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知识点
1.骈句,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骈句和排比句以外,统称散句。
2.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和“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照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和“世人盛爱牡丹”一句照应,“宜乎众矣”的“众”和“独”一词形成反照应。
3.第一段的表达方式以描写为主,第二段的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议论,文中“谓”能集中体现出来。抒情,文中“噫”作了提示。
二、翻译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蕃濯妖植亵鲜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三、用原文回答问题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2.全文的中心句是:
3.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4.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5.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
6.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7.《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8.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9.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10.人们甚爱牡丹的原因是:
四、问答题
1.“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问题?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3.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两个“独”字,有什么作用?
5.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
6.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予独爱莲”的“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8.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3.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7.《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9.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0.人们甚爱牡丹的原因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四、问答题
1.“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问题?
答:揭示、暗中讽刺了自唐朝以来,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答: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3.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三者都有象征不同人群的意义,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他既不愿意象陶渊明那样的消极避世,又不愿意象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4.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两个“独”字,有什么作用?
答: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5.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
答:隐士。不愿意,因为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却不赞赏,“惋惜”。
6.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予独爱莲”的“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答: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独字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8.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批判了当时随俗浮沉、趋炎附势,追逐功名富贵的世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