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举唐朝进士科重视考诗赋

合集下载

唐朝科举制度举要

唐朝科举制度举要

唐朝科举制度举要
老桂看国考桂久利
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很多,有明经、进士、明法、明算、明字、一史、三史、道举、童子、开元礼等,但士人所重唯进士、明经两科。

特别是进士科,唐人谓之“登龙门”。

有唐一代考中进士者,据《唐登科记总目》统计,约在6700 余人。

各科考试的内容较前代有所变化。

明经科有帖经、墨义、策问,进士科则有诗赋、帖经、策问,明法科主要考律令。

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

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

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
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

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为了保证科举的公正,唐朝法律还专门规定:“诸贡举非其人及应贡举而不贡举者,一人徒一年,两人加一等,罪止徒三年。

”。

科举制度简介

科举制度简介

科举制度简介科举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也是中国历史上独有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被誉为下层贤能之士进身仕途的敲门砖。

科举制起源于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历经唐、宋、元、明,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止,历时1300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考试制度,对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俗乃至民族性格有着深刻广泛的影响。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

隋唐以前,我国选拔人才基本上采取选举制,专掌此事的官员往往注重门第,轻视德才,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科举始于隋文帝时期,是与开凿大运河同时实行的另一项促进民族大融合的措施,它不分出身和民族,凭能力选拔官员。

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七月,“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隋炀帝将科举制推广和普及,希望通过这一制度,解决江南人的不满情绪,给中下层读书人提供入仕之途。

又因为隋炀帝喜文学,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他始设的“进士科”后来成了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一科。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

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

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了我国科举史上新的篇章。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唐朝建立后,逐步完善科举取士制度,考试科目分常科制科和武举三种。

论科举制对唐诗繁荣的影响

论科举制对唐诗繁荣的影响

论科举制对唐诗繁荣的影响繁荣昌盛的唐代文化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高峰,其代表就是辉煌璀璨的唐诗,究其繁荣原因,自然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是,科举制度在唐朝走向完备,在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录取标准的进士科备受国人青睐,这对于唐诗的繁荣,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谓科举,就是设科取士。

封建朝廷按照不同的行政管理需要,规定不同的考核内容,使读书文人根据个人不同的文化程度和志趣,分别选择一项科目进行考试,并通过考试而进入仕途。

科举制度源于汉代的策试,萌芽于南北朝时期的九流常选,定型于隋代的进士科。

唐代科举以进士为重,明经次之。

这是选拔政治人才的主要科目。

进士科以贴经、策论、诗赋为主,明经科由以贴经、经义、策论为主。

其中贴经、经义,所要求的仅仅是记诵,决不允许有丝毫的独立思考与自由发挥。

进士科以诗赋为主要考核科目,也就是说若想在进士科取胜必须要会作诗,作好诗。

作诗既然成了士人的进身之阶,就必然大大促使他们将心血浇漓于诗的创作,必然促进讲究、推重诗歌的社会风气。

诗赋与仕途利禄紧紧相连,这足以吸引士人毕其全部精力投身其中。

因此,唐代学子把大量的时间、心思都花在背经和学做诗方面。

流传至今的《全唐诗》将近五万篇,其中绝大多数就是应试、应制、应景、应酬的作品。

科举制还提高、巩固了文人的社会地位。

随着进士身价的提高,进士们除了可以位极人臣外,在民间还享受到愈加豪华的待遇,形成了一系列宴集游赏的活动,如曲江宴、杏园探花宴、慈恩雁塔题名等等。

这些光彩夺目、使得长安城万人空巷的活动对读书人尤其是庶族子弟无疑是巨大的诱惑和动力,对整个社会而言也形成了对文学、文人崇尚艳羡的氛围。

这种氛围渐渐滋长了奢侈浮华之风,新科进士们常常目空一切,连当朝权贵也敢于唐突,以至于从武则天后朝开始就陆续有要求改革进士考试,即减少空有声律对偶而与经义时务无关的文学考题的奏请。

安史之乱后这种呼声更高了,代宗时,以杨倌为首的一批有名望的朝臣斥责举子们“投刺干谒,驱驰于要津”、“露己物才,喧腾与当代”,并明确提出全面废止科举制,切断一般士人“投牒自举”的道路。

唐代科举考试的诗赋

唐代科举考试的诗赋

唐代科舉考試的詩賦(一)唐代科舉考試的科目我國的科舉制度,奠基于隋,形成于唐。

此後,經過五代、宋、遼、金、元、明和清等朝代,約有1300餘年的歷史。

唐代科舉考試名目繁多,大致分爲三類:常科、制科和武科。

常科是“常貢之科”,即常年按制度舉行的科目。

它包括: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書科、算科、開元禮、童子科、道舉、三禮、三傳、史科等。

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科試稱制科,又稱制舉、特舉、特科等。

關於唐代制科的科目,正如徐松在《登科記考》凡例中所記:“《困學紀聞》云:‘唐制舉之名多至八十有六,凡七十六科。

’《玉海》亦言:‘自志烈秋霜而下,凡五十九科,自顯慶至大和二年,及第者二百七十人。

’今以《舊唐書》、《唐會要》、《冊府元龜》、《文苑英華》、《雲麓漫鈔》諸書參考之,其設科之名無慮百數。

又如曰吏職清白;曰孝弟廉讓,見《孝子郭思訓墓誌》;曰穿楊附枝,見李邕《藏懷亮碑》;……是知科目之名遺佚者多矣。

”武科則主要是選拔武將。

常科、制科、武科三類中,影響最大,錄取人數最多的當爲常科的明經科與進士科。

明經科始設于隋代,唐代正式確立該科的地位。

明經即所謂的通經。

唐代以經義取士,要求考生各試所習的學問,凡文注經熟,辨明義理爲通。

明經可分爲五經、三經、二經、學究一經、三禮、三傳等科,概括起來,可分爲經、禮、傳三科。

經類的考試內容:五經科爲:大經,《禮記》、《春秋》都通;中經,《詩》、《周禮》、《儀禮》選一經;小經,《易》、《尚書》、《公羊傳》、《谷梁傳》中選一經;而《孝經》、《論語》各經科都得兼通。

三經科爲大經、中經、小經各一部。

二經科爲大經、小經各一部,或者通曉中經二部。

明經科考試最初只試策,至唐高宗時增加了帖經。

《通典·選舉三》說:“帖經者,以所習經掩其兩端,中間開唯一行,裁紙爲帖,凡帖三字。

”要求考生寫出被帖的三個字來,如同我們現在考試中的填空題。

到了唐玄宗時又增加了經問大義,成爲三試。

三場考試的次序是先考帖經,次考經問大義,最後答時務策三道。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科举制度的变化及其对宋朝的影响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科举制度的变化及其对宋朝的影响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科举制度的变化及其对宋朝的影响(实用版4篇)目录(篇1)一、唐宋科举制度的变化1.科目的变化:增加殿试、武举,重视明经和进士2.考试内容的变化:进士科重诗赋,明经科重帖经、墨义3.主持考试机构的变化: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改为礼部侍郎主持二、唐宋科举制度对宋朝的影响1.改善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仕途2.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3.促进文化艺术发展:对诗词赋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成为当时经久不息的社会风尚正文(篇1)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宋朝的社会发展。

首先,在科目方面,唐宋科举制度增加了殿试和武举,同时对明经和进士科的重视程度加大。

这一变化使得科举考试更加全面,不仅考察考生的文化素养,还考察他们的实际能力。

这样的改革有助于选拔出更加优秀的人才,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其次,在考试内容方面,进士科逐渐重视诗赋,而明经科则注重帖经和墨义。

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文学艺术的重视,以及对经义的深入研究。

因此,唐宋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

再次,在主持考试机构方面,唐宋时期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的考试改为礼部侍郎主持,这一变化使得科举考试更加严肃和正规,有利于选拔出真正有才识的人才。

总的来说,唐宋科举制度的变化对宋朝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通过改善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仕途,提高了官员的整体素质。

其次,通过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目录(篇2)一、唐宋科举制度的变化1.科目的变化:增加殿试、武举,重视明经和进士2.考试内容的变化:进士科重诗赋,明经科重帖经、墨义3.主持考试机构的变化: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改为礼部侍郎主持二、唐宋科举制度对宋朝的影响1.改善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仕途2.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3.促进文化艺术发展:对诗词赋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成为当时经久不息的社会风尚正文(篇2)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宋朝的社会发展。

人教版七下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人教版七下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课题: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中的一课,学习时要把科举制的创立放到这一时期繁荣开放的大背景中去处理。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以及经济文化大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人才和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它使得后来的历朝历代加以沿用、改革,使得中央对人才的掌控以及对人们的思想控制都进一步加强,影响至为深远。

二、课程标准了解科举制的创建。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分析科举制的影响,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难点:科举制度的作用及影响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公务员考试现场照片教师:公务员的职业在就业难的今天更显出其夺目的光环。

公务员作为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公务的人员,其个人素质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行政系统的运转。

对于公务员的选拔,各国都是非常重视的。

官吏考试选拔制度,其雏形是1400多年前的中国科举制度,那么科举制度,究竟是如何诞生的,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去感知科举制度。

(设计意图:公务员考试与中国古代科举制有许多相同点,并且家喻户晓。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春的萌芽---科举制的诞生展示:魏晋南北朝时期两份简历:王有富的简历出身:高门权贵的子弟学识:写文章一塌糊涂,平庸之极李学才的简历出身:一贫如洗,草根阶层学识:出口成章,真才实学讨论:他们两人谁能做官呢?为什么?学生:王有富。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出身低微的人,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设计意图:用当时社会的两种阶层人作对比,更加直观,学生更易理解。

初一下册历史沪教版复习提纲

初一下册历史沪教版复习提纲

初一下册历史沪教版复习提纲初一下册历史沪教版复习提纲第 4 课科举制的创立一、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二、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人物贡献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完善阶段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诞生阶段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三、科举制的影响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士人用功读书风气盛行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也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第 5 课“和同为一家”一、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西南--吐蕃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1、7 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2、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3、8 世纪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

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成为“和同为一家”了。

4、吐蕃的风俗习惯①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

②生产: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生。

③崇尚战功,以战死为荣。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的意义?① 维护了和平,增强了友谊。

② ②密切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5、金城公主入吐蕃北方--回纥的勃兴:8 世纪中前期,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 。

东北--靺鞨(“车书本一家”):7 世纪末,粟末靺鞨部首领大祚荣统一了周围各部,建立政权。

8 世纪前期,唐玄宗封他为渤海郡王,加授渤海都督。

从此,粟末靺鞨政权以“渤海”为号。

粟末靺鞨有“海东盛国”之称。

西南--苍山洱海见的南诏:六诏居民是今天彝族和白族的祖先。

玄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民族活动地区与唐朝的关系今何族的祖先吐番西北和同为一家: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通婚。

简述唐朝和宋朝科举制度的异同点。

简述唐朝和宋朝科举制度的异同点。

简述唐朝和宋朝科举制度的异同点。

摘要:一、唐朝科举制度概述二、宋朝科举制度概述三、唐朝与宋朝科举制度的相同点四、唐朝与宋朝科举制度的不同点五、总结正文:随着历史的发展,唐朝和宋朝的科举制度在继承前代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和完善。

本文将对这两个朝代的科举制度进行简要概述,并分析其异同点。

一、唐朝科举制度概述唐朝科举制度是在隋朝“九品中正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设立了常科、制科和武举三种考试形式。

其中,常科主要包括明经、进士两科,是唐朝科举制度的核心。

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对儒家经典的掌握程度,而进士科则侧重于文学才能和政治智慧。

制科则是皇帝临时设置的考试,选拔特殊人才。

武举则主要选拔军事人才。

二、宋朝科举制度概述宋朝科举制度在唐朝基础上进行了改革,设立了举世闻名的“三元制”:解试、省试、殿试。

解试是地方选拔考试,省试是省级选拔考试,殿试则是皇帝亲自主持的最终选拔。

宋朝科举制度同样分为文科、武科两类,文科主要包括经义、诗赋、论策等科目,武科则主要包括马射、步射、武艺等。

三、唐朝与宋朝科举制度的相同点1.选拔人才的目的:两个朝代的科举制度都是为了选拔政治人才,提高国家治理水平。

2.考试形式:均采用分科考试制度,根据考生的兴趣和才能进行分类选拔。

3.儒家经典地位:两个朝代的科举制度都重视儒家经典的传承与发扬,明经科是重要考试科目。

四、唐朝与宋朝科举制度的不同点1.考试内容:唐朝科举制度重视诗赋才华,而宋朝则更注重经义和论策。

2.考试难度:宋朝科举制度逐渐提高了考试难度,增加了科举选拔的严谨性。

3.选拔程序:唐朝科举制度有较为复杂的选拔程序,而宋朝则简化了选拔程序,提高了选拔效率。

4.官职分配:唐朝科举制度官职分配较为宽松,进士及第后即可获得官职;宋朝则严格规定了科举及第者的官职晋升途径。

五、总结唐朝和宋朝的科举制度在继承前代基础上,根据时代需求进行了改革和完善。

虽然两个朝代的科举制度在考试内容、选拔程序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它们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选拔政治人才,提高国家治理水平。

童试、解试、省试、乡试、会试、殿试?古代科举的那些事儿

童试、解试、省试、乡试、会试、殿试?古代科举的那些事儿

先秦以前,官员主要是世卿世禄,汉朝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也就是地方官员的推荐,魏晋南北朝则是九品中正制,但都缺乏一个明确的标准,弊端甚多。

直到隋炀帝杨广,他创造性的发明科举制度,居功至伟。

隋朝科举一共有十科,到唐朝初年逐渐发展至五十余科,经过武则天的大胆改革,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唐朝的科举分常科和制科,常科是每年固定时间考,制科则皇帝根据需要特招。

常科分为三级,州府一级叫解试,礼部主持的是省试,最后是殿试,殿试是武则天时开始的。

常科必须按照规定一级级的考,唐朝时进士名额极少,每次不过二三十人,或者几个、十几个,整个唐朝录取进士名额不过数千人。

宋朝的制度大致沿袭唐朝,刚开始也是每年都考,名额也不多,后来逐渐延长至二年一考,最终确定为三年一考,名额越来越多,一科有数百人,遂成定制。

宋朝还改进了考场规范,首创誊录和糊名,大大减少了徇私舞弊的可能,历朝历代对于科场舞弊的处罚都非常重。

科举制度到了明朝后,进入它的鼎盛期,名称也发生了变化,比如州府一级的改称乡试,礼部主持的改称会试,而且增加了资格考试——童试。

唐宋时期并无会元的说法,只有解元和状元。

解念jie,第四声,解送京师之意。

进士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制科没有资格要求,也没有名额限制,但实际上名额极少,必须有公卿推荐。

制科分为五等,但一、二等是虚设,最高只授予三等。

随着常科制度的日益完善,制科逐渐衰微。

每个朝代考试的内容也大有不同,唐朝初期主要考经义和策论,从武则天时代起,诗赋逐渐成为主流,唐玄宗时达到顶峰,有唐一代诗赋都是重要内容。

宋朝初期也很重视诗赋,在王安石的建议下,科举逐渐取消了诗赋,后来虽曾恢复,但诗赋已经不是科举最主要的方面,策论才是重头戏,特别是殿试。

明清时代越来越重视经义,逐渐发展出八股文,严格规定文章的形式和内容,导致科举内容越来越僵化,最终和时代脱节。

从科举的内容可以看出,各个时代的进士气质也有很大区别,比如,唐朝进士善写诗,宋朝进士喜议论,明清进士则被八股文累得够呛,纯粹是应付考试。

不同朝代考生科举原文及朝代文化背景

不同朝代考生科举原文及朝代文化背景

不同朝代考生科举原文及朝代文化背景古有乡举里选之说。

《周礼·地官·乡大夫》讲到三年举行一次“大比”,(先秦士以上阶层世袭,士以下靠选举,这就是“大比”。

)以考查乡人的“德行道艺”,选拔贤能的人才。

《礼记·王制》提到“乡论秀士”,经过逐级选拔,有所谓俊士、进士等名称。

《礼记·射义》还提到诸侯贡士于天子。

这些说法虽然不能证明先秦确有贡举制度,但是后世科举制度上的一些做法和用语,有的是从这里来的。

汉代为了选拔统治人才,有察举的制度。

汉高祖下过求贤诏,汉文帝也曾下诏察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汉武帝又诏令天下察举孝廉和茂材。

茂材就是秀才(优秀的人才),据说后因避东汉光武帝讳才改称茂才的。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张守节《正义》引应劭云:“避光武改茂才也。

”)汉昭帝以后,举士包括多方面的人才。

东汉承袭旧制。

一般说来,西汉以举贤良为盛,东汉以举孝廉为盛。

但是东汉桓帝灵帝以后,“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见《抱朴子·审举》。

秀才本应贤良,而连字都不认得;孝廉本应孝廉,而察举的却是与父不同居的不孝之子。

)可见当时的察举已经很烂了。

汉代被荐举的吏民经过皇帝“策问”后按等第高下授官。

有所谓“对策”和“射策”。

“对策”是将政事或经义方面的问题写在简策上发给应举作者答;“射策”则类似抽签考试,由应举者用矢投射简策,并解释射中的简策上的疑难问题。

(见《汉书·萧望之传》颜师古注、《唐摭言》卷一。

但是《文心雕龙·议对》篇说,射策是“言中理准,譬射侯中的”,这是对射策的另一种解释。

)后来“策问”的形式定型化了,所以后世把它看成为一种文体,萧统《文选》称之为“文”。

(《文选》著录了王融、任昉所拟的策秀才文共十三首。

)“对策”也被认为是一种文体,简称为“策”,刘勰《文心雕龙·议对》篇说是“议”的别礼。

汉代董仲舒的对贤良策,是这种文体的名篇。

隋唐政治制度思考题

隋唐政治制度思考题

隋唐政治制度思考题隋唐思考题1、需要掌握的概念:三省六部、枢密使、翰林学士、政事堂、集体宰相、科举制、府兵、御史台、门荫、释褐试、内轻外重。

2、简答三省制度的利弊。

3、唐朝宰相体制的特点是什么?4、唐朝道这一级地方政权是怎样演变的?5、唐朝司法原则中的“十恶”、“八议”体现了什么精神?6、科举制的内容及意义是什么?7、唐代为什么要设置散官和勋官?8、中唐为何会出现藩镇割据?9、中唐宦官专权的原因是什么?10、唐朝的官员任用与考核制度的基本内容有哪些?11、府兵制度为什么会最终废弛?1、需要掌握的概念:三省六部、枢密使、翰林学士、政事堂、集体宰相、科举制、府兵、御史台、门荫、释褐试、内轻外重。

三省六部: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的是吏、户、礼、兵、刑、工。

三省之制起于魏晋,至隋朝基本定型。

三省是分秦汉相权,将决策、审议、执行等政府职能分归三省职掌,形成彼此牵制、互相监督的关系,既有利提高行政效率,也方便防止臣下专权。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枢密使:枢密使一职始置于唐后期,为枢密院主官,以宦官充任,五代时改由士人充任,后又逐渐被武臣所掌握,办事机构也日益完善。

为适应连年战争的局面,枢密使把军政大权握于一己之手以便宜从事,枢密使的职掌范围扩大到了极限,枢密使的地位迅速上升,“权侔于宰相”。

但到了宋代,枢密使制又发生了变化,其任职者由五代时的武将逐渐转为以文官担任,职权范围逐步缩小。

翰林学士:翰林学士,官名。

学士始设于南北朝,唐初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而无名号。

唐玄宗时,翰林学士成为皇帝心腹,常常能升为宰相。

北宋翰林学士承唐制,仍掌制诰。

此后地位渐低,然相沿至明清,拜相者一般皆为翰林学士之职。

清以翰林掌院学士为翰林院长官,无单称翰林学士官。

政事堂: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

唐初始有此名,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科举制度的起源:隋朝时期,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唐朝的完善:唐太宗时期,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科目。

•宋朝的改革:宋太祖时,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殿试成为定制,录取名额大大增加。

•元朝的变革:元朝时,科举制度时行时废,考试科目减少,以程朱理学为考试的中心。

•明朝的制度:明朝时,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八股文成为考试的主要形式。

•清朝的末路:清朝时,科举制度逐渐衰落,洋务运动后,废除八股文,改为策论。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考试合格者称为举人。

•会试:由礼部主持,在北京举行,考试合格者称为贡士。

•殿试:由皇帝主持,在北京举行,考试合格者称为进士。

科举制度的意义•选拔人才: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为政府选拔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促进教育: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为了参加科举考试,纷纷投入到学习中。

•社会流动: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使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文化传承:科举制度推动了文学、历史、哲学等文化领域的发展,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科举制度的局限性•考试内容单一:科举考试主要考查诗赋、经义等,内容较为单一,不利于考查考生的全面素质。

•选拔方式机械:科举制度采用八股文的形式,使考生过分追求形式,忽视实际能力。

•用人制度局限:科举制度存在一定的门第偏见,使得部分有才华的人无法进入仕途。

•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科举制度导致教育资源的集中,部分地区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

总结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既选拔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进士是什么官职

进士是什么官职

进士是什么官职进士历史沿革隋朝于605年首次开的进士科,被视为科举的开端。

隋、唐时,“进士科”只是科举各科中的其一,考的是诗赋。

因为进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难,故此最为尊贵,地位亦成为各科之首。

宋代以前,进士只需要通过在尚书省举行的“省试”。

自宋以后,进士一律要经过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一关覆核和决定名次。

宋仁宗时,曾发生一名通过省试,但在殿试被黜落的考生愤而投奔西夏。

自此以后殿试都只定名次,而不会黜落考生。

在明朝和清朝,殿试分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

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

二甲若干(清朝时一般为七人),称“进士出身”。

三甲称“同进士出身”。

世人统称录取者为“进士”。

进士是功名的尽头,就算是对名次不满意亦不可以重考。

从唐朝举行第一次科举考试开始算起,到1905年废除科举,近1300年的时间里,进士都是中国政治的主角。

仅仅靠接受正统的儒学教育培养出来的文人学士们,来维持一个庞大帝国的有效运转,这个现象在中外历史上都可以算是绝无仅有的了。

现代许多人误以为科举制出现以后,中国就从贵族社会过渡到了世俗社会。

其实大谬不然。

科举制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贵族社会的终结,恰恰相反,对贵族社会的维系来说,它是一种更有效的手段。

科举制的出现,改变了的不是贵族掌握国家权力的事实,而是改变了贵族的生产机制,也就是由原来根据血缘世袭变成了后来通过考试来不断地量化生产。

比之前的世袭贵族制稍微公平些的地方在于,科举考试至少提供了一种更公平的竞争规则,如果撇开占有的社会资源的多少上的差异不论,那么这种机制至少在名义上保证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进入官僚系统,成为庞大的国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

由于长期以来戏曲等下层社会流行的传统艺术形式的渲染,让现代的很多人还有一个误会,以为只要一考上进士,就算是衣食无忧,可以做官了。

其实这也是很大的误解。

对于庞大的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来说,主角始终是士阶层。

只有士才有资格做官,这是一个没有发生过任何变化的规则。

唐代科举对唐诗的影响

唐代科举对唐诗的影响

唐代科举对唐诗的影响唐代的科举制度对唐诗的繁荣有何影响一、唐代科举制的内容:文举和武举。

文举又分制举和贡举两类。

制举根据皇帝诏令临时举行,科目繁多,无一定标准。

能参加的多为有名之士或现任官员。

但这是非正途出身,为人看不起。

贡举才是科举中的主要内容。

贡举科目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明书、道举和童子科等。

秀才科最贵,后因太难被废止。

进士科影响最大,主要考察贴经、诗赋和策论。

考试的方式主要有:贴经,类似于填空;墨义,类似于默写;诗赋,按照规定的题目,按格律作诗填赋;策论,类似于现在的时事政治。

二、由于进士科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中的诗赋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很多诗人上经考试,都会聚集在一起谈诗论赋,还有的人会把自己的诗呈送给高官权贵,以探捷径。

(此处可举例,如那个“先遣小姑尝”的典故)而诗赋的写作要求又促进了格律诗的空前繁荣。

出现了严格的格律规则,以及关于格律不齐的拗救之法等。

此处可选几首诗,排出格律。

拓展:唐代科举制对当时唐宋时期社会的影响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在唐朝时,背离了隋朝建立的科举制度的初衷,对唐朝历史及以后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以负面影响居多)。

唐朝的科举制,背离了隋朝初创科举制的本义,大概用了200年,走完了一条由皇权主宰的既背离民本意识又脱离社会现实的官本造仕之路。

迄今,人们在谈论科举制时,总会习惯地认为,是唐朝承袭了隋朝形成的取士制度,使得科举制几经风雨,日臻完善,在自唐代之后清代以前的13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在历代政治统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也是基本事实。

但科举制在隋朝初创时的体系并不是后来这个样子。

实际情况是:唐代的科举制,除了通过考试选士用人的意图和科举制的名称没有发生变化外,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异;隋朝“十科举人”的选才标准被严重篡改,其中大部分重要科目被放弃;用人价值观发生了根本变化。

概括性地讲,隋朝的科举制度是唯才是举,而到了唐朝,却流行所谓的“士大夫阶层”,非常讲究出身,朝中无人难做官,最后导致很多有才干的人被排挤在外(如杜甫、李白、骆宾王等),导致腐败滋生等严重不良后果。

唐朝科举制度重诗赋的原因

唐朝科举制度重诗赋的原因

唐朝科举制度重诗赋的原因
唐朝科举制度重视诗赋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其中一些主要原因包括:
1. 文学文化的繁荣:唐朝被认为是中国文学的黄金时代,有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如李白、杜牧、王勃、王之涣等。

因此,诗歌和文学在唐代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

科举制度重视诗赋,部分原因是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文学文化的尊重。

2. 士人之道:在古代中国,士人被认为是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不仅要具备政治才能,还要具备文学艺术的修养。

因此,通过考核诗赋,科举制度有助于选拔那些在文学领域有所造诣的士人。

3. 政治用途:诗赋不仅仅是文学表达,还可以用于政治宣传和表达忠诚。

唐代政府希望通过科举选拔那些能够用诗赋表达对朝廷的忠诚和对国家的热爱的士人,从而增强政权的稳定性。

4. 修身养性:唐代士人认为,诗赋是一种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方式,通过创作和欣赏诗歌,可以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科举制度重视诗赋也与这种文化观念有关。

总的来说,唐朝科举制度重视诗赋是出于文学文化的繁荣、士人的期望、政治用途以及道德修养的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中国历史上的后续王朝,直到科举制度的废除。

唐朝科举科目

唐朝科举科目

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非常繁多,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科目设立。

在唐朝,科举考试主要设立了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等多种科目,其中秀才、进士、明经为常设科目。

秀才科目要求考生具备相当的学问功底和才华,考试内容以时务策、帖经为主,还有杂文等。

然而,由于秀才科目对考生的要求极高,很少有人应试秀才,因此在唐朝不久秀才一科就废除了。

进士科目是唐朝最为重视的科目之一,以诗赋为主,考试内容还包括帖经、杂文等。

明经科目主要考察考生的经学功底,考试内容以经义为主,帖经、杂文等为辅。

此外,唐朝还设立了明法、明字、明算等科目,明法主要考察法律知识,明字主要考察考生的文字功底,明算主要考察数学和天文学知识。

另外,唐朝还设立了制科和武举科等特殊考试科目,制科主要考察考生的策文和诗赋水平,武举科则主要考察武官候选人的武艺和军事知识。

总的来说,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设立比较丰富,涵盖了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才能,为选拔人才提供了较为公正的机会。

唐朝考试科目

唐朝考试科目

唐朝考试科目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朝代,也是科举制度最为发达的时期。

唐朝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但在唐朝达到了巅峰,成为一种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

在唐朝时期,考试科目包括了文科和武科,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唐朝考试科目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本文将依次介绍文科考试科目和武科考试科目。

一、文科考试科目1. 文诗在唐朝,诗歌被视为文人的基本修养,也是科举考试中重要的一科。

文诗考试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题目即兴写一首诗歌,展示自己的文采和才华。

文诗的要求注重押韵、格律和诗意,要求考生能够准确地运用唐代的诗歌表达方式,展现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2. 文赋文赋是一种文学作品,要求考生自由发挥,以所学的知识为基础,就特定的主题或问题进行论述和阐释。

文赋的题目通常与政治、社会或文化有关,考察考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考生需要合理组织文章结构,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并用丰富的文辞和修辞手法来增强说服力。

3. 文章文章考试是要求考生写一篇完整的文章,可以是记叙文或议论文。

题目通常涉及各个领域的知识,考察考生的综合思维和写作技巧。

文章考试要求考生具备丰富的词汇和优秀的写作能力,能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论述。

二、武科考试科目1. 射箭武科考试中的射箭是对武技的测试。

考生需在规定的距离内,用箭射中目标,以展示自己的射箭技巧和准确性。

射箭考试既考察考生的身体素质和手眼协调能力,也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射击技巧和经验。

2. 骑射骑射是在马上进行射箭的一种武技,也是武科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考生需在马上保持平衡的同时,用箭射中目标。

骑射考试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骑马和射箭技巧,同时也考察考生的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

3. 刀马刀马是一种近战技巧的考察,要求考生能够运用刀剑进行搏斗。

考试中,考生需要表现出熟练的刀法和灵活的身手,展示自己在格斗中的机智和勇气。

刀马考试考察了考生的武技水平和战斗能力。

综上所述,唐朝的考试科目包括了文科和武科。

请列出唐代武科举的选拔内容

请列出唐代武科举的选拔内容

请列出唐代武科举的选拔内容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不仅有繁荣的经济和文化,还有高度发达的科技和文化艺术。

在这个时期,武科举是唐代最重要的选拔方式之一,通过武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可以成为唐代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

那么,唐代武科举的选拔内容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一、考试内容唐代的武科举考试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文化知识、武艺和政治素养。

文化知识考试包括诗词、经史、文学等知识,这是唐代士人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武艺考试则包括弓箭射击、马术、刀枪等,这是唐代军事将领必须掌握的技能。

政治素养考试则主要考察士人的政治头脑和政治观点,以及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状况的了解。

二、考试形式唐代武科举考试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文武合考,即同时考察文化知识和武艺;二是分科考试,即分别考察文化知识和武艺,分别选拔文官和武官。

文武合考主要考察人才的全面素质,而分科考试则更注重专业性和针对性。

三、考试标准唐代武科举的考试标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成绩标准,即根据考试成绩来确定人才的优劣;二是政治标准,即根据政治观点和政治背景来确定人才的优劣。

在唐代,政治标准往往比成绩标准更重要,因为唐代是一个政治斗争较为激烈的时期,政治背景和政治观点往往会影响人才的选拔结果。

四、选拔范围唐代武科举的选拔范围主要是士人和军人。

士人主要是指有文化知识和政治素养的人,他们可以成为唐代的文官和政治家;而军人则是指有武艺和军事经验的人,他们可以成为唐代的军事将领和官员。

五、选拔结果唐代武科举的选拔结果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官职任命,即根据人才的优劣来任命官职;二是奖赏授勋,即根据人才的优劣来授予奖赏和勋位。

在唐代,官职任命往往是人才的最终目标,因为唐代的政治和社会都非常重视官职和地位,而奖赏和勋位则是对人才的一种鼓励和认可。

总之,唐代武科举是唐代最重要的选拔方式之一,通过武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可以成为唐代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

唐代武科举的选拔内容主要包括文化知识、武艺和政治素养,考试形式主要有文武合考和分科考试,考试标准主要有成绩标准和政治标准,而选拔范围和选拔结果则分别是士人和军人,以及官职任命和奖赏授勋。

唐代科举考试诗赋用韵研究

唐代科举考试诗赋用韵研究

唐代科举考试诗赋用韵研究近代学术界关于唐代科举考试诗赋用韵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唐朝,国家实行科举体制,科举考试是影响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科举考试中诗赋用韵技巧,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近代学术界关于唐代科举考试诗赋用韵的研究为切入点,探讨科举考试诗赋用韵的历史发展、内容及其意义。

唐代科举考试诗赋用韵的历史发展,要追溯到西汉的「文学技艺考试」制度。

当时的考试可以看作是对古典文学的考试,特别是对「诗」的考试。

考试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考查「文学美学鉴赏及书法艺术技巧」的能力;二是考查「要遵守文学用韵之艺术技巧」的能力。

古典文学作品有用韵、无用韵之分,考查用韵作品,既包括考查文学作品及其美学、书法艺术技巧,也包括考查文学用韵之艺术技巧,从而增强了考试的难度。

随着唐朝文学的发展,诗歌用韵技巧在科举考试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唐朝的考试中,诗赋用韵技巧也被越来越多地使用。

从内容上看,唐代科举考试诗赋用韵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抑扬顿挫」,即通过句子在抑扬顿挫方面的掌握来表达出情感;二是「平钩韵」,通过使用平钩韵的方式来表达思想;三是「搏韵」,通过搏韵的方式表达出一种追求完美的美学思想;四是「连续韵」,通过多句构成一个整体,表达出一种思想。

这些组成,构成了唐代科举考试诗赋用韵的内容。

从意义上看,唐代科举考试诗赋用韵的意义不容忽视。

首先,唐代科举考试诗赋用韵的出现,创造了一个完整的考试体系。

科举考试的参加者不仅要掌握诗赋用韵的技巧,还要掌握古典文学作品的美学知识,具体到考品,是一个更容易被深入认识和评价的考试。

其次,唐代科举考试诗赋用韵的出现,提高了考生文化水平,从而影响了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文化的发展。

同时,唐代科举考试诗赋用韵还有助于提高文学家和诗人的创作水平,从而促进整个文化的发展。

以上,就是唐代科举考试诗赋用韵的历史发展、内容及其意义的一些概括。

历史的发展,是一种深刻的诠释,古典文学作品的传承,是一种精神的延续,而现代人关注古代科举考试诗赋用韵,也是一种致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 举 教育: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 制 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的 影 文学: 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 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 响
有利于 唐诗的繁荣。
政治: 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 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 任职。
对外国 新罗、日本曾通过考试选官。 的影响:
科举制的弊端:
科举制使大批知识分子醉心于功名,不愿 从事冷静的学术研究和深入的思考,不愿 从事对国计民生有实用价值的科学技术研 究,一旦科考成功、金榜提名,就逐渐沦 为封建统治者附庸。
唐朝:继承发展、健全科举制度
唐时科举考的科目较多,以哪两科最 重要?
常设考试科目:秀才、明法、明书、 明算、明字、三史科、开元礼科 最为重要的科目:进士科和明经科
进士科成为唐朝最重要的考试科目。明经科 则注重考核儒家经义,内容以几部儒家经典为主, 也分三场考试。第一场为“帖经”,第二场为口 试,第三场为时务策。进士、明经通过上述三场 考试,即可以“及第”,也即考中,从此便可进 入仕途。进士及第称“登龙门”,常科登第后, 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 职。
过程: 隋文帝: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建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意义: 突破门第的限制,按考试成绩择优选才; 将选官、用人权力从地方收回中央
讨论:
在当时,科举制度的产生,对哪 些人有利?对哪些人不利? (高门权贵的子弟、把持选官实权 的官员、出身微寒的读书人、皇帝)
二、科举制的完善
请列举材料中诗人的名诗佳作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材料三:进士崔致远
许多外国留学生,也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新罗著名文学家崔致远,就是唐朝时新罗在长安 中进士的佼佼者。
我们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 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 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 学过去的。 ——孙中山
唐玄宗: (1)诗赋成为进士科 主要考试内容; (2)曾8次面试科举 应试者 。
1、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 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三、科举制的影响
房玄龄 张九龄 据统计,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出身的 宰相,占有三分之二。
王昌龄 陈子昂
韩愈 岑参 王维
欧阳修
苏轼
苏辙
柳公权
私 塾
2、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材料二:光耀千古的诗坛
3、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 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 其是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促进了 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才华横溢的 唐诗的繁荣
诗人层出不穷,今天我们依然能读到唐 朝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成就 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有李白、杜甫、 白居易。
A、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B、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C、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氏族。 E、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F、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G、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1、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为:(
A、进士 C、解元 B、状元 D、会元
科 举 制 的 创 立
完善:
影响:
对世界的影响:
记忆小测试
1、隋文帝开始用 分科考试 的方法选 官。 隋炀帝时期,科举制正式诞生。科举制 废除于 清 朝,延续了 一千三百 多年。 2、武则天时,科举考试增加了以骑射为主 的 武举 ;唐玄宗时,把 诗赋 作为进士科 的主要内容。 3、唐朝的皇帝中,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是 唐太宗 、 武则天 、 唐玄宗 。 4、科举制考试科目很多,以 进士、 明经 两 科最为重要。
1,隋唐之前的魏晋时期,我国是如何选拔官吏的?
要出自高门权贵Biblioteka 庭,要有地方官员和高 门权贵的推荐。
2,这样的选官制度有什么弊端呢? 权贵子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而许多出身 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 地方任高官。
3,隋文帝采用了什么方法来选拔官吏?
隋朝: 破旧立新,确立科举制度
原因: 改变不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
B

2、最早用分科考试办法选拔官员是( A、魏晋时期 B、隋朝时期 C、唐朝初期 D、唐朝中期
除进士、明经科外,唐朝科举尚有明法、明 字、明算、三史科、开元礼科等,分别考试法律、 文字、数学、历史、礼制等。
二、科举制的完善
看书、讨论并归纳: 他们分别为科举制度的完善做了哪些贡 献?
唐朝科举制的完善与哪些皇帝有关?
唐太宗:扩充 国学规模;进 士科考中第一 名的称状元
武则天: 开殿试
设武举
唐玄宗:诗赋 成为进士科主 要的考试内容
4、唐朝科举制在当时还影响到邻 国对世界文明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通过本课中的这个实 例,可以看出科举制 还有什么影响?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 举 。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废除了。
张之洞
袁世凯
隋唐时期科举制大事表
阶段 皇帝 对科举制的贡献 创立 隋文帝 分科考试 隋朝 隋炀帝 正式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 扩充国学规模。
完善 武则天 开殿试、武举 唐朝 唐玄宗 把诗赋作为进士科考试内容
你认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考诗赋 好不好?为什么? 唐朝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对于唐 朝的文学繁荣发展、诗歌艺术的 普及与提高,是有利的;对于确 立唐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 位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本课小结
背景: 隋文帝: 诞生: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对中国的影响:

科举考试的最大获 益者是谁? 新科进士鱼贯而出 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
天 下 英 雄 , 入 吾 彀 中 唐矣 太” 宗
五 十 少 进 士 , 三 十 老 明 经 。 ”
太 宗 皇 帝 真 长 策 , 赚 的 英 唐雄 尽 赵白 嘏头 。

——
—— .
想一想: 假如你是唐朝的书生,你必须通过 哪些努力才能考取状元?
(
生 员 , 童俗 试称 秀 才
举 人 , 第 一 乡名 试称 “ 解 元 ” )
(
(
贡 士 , 第 一 会 名 试 称 “ 会 元 ”
进 士 , 第 一 殿名 试称 “ 状 元 ”
( )
)
)
他们参加的殿试、武举考试是 哪位皇帝开创的?
武举创设武举对唐朝会有什么影响?
唐玄宗把什么作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