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阶段测验二(第二章-第三章)

合集下载

马原第2章练习题

马原第2章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第二章第一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的主体是 (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 (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5、“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6、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7、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8、“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0、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11、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12、“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3、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4、“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5、“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16、“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17、“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8、“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原考试题库

马原考试题库

马原考试题库【导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马原)课程是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掌握马原知识,有助于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增强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性和思想品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做好马原考试的准备,以下是马原考试题库,供学生们参考。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2. 列宁主义关于意识和物质关系的基本原理是什么?3. 揭示物质世界的本质规律是哲学思维的基本要求之一,请谈谈你的理解。

4.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相互关系是什么?【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1.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有哪些?请简要解释其内涵。

3. 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请你对此做简要阐述。

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高任务是什么?【第三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1.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依据是什么?2. 科学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什么?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4.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途径是什么?【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特点有哪些?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什么?4. 如何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第五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1. 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引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2.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有何重要意义?3.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农村革命和土地问题的历史地位是什么?4. 马克思主义如何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深远影响?【第六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发展阶段】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 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发展阶段是实践中的理论?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发展阶段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发展阶段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总结】通过对以上题目的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原,第二章 习题及答案

马原,第二章 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得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得活动机制瞧,实践就是( A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一定得中介发生相互作用得过程B、道德行为与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得主体就是( B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与认识活动得人C、人D、人得意识3、实践得客体就是( D )A、绝对精神得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得意识得创造物D、实践与认识活动所指向得对象4、实践得中介就是( A )A、各种形式得工具、手段及其运用得程序与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与发展有联系得各种要素得总与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得总与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得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得价值关系就是指( D )A、主体对客体得物质欲望与要求B、主体对客体得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得改造与变革得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得有用性与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得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C )A、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得发展C、实践就是认识发展得动力D、科学进步就是实践得目得7、科学家尼葛洛庞帝说:“预测未来得最好办法就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与实践得关系瞧,这句话对我们得启示就是( C )A、认识总就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与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得)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得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得品格D、实践与认识就是合一得8、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得区别就是( C )A、感性认识就是可靠得,理性认识就是不可靠得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就是对现象得认识,理性认识就是对本质得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9、“真理与谬误得对立,只就是在非常有限得范围内才有意义”就是( B )A、形而上学得观点B、唯物辩证法得观点C、诡辩论得观点D、相对主义得观点10、真理与谬误之间得相互关系就是( C )A、在任何情况下都就是绝对对立得B、没有相互转化得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1、“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原第二章复习题答案

马原第二章复习题答案

第二章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看法是(D)A.物质观B.联系观C.发展观D.实践观2.列宁同志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

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B)A. 理论高于实践活动B. 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 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3.实践活动的目的是( B)A.改造主观世界 B .改造客观世界 C .改造心里世界 D .改造精神世界4.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以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此能够解说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类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指出了( C)A.实践是认识的根源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 .实践是查验认识正确与否的独一标准5.查验认识的真谛性,就是要查验认识能否同( D)A.已有的理论相切合B .已被实践证明的真谛相切合C.党的路线、目标、政策相切合 D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切合6.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C)A. 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D. 实践和理论的关系7.任何科学理论都不可以穷尽真谛,而只好在实践中开拓认识真谛的道路,这说明( C)A. 真谛拥有客观性B. 真谛拥有绝对性C.真谛拥有相对性 D. 真谛拥有全面性8.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一致同来的基础是( A)A.实践 B .理论 C .本质 D .人9.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腾是指( B)A.从实践到认识B.从认识到实践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 .从物质到精神10.直理和错误的根本差别是(D)A.真谛是绝对的,错误是相对的B.真谛的实用的,错误是有害的C.真谛是客观的,错误是主观的D.真谛是对事物的正确反应,错误是对事物的扭曲反应11.宋朝诗人陆游在诗《冬夜念书示子聿》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重申( C)A.念书不可以获取真知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根源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2.实践的主体是( D)A.绝对精神C.人D B.人的意识.拥有思想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运动的人13.实践的客体是( D)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建物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14.实践的中介是( A)A.各样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样因素的总和C.组成事物全部因素的总和D.授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的活动15.“人的思想能否拥有真谛性,这其实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马克思原理-阶段测评

马克思原理-阶段测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阶段测评2(2015年版)单选题1.1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B 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 实践唯物论与直观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该题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B1.2 下列各项中,不能够正确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A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B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C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D 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该题考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包含感性的成分。

D 1.3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A 真理本身具有不确定性B 从事实践活动的人的世界观的差异性C 不同阶级的人,具有不同的实践目的D 任何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该题考查对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的不确定性的理解。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是指:第一,任何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因而它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

第二,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反复性。

D1.4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A 劳动是人的本质B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C 人之初,性本善D 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该题考查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

人的本质不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而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

马克思从三个方面对人的本质作了界定。

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马原题库第二章

马原题库第二章

第二章真理的相对性。

即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即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真理的绝对性。

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

第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一、单项选择题16、“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B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22、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这一命题强调( C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

27、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B )A、具体性B、客观性C、终极性D、全面性31、对事物用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这是( C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旧唯物主义包括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则或者把实践理解为人类消极适应环境的动物式的本能活动,看不到实践的能动性;或者把实践活动狭隘地理解为日常生活中的交往活动.33、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C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存在局限-相对性34、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 B )A.否认意识的能动性B.夸大意识的能动性C.否认物质的决定性D.夸大物质的决定性35、实践有力地驳斥了不可知论,因为它能够把( A )A.真理变成现实B.谬误转化为真理C.人的认识能力无限提高D.人的认识器官无限延长实践本身是直接的现实,同时又能把正确的理论直接变成现实37、恩格斯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锐敏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当做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高于动物,除了人脑及感官发育得更加完善之外,还因为( A )A、人不仅有感觉还有思维B、人不仅有理性还有非理性C、人不仅有直觉还有想象D、人不仅有生理机能还有心理活动38、毛泽东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调查研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走马看花,一种是下马看花、走马看花,不深入,还必须用第二种方法,就是下马看花,过细看花,分析一朵花、毛泽东强调“下马看花”的实际意义在于( D )A、解决实际问题必须要有先进理论的指导B、运用多种综合方法分析调查研究的材料C、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适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D、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实际,才能找出规律42、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

马原 阶段测验二(第二章-第三章)

马原 阶段测验二(第二章-第三章)

马原阶段测验二(第二章-第三章)最后得分:100 分做题时长:39分57秒测验时间: 2018-09-09 09:58:42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叫做()。

A、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C、地理环境D、人口因素【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参见教材P124。

2、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C、渗透性因素D、准备性因素【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这是以物质实体形式相对独立存在的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参见教材P128。

3、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C、渗透性因素D、准备性因素【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B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

参见教材P129。

4、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渗透性因素,主要指()。

A、教育B、决策C、自然科学D、劳动资料【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C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

参见教材P129。

5、下列不属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划分出的社会形态的是()。

A、原始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D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人类历史上有五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依次占统治地位,因而人类历史就相应地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

参见教材P135。

6、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社会基本矛盾B、阶级斗争C、技术革命D、社会改革【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马原第二章 习题

马原第二章  习题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的主体是( B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 D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4.实践的中介是( A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D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科学家尼葛洛庞帝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C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9.“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B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0.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C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1.“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2阶段测试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2阶段测试题答案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二阶段测试卷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四章至第六章(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 B )A、生产资料B、货币C、日用生活品D、生产工具2、所谓价值增殖过程,是( B )。

A、超过劳动力价值补偿的一定点而缩短了的价值形成过程B、超过劳动力价值补偿的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C、超过劳动价值补偿的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D、超过劳动价值补偿的一定点而缩短了的价值形成过程3、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被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只是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这是属于( D )。

A、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B、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C、自由竞争资本主义D、垄断资本主义4、资本积累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提供了( C )。

A、精神条件B、政治条件C、物质条件D、文化条件5、资本原始积累实际是( D )。

A、货币资本迅速分散于多数人手中B、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公共资产C、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D、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6、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是( A )的特征。

A、自然经济B、商品经济C、市场经济D、产品经济7、商品是( C )的矛盾统一体。

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C、使用价值和价值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8、资本是可以带来( A )的价值。

A、剩余价值B、使用价值C、交换价值D、价格9、( D )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A、生产绝对过剩B、生产绝对不足C、生产相对不足D、生产相对过剩10、( A )是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的新形式。

A、法人资本所有制B、垄断资本所有制C、私人资本所有制D、自由竞争资本所有制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三章试题及答案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三章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试题清单(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开展的根底是:()A.吃喝穿住 ( )B.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 )C.物质生产活动(√)D.社会关系的形成 ( )2.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

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

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

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

这说明:()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3.“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

‘民以食为天’〞。

这说明:()A.人的生理需求是社会历史的根底 ( )B.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性 ( )C.社会开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物质欲望 ( )D.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行,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4.制约人们行为及其动机的根本条件是:()A.生产方式(√)B.传统意识 ( )C.政治制度 ( )D.阶级关系 ( )5.以下哪一原理可以解释“群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这一社会现象:()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 )B.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C.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开展方向 ( )D.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开展 ( )6.社会意识主要是对:()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阶级斗争的反映 (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 )D.社会开展规律的反映 ( )7.群体意识是:()A.集体主义的产物 ( )B.个体意识的总汇 ( )C.群体共同意识的产物 ( )D.群体实践的产物(√)8.人类社会的开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A.人类社会的开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规律性(√)B.社会开展史与自然界的开展史完全相同 ( )C.社会的开展进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 ( )D.社会的开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 )9.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开展史的钥匙是:()A.生产关系的开展史 ( )B.社会意识的开展史 ( )C.生产劳动的开展史(√)D.阶级斗争的开展史 ( )10.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在于:()A.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制约 ( )B.它有相对独立性 ( )C.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 ( )D.它符合了社会开展的客观规律(√)11.社会运动的物质承当者是:()A.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 )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D.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体 ( )12.不同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开展起:()A.决定作用 ( )B.加速或延缓作用(√)C.无足轻重的作用 ( )D.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作用 ( )13.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A.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B.它是全社会人的共同意识 ( )C.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 )D.它是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精神实体 ( )14.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政治法律思想(√)B.道德标准 ( )C.文学艺术 ( )D.哲学思想 ( )1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地表现是:()A.社会意识的开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 )B.社会意识的开展同社会经济开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 )16.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A.它实际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B.反映统治阶级利益的程度 ( )C.反映被统治阶级利益的程度 ( )D.它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开展的水平 ( )17.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A.自然界 ( )B.人口因素 ( )C.地理环境 (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总和(√)18.测度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劳开工具的状况(√)B.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 )C.劳动者的主体素质 (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 )19.现阶段,先进生产力集中表达为:()A.劳动对象 ( )B.科学技术(√)C.劳动者 ( )D.管理方式 ( )20.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客观物质性标志是:()A.劳动者的技术水平 ( )B.劳动者 ( )C.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 ( )D.生产工具(√)21.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本质上是:()A.人与自然的关系 ( )B.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 )C.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D.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 ( )22.划分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准是:()A.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开展水平 ( )C.科学技术水平 ( )D.国家政权的性质 ( )2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A.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公有制 ( )B.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开展(√)C.是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 )D.是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 )24.生产关系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A.产品的分配关系 ( )B.产品的交换关系 ( )C.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 )25.生产资料包括:()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 )B.生产工具和劳动者 ( )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D.劳动产品 ( )26.生产关系所表达的是:()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 )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 )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 ( )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27.以下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A.道德 ( )B.哲学 ( )C.艺术 ( )D.语言学(√)28.道德是:()A.经济根底最集中、最直接的反映 ( )B.最抽象的意识形式 ( )C.上层建筑的核心 ( )D.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标准的总和(√)29.社会形态是指:()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 )B.技术形态和生产形态的统一 ( )C.同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根底和上层建筑的统一(√)D.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的统一 ( )30.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直接根源存在于:()A.生产力中(√)B.生产方式中 ( )C.社会形态中 ( )D.经济根底中 ( )31.经济根底相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易变的,这种情况存在于:()A.封建社会 ( )B.资本主义社会 ( )C.社会主义社会 ( )D.一切社会形态(√)32.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取决于:()A.经济根底(√)B.政治制度 ( )C.国家政权 ( )D.意识形态 ( )33.上层建筑由两局部组成:()A.政治法律制度与军队警察等 ( )B.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 ( )C.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 (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34.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在于:()A.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社会规律是主观的,没有普遍性 ( )B.自然规律有重复性,社会规律没有重复性 ( )C.自然规律无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 ( )D.自然规律通过盲目的、自发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35.经济根底是指:()A.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B.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 ( )C.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和分配关系的总和 ( )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 )36.上层建筑对社会开展的促进作用取决于:()A.有效地为经济根底效劳 ( )B.适应经济根底的需要 ( )C.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 ( )D.被效劳的经济根底是否适应社会生产力开展的需要(√)37.人类社会开展的根本动力是:()A.人民群众 ( )B.阶级斗争 ( )C.社会根本矛盾(√)D.科技革命 ( )38.社会根本矛盾是:()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 )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 ( )C.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根底和上层建设的矛盾(√)39.社会根本矛盾开展的最终原因是:()A.生产力的开展(√)B.生产关系的展 ( )C.经济根底的开展 ( )D.上层建筑的开展 ( )4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根底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根本矛盾的关系是:()A.前者和后者相互决定,相互制约 ( )B.前者和后者并行不悖 ( )C.以后者为根底,推动前者矛盾的解决 ( )D.以前者为根底,两者互相制约,相互作用(√)41.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社会开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A.政治权力 ( )B.社会生产力(√)C.天才的创造力 ( )D.阶级斗争 ( )4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开展的:()A.根本动力 ( )B.惟一动力 ( )C.最终动力 ( )D.直接动力(√)43.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 ( )B.一局部人对另一局部人的暴力掠夺 ( )C.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D.剩余产品的出现 ( )44.划分阶级的依据是:()A.人们在特定经济结构中的特定地位(√)B.人们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特定政治态度 ( )C.人们在特定经济关系中所形成的思想观点 ( )D.人们之间的政治法律关系 ( )45.划分阶级的标准是:()A.经济标准(√)B.政治标准 ( )C.思想标准 ( )D.社会标准 ( )46.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A.思想、文化、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 ( )B.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C.统治阶级内部政权的更替 ( )D.反动阶级对革命政权的篡夺 ( )47.对无产阶级革命来说,主观条件成熟的主要标志是:()A.无产阶级具有革命的决心、勇气和毅力 ( )B.无产阶级觉悟程度的提高 ( )C.无产阶级组织纪律性的提高 ( )D.有一个敢于和蔼于领导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48.马克思主义答复人的本质问题的立足点是:〔〕A.人的社会关系(√)B.人的自然属性 ( )C.人类的共同利益 ( )D.人的自身需要 ( )49.所谓抽象人性论意指:〔〕A.否认人的社会性,关于人的本质的唯心主义观点(√)B.一种对人类共同人性的科学抽象的理论 ( )C.一种否认人之共性的错误理论 ( )D.一种资产阶级哲学独创的理论 ( )50.在抗击“非典〞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后又捐出自己的血清,用于治疗其他患者,这说明:〔〕A.人的价值只表达在特定的场合和行为中 ( )B.人的价值必须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前提 ( )C.人的价值表现为人的能力的大小 ( )D.人的价值是在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中实现的(√)5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A.个人对社会的奉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B.个人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 ( )C.个人的自由选择和自由开展 ( )D.个人主体性的增强和摆脱社会的约束 ( )52.“英雄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个观点的实质是:〔〕A.历史唯物主义 ( )B.历史唯心主义(√)C.历史主义 ( )D.自然主义 ( )53.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

马克思原理 阶段测验二(第二章-第三章)1

马克思原理 阶段测验二(第二章-第三章)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过程考核)阶段测验二(第二章-第三章)一、单项选择题1、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不包括()。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C、渗透性因素D、完成性因素【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包括:独立的实体性因素、运筹性的综合因素、渗透性因素、准备性因素。

参见教材P129。

2、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C、渗透性因素D、准备性因素【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

参见教材P129。

3、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渗透性因素,主要指()。

A、教育B、决策C、自然科学D、劳动资料【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

参见教材P129。

4、人类社会有三个基本层次,下列不属于这三个层次的是()。

A、生产力B、生产关系C、上层建筑D、精神世界【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人类社会有三个基本层次: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参见教材P133。

5、下列不属于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划分出的社会形态的是()。

A、人的依赖性社会B、物的依赖性社会C、人的独立性社会D、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三种社会形态: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参见教材P136。

6、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根源于()。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生产力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C、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D、上层建筑与阶级构成之间的矛盾【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参见教材P140。

7、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社会基本矛盾B、阶级斗争C、技术革命D、社会改革【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参见教材P140。

马克思原理-阶段测验二(第二章-第三章)

马克思原理-阶段测验二(第二章-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过程考核)阶段测验二(第二章-第三章)一、单项选择题1、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不包括()。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C、渗透性因素D、完成性因素【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包括:独立的实体性因素、运筹性的综合因素、渗透性因素、准备性因素。

参见教材P129。

2、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C、渗透性因素D、准备性因素【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

参见教材P129。

3、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渗透性因素,主要指()。

A、教育B、决策C、自然科学D、劳动资料【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

参见教材P129。

4、人类社会有三个基本层次,下列不属于这三个层次的是()。

A、生产力B、生产关系C、上层建筑D、精神世界【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人类社会有三个基本层次: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参见教材P133。

5、下列不属于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划分出的社会形态的是()。

A、人的依赖性社会B、物的依赖性社会C、人的独立性社会D、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三种社会形态: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参见教材P136。

6、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根源于()。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生产力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C、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D、上层建筑与阶级构成之间的矛盾【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参见教材P140。

7、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社会基本矛盾B、阶级斗争C、技术革命D、社会改革【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参见教材P140。

阶段测验二(第二章-第三章)【随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过程考核)2

阶段测验二(第二章-第三章)【随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过程考核)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过程考核)阶段测验记录> 阶段测验二(第二章-第三章)【随机】阶段测验二(第二章-第三章)【随机】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求、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参见教材P103。

2、下列选项中,反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的是()。

A、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D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反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参见教材P103。

3、在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将二者割裂开,就会犯()的错误。

A、经验论或唯理论B、实践论C、唯书论D、可知论【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在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割裂开,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

参见教材P111。

4、“实践—认识—实践”的循环往复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统一的是()。

A、具体的、历史的B、抽象的、历史的C、具体的、阶段性的D、抽象的、阶段性的【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实践—认识—实践的循环往复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参见教材P114。

5、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这种观点属于()。

A、相对主义B、绝对主义C、唯心主义D、唯物主义【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B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绝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马原第二章试题及答案

马原第二章试题及答案

马原第二章试题及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A.能动的反映论 (?)B.经验论 ( )C.先验论 ( )D.不可知论 (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 ( )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 )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 )3.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 )C.科学实验 (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 4 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 )1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A.每个人必须事事经过实践才能有认识 ( )B.只要坚持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 ( )C.直接知识来自于实践,间接知识不来于自实践 (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于实践 (?)6.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客体的涵义的是:()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 )C.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 )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 )7.“学而不思则罔”是指:()A.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 ( )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 )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 )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A.感性认识是包含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正确认识 (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 )9.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马原第二三章总结

马原第二三章总结

质世界
2.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 有条件性 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
的、有限的。
3.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辩证关系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得到真 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转化
(三)、真理与谬误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 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
作用的过程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认识关系和
实践关系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
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 作用(p116-120)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 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P116
1、阶级斗争: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 间的对立和斗争。P117 2、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
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P118
3、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 的科学方法。 P119 4、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 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 重要动力。(作为历史唯物范畴的革命,亦 称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 会形态的质变。) p120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 认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 无条件性 ①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原-阶段测验二(第二章-第三章)
马原阶段测验二(第二章-第三章)
最后得分:100 分做题时长:39分57秒测验时间: 2018-09-09 09:58:42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叫做()。

A、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
C、地理环境
D、人口因素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参见教材P124。

2、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C、渗透性因素
D、准备性因素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这是以物质实体形式相对独立存在的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参见教材P128。

3、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C、渗透性因素
D、准备性因素
【正确答案】:B
【您的答案】:B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

参见教材P129。

4、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渗透性因素,主要指()。

A、教育
B、决策
C、自然科学
D、劳动资料
【正确答案】:C
【您的答案】:C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

参见教材P129。

5、下列不属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划分出的社会形态的是()。

A、原始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正确答案】:D
【您的答案】:D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人类历史上有五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依次占统治地位,因而人类历史就相应地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

参见教材P135。

6、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社会基本矛盾
B、阶级斗争
C、技术革命
D、社会改革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参见教材P140。

7、第一次揭示了阶级的本质的是()。

A、马克思主义
B、德国古典哲学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揭示了阶级的本质。

参见教材P141。

8、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

A、政治标准
B、思想标准
C、经济标准
D、社会标准
【正确答案】:C
【您的答案】:C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

参见教材P142。

9、我国()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一届六中全会
C、十八届三中全会
D、十八届六中全会
【正确答案】:C
【您的答案】:C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参见教材P147。

10、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中,()是动力。

A、改革
B、发展
C、稳定
D、科学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改革是动力,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社会稳定才能获得可靠的保障。

参见教材P147。

11、我国古代,()主张性善说,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A、孟子
B、荀子
C、老子
D、董仲舒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孟子主张性善说,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参见教材P148。

12、是广大人民群众还是个别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即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上,存在着根本分歧。

A、朴素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C、朴素唯物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D、形而上学和历史唯心主义
【正确答案】:B
【您的答案】:B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是广大人民群众还是个别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即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上,存在着根本分歧。

参见教材P151。

13、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观点是()。

A、群众观点
B、英雄观点
C、名人观点
D、伟人观点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观点。

参见教材P153。

1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是()。

A、一切有感觉能力的人
B、一切有生命的人
C、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D、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正确答案】:D
【您的答案】:D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参见教材P101。

15、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反映。

A、间接的
B、全体的
C、概括的
D、表面的
【正确答案】:D
【您的答案】:D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参见教材P107。

16、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就会导致()的错误。

A、经验论或唯理论
B、实践论
C、唯书论
D、可知论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在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割裂开,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

参见教材P107。

17、人的认识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但永远不能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已经完毕,除了望着已获得的正确认识出神外,就再也无事可做了。

这段话强调的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

A、具有曲折性
B、具有反复性
C、具有无限性
D、具有有限性
【正确答案】:C
【您的答案】:C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每个时代的人的每一次具体的认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都是有限
的;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则具有无限性。

因此,上面这段话强调的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具有无限性。

参见教材P109。

18、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

A、两者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B、一切真理同时具有的两种属性
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D、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正确答案】:B
【您的答案】:B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一切真理同时具有的两种属性。

参见教材P113。

19、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也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

A、唯心论
B、辩证法
C、唯物论
D、实用主义
【正确答案】:C
【您的答案】:C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也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

参见教材P115。

20、真理()的功能是真理最突出的价值,因为它是最能获得成功的,这种成功能使人的需要得到满足。

A、指导实践
B、再认识
C、教育
D、激励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真理指导实践的功能是真理最突出的价值,因为真理指导下的实践是最能获得成功的,这种成功能使人的需要得到满足。

参见教材P117。

意见簿 | 计算器
版权所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