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名作秋天的况味》简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名作《秋天的况味》简析

一、林语堂其人

林语堂先生的人生哲学亦如他的社会观、政治观和历史观一样复杂。林语堂自幼耳濡目染于“亲情似海的基督教家庭”,他念的小学、中学和大学都是教会办的学校;宗教观念深铭其心。以后长期生活在西方文化环境,受到系统的西方文化熏陶,而又对中国的儒、道、佛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因而他在理解中国的传统和现实、选择人生时,往往带着西洋绅士的头脑和眼光。林语堂先生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一生。他学贯中西,才华横溢,曾留学于欧美,授教于中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小说家,杂文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散文家。

虽然林语堂先生的政治思想有争议之处不少,在艺术上也不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他的散文在当时却是具有代表性的,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貌在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留下光辉的足迹,是”五四”文学中一笔值得挖掘和借鉴的财富。林语堂先生为文一生,独尊“闲谈体”,一个“闲”字标榜了它的情调,一个“淡”字表明了它与读者的关系而他的散文往往以一种超脱与悠闲的心境来旁观世情,用平淡的话语去赞扬美文,这样便形成一种庄谐并用如“私房娓语”式的“闲适笔调”。他的散文的语言杂收并蓄,各色兼用,像旧时公文的程式用语,时下流行的政治口号等等,都可以在他

散文中看到。这实际上是体现了林语堂先生的文学语言观念。他主张文学语言可以将文言、白话、外来语及方言俗语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所谓“白话的文言”式的特殊语言。

二、文章简析

秋天容易成为感伤论调的题材,故世间多有悲秋之笔墨文章传世。中国人对于秋的感受早在《诗经》里就有所反映,其云"秋日凄凄",道出悲秋之意。不过德国汉学家顾彬却认为《诗经》出现的"秋日凄凄"并不是悲秋意识出现的标志,悲秋意识出现的真正标志是什么?顾彬的回答是:对时间的自我意识。"只有在有了一个把秋作为整体现象和季节的意识之后,自然中的衰败景物才可能变成对人生短暂深切领悟的标志。"顾彬以为,时间意识的出现,,在宋玉那里初现端倪,至汉末曹丕方趋于成熟。

而以前读欧阳修的《秋声赋》,其云:"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那时就对"秋"有一种恐惧,以为"秋"是世界的末日。后来读到诗人海子的一首诗《秋》:用我们横陈于地的骸骨/在沙滩上写下:青春。然后背起衰老的父亲/时日漫长,方向中断/动物般的恐惧充塞着我们的诗歌。谁的声音能抵达秋之子夜,长久喧响/掩盖我们横陈于地的骸骨--/秋已来临。/没有丝毫的宽恕和温情:秋已来临。/在这个时候,我发觉对

于"秋"的感觉,世上有同行者。

秋是中国文人极为常见的写作题材,大家写多了,自然难出新意。林语堂先生的《秋天的况味》这篇散文却不落俗套。从选题方面来看,作者选的都是与身边的琐事为主,并之中生活中细枝末节,而那些又不屑顾及的相似于“苍蝇之微”都成为了作者乐于表达的内容.文章中写到了抽烟的情形,联想到秋天的况味,古老纯熟的字典、招牌、书桌,不同时期的妇人不同的风韵等等,而正是这些琐碎的小事被作者写得半雅半俗,亦庄亦谐,入情入理,可谓是别具一格。

林语堂先生并没有特别引用其他文人笔下的秋味,而是以生活细节折射出秋的况味,其云:“待要再划一根洋火,再点起那已点过三四次的雪茄,却因白灰已积得太多,点不着,乃轻轻的一弹,烟灰静悄悄的落在铜炉上,其静寂如同我此时用毛笔写在中纸上一样,一点的声息也没有。于是再点起来,一口一口的吞云吐露,香气扑鼻,宛如偎红倚翠温香在抱情调。于是想到烟,想到这烟一股温煦的热气,想到室中缭绕暗淡的烟霞,想到秋天的意味。”在文章的结尾,他引用了邓肯的佳句:“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奇,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都丽。我真可怜那些妇女识见偏狭,使她们错过爱之秋天的宏大的赠赐。”这无疑带有现代人的意识,而不是传统的悲秋喜秋了。

而这篇文章在语言表达方面也是别具特色的。它的语言节奏优美、欢快,表达方式也是聊天式的浩浩荡荡,如江水滚滚;读时如同和林语堂先生在风雨之夕围炉聊天扯谈,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令人看了欲罢不能,欲删不得,读其问如闻其声,听其语如见其人;林语堂先生于表述上娓娓诉来,力求达到其既定的理想化。

最值得一提的可算是文章的风格和内涵了。可以说,<<秋天的况味>>全文充满性灵闲适的特点,并用幽默比喻的协作手法表现出来,是林语堂先生把所走过的心路旅程用文字记载下来。全文幽默而机敏,淡泊而深远,让人读后心旷神怡,回味无穷。特别是在文章中,林语堂先生用抒情一词来说明了里面所讲的一些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表述出积极的人生哲理:尘世即天堂的自足感。又对人生成熟的情绪引发了对于尘世的认识,不仅弱化了人作为历史中间的悲剧意识,而且还淡化了人对悲剧的恐忧感。这种合情合理的人生态度的既不同于儒家,也有别于道家,可以说,林语堂先生在文章中用一种对待人生态度的方式来思考生命的意义和生命形式的抉择问题。

这篇文章的笔调是闲适的,由平淡而逐渐纯厚,对秋天新奇而独特的感受,给人留下一方想象的天地,使读者同林语堂先生一样,从沉静而闲适的遐想中体味秋的纯熟、温和与敦厚,从静态的宁静中感到一种浑厚奔涌的秋天的气质。

读着读着,你便内心纯净,沉入了这一季天高地远的怀想之中了,于是你便如林语堂先生悠悠地抽着雪茄似的,快乐起来,你便跟邓肯似的是个识得“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都丽”的趣味的“识趣”之人了。

整个文章毫无绚烂之彩绘,但笔锋过处浓情四溢,透出袭人的醇美与丰厚。“人的一生无论成败,他都有权休息,过优哉优哉的日子”,林语堂先生这一人生格言在文中洒脱地飘逸出来,人生之秋的丰厚,人之生命的厚重底蕴在林语堂的笔触下从容潇洒,充满了睿智。“正得秋而万宝成”,他的秋有着豁达的人生观,他的《秋天的况味》制造出一种温馨而富有人情味的氛围。

人的生命之秋从来不应落寞、凄凉。生命底蕴的积淀浓缩沉实、厚积薄发,秋天的收获还会不辉煌、不绚烂多姿吗?

总的来说,《秋天的况味》让我们领略到散文的另一种味道,他既不同于林清云散文的文采华丽,也不同于席慕容散文的感情细腻,更不同于余秋雨散文的文化苦旅……而是以其独特的闲谈风格作为一种意趣去感化读者。

林语堂先生用散文告诉我们:一种最好的文化不是过于外在化、狭隘化、功利化的,而是心灵的,广大的与和平的,他也许算不上特别伟大,但他在百年文学史上独具一格,而独特本身就是一种贡献,不可重复就是一种永久的生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