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1.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2017年版)征求意见稿

合集下载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规范标准[详]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规范标准[详]

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2012.7为规范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综合介入诊疗技术是指除神经血管介入、心血管介入和外周血管介入以外其他介入诊疗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对非血管疾病和肿瘤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介入技术。

其中,非血管介入疾病诊疗技术是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皮穿刺或经体表孔道途径对非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肿瘤介入诊疗技术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血管或非血管途径对肿瘤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

综合介入诊疗手术分为四级(见附件)。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医学影像科和与开展的综合介入诊疗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

(三)介入手术室(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有菌区、缓冲区及无菌区分界清晰,有单独的更衣洗手区域。

2.配备有数字减影功能的血管造影机,配备心电监护。

3.具备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四)有经过正规培训、具备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有经过综合介入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与开展的综合介入诊疗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五)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当符合以下要求:1.医疗机构基本条件。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三级医院,有独立的医学影像科(介入放射)或者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相适应的临床科室,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内累计完成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2000例,其中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1000例,综合介入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二级医院,有相对固定的医学影像科或者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相适应的临床科室,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内累计完成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1500例,其中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800例,综合介入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维普资讯
◎ 中 社吞 2 年 月 1 第、 CamM.7IN、 国 压 0 1 第 卷3期h me 0v1。4 0 0 3 4 i 。 d 0。 .3 7 n c 2. 3.
文 章 编 号 :0 7 1 7 ( 0 7 0 .4 0 0 — 2 1 0 — 3 2 0 ) 30 — 0 9 0 8
( 八)有至少 2 名具备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焖 临 床应 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 有经过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相关知 识和技能培训的、 与开展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相适应的其
他专业技术人 员。 二、 人员基本要求
( ) 管疾病介入诊疗医师 一 J 1 . 取得《 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内科专业或者外科
4经2 . 名以上具有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 能力、具有主任医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推荐, 其 中至少 1 名为外院医师。 ( 其他相关卫生专业技术 ^员 二)
经过心血管疾病介入诊 疗相关专业 系统 培训并考核合
格。
三、 技术管理基本 要求
( ) 一 严格遵守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操 作规 范和诊 疗指南, 根据患者病情、 可选择的治疗方案、 患者经济承受能
力等因素综合判断治疗措施 , 因病施治 , 合理治疗, 严格掌握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适应症 。 ( ) 二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由 2 名以上具有心血管疾病 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 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 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本院在职医师决定, 术者由具有心血管疾 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医师担任 , 术后制定合
专业 。
4 张 ,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心血管内科专业重点科室 O 技术标准 , 省 、 在本 自治区 、 市三级 医院 中处 于领先地 直辖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规范标准[详]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规范标准[详]

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2012.7为规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制定本规。

本规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所称的综合介入诊疗技术是指除神经血管介入、心血管介入和外周血管介入以外其他介入诊疗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对非血管疾病和肿瘤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介入技术。

其中,非血管介入疾病诊疗技术是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皮穿刺或经体表孔道途径对非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肿瘤介入诊疗技术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血管或非血管途径对肿瘤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

综合介入诊疗手术分为四级(见附件)。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医学影像科和与开展的综合介入诊疗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

(三)介入手术室(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有菌区、缓冲区及无菌区分界清晰,有单独的更衣洗手区域。

2.配备有数字减影功能的血管造影机,配备心电监护。

3.具备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四)有经过正规培训、具备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有经过综合介入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与开展的综合介入诊疗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五)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当符合以下要求:1.医疗机构基本条件。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三级医院,有独立的医学影像科(介入放射)或者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相适应的临床科室,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累计完成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2000例,其中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1000例,综合介入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二级医院,有相对固定的医学影像科或者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相适应的临床科室,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累计完成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1500例,其中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800例,综合介入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规范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规范

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2012.7为规范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综合介入诊疗技术是指除神经血管介入、心血管介入和外周血管介入以外其他介入诊疗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对非血管疾病和肿瘤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介入技术。

其中,非血管介入疾病诊疗技术是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皮穿刺或经体表孔道途径对非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肿瘤介入诊疗技术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血管或非血管途径对肿瘤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

综合介入诊疗手术分为四级(见附件)。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医学影像科和与开展的综合介入诊疗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

(三)介入手术室(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有菌区、缓冲区及无菌区分界清晰,有单独的更衣洗手区域。

2.配备有数字减影功能的血管造影机,配备心电监护。

3.具备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四)有经过正规培训、具备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有经过综合介入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与开展的综合介入诊疗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五)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当符合以下要求:1.医疗机构基本条件。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三级医院,有独立的医学影像科(介入放射)或者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相适应的临床科室,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内累计完成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2000例,其中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1000例,综合介入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二级医院,有相对固定的医学影像科或者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相适应的临床科室,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内累计完成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1500例,其中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800例,综合介入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2011年版)为规范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医政发〔2009〕18号),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是指经血管穿刺径路进入心腔内或血管内实施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主要包括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技术和心律失常介入诊疗技术,不包括以抢救为目的的临时起搏术、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心血管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的诊疗科目,有血管造影室和重症监护室。

1.心血管内科。

开展心血管内科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

2.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

开展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30张。

3.血管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2)配备800mA,120KV以上的心血管造影机,具有电动操作功能、数字减影功能和"路途"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3)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有氧气通道、麻醉机、除颤器、吸引器、血氧检测仪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4)有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5)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还必须配备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仪,以及心血管有创压力监测仪;开展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还必须配备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开展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心律失常介入治疗还必须配备八导联以上(含八导联)的多导电生理仪。

4.重症监护室。

(1)设置符合规范要求,达到III级洁净辅助用房标准,病床不少于6张,每病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能够满足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专业需要。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2011 年版)为规范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 , 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医政发〔 2009〕 18 号),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是指经血管穿刺径路进入心腔内或血管内实施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 主要包括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技术和心律失常介入诊疗技术,不包括以抢救为目的的临时起搏术、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心血管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的诊疗科目 , 有血管造影室和重症监护室。

1.心血管内科。

开展心血管内科临床诊疗工作 5 年以上 , 床位不少于 40 张。

2.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

开展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 , 床位不少于30 张。

3.血管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2)配备 800mA,120KV以上的心血管造影机 , 具有电动操作功能、数字减影功能和 " 路途 " 功能 , 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 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3)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 , 有氧气通道、麻醉机、除颤器、吸引器、血氧检测仪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4)有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 , 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5)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还必须配备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仪,以及心血管有创压力监测仪;开展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还必须配备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开展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心律失常介入治疗还必须配备八导联以上(含八导联 ) 的多导电生理仪。

4.重症监护室。

(1)设置符合规范要求 , 达到 III 级洁净辅助用房标准 , 病床不少于 6 张 , 每病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 15平方米 , 能够满足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专业需要。

1.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2017年版)征求意见稿

1.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2017年版)征求意见稿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2017年版)为规范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是指经血管穿刺径路进入心腔内或血管内实施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不包括以抢救为目的的临时起搏术、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儿科专业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参照本规范执行。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和技术能力相适应。

(二)有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或心胸外科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

(三)心血管内科。

能规范开展心血管内科临床诊疗工作,床位不少于4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心血管内科专业科室的技术标准。

(四)心血管外科或者心胸外科。

能规范开展心血管外科或者心胸外科临床诊疗工作,床位不少于2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心血管外科或者心胸外科专业技术标准。

(五)心血管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2.配备符合心血管介入诊疗功能要求的心血管造影机,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3.有IABP设备。

4.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有氧气通道、麻醉机、除颤器、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5.有相应的器械耗材和药品的管理设施、管理人员、管理制度。

6.开展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心律失常介入治疗还应配备多导电生理记录仪。

(六)重症监护室1.设置符合规范要求,达到III级洁净辅助用房标准,病床不少于6张,每病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能够满足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用专业需要。

2.符合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或心胸外科危重患者救治要求。

3.有空气层流设施、呼吸机和多功能监护仪等设备。

4.能够开展有创监测项目和有创呼吸机治疗。

5.有经过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专职医护人员。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要求规范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要求规范

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2012.7为规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制定本规。

本规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所称的综合介入诊疗技术是指除神经血管介入、心血管介入和外周血管介入以外其他介入诊疗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对非血管疾病和肿瘤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介入技术。

其中,非血管介入疾病诊疗技术是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皮穿刺或经体表孔道途径对非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肿瘤介入诊疗技术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血管或非血管途径对肿瘤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

综合介入诊疗手术分为四级(见附件)。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医学影像科和与开展的综合介入诊疗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

(三)介入手术室(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有菌区、缓冲区及无菌区分界清晰,有单独的更衣洗手区域。

2.配备有数字减影功能的血管造影机,配备心电监护。

3.具备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四)有经过正规培训、具备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有经过综合介入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与开展的综合介入诊疗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五)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当符合以下要求:1.医疗机构基本条件。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三级医院,有独立的医学影像科(介入放射)或者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相适应的临床科室,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累计完成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2000例,其中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1000例,综合介入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二级医院,有相对固定的医学影像科或者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相适应的临床科室,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累计完成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1500例,其中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800例,综合介入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心血管疾病介入等4个介入类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的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心血管疾病介入等4个介入类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的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心血管疾病介入等4个介入类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公布日期】2019.11.15
•【文号】国卫办医函〔2019〕828号
•【施行日期】2019.11.15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诊断标准
正文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关于印发心血管疾病介入等4个介入类诊疗技术临床应
用管理规范的通知
国卫办医函〔2019〕82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
为加强介入诊疗技术管理,促进适宜技术推广,保障医疗质量安全,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我委组织对心血管疾病介入、综合介入、外周血管介入和神经血管介入4个介入类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进行了修订。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规范(2011年版)>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1〕107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2〕87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2〕88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1〕89号)自本通知印发之日起废止。

附件:1.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19年版)
2.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19年版)
3.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19年版)
4.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19年版)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2019年11月15日。

《心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心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心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1.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为规范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是指经血管穿刺径路进入心腔内或血管内实施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主要包括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技术、心律失常介入诊疗技术和结构性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如经皮瓣膜疾病介入术和左心耳封堵术),不包括以抢救为目的的临时起搏术、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有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心血管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的诊疗科目,有血管造影室和重症监护室。

1.心血管内科。

开展心血管内科临床诊疗工作,床位不少于40张。

2.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

开展心脏大血管外科临床诊疗工作,床位不少于30张。

3.血管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2)配备800mA,120KV以上的心血管造影机,具有电动操作功能、数字减影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3)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有氧气通道、除颤器、吸引器、血氧检测仪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4)有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5)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还必须配备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仪以及心血管有创压力监测仪;开展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还必须配备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开展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心律失常介入治疗还必须配备八导联以上(含八导联)的多导电生理仪。

4.重症监护室。

(1)设置符合规范要求,达到Ⅲ级洁净辅助用房标准,病床不少于6张,每病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能够满足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专业需要。

(2)符合心血管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专业危重病人救治要求。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规范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规范

1500例,其中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800例,综合介入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有综合介入诊疗需求。

设区的市以区为单位,区域范围内无获得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资质的医疗机构;县域内需要开展急诊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时无法及时到达有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资质的医疗机构。

由取得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资质的三级甲等医院派驻取得资质人员进行长期技术帮扶和指导,时间至少1年,1年后通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临床应用能力评估。

(3)拟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的新建或新设相关专业的医疗机构,应当符合本规范的人员、科室、设备、设施条件,并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通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临床应用能力评估后方可开展。

2.有至少2名经过正规培训、具备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其中至少1名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3.具备满足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的介入手术室(造影室)、重症监护室、麻醉科和其他相关科室、设备和技术能力。

(1)介入手术室(造影室)。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具有“路图”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具备气管插管和全身麻醉条件,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具备供氧系统、麻醉机、除颤器、吸引器、血氧监测仪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2)重症监护室。

设置符合相关规范要求,达到Ⅲ级洁净辅助用房标准,病床不少于6张,每病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配备多功能监护仪和呼吸机,多功能监护仪能够进行心电图、血压和血氧等项目监测;能够开展有创颅压监测项目和有创呼吸机治疗;有院内安全转运重症患者的措施和设备;具备经过专业培训的、有5年以上重症监护工作经验的专职医师和护士,能够满足三级以上综合血管介入诊疗专业需要。

(3)医学影像科。

能够利用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进行常规和床旁血管检查,具备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或磁共振(MRI),以及医学影像图像传输、存储与管理系统。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规范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规范

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2012.7为规范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综合介入诊疗技术是指除神经血管介入、心血管介入和外周血管介入以外其他介入诊疗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对非血管疾病和肿瘤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介入技术。

其中,非血管介入疾病诊疗技术是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皮穿刺或经体表孔道途径对非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肿瘤介入诊疗技术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血管或非血管途径对肿瘤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

综合介入诊疗手术分为四级(见附件)。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医学影像科和与开展的综合介入诊疗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

(三)介入手术室(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有菌区、缓冲区及无菌区分界清晰,有单独的更衣洗手区域。

2.配备有数字减影功能的血管造影机,配备心电监护。

3.具备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四)有经过正规培训、具备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有经过综合介入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与开展的综合介入诊疗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五)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当符合以下要求:1.医疗机构基本条件。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三级医院,有独立的医学影像科(介入放射)或者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相适应的临床科室,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内累计完成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2000例,其中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1000例,综合介入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二级医院,有相对固定的医学影像科或者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相适应的临床科室,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内累计完成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1500例,其中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800例,综合介入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实施细则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实施细则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实施细则首先,该规范对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设备和设施管理进行了规范。

在设备选型和购置方面,规范要求医疗机构应根据具体需求和技术要求,选择符合国家标准和规定的设备,并对设备设施进行定期检修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其次,规范明确了对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人员的要求和管理标准。

该规范要求医疗机构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技术人员管理制度,包括人员配备、培训和考核等方面的规定。

同时,要求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保障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再次,该规范规定了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操作规程和安全措施。

医疗机构应制定详细的手术操作流程和技术规范,明确操作步骤和术前准备工作,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和消毒措施,以减少手术并发症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此外,规范规定了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质量管理要求。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对诊疗过程和结果的监控和评估,建立安全事件报告和处理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以提高整体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最后,规范要求医疗机构应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和持续教育。

医疗机构应鼓励技术人员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科学素养。

同时,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培训和考核,确保技术人员的知识和技能的更新和提高。

总结来说,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实施细则对设备管理、人员管理、操作规程、质量管理和教育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定,旨在提高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水平和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该规范,加强管理和监督,落实各项要求,确保规范的有效实施。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心血管疾病介入等4个介入类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的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心血管疾病介入等4个介入类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的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心血管疾病介入等4个介入类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公布日期】2019.11.15
•【文号】国卫办医函〔2019〕828号
•【施行日期】2019.11.15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诊断标准
正文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关于印发心血管疾病介入等4个介入类诊疗技术临床应
用管理规范的通知
国卫办医函〔2019〕82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
为加强介入诊疗技术管理,促进适宜技术推广,保障医疗质量安全,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我委组织对心血管疾病介入、综合介入、外周血管介入和神经血管介入4个介入类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进行了修订。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规范(2011年版)>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1〕107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2〕87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2〕88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1〕89号)自本通知印发之日起废止。

附件:1.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19年版)
2.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19年版)
3.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19年版)
4.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19年版)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2019年11月15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2017年版)
为规范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是指经血管穿刺径路进入心腔内或血管内实施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不包括以抢救为目的的临时起搏术、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儿科专业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参照本规范执行。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和技术能力相适应。

(二)有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或心胸外科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

(三)心血管内科。

能规范开展心血管内科临床诊疗工作,床位不少于4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心血管内科专业科室的技术标准。

(四)心血管外科或者心胸外科。

能规范开展心血管外科或者心胸外科临床诊疗工作,床位不少于2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心血管外科或者心胸外科专业技术标准。

(五)心血管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2.配备符合心血管介入诊疗功能要求的心血管造影机,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3.有IABP设备。

4.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有氧气通道、麻醉机、除颤器、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5.有相应的器械耗材和药品的管理设施、管理人员、管理制度。

6.开展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心律失常介入治疗还应配备多导电生理记录仪。

(六)重症监护室
1.设置符合规范要求,达到III级洁净辅助用房标准,病床不少于6张,每病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能够满足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用专业需要。

2.符合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或心胸外科危重患者救治要求。

3.有空气层流设施、呼吸机和多功能监护仪等设备。

4.能够开展有创监测项目和有创呼吸机治疗。

5.有经过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专职医护人员。

(七)其他辅助科室和设备
1.能够利用多普勒超声心动诊断设备进行常规检查和无创性心血管成像与血流动力学检查。

2.有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和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八)有至少2名具备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医疗机构注册医师。

有经过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并考核合格的、与开展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二、人员基本要求
(一)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医师。

1.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医师,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内科或外科专业。

(2)有3年以上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或心胸外科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3)经过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系统培训,具
有独立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能力。

2.拟独立开展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医师,在满足上述条件的基础上,还应满足以下条件:(1)从事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工作不少于5年。

累计独立完成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操作不少于200例;其中完成按照三级手术管理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操作不少于50例。

(2)经过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四级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系统培训,具有开展四级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能力。

(二)其他相关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经过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相关专业系统培训,满足开展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临床应用所需的相关条件。

三、技术管理基本要求
(一)严格遵守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严格掌握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二)应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由本机构注册医师决定,实施按照三级及以上手术管理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由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
资格的本机构注册医师决定,术者由符合本规范要求的医师担任。

术前应当制订手术方案和预防并发症的措施,并制订合理的治疗与管理方案。

(三)实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前,应当向患者及其家属告知手术目的、手术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四)加强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质量管理,建立健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术后随访制度,按规范进行随访、记录,并按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要求报告相关病例信息。

(五)医疗机构和医师按照规定定期接受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临床应用能力评估,包括病例选择、手术成功率、严重并发症、死亡病例、医疗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术后患者管理、随访情况和病历质量等。

(六)其他管理要求
1.使用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器材,不得违规重复使用与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的一次性医用器材。

2.建立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器材登记制度,保证器材来源可追溯。

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患者住院病历中手术记录部分留存介入诊疗器材条形码或者其他合格证明文件。

四、培训管理要求
(一)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医
师培训要求。

1.应当具有《医师执业证书》,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2.应当接受至少6个月的系统培训。

在指导医师指导下,按以下标准参与完成相关介入诊疗技术操作及患者全程管理:
(1)拟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的医师,参与完成不少于50例冠状动脉造影操作及25例以上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管理,并经考核合格。

(2)拟开展导管消融治疗技术的医师,参与完成不少于20例导管消融治疗病例的操作及管理,并经考核合格。

(3)拟开展起搏器治疗技术的医师,参与完成不少于10例起搏器治疗病例的操作及管理,并经考核合格。

(4)拟开展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技术的医师,参与完成不少于10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病例的全程管理,并经考核合格。

3.在境外接受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系统培训6个月以上,有境外培训机构的培训证明,并经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培训基地考核合格后,可视为达到规定的培训要求。

(二)培训基地要求。

1.培训基地条件。

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定四级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
技术培训基地。

培训基地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三级甲等医院,符合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要求。

(2)具备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能力。

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每年应够能完成各类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2000例,其中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600例。

心律失常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每年应够能完成各类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2000例,其中导管消融治疗病例不少于200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治疗病例不少于100例。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每年应够能完成各类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1000例,其中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100例。

(3)心血管内科和心血管外科或心胸外科床位总数不少于150张。

(4)有不少于4名具有四级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指导医师,其中至少2名具有主任医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5)有与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工作相适应的人员、技术、设备和设施等条件。

2.培训工作基本要求。

(1)培训教材和培训大纲满足培训要求,课程设置包括理论学习及临床实践。

(2)保证接受培训的医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培训。

(3)培训结束后,对接受培训的医师进行考试、考核,并出具是否合格的结论。

(4)为每位接受培训的医师建立培训及考试、考核档案。

附件:1.四级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目录
2.三级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参考目录
附件1
四级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目录
一、择期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成形术(包括左主干、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分支病变、严重钙化病变、极度扭曲、成角病变、主支退变、开口病变、三支血管病变等)
二、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
三、冠状动脉准分子激光成形术
四、心功能减退(EF<40%)冠状动脉成形术
五、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术
六、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RT-P)植入术
七、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植入术
八、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房性心动过速导管消融术
九、室性心动过速导管消融术
十、左心耳封堵术
十一、起搏导线拔除术
十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十三、冠状动脉瘘栓塞术
十四、主动脉窦瘤破裂封堵术
十五、肺动静脉瘘栓塞术
十六、球囊主动脉瓣狭窄扩张术
十七、主动脉缩窄介入治疗
十八、心梗后室间隔穿孔封堵术十九、肺动脉狭窄介入治疗
二十、婴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
附件2
三级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参考目录
一、择期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A型病变)
二、STEMI急诊冠状动脉成形术
三、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测定(FFR)
四、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
五、冠状动脉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OCT)
六、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
八、冠脉内血栓抽吸术
九、室上性心动过速导管消融术
十、双腔起搏器植入术
十一、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十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
十三、球囊肺动脉瓣狭窄扩张术
十四、卵圆孔未闭封堵术
十五、体肺侧支栓塞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