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带一路承载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高考热点一带一路政治知识点及例题分析
2017高考热点:一带一路政治知识点及例题分析: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5月14日-15日召开,关于一带一路的相关知识将会成为高考的重点,以下是整理的2017高考热点一带一路政治知识点及例题分析,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一、高考政治一带一路知识点梳理背景材料2016年3月28日,为推进实施“一带一路”重大倡议,让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以新的形式使亚欧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中国政府特制定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愿景与行动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倡议,也是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愿望。
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国愿与沿线国家一道,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平等协商,兼顾各方利益,反映各方诉求,携手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
“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命题角度1、文化生活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古丝绸之路为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宝贵启示?(1)文化具有多样性。
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途径,加强经济贸易往来,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3)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4)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我们既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和借鉴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东起长安(今西安)、西达罗马的古丝绸之路曾是维系中国与欧亚各国的重要贸易通道。
最早提出“丝绸之路”这一名称的是德国地貌地质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1833-1905),在其所著的《中国》中提出了这一概念。
历史上,中国将丝绸、瓷器、茶叶、漆器、竹器、铜铁、火药、金银器等源源不断传入西域、中亚与欧洲;同时,西方的葡萄、胡桃、石榴、苜蓿、香料、药材、胡椒、宝石、玻璃、骏马、狮子等等也大量传入中国。
除了陆上丝路,还有海上丝路之谓:即从中国东部和南部海港出发途径东南亚、西亚、非洲的海路,历史上著名的郑和下西洋就是海上丝绸之路奏响的中华文明曲。
无论是陆上丝路还是海上丝路,其存在的历史意义绝不仅仅于贸易的互通有无,更重要的是:在人类科技尚不发达的古代,海陆两条丝绸之路更是东西方、东西方文化相互传播的世界桥梁。
诞生于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为欧洲文明发展做出了贡献;印度的佛教、西方的基督教、中亚的伊斯兰教等也在中国落地开花。
李白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描绘了盛唐时多文化交融景象,欧洲贵族对中国瓷器的热爱更将中国称为“China”,非洲出土文物中中国物品的隆盛等等,所有这些历史景象向我们展现出古丝绸之路在促进东西方文明交融、中华文明走向中亚、欧洲、非洲的过程中起着非凡的历史意义。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文明交流、中国与非洲的历史交往、中国与印度、中国与东南亚、中国与中亚等的沟通传播,陆海两丝路贡献大焉!一定意义而言,丝绸之路促成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中的领先地位,以及中华文明贡献世界文明的杰出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9、10月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要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一路一带”建设作了部署,要求积极推动相关重要项目建设。
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文化自信——传承创新与时代风采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正是有了这种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我们才拥有了坚守正道的定力、砥砺前行的动力、变革创新的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强国建设,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到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再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断深入向前。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
文化之“强”,绝不意味着文化霸权,而是和而不同、海纳百川,进而形成世界多元文化的合力。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晚清以前(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在中国土地上形成和发展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主体,中国古代约5 000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
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内容,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继承性,继而形成了长期以来强烈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踏上新的赶考之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文化自信引领文化强国建设,为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中华文明的历史根基1.夏、商、周三代文明对后世的深远影响(1)分封制形成的等级观念:分封制造成土地和政治权力的层层分封,所形成的等级秩序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而且贯穿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中。
2015年高考政治专题:一带一路
四、行动篇
充分发 挥国内各地 区比较优势, 实行更加积 极主动的开 放战略,加 强东中西互 动合作,全 面提升开放 型经济水平。
国内开放
西北、东北地区 文件除了在面上将所涉及省份分为 四个地区外,在点上也各有重心,其中 新疆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 福建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 内陆 地区 区”,以上海、天津、广州、福州等为 代表的沿海城市为“一带一路”特别是 沿海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和 西南 港澳台 主力军”,广西则是衔接21世纪海上丝 地区 地区 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门 户”。 ①将我国“一带一路”所涉省份分为四个地区,加强 ③将所涉及省份分为四个地区,突出新疆、福建、沿 ②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将新疆、福建、沿海城市、 我国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内布局体 东中西互动合作,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要 海城市、广西等在各地区的重要地位,体现了主要矛 广西赋予不同的定位,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 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 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道理? 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要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 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统一,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但也不忽视次要矛盾。
“一带一路”
一、概述篇
这是一条开放合作之路! 这是一条和谐包容之路! 这是一条互利共赢之路!
பைடு நூலகம்、提出篇
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间的共同 2015年3月28日,我国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 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我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 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在维护了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尊重其他国家的正当利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益,维护了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三提“一带一路” 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 2015年2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召 展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我国提出 开,张高丽主持 的“一带一路”战略,反映了爱好和平、向往发展的 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愿望,有助于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 2014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提 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出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设立丝路基金 ③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 2013年9月、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 路,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促进世 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 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建设性作 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 用,提出“一带一路”展现了我国负责的大国形象。 议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通史版):主题演练六 “一带一路”——承载“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主题演练六“一带一路”——承载“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2017·黄冈市高三3月份质量检测·29)孙中山在《大总统宣言书》中宣布了合五族共建民国的思路,但1920年《在上海中国国民党本部会议的演说》中说中国不止五族,应该合各族成为一大民族。
1921年认为“不能笼统讲五族,应该讲汉族的民族主义,使其他各民族同化为汉族”。
1924年又指出,中国应通过联合各宗族,而成为一个民族。
这一变化()A.表明孙中山仍然坚持大汉族主义的狭隘观念B.适应了中国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的时代要求C.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实现D.明确了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立场【解析】“中国应通过联合各宗族,而成为一个民族”表明孙中山已经脱离了狭隘的大汉族主义的观念,故A项错误;中国成为一个民族表明孙中山把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放在了一起,符合时代的潮流,故B项正确;推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实现的是共产国际,故C项错误;明确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立场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答案】 B2.(2017·成都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31)1960年和1979年,中共中央先后提出了两个以“调整”为核心的国民经济“八字”方针,尽管相距近20年,但调整的重心都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
这两次“调整”都()A.体现出计划经济的特点B.面临有利的国际形势C.全面纠正了“左”倾错误D.实现了经济体制转型【解析】两次调整都体现出了国家对经济的引导作用,故A 项正确;1960年中国面临较为严峻的国际形势,故B项错误;1960年只是在经济领域纠正“左”倾错误,故C项错误;1960年后中国仍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答案】 A3.“一带一路”是自东向西的东西经济交流共荣之路。
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辟的自西向东的新航路()A.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B.使欧洲的农民深受其利C.推动了西欧的资本原始积累D.很快就使中国融入欧洲市场【解析】新航路开辟以欧洲为中心,最大的受益者是欧洲,因此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说法不正确,故A项错误;新航路的开辟受益最大的是欧洲的资产阶级,故B项错误;新航路开辟以后,通过早期的殖民扩张,欧洲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故C项正确;中国建设为宗旨的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银行也得到五大洲诸多国家的实质性支持和积极参与。
【知识学习】XX高考时政热点:“一带一路”知识点
XX高考时政热点:“一带一路”知识点www.5y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即将在北京召开,这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3年多来最高规格的论坛活动。
一、高考政治一带一路知识点梳理【背景材料】XX年3月28日,为推进实施“一带一路”重大倡议,让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以新的形式使亚欧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中国政府特制定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愿景与行动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倡议,也是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愿望。
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国愿与沿线国家一道,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平等协商,兼顾各方利益,反映各方诉求,携手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
“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命题角度】1、文化生活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古丝绸之路为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宝贵启示?文化具有多样性。
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途径,加强经济贸易往来,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我们既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和借鉴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老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6模块 第15讲 古代丝路花雨润中外古今
第六模块第十五讲一、单选题1.(2022·河北)有学者指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到被写入联合国文件,它代表了全球人类交往的新的地理要素选择和文化空间的塑造,也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政策和文明价值相对接提供了可能。
这表明“一带一路”倡议( A )A.有助于世界文明成果的分享B.解决了全球性文化危机C.消除了各国地理空间的限制D.加强了国际间经贸联系【解析】根据材料“也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政策和文明价值相对接提供了可能”可知,“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世界文明成果的分享,A项正确;“解决了”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消除了各国地理空间的限制”夸大了“一带一路”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加强了国际间经贸联系,排除D项。
故选A项。
2.(2022·北京)下列关于当代中国外交的表述,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B )【解析】根据所学,1955年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为进一步开展亚非各国合作创造了条件,B项正确;“肃清了”的表述错误,排除A项;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改善,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布局形成是在新时期,排除C项;“一带一路”的国家并不是都是周边国家,排除D项。
故选B项。
3.(2022·陕西)2022年1月1日,中欧班列“长安号”(西安—圣彼得堡—曼海姆)跨境电商专列首列迎新起航,可实现每周发车2列至3列。
此专列的开通( C ) A.顺应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要求B.践行了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C.推进了“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D.推动了区域集团化的深入发展【解析】根据材料“中欧班列“长安号”(西安—圣彼得堡—曼海姆)跨境电商专列首列迎新起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专列的路线是“一带一路”的路线,所以其主要是为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C项正确;材料的重点是强调此专列的开通主要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没有体现顺应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要求,排除A项;中欧班列主要是为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不是践行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排除B 项;中欧班列与区域集团化关系不大,排除D项。
06 大国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考点聚焦】
15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原先割裂的世界开始真正意义上 地连成了一个整体,彼此隔膜的世界各国开始相互认识和了解,也展开了相互的竞争。在 近现代以来的世界舞台上,有九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登场,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 了重大影响。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 在当今世界格局日益多极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崛起是不会被任何外来因素所能遏制的。 崛起,就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这是中国人民的期望与要求。而中国仍然要坚持和 平崛起,这不仅是中国的实际国情所决定的,也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世界做出 的承诺。中国崛起的实质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的复兴。
目前制约中国崛起的因素有 1.美、日等西方国家的抑制(大肆宣扬“中 国威胁论”) 2.地缘因素,周边强国的存在。美、日、 俄、印等国的存在。 3.人口、能源(资源)问题。 4.台湾问题。 5.科学技术落后,人才缺乏。
中国和平崛起的世界影响? 一个和平崛起的中国必然会对世界未来的格局和走向产生较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正面的、积极的、 在总体上是有利于国际社会和人类发展和进步事业的。 ①中国的和平崛起会使世界局势更加稳定,使世界和平更有保障,因为当今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是负责 任的大国,在国际秩序的建设与变革中是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坚定力量。 ②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明焕发青春,并与其他文明共存与交汇,必将有 助于世界文明的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和取长补短,必将促进世界文明和谐时代的早日到来。 ③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地发展已经而且必将继续给国际社会带来更多的机遇,更大的合作空 间,形成更多的利益共同体和利害共同体,从而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繁荣,有利于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 ④中国的和平崛起将为国际社会提供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即不是通过传统的军事扩张、争霸或称霸, 而是通过和平的方式,渐进的方式,在与经济全球化紧密相连的进程中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既向整个 国际社会实行全方位的开放,又坚持独立自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扩大内需,挖掘潜力,走有中国 特色的富民强国的现代化之路。这对国际社会将具有巨大的启迪意义。
2020届历史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热点主题四 “一带一路”—承载“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③“一带一路”促进经贸合作,能源、金融、人力 资源等领域的合作,是加强东西方文化、政治交流的好 机会,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和世界的和平稳定。
(3)共创繁荣发展 “一带一路”是各国发展与合作,物质与精神相结 合的道路。丝绸之路经济带不是单纯的经济合作之路。 同时更是政治沟通、文化交流之路,必将对相关国家和 地区的共同繁荣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5.丝绸之路留给人们的历史启迪 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悠久,虽然发展历程复杂艰难, 但是它在各个朝代都有发展和变化,其总体趋势是不断得 到开拓和发展的,这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历史发展中的丝 绸之路,更好的分析丝绸之路发展变化的相关问题。 二、“一带一路”的时代新内涵 1.提出“一带一路”的有利条件 (1)国际: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和平与发展 成为时代的主题。
3.“一带一路”的开放性 (1)开展区域合作 ①“一带一路”是在各国着力寻找新的火车头带动经 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提出的,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当 今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各国迫切需要新的力量发展经济, 区域合作也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主要方式。 ②“一带一路”倡议横跨欧、亚、非三个大陆,东边 连着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战略地位十分重 要,这对于沿线国家及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有积极的意 义。
2.隋唐是丝绸之路的全盛时期 (1)隋唐时期,中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的状态, 社会环境稳定,加强与西域的联系、保障丝绸之路畅通 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任务。 (2)唐初以后的两百年,是丝绸之路通畅,贸易发 展,经济交往顺畅的全盛时期。自贞观以来,唐与西方 的大食、印度等建立了经济文化交流的密切关系。
(3)随着高僧玄奘西行印度取经求法等活动,丝绸之 路在唐朝前期进入黄金时期。
3.宋元时期,丝绸之路发展由低落到迅速 (1)宋代由于国家政权极为薄弱,与西域的联系受到 阻碍,陆上丝绸之路几乎废弃。 (2)元代丝绸之路再度繁荣,海上丝绸之路更是发展 迅速。 (3)元统一中国,社会环境安定,经济发展,丝绸之 路继续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更是繁荣昌盛。
热点预测01 “一带一路”十年征程再出发-2023年高考历史热点押题预测
三、互惠发展的新机遇——“一带一路”
1、21世纪的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有利条件。
(1)国际: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和平与发展 成为时代的主题。 (2)国内: ①经济:改革开放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建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亚太经合组织; ②政治: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社会稳定、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 ③思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发展完善。
2.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指出:“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 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一带一路”倡议和毛泽东三个世界理论的基本共同点 在于( ) A.求同存异的指导思想 B.强调国际统一战线 C.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 D.凸显意识形态斗争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三个世界的划分不以国家性质为标准,有助于我国发展同第三世界 各国以及其他类型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一带一路”倡议也不因国家性质而取消合作,体现了不 同性质的国家间的合作与发展,两者都体现了求同存异的指导思想,A项正确;国际统一战线这一概 念至今尚未出现,在三个世界理论和“一带一路”倡议中皆未体现,排除B项;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 于中共十八大以后,三个世界理论并未立足于此,排除C项;三个世界的划分并未以国家性质为标准, “一带一路”倡议也说明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也可合作,排除D项。故选A项。
1.2013年,中国首次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经济合作倡议,此后其核心理念逐步写入联合国、二十 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以及其他区域组织等有关文件中。这反映出( ) A.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建立 B.美国无力主导世界格局 C.中国为世界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D.全球意识形态对抗淡化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2013年,中国首次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经济合作倡议,此后其核心理念逐步 写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以及其他区域组织等有关文件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 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理念逐步写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以及其他区域组织 等有关文件中,说明中国为世界发展在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C项正确;一个经济合作倡议,一般情况 下,代表不了新型国际关系的建立,排除A项;目前世界格局仍然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材料中没有体 现美国主导世界格局信息,排除B项;全球意识形态对抗淡化,与材料中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没有直接联 系,排除D项。故选C项。
02-第二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中政治必修一人教版
①√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 造福
②√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与我们每一个 ③× 中华儿女的个人梦想息息相关,但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中国梦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但是“符合世界各国的根本利益”说法 ④× 错误
例1-2 (2024江苏苏州期末)(新情境: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2023年是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经过长期奋斗,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但还有许多未知 领域需要探索。在前进的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 因此,我们要保持战略清醒,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敢于善于斗争,①④ 符合题意。在前进的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我 们要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进行伟大斗争,不是建设伟大工程,②错误。材 料强调面对风险挑战要进行伟大斗争,未强调坚守初心使命,③不符合题意。
(A ) ①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②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
的梦,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梦 ③中国梦与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个人梦想是完全
一致的 ④中国梦符合世界各国的根本利益,是世界共同的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
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 民幸福
A 基础练 学考测评
建议时间: 3分钟
1.知识点1 中国梦在吹响中华文明复兴号角的同时,也开启了人类共圆世界梦的崭
新时代;中国梦的实现,必将进一步拓展世界人民通往理想彼岸的道路。这表明
(B )
①中国梦是奉献世界的梦
2020版高考历史新精准大二轮新课标:第2讲 热点4 “一带一路”——承载中国梦,实现民族振兴
5.古代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之一。新世纪以来,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逐渐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其实是张骞通西域起到 的效果。张骞通西域本身是出于军事、政治目的,而不是出 于贸易。张骞出使西域扩大了中国丝绸在中亚的影响,引起 了更远地方人们的兴趣。罗马帝国实力强大,对丝绸有强劲 需求,罗马帝国贵族都以穿上丝绸为贵,随后丝绸价格甚至 高过黄金,而汉朝是丝绸唯一来源。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解析: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 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材料中“‘一带一 路’合作构想作为携手发展、合作共赢”有利于打破这种国 际经济旧秩序,故A项正确;区域集团,与材料中“得到五 大洲诸多国家”不符,故B项错误;“改变了”与材料中 “合作构想”不符,故C项错误;“摆脱了”与材料中“合 作构想”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4)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①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海 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海上丝绸之 路”。 ②“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 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 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 ③“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 亚各国的关系,从海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1.“一带一路”是自东向西的东西经济交流共荣之路,15 世纪末16世纪初开辟的自西向东的新航路( ) A.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 B.使欧洲的农民深受其利 C.推动了西欧的资本原始积累 D.很快就使中国融入欧洲市场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高考政治备考:“中国梦”及实现路径
高考政治备考:“中国梦”及实现路径一、【时事回顾】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顺利闭幕。
全会表决通过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关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草案;关于201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决议草案;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关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
大会期间,依照法定程序,选举习近平为国家主席、国家军委主席,选举张德江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选举周强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选举曹建明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同时,选出了国家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
根据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提名,决定李克强为国务院总理;根据国家军委主席习近平的提名,决定了国家军委副主席、委员。
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决定。
这些人选,由中共中央建议,经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表决通过,作为主席团提名,提请各代表团酝酿协商。
同时中共中央举行党外人士民主协商会,就建议名单向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通报情况、听取意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这一时代解读,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理论分析】十二届全国人大完成了各项议程顺利闭幕,体现了人代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想的可靠制度保证。
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了各项决议草案,体现了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直接行使最高监督权和最高决定权。
表决的过程反映了我国国家机关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集体行使职权。
大会依照法定程序,选举产生各个国家机关代表,体现了全国人大具有最高任免权,有权选举或决定上述人员。
“一带一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性
“一带一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性一、“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国梦的内涵“一带一路”属于合作发展的一种倡议和理念,而非机制和实体,是以我国与相关国家间具有的双方多边机制为基础,并运用有效且已存在的区域合作平台为辅,再冠以“丝绸之路”这含有历史意义的符号,以及和平发展理念为根基,建立并发展同沿线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关系,共同创建文化包容、经济融合以及政治互信的利益共同体。
“一带一路”建设进程的加快,有助于带动沿线各国经济的发展,加深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有利于沿线国家文明的交流和世界的和平。
“一带一路”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称为“中国梦”,其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以及人民幸福。
在2022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当前的奋斗目标,在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一带一路”战略对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性分析实现中国梦,首先要国家富强。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对我国更好地适应国际经济的新变化和格局提供了新的对外开放路径,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起点。
“一带一路”战略对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性具体可从下面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有利于中国与中亚和东南亚之间合作基础的巩固。
“一带一路”的核心理念是加强我国与中亚和东南亚国家间的经贸合作,这在“丝绸之路”的历史上也具有共同发展的经历,其合作基础比较坚固,在文化上也相通。
我国改革开放新的举措有利于形成新的对外开放增长点,与中亚和东南亚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因此,其关键在于我国需处理好与相关国家间的关系,将中国东盟自贸区以及上合组织在诸边合作的推动作用发挥好,加深互通互联,进行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共同受益和发展,创建中亚和东南亚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
(二)有利于两个方向辐射作用的逐步形成。
无论是海上还是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都建立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合作不断加强的基础之上,从而逐渐形成连接西亚、东南亚、东欧的交通运输网。
高考历史六大热点主题1红色党史百年历程含解析
热点主题一红色党史百年历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主题情境】传承红色文化,发扬红色精神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100年诞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从此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为根本宗旨,体现了“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之日起,就在华夏大地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从大革命失败的血雨腥风到井冈山的星火燎原,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经过万里长征后在抗日烽火中再起,从奋起反击国民党的全面内战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正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红色党史,百年历程,承载着“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中国梦”的核心目标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知识链接】一、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1.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1)探索时期: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国民革命失败①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大会决定今后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②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为中国各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
③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合作,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
④由于当时共产党缺乏革命实践经验,在革命后期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加之国民党右派的叛变,国民革命最终失败。
(2)成熟时期:从国共十年对峙至全面抗战爆发①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领导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②从理论和实战中探索出一条夺取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高三历史复习课——一带一路
1793年7月,马嘎尔 尼勋爵率领的一支庞大 的英国访华使团经过长 达数个月的颠簸之后, 终于抵达了位于大清帝 国直隶境内的天津大沽 港口,并就此拉开了大 清帝国与西方政府间交 流的序幕。。
18世纪中英对比
政治
中国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的 封建制度
英国 君主立宪的 资本主义 制度
经济
自然经济
工业革命
• 汉:凿空(陆上丝绸之路开通) • 唐:广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 宋:海外贸易 • 元:泉州
二、自大的中国人
• 明:朝贡贸易、海禁 • 清:海禁、闭关锁国
练一练
2.以下哪项表述是对“朝贡贸易”的准确理解? A.朝贡贸易展示了天朝威仪 B.朝贡国可来华自由贸易 C.各朝贡国贡期一致 D.政府在朝贡贸易中获利甚多 3.唐朝贵族的体育活动广泛多样,马球运动尤为盛行。 下列与此现象有关的史实是( ) A.丝绸之路的繁盛使西域的风物传入中国 B.海上丝绸之路带来了国家财富的增长 C.朝贡贸易加强了与南洋诸国的交流 D.民间海外贸易因海禁政策取消再度活跃
新特征:丝绸之路是以东方(中国)为中心;世界 市场以欧美为中心,侵略扩张,把各国经济纳入资 本主义世界体系 变化:由欧洲主导逐步发展到美国主导;由对外殖 民扩张(暴力掠夺)逐步过渡到用经济手段控制为 主。
材料三 通过加强上海合作组织同欧亚经济共同体合作,
我们可以获得更大发展空间。……为了使欧亚各国经
历史上中国人 面对世界的姿态
1、丝绸之路是怎样把中西方文明联接在一 起的? 2、丝绸之路没落的原因? 3、新时代,丝绸之路焕发出哪些新的可能 性?
一种出乎意料的情形是礼貌、文雅和恭敬中的亲 热,这是他们社交上的特征。在欧洲常见的争闹、打 斗和流血的事,这里却不会发生,即使在酩酊大醉中 也是一样的。忠厚是随处可见的品质。他们的车子和 其它财物既不用锁,也无须看管,并没有人会偷窃。 他们的牲畜如果走失了,大家会帮着寻找,很快就能 物归原主。粮食虽然常见匮乏,但他们对于救济贫民, 却十分慷慨。
高考历史常考论述题解析汇编
高考历史常考论述题解析汇编论述题汇总(一)政治1.观点∶社会制度的更替过程充满艰巨和曲折。
论证1:1640年英国议会重新召开揭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查理一世领导国王军队与议会军队交战,经过几年斗争,失败了。
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英国宣布为共和国。
克伦威尔独揽大权,后期出现了斯图亚特王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从开始到确立君主立宪政体,历经几十年的斗争和探索,体现了艰巨性。
论证2: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起草《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1922年苏联成立并于1936年正式形成苏联模式。
历经赫鲁晓夫等人的改革,没能突破苏联模式的弊端,苏联最终解体了。
论证3:中国于1956年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且走出一条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道路,通过改革开放增强国家综合实力,2010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二。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结论︰综上所述,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的过程历经曲折,但是要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方式才能真正巩固制度。
新时期的中国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观点:新的社会制度战胜旧的社会制度需要经过长期斗争,最终取得胜利。
许多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过程,都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曲折的过程,并且都呈现出由开始到顶峰、再由顶峰到低谷、最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曲线趋势,而以英、法两国尤为典型。
论证1:在这个漫长的革命过程中,英国出现过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克伦威尔独裁;论证2:法国出现过拿破仑独裁。
其间充满了反复激烈的斗争,表现出历史发展的曲折性,但在无数次斗争之后,新的社会制度最终战胜旧的社会制度。
结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具有一定的曲折性,新的社会制度最终会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热考主题大题练
热点1 “一带一路” 承载“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018·河南中原名校高三质量考评)(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尽管960年北宋建立,但是宋朝始终与北方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导致交通阻碍,陆上丝绸之路受到很大的影响。
尤其是靖康之难后,宋朝皇室南迁,南宋建立。
政治中心的南移,以及大批掌握先进技术的工匠和农民南迁,使经济重心也伴随南迁。
南宋政府更加注重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
有宋一代,与中国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近50个,根据考古资料发现,在南亚、东南亚、欧洲甚至非洲都有宋代瓷器的出现。
19世纪以后,西方列强倚恃坚船利炮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而来,这次他们不是为了贸易,而是为了侵略,在中华大地上到处抢滩夺地,划分势力范围,中国悠久的丝绸之路由此蒙上一层重重的雾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历经60多年的发展与积淀,一个自信的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标志着丝路实践进入了3.0时代。
——吕文利《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材料二
到了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西班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绕过南美洲自东而西进入亚洲的新航线。
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所开辟的新航线,最终都与早已存在于亚洲海域的海上丝绸之路相连接,从而将海上丝绸之路从区域性的海上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
——龚缨晏《全球史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繁荣的原因。
(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6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巨大转型的历史影响,并指出21世纪中国政府倡导“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所体现出的丝绸之路精神的时代特征。
(15分)
解析:(1)材料一“宋朝始终与北方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导致交通阻碍”,延绵不断的战乱,阻断了陆上丝绸之路;“经济重心也伴随南迁”,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大批掌握先进技术的工匠和农民南迁”,造船术和航海术蓬勃发展;“都有宋代瓷器的出现”,体现出宋代手工业水平大幅度提高,制瓷业发达;结合所学知识,从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需要、科技的进步等方面分析。
(2)第一小问影响,材料一“西方列强倚恃坚船利炮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而来,这次他们不是为了贸易,而是为了侵略”,16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充满了殖民扩张与掠夺;材料二“从而将海上丝绸之路从区域性的海上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物质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以惊人的速度大规模传播,规模、内容、速度、影响远远超过此前;结合所学知识,西方列强取代中国掌握海上丝绸之路的主导权。
第二小问时代特征,从合作共赢、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吸收及包容等方面分析。
答案:(1)原因:延绵不断的战乱,阻断了陆上丝绸之路;为了增加财税收入,政府鼓励支持发展海外贸易;科技进步的推动,如指南针首先应用于航海;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造船术和航海术蓬勃发展;宋代手工业水平大幅度提高,制瓷业发达促进海上贸易的发展。
(2)影响:欧洲人逐渐掌握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主导权,海上丝绸之路不再以中国文明为核心而展开;物质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以惊人的速度大规模传播,规模、内容、速度、影响远远超过此前;海上丝绸之路充满了殖民扩张与掠夺,中外各国友好交往的和平之路遭到破坏。
时代特征:陆海并重,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倡导交流互鉴,注重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
2.(2018·河北衡水金卷考试模拟卷)(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纵观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两大历史阶段。
从西汉时期的张骞通西域至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止,是第一个阶段。
这一时期,虽然也有一些域外国家或地区的物产,如西域的葡萄、核桃等植物,以及胡琴等乐器传入中原地区,甚至还有一些如印度的佛教思想等也传入中国。
但是,就整体过程而言,中国始终是以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姿态而出现或存在的,呈现出明显的中华文明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辐射和扩散的色彩。
这是一种进步文明向不太进步地区的自然辐射,是一种高势能文化向低势能文化渗透与浸润的自然过程,基本上是各国间的和平、和谐发展。
第二个阶段,大致自清朝初年至其覆亡止。
此一时期,虽然清王朝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但中外之间的联系并未完全中断。
除了西方国家的商人不断来华以外,诸如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国家都曾派遣使节来华,力图与中国建起商贸,甚至是国家的关系。
——摘编自王开玺《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
材料二
处于新航路和商路中心的英国是早期拓殖、奴隶贸易和争夺海外市场的主要国家,它先后打败西、荷、法,树立了海上霸权、商业霸权和殖民霸权。
18世纪6 0年代,成为“日不落帝国”。
它拥有的殖民地之广、市场之大,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世界殖民霸主地位就此确立了。
有几种条件决定了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但如此广阔的市场、廉价原料产地和对商品的大量需求,无疑是首发工业革命的一个强劲动力。
——摘编自杨子坤《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大致划分为两大历史阶段的主要依据。
(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与近代世界市场的异同。
(13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国始终是以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姿态而出现或存在的,呈现出明显的中华文明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辐射和扩散的色彩”得出是西汉到明初中国处于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地位;中华文明通过自然辐射影响周边,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统治阶级积极实行对外贸易政策,根据材料一“清王朝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得出明清时期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根据材料一“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国家都曾派遣使节来华,力图与中国建起商贸,甚至是国家的关系”得出西方国家主动来华和西学东渐,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2)第一小问相同点,结合两者对世界联系的推动和文明的传播来分析。
第二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一可知“丝绸之路”主要是中国主导的,交往的方式主要
是商品的交换,属于和平的方式,产生的影响根据材料一可知主要是中国的文明自然的传播,对中国社会的转型的作用有限;世界市场的形成,根据材料二可知主要是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根据材料二中“处于新航路和商路中心的英国是早期拓殖、奴隶贸易和争夺海外市场的主要国家”主要是以西方为主,根据材料二“它拥有的殖民地之广、市场之大,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世界殖民霸主地位就此确立了”得出主要通过殖民扩张,武力方式将西方的工业文明传播出去,根据材料二中“如此广阔的市场、廉价原料产地和对商品的大量需求,无疑是首发工业革命的一个强劲动力”得出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革命。
答案:(1)西汉到明初中国处于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地位;中华文明通过自然辐射影响周边;中国政府大多采取积极开放的对外政策。
而明清时期中国逐步落后世界;清政府采取闭关政策或被迫开放的态度;西方国家主动来华,西学东渐历程逐渐加深,西方侵略中国。
(2)同:均加强世界联系,传播先进文明。
异:“丝绸之路”为中国处于主动地位,大多为和平交往方式,各种文明和谐发展,文明传播多为自然辐射,但始终没能促进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世界市场以西方为中心,各国通过武装拓殖,争夺霸权,强制输出西方文明,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