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古诗四首》主题阅读 王安石推敲的故事 北京版
推敲的故事
推敲的故事推敲的故事(精选8篇)推敲的故事篇1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
有一天,他骑着毛驴外出,在路上一面走,一面作诗,其中有两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反复地吟诵这两句诗,还用手做着推敲的姿势,是“推门”好呢,还是“敲门”好呢他一时定不下来。
这时候,文学家韩愈经过那里。
按当时规定,官员来了,行人都要让路。
但是贾岛仍然在低着头吟诗,不觉一头撞到了韩愈的仪仗队里。
公差立刻把贾岛从驴背上拽下来,推到韩愈眼前。
贾岛只好把作诗的事讲了。
韩愈听后不仅仅没有责备贾岛,反而笑着对贾岛说:“还是‘敲’字好啊!”这个故事之后构成了一个词语,叫“推敲”。
意思是在文字上再三琢磨修改。
“反复推敲”就是反复琢磨,一再修改。
和“推敲”相近的还有“斟酌”这个词,和“字斟句酌”的成语。
推敲的故事篇2“春风又绿江南岸”(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传说,王安石在写这句诗句时,在原稿上以前换过许多字,先用“到”,又改作“过”,后改作“入”,再改作“满”,都不合意,修改了好多次,最后才选定了这个“绿”字。
这个“绿”字用得很好,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地写出来了,给人以动的感觉。
这句诗是写景,触景生情,为下句的抒情做了很好的铺垫。
推敲的故事篇3云破月来花弄影”(宋张先《天仙子》)。
这句词词少意丰,一语三折。
“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字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
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推敲的.故事篇4有个叫齐已的和尚,对诗文很有兴趣。
他早就仰慕郑谷的才名,就带着自己写的诗稿,前来拜会。
齐已把诗稿一首一首地请郑谷看。
郑谷读到《早梅》这首诗时,不由得沉思起来。
文言文《推敲》阅读理解答案
文言文《推敲》阅读理解答案要想快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需要同学们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的。
《推敲》是一篇文言文,很多同学在进行文言文阅读的时候总是容易被其文言句式给难住了。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是“推敲阅读答案”推敲阅读答案初赴举京师。
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始欲“推”字。
又欲作"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己。
俄为左右拥至尹前。
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
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矣。
”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推敲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做什么事都要反复琢磨,斟酌,要精益求精。
1. 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遂于驴上吟哦(歌唱)B.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不时地)C.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伸出手)D.遂并辔而归(骑着马一同走)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日于驴上得句云…… ② 炼之未定③观者讶之④岛具对所得诗句3.下面句中加点“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退之立马良久之B.何陋之有C.久之,目似瞑D.怅恨久之4.这篇短文作者意在赞扬贾岛什么精神?5. 韩愈认为“作敲字佳”,请你说说理由。
6. 下面是唐代贾岛五言律诗《题李凝幽居》,请在横线上写出正确的句子。
闲居少邻并,草径人荒园。
_______, _________。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推敲阅读答案由店铺整理,仅供参考:1.A2.①想到②锤炼,此指反复思考③惊讶④详细3.B4.赞扬了贾岛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精益求精的精神5.“敲”能出声与“月下”宿鸟的宁静氛围形成对比6.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以上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推敲阅读答案,仅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旨在让同学们更好的把握《推敲》这篇文章的重点内容,并有所启发和收获。
相城区XX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古诗四首拓展学习采莲曲王昌龄北京版
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赏析: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第七单元测试卷一、积累与运用。
(44分)1.读拼音,写词语。
(8分)2.选择题。
(9分)(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D)(2分)A.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B.有戴嵩《牛》/一轴.C.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D.今乃/掉/尾而斗。
(2)选择下面加点字“绝"的正确解释。
(填序号)(3分)“绝”在字典里的解释有:A.断绝;B。
完全没有了;穷尽;C.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D.独一无二的,没有人能赶上的;E。
气息中止,死亡;F。
绝对。
绝.无此意(F) 绝.处逢生(C) 破琴绝.弦(A)悲痛欲绝.(E)堪称一绝.(D)斩尽杀绝.(B)(3)下列诗句中与“伯牙鼓琴”无关的一项是(B)(2分)A.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
B.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C.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
D.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4)下列没有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句子是(D)(2分)A.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山东省济南市中心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古诗四首》拓展学习 登飞来峰(王安石) 北京版
课件出示:
____让生活更美好
微笑诚信梦想创意
运动集邮旅行种花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作文:童年趣事
2
2
评价修改,完成习作.
投影片
小黑板
录音机
1.学生继续作文,教师巡视指导,掌握习作情况。
2。能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感,情感真挚。
1.激发写作热情
让学生展开交流讨论:微笑、诚信、梦想、创意、运动、集邮、旅行、种花……是什么让你的生活更美好?这些你喜欢的事物带你给什么感受?对你有什么帮助?在此基础上切入写作,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迸发学习激情。
2。指导写法
以《竹节人》为例,带领学生品味经典,学习本文作者的写作手法,在此基础上学以致用,帮助学生搜索生活素材,激发情感,动笔写真事、诉真情。
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诗话总龟《推敲》原文及翻译译文
诗话总龟《推敲》原文及翻译译文1、诗话总龟《推敲》原文及翻译译文诗话总龟《推敲》原文及翻译诗话总龟原文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
俄为左右拥止尹前。
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
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
”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译文贾岛初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
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不停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围观的人对此感到惊讶。
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
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拥到韩愈的面前。
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
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
”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好几天不舍得离开。
(韩愈)因此跟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2、《袁彦伯作《北征赋》》原文及翻译译文《袁彦伯作《北征赋》》原文及翻译世说新语原文:桓宣武①命袁彦伯②作《北征赋》,既成,公与时贤共看咸嗟叹之。
时王珣在坐,云:“恨少一句,得‘写’字足韵③当佳。
”袁即于坐揽笔益云:“感不绝于余心,溯流风而独写。
”公谓王曰:“当今不得不以此事推袁。
”(刘义庆《世说新语》)【注】①桓宣武:指桓温。
②袁彦伯:袁宏。
任桓温的记室参军时随桓温北伐。
③足韵:补足一韵。
译文:桓温叫袁彦伯作一篇《北征赋》,赋写好以后,桓温和在座的贤士一起阅读,大家都赞叹写得好。
当时王珣也在座,说:“遗憾的是少了一句。
如果用‘写’字足韵,就会更好。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古诗四首》主题阅读王安石推敲的故事北京版
王安石“推敲”的故事王安石是抚州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当宰相后,决心改革,推行新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坚决反对,没几年就被罢了官。
他在京城闭居无聊,决意回南京去看看妻儿。
第二年春天,王安石由汴京南下扬州,又乘船西上回金陵,路过于京口到了隔江相望的瓜洲时,船靠码头,不再走了。
他站在船头上,极目西望,但见青山隐隐,江水滔滔,春风绿野,皓月当空,触景生情,更加怀念起金陵钟山的亲人来了。
他走进船舶,拿出纸笔,略一思索,就写了一首题名《泊船瓜洲》的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
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
“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
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
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
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
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
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
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
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
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
后来许多谈炼字的文章,都以他为例。
《推敲》阅读答案
《推敲》阅读答案篇一:推敲《诗话总龟》阅读答案及翻译推敲《诗话总龟》【原文】贾岛初赴举,在京师。
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
俄为左右拥止尹前。
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
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
”遂城里。
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想用“推”字(来替换“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咏,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姿势。
(行人)看到贾岛这个样子都很惊讶。
当时韩愈提任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推敲敲)的手势。
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
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
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
”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议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有好几天。
(韩愈)因此跟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阅读训练】1.下面句中加点“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退之立马良久之B.何陋之有C.久之,目似瞑D.怅恨久之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日于驴上得句云??②炼之未定③观者讶之④岛具对所得诗句云句方面精益求精的精神。
篇二:推敲的故事阅读答案推敲的故事阅读答案阅读题:1.从文中找合适的词语分别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1)对眼前的景物有所感触,临时发生性质而创作。
()(2)十分合适()(3)只考虑文字是否妥当。
()(4)鲁莽冒失。
()2.韩愈认为“敲”字比“推”字好的原因是:A:__________;B__________。
3.你认为“僧敲月下门”与憎推月下门”哪个更好?为什么?参考答案:1.(1)即兴(2)妥帖或恰当(3)斟酌(4)莽撞2.A:敲表示你是一个懂礼貌的人。
古人推敲故事
古人推敲故事
杜甫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卢延让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古人做诗,反复推敲,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故事一:“推敲”的故事可谓流传久远。
诗人贾岛有一次骑着跛驴去拜访朋友李余,一路上搜索诗句,终于得了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反复吟诵了几遍,又想将“推”改为“敲”,他犹豫不决,于是在驴背上做推敲的姿势,惹得路上的人又好笑又惊讶。
正在他想得入神的时候,跛驴冲撞了时任长安最高长官的韩愈的车骑。
韩愈知道了原委后,不但不治他的罪,还和他一起想,最后认为还是“敲”字佳。
后人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故事二:《泊船瓜洲》是王安石诗歌的代表作,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广为人们传诵。
有家人藏有这首诗的诗稿,拿来一看,发现该句中的“绿”字,诗人一改再改。
初云“到”,后圈去,注曰:“不好”;后改为“过”,复圈去;又改为“入”,旋改为“满”,先后改了十多次,始定为“绿”。
为什么呢?“绿”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色彩鲜明,唤起江南一片春色,唤起联想,引起游子思归的念头,与下文的“明月照我还”密切呼应。
故事三: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是大文豪苏轼游庐山所作,历来为人们所赞赏。
但据《东坡志林》,第二句原为“到处看山山不同”,后来才改为“远近高低各不同”。
“到处看山”,不仅意思与第一句重复,而且语言平平,读来乏味,改为“远近高低”,既再现了庐山的特点,又代表了不同的角度,意蕴无疑丰富得多,诗意也更加浓厚。
………………。
《推敲》阅读答案
《推敲》阅读答案篇一:推敲《诗话总龟》阅读答案及翻译推敲《诗话总龟》【原文】贾岛初赴举,在京师。
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
俄为左右拥止尹前。
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
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
〞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译文】贾岛初次参加科举,往京城里。
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想用“推〞字〔来替换“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咏,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姿势。
〔行人〕看到贾岛这个样子都很惊讶。
当时韩愈提任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推敲敲〕的手势。
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
贾岛详细地答复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
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
〞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议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有好几天。
〔韩愈〕因此跟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阅读训练】1.下面句中加点“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退之立马良久之B.何陋之有 C.久之,目似瞑 D.怅恨久之2.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日于驴上得句云?? ② 炼之未定③观者讶之④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 3.这篇短文作者意在赞扬贾岛什么精神?答::1.B 2.①想到②锻句方面精益求精的精神。
篇二:推敲的故事阅读答案推敲的故事阅读答案初赴举京师。
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始欲“推〞字。
又欲作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己。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古诗四首》教学设计北京版
《古诗四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1.自学生字,借助字典或注释了解每首诗的意思。
2. 有感情朗诵古诗,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背诵。
能力:1.运用展开想象的方法,感受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激发学生课外搜集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自学古诗,了解诗意,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背诵。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感受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激发兴趣1.培根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读诗使人灵秀。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四首”,去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2.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是什么?谁来给大家说说(屏幕出示:学习古诗方法:知诗人、解诗题;诵诗句、析诗意;悟诗情、吟诗文)今天我们继续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学习古诗。
3.孩子们,你们知道我国诗词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在什么时候吗?(唐宋时期)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南宋时期的两首诗《示儿》和《题临安邸》,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首《示儿》。
二、自由读诗,了解背景1.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2.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相机评价引导。
3. 知诗人、解诗题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700多年前,85岁的诗人陆游重病在床,在即将离开人世之际,给儿子留下的一份特别的遗嘱。
出示陆游资料。
了解背景:历史上的南宋是宋王朝的衰亡时期,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梁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
朝廷向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建立了南宋政权。
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
生活在战乱频仍、国破家亡之中的陆游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
三、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1.自读古诗,借助书后的注释或自己的工具书,了解诗意,体会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书上批注,圈划,并认真思考,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2.合作学习。
(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与同学共享你的学习收获,也可以恳请同学帮助你解决刚才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推敲的阅读答案
推敲的阅读答案为帮助大家更容易了解推敲,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推敲的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推敲的阅读答案1推敲《诗话总龟》贾岛初赴举,在京师。
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
俄为左右拥止尹前。
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
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
”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1、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遂于驴上吟哦(歌唱)B、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不时地)C、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伸出手)D、遂并辔而归(骑着马一同走)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日于驴上得句云…… ② 炼之未定③观者讶之④岛具对所得诗句3、下面句中加点“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退之立马良久之B、何陋之有C、久之,目似瞑D、怅恨久之4、这篇短文作者意在赞扬贾岛什么精神?5、韩愈认为“作敲字佳”,请你说说理由。
6、下面是唐代贾岛五言律诗《题李凝幽居》,请在横线上写出正确的句子。
闲居少邻并,草径人荒园。
_______, _________。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答案:1、A2、、①想到②锤炼,此指反复思考③惊讶④祥细3、B4、赞扬了贾岛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精益求精的精神5、“敲”能出声与“月下”宿鸟的宁静氛围形成对比6、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推敲的阅读答案2同学们,大家知道“推敲”一词是怎么来的吗?是的,就是出自于一篇古文——《推敲》,《推敲》是一篇文言文,很多同学在进行文言文阅读的时候总是容易被其文言句式给难住了。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是“推敲阅读答案”,要想快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需要同学们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的——推敲阅读答案,赶紧练习一下。
初赴举京师。
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推敲文言文阅读答案]推敲
[推敲文言文阅读答案]推敲(1)[推敲]《推敲》阅读答案初赴举京师。
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始欲“推”字。
又欲作"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己。
俄为左右拥至尹前。
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
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矣。
”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推敲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做什么事都要反复琢磨,斟酌,要精益求精。
1.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遂于驴上吟哦(歌唱)B.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不时地)C.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伸出手)D.遂并辔而归(骑着马一同走)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日于驴上得句云。
②炼之未定③观者讶之④岛具对所得诗句3.下面句中加点“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退之立马良久之B.何陋之有C.久之,目似瞑D.怅恨久之4.这篇短文作者意在赞扬贾岛什么精神5.韩愈认为“作敲字佳”,请你说说理由。
6.下面是唐代贾岛五言律诗《题李凝幽居》,请在横线上写出正确的句子。
闲居少邻并,草径人荒园。
,。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 A2•①想到②锤炼,此指反复思考③惊讶④详细3. B4.赞扬了贾岛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精益求精的精神5.“敲”能出声与“月下”宿鸟的宁静氛围形成对比6.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2)[推敲]推敲原文阅读答案贾岛初赴举,在京师。
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
俄为左右拥止尹前。
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
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
”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推敲阅读答案
推敲阅读答案《推敲》是一篇文言文,很多同学在进行文言文阅读的时候总是容易被其文言句式给难住了。
小编为大家分享一篇推敲阅读答案,希望大家会喜欢!初赴举京师。
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始欲“推”字。
又欲作"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己。
俄为左右拥至尹前。
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
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矣。
”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推敲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做什么事都要反复琢磨,斟酌,要精益求精。
1. 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遂于驴上吟哦(歌唱)B.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不时地)C.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伸出手)D.遂并辔而归(骑着马一同走)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日于驴上得句云…… ② 炼之未定③观者讶之④岛具对所得诗句3.下面句中加点“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退之立马良久之B.何陋之有C.久之,目似瞑D.怅恨久之4.这篇短文作者意在赞扬贾岛什么精神?5. 韩愈认为“作敲字佳”,请你说说理由。
6. 下面是唐代贾岛五言律诗《题李凝幽居》,请在横线上写出正确的。
闲居少邻并,草径人荒园。
_______, _________。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阅读答案】:1.A2.①想到②锤炼,此指反复思考③惊讶④详细3.B4.赞扬了贾岛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精益求精的精神5.“敲”能出声与“月下”宿鸟的宁静氛围形成对比6.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推敲》的课文内容
《推敲》的课文内容《推敲》的课文内容课文指教科书中的正文,区别于注释和习题等,一般在语文或地理中出现。
英语,有对话和短文。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推敲》的课文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敲》原文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早年因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
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贾岛就把一首《题李凝幽居》的诗留了下来。
第二天,贾岛独自骑着毛驴返回长安。
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
这时,正在京城做官的韩愈,在仪仗队的簇拥下迎面而来。
行人、车辆都纷纷避让,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
两个差人将贾岛带到韩愈面前。
韩愈问:你为何冲撞我的仪仗队?贾岛回答道:我正在斟酌诗里的一个字眼儿,无意间冲撞了大驾,求您宽恕。
接着,贾岛就把自己写诗的事告诉了韩愈,并说自己正在犹豫不决,不知道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
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
过了一会儿,他对贾岛说:还是用敲字更好些。
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
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贾岛听了,连连点头。
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推敲》教学反思《推敲》这个故事非常有趣,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为了斟酌诗中的一个字眼儿,不知不觉闯入韩愈的仪仗队中。
当韩愈弄清真相后,与贾岛一起思考,并由韩愈最终决定,从此“推敲”的故事流传下来。
课文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中,我结合文本内容和学生实际,多渠道让学生感悟“推敲”的好处。
推敲的阅读答案
推敲的阅读答案推敲的阅读答案为帮助大家更容易了解推敲,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推敲的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推敲的阅读答案1推敲《诗话总龟》贾岛初赴举,在京师。
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
俄为左右拥止尹前。
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
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
”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1、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遂于驴上吟哦(歌唱)B、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不时地)C、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伸出手)D、遂并辔而归(骑着马一同走)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日于驴上得句云…… ② 炼之未定③观者讶之④岛具对所得诗句3、下面句中加点“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退之立马良久之B、何陋之有C、久之,目似瞑D、怅恨久之4、这篇短文作者意在赞扬贾岛什么精神?5、韩愈认为“作敲字佳”,请你说说理由。
6、下面是唐代贾岛五言律诗《题李凝幽居》,请在横线上写出正确的句子。
闲居少邻并,草径人荒园。
_______, _________。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答案:1、A2、、①想到②锤炼,此指反复思考③惊讶④祥细3、B4、赞扬了贾岛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精益求精的精神5、“敲”能出声与“月下”宿鸟的宁静氛围形成对比6、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推敲的阅读答案2同学们,大家知道“推敲”一词是怎么来的吗?是的,就是出自于一篇古文——《推敲》,《推敲》是一篇文言文,很多同学在进行文言文阅读的时候总是容易被其文言句式给难住了。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是“推敲阅读答案”,要想快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需要同学们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的.——推敲阅读答案,赶紧练习一下。
初赴举京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古诗四首》知识拓展王昌龄古诗欣赏素材北京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相信梦想是价值的源泉,相信眼光决定未来的一 切,相信成功的信念比成功本身更重要,相信人 生有挫折没有失败,相信生命的质量来自决不妥
协的信念。
谢谢观看
休息时间到啦
同学们,下课休息十分钟。现在是休息时间 休息一下眼睛,
小学复习课件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古诗四首》知识拓展王昌龄古诗欣 赏素材北京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
王昌龄古诗欣赏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咏浣纱溪 钱塘江上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 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
看看远处,要保护好眼睛哦~站起来动一动 对身体不好哦~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古诗四首》拓展学习《从军行》(王昌龄) 北京版 素材
王昌龄【参军行】【参军行】(xing)〔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参军行】〔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参军行】〔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参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参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参军行】〔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参军行】〔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1 /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安石“推敲”的故事
王安石是抚州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当宰相后,决心改革,推行新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坚决反对,没几年就被罢了官。
他在京城闭居无聊,决意回南京去看看妻儿。
第二年春天,王安石由汴京南下扬州,又乘船西上回金陵,路过于京口到了隔江相望的瓜洲时,船靠码头,不再走了。
他站在船头上,极目西望,但见青山隐隐,江水滔滔,春风绿野,皓月当空,触景生情,更加怀念起金陵钟山的亲人来了。
他走进船舶,拿出纸笔,略一思索,就写了一首题名《泊船瓜洲》的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
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
“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
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
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
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
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
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
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
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
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
后来许多谈炼字的文章,都以他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