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综合测试题(教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二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测试试题

人教版必修二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测试试题

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第Ⅰ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汉代班固在《白虎通义》中曾这样记载神农发明农业:“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

同时,汉代的很多画像石也有类似的内容(如下图)。

据此可以推出的结论是()A.神农教民劳作的观念在汉代比较盛行B.中国古代农业是人民群众发明的C.文献与考古结合证明了神农确有其人D.汉代的农业生产仍然以耜耕为主2.下表“滇文化墓葬”出土器物统计表表是20世纪中期以来滇池地区出土的器物统计。

从出土器物的特点可推断,汉代()A.中原地区的生产方式向西南推广B.西南地区开始纳入中央统一管辖C.西南地区铁器主要依靠中原输入D.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有效巩固3.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

雇工“无资充個而佣力自活”,“计岁而受直者曰长工,计时而受直者曰短工,计日而受直者曰忙工”。

雇工与田主没有主仆卑幼名分,只单纯出卖劳动力。

这一现象表明()A.农村中雇佣关系普遍存在 B.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C.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4.史料记载,清乾隆以后在外来商船的刺激下,四川省在稻米等传统粮食优势作物之外,形成了棉、桑、蔗、茶、果等专业种植区,甚至一些府县多种植烟草,“邑人业烟草者甚多,良田熟地种之殆遍”屡见不鲜。

这一现象表明()A.清朝已经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B.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C.经济作物获利大于粮食作物 D.商品生产结构变化受市场影响5.在中国封建社会,小农善于经营,可以“累其赢余,益市田数亩”,上升为自耕农或小地主,小地主经营得法,也能上升为大地主。

……不善经营,大地主也会下降为小地主,小地主破产为自耕农,乃至佃农,及身无立锥之地。

这说明()A.封建经济发展缺乏稳定性 B.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的顽疾C.自耕农是封建经济的主体 D.封建经济内隐存竞争因素6.马王堆汉墓1号墓(西汉初长沙国垂相利仓妻子墓)出土遣策竹简312枚,逐件记载了随葬物品:用漆木质鼎盛放的羹,用竹b盛放的肉食品,用陶器盛放的酱和酒,用布囊盛放的粮食,以及漆木器具、梳妆用品、丝织衣物、乐器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一、单选题1.中国历代王朝重视土地问题,北魏、隋、唐都曾推行均田制,宋、明等朝都有高级官员主张恢复井田制。

这些措施与设想的目的是A.保护小农生产,抑制商业发展 B.抑制土地兼并,稳定社会秩序C.确立土地私有,保护地主田产 D.恢复周礼古制,实现儒家理想2.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A.经济中心已经南移B.白银大量流入中国C.闭关锁国政策影响D.私营手工业的发展3.《燕翼诒谋录》记载:“东京相国寺乃瓦市(指临时设立的集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小屋子)容万人。

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

”由此可知,宋代东京A.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B.城市经济职能增强C.城市治安出现了混乱 D.政府重视商业税征收4.五代以前,中原王朝的首都主要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摆动,长安与洛阳以山为为塞,以河为池,形势险固,易守难攻,具有建都的天然优势。

五代时期,除后唐定都洛阳以显示自己跟唐王朝特殊渊源之外,其余各朝均定都开封,此后也不再有建都关中的朝代。

根据材料,影响首都地理位置变迁的原因主要来自( )A.军事方面B.政治方面C.经济方面D.王朝的建立者5.明朝权臣严嵩之子严世蕃评点天下富豪,以家产50万两白银的最低标准,共列出17位“首等富豪”,其中10位拥有纯正的官员身份,包括内阁大臣、宗室成员、都督、太监和土司等。

晋商、徽商等则分享其余的7席。

据此推知,当时A.商帮崛起受到社会关注 B.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C.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吏治败坏危及封建统治6.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

《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汉代就有卓氏、程郑、孔氏、曹邴氏四家列人富豪榜。

这表明A.铁制工具运用广泛 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 D.国家实行重商政策7.合肥为今安徽省省会。

新人民版必修2历史单元测试: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新人民版必修2历史单元测试: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质量检测(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图反映的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

该制度在春秋时期开始瓦解的根本原因是()A.“私田”的大量开垦B.铁犁和牛耕的使用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D.新旧贵族争夺土地2.下图为明代《天工开物》一书的插图。

由此可见当时()A.经济作物广泛种植B.精耕细作方式继续沿用C.畜力成为农耕的新动力D.筒车开始应用于农业灌溉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

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下列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对应关系符合此结论的是() A.小农经济——封建制度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C.铁器使用——个体生产D.男耕女织——自给自足4.“……作三石人以镇湔江,五石犀以厌水怪。

凿离堆山以避沫水之害,穿三十六江灌溉川西南数十州县稻田,自禹治水之后,因其旧迹而疏广之。

”这个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B.都江堰C.坎儿井D.灵渠5.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生产工具翻车的演变,这个过程体现了()A.经济形态的变革B.耕作方式的变化C.工具材质的革新D.灌溉动力的改变6.《吕氏春秋·召类》中写道:“吾恃为鞔(指鞋)以食三世矣,今徙之。

是宋国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

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

为是故,吾弗徙也。

”这里的“吾”的身份是()A.官府手工业者B.民营手工业者C.家庭手工业者D.雇佣手工业者7.汕头市南澳县三点金海域的明代沉船“南澳Ⅰ号”再度打捞出大批文物,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判断,在“南澳Ⅰ号”上最有可能发现的文物是()A.工艺精湛的青铜鼎B.精美华丽的丝绸C.清新素雅的青花瓷器D.图案丰富的粉彩瓷器8.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中国有三张名片:一是丝绸,二是瓷器,三是茶叶。

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①自然经济在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在世界领先④在对外贸易中中国一直居于出超地位A.①②③B.②④C.①③D.②③④9.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

(word完整版)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有答案)

(word完整版)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有答案)

专题达标检测(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B.土地私有制度C.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解析:题干材料的现象是由土地兼并造成的,而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故选B项。

答案:B2.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有()①封建国家向农民征收赋税②封建地主向农民收取地租③土地兼并导致的必然结果④封建国家向农民强派劳役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根据图片标题,反映的是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下封建地主向农民收取地租的情景,①④在图片中无从体现,故选B项。

答案:B3.“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这段话描述的生产工具是()解析:从题干材料“水车如纺车”“车骨之末,缚以竹筒”可知描述的是灌溉工具筒车,故选A项。

B、C、D三项与题干材料描述无关。

答案:A4.元朝袁介在《检农吏》一诗中写道:“欲求一点半点水,却比农夫眼中泪。

滔滔黄浦如沟渠,农家争水如争珠。

”说明我国古代农业具有()A.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B.脆弱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C.落后性:生产工具没有进步D.分散性:以一家一户为生产生活单位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由“争水如争珠”信息说明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答案:B5.谚语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总结。

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B.黄牛过河各顾各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D.小满芝麻芒种谷解析:紧扣“自给自足”的含义思考,可知B项正确。

答案:B6.“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这句话反映的现象是()A.棉布保暖性好,可以御寒B.棉布因其实用性广为流行C.棉布完全取代了丝织品的地位D.棉布功劳大于丝织品解析:材料的关键信息“可以御寒”“生暖”“无不赖之”“衣被天下后世”,主要反映了棉布因其价廉、实用而广泛流行,故选B项。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一、单选题1.明代南直隶松江府棉纺织业发达,所需棉花多赖北方通过运河供给;安徽芜湖的浆染很有名,所用的原料则来自福建。

这反映当时A.运河沟通南北经济 B.对外贸易发达 C.经济区域分工加强 D.商业城市兴起2.汉武帝元狩四年开始推行“算缗”和“告缗”制度,规定商人、兼营手工业的商人及高利贷者,必须向政府申报其资产,按数目纳税。

不报或虚报者,没收其财产。

大量的商人因此破产。

“算缗”和“告缗”制度①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一种手段②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③削弱了国力使西汉由盛转衰④有助于抑制商人兼并土地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商君书.垦令》:“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原价、本钱之意),然则商贾少……商贾少,则上不费粟。

”这一法令出台的直接动机是A.稳定物价 B.严禁流通 C.抑制商贾 D.提倡节俭4.十七、八世纪时苏州的布号十分发达,它大量收购农村的织布,并对所收购的棉布进行最后的加工—漂布、染布,每一布号所产的棉布都有自己的标志。

这反映了这一时期苏州A.民间商业资本发展B.纺织行业分工细化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D.区域经济特色显著5.明末学者方以智《物理小识》卷七记载:“煤则各处有之,臭着烧熔而闭之,成石,再凿而入炉,日礁,可五日不绝火,煎矿煮石,殊为省力。

”材料中“礁”做为冶铁燃料开始于A.汉代 B.唐代 C.南宋 D.明朝6.有学者言:“嘉靖朝海禁最紧,时潮州进士登科也很出色。

……海禁宽松,靠海生存的人民生计解决,社会矛盾较为和缓,故万历朝潮州之进士登科……为潮州整个明代最差一朝。

万历后期重申海禁,故崇祯朝潮州进士登科好转。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沿海民众及士绅热衷于通过科举实现价值B.海禁政策客观上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C.海禁政策影响沿海民众的经济生活和价值取向D.海禁政策的松紧影响了明朝科举取士的人数7.战国诸子著作中屡见“不夺农时”、“不违农时”的提法,从魏晋南北朝到元代,《齐民要术》把“耕田”列为第一卷,却无专篇讨论天时。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20200620185537)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20200620185537)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诗经》中描述的“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的现象直接表现了西周时期( )A. 宗法制崩溃B. 井田制盛行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天上下雨,不仅要下到公田里,也要下到我的私田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 期井田制盛行,故B 项正确。

2.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

故身亲耕,妻亲绩,所以见致民利也。

”(引自《吕氏春秋》)材料用神农的话指出了 ( )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对商业的抑制 ,主要强调了一家一户男耕女织要性。

故选B 项。

3•《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 A. 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 朝廷注重提咼工商业者地位 C.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 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解析:|本题考查西汉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题干材料反映出,西汉前期各行各业的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智慧大都可以致富,这反映出西汉前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C 项正确。

西汉时期的义利观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故A 项错误。

西汉的经济政策主要是重农抑商 ,故B 项说法错误。

材料并没有反映地方豪强势力控制郡县的问题 ,故D 项错误。

4.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C.礼乐制遭到破坏D.分封制瓦解A. 重农抑商的必要性B. 男耕女织的重要性C. 井田制瓦解的必然性D. 自然经济的脆弱性,即“身亲耕妻亲绩”的重 ,:妻亲,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解析J 本题考查唐朝自耕农经济的发展状况。

从表格数据来看 ,占有20~130亩土地的户数占了绝大部分(74.1%),故A 项说法正确。

占有高额土地数量的户数较少 ,还不足10%,故B 项说法错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人口变化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下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下降B.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三个时期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2.明初洪武年间规定:庶民庐舍不得超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不许涂饰彩色。

正统一十二年(1447年)稍有变通:“庶民房屋架多而间少者,不在禁限。

”这表明A.明中期以后废除了等级制度B.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削弱C.资本主义萌芽改变阶级秩序D.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3.“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

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

”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分工过细B.外部竞争C.管理僵化D.利益内耗4.筷子一词最早出现明朝中后期的苏州,它原称“箸”,由于舟行讳“住”,故把“箸”改为“快儿”,此后,筷子一词从苏州流行到全国,由此可以推断,筷子一词流行主要得益于A.小农经济发展 B.商品经济发展C.社会风俗影响 D.苏州航海业发达5.下列关于西汉都城长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B.城里设有专门的贸易区域——市C.当时的市区与住宅区还没有严格分开,方便了人们的生活D.官府设有专职的官员管理市6.康熙晚期已对外贸路线加以收缩,乾隆时更实施闭关政策。

主要是为了防范A.倭寇卷土重来 B.明朝残余势力C.沿海居民外迁 D.西方势力东来7.唐代及以前,商人只能在规定的地点即设有围墙的市内从事交易活动。

市闭门后及开门之前无故行走者将被打20鞭子。

而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B.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C.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 D.不抑工商政策的实施8.“一个商业性民族,往往会在物质、艺术上产生一定的飞跃,频繁的人口迁徙导致了文字系统的正式成型,我们终于迎来了可以通过考古发现的正统王朝商的时代。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测评 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测评 人民版必修2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A.精耕细作B.男耕女织C.刀耕火种D.千耦其耘2.(2010·贵州省清华实验学校模拟)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

”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A.小农经济 B.佃农经济 C.庄园经济 D.商品经济3.(2010·北京市朝阳区期中)推动中国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迈进的因素应包括()①农具和耕作方式的改进②水利设施的兴修③各诸侯国的变法措施④城市经济的发展A.①④ 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4.(2010·浙江省金华一中模拟)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这种利用水力的灌溉工具是()A.水排 B.耧车 C.翻车 D.筒车5.(原创题)旧中国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B.农民生活富裕安逸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6.(2010·福建南安一中期末)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

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

导致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B.人们对神话传说的钟爱C.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 D.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7.(2010·福建南安一中期末)宋人方勺在《泊宅篇》中载:“七闽地狭瘠而水源浅远,……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然每远引谷水以灌溉,中涂必为之硙(碾米用的石磨),下为碓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一、单选题1.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一些市镇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米行、布庄等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这说明明清时期A.基本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城市布局出现重大的变化C.市镇经济得到了充分发展 D.城市经济功能得到了加强2.下表是宋代各朝户口数及每户平均口数简表据此可推断,当时()A.小家庭观念盛行 B.人口衰减严重C.小农经济遭破坏 D.人口隐瞒严重3.《诗经-甫田》曾这样描述齐国的农业状况:“无田(佃)甫田(大田),维莠(杂草)骄骄。

”。

据此可知A.战国时期战争相当频繁 B.井田制逐步瓦解C.诸子百家有轻农思想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4.郑学檬指出,宋《天圣令》与唐《田令》相比,没有还授田的规定,更无永业、口分之别;并且要求“诸官人、百姓并不得将田宅舍施及卖易与寺观。

违者,钱物及田宅并没官”。

这一规定A.制约了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B.使私人土地所有制得到充分发展C.加强了国家对土地产权的控制力度D.推动了小农经济健康发展5.清人张英在《恒产琐言》中提到:“天下货财所积,则时时有水火盗贼之忧。

独有田产,不忧水火,不忧盗贼。

虽有强暴之人,不能竞夺尺寸,千万顷可以值万金之产。

”这一现象导致了:A.商品经济日益萎缩 B.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C.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D.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6.乾隆二十四年,清廷规定:“侥有违例出洋,每丝一百斤发边卫充军;不及一百斤者杖一百,徒三年……”。

政策实施五年后,“不特丝价依然昂贵,未见平减,且遇值蚕事收成稍薄,其价较前更昂”。

上述现象说明海禁政策A.无助于民间贸易的发展B.导致手工业产品物价上涨C.不利于中外贸易的交流D.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7.明朝朱元璋严令士农工商各守本业,即使是医、卜,也强迫他们必须“土著”,不得远游,凡“有不事生业而游惰者及舍匿他境游民者,皆迁之远方”朱元璋这一政策的意图是A.固化社会分层以巩固统治根基 B.鄙薄压制工商业者以固守农本C.打击游惰者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D.严禁人口流动以安定社会秩序8.如以宋太宗、真宗年间的物价指数为基数,到宋徽宗时,作为农产品代表的米价格上涨约11倍,作为手工业品代表的绢价格上涨约2倍。

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测试

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测试

必修二专题一单元测试1、中国古代的治金技术特别是治铁技术在汉代取得重大发展。

汉初治铁技术基本上还停留在战国时期的水平上,但到汉武帝时期及之后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却快速发展并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

其主要原因是A.铁农具的广泛应用B.水排的发明和推广C.盐铁官营等政策的推行D.私营手工业的迅速发展2、清代雍正二年(1724),山西巡抚刘于义奏称:“山右(今山西)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

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

”这表明A.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被抛弃C.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发生变化D.商人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3、北魏文成帝兴安元年(公元452年),陕城镇将崔宽看到弘农(今河南灵宝附近)这个地方出产的漆、蜡、竹、木价钱比南朝市场上便宜好几倍,于是他利用职权走私,发了大财。

这说明当时A.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效卓著B.官商勾结营私之风盛行C.北方经济水平高于南方D.南北地区经济往来仍在继续4、《后汉书?西域传》载:(东汉)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古罗马)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越南海路)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

这是中西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对上述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海上丝绸之路从此开辟B.大秦遣使旨在传播基督教C.西亚成为陆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D.罗马共和国和东汉并峙东西5、宋初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

这表明宋朝的土地政策A.释放了土地私有的活力B.导致了当时的积贫积弱C.促使其内部社会矛盾急剧恶化D.促进了自耕农的增多6、“尝考历世盐法……及汉武始立榷(专卖)法,为牢盆(国家发放的煮盐工具)之制。

自是历代皆踵行之。

计其利,于军国之费略于半,唐宋及元因之。

有加无瘳(减损),大抵率由养兵多而资费广,故不能革也。

”下列对该材料的解读,最准确的是A.中国历代政府都实行垄断食盐经营制度B.垄断食盐经营的目的之一是解决财政问题C.“故不能革”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共识D.该制度阻碍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7、史学家万明指出“晚明时期,世界经济正处于融为一体的进程中。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一、单选题1.下列对中国封建社会“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B.引起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局势动荡,因而政府往往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C.是封建社会的正常现象,封建统治者通过均田制得以根本解决D.兼并导致政府收入减少,因而政府往往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2.被誉为“中国第一城”的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保存着完好的中国最早的大型祭坛和灌溉设施完备的世界最早的水稻田(6500年前)。

这些信息反映出A.湖南耕种技术一直领先世界B.中国此时已经进入文明社会C.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早D.中国经济重心转移一直在南方3.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以下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A.门第观念淡化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C.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放松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4.全唐诗卷86长安中鬼有首《秋夜吟》,“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衙茫茫空有月。

九衙生人何劳劳,长安土尽槐根高。

”诗中反映出A.长安打破坊市限制B.城市政治功能明显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D.重农抑商政策弱化5.在某班的一堂历史课上,某同学扮演了汉朝时期的商人,并对自己的经商经历作了简单的阐述,其中阐述中正确的是A.我是一位来自西域的商人,来到长安城,我发现城中“夜市”比较繁华B.而且市场管理松弛,交易不受任何控制C.但居民平时买东西只能去市,甚为不便D.为了生意方便,我把我在城南居民区的住房改装成了店面,专门卖西域特产6.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封建政府与地主的矛盾激化B.使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C.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7.《新唐书·地理志》载中唐以后全国兴修水利工程83项次,南方有71项次,其中江南一道即独占50项次,据考察唐代长江中游地区兴修水利工程项次远不止于此。

上述材料表明唐代()A.南方粮食产量超过北方B.长江中游经济最发达C.重视江南的水陆交通发展D.重视南方水利工程建设8.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有:①小农经济顽强生存②统治阶级实行重农政策③商品经济的繁荣④封建剥削相对沉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D.①②③④9.春秋战国时期,使“深耕易褥”成为可能,极大促进荒地垦植活动,也为兴修大型灌溉水利工程提供重要条件的是A.铁器的广泛使用B.牛耕方式的普及C.青铜铸造技术的成熟D.陶器制作技术的进步10.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曾提出著名的“唐宋变革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A. AB. BC. CD. D2.顾炎武曾说: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表明()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小农经济遭遇危机C.土地兼并得到认可D.农民生活艰难困苦3.《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这一材料说明西周时期()A.民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B.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C.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D.手工业被官府垄断4.2005年12月,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一项提案,决定废除在中国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农业税源于()A.西周B.春秋C.战国D.秦朝5.古代中国纺织业历史悠久、技术精湛。

下列对其发展节点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A.原始遗址中出土的骨梭、陶纺轮等说明丝织业已经萌芽B.汉代丝织品远销大西洋为中国赢得“丝国”称呼C.唐代私营纺织业规模扩大,官营纺织业衰落D.明代部分地区纺织业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6.下图是建国初陕西西安唐墓出土的“三彩骆驼载乐俑”和“骑驼乐舞三彩俑”。

作为历史材料,它们()①动地展示了唐朝先进的制瓷工艺技术 ①有助于我们了解“丝绸之路”的交通状况①证明了唐朝音乐和舞蹈艺术的多样性 ①增加了我们对唐“厚葬”之风的直观感受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7.“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最早可能发生在()A.汉都长安B.唐都洛阳C.宋都东京D.元都大都8.《商君书·垦令》:“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原价、本钱之意),然则商贾少……商贾少,则上不费粟。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综合测试题(教师)---副本汇编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综合测试题(教师)---副本汇编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说文》中说:“耕,犁也。

从耒,井声。

一曰古者井田,谓从井,会意。

(注:人耕曰耕,牛耕曰犁。

)”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古代先民早期使用的松土工具是耒耜 B.牛耕在春秋时期成为主要耕作方式C.早期“耕”的动力是人 D.耜耕不能代表奴隶社会最高的生产水平【答案】 B【解析】牛耕是在春秋后期开始出现的,再结合材料内容分析,B项不正确。

2.唐朝《水轮赋》描述当时发明的一种工具:“水能利物,轮乃曲成。

升降满农夫之用……终夜有声。

”文中描述的工具是( )A.筒车B.桔槔C.水排D.翻车【答案】 A【解析】由“唐朝《水轮赋》”“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终夜有声”等可知该工具利用水利进行灌溉,A项正确。

桔槔为春秋时期开始使用的利用杠杆原理提水的装置,B项错误;水排为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C项错误;翻车为利用人力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行灌溉,同时也是可以排涝的工具,D项错误。

3.毛泽东曾经说过:“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

”下列哪些做法符合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 )①刀耕火种②江南地区稻麦兼种③使用翻车灌溉④使用曲辕犁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 B【解析】①是原始社会落后的生产方式,所以排除①选B项。

4.唐代杜甫在《石壕吏》中写道:“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这一现象直接反映了( ) A.农民徭役负担沉重 B.均田制遭到破坏 C.地主残酷剥削农民D.赋税征收巧立名目【答案】 A【解析】“老妪力虽衰”犹需要“急应河阳役”,是农民徭役负担沉重的具体反映,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急应河阳役”等信息不符。

5.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答案】 A【解析】图一反映的是男子驾车到农田耕作的情景,图二反映的是妇女在家中纺织的情景,共同反映了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

高三一轮复习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精美解析版

高三一轮复习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精美解析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根本构造和特点一、选择题,自学自测〔本大题共12小题,〕1.黄梅戏?天仙配?中七仙女的唱段“你耕田来我织布〞反映了中国古代A. 农业的自给自足的根本特点B. 农业的经济构造的根本特点C. 农业男耕女织的根本特点D. 农业精耕细作的根本特点C此题主要考察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特征的掌握,旨在考察知识的迁移运用才能。

根据题干材料“你耕田来我织布〞可知指的是“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属于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C正确;古代中国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注重精耕细作的特征,但题干信息无从表达,排除AD;题干信息并没有涉及农业的经济构造问题,排除B。

应选C。

2.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是从以下哪个角度而言的〔〕A. 中国古代农业的地域性特点B. 中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方式C. 中国古代农业的技术性特点D.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构造C试题分析:精耕细作的特点主要是从两个角度进展分析,一个是铁力牛耕,这是精耕细作的根底,另一个是精细化管理,这都是属于技术的范畴,应选C。

A项说的是我国的作物种植方面存在的南北方的差异;B项说的是我国农业男耕女织的特点;D项说的是我国的农业经济中的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耕作方式的特点。

3.有学者说:这种消费构造“虽然脆弱,……但破坏了极容易复活和再生,……古人所说‘乱’而后‘治’,其中一个缘由,便是这种……消费构造在起作用。

〞“这种消费构造〞的特点是A. 古代最根本的经济形式B. 男耕女织分工合作经营C.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D. 以重农抑商为主要政策C试题分析:“虽然脆弱,……但破坏了极容易复活和再生,……古人所说‘乱’而后‘治’,其中一个缘由,便是这种……消费构造在起作用。

〞这种构造指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经营的小农经济。

故此题应选C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点评: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的考察角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5小题)1.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古代农耕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战国时期秦国开始出现牛耕B.战国时期关中地区牛耕普及C.西汉时期政府重视推广牛耕D.东汉牛耕使用存在地域差异2.我国古代某一时期,国家统一、民族融合,青瓷与白瓷闻名世界,丝织技术开始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其京都为当时东西文明的交汇中心。

这一时期应是()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3.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唐宋时期,政府不仅不排斥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相反,把手工业者和商人纳入国家专卖制度中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国家只在批发环节上控制商品经营;明清时期,国家对盐实行专卖,其他商品都可以自由经营。

材料反映出()A.政府实行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政策B.政府对工商业经营管理方式的调整C.民间贸易完全突破了官府的限制D.政府对商业活动实行严格管理4.《礼记·王制》记载:“田里不鬻(yù,卖)”。

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A.夏商时期到西周时期B.夏商时期到秦朝时期C.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D.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5.汉文帝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宋代李靓说:“民之大命,谷米也。

”这两句话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的()A.闭关锁国政策B.君主专制C.重农思想D.重商主义6.汉代出现了专门保护土地占有的返还原物的诉讼和避免侵占的所有权确认文书“契”,这些文契具有确认所有权的法律效力,是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确认物。

这说明汉代()A.法律体系完备B.土地兼并日益盛行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D.政府依法治国7.王祯《农书》记载,有一农具“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和一垅,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

该材料描述的是()A.耧车B.曲辕犁C.翻车D.花楼机8.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

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题.docx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题.docx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题一、单选题1.下列有关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B.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的陶瓷生产格局C.邸店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D.城市中住宅区和商业区分开布局2.中国封建社会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B.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C.政府不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3.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语汇。

以下各项,反映隋唐时期我国经济较全面的一组是A.釉下彩绘、水排、市镇、商帮会馆B.青瓷、市舶使、草市、曲辕犁C.素纱禅衣、丝路、水排、用煤冶铁D.青花瓷、丝路、夜市、高转筒车4.下表为乾隆时期江苏崇明地区每年买米数量变化状况表,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B.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C.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D.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5.下表是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的变化表A.赋役减轻B.国力强盛C.高产农作物推广D.人地矛盾激化6.明朝屮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黑传入我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

由此可知,当时A.口然经济开始解体B.经济结构发生变化C.抑商观念发生改变D.区域经济繁荣发展7.宋真宗在位期间(997-1022年),土地兼并严重,但农作物产量倍增,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市民阶层壮大。

这一现象说明A.租佃经营方式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B.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贫富分化严重C.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D.土地兼并的现象并不影响社会和谐&屮国古代的“城”主要指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

“市”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

“城” “市”连称就构成了“城市”。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筑城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B.古代政治体系具有森严的等级C.中国古代城市兼具政治、经济功能D.政府非常重视发展城市商业贸易9.以下各项最能说明中国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是A.“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可成器”B.“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C.“机户岀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D.“工匠各有专能”10・明清时期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不包括A.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实行海禁政策C.对商品征收重税D.商品经济活跃11.“重农抑商”政策Z所以得到封建统治者重视的根本原因是A.商鞅等人的大力宣传B.封建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C.政策推动了封建社会的持续进步D.政策适应了封建小农经济发展的要求12.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小写道:“晨鸡呜邻里,群动从所务。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评(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评(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构造与特色测评( 时间 :60 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 ( 共 15 小题 , 每题 4 分 , 共 60 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最切合题目要求 )1.有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以前精粹地指出 : “小农经济一锄、一镰 ( 或许再加上一犁 , 不是家家都有畜力 , 那就用人力拉犁 ), 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协助劳力 , 一旦和土地联合 , 就能够各处组织起简单重生产。

”这段话主要重申小农经济()A.拥有男耕女织的特色B.拥有坚强的生命力C.拥有柔弱性的特色D.只要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分析小农经济的稳固性一般是指其耕织联合、自给自足, 故 A 项清除 ; 从题干资料“能够各处组织起简单重生产”可见其生命力的坚强, 故 B 项正确 ; 小农经济的柔弱性是指其抵抗天灾人祸的能力较差, 很简单破产 , 与资料信息不符, 故 C项错误 ; 小农经济组织生产的需求并不是仅限于简单的劳动工具, 故 D 项错误。

答案 B2. 经考古发现 , 在河南安阳殷墟宫殿旧址区内属于王室贵族的一个窖藏圆穴里, 四百多把有使用印迹的石镰刀比较集中地堆放着。

这说明商代农业生产主要依赖()A.奴隶制集体耕种B.当时独一的生产工具石器C.生产工具精益求精D.耕种技术精益求精分析依照资猜中的信息“四百多把石镰刀比较集中地堆放”在“贵族的一个窖藏圆穴里” , 并联合所学知识可判断出 A 项切合题意。

答案 A3. “以图证史 , 解读图片”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右图为1999 年我国刊行的汉代画像石《牛耕图》邮票。

对其所反应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选项是()A.汉代农业动力发生根本变化B.汉代耕犁便于调理耕种深度C.汉代精耕细作技术有了进步D.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分析汉代的“二牛抬扛”耕种法表现了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C 项正确。

铁犁牛耕开始于春秋期间 , 汉代使用范围扩大, 并没有根本变化,A 项错误 ;B 、 D 两项均与曲辕犁相关, 没有反应材料要旨。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卷及答案_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_2024-2025学年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卷及答案_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_2024-2025学年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制度?A、土地私有制B、土地公有制C、土地均分制D、土地租佃制答案:B解析: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归国家所有,人民在上面进行耕种使用。

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要形式?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个体工商业3、题干:以下哪种农业生产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文化中的“男耕女织”?A. 水稻种植B. 玉米种植C. 耕牛犁地D. 棉花种植4、题干:以下哪项政策推出后,使中国封建社会商业发展出现了一次高潮?A.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唐太宗实行科举制C. 隋唐时期开放海上丝绸之路D. 明太祖废除元朝的行省制度5、下列哪一项不是汉代农业发展的表现?A. 铁农具的广泛使用B. 牛耕技术的普及C. 水利工程的大规模建设D. 租佃关系的消失6、关于宋代经济的特点,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商业活动非常活跃,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B. 农业生产技术有了显著提高,如推广了稻麦轮作制C.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产品质量显著提升D. 政府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实行闭关锁国政策7、在古代中国,以下哪一项不是农业社会的基本生产工具?A. 铁犁牛耕B. 耧车C. 火药D. 钱币8、以下哪项不是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A. 商业活动受到官府的严格管理B. 商业活动地域范围扩大C. 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D. 商业发展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9、西汉时期,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主要体现了哪个方面的控制?A、农业B、手工业C、商业D、矿业 10、中国古代货币体系中,由政府统一铸币的朝代最早的是哪一个?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11、以下哪个选项不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A. 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B. 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C. 发展了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D. 生产资料主要依靠农民自给自足12、以下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唐代商业活动进入城市,出现了专业市场和夜市B. 宋代商业发展进入高峰,出现了“草市”C. 明清时期商业繁荣,海外贸易达到鼎盛D. 所有古城镇都准许商人在城内自由经商13、明朝时期,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列哪一项不是明朝政府所采取的措施?A. 推广双季稻种植B. 减轻农民负担,实行赋税改革C. 大力发展海外贸易D. 鼓励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14、关于宋代经济发展的特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时期B. 宋代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 宋代的手工业和商业并不发达D. 宋代的货币制度较为落后15、题干: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中,以下哪项不是其基本特点?A.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B. 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C. 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为辅D.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形成“男耕女织”的模式16、题干:以下哪项不是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A. 钱币的流通B. 长期存在地方割据现象C.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D. 商业资本参与农业生产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特点》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特点》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特点》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马克思指出:“数百万(小农)家庭……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

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

”马克思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A.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特点B.小农不能划分到阶级中C.小农国家意识比较淡薄D.小农应当建立政治组织2.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下列对引文中所说“公田”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土地归国家所有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C.受田者对土地有权世代使用D.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3.下列各项不以“抑商”为初衷的是()A.“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明太祖)B.“申禁人民不得出海与外国互市”(明太祖)清雍正帝)C.“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D.“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清雍正帝)4.六朝商人诗,只及富商,无视中小商人的存在;心羡商人财富,以欣赏的笔触述商人寻花问柳。

唐代商人诗既写富商,也写中小商人;对富商,重在批判,对中小商人,则重在同情。

此现象表明,由六朝到唐朝()A.抑制商业政策趋于严密B.豪门世族地位日益攀升C.城市商品经济愈益繁荣D.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5.关于蜀锦的一组史料。

《丹阳记》曰:“江东(吴国)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

故三国时,魏则资于蜀,而吴亦资西道。

”《益州记》:“锦城在益州南筰桥东流江南岸,蜀时故锦宫也,其处号锦里。

”《诸葛亮集》:“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丝织品收入是蜀国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B.蜀国织锦业属官营手工业的范畴C.蜀地丝织技艺在三国中居领先地位D.蜀锦质优价廉,其时已销海内外6.以下列举的是古代制瓷业的成果,其先后顺序是()①白瓷出现②青瓷出现③瓷器大量出口④制瓷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③①④D.④①③②7.清代,新的工商业市镇兴起和发展,其中汉口镇和朱仙镇是位处交通枢纽而兴起,佛山镇和景德镇是因生产丝绸、瓷器等产品而兴起,至嘉庆年间,这四镇并称为“四大名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说文》中说:“耕,犁也。

从耒,井声。

一曰古者井田,谓从井,会意。

(注:人耕曰耕,牛耕曰犁。

)”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古代先民早期使用的松土工具是耒耜 B.牛耕在春秋时期成为主要耕作方式C.早期“耕”的动力是人 D.耜耕不能代表奴隶社会最高的生产水平【答案】 B【解析】牛耕是在春秋后期开始出现的,再结合材料内容分析,B项不正确。

2.唐朝《水轮赋》描述当时发明的一种工具:“水能利物,轮乃曲成。

升降满农夫之用……终夜有声。

”文中描述的工具是( )A.筒车B.桔槔C.水排D.翻车【答案】 A【解析】由“唐朝《水轮赋》”“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终夜有声”等可知该工具利用水利进行灌溉,A项正确。

桔槔为春秋时期开始使用的利用杠杆原理提水的装置,B项错误;水排为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C项错误;翻车为利用人力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行灌溉,同时也是可以排涝的工具,D项错误。

3.毛泽东曾经说过:“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

”下列哪些做法符合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 )①刀耕火种②江南地区稻麦兼种③使用翻车灌溉④使用曲辕犁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 B【解析】①是原始社会落后的生产方式,所以排除①选B项。

4.唐代杜甫在《石壕吏》中写道:“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这一现象直接反映了( ) A.农民徭役负担沉重 B.均田制遭到破坏 C.地主残酷剥削农民D.赋税征收巧立名目【答案】 A【解析】“老妪力虽衰”犹需要“急应河阳役”,是农民徭役负担沉重的具体反映,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急应河阳役”等信息不符。

5.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答案】 A【解析】图一反映的是男子驾车到农田耕作的情景,图二反映的是妇女在家中纺织的情景,共同反映了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

6.学者许倬云说,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

不少中国文人即使在城市里待很久,也认为是“客居”,迟早也要还乡。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安土重迁”的思想④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品流通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 A【解析】作答本题可使用排除法。

古人习惯晚年重归故里,主要与宗法制、家族观念、小农经济密切相关。

对比可知④与题干要求正好相反。

7.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

”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地主阶级掌握政权 C.广大农民生活困苦D.土地私有制的存在【答案】 D【解析】“田地”在“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说明土地兼并现象空前严重,其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故D 项符合题意;A项是直接原因,B、C两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

8.叶茵《田父吟》诗说:“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糠粞便不忧。

”该诗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 )A.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 B.开垦荒地逐渐增多 C.政治腐败,民不聊生D.赋税沉重,农民生活困苦【答案】 D【解析】解题时注意题干材料中“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糠粞便不忧”这一信息,反映了古代中国农民赋税沉重,农民生活困苦。

9.“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

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

”“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催税急于飞。

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

”上述材料描述的是( )A.丝织业 B.制瓷业C.冶铸业D.造纸业【答案】 A【解析】由“蚕忌”、“采桑”等关键词可知选A项。

10.下列我国古代手工业成就中,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地位的是( )①用灌钢法炼钢②用煤做燃料冶铁③丝织技术④瓷器烧制技术A.①②③ B.①③④C.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对我国古代手工业成就的识记和归纳能力。

灌钢法是古代最先进的制钢方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煤做燃料冶铁的国家;丝织品和瓷器更是大量出口,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故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

11.某电视剧中有一组关于北宋汴京普通家庭早晨生活的场景。

请你判断符合史实的是( )①老头子在作坊内用水排冶铁②老婆子端着一只景德镇产的瓷碗③大儿子准备到集市上卖家中生产的手工业品④儿媳在用错纱配色,综线挈花技术纺棉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以情境题的形式考查对北宋时期经济状况的记忆和把握。

①②③的表述均符合相关史实。

④出现于元代。

解答此类题,关键在于对相关史实的准确记忆与判断。

12.为反映宋代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某同学写了一篇《梦回宋代》的习作,其内容不可能涉及的是( ) A.“出现不少私人作坊”B.“雇用大量人员做工”C.“装饰以图案的织锦”D.“到龙泉窑进行参观”【答案】 B【解析】“雇用大量人员做工”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表现,而这种现象的最早出现是在我国明代,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我国宋代手工业的发展状况相符。

13.古代工匠对高超生产技术或技艺的继承,往往实行“传子不传女,传媳不传婿”的规制。

以下对这一规则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保证工匠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B.易导致某些技术或技艺失传C.反映了古代传统家庭伦理观念D.体现了农耕经济的生产特征【答案】 A【解析】中国古代手工业工匠,往往是职业世袭,这反映了古代传统家庭伦理观念,体现农耕经济的生产特征,但家庭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产品很少进入市场,无法获得经济效益,而且“传子不传女”等规制容易导致某些技术的遗失。

14.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但这种生产方式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主要表现在①缺乏竞争机制②采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手段③阻碍生产技术的创新和提高④经营较为分散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D.①【答案】 C【解析】官营手工业采取集中生产的方式,它将众多富有经验和技术的工匠集中在一起工作,加上对产品质量的较高要求,这种生产方式促进了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迅速发展。

因此,③④的叙述是错误的。

15.清乾隆年间黄霆在《松江竹枝词》中写道:“满天霜雪尚鸣机,腊月寒纱价甚微。

官税才输私债急,几曾裁剪作新衣。

”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江南地区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B.家庭手工业受到官营手工业排挤C.重农抑商政策压制小农经济 D.松江地区农户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题干材料中没有提到官营手工业和农耕业的情况,排除B、C、D 项。

本题答案是A。

16.陆游《杂赋》诗写道:“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从这句诗中,我们能获得的最有效的信息是( ) A.作为乡村集市的草市出现于宋代 B.宋代的草市已具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C.宋代的草市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督 D.陆游所说的草市位于东京汴河两岸【答案】 B【解析】A项是在南北朝时期出现;C项中的“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中的位于东京汴河两岸的是夜市,判断这句诗主要指的是饮食服务方面的史实。

17.下列与商业活动相关的现象按其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俞大娘航船”②《清明上河图》③晋商和徽商④洛阳等商业都会被称为“五都”A.④③②① B.④②①③C.④③①②D.④①②③【答案】 D【解析】①发生于唐代,②发生于宋代,③发生于明代,④发生于汉代。

18.唐朝天宝二年,鉴真第二次东渡日本,在扬州采购的物品中,有麝香、沉香、龙脑香、安息香、毕钵、诃梨勒、胡椒、阿魏等香药近千斤,多是外来物产。

这说明扬州( )A.成为最重要的外贸港口B.商业地位超过长安C.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D.是当时外来物品集散地【答案】 D【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在扬州采购的物品多是外来物产,说明当时扬州海外贸易发达。

B、C 两项与此无关,A项本身不对,因为材料得不出“最重要”这一结论。

只有D项正确。

19.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

这说明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A.①② B.②③C.③④D.①③【答案】 B【解析】材料中山东该地种烟草木棉的增多,反映出此时期该地的农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单纯的种植五谷,故②正确;材料中“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故③正确;材料反映商业兴盛,而没有反映出加工业发展,而且16世纪农产品加工业已有所发展,故排除④,同时,农业结构的变化不能推论出农业经济衰退,排除①。

20.明代沈思孝曾说:“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其居室之法善也。

其人以行止相高,其合伙而商者,名曰伙计。

一人出本,众伙共而商之,虽不誓而无藏。

”这段材料主要说明了( )A.晋商主要靠专卖权致富B.晋商组织的发展出现新特点C.晋商经营的票号业相当发达D.晋商中出现了雇佣关系【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依据材料的描述可知,山西平阳等地出现合伙经商,一个人出一份本钱,众人共同经商,说明这时出现了新的经商方式,所以选择B项。

材料与专买、票号及雇佣关系无关,故排除A、C、D三项。

21.“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地,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汉书·食货志》),通过这则材料可以说明统治阶级的“重农”目的是( )A.防止田地荒芜,加强田间管理 B.控制农民人身自由C.重视在田亩投入人力以提高产量 D.鼓励农民专心生产而不违法乱纪【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古文的能力,译文如下:(农民)不进行耕种,就不会在农村长期安家落户,不长期在农村安家落户,便会离开家乡把家看得很轻。

老百姓像鸟兽一样四处流窜、飞翔,不受约束,即使有高高的城墙,深深的护城河,严格的法律,很重的刑罚,还是不能禁止。

所以这段材料充分说明“重农”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农民的人身自由,利于统治阶级维护统治地位。

22.中国古代,国家对盐铁管制非常严格,尤其是明清时期。

以下盐商的合法行为是( )A.粤商把盐从广州海运到北京销售B.晋商在官府办完手续后按要求把盐卖到蒙古C.徽商以扬州为中心向全国销售食盐D.闽商把中国的优质食盐自由销往东南亚【答案】 B【解析】中国古代长期实行盐铁官营,也曾允许商人参与,但盐铁的生产与买卖必须经过官府的同意或许可,符合这一要求的是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