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农业社会主义空想与民生主义空想比较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变革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启动,之后虽步履维艰,但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末迈出了大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两大主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第一:理论分析一、近代化的含义近代化也叫现代化,是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大变革,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过程。

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

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近代化,亦称中国早期现代化或现代化,是指近代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

1、从过程上看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2、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简析孙中山的民生思想

简析孙中山的民生思想

简析孙中山的民生思想王莹摘要:民生主义是孙中山革命纲领的重要内容,他一生都以关怀民生为目标,其民生理念涉及农业、土地、经济、教育、社会发展等方面。

孙中山的民生思想,集中体现在《致郑藻如书》《农功》《上李鸿章书》之中,包括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经济建设等主要内容,蕴含着人民主体性思想,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念较为一致。

但也存在缺乏对社会主义劳工阶级的认同、始终没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缺乏对阶级矛盾的深刻认识等局限性。

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进行研究,有助于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孙中山;民生思想;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中图分类号:D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9-0070-03一、孙中山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孙中山出生在一个贫苦的佃农家庭中,他自己曾说“生而为贫困之农家子”⑴。

据宋庆龄回忆说:“他的家住一间茅屋里,几乎仅仅不致挨饿。

他幼年吃的是最贱的食物,他没有米饭吃,因为米饭太贵了。

”⑵由于从小目睹清政府对外丧权辱国,对内腐败昏庸,反清的革命火种从小就深埋在这位革命家心中。

1887年,孙中山进入香港雅丽医院就读医学,在雅丽医院就读的五年中,孙中山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十分广泛: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文化、农业、经济等,尤其是《法国革命史》和《物种起源》,这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奠定了基础,他将其归纳、创造出一套政治思想体系用来服务社会实践。

(一)《致郑藻如书》《农功》和《上李鸿章书》孙中山不仅致力于在政治上改造中国,在民生层面改变中国贫困落后的面貌也是他尽心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1890年,他给郑藻如写了一篇发展农桑果林种植业、禁绝鸦片、普及教育的文章《致郑藻如书》⑷。

针对香山土地荒废的情况,他指出:“农民只知斩伐,而不知种植,此安得其不胜用耶?”提出应效仿西方国家建立兴农会之类的组织,带动、鼓励农民开发种植业。

对于鸦片的危害,他提议“吾邑立会以劝戒,设局以助戒,当不容缓”。

关于近代农业资本主义化的两条道路的一些比较

关于近代农业资本主义化的两条道路的一些比较

1 7 9 3年成 立 共 和

敢的 朋友 了

,


⑥所 以 马 克 思 说


法 国 革命
,
,
象 霹 雳 一 样 击 中 了 这个 叫 做 德 国 的 混 乱 世
,


,
他 在 描 述 这一 地 变 成 了 自 由平等 的果
,
它 的影 响非 常大
,

⑥ 后 来拿 破 仑的军 队
在打击反 法 同盟 时
… … 加 深 了 国 家政 冶 分 崩离 析 的 状 态

妨 害 了一 个 民 族 市 场 的 形 成
族 资产 阶 级 的 产 生


,
在这 种 黑 暗 的 时代 里
引 起 劳 动 力 解 放 的 原 因 有下 面 三 条 :

首先 是 法 国 资 产 阶 级 革 命 的 影 响
法 国 革命 给 德 国 政 治 带 来 了许 多 罢工 以 及 农 民
废除农奴制经济的丰要力量是民主势力的大小德意志由于农奴制度的高度发展和完善由于分裂和神权导致了资产阶级形成比较晚在他们登上历史舞台时无产阶级也同时作为一支重要力量而不可忽视资产阶级要反封建但又害怕站在背后的无产阶级于是他们便走向于与封建主联合的道路而德国的容克地主为了不被历史潮流掩没也需要与资产阶级联合为此资产阶级与容克地主发动领导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这种改革就是农业资本主义化过程中的普鲁士式道路的实现农奴的解放主要是通过赎买的形式
资木 主 义 农 业 代 替 封建 农 业 时
同之 处
1
.
进 行 一 些 比 较 分析
,
社 会 生产 力 的 发 展 变 化

我国近代史上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差异分析

我国近代史上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差异分析

TECHNOLOGY WIND[摘要]一定的思想是对特定时代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不同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造就了不同的社会理想。

本文对我国近代史上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反映的阶级愿望不同、思想的主要来源不同和理想蓝图的设计不同等差异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近代史;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差异我国近代史上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差异分析于文伟(七台河技师学院,黑龙江七台河154600)一般来说,一定的思想是对特定时代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不同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造就了不同的社会理想。

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从属于不同的社会阶级和阶层,他们从本阶级的立场和愿望出发,构筑各自的社会主义社会蓝图,他们的方案存在许多差异,本文对此进行分析。

一、反映的阶级愿望不同洪秀全作为农民阶级领袖,他把自身的朴素的平等思想引入社会,要求平等,强调“天下总一家,凡间皆兄弟”,《天朝田亩制度》把矛头指向封建土地所有制,这是我国几千年来农民运动的思想结晶,反映了农民无偿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它反对少数人对土地财产的占有,主张公平、合理、平等、平均的分配制度,提出消灭贫富悬殊,建立人人饱暖的理想社会,这是农民的“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的反映,太平天国理想把几千年来农民战争曾经倡导的“等贵贱、均贫富”,“均田免粮”的口号发展到空前的高度,表达了广大农民反对封建地主阶级剥削、政治压迫的决心和追求平等、平均理想社会的愿望,这是农民阶级所向往的“桃花源”式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

康有为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杰出代表,他的大同理想体现了改良派改革社会的要求,也暴露了改良者的软弱性与局限性,康有为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力图通过实行“大同之道”实现民权平等,并把大同思想建筑在庸俗进化论的基础之上,修改公平三世说,提出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顺序是从乱世到升平世再到太平世;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再达到最理想的大同世界。

他指出的社会变革,要废除君主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封建专制是社会灾难的总根源,康有为主张废除君主专制,而他未真正认识到人民痛苦的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把阶级压迫下劳动人民的苦难说成是“投胎之苦”,没有勇气摧毁皇权,反而幻想依靠“明君”推行君主立宪,实现民权平等。

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的空想社会主义

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的空想社会主义

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的空想社会主义【内容摘要】空想社会主义也叫做乌托邦主义,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据《简明哲学百科辞典》解释“乌托邦主义是缺乏科学根据而设想建立社会制度的社会政治思想。

通常指空想社会主义,也形容空想的、不能实现的改革。

”所以根据这一概念,中国在近现代的发展历程中也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譬如康有为的“大同”思想,甚至付出的实际的行动譬如太平天国运动,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大锅饭。

上述三者都是中国人民在寻求自强,致富道路上进行的探索。

特别是康有为的“大同”思想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大锅饭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西欧空想社会主义或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影响。

但殊途同归,都以失败而告终。

本文就是从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形成以及对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的影响以及失败的原因进行简要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空想社会主义中国近现代影响原因苏联科学院院士鲁缅采夫主编的《科学共产主义辞典》:“社会主义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并实行全社会规模的有计划的商品生产特征的、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是共产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第一阶段。

”为实现这一目标先人们经过了数百年的探索,逐渐从空想社会主义发展成为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人民也在做同样的努力,逐步的探索新的出路。

而正是这些艰辛的过程才会有历史的逐步进步,使后人踏在先人的脚印上前进。

一,西欧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从产生到19世纪初的300年间,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1)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以英国的托马斯·莫尔(1478-1535)、德国的托马斯·闵采尔(约1490-1525)和意大利的托马斯·康帕内拉(1568-1639)为代表。

一般认为,英国人托马斯·莫尔1516年出版的《乌托邦》是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部代表作。

在书中,莫尔所描绘的乌托邦是一个完全理性的共和国,一个他所憧憬的美好社会,那里一切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生活用品按劳分配,人人从事生产劳动,而且有充足的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和娱乐。

孙中山民生史观

孙中山民生史观

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民生,民主,民权,(这与民政工作的基本主线就是民生,、民利、民权)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孙中山是社会进化论者,承认人类社会是进化的。

在近代,社会历史观因为和“中国向何处去”的社会政治问题相联系,而变得重要和突出了。

孙中山也把进化哲学的道理运用于社会历史,提出了他的民生史观,并进而提出了社会历史的动力是“民生”,人类进化的理想是“民生主义”的一整套观点。

所谓“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孙中山选集》765页)。

简单地说,就是人民求生存。

孙中山认为,正是这个民生,是社会历史进化发展的基础和“原动力”。

“古今一切人类之所以要努力,就是因为要求生存,人类因为要有不间断的生存,所以社会才有不停止的进化,所以社会进化的定律,是人类求生存”(《孙中山选集》7 79页)。

这里,孙中山既肯定了历史发展的重心在于社会的经济生活之中,同时,他又从人类求生存的延续上肯定了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

孙中山明确地指出,民生畅遂,社会就进步,人民就安宁;民生不遂,社会就纷乱、就停滞,人民就痛苦。

所以,民生问题的解决与否,是社会进退、治乱的关键。

三民主义是旧的半殖民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纲领,是团结一切革命分子进行民主主义革命的战斗旗帜。

伟大的辛亥革命,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之下爆发的。

毛主席说:“旧三民主义在旧时期内是革命的,它反映了旧时期的历史特点。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65页。

]自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构成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伟大的近代中国革命运动,就是在这些矛盾的斗争及其尖锐化的基础上爆发的。

因此,近代中国革命运动所面临着的任务,就在于要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制度,而其事实上是存在着三大问题:一是民族独立;二是政治的民主制度;三是经济的民主制度。

在孙中山革命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他所提倡的“民生主义”。

中考历史 知识专题探究五 中外民生问题

中考历史 知识专题探究五 中外民生问题

障制度进一步发展
角度一:启示类 1.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治世局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有哪些启示? 坚持以民为本、维护民众利益;注重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注
意体制创新,不断调整统治政策;任用贤才等。
2.我们从古今中外促进民生发展的举措中能得到哪些启示? (1)国家稳定、社会发展必须要关注民生。 (2)民生政策的调整必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要调动人民生产 积极性。 (3)满足国民的生活需要和提高生活水平是制定民生政策的重要目 的。
买卖(确立封建地主土地所 强,一跃成为最强盛的 有制);鼓励耕织,生产粮 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
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采取休养生息政策,让士兵 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
西汉 汉高祖 还乡务农,将奴婢释放为平 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
民,减免徭役及兵役 势稳定下来
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
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
汉文帝、汉
出现“文景之治”的局
西汉
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
景帝

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

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 出现“光武中兴”的局 东汉 光武帝
民的负担,减轻刑罚等 面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
北方生产明显恢复,加
三国统治 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蜀
三国
快了西南和江南的开

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
影响
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 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
太平天
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 均分配土地,企图通过这个方
土地的强烈愿望,对于发动和
国运动
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
鼓舞广大农民起来参加反封建 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

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的空想社会主义

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的空想社会主义

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的空想社会主义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的空想社会主义【内容摘要】空想社会主义也叫做乌托邦主义,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据《简明哲学百科辞典》解释“乌托邦主义是缺乏科学根据而设想建立社会制度的社会政治思想。

通常指空想社会主义,也形容空想的、不能实现的改革。

”所以根据这一概念,中国在近现代的发展历程中也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譬如康有为的“大同”思想,甚至付出的实际的行动譬如太平天国运动,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大锅饭。

上述三者都是中国人民在寻求自强,致富道路上进行的探索。

特别是康有为的“大同”思想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大锅饭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西欧空想社会主义或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影响。

但殊途同归,都以失败而告终。

本文就是从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形成以及对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的影响以及失败的原因进行简要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空想社会主义中国近现代影响原因苏联科学院院士鲁缅采夫主编的《科学共产主义辞典》:“社会主义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并实行全社会规模的有计划的商品生产特征的、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是共产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第一阶段。

”为实现这一目标先人们经过了数百年的探索,逐渐从空想社会主义发展成为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人民也在做同样的努力,逐步的探索新的出路。

而正是这些艰辛的过程才会有历史的逐步进步,使后人踏在先人的脚印上前进。

一,西欧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从产生到19世纪初的300年间,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1)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以英国的托马斯·莫尔(1478-1535)、德国的托马斯·闵采尔(约1490-1525)和意大利的托马斯·康帕内拉(1568-1639)为代表。

一般认为,英国人托马斯·莫尔1516年出版的《乌托邦》是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部代表作。

近代中国的农村改革与农业现代化

近代中国的农村改革与农业现代化

近代中国的农村改革与农业现代化近代中国的农村改革与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涵盖了从晚清末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系列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措施。

这个时期的农村改革与农业现代化对于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背景介绍近代中国的农村改革与农业现代化,起源于中国社会的矛盾和压力。

在晚清末年,中国社会经历了百年来的内忧外患,封建制度和农业生产方式逐渐暴露出了严重的问题。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封建社会的制约产生了冲突,这导致了对于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的迫切需求。

2.农村改革的措施为了推动农村改革,中国先后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其中包括土地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等。

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改革取得了重大胜利,通过土地改革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成功地解放了广大农民的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在农村改革的基础上,中国开始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通过技术进步、科学种植和农业机械化等手段,中国农业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使得农民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4.农村经济的转型农村改革与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不仅提升了农民的生产力和收入水平,也为农村经济的转型提供了契机。

在这个阶段,农村逐渐摆脱了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开始涉足农副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产品电商等领域,实现了农村经济多元化的发展。

5.农村改革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近代中国的农村改革与农业现代化对中国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农村改革解放了广大农民,推动了农村社会的进步。

其次,农业现代化提升了农民的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增加了农村居民的福利水平。

此外,农村经济的转型为农村就业创造了更多机会,促进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经济协作与合作。

总结:近代中国的农村改革与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

通过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中国农村实现了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中国近现代思想演变

中国近现代思想演变

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知识梳理1、地主阶级改革派: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

2、地主阶级的“洋务”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与科学技术,维护封建统治。

3、农民阶级的“平均”思想:“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绝对平均的小农社会。

具有空想性与落后性。

4、资产阶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思想①内容: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②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

③特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④影响:维新思想成为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具有进步性和爱国性。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三民主义思想①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②代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③影响: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6、资产阶级立宪派“实业救国”的思想: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同拯救国家结合起来。

局限:不摆脱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压迫,民资经济无法争取独立发展道路,因而难以实现。

7、资产阶级“民主科学”的思想:主张用资产阶级新文化改造封建旧文化,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矛头直指孔子代表德儒家思想。

彻底动摇封建正统思想,但对待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错误倾向8、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三民主义思想①内容: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

②影响: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9、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发展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A、条件⑴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知识分子队伍的形成;⑵外部条件:十月革命的影响;⑶直接原因: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⑷重要原因:以前各种救国救民方案的失败是中国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因。

B、传播过程(略)②毛泽东思想A、背景⑴辛亥革命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社会新生的生产力迅速增长,工人阶级的队伍进一步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这就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阶级基础;⑵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特别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⑷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通过苏维埃俄国传到了中国,这就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国际条件。

关于“三民主义”的讨论

关于“三民主义”的讨论

关于“三民主义”研究研究概况“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最独特的思想,也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

建国以来,三民主义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单独研究“三民主义”的论著尚不多,大多研究都是穿插在辛亥革命史研究中进行的,而对“三民主义”的研究论文却大量出现。

论著方面主要有《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中、下三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晚清政治革命新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日本山本秀夫的《关于三民主义民族理论的研究》(东亚研究所1941年版)。

论文前期主要有刘大年的《辛亥革命与反满问题》(《历史研究》1961年第5期)、张磊的《论孙中山的反帝思想》(《开封师院学报》1963年第2期)、李光灿的《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新建设》1956年第12期)。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三民主义的研究仍是热点,大量论文涌现,学者们各抒己见,大大促进了此问题的研究进度。

这一时期重要的文章主要有林家有的《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与辛亥革命》(《中山大学学报》1979年第4期)、章开沅的《“排满”与民族运动》(《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3期)、尹全海的《论孙中山民族主义之“先民”》(《史学月刊》1999年第2期、张磊的《试论孙中山的社会经济思想——关于民生主义的研究》(《近代史研究》1980年第2期)、谢刚的《论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郭世佑的《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创建》(《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对三民主义的研究,既有整体的宏观研究,也有细化、微观的分析。

大多学者围绕三民主义的反帝、反满问题、大亚洲主义问题、平均地权问题、建国三时期问题和五权宪法等诸多问题作了说明和探讨,并逐渐向纵深发展。

与此同时,对三民主义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民族主义、民生主义的渊源、平均地权与农民问题等也作了探讨。

其中对三民主义的地位和作用,学术界基本上持一致意见,但是在其他问题上仍有很多分歧。

近代以来中国的土地政策、纲领、法令

近代以来中国的土地政策、纲领、法令

近代以来的土地政策、纲领、法令1.《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1853-1864)内容: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

意义: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是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不过,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性质,即使在太平军占领地区也并未付诸实施。

2.“民生主义”————辛亥革命时期(1905)内容:“平均地权”,也就是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

国家还可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

意义:“平均地权”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制度,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3.新“民生主义”————国民党(1924年,国民党一大,大革命时期)内容: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意义:没有做到“耕者有其田”,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4.《井冈山土地法》————毛泽东(1928.12)意义: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方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5.《兴国土地法》————毛泽东(1929.4)内容: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意义: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

土地革命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至此,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1931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2019高考历史重点试题人民版ⅲ专项四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019高考历史重点试题人民版ⅲ专项四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019高考历史重点试题人民版ⅲ专项四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4小题,共0分〕1、〔2018年1月蛙埠市一模6题〕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

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

”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A、人性本善B、舍生取义C、民贵君轻D、得道者多助【答案】C【点拨】【结束】2、〔2018年1月泰安市期末27题〕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相比。

中国辛亥革命时期出现的人文主义思潮的鲜明特点是A、更关注个人的人生价值B、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C、更注重个人的思想解放D、个人价值与民族独立解放相结合【答案】D【点拨】【结束】3、〔2017年11月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22题〕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

以下论述能够表达民权主义思想的是〔〕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B、“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答案】A【点拨】【结束】4、〔2018年1月宁德市期末20题〕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孙文指出:“〔中国〕每省对于内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负其统御整理之责;但于各省上建设一中央政府,专管军事、外交、财政,那么气息自联贯矣。

”此语说明孙中山A、认同自由平等的观念B、放弃民主共和的道路C、主张三权分立的原那么D、汲取分权制衡的思想【答案】D【点拨】【结束】5、〔2017年12月长春市调研11题〕胡锦涛同志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

”以下史实能够证明此观点的是:①领导了国民大革命②抗日战争的胜利③人民解放战争④社会主义改造⑤改革开放A、②③④⑤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答案】A【点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近代中国农业社会主义空想与民生主义空想比较

近代中国农业社会主义空想与民生主义空想比较

近代中国农业社会主义空想与民生主义空想比较文章对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兩次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做了对比分析。

分析了太平天国农业社会主义空想和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空想发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经济状况、思想背景,两种空想之间的异同。

认为这两次空想都反映了时代要求,都立足于土地问题,都对未来社会做了很好的构想,体现出当时人们对未来社会轮廓的设想与未来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然而,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们均无法找到实现的这一美好蓝图的真正道路。

标签:太平天国;农业社会主义;民生主义;空想一、太平天国农业社会主义空想1、思想背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基督教思想通过传教士开始传入中国,受这一思想的影响,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爆发了。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标志着近代中国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

2、平均分配土地的问题关于土地平分的问题,《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到“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口号,为了消除贫富差距,在产品分配、消费这一问题到所有产品归圣库统一管理,每个人均无私有财产。

当出现不同区域丰荒不一,耕地不均时,土地分配不足,地区的部分人口可迁往周边土地充足的区域。

这种严格平均分配土地的生活方式需要一种军事化的管理方式,需要一套严密的组织体系,以及强有力的行政管理方式来保证实施,这种分配、消费的生活方式或许在某一时期某一地域内可以实施,正如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在当下能够达到预期效果,而从长远来看,当人们同样以一个单位的份额来维持生活,当不考虑劳动能力、劳动强度以及个体消耗资源的差异,正如国家管理者与一个粮仓会计,人们的生产劳动积极性便难以保证。

3、《天朝田亩制度》没有推行下去的原因《天朝田亩制度》在军事战争时期,迫于军事斗争,共同生产,便于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取得阶段性的战争胜利,而在太平时期,当竞争不存在,当人们意识到不论自己的劳动能力有多强,生产出的东西多与少,都会得到同样的待遇时,这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最终的结果必然是这一制度无法继续推行下去。

中国近现代的农村问题

中国近现代的农村问题

中国近现代农村问题摘要:中国近现代的农村问题主要表现为土地问题,即土地的所有制问题上,也是农民关心的土地政策。

变革土地制度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广大农民最迫切的要求。

不解决土地问题就不可能把广大农民真正的发动起来,也不可能完成反封建的任务。

关键词:平均主义,革命积极性,土地所有制不同时期,根据具体特点,制定不同的土地政策。

在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国内矛盾,分别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土地改革政策。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解放战争时期及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适时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一.清末民初(1840——1924)——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体(一)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农民个体主义、平均主义清朝政府统治二百年迄道光之末,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破产流离;地租之重,超乎前代;田赋浮收勒折,数倍于正额。

凡此种种,使农民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发展到极其尖锐的程度。

广大贫苦人民迫切要求推翻清王朝反动政权,渴望实现“田产均耕”、“均田均赋”的没有压迫和剥削的小康之世。

在此背景之下提出,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的政策。

平分土地方案,是农民阶级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否定,它反映了当时广大贫苦农民强烈地反对地主阶级残酷剥削的要求,以及获得土地、追求平等平均的理想社会的渴望。

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地权’和‘平均土地’的思想,无非是为了完全推翻地主权力和完全消灭地主土地占有制而斗争的农民力求平等的革命愿望的表现而已。

”但是,《天朝田亩制度》所规定的分配土地和“通天下皆一式”的社会经济生活方案,是要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是农民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

这种方案不可能使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相反,它将使社会生产力停滞在分散的小农经济的水平上,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理想化、固定化。

中国的近代农业与农村改革

中国的近代农业与农村改革

中国的近代农业与农村改革近代农业以及农村改革在中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里我们将探讨中国近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农村改革的关键举措,以及它们对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1. 近代农业的发展历程近代农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晚清时期。

当时,中国面临着人口增长和粮食供应压力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开始推行现代农业措施,引进新的农业技术和种植作物。

首先,改良农田成为一个重要的目标。

政府推行土地改革政策,募集资金用于修筑水利设施,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田产量。

此外,政府还鼓励农民使用新的农业工具和机器,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其次,引进新的作物品种也是近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方面。

西方科技的传入带来了新的农业科学知识,中国农民开始尝试种植西方的作物,如玉米、甘薯和马铃薯。

这些作物对农民来说具有较高的产量,并且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适应良好。

另外,近代农业也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

铁路和公路的建设为农产品的运输提供了便利,使农产品能够迅速抵达城市市场。

此外,农产品的加工业也在此期间蓬勃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2. 农村改革的关键举措随着近代农业的发展,中国政府也开始意识到农村改革的必要性。

农村改革的目标是解决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实现农村的现代化。

首先,土地改革是农村改革的核心。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实施了土地改革政策,将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取消了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土地的公有制。

这一政策鼓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田产量。

其次,农村合作社的建立也是农村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

合作社的成立鼓励农民集体经营和合作,共同投资和分配利润。

合作社提供了农业生产所需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促进了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此外,政府还实施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农田水利工程和农村电气化等。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了农村的生活条件和生产环境,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3. 对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影响近代农业和农村改革对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无政府主义到马克思主义——浅谈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在空想性与科学性之间的平稳过渡

从无政府主义到马克思主义——浅谈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在空想性与科学性之间的平稳过渡

·295·艺科论坛从无政府主义到马克思主义——浅谈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在空想性与科学性之间的平稳过渡郭思远 杨 含(南京林业大学 风景园林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摘 要:无政府主义在近代中国社会中,所起到的启蒙和借鉴意义是深远而长久的。

很多后来的忠实马克思主义者,之前都是无政府主义的信奉者。

但是,他们最终都和无政府主义进行了无奈而深情的诀别,走向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究其深层的原因,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孱弱性;启蒙在近代中国社会思潮西学东渐的巨大变革中,中华文明逐渐显示出一种特有的张力。

从文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外来思想或者意识形态,在本土化的进程中,难免会与根植在该民族深层价值观中的认识架构形成冲突,或者发生一些无可避免的交集。

这也就导致了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无法以绝对客观公正的姿态来接受、了解一个新事物的本质内涵,我们所能理解的,也是其在本土化过程中的独立成体的横切面,直至这个新事物最终的彻底融入社会中。

而无政府主义,以及后来受到近现代知识分子推崇的马克思主义,就存在着一种承袭与冲突的内在联系。

作为前马克思主义时代,在中国风行的各种外来社会主义思想中,最具有说服力的一种政治思想,无政府主义无疑对于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彻底告别改良主义和民主主义的这一重要的思想转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文主要探讨,无政府主义是如何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进行铺垫,以及最终让位于马克思主义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无政府主义,作为一种主张反对一切强权、废除所有国家机器、追求平等和自由的思潮,对于任何一个饱受压迫和欺凌的民族来说,都是极具诱惑力的。

而它正是把关注点放在满足人们这种满足自我,实现公平的美好愿望的形式上,才使得它在近代中国会产生这么重大的影响。

“近代中国社会工业发展缓慢,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构成为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流传提供了深厚的阶级土壤。

民生主义体现了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统一

民生主义体现了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统一

欧洲 富强 之本 , 尽在 船坚 炮利 , 固兵 强 , 不 垒 而在 于人 能尽 其才 , 能尽其 力 , 地 物能尽 其 用 , 能 货
畅其 流— —此 四事 者 , 富强 之大 经 , 国之大本 也 。 ④为实现 中国从 传统 农 业 社会 向现代 工业 治 ”
社会 主义 的分 析 , 定 这是 资 产 阶级 社会 主 义 。实 际 上 , 中山并 没有 把 资本 主 义 理 想 化 , 认 孙 “ 要消 除社会 的弊端 , 想 以保存 资产 阶级社会 的生存 ” 明确提 出 : 我们 的 民生主义 , 他 “ 目的是 在 打破资 本制度 。 因 而这 种定性 显然 不符合 实际 。 ” 有的 学者根 据列 宁在 《 中国的民主 主义 和民粹主 义》 一文 中的判断 , 为孙 中山 的民生 主 认 义是 民粹 主义。其 实 , 宁对 孙 中山 的评 述 , 根据 他 在 1 1 列 是 9 2年 4月 1日讲话 的不 准确 译文


民生 主义 是 在 进 化论 基 础 上 融 现 代 化 与 社会 主义 为一 体 的理 论
孙 中山说过 : 民生 主义就 是社 会 主义 , “ 又名 共 产主 义 , 即是 大 同主义 ” 那 么 , 种社会 , 这
主义是 什么性 质 的社 会主义 呢?有 的学者 根 据 马克思 和 恩格 斯 在 《 产党 宣 言 》 共 中对 非科 学
当的 。
历史 进入 了 2 世 纪 , 国人 的社 会 主义 观念 发生 了很 大变 化 , 振兴 中华 , 面建设 小康 1 中 在 全
社会 的过 程 中 , 回顾历 史 , 望 未来 , 现代化 的角度认 识 民生 主义 , 展 从 就会 发 现它 的深 刻性 。现 代化 是近 代 以来 中 国社 会发 展 的主题 。早在 19 8 4年 , 中 山就 投 书 李鸿 章 , 出 : 窃尝 深惟 孙 提 “

浅析中国近代空想社会主义

浅析中国近代空想社会主义

浅析中国近代空想社会主义摘要:中国近代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诞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发端于洪秀全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于康有为的大同思想,直到它的最高峰三民主义之中的民生主义思想。

它是伴随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而产生的,因而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的特点。

关键词:空想社会主义;农业社会主义;大同思想;民生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学说,它是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思想理论武器,它与现代无产阶级的先驱对来自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抗议相适应,代表了力量较弱的无产阶级的诉求。

这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一般概念。

而在欧罗巴,这个空想社会主义的发源地,由于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不尽相同,地域风俗习惯不一样以及理论家在创立发展这个理论时的个人特点,空想社会主义自然也就在各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空想社会主义传播到中国后,它所面对的文化土壤和社会传统与西欧各国天差地别,因此,要在中国生根壮大,就必须适应中国国情。

一、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壮大初期的资本主义阶段孕育出了空想社会主义,它是萌芽时期的无产阶级的理论武器。

伴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出现,形成了中国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不同流派。

(一)中国近代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

1.公元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和近代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条件。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反帝反封建是无产阶级面临的的主要历史任务。

中国近代社会的这种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历史上形成的特殊的既团结又斗争的关系,是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产生的根本条件。

2.中国近代历史上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反对封建主义压迫的斗争,是空想社会主义出现和壮大的直接社会条件。

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西方列强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压倒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以反帝反封建为基本内容的中国近代民主主义思潮就在中国人民历次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高潮中诞生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农业社会主义空想与民生主义空想比较
作者:连鑫王文昌
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6年第09期
【摘要】文章对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两次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做了对比分析。

分析了太平天国农业社会主义空想和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空想发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经济状况、思想背景,两种空想之间的异同。

认为这两次空想都反映了时代要求,都立足于土地问题,都对未来社会做了很好的构想,体现出当时人们对未来社会轮廓的设想与未来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然而,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们均无法找到实现的这一美好蓝图的真正道路。

【关键词】太平天国;农业社会主义;民生主义;空想
一、太平天国农业社会主义空想
1、思想背景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基督教思想通过传教士开始传入中国,受这一思想的影响,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爆发了。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标志着近代中国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

2、平均分配土地的问题
关于土地平分的问题,《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到“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口号,为了消除贫富差距,在产品分配、消费这一问题到所有产品归圣库统一管理,每个人均无私有财产。

当出现不同区域丰荒不一,耕地不均时,土地分配不足,地区的部分人口可迁往周边土地充足的区域。

这种严格平均分配土地的生活方式需要一种军事化的管理方式,需要一套严密的组织体系,以及强有力的行政管理方式来保证实施,这种分配、消费的生活方式或许在某一时期某一地域内可以实施,正如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在当下能够达到预期效果,而从长远来看,当人们同样以一个单位的份额来维持生活,当不考虑劳动能力、劳动强度以及个体消耗资源的差异,正如国家管理者与一个粮仓会计,人们的生产劳动积极性便难以保证。

3、《天朝田亩制度》没有推行下去的原因
《天朝田亩制度》在军事战争时期,迫于军事斗争,共同生产,便于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取得阶段性的战争胜利,而在太平时期,当竞争不存在,当人们意识到不论自己的劳动能力
有多强,生产出的东西多与少,都会得到同样的待遇时,这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最终的结果必然是这一制度无法继续推行下去。

其根本原因,在于《天朝田亩制度》具有不符合社会发展进程的落后性质。

这一制度的推行虽然在形式上暂时能够达到分配和消费的平均化。

然而,只是以小农经济作为根本生产方式,而不是建立在工业大生产的基础上,生产力有限。

当经济发展水平不能够完全保证社会产品足够丰富,生产关系中必然会出现某些不和谐的因素。

例如,当定都天京,局势稳定时,便出现了许多将领拥有大量财产的局面。

试想,当社会总产品或潜在产品足以满足人们需求的时候,是否还会存在一己私利的现象。

所以,这一状况的出现,究其根源还是未能从小农经济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如果有工业大生产的支撑,《天朝田亩制度》也许会实行的更为长久一些。

二、“民生主义”空想
1、思想背景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一方面促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与此同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农民大量破产,对于土地问题的合理解决成了当时农民的迫切愿望。

孙中山受洪秀全思想的影响以及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提出了“民生主义”思想。

2、民生主义这种实质思想产生的客观历史条件
孙中山在解决中国当时的土地问题的时候,走的是“美国式的道路”,即小农经济铲除农奴大地主的革命道路。

一方面,当时的中国还没有产生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

也就是说,可以将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同时进行;另一方面,工人阶级还尚未登上历史的舞台,还不具备进行社会革命的条件,破产农民急需得到土地,客观上要求进行民主革命,这种客观性要求解决的是土地问题而非消灭资本主义的问题。

3、“资本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孙中山看到了工业文明给西方带来了经济上飞速发展这一事实,中国要想进步,就必须进行工业化。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发展中存在的矛盾日益暴露,所以,同时希望中国避开这一矛盾,即避免资本主义。

孙中山在解决这一矛盾冲突问题上,采取的措施是实行“集产社会主义”,即土地、工厂、交通及所有垄断性质的行业均由国家统一经营。

他认为国家即民有,然而其实质仍然是资产阶级利用政权来掌握管理企业,这种既要求发展大工业,又要求避开资本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4、“土地问题”
在土地这一问题上,孙中山坚持走“美国式的道路”,即小农经济用革命的手段铲除农奴地主的道路。

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的政纲,“定地价”和“土地国有”并举。

在孙中山看来,国家握有土地所有权,可以随时收买地主土地,消灭了同样土地因其客观条件所限而地租悬殊这一事实。

同时,国家对工商业不征税,这样便不会消灭土地私有制,消灭资本主义。

然而,他的这种做法客观上却发展了资本主义。

孙中山的“平均地权”仅限于解决城市土地问题,而没有反映广大农民的土地诉求,不能依靠并发动农民群众,并且尽量保障地主阶级利益,他担心的是未来资本主义制度下绝对地租增长的危险,所以,解决的是理想中的问题,而非现实的问题。

5、“民生主义”评价
孙中山认为解决了土地问题便能避免资本主义,而实际上打击封建主义却发展了资本主义,孙中山所想的是在发展资本主义后如何避免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矛盾。

然而,其想法具有超前性,忽视了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进入了空想的怪圈。

它没有找到实现“民生主义”的物质力量。

所以,封建主义未能推翻,而资本主义也未能得到发展。

三、近代中国两次空想社会主义之比较
1、共同点
(1)社会背景。

两次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均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入侵有关,均与西方思想对中国小农思想的冲击有关,是中西方思想碰撞的产物,而这一思想产生的现实条件是反侵略反封建思潮在中国的发生。

鸦片战争爆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同时带来了“上帝”,洪秀全借助“上帝”把处于困苦中的广大农民团结起来开展反侵略反帝斗争。

为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诉求,洪秀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这样太平天国农业社会主义空想便应运而生了。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深化,侵略的方式—资本输出为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广大农民渴望得到土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孙中山提出了“民生主义”这一思想。

(2)未来蓝图不可行性。

两次空想社会主义都是当时先进人士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他们在构想未来美好蓝图的同时,却又都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泥潭。

洪秀全借助上帝来凝聚力量,实现自己的个人英雄主义梦想,而这个幌子的欺骗性毕竟是短暂的,当生产力水平未达到所构想的状态时,在整个社会都实行产品按需分配在当时的社会形态下确实是不可能的。

人都是有私欲的,当这一理想社会迟迟未能实现时,人们就会开始怀疑,许多将领开始拥有私财,高层间矛盾出现了,也就预示着农民阶级不可能把人们彻底解放。

孙中山所谓的民生只是
资产阶级的民生,并没有代表所有阶级的利益,也就不可能找到变革社会的真正力量,既要求发展资本主义而又想避免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这样必然会陷入空想。

2、不同点
两次空想社会主义的探索中,其核心因素还在于土地问题,而关于如何解决土地这一问题,由于洪秀全和孙中山的立场不同,代表阶级利益不一,所以存在差异性。

《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到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并提出土地要实现丰荒相通,以丰赈荒的调剂办法;而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对于土地问题的论述,主要是针对资产阶级而提的,解决的是城市而非农村土地问题。

四、小结
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中国与西方各国的差距逐渐拉大,落后就要挨打,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先进仁人志士开始探索中国的出路,洪秀全太平天国农业社会主义空想和孙中山“民生主义”空想都反映了时代要求,这两次空想都立足于土地问题,都对未来社会做了很好的构想,然而,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们均无法找到实现的这一美好蓝图的真正物质力量。

两次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反映着时代的进步,反映着人们思想的进步。

从洪秀全借助“上帝“这一神权思想到康有为依靠君权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再到孙中山的理性思维,分析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提出应对措施,虽然仍有局限,但这已经在向唯物主义靠拢,足以看出这一思想脉络承接过程中的合理因素。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2] 裴德海.空想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面向[J].东岳论丛,2014(01).
[3] 陈金龙.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历史作用与当代价值[J].科学社会主义,2011(02).
[4] 杨家海,吴擎华.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中华文化论坛,2014(01).
[5] 荣佳.太平天国农业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J].今日南国,2009(07).
【作者简介】
连鑫(1991-)女,山西忻州人,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王文昌(1962-)男,山西运城人,山西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通讯作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