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突发灾难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突发灾难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

2008 年5 月12 日, 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 0 级特大地震, 这一历史性灾难事件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而且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创伤性的心理打击, 因此, 对于灾区人民受灾后及时的心理救助是非常必要的。灾后灾区的重建是漫长的, 而灾民的心理重建更是艰巨的。与经济损失相比, 灾难对人们的心理冲击是内在的, 所以不为人注意。但实际上,受害者和受害者家属承受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 灾后3 个月可能是心理危机爆发期, 人们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应激反应, 这是正常现象, 但是某些不良的心理应激反应会影响人们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甚至对他们造成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从而影响其日后的生活帮助受灾人民消除心理阴影,恢复生活信心, 实现“心理重建”是当下刻不容的艰巨任务。

1突发灾难事件与心理应激

有研究表明, 重大灾害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为10%~20% , 水灾、地震、空难、疾病爆发等突如其来的灾难事件发生时, 个体经历灾难、目击到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及严重的伤害, 这些可能会使个体产生强烈的反应, 主要表现在情绪、生理、认知、行为活动等一系列改变上, 这些改变可能会导致一些人加重或诱发疾病, 严重时产生意志失控、情感紊乱等心理危机。心理应激反应是人的身体对各种紧张刺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一般性的心理应激反应, 如焦虑、紧张、恐惧、寝食不安或情绪激动、大哭大闹更为普遍, 这时如果不及时干预,心理障碍会进一步加重, 还会出现脑损害、记忆障碍、严重抑郁, 甚至有自杀念头。

1. 1 情绪反应

在情绪方面主要表现有害怕、惊恐、否认、焦虑、怀疑、悲伤、沮丧、无助、绝望、麻木、孤独、紧张、烦躁、易怒、自责、过分敏感或警觉、无法放松、持续担忧等。

首先, 害怕、惊恐是地震发生时人们的第一反应, 而且这一反应会一直持续到地震发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担心灾难会再次发生, 害怕自己或亲人受到伤害, 害怕只剩下自己一个人, 出现持续的担忧与深深的无助感。其次, 在得知自己的亲人朋友遇难的消息或亲眼目睹自己最亲近的人遇难的经过之后, 当事人可能刚开始意识上无法接受这一事实, 从否认到慢慢接受, 随之而来的是无比的悲伤、沮丧, 恨自己没有能力救出家人, 希望死的人是自己而不是亲人, 因为比别人幸运而感觉自责、愤怒。而对于那些焦急等待救援人员救助自己亲属的人们而言, 焦虑、无助、绝望、自责使他们陷入无法放松的情绪状态。最后, 灾难幸存者在灾区重建过程中可能会感受到痛失亲人所带来的孤独、麻木, 严重者可能企图自杀。

1. 2 生理方面

在生理方面主要表现为肠胃不适、腹泻、食欲下降、头痛、疲劳、失眠、作噩梦、容易受惊吓、感觉呼吸困难或窒息、梗死感、肌肉紧张等症状。心理和生理是密不可分的。由于人们遭受沉重的打击, 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 从而对其生理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当事人在经历特大地震这样的突发性灾难事件后, 情绪的不良反应会影响其肠胃功能和神经系统等, 出现肠胃不适、食欲下降甚至绝食等现象。在神经系统方面, 由于精神过度悲伤、疲劳、紧张, 许多人会出现头痛、失眠、频繁作噩梦, 灾难事件反复痛苦地在梦中出现, 严重影响其精神状态。这一系列的生理应激反应容易导致免疫功能下降,

增加易感性, 引起内分泌的紊乱,直接增加患某些疾病的危险性。

1. 3 认知方面

在认知方面主要表现为注意力集中困难、缺乏自信、健忘、效率降低、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等。在日后生活中, 灾民可能在灾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各种活动明显地降低兴趣或减少参与, 情感、情绪减少(例如: 没有爱的感受)、对前途悲观(例如: 不期待未来的生活、婚姻、小孩等)、产生疏离感不愿与人交往, 甚至出现仇恨心理, 敌视身边的人和事, 形成自卑、自闭、易怒的个性。

1. 4 行为活动方面

在行为活动方面主要表现出强迫思维(如: 反复怪罪自己)、强迫行为(如反复洗手、反复消毒)、社交退缩、逃避与疏离、不敢出门、害怕见人、暴饮暴食、不易信任他人等。行为是受意识控制的, 当认知发生改变时, 人们的行为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受灾过后, 人们可能会努力逃避与创伤有关的思想、感觉或谈话, 逃避会勾起创伤回忆的活动、地方或人们, 有些可能出现自残、自杀行为。

2心理危机干预

对遭遇灾难后的人们进行及时的心理危机干预是相当重要的, 在他们产生心理应激反应前后给予必要的干预, 有利于人们尽快走出灾难的心理阴影, 有效预防灾后人们负性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在遇到灾难事件时对当事人进行的一系列心理疏导活动, 使之最终战胜危机, 重新适应生活。很多研究和实例证明, 在发生突发性灾难事件后, 心理干预可起到缓解痛苦、调节情绪、调整社会关系、整合人际系统、鼓舞士气、引导正确态度、矫正认知和行为等作用。及时的心理疏导对于灾民来说非常重要, 可以帮助他们走出绝望、无助心态, 最大限度降低灾害的社会负面影响。

2. 1 干预时间心理危机干预的时间, 一般在危机发生后的数个小时、数天, 或是数星期, 而最佳的黄金时间就是在危机事件发生后的24 到72 小时之间。

2. 2 干预对象在实际研究工作中, 由于灾难心理危机波及的范围广, 因此其干预对象就不能只限于灾难的幸存者, 还应包括灾难的救助者、照顾者、目击者和受灾者的家属与亲友等其他灾难见证人。

2. 3 干预对策

2. 3. 1 情绪和认知干预

面对突发性灾难事件, 人们表现出的心理应激反应存在个体差异, 因此在评估个体应激程度时要充分考虑其情绪和认知反应。恐惧、焦虑和抑郁情绪反应会严重损害人们的认知功能, 甚至造成认知功能障碍, 从而使人陷于难于自拔的困境, 突然失去了目标, 觉得活着没有价值和意义, 丧失活动的能力和兴趣, 甚至自恨、自责、自杀, 这些都是应激条件下认知功能受到损害的结果。而个体对事件的认知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后期的行为表现, 创伤性事件发生后, 受害者是否发展成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及是否会成为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与个体的认知模式有关。

有研究表明, 长时间过度的应激反应会对人的身心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 心理工作者有必要给当地受灾居民提供及时的干预措施, 让他们有心灵的倾诉对象。首先, 要让当事人尝试接受现实的状况, 不要隐藏感觉, 试着把情绪说出来, 不要勉强自己去遗忘, 心理工作者可适当用肢体接触来表达对他的关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