,各诸侯国也有本国的文献库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