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族谱序 【明】杨士奇
杨氏远祖世系
![杨氏远祖世系](https://img.taocdn.com/s3/m/1d51e7404b35eefdc8d333e0.png)
杨氏远祖世系(2011-02-10 13:17:19)杨姓,为中国第六大姓氏,此姓氏在全球都有广泛的分布。
杨氏之远祖者,天下杨姓的共同先祖也(包括两个杨氏授姓的传说)。
此文实为您寻根问祖及清谱的重要资料……一世:黄帝,生于轩辕之丘,因名轩辕;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
生二子,昌意、玄器。
二世:玄器,名挚。
卒后葬于云阳,传位于兄昌意之子高阳,是为颛顼。
生子,乔极。
三世:乔极,生子,帝喾。
四世:帝喾,名麦嗣位,卒后葬于顿丘。
生子,后稷。
五世:后稷,名弃,别姓姬氏。
生子,不窟。
六世:不窟,当夏太康政衰失国,不窟不务稼穑,遂失其官,逃窜西北戎狄间。
生子,鞠。
七世:鞠,生子,公刘。
八世:公刘,虽于戎狄,复修后稷之业,咸清甲子,自土沮漆渡渭,迁国于豳。
生子,庆节。
九世:庆节,国于豳。
生子,皇仆。
十世:皇仆,嗣位豳国。
生子,差弗。
十一世:差弗,生子,毁陯。
十二世:毁陯,生子,公非。
十三世:公非,生子,高圉。
十四世:高圉,生子,亚圉。
十五世:亚圉,生子,公叔祖。
十六世:公叔祖,生子,古公亶父。
十七世: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止戎狄扰于岐下。
生三子,太伯、虞仲、季历。
十八世:季历,为王季,修古公遗道,笃仁义,诸侯顺之,卒葬鄂县南山。
生子,姬昌。
十九世:姬昌,为西伯文王,迁都于丰邑,崩于商纣53年(前1122),葬雍州万年县毕原(今陕西咸阳西北周文王陵)。
生子,姬发。
二十世:姬发,灭商建周为武王,卒葬父陵旁。
生二子,姬诵、叔虞。
二十一世:叔虞,字子平,周成王(姬诵)之弟。
受封于唐(今山西翼城西),被尊为周代晋国始祖。
生二子,燮父、姬杼。
二十二世:杨杼,名姬杼,叔虞次子,晋侯燮父之弟。
生于周成王20年(前1085)七月十一日子时,卒于周穆王23年(前999)四月初八日丑时,葬于弘农西门外金龟形乾山巽向。
周康王6年(前1050)被封于杨邑,为杨侯,以食采于杨邑为姓,尊被为“杨氏授姓”始祖。
配姒氏,生二子:伯沃、仲沃。
全国各地 杨氏辈分一览表
![全国各地 杨氏辈分一览表](https://img.taocdn.com/s3/m/fb0f310b195f312b3169a5f4.png)
全国各地杨氏辈分一览表全国各地杨氏家谱辈分湖南湖南长沙市杨氏字辈:“惟大祈光,以承先志,玉树崇荣,声华克继,文学昌明,道德农裕,国献家猷,达人善士,祖泽永延,植基有自”。
湖南益阳市杨氏旧派语:“友德必思文,本廷锦明太,庆其之知正,嗣昌世应开,传家运大隆,纲纪在礼经,敦序熙鸿业,廉能广肃恭,光华昭盛治,徽典锡嘉名,志学齐贤哲,奇英立伟功”。
续派语:“日强怀昔训,奉献励丹心,中兴同奋进,辉煌照乾坤”湖南株洲市杨氏字辈:“念先志炳才,贤维时生淑,玉思春之正,清白传世德,光大立昌明,忠信绵芳泽,和顺照恩荣,英俊定安国”。
湖南清白堂杨氏字辈:“家齐余庆集,炽裕久咸熙,黾懋恢前烈,振绳积福基。
”老谱世次:“德友伸志,胜时春朝”。
四修字辈:“正大光明士,经纶奕世宗”。
五修字辈:“文章培国运,忠孝振家声。
六修字辈:策建功名永,才高事业隆”。
八修字辈:“爱亲敦教化,笃本重彝伦,道备智仁勇,箴铭清慎勤,日星昭令范,杞梓会群英”。
启焕公派行:“启高文秀凤,名永相宗堂,世德作求远,休有烈光邦”。
湖南棠湾杨氏字辈:“克贤家辉,瑞文之宪,传世大灿,垂铭显彰,芳声远振,厚泽永昌,懋昭在德,笃庆锡光”。
湖南衡阳县沙岭杨氏(清白堂)字辈:“应代兴朝廷,国正天心顺,家齐伦纪修,大才为世用,光显庆宏猷”。
湖南衡阳江东岸家族字派:“* * * 文汝维昌,积德光华百代庄,诗书承先业,人才继起隆,家声绵孝友,廷献永怀忠”。
湖南沅陵县(通一公)杨氏字辈:“内仕单应眷,德朝永仲文,志大清之盛,鸿儒必克兴,从先昌万秀,定自学超荣,绍祖昭顺运,光宗继世成”。
湖南湘阴石塘乡板桥村杨氏老字派:“惟铭元子贵,世思金彦太,存守启兴隆,定国昌宏大”。
湖南湘阴石塘乡板桥村杨氏新字派:“绳宗敦序,源远庆长,家声振卓,祖业延芳,舒仪汇秀,秉理含章,贤良蔚立,克绍书香”。
湖南龙山县杨氏字辈:“廷进再政通,光昌盛道宏,元才仁上大,朝国定常公,枝开荣芳友,万世永兴宗”。
杨氏家训家规,杨家人做到了吗?
![杨氏家训家规,杨家人做到了吗?](https://img.taocdn.com/s3/m/8466101a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5d.png)
杨氏家训家规,杨家人做到了吗?【杨氏家训联】姓自三封杨国,兆应三鳢,位擢三公,名齐三喜,身去三惑,雪深三尺,编修三史,政革三月,百世渊源千古在;展猷从四袭诸侯。
金畏四知,臣清四世,诗称四杰,量恕四邻,阁著四乡,堂高四老,声传四相,数朝德业万年流。
此楹联为杨氏通用联,也是家族的家训联,概括了杨氏家族三千余年辉煌业绩,也强调了“四知”之清白理念。
“八个三”:一、三封杨国:周康王六年戊辰(公元前一零七三年)始封杼公杨国:周宣王十九年壬辰(公元前八零九年)再封杼公第八代孙涧公为杨侯;周安王五年甲申(公元前三九七年)仍封杼公第二十三代孙伯侨公(字文实)为杨国侯爵。
二、兆应三鳢:关西夫子杨震讲学,一日有鹳雀含三鳕鱼飞到讲坛前,生徒见以为吉兆,贺日:“鳢者,卿大夫之征象也,其数三者,位三公也,先生自此升矣”。
后果验。
三、位擢三公:杨震及其子杨秉、孙杨赐、曾孙杨彪,四世官居司徒、太尉、司空之高位,东汉以大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是最高军政长官。
四、名齐三喜:唐朝杨凌之子杨敬之,元和进土,累官国子监祭酒,兼太常少卿,是日,其二个儿子杨戌、杨戴同时登科,时人谓之杨家三喜。
五、身去三惑:杨秉字叔节,为豫、荆、徐、兖四州刺史,居官清廉。
公配早丧不复娶,尝日:“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
”六、雪深三尺:宋杨时(字龟山),师事程伊川(程颐)于洛。
一日,伊川瞑目坐,二子侍侧不敢离,既觉,谓二子日:“贤辈犹在此乎?”命之去,及出门外雪深已三尺。
而杨时“立雪程门,敬师至诚”传为佳话。
七、编修三史:元末明初杨维祯,字廉夫,号铁崖,元朝泰定进士,父宏,筑楼铁崖山,植梅百株,聚书数万卷。
去梯,俾读书五年。
泰定在位,署天台尹,狷直捍物,十年不调,会修宋、辽、金三史。
八、政革三月:杨震官至太尉,改革政治三月,忠直,不为权贵所容,策免归还本郡。
杨震为官一身清廉,不幸被奸臣樊丰、刘安等谮害,罢官归故里,至城西夕阳亭愤而自尽。
时为汉顺帝延光三年甲子(公元一二四年)三月初。
杨氏世系表1-65世,杨家人请收藏!
![杨氏世系表1-65世,杨家人请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46aa13c7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f3.png)
杨氏世系表1-65世,杨家人请收藏!一世受姓始祖杨杼公二世杼公长子伯沃公三世伯沃一子杨庚公四世庚公长子杨文公五世文公一子昭成公六世昭成次子杨康公七世康公嗣子绍甲公八世绍甲嗣子杨涧公九世涧公三子杨其公十世其公次子丁宏公十一世丁宏一子杨岑公十二世岑公一子懿宣公十三世懿宣一子杨来公十四世来公一子杨惠公十五世惠公一子泰聘公十六世泰聘公六子平芙公十七世平芙长子杨载公十八世载公一子盛石公十九世盛石七子杨欢公二十一世季洪一子东莲公二十二世东莲一子定悼公二十三世定悼一子伯侨公二十四世伯侨长子杨逊公二十五世逊公一子杨章公二十六世章公长子杨款公二十七世款公次子杨硕公二十八世硕公一子杨喜公二十九世喜公长子杨敷公三十世敷公二子杨彻公三十一世彻公长子杨敞公三十二世敞公五子杨恽公三十三世恽公长子杨谭公三十四世谭公长子杨宝公三十五世宝公次子杨震公三十六世震公长子杨奉公三十七世奉公一子杨敬公三十八世敬公长子茂集公三十九世茂集二子长卿公四十世长卿次子安国公四十一世安国次子促素公四十二世仲素八子杨隆公四十三世隆公长子杨佶公四十四世佶公次子杨植公四十五世植公次子杨晖公四十六世晖公三子会因公四十七世会因一子德重公四十八世德重次子杨俭公四十九世俭公长子文异公五十一世安荣三子德立公五十二世德立长子俊哲公五十三世俊哲四子居朝公五十四世居朝二子燕荣公五十五世燕荣长子杨宁公五十六世宁公四子虞卿公五十七世虞卿一子杨堪公五十八世堪公三子承休公五十九世承休一子杨岩公六十世岩公一子杨郁公六十一世郁公一子杨禅公六十二世禅公腹子文友公六十三世文友四子杨辂公六十四辂公五子云岫公六十五世云岫三子思孝公思恭公思聪公。
《明史杨士奇传》原文及赏析
![《明史杨士奇传》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430a000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b2.png)
《明史杨士奇传》原文及赏析《明史杨士奇传》原文及赏析杨士奇,名寓,以字行,泰和人。
早孤,随母适罗氏,已而复宗。
贫甚。
力学,授徒自给。
多游湖、湘间,馆江夏最久。
永乐二年选宫僚,以士奇为左中允。
五年进左谕德。
士奇奉职甚谨,私居不言公事,虽至亲厚不得闻。
在帝前,举止恭慎,善应对,言事辄中。
人有小过,尝为揜覆之。
广东布政使徐奇载岭南土物馈廷臣,或得其目籍以进。
帝阅无士奇名,召问。
对曰:“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
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
”帝遽命毁籍。
时籓司守令来朝,尚书李庆建议发军伍余马给有司,岁课其驹。
士奇曰:“朝廷选贤授官,乃使牧马,是贵畜而贱士也,何以示天下后世。
”帝许中旨罢之,已而寂然。
士奇复力言。
又不报。
有顷,帝御思善门,召士奇谓曰:“朕向者岂真忘之。
闻吕震、李庆辈皆不喜卿,朕念卿孤立,恐为所伤,不欲因卿言罢耳,今有辞矣。
”手出陕西按察使陈智言养马不便疏,使草敕行之。
士奇顿首谢。
群臣习朝正旦仪,吕震请用乐,士奇与黄淮疏止。
未报。
士奇复奏,待庭中至夜漏十刻。
报可。
越日,帝召谓曰:“震每事误朕,非卿等言,悔无及。
”帝监国时,憾御史舒仲成,至是欲罪之。
士奇曰:“陛下即位,诏向忤旨者皆得宥。
若治仲成,则诏书不信,惧者众矣。
如汉景帝之待卫绾,不亦可乎。
”帝即罢弗治。
或有言大理卿虞谦言事不密。
帝怒,降一官。
士奇为白其罔,得复秩。
时有上书颂太平者,帝以示诸大臣,皆以为然。
士奇独曰:“陛下虽泽被天下,然流徙尚未归,疮痍尚未复,民尚艰食。
更休息数年,庶几太平可期。
”帝曰:“然。
”因顾蹇义等曰:“朕待御等以至诚,望匡弼。
惟士奇曾五上章,卿等皆无一言。
岂果朝无阙政,天下太平耶?”诸臣惭谢。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孤,随母适罗氏适:到、去B.岁课其驹课:征收C.憾御史舒仲成憾:遗憾D.因顾蹇义等曰顾:回头看5.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现杨士奇“善应对,言事辄中”的一项是()①且物微,当无他意②乃使牧马,是贵畜而贱士也③不欲因卿言罢耳,今有辞矣④士奇与黄淮疏止⑤若治仲成,则诏书不信⑥更休息数年,庶几太平可期A. ①③ ⑤B. ① ② ⑥C. ② ④ ⑤D. ③ ④ 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士奇早年家境贫寒,但他努力,靠教授学生来维持,他在江夏开馆授徒的时间最长。
历史趣闻明三杨之一杨士奇的个人资料及人物生平介绍
![历史趣闻明三杨之一杨士奇的个人资料及人物生平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4d524ddb6137ee06eff9187f.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三杨之一杨士奇的个人资料及人物生平介绍导语:人物生平早年经历杨士奇一岁时丧父,其母改嫁当时任德安同知的罗性,杨士奇于是改姓罗。
后来有一次罗家祭祖,年幼的杨士奇自做土像祭祀杨人物生平早年经历杨士奇一岁时丧父,其母改嫁当时任德安同知的罗性,杨士奇于是改姓罗。
后来有一次罗家祭祖,年幼的杨士奇自做土像祭祀杨氏祖先,被罗性发现并赞扬他的志气,恢复其宗姓。
随后,罗性因得罪权贵戍边陕西去世,杨士奇与母回到德安,他一边教学一边侍母。
他游走于湖北、湖南进行教学,其间居住江夏的时间最长。
建文年间,明惠帝召集文臣修撰《明太祖实录》,王叔英以史才推荐杨士奇。
之后,他进入翰林,充当编纂官。
随后,吏部对进入史馆的文臣进行考试,吏部尚书张紞看到杨士奇的答卷后说:“这不是一个编经人的言论。
”于是奏请为第一名。
该授吴王府副审理,仍然供其编纂馆职位。
明成祖即位后,改杨士奇为翰林院编修。
不久,进入内阁,参与负责机务。
数月后,晋升为侍讲。
永乐二年,选拔宫僚,杨士奇为左中允,三年后再升为左谕德。
杨士奇为官非常谨慎,回家时从不言公事,即使是至亲都不得听闻。
他在明成祖前,举止恭慎,善于对答,谈事有灼见。
他人有过失,杨士奇都为之揜覆。
当时广东布政使徐奇统领西南时,赠当地特产与内廷官员,有人得到馈赠名单呈上皇帝。
明成祖看后其中无杨士奇名字,于是召见询问。
他回答道:“徐奇当时奔赴广东的时候,群臣作诗文赠行,当时恰逢我得病未有参与,所以唯独没有我的名字。
如果我当时无病,是否有我的名字也未知。
况且赠礼生活常识分享。
杨氏宗族祠堂通用联及门对联
![杨氏宗族祠堂通用联及门对联](https://img.taocdn.com/s3/m/ee95c1d3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56.png)
杨氏宗族祠堂通用联及门对联杨姓宗祠(门对联)通用联自古雄才留英名。
杨氏先贤精英的事迹感人至深。
他们以自己的言行为后世做出了榜样。
后人为纪念、歌颂和学习他们,不仅用小说、戏曲等形式传唱,并用对联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敬仰,以激励后人学习他们。
杨姓宗祠四言通用联三公世泽四知家声——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东汉杨震,位列三公,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拒贿之廉名。
四知堪懔三喜足荣。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出南宋诗人杨万里,字廷秀,因光宗曾为他书写“诚斋”二字,学者称他为“诚斋先生”,吉水人。
绍兴年间进士,历官零陵丞、奉新知县、国子监博士等,主张抗金。
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家”,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而自成一家,当时被称为杨诚斋体;对理学也有关注。
著有《诚斋易传》、《诚斋集》。
下联典出唐代弘农人杨敬之,字茂孝,元和年间进士,官至国子祭酒兼太常少卿。
任职这天,他两个儿子杨戎、杨戴同时登科。
当时称“杨家三喜”。
四知足畏三喜同时——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东汉·杨震。
下联典指唐·杨敬之。
才称敏捷世济经纶——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出汉末文学家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人,世代显贵,好学能文,才思敏捷。
建安年间举孝廉,任丞相曹操主薄,曹植把他当成自己的羽翼,交往很密。
后来,曹植在曹操那里失宠,而杨修有计谋,又是袁术的外甥,曹操为免除后患,借故把他杀了。
下联典出明代大臣杨士奇,名寓,江西泰和人,曾在湖广各地塾师多年。
建文初年被荐入翰林,充编纂官,修《太宗实录》。
成祖时,入内阁典机务,成祖北巡,常让他留下辅佐太子。
仁宗时,官礼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宰相)。
宣宗即位后,任《仁宗实录》总载。
历四朝内阁。
长期辅政,与杨溥、杨荣并称“三杨”。
著有《东里全集》。
四家称秀三喜同时——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出南宋诗人杨万里,字廷秀,因光宗曾为他书写“诚斋”二字,学者称他为“诚斋先生”,吉水人。
杨士奇之族谱序跋所见宗族与修谱
![杨士奇之族谱序跋所见宗族与修谱](https://img.taocdn.com/s3/m/0f27c3daa58da0116c17490d.png)
同朝
8 西昌梁氏 南 唐 征 仕 郎 胜 宋 多 有 出 仕 本之,王 世婣
续谱序 用由江陵来居 者
府纪善
本 之 续 父 文集 蕃所作谱 卷 5
9 康氏族谱 居 邑 东 南 蒲 田 重诗书,未以 复圭,塾 姻亲
序
里,自泰然以来 禄显,婚媾交 师
10 世
游多显
文集 卷6
10 沙溪刘氏 九 承 事 唐 季 由 伯 埙 在 刑 部 郁武、伯 与 郁 武 13 世 明 道 文 集
泰和的修谱者中,有的是进士或中高级官员,如第 1、2、7、10、22、30、31 各例,有 的是低级官吏,如第 5、6、8、17、26 各例,这两项合计 12 例。有 7 例未记载修谱人,塾 师、粮长、儒医各一例,其余 11 例未记载身份,照情理说应当是族中地位较高有一定文化 的人。修谱者多为士大夫。
杨士奇的族谱序跋多说到始祖迁居情形。关于始迁的时间,有 18 例比较明确指出了始 迁的时代,其中唐代的有第 4(贞观)、10(唐季)、24、26 计 4 例,五代的有第 8(南唐)、 11、13(梁)、25、33 计 5 例,宋代的有第 1(宋末)、5(宋末)6(南渡)、16(真宗)、17 (孝宗)、20、21、23(南渡)、31 计 9 例。没有明确记载始迁时代的,除第 3、27 根本未 涉及始迁外,有一些事例可以根据谱序内容做出大致的推断。杨士奇《泰和王氏族谱序》指 出:“吾泰和故家,唐宋来文献有传、谱牒有录者,不翅(当作“啻”)数十姓,其自金陵来 者七姓。”4其中王氏既属于由金陵来的七姓唐宋故家之一,而第 10 例的刘氏唐季由金陵徙 泰和、第 22 例的严姓是南唐北宋之际由金陵徙泰和,则王氏亦当在唐季或南唐北宋之际徙 来。据此,由金陵徙泰和的第 14 例廖姓与王氏来泰时间大约类似。因此推断唐宋之际来泰
杨氏宗谱
![杨氏宗谱](https://img.taocdn.com/s3/m/ec15c89bdaef5ef7ba0d3ceb.png)
杨氏宗谱序春雨初歇,明媚的阳光下,麦田、葡萄园、电力通信网、道路车辆、新建的楼房和微笑的族人,织成如诗图画,呈现着二十一世纪官庄的繁荣景象。
续编杨氏宗谱的工作也在这个美丽的春天圆满完成了。
前次编撰家谱是在一九一二年初,到现在已经有近九十年的时间了。
在这九十年里,我们经历了风雨坎坷,也有了喜人的发展,进入了有谱以来的鼎盛时期。
宗谱是先祖团结奋斗的旗帜和见证。
从世系图中我们看到,先辈们一直在为生存繁衍奋斗,在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中挣扎,无兄无弟者有之,无子无孙者有之,即便如此,他们却从未退缩。
正是有了团结的先辈们的艰苦奋斗,才有了今天自信的我们。
现在的经济条件已远非一百年前能比,生存和繁衍已不再是头等大事。
可是,离开了别人也能生存,就可以撇开别人安逸享乐?不是,因为我们应该有更高的愿望,为了生活得更好,我们要继续团结,继续艰苦奋斗。
亲人永远都是最诚实的伙伴,随时翻阅本谱,让你我悉知彼此的位置。
续编宗谱不是复古行为,更不是走形式。
所以在这次续编家谱时我们进行了一些大胆的改进:一、去掉了茔墓图、事迹记部分。
二、将阿拉伯数字、拉丁字母和公元纪年法使用到宗谱中。
三、改用电脑排版技术、激光照排制版技术、胶印技术代替传统印刷术。
四、改用国际标准的A5纸型。
杨氏宗谱(公元二○○三) 第一页 杨氏宗谱(公元二○○三) 第二页 五、世系图编排不再拘泥于苏氏法和欧阳氏法,分门编排并使用了导航角标。
六、首次将宗谱移植到Internet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族人可以通过互连网查阅和下载。
七、辅助媒体作为纸媒体的大容量扩展,旧版宗谱扫描样和宗谱电子版保存在Internet上备查。
本次续编宗谱保留了原“艺文志”部分,并做了增补。
为了保证文献资料的连续性,原有部分仍按原版式,并附简体文本对照。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经验不足,加之时间仓促,错误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得到大家的谅解和指正。
《杨氏宗谱》续编工作组二○○三年四月目录杨氏宗谱序·························································································································一目录·····································································································································三编制体例·····························································································································五上篇世系图·····················································································································六第一门(应试)··········································································································六第二门(某│加章)··································································································十第三门(埃春)··································································································二十二第四门(某│崇台)··························································································三十一第五门(某)······································································································三十二第六门(正春)··································································································三十五中篇艺文志·············································································································三十六松峯府君誥封······································································································三十六高科府君誥封······································································································三十七誥封武德騎尉松峯府君墓誌銘···············································································四十封公惺庵府君屏文······························································································四十二李倫府君墓表······································································································四十四林東府君施地碑··································································································四十六廪生叶五神道碑··································································································四十七太學生銘文墓碑··································································································四十八杨氏宗谱(公元二○○三) 第三页 杨氏宗谱(公元二○○三) 第四页 劉恭人墓碑··········································································································四十九法部主事勉齋事略··································································································五十法部主事墓表······································································································五十六法部主事墓誌銘··································································································五十八故河南省临时议会会长杨公勉斋之碑·······························································六十一下篇资料·················································································································六十三一旧版《杨氏宗谱序》····················································································六十三二旧版《书杨氏世系图后》·············································································六十五三旧版《杨氏家祭仪略初稿》·········································································六十六四扩展资料········································································································六十八编制体例一、杨氏宗谱分上篇、中篇、下篇三个部分,上篇为世系图,中篇为艺文志,下篇为资料,包括旧版宗谱序等。
大学士杨士奇撰为兵部侍郎孙时的父亲撰写的神道碑序
![大学士杨士奇撰为兵部侍郎孙时的父亲撰写的神道碑序](https://img.taocdn.com/s3/m/ce64d1e2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52.png)
大学士杨士奇撰为兵部侍郎孙时的父亲撰写的神道碑序按:此碑,为兵部右侍郎孙时的父亲孙祯(字彦诚)而立。
礼部尚书篆额,兵部尚书撰文,邢部侍郎书丹,可见其规格之高。
孙彦诚逝于洪武十八年(乙丑,1385年),40年后(1425,洪熙元年)其子孙时任兵部侍郎,他的祖父和父亲孙彦诚被朝廷赠封为兵部右侍郎,他们祖母、母亲都被赠封为淑人,并赐金令其扩大祖墓。
又3年(宣德3年,1429年),孙时拿着同乡晁维瀚拟写的前辈事迹找到兵部尚书杨士奇,要求杨士奇为孙彦诚写篇神道碑序,杨士奇鉴于与孙时关系深厚,便写出了这篇碑序。
碑立于正统元年(1436年),此时,离杨士奇开始撰文,已经7年了。
赠嘉议大夫、兵部右侍郎孙公神道碑序荣禄大夫、礼部尚书胡濙篆额华盖殿大学士、兵部尚书杨士奇撰文嘉议大夫、刑部左侍郎樊敬书丹赠嘉议大夫、兵部右待郎孙公,讳祯,字彦诚,以处士卒于洪武乙丑八月二十六日。
后四十年为洪熙元年,其子时,为兵部右侍郎。
蒙恩赐赠祖、若考皆如时之官。
祖妣、妣皆淑人,赐时钞四千缗,俾归展墓。
越三年,时以襄府纪善晁维瀚所具其事状,求文刻墓石,□□,奇与时同朝契好久且厚,谊不得辞。
孙□氏家于徙郓之廪丘,迨至讳岳字世昌、讳伟字景泰、讳璟字德润,彦诚之曾大父、大父、父也。
好乐善不仕,母李氏,父母五子,其二彦诚也,天资淳质,善事父母。
当干戈艰寠之际,能得其欢心。
既没,葬祭尽诚之。
勤俭殖家,取予未尝涉一芥苟且。
至遇人穷急无告,率赒给之。
岁饥有横民,豪奴为里中患,彦诚切责以大义,稍敛戢,更为好善,导之财产家业,怗然响服。
后三岁连大熟,家饶裕,心载彦诚而歌咏其德,乡人至今传诵之。
彦诚负才气慷慨。
发少壮兵,郡之总戎者檄彦诚兄禧长万夫,保障其乡,禧逊彦诚曰:□□弟兄□。
公议转檄文,彦诚亦世时艰难,吾可自伕而不为宗族乡䣊计!圣上素闻彦诚智勇有过人者,皆乐属之。
彦诚御众有方,能奋弱为强。
尝董运兵饷,仓猝遇敌,其所率不过民众十数人,彦诚以数十骑驰犯之,虽身被数创,而纵横奋击,敌皆辟易,卒保所督饟还。
杨氏家谱大全!权威发布!杨家人必看
![杨氏家谱大全!权威发布!杨家人必看](https://img.taocdn.com/s3/m/841f5936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32.png)
杨⽒家谱⼤全!权威发布!杨家⼈必看❈❈⼀、杨⽒简介杨姓,中华姓⽒之⼀,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杨国(今⼭西省洪洞县),为隋朝国姓,是⼀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主要源⾃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
杨伯侨为得姓始祖。
杨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
⾄2015年2⽉,杨姓总⼈⼝约有4270万,是中国⼈⼝第6⼤姓。
其中,四川杨姓⼈⼝约有380万,是杨姓第⼀⼤省。
⼆、杨⽒来源1、源⾃姬姓:出⾃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有三种说法,其源均为周朝王室。
2、源⾃扬姓古时杨扬不分,以⾢为⽒。
3、源于改姓⽽来:改杨姓,主要由同源、避难、避仇、收养、过继、赐姓以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构成。
三、杨⽒郡望、堂号郡望主要有弘农郡、天⽔郡、河内郡等。
堂号四知堂弘农堂:弘农,地名,古为陕西之弘农县,今为陕西之华阴县,是杨姓先⼈杼公兴旺发祥之地,以望⽴堂。
关西堂:东汉时有关西⼈杨震,博览明经,时⼈称他是“关西孔⼦”。
故⽽得名。
四知堂:杨震当荆州刺史时,⾮常清廉。
拒绝⾏贿者时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知道呢!”后世遂以“四知”为堂号。
此外,杨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光裕堂、赐书堂、崇本堂、清⽩堂、务本堂、绍兴堂、瑞本堂、绍先堂、河东堂、栖霞堂、秦和堂、鸿仪堂、安阳堂、鸿⼭堂、新杨堂、道南堂、信海堂、北⼭堂、洪洞堂等。
四、杨⽒图腾图中:有⽇、有⽉、有龙、有凤、有长寿鹤、有捕猎⼯具、有猎物、有吉祥物等等!意为:⽇⽉⽣辉、龙凤呈祥、延年益寿、丰⾐⾜⾷、吉祥如意!杨⽒宗亲点击加⼊杨⽒总群五、杨⽒宗祠楹联四⾔通⽤联三公泽世;四杰传芳。
上联典指东汉杨震,列三公之位。
下联典指杨炯,他和王勃、骆宾王、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五⾔通⽤联佳⽓⽣朝⼣;清⾔见古今。
此联为清代书法家杨宾撰书联。
七⾔通⽤联关西世第弘农郡;河内家声光裕堂。
全联典指杨姓名郡名堂。
程门⽴雪尊师道;孔圣传家⽴美名。
上联典指北宋哲学家杨时,有“程门⽴雪”传说。
下联典指东汉的杨震。
三相才华齐凤阙;千⾦诗赋重钟⼭。
杨士奇佚文《何景明公墓志》考释——兼及《东里年谱》小补
![杨士奇佚文《何景明公墓志》考释——兼及《东里年谱》小补](https://img.taocdn.com/s3/m/2567d80bd1f34693dbef3e2f.png)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5卷第4期SHANTOU UNIVERSITY JOURNAL(HUMANMES&SOCIAL SCIENCES MONTHLY)Vol.35.No.42019杨士奇佚文《何景明公墓志》考释一一兼及《东里年谱》小补尧育飞(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摘要:《东里年谱》不载杨士奇洪武十六至十七年、洪武十九至二十一年两个时间段之行踪。
通过考释杨士奇佚文《何景明公墓志》,可初步推断,杨士奇洪武十九年后曾在江西宁都、广昌一带活动,此后可能漫游至金陵。
此外,佚文还可补正杨士奇入翰林院修史的日期,并有助于研究他与金幼孜、解缙的交往史。
关键词:杨士奇;佚文;《何景明公墓志》;年谱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225(2019)04-0005-07杨士奇(1365-1444),名寓,号东里,江西泰和人。
永乐间入内阁预机务,在明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均为内阁要员,并长期位居首辅。
杨氏曾主持修撰《文渊阁书目》等,有《东里文集》《东里续集》等行世,世多目为“台阁”领袖。
其生平事迹多见《明史》第一百四十八卷本传。
又有《太师杨文贞公年谱》(亦称《东里年谱》)记其事迹颇详,该年谱为其子杨首纂,杨士奇“四世孙思尧汝敬所编次。
”①1993年,胡令远撰写《杨士奇年谱》,对杨士奇行年履历做了较为细致的梳理。
然则以往研究界对杨士奇生平的研究多集中在其入阁之后,而对杨士奇入朝以前的活动范围和生活状况则多有阙略。
《明史》记载杨士奇早年行实云:“早孤,随母适罗氏,已而复宗。
贫甚。
力学,授徒自给。
多游湖、湘间,馆江夏最久。
建文初,集诸儒修《太祖实录》,士奇已用荐征授教授当行,王叔英复以史才荐。
遂召入翰林,充编纂官。
”呼“即使是较为详细的《太师杨文贞公年谱》,对杨士奇早年行踪的记载也颇有空缺。
徐兆安在研究中发现:“年谱自’洪武十二年'杨士奇岀教里塾以下,直至'洪武三十三年’获荐’经明行修’,于各年之下均系以杨士奇所在何地,有不少还交代了他在哪个家塾或馆里教学,其中唯十六至十七、十九至二十一等五年,无具体的教馆记录,也未言杨士奇身在何方,从年谱本身的体例来说,无疑是不寻常的。
全国杨氏族谱排行字辈(全)
![全国杨氏族谱排行字辈(全)](https://img.taocdn.com/s3/m/a0cb4241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72.png)
全国杨氏族谱排行字辈(全)全国杨氏族谱排行字辈(全)商音弘农杨氏,系出姬姓。
周宣王子尚父,封于杨,晋灭之。
晋武公子伯侨,食采于羊舌,后为羊舌氏。
至叔向(羊舌肸)更封于杨,子孙为杨氏。
战国有杨朱;汉有杨熹,封赤泉侯,孙杨敞为丞相。
后裔杨宝生震,震生秉,秉生赐,赐生彪,四世为三公,隋文帝杨坚之远祖也。
又有扬氏,从手(扌)不从木。
周有扬侯,失国后为扬氏。
汉有扬雄(今四川郫县友爱镇子云村人),是也。
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杨”出自姬姓。
得姓始祖为杨伯侨。
周朝初年,周武王(姬发)去世,年幼的成王(姬诵)继位。
因有“桐叶封王”之金口玉言,故封其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翼城西)。
以唐为氏,又为唐叔虞。
叔虞长子燮父后为周朝晋国侯。
又传十代,至晋武公(姬称),武公之长子诡诸继位为晋献公,次子伯侨则被分封于“杨”(国名,在今山西洪洞县范村东),称杨侯。
其子孙以国为姓,故后世尊伯侨为杨氏之授姓始祖(详情请点击:《杨氏远祖世系-杨伯侨》)。
沧海桑田,生息繁衍。
起源于山西境内的杨氏,终为强晋所灭,幸存者被迫向西播迁。
首先迁入冯翊(今陕西大荔),后又有迁至山西霍州,尔后繁衍至今河南境内。
在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氏后裔迁江汉(今湖北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又向东南迁至江西。
与此同时,又有分支自山西迁往江苏、安徽,这样杨姓便散布于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
秦汉之际,已有杨氏迁居四川;有尚书仆射杨璇者,迁居浙江会稽。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著名的弘农杨氏世居陕西华阴,氐族杨氏世居甘肃仇池外,已有不少杨氏因社会动荡之故而向江南播迁。
此时,也有不少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改氏姓杨。
弘农“关西孔子”杨震第十世孙杨惠嘏任太原郡守,其玄孙即为隋文帝杨坚。
唐末为避安史之乱而引发中原地区杨氏再次大批南迁,这一时期,杨氏亦有少量迁入朝鲜半岛者。
宋时,有金刀老令公杨业居山西太原,杨贵迁移居贵州播州(今遵义)。
由此可见,到宋代时,杨氏已分布于江南广大地区,并以福建为其播迁的中心。
杨家家谱60个字辈
![杨家家谱60个字辈](https://img.taocdn.com/s3/m/aebc0294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3a.png)
杨家家谱60个字辈1、杨家家谱杨氏祖先共赐字四百个,共四百个字辈,以《宗》为第一代,《效》为第四百代的字辈辈份排列,四百字辈为杨氏家族所有杨氏族人的字辈,任何姓杨的后人将必根据四百字字辈来排的,如果到了第四百代传人以后又开始于第一代《宗》字辈开始重复下去!下面的排序是以左往右循序排列!宗可永应显,玉正文承先。
丕耀修纪敦,仁钦祈天运。
福荫云礽雍,睦克绍必受。
光荣昌胜秀,再通华长呈。
中之起振廷,建春遂旺峰。
传朝国家和,万事兴忠厚。
成名远诗书,裕后昆祖根。
基百年世代,流芳才高诚。
学亨堂前攀,丹桂林树婷。
原景政俊方,钟鸣胤安司。
纯宏齐盛大,述继绪新灵。
志道怀锡发,祥敬守庭番。
献登崇孝友,良进全美嗣。
敏焕章立念,思泽启纶经。
整舟有如仕,培玄首清白。
泰明凤金殿,飞龙遇禄延。
寿毓祺心定,茂元贤开保。
隆源兆梅石,耆维与宜增。
畴本允捷位,其占来初为。
贵广聚居肇,礼宅作嘉纲。
瑞垂量益济,集萃红象化。
照笔一变自,殊千刻策富。
要功银孟洪,灿曾时三知。
杰祯汉隋相,尉君武科举。
锦唐宋奇勋,太师奉旨令。
侯州忆雄英,沧海波涛涌。
虎跃腾满门,烈鼎丰壮凌。
慎裔靖康宁,兰辉映声复。
昭著秋范伟,业廉洁行顺。
晋乾坤序常,存香统略王。
衍庆里载南,义怡佑尚恒。
辅都邦炳利,在上换乎真。
强喜善性以,贯遵闻待久。
关稀宣佐彝,训用典达须。
公枝超尧伯,士容让彰魁。
子凝熙庶治,教材器梦权。
徽鳣襄风飘,儒手贻燕翼。
宪麟祚群人,艺苑念生淑。
信绵恩惟铭,彦内单眷仲。
鸿从地加田,九印四乃效!。
杨氏总谱字辈大全,姓杨的快来对接一下!看看你是老杨家多少世!
![杨氏总谱字辈大全,姓杨的快来对接一下!看看你是老杨家多少世!](https://img.taocdn.com/s3/m/a780ee68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db.png)
杨氏总谱字辈大全,姓杨的快来对接一下!看看你是老杨家多少世!前言本宗谱字辈未对支字辈的支辈进行载入,其并不代表天下杨氏之间无渊源,因为杨氏支系派别字辈多大几十万起,而一字辈用完又会诞生新谱序新字辈,部分杨氏兴旺的门庭根据自身情况可以联合其他杨氏支系再组堂号或自立家谱字辈自续字辈,生生不息。
只要是杨氏族人那就是一家人,愿各字派各宗族各系各堂著书立谱,以宗谱为导,将杨氏这个大家庭嗣传天下,延续千秋。
支字辈下又设支字辈:又设支字辈下还有支字辈。
所以字辈多不代表杨氏族人乱,而代表杨氏子孙兴旺,周而复始、绵绵不绝。
本宗谱字辈一般二千年为一轮回,如果不知道自己应该取用那一个字辈,可以进行推算。
一般以二十年为一代算,满二千年为一轮回。
如果现在是二零零一年至二零二零年间可取用宗谱第一代字辈,如果现在是三千八百零一年至四千年可以取用第一百代字辈。
宗谱不参与记载支系各派族人字辈,一直以来都有分支各系自行记载和立字包括命薄也是如此。
当字辈用完可以重第一代字辈沿用,也可自己续修联合当支派族人创立字辈,以序万年。
续修字辈的第一代人亦可称世祖。
汉族杨氏字辈繁多,每一支每一族都有自己的字辈,字辈如果当族有二十代字辈,当承用到最后一个字辈的时候,家族应该怎麽传承呢?按照汉族姓氏字辈续接惯例可由最后一代续沿字辈创立字辈,沿用数代,字代束后再可重新立字。
亦矣可用原始字辈重头使用,亦表生生不息。
为什麽要续家谱:国有史而知兴替,家有谱而世系明。
修续家谱是一个家族的一件大事,是遵照祖训,继承汉民族的优良传统,推进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文化活动。
修家谱对於家家、族族都非常重要,也十分必要。
为什麽要续字辈:杨氏支派、堂号的字辈传承结束需重制字辈以则顺序,传至后世。
制定可新的延续字辈可以改换堂号名号世系派别,也可沿用祖先派别世代传续,自立堂号,家族世系等需注明原支归属,以敬祖先。
杨氏字辈前期由祖先赐字,后由名望杨氏家族或子孙兴旺家族自行创立,字辈派别多达数十万起。
杨氏家谱谱序范文
![杨氏家谱谱序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924d8f86edb6f1afe001f04.png)
杨姓什么地方家谱有言前莫典修谱宋至元明时期,私修的杨姓家谱为数不少。
元末战乱,杨氏衰落,谱也残缺。
明初,分别任司仓、通判的杨氏兄弟罢官家居,商量采撷文献重修家乘,但不久即相继去世。
为继承先辈遗志,杨士奇与从兄杨思贻遍访博求,虽为片纸也谨慎过录,积十多年努力,编成《杨氏家乘》。
《杨氏家乘》第一部分为族谱,以示尊重本始;第二部分为家谱,以示尊重亲人;以后依次为杨氏人物事实、哀鞔文字、杨氏人物遗文、赠答之作;末附有助于旁考杨氏行事的名贤文字,总共20卷。
清代为私修家谱的大发展的时代,雍正皇帝撰写了《圣谕广训》,下令在各地方宣讲,敦促各宗族“修族谱以联疏远”,各级官僚及地方士绅起而应之,各宗族闻风仿效,家谱之盛,遂为空前。
民国时期,笃宗族、勤谱事之风未曾稍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谱之风稍歇,20世纪80年代后,因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推动,许多族姓又兴起续修、重修之风,如重庆万州、湖北荆门等地的杨姓组织了不少修谱委员会或理事会,分别致书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请同乡同姓寄去生平业绩,以便辑入族谱。
这时的家谱,传统的功能已相当淡化,联络感情、光大族姓、多途径发展乡里经济,成为新修家谱族谱的主要目的。
久离乡里的杨姓成员,则通过参与修谱来寄托慎终迫远的寻根情怀,当然也不排斥衣锦还乡的骄傲之情。
家谱修好后,要定期续修,一则续上后出子孙,二则根据家族内部调节和整合族人的需要,适当修改族规。
续修家谱,并不单是循例而行,也是调整族内关系的需要。
编辑本段保存族谱印好后,谱版安置在小宗祠内,各版片之间用纸搪隔,以免损伤,外用木箱封装,搁置在高架上,以免受潮。
族中如有需要加印族谱的,要经管理小宗祠者问清来历,如果确是嫡派子孙,备办好纸张后即到祠中印刷,不得搬到别处,以防版片散失。
各房领出家谱多少本,管理小宗祠者要作登记,注明领取时间及领谱人,以便稽查。
各家领回的家谱要用木匣装载,置放在香火之上,或密藏于书房之中,每逢伏天取出晒晾,不能让其稍有蛀烂之迹。
〖墨宝典藏〗明代杨士奇隶书《杏园雅集序》
![〖墨宝典藏〗明代杨士奇隶书《杏园雅集序》](https://img.taocdn.com/s3/m/a2d43c20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a1.png)
〖墨宝典藏〗明代杨士奇隶书《杏园雅集序》
杨士奇(1366-1444),名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汉族,江西泰和(今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澄江镇)人。
明代大臣、学者,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
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
“三杨”中,杨士奇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祖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
一生见证了明朝的盛转衰,后因子致仕,不久忧虑不起。
正统九年,杨士奇去世。
赠太师,谥文贞。
古之君子其閒居未嘗一日而忘天下國家也,囗承祿擔爵以事乎君而有自逸者乎。
詩曰:“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古之賢臣所以事其君也。
今之居承明延閣者,職在文學論思,然率寅而入,酉而出,恭勤左右,猶慎歃焉。
慮豪分之,或闕囗取自逸者乎?固盡其分之當然也。
若勞息張弛之宜,則雖古之人有所不撥焉?乃正統丁巳三月之朔,當休假南郡,楊公及予八人相與游於建安楊公之杏園,而永嘉謝君庭循來會。
園有林木泉石之勝,時卉競芳,香氣芬茀。
建安公喜嘉客之集也。
凡所以資娛樂者悉具。
客亦欣然,如釋羈策濯清爽而游於物之外者,賓主交適,清談不窮,觴豆肆,陳歌詠,並作於是,謝君寫而為圖。
嗟夫一日之樂也,情與境會,而于于冠衣之聚皆羔羊之大夫備菁莪之儀,洽臺萊之意,又皆不忘乎衛武自警之心,可為庶幾古之人者。
題曰雅集不其然哉?故遂序於圖之次,而詩又次焉。
廬陵楊士奇序。
杨氏族谱序文
![杨氏族谱序文](https://img.taocdn.com/s3/m/4ce6ec4ecfc789eb162dc84e.png)
杨氏族谱序文
序
树高千尺不失根,水流万里不绝源。
国有史,域有志,家不可无谱。
史可鉴古今,志可明衍变,谱可辩枝系。
是故,凡修家谱,旨在传家风,继良训,昭亲睦,别长幼。
杨姓乃中华第六大姓,占全国汉族人口百分之三,分布非常广泛。
时至今日,吾杨姓更是遍布华夏每一寸土地,乃至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能人辈出,俊杰迭起,似江海悠长,若星汉灿烂。
传说清朝陕西礼泉杨庄一剃头匠夫妇初来镇原城开店,慢慢发迹在郭塬买地,其卒后葬于县城对面常山(早年杨氏后裔在此祭扫上墓),文革中平墓,后不知所处。
其后儿子,葬于郭塬,杨氏后裔子子孙孙,忠良贤孝,不忘始祖之恩德,年年修坟祭祖,不绝莹前香火,以告慰祖宗在天之灵。
今逢盛世,国富民盈,我族更是踵芳济美,如日中天各奋共志,与时俱进,服务社会,重视教育,培育精英,尊孝重德,蔚然成风。
男杰女淑,鸾翔凤集,鱼跃龙门,共展鸿图。
注重孝道,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
今寻根问祖者日盛,立谱撰史者成风。
为感先祖之荫德,念家祖之恩泽,倡族人之众望,此谱,追本溯源,分枝明晰,祖上之德得以昭彰,后世孝悌从此有序,凡此一脉,生息繁衍,辈分不乱,荣辱与共,休戚相关,家族兴旺,幸福安康。
历史悠悠,世事沧桑,自先祖以前,因族谱遗失,我族之来源、发祥已无确切考证。
以目前之形势,我族重修家
谱从人力、物力、财力诸方尚未具备,因此只编此祖系世袭史图流传,以备他日我族重修家谱之基础资料。
吾乃杨氏家族后裔,族昌吾喜,家兴吾荣,尊族人嘱,献此绵薄之力,敬以文字,是为序。
二00一公元二00一二年清明节吉日立序。
信阳杨氏堂联文化现状调查
![信阳杨氏堂联文化现状调查](https://img.taocdn.com/s3/m/62582d44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ce.png)
信阳杨氏堂联文化现状调查杨氏自古为中原望族,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杨氏堂联是杨氏文化中的精华,在杨氏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历来为文人雅士所推重。
信阳(含固始县)杨氏人口约40万,位居全市前六大姓,堂联文化口碑相传,经久不衰。
笔者自幼喜爱对联,常常利用差旅闲暇之机,调查根亲对联。
至2022年年底,积攒姓氏文化对联近3000副,其中,杨氏对联200余副。
(一)通用联1、门楣题词(横额、匾额)“清白传家、四知家风。
关西世第、四杰传芳”清白传家、四知家风、关西世第,均出自东汉杨震。
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人,汉昭帝时为丞相,封安平侯。
杨震是东汉著名学者,明经博学,从游者数千人,诸儒称关西夫子。
他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故事,名扬古今。
据《后汉书·杨震传》载。
“杨震为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日:‘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杨震“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后,转涿州太守,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日‘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后来,杨氏多以“四知堂”“三鳢堂““关西堂”等作堂号。
“四杰传芳”为王、杨、卢、骆四姓的共同门楣题辞。
典故出自初唐四杰王勃(山西河津人,青年作家)、杨炯(陕西华阴人,著名诗人),卢照邻(河北涿州人,著名诗人)、骆宾王(浙江义乌人,文学家)。
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潋隋,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
他们以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提倡刚健骨气,被称为“初唐四杰”。
2、楹柱题联(竖联,上下联)四言通用联“关西世泽,江东家声。
”“三公世泽,四知家声。
”全联典指东汉杨震,位列三公,有四知却金之廉名。
“摘星见志,立雪表恭。
”上联典出北宋文学家杨亿。
他幼时几岁了还不能说话,一天家人抱他登楼,不小心碰了头,他忽然吟道:“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氏入国朝,显者防自仲举。余交仲举五十年,其持身谨行如玉雪,官近侍十余年矣。蓝田之产,必荐于庙堂,邓林之材,必收于将输;忠义之宗,有君子焉,宜其效用于圣明之朝也,惟其后之人尚力学,敬德用,世承勿替可也。仲举间示谱求序,敬为书此。
杨氏族谱序 【明】杨士奇
杨氏谱者,吾友翰林修撰杨君仲举谱其宗者也。其先居代州之淳县,累世业儒,用明经擢第,迨其子孙,以武功显,以忠义奋。在宋,官至武功大夫、贵州刺史、永兴军路马步军副都总管,日宗闵,历仕五朝,名闻西北二边。建炎中,金人犯长安,守节死,累赠太师、魏国公,谥"忠介".子震,有文武才,累官知麟州建宁寨。敌众围建宁,势张甚,城中守卒不满百人。敌诱之降,不屈,益奋厉,竟与其子居中、执中并力战死。累赠太师、秦国公,谥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