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普版第10课答案

五年级科普版第10课答案

五年级上册基础知识课课练第十课

一、单词

1.儿童(单)child

2.儿童(复)children

3.小的small

4.食物food

5.向后,背back

6.它的its

7.森林forest

8.村庄,乡村village

9.别的,其他的other

二、短语

1.在...前面in front of

2.向...道别say good bye to

3.在树下under the tree

4.在树上in the tree

5. 在房子后behind the house

6. 吃草eat grass

7.在一座森林中in a forest 8.在这座村庄里in the village 9. 好多了much better 10.给某人食物和水give sb. food and water 11.把某人送还给…take sb. back to … 12.回到森林go back to the forest 13.其中一个孩子one of the children14.和…一起玩play with

三、重点句子

1.树下有什么?What’s under the tree?

2.树下有一匹马。There is a horse under the tree.

3.那所房子前有一棵树。There is a tree in front of that house.

4.一所小房子附近有一些孩子。There are some children near a small house.

5.现在熊猫宝宝好多了。Now the baby panda is much better.

6.好主意。Good idea.

7.孩子们正在和熊猫宝宝告别。The children are saying goodbye to the baby panda.

四、句型转换

1.What’s under the tree?

2.What’s in the tree?

There is a horse under it. There are some birds in it.

3.What’s on the chair?

4.What’s under the chair?

There is a dog on it. There are two hens under it.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

★第一站: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2分) 一、你一定能读准拼音并正确、美观地写出相应的字词。(5分) kuí wúzī rùn wǔ rǔ zhēng róng chéng fá 二、用“√”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2分) 1、老师夸他的字刚劲(jìn jìng)端庄,于是他练字的劲(jìn jìng)头更大。 2、这次他的考试成绩又落(luò là)在班级后面,他心里空落落(luò là)的。 三、请你找出没有错字的一组词语,把序号写在括号里。()(2分) A、座无虚席竭尽全力漫山遍野神密莫测 B、勃勃生机应接不瑕栩栩如生精兵简政 C、赞不绝口随心所欲粉妆玉砌无怨无悔 四、一字开花:根据句子的意思用“沉”字组成不同的词填到括号里。(4分) 李大钊同志不幸被捕,全家人心情十分()。李大钊同志在敌人的面前()镇定,有时据理力争,有时用()进行无声地反抗。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 同志 被害,人们万分()。 五、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①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②听了老师的话,使我深受感动。 ③我心里特别激动万分。 ④白居易是我国的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 七、明辨是非: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4分) 1. 藏戏的开山鼻祖是唐东杰布。() 2.《悲惨的世界》这部名著的作者是美国作家雨果。() 3.小兵张嘎、华子良和江姐都是革命小说《红岩》中的人物。() 4.“轻叩诗歌的大门”这次综合性学习分“成长的足迹”和“与诗同行”两个板块。() 九、下面的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答案正确的一组是()(2分) (1)这巴掌大的地方住不了人。 (2)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雨。 (3)难道你没有一点同情心吗? (4)较弱的花儿在暴雨中瑟瑟发抖。 ①比喻拟人反问夸张 ②夸张比喻设问拟人 ③夸张比喻反问拟人 ④比喻拟人设问夸张 八、请把左右两边相对应的内容用线连接起来,并完成天空。(2+4分)

五年级美术下册 第10课《水墨诗心》教案 湘美版

10.水墨诗心 教学目的 1.情意领域:借助于名画的形式画出对生活的感受; 2.认识领域:把名人名作用水墨画的形式加上自己的想像画出来,巩固水墨画技法; 3.操作领域:学生通过欣赏学习和自己的想像,参照艺术家的原作,用水墨画进行表现。 教学重点: 巩固水墨画的基础技法,欣赏并尝试用水墨画的形式临摹改编名画; 教学难点: 根据个人对原做的感受,大胆地利用色彩、内容、技法的变化创造变体画。 教学准备: 师:范图、示范工具,生:水墨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夏加尔和我 出示图片,让孩子们想一想,这位外国人是什么职业。(生:可能是一个画家吗……)师:对了,他是一位画家,他是俄国的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天才诗人——夏加尔,今天我们这堂课就是要用我们手中的笔墨来改画这位大师的画,你敢挑战吗?(敢!!!!)【此环节的设计一开始就将挑战的对象:夏加尔和我,挑战的形式:西方的油画和东方的水墨画交待清楚,这是两种不同画种不同美学思想的挑战。】 二、让形象对话让思维碰撞 那夏加尔这位画家都画了那些画?请看大屏幕。看了这些精彩的画面你们喜欢这位画家吗?这些作品最具有表现力的和想象的地方你能说出来吗?(学生回答) 夏加尔喜欢睁大眼睛去仔细的观察身边的新鲜事物,经常通过梦幻式的回忆、想象,用怪诞稚趣造型,浓艳色彩表现作品。 同学们,能不能也像夏加尔一样展开你奇特的想像,用怪异稚趣的造型?表现一幅画呢。(学生回答)我想同学们一定是能与大师一比高低的。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首诗: 月光把小山村蒙上一缕薄薄的轻烟, 小木屋睁着睡意朦胧的双眼, 嗅着挤奶姑娘手中的芳香, 静静地 静静地 依偎着着软软的草地。 这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你有奇特的想象吗?你准备怎样来设计这幅画面呢?(学生回答) 同学们的想象还真够大胆,那夏加尔大画家是如何来表现这个画面的呢?(出示故乡的梦图画) 夏加尔用色彩艳丽,梦幻式的造型,大胆而怪异,你看房子上的眼晴超现实的表现,你从这只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上读懂了什么?(学生回答) 这就是画家夏加尔的惊人之笔,这也是画家超现实的梦幻构思,其实在他所创作的许多作品中都能看到画家这种超凡的想象力。 【抓住夏加尔画在房子上的大眼晴这种梦幻式的奇特想象和用怪异稚拙的造型,浓艳明朗的色彩强烈地感染学生。让孩子们也学着尝试面对一首小诗的奇特想象训练然后与大师夏加尔的绘画语言碰撞,从而慢慢读懂和走进夏加尔的艺术世界。】

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0课写

第10课写意动物(一)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样貌特征,感受动物的美和可爱;感受各种水墨特性,探讨巧妙运用各种技能,手法表现有创意的"可爱的动物"的方法。 2.技能目标:学习用水墨表现自己喜爱的动物,在造型中体会墨色的变化,提高观察、表现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表现水墨画动物,,通过探索用水墨自由创作动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创造精神.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情感。 重点:感受水墨画的魅力,学习水墨画动物的技法。 难点:巧妙运用各种水墨画技法表现有创意的"可爱的动物"画出有一定意境。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水墨画技法的资料,毛笔、墨汁、笔洗、调色盘、画毡等工具材料。 (教师)课件,常规的国画示范工具等。 三,教学过程 1欣赏感受导入新课。 (1)教师课件展示水墨画动画片,(设计意图:学生欣赏,激发情趣) (2)学生谈谈欣赏体会,与平时所看的动画片有什么区别?设计意图:体会国画的特点。作为新课的课前预习工作)(3)导入新课——《水墨画动物》 2.学习探究。

(1)小组讨论,复习水墨画的基本绘画技法:结合原来学过的国画技法,进行练习(用笔的基本方式:侧锋,中锋;墨的干。湿。浓。淡及染色的基本方法) (2)课件展示各种绘画技法的作品请学生欣赏比较并分析。 体会水墨画和其他画法有什么不同?这种差别表现在哪些地.二.重点、难点 方?(水墨写意为主,体现中国画特色,形神兼备,惟妙惟肖,韵味十足,) (3)课件展示各种水墨画与彩墨画混杂的动物作品,学生观察,自学书本后回答问题:以上画作能否分类,分别是哪两类,水墨画是否等同于彩墨画?两者有何区别? (4)课件展示水墨画和彩墨画之间的异同,学生体会其不同的特色和技法。 (5)学生练习彩墨画的两种画法 3.演示启发。 (1)思考:怎样利用水墨来表现动物呢? (2)教师进行简单的演示,学生观察学习。 画螃蟹。(教师示范) a.用大羊毫笔调淡墨,笔尖蘸浓墨,侧锋三笔画出螃蟹的身子。 b.用淡墨中锋,画出螃蟹身体左右的各四条腿。 c.接着用浓墨两笔画出螃蟹大螯。 d.用小狼毫蘸浓墨画出螃蟹的爪子和眼睛。 (3)小组讨论:你能分析教科书中的其他水墨动物是怎样用笔用墨的吗?(如熊猫,虾的画法等)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知识要点+讲解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知识要点+讲解 课文知识点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是作者晓年写作的一篇短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写作背景: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得知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出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之后写毛泽东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文章截取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一个片段,通过细节描写反映出毛泽东的崇高境界,展示了他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人的胸怀,读后让人肃然起敬。 多音字组词:

禁:jīn(情不自禁) jìn(禁止) 近义词: 破格──破例慰问──问候 反义词: 危险──安全悲痛──快乐 词 眷恋永别平平安安情不自禁自我安慰 踌躇黯然狂轰滥炸光荣殉职原封不动 句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地眷恋。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原封不动:比喻像原样一样,一点儿也没有改变。 破格:打破既定规格的约束。 眷恋:(对自己喜欢的人或地方)深切地留恋。 意愿:愿望、心愿。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杨氏之子词语盘点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杨氏之子词语盘点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字。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 10杨氏之子①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②聪惠③。孔君平诣④其父,父不在,乃⑤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扬梅。孔指以示⑥儿曰⑦:“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⑧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①本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②甚:很。③惠:同“慧”, 智慧的意思。④诣:拜见。⑤乃:就,于是。⑥示:给……看。⑦曰:说。⑧未:没有。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 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 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 个孩子。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3、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 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 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 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 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 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 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 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 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 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 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 言的机智幽默。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猜你感兴趣: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革命理想”这一主题,安排了《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四篇课文。《古诗三首》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表达了诗人们的抱负和志向;《十六年前的回忆》通过作者的回忆,描写了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牺牲的经过;《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为纪念张思德同志所写的一篇演讲稿;《金色的鱼钩》讲述了发生在红军过草地时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古诗三首 2 1.会写并掌握26个生字,正确读写62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 3.学习并背诵《古诗三首》,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学习 《十六年前的回忆》,了解前后照应的写法,关注人物神态、 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的高贵品质;学 习《为人民服务》,初步感知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树立为人民 服务的精神;学习《金色的鱼钩》,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无 私奉献的品质。 十六年前的回忆 2 为人民服务 2 金色的鱼钩 1 口语交际 1 1.选择生活中的某一场合,进行即兴发言。 2.理清思路,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

10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读准“燕、劲”等字的读音,会写“络、锤”等字,默写《竹石》。 2.结合注释、查阅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人所咏事物背后抒发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策略 1.指导朗读 古诗大多讲究押韵,这一特点体现在朗读上就表现为朗朗上口,有鲜明的节奏感且韵味十足。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的节奏、韵律,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感。有了前面的朗读、感悟的铺垫,后面的背诵自然水到渠成。 2.借助注释 为了体现“诗意的古诗”,在设计中,我力求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必要的理解。让学生先借助注释弄清字词意思,再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最后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在体验中感悟诗情。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马诗》 ?课时目标 1.学习《马诗》,读准“燕”字的读音,会写“络”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古诗;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杨氏之子

第10课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古诗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和文意。收集妙言妙语,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教学重点】 1.能理解课文意思,做到感情朗读。 2.能在生活中运用精妙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语言的巧妙性。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出现过许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那你知道关于机智儿童的哪些故事呢?今天,让我们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世说新语》。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抽读,检测读书情况。 4.齐读。 (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5.说说课文主要写的什么事?(只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意思 1.小组学习,借助注释和搜集的资料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并作好记录。 2.交流汇报句意。

意思:梁国的杨家的小孩只有9岁,特别聪明。孔君平去拜访他的父亲,因为父亲不在,就叫儿子出来。他为客人端果子,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小孩回答他说:“没听说过孔雀是孔先生家的家禽啊!” 3.理解了课文意思,你现在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反应快说明很机智;妙在用否定的方式婉转礼貌地对答,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四、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1.有感情地读全文。 2.背诵全文。 五、拓展 1.在生活中有哪些语言让你铭记在心呢?(交流自己搜集的或听到、看到的精妙语言。) 2.演一演相声、小品或电影中的精彩对白。 六、作业 1.写一写对精彩语言的体会。 2.默写课文。 3.看《世说新语》。 教学后记: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目录 第1课形的魅力 (2) 第2课形体的组合 (4) 第3课抽象的雕塑 (6) 第4课学构图 (8) 第5课静物写生 (10) 第6课喜怒哀乐 (12) 第7课夸张的脸 (14) 第8课神奇的肥皂粉 (16) 第9课写意蔬果 (19) 第10课写意动物 (21) 第11课学画松树 (23) 第12课十二生肖 (25) 第13课风筝的魅力 (27) 第14课微观世界 (29) 第15课会亮的玩具 (31) 第16课小布偶 (33) 第17课电脑美术——对称图形 (35) 第18课旅游节 (37) 第19课舞台上的布景 (39) 第20课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 (41)

第1课形的魅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形状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掌握形状的概念和形式,并学会应用各种形状来组成艺术画面。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在学习中体会造型元素--形的魅力,尝试自己动手,运用构成原理创造各种画面。并从中体会到乐趣。教学重难点: 1、认识形状的概念和形式。 2、学会运用各种造型组成画面。 教具学具:彩纸、挂历纸、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欣赏各种平面形状 师问:看了这些形状,你们能给它们归类吗?为什么? 2、导入课题:《形的魅力》 二、发展阶段: 1、《形的魅力》的特点(学生讨论找规律) 展示各种形状。 师问:请找一找它们有什么规律(学生讨论) 师小结:形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点、线、形状、色彩等) 2、形的分类(知识窗内容) 几何形(三角形、正方形、矩形、椭圆形、多边形等)自由形(随手画的形状) 3、形的特点(外形和骨式的变化): 有规则:几何形、几何直线形、几何曲线形、 无规则:不规则形、自由直线形、自由曲线形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0课练习题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0课练习题 一、词语。 1、填空。 ()声叹气大()进犯恍然大()不()而遇 不()情理()苦功高冲()陷阵赫赫()功 喜气()()一()人才()勇双全受之有() 不可思()忠孝两()巾帼不让()() 2、选择题。 (一)选择恰当的字填空。 【状壮】()纸()观不可名() 【厉历】()害严()日() (二)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良: A.优秀 B.善良的人 C.表示程度深 (1)用心良苦()(2)良辰美景() (3)除暴安良()(4)良师益友() 3、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近义词。 (1)从小爹就说我的武艺并不比男子逊色,可现在空有一身武艺,没法帮爹。()(2)刘大哥恍然大悟的说:“我想错了,多谢各位指教!”() (3)花木兰所在的部队打败了敌人之后,凯旋回朝。() (4)李将军一表人才,年轻有为,不愧是国家栋梁。() (5)这下可好了,我们四人结伴而行,路上就不会感到寂寞了。() 4、根据要求填空。 (1)用几个词语来评价花木兰。 (2)仿写词语。 不可思议(写几个带有“不”字的成语。) 五、课文细细读。 1、这篇课文是一个,共有幕。 2、课文讲的是一位,的好女孩儿花木兰在外敌大举进犯边关,国家正紧急征兵的时候,,在边关冲锋陷阵,立下赫赫战功,并晋升为将军的故事,赞美了花木兰 的崇高精神。 3、“巾帼不让须眉”中的“巾帼”本意指,这里代指;“须眉”本意指,这里指代,这种修辞手法叫。用这种修辞手法写一句话: 。 六、金苹果乐园 日常交往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将下列不同场合和使用的敬辞谦语连线。 A. 托人办事说 a.恭喜 B. 询问长者年龄说 b.拙见 C. 请人原谅说 c.拜托 D. 谦称自己的见解说 d.包涵

人美版五年级美术下册第10课自制小相框优质教案

《自制小相框》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本课是“设计应用”领域的课程,旨在使学生通过了解相框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学习如何利用身边容易找到的材料,设计和制作相框,并用来美化、装饰自己的生活空间,从而实现学以致用的设计理念。在相框的设计、选材、制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想象创造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了解相框相关知识,及设计的基本内涵,了解物以致用的基本设计理念。 2、能力:学习用容易找到的材料设计新颖、漂亮的小相框。 3、情感: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 培养观察分析、创新思维及动手能力。 三、重点:了解小相框的相关知识及设计制作方法。 难点:如何利用收集到的材料制作新颖、美观、实用的小相框。 四、教学准备: 教师:多种废旧材料、手工材料、范作、课件等。 学生:多种废旧材料、相框实物、图片、绘画工具剪贴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生活照片。 问:这一幅幅情趣盎然的照片记录了生活中多彩的瞬间,要把这些精彩瞬间留在身边,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教师把照片插进一个漂亮的小相框里,放在讲台前。问: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小相框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让我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给大家的照片做个富有个性的相框吧!它会给你带来愉悦和自信。 出示课题——自制小相框 你家里一定有一些废旧材料,其实它们都有潜在的利用价值等你去挖掘与创造。根据你今天带来的材料我们来设计、制作一个小相框。 (二)、出示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相框相关知识,及设计的基本内涵,了解物以致用的基本设计理念,学习用容易找到的材料设计新颖、漂亮的小相框。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 培养观察分析、创新思维及动手能力。 (三)、欣赏与启发 1、请同学打开书第12页、第13页。 请学生看书中照片,对照片上的小相框的用途、外形、色彩和图案进行分析。 2、给小组分任务研究: (1) 可以用什么材料来制作自己的小相框?

部编本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牛郎织女(一)》同步练习题(一)含答案(2020年最新)

10.《牛郎织女(一)》课后作业 一、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勤恳.(kěn gēn)筛.(sāi shāi)选好歹.(dǎi xī) 罕.(hǎn gàn)见监狱.(yú yù)酿.(niàng liàng)酒 瞌.(kē kě)睡拘.(jū jú)束 二、读句子,看拼音写词语。 1.由于diē mā()都死了,牛郎和gē sǎo()起生活。 2.细雨蒙蒙,好像给大山穿上了一层shā yī()。 3.我们不能在没有大人的看护下下水yóu yǒng()。 4.织女最后和牛郎jié hūn()了,成了他的qī zǐ(),要和他过一bèi()子。 三、写出与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近的词语。 1.牛郎照看那头牛挺周到 ..。() 2,牛郎在草房旁边开辟 ..了一块地,种些庄稼,这就算安了家。() 3.王母娘娘拿她织的彩锦装饰..天空。() 4.现在能够在湖水里无拘无束 ....地游泳,心里真痛快。() 四、读句子,按要求完成练习。 1.姑娘梳她长长的黑头发。姑娘跟牛郎谈话。(用合适的关联词语把两句话连成一 句话) 2.①叫他吃剩饭,穿破衣裳,夜里在牛棚里睡。牛棚里没床铺,他就睡在干草上。 ②他总是挑很好的草地,让牛吃嫩嫩的青草;家里吃的干草,筛得一点儿土也没有。当我们读到①中的“吃剩饭”“穿破衣裳”等词语时,我们看到了一个的牛郎。②中写牛郎对老牛的照顾,表现了牛郎的。 3.姑娘听得出了神,又同情他,又爱惜他,就把自己的情形也告诉了他。原来姑娘 是天上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织得一手好彩锦,名字叫织女。天天早晨和傍晚,王母 娘娘拿她织的彩锦装饰天空,那就是灿烂的云霞。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20课《金字塔》讲解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20课《金字塔》讲解 知识点 教材分析: 全文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语言平实流畅,描写细致。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形状及其建筑历史,写出了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办法,热情讴歌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和超人的才干。借物写人,借“金字塔”建筑,讴歌古埃及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以及勤劳。两篇课文在结构、内容上都有许多相似之处,许多内容互相印证。 作者介绍: 穆青(1921---2003),新华通讯社原社长、当代著名新闻记者穆青,他的新闻作品、新闻主张和新闻实践,均为20世纪中国新闻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多音字: 澄dèng(澄清)(澄沙)(澄浆泥) chéng(澄澈)(澄净)(心境澄明) 着:zháo(着急)zhe (走着) 近义词: 开阔——宽阔雄浑——雄壮 贵重——珍贵豪迈——豪放 锋利——锐利肥沃——肥美 放射——喷射风采——风韵 情趣——趣味耀眼——夺目 神秘——诡秘珍宝——瑰宝 开阔——宽阔神奇——奇妙 遐想——遐思 反义词: 开阔——狭窄贵重——廉价 肥沃——贫瘠精湛——粗浅 白昼——黑夜豪迈——狭隘 锋利——滞钝延长——缩短 理解词语: 漂浮:停留在液体表面不下沉。 开阔:(面积或空间范围)宽广。 雄浑:雄健浑厚,雄壮浑厚。多形容诗文或书画气势磅礴,含义深远。 奇迹: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熠熠发光: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熠熠,鲜明,闪耀。类似的形容光芒的词语还有五光十色、光芒万丈、绚烂夺目、光彩夺目、明光烁亮、浮光跃金等。 情趣:情调趣味。 豪迈:气魄大,勇往直前。 遐想:悠远地思索或想象。

幽思:隐藏在内心的思想感情。 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 精湛:精深。 句子解析: 1、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而那古老的金字塔啊,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 金色的夕阳、田野、沙漠、泛着金光的河水、像是纯金铸成的金字塔,调动人的视觉和听觉,写出了金字塔的绝美意境。 2、远远望去,它像漂浮在沙海中的三座金山,似乎一切金色的光源,都是从它们那里放射出来的。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远望金字塔的美丽样子。 3、你看,天上地下,黄澄澄,金灿灿,一片耀眼的色调,一幅多么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啊!把这里的景色比作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突出了夕照下金字塔的雄壮美丽。 作者善于捕捉和表现瞬间性的、局部性的特色,而且充分运用文字表现色彩、光线及其带来的感受。高超的表现艺术与表现技巧造就了文章绝美的意境。 4、说它象形,你看它多像一个“金”的汉字;说它会意,几千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金字塔不愧是熠熠发光的珍宝,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无疑比金子还要贵重。 从“金字塔”译名出于象形还是会意两个角度,写出金字塔译名的绝妙。体现了作者对令人陶醉的金字塔夕照的赞美,也体会到作者对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人类伟大创造的歌颂。 5、塔身是由一块一块的石头叠加而成的,中间没有任何泥之类的黏着物。每块石头都磨得很平,至今仍很难用一把锋利的刀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 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了几千年前的工匠手艺精湛,技术高超,超乎人们的想象,太了不起了。 段落大意: 《金字塔夕照》 1、总写九月的开罗是金色的。 2、写了金字塔开阔而又雄浑的特点。 3、写“我”思考金字塔这个汉文译名,名字最早是怎么得来的及其贵重的特点。 4、写金字塔令人着迷。 课文主题: 《金字塔夕照》是一篇抒情散文,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夕阳下金字塔的雄浑之美以及作者由此引发的万千思绪;抒发了作者对金字塔的喜爱与赞叹之情。 《不可思议的金字塔》是一篇非连续性文本,描写了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用简要的语言介绍了古埃及文明,使读者深切感受到金字塔的神秘,对其未解之谜充满了兴趣,也抒发了作者对古埃及人民勤劳与智慧的赞叹以及对金字塔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问题归纳: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10课 写意动物

第10课写意动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掌握水墨画的基础知识。通过各种不同墨色和笔墨干湿的综合使用来对动物进行造型,体验笔墨意趣,激发孩子对水墨画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了解尝试有变化的墨色用笔方法和干枯浓淡的绘画技法在造型中的运用,学习几种动物的画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欣赏名画、尝试用墨,感受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水墨画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训练学生的用笔、用墨。 2、用笔用墨的技法、技巧,以及动物的造型。鼓励学生大胆地对动物特征进行概括与提炼,反复练笔,让学生领会水墨画“重意不重形”的特点。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好笔、墨、宣纸等。 教师准备几幅小动物的图片。教师准备范图。 教学过程: 一、教学活动导入 出示几幅中国画,请同学们通过直观感受来认识中国画。并引出今天要上的课:水墨画----动物 二、新课讲授与技法辅导 1、简要地介绍国画的基础知识和用笔用墨等作画技巧。 教师出示几幅动物的水墨画,并结合课本的范图,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A、欣赏灵活多变的用笔,加深中锋、侧锋以及点笔的了解。 B、欣赏用墨焦、浓、重、淡、轻五色,加深学生对墨色的了解。

C、构图以及动物的造型。 D、欣赏名家名作,了解名家的风格及其代表性作品。了解几位画坛大师,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2.教师现场示范,让学生直观了解作画的全过程,并归纳出步骤: A、讲解归纳动物的大形体。 B、讲述调墨、调色。 C、分步作画,讲解画动物的先后顺序。 D、修改调整完成。 4.布置作业,画两幅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麻雀、虾。 5.老师巡回指导,主要是用笔、用墨以及动物的造型。 6.征集作业、讲评,提高审美能力。 三、课后拓展 收集徐悲鸿、齐白石等画家的资料,了解马和虾的画法。 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一课一练第10课.和11课

10 杨氏之子 一、看拼音写词语。 j iāqín () 二、解释下面句子中带点的字。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诣:________ 乃:________ 2、孔指以示儿曰。示:________ 曰:________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未:________ 闻:________ 三、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对话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二、1、诣:拜见乃:于是,就 2、示:给,,看曰:说 3、未:没有闻:听见 三、(1)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儿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果子。”杨家儿子答道: “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2)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杨家儿子反应极快,才思敏捷。 11 晏子使楚

一、看拼音写词语。 wúrǔwēifēnɡáixiǎolěnɡxiàow?inán ()()()()()qiúfànchūxīdàch?nɡānjúdàoz?i ()()()()()xiàoxīxīp?ibúshìshíhuàshíshuō ()()() qǔxiào miànbùɡǎisaānjūlayaɡuīju ()()()()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1、有一回,齐王派大夫晏子去楚国。楚王仗着自 己,想乘机晏子,显显楚国的。晏 子凭着自己的()和,对楚王的侮辱一一进行了反 驳。从此以后,楚王晏子了。 2、楚王知道晏子,就故意在城门旁开了一个五 尺高的洞。而晏子说, 楚王只好叫人打开城门迎接他。 三、根据下列句子的意思,填上与“叫”意思相近的词。 1、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大夫取笑了。 2、访问上等的国家,就()上等人去。 3、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你来呢? 4、楚王只好()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五年级美术下册第10课《光与影》教案浙美版(全汇总版)

光与影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在不同的光源下影子的变化,了解光影能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2、.通过引导学生对光与影的观察、回忆、思考,初步学会用光与影来表现物体,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培养学生综合创作能力。 3、引导学生对生活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受并喜欢光与影,激发创作兴趣,拓展想象空间。 4、重点:认识光与影,并用光与影来表现物体 5、难点:如何用单色或彩色表现出光与影的效果 二、教学准备 1、学生:绘画工具(铅笔、橡皮、水彩笔等) 2、教师:PPT课件、铅画纸、道具(画圆的步骤)等 三、教学流程: (一)、导入 1、设计情境: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现在站在国际舞台上,而周围是一片漆黑。突然,“啪“地一声,你的头顶上,一盏灯亮了。这时,你感觉到一道什么打在你的身上,而你的脚边又出现了一道什么呢? 2、教师提问——感觉到什么?看到什么? 学生回答——光;影子 3、揭示课题《光与影》 (二)、正课 1、欣赏图片(有影子和无影子物体) 提问:①、发现了什么? ②、有影子的给你什么感觉? ③、影子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呢? 2、欣赏图片(在光照射下的桔子) 提问:桔子在光的照射下,发生了什么变化? 总结:亮部、暗部、阴影以及明暗交界线 3、欣赏图片(在光照射下的球体)

提问:亮部、暗部、阴影以及明暗交界线分别是? 4、试一试(学生画一画,教师指导) 5、排一排 (1)、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排一排教师的绘画步骤 (2)、教师根据学生的排序和指导中发现的不足,一并说明绘画的正确方法及步骤 6、欣赏作品(达芬奇《衣纹习作》) (1)、教师介绍:这幅作品《衣纹习作》出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之手。(2)、提问:你对这幅作品有何感受? (3)、总结:大师恰到好处地运用黑、白、灰,把衣纹的质感、空间感表现的淋漓尽致。(4)、这幅素描作品,还给你什么感觉呢?(提示:从色彩上) (5)、总结:素描作品比较单调,但是,画家同样可以运用丰富的色彩,表现出绚丽的光与影的效果。 7、欣赏作品(莫奈的油画风景) (1)、提问:给你什么感觉? (2)总结:大师不仅表现出绚丽的色彩,而且通过光与影,增强了物体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光与影的相关知识,从而通过“试一试”环节,认识光影黑白灰,以及通过光与影,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三)、创作阶段 1、作业要求: (1)、用单色或彩色表现——静物、人物、风景 (2)、表现出光与影的效果 2、作品欣赏(学生欣赏,教师从旁解说) 3、画一画(学生绘画,教师从旁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再“画一画”,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光与影) (四)、评一评 1、学生自评 2、学生互评 3、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学生学会评价自己以及同学的作品) (五)、课后小结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0课 古诗三首 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0课古诗三首 1.会写本课“络、锤”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托物言志。 1.理解诗歌所表达诗人的志向。 2.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以及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分组准备)搜集边塞诗歌、郑板桥字画、于谦事迹。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亲爱的同学们,南宋民族英雄、爱国诗人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他那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自古以来,多少和他一样的爱国将士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不怕牺牲、铁骨铮铮的民族气节让我们肃然起敬。李贺、于谦、郑燮就是其中的几位,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诗歌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板书:古诗三首)。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轻声读诗歌,扫清生字障碍。 请同学们轻声朗读三首诗歌,注意平翘舌“锤”“凿”的读音;注意多音字“燕”“劲”的读音。 2.借助工具书、注释理解词语在诗歌中的意思。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马诗》

1.了解作者。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马诗》是中唐诗人李贺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中的第5首(共23首)。诗歌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智、远大抱负以及生不逢时的感慨与愤懑。 下面我们就来理解一下诗歌的意思。 2.理解诗意。 (1)出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2)思考。 “沙如雪”“月似钩”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大漠”“燕山”是古时候边塞之地,那里曾有过无数的战争,也曾有过无数征人的生命与鲜血在这里挥洒。所以这行诗给人一种清冷而且悲凉的感觉,你能通过朗读读出这种感觉吗? (4)指导朗读。 因为这是一首五言诗,所以节奏应为二三停顿。节奏缓慢,体现出清冷而且悲凉的情感。 (5)生试说后总结。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6)出示“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同学们细细品读这两句诗,采用你喜欢感悟古诗的方法和同桌之间讨论这两句诗的意思。 (7)总结诗意。 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8)指导朗读。 ①这是一匹怎样的马?通过哪个词看出来的? (骏马。) (“快走”暗示出骏马轻快矫健的风姿。) ②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没有,“何当”,这是作者的希望。) 表达了诗人什么志向? (期盼这样的骏马早日驰骋沙场,同时想到自己,希望施展自身的才华,不仅只当九品小官,建功立业。) 因此在朗读这两句要充满忧虑、感慨之情。 (9)总结结构。 让我们再次回顾全诗,上下两部分,两两相对,前两句是在写什么?后两句又是在写什么呢? (上两句写景,下两句抒情)(板书) (10)诵读全诗。 最后让我们再次怀着对李贺才华的钦佩,对其命运的哀叹,齐读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解题。 昨天,我们在李贺的《马诗》中读出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今天,我们来学习明代诗人于谦在12岁时写下的一首诗。齐读课题。“吟”是古代持歌的一种体裁,是吟诵、赞美的意思,“石灰吟”的意思就是“吟诵、赞美石灰”,如《游子吟》《暮江吟》。这首诗还有一个题目叫《咏石灰》,“咏”也是古代持歌的一种体裁,如《咏柳》《咏鹅》。古代诗歌的体裁还有很多,如“行”“引”“歌行”等,感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了解一下。 二、学习古诗。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看看于谦为什么要赞美平凡的石灰,让我们从文章中找答案。 1.理解诗句意思。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万”不是实指,而是虚指。你能举出类似的词语吗?(千言万语、千头万绪、千丝万缕、千呼万唤、千变万化、千军万马、千辛万苦、千差万别、千真万确、千山万水) (2)“等闲”的意思。 (出示)选一选:“等闲”在字典中也有几种解释:①平常;②随随便便,轻易;③无端,平白地。 A“烈火焚烧若等闲 ..”中的“等闲”应取第()种解释。 B.“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中的“等闲”应取第()种解释。 C.“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中的“等闲”应取第()种解释。 D.“等闲 ..之辈”中的“等闲”应取第()种解释。 E.“等闲 ..视之”中的“等闲”应取第()种解释。 2.体会石灰精神。 (1)石灰石经过千万次的敲击锤打,历经千辛万苦运出了深山,被放入土窑中去经受烈火的焚烧。如果石灰石有表情会是怎样的表情?如果石灰石会说话,它会说些什么? 经过烈火的焚烧,石灰石已经变成浑身雪白的石灰,人们把它浸到水里,为了把洁白无瑕的颜色奉献给人类,石灰承受住一次又一次的痛苦折磨,你觉得这是怎样的石灰?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牛郎织女(一)》教案设计

10、牛郎织女(一)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生词意思。会用有关词语造句。 3、从语言文字中理解牛郎与老牛的亲密关系。 4、初步感受到民间故事的美好熏陶。 二、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听过哪些民间故事?交流一下。(《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等) 2、我国的民间故事非常丰富,今天要学的课文就是有关《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 二、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朗读生词,正音。 2、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生词意思。 3、试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通顺。 4、讨论课文主要内容。 5、质疑。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交流读懂了什么。 2、从语言文字中进一步体会牛郎的孤苦伶仃。 3、有感情朗读第一段。 五、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划出这一段的中心句。 2、讨论:从哪些语言文字中可以体会到牛郎照看老牛很周到?说说自己的感受。 3、圈划词句,体会老牛对牛郎的亲密感情。 4、指导感情朗读,体味牛郎对老牛照看周到及老牛的善解人意。 六、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生词。 2、朗读2、3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朗读课文 2、3自然段。 2、牛郎对老牛照看周到,老牛善解人意,知恩图报,让牛郎到湖边的树林去找美丽的姑娘织女,也就有了下面发生的故事。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默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读后所得。 2、有感情地朗读老牛的话,感受在“微弱的星光下”老牛说话的情景。 三、学习课文第四段: 1、各自轻声朗读5—7自然段,交流各自读后所得。 a、牛郎在湖边的树林里认识了谁? b、织女为什么愿意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 c、听说织女要留在人间,其他仙女有什么想法? 2、默读第五自然段,划出描写织女的句子。 “过了一会儿,-------------原来她是-----------” a、用“原来”练习造句。 b、朗读第五自然段,想象黄昏时湖边的树林景象。 3、指名读第6自然段,讨论:织女为什么愿意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 a、这一段的三句话分别讲了哪三层意思? b、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了牛郎“心眼好、又能吃苦”? c、从文中你能体会到织女的什么品格? 4、姐妹们为什么都佩服织女的勇气? a、朗读第五自然段有关内容,体会众仙女在人间的快乐。 b、齐读第七自然段。 5、质疑。 (1)为什么众仙女不劝阻织女?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老牛看到织女跟牛郎在一起,心情怎样? 2、朗读体会。 五、总结课文: 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动人的故事? 2、给课文划分段落。 a、第一段(1)写牛郎是个孤苦伶仃的穷孩子。 b、第二段(2-3)写牛郎与老牛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c、第三段(4)写老牛叫牛郎去找一位美丽的姑娘。 d、第四段(5-7)写织女留在人间作了牛郎的妻子。 e、第五段(8)写老牛看到牛郎与织女在一起很高兴。 3、根据课文主要内容和各段大意复述课文。 六、课后作业 阅读其它的民间故事。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重视朗读训练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了解义庆的《世说新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

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古代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大家想听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之”相当于“的”(.读题,解题。2. 家的儿子。) 二、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课文。2.检查读通情况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曰禽诣为应 (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要停顿。) (3)反复熟读 [设计意思:这是小学生初次学习文言文,因此把文章读正确是学习的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