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内存发展史

合集下载

内存条发展史

内存条发展史

内存发展的历史作为PC不可缺少的重要核心部件——内存,它伴随着DIY硬件走过了多年历程。

从286时代的30pin SIMM内存、486时代的72pin SIMM 内存,到Pentium 时代的EDO DRAM内存、PII时代的SDRAM内存,到P4时代的DDR内存和目前9X5平台的DDR2内存。

内存从规格、技术、总线带宽等不断更新换代。

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内存的更新换代可谓万变不离其宗,其目的在于提高内存的带宽,以满足CPU不断攀升的带宽要求、避免成为高速CPU运算的瓶颈。

那么,内存在PC领域有着怎样的精彩人生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一、历史起源——内存条概念如果你细心的观察,显存(或缓存)在目前的DIY硬件上都很容易看到,显卡显存、硬盘或光驱的缓存大小直接影响到设备的性能,而寄存器也许是最能代表PC硬件设备离不开RAM的,的确如此,如果没有内存,那么PC将无法运转,所以内存自然成为DIY用户讨论的重点话题。

在刚刚开始的时候,PC上所使用的内存是一块块的IC,要让它能为PC服务,就必须将其焊接到主板上,但这也给后期维护带来的问题,因为一旦某一块内存IC 坏了,就必须焊下来才能更换,由于焊接上去的IC不容易取下来,同时加上用户也不具备焊接知识(焊接需要掌握焊接技术,同时风险性也大),这似乎维修起来太麻烦。

因此,PC设计人员推出了模块化的条装内存,每一条上集成了多块内存IC,同时在主板上也设计相应的内存插槽,这样内存条就方便随意安装与拆卸了(如图1),内存的维修、升级都变得非常简单,这就是内存“条”的来源。

图1,内存条与内存槽的出现小帖士:内存(Random Access Memory,RAM)的主要功能是暂存数据及指令。

我们可以同时写数据到RAM 内存,也可以从RAM 读取数据。

由于内存历来都是系统中最大的性能瓶颈之一,因此从某种角度而言,内存技术的改进甚至比CPU 以及其它技术更为令人激动。

简述内存发展历史

简述内存发展历史

简述内存发展历史内存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计算机发明的早期阶段。

以下是内存发展历史的主要里程碑:1. 真空管内存(1940年代):最早的计算机中使用了真空管作为存储器件,真空管内存具有很小的存储容量,价格昂贵且需要频繁维护。

2. 磁鼓存储器(1950年代):使用旋转磁鼓储存数据,磁鼓存储器能够容纳更多数据,但读写速度较慢。

3. 磁芯存储器(1960年代):磁芯存储器使用了磁性材料制成的小环,可以保存二进制数据。

磁芯存储器相对较小、昂贵,但速度更快和更可靠。

4. 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1970年代):DRAM是第一种现代内存技术,它使用电容器来存储数据,以及由于电容器需要不断刷新而被称为“动态”的特征。

DRAM具有更高的容量和较低的成本,成为主流内存技术。

5. 静态随机存储器(SRAM)(1980年代):SRAM是另一种常见的内存技术,它使用了触发器来存储数据,相对于DRAM更快速和更稳定,但价格也更高。

6. 扩展内存技术(1990年代):随着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内存需求不断增加。

因此,一些技术被开发用于扩展内存,如虚拟内存和缓存。

7. 变址RAM(2000年代):变址RAM(e.g. DDR SDRAM)是现代计算机中常用的内存类型,具有更高的速度和较大的容量。

8. 非易失性内存(NVM)(近年来):非易失性内存是一种新兴的内存技术,能够保持数据即使在断电的情况下。

NVM比传统的存储器技术具有更快的读写速度和更高的可靠性。

总的来说,内存的发展历史可以总结为不断追求更大、更快、更稳定的内存技术,以满足计算机性能和存储需求的不断提升。

内存条发展史

内存条发展史

作为PC不可缺少的重要核心部件——内存,它伴随着DIY硬件走过了多年历程。

从286时代的30pin SIMM内存、486时代的72pin SIMM 内存,到Pentium时代的EDO DRAM内存、PII时代的SDRAM内存,到P4时代的DDR内存和目前9X5平台的DDR2内存。

内存从规格、技术、总线带宽等不断更新换代。

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内存的更新换代可谓万变不离其宗,其目的在于提高内存的带宽,以满足CPU不断攀升的带宽要求、避免成为高速CPU运算的瓶颈。

那么,内存在PC领域有着怎样的精彩人生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内存发展的历史吧。

一、历史起源——内存条概念如果你细心的观察,显存(或缓存)在目前的DIY硬件上都很容易看到,显卡显存、硬盘或光驱的缓存大小直接影响到设备的性能,而寄存器也许是最能代表PC硬件设备离不开RAM的,的确如此,如果没有内存,那么PC将无法运转,所以内存自然成为DIY用户讨论的重点话题。

在刚刚开始的时候,PC上所使用的内存是一块块的IC,要让它能为PC服务,就必须将其焊接到主板上,但这也给后期维护带来的问题,因为一旦某一块内存IC 坏了,就必须焊下来才能更换,由于焊接上去的IC不容易取下来,同时加上用户也不具备焊接知识(焊接需要掌握焊接技术,同时风险性也大),这似乎维修起来太麻烦。

因此,PC设计人员推出了模块化的条装内存,每一条上集成了多块内存IC,同时在主板上也设计相应的内存插槽,这样内存条就方便随意安装与拆卸了(如图1),内存的维修、升级都变得非常简单,这就是内存“条” 的来源。

图1,内存条与内存槽的出现小帖士:内存(Random Access Memory,RAM)的主要功能是暂存数据及指令。

我们可以同时写数据到RAM 内存,也可以从RAM 读取数据。

由于内存历来都是系统中最大的性能瓶颈之一,因此从某种角度而言,内存技术的改进甚至比CPU 以及其它技术更为令人激动。

计算机存储器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存储器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存储器的发展历史1. 早期计算机存储器的发展早期计算机存储器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和五十年代初。

当时的计算机存储器主要采用了一种叫做“延迟线存储器”的技术。

延迟线存储器是一种利用声波在长绳上传播的原理来存储和读取数据的技术。

这种存储器虽然容量较小且读取速度较慢,但是在当时来说已经是一项重要的技术突破。

2. 磁芯存储器的出现到了五十年代中期,磁芯存储器开始出现并逐渐取代了延迟线存储器。

磁芯存储器利用小巧而坚固的磁铁环来表示二进制数据,这些环可以通过电流来改变其磁性状态,从而实现数据的读写操作。

相比于延迟线存储器,磁芯存储器容量更大、速度更快,并且更加可靠。

3. 位片式DRAM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DRAM(动态随机访问内部)逐渐取代了磁芯存储器成为主流存储器技术。

位片式DRAM是DRAM的一种重要形式,它的出现使得存储器的容量得以大幅提升。

位片式DRAM是一种基于半导体技术的存储器,它将大量的存储单元集成在一片芯片上,使得容量可以达到几百兆字节甚至几十吉字节。

4. SRAM和DRAM的竞争在位片式DRAM流行之后,静态随机访问内存(SRAM)也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SRAM和DRAM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

首先,SRAM不需要刷新操作,因此读写速度更快;其次,SRAM相对于DRAM来说更加稳定可靠;最后,SRAM相对于DRAM来说也更加昂贵。

这些差异使得SRAM和DRAM在不同应用场景中各有优势。

5. 闪存技术的兴起随着计算机应用场景不断扩大以及移动计算设备日益普及,闪存技术开始逐渐兴起并成为主流存储器技术之一。

闪存是一种基于非易失性内部(NAND)原理的半导体内部,在断电情况下也能够保持数据。

闪存具有容量大、体积小、耐用性强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移动设备、存储卡等领域。

6. 存储器技术的未来发展在当前的技术发展趋势下,存储器技术也在不断演进。

一方面,DRAM 和闪存等传统存储器技术仍在不断优化和升级,以满足更高容量和更快速度的需求。

计算机内存发展史

计算机内存发展史

现代的DRAM
1980年代
现代的DRAM出现,容量大幅增加,速度也有所提升。
1990年代至今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DRAM的容量和速度持续提升,同时成本也在逐渐降低。
DDR内存
1990年代
DDR内存出现,它是一种同步内存,具 有更高的运行速度和更低的功耗。
VS
2000年代至今
DDR内存逐渐成为计算机内存的主流选择 ,其技术不断升级,容量和速度持续提升 。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它们分别存储最近使用过的数据和指令,并按照访问速度和容量
逐渐增加。
03
CPU高速缓存的作用
CPU高速缓存能够提高CPU的执行效率,因为它可以减少CPU访问主
内存的次数,避免因为访问主内存而造成的延迟。
主存高速缓存
什么是主存高速缓存
主存高速缓存是位于主内存和硬盘之间的存储器,它能够暂时存储最近使用的数据和指令 ,以减少主内存访问硬盘的次数,提高内存的访问速度。
03
高速缓存(Cache)的引 入
CPU高速缓存
01
什么是CPU高速缓存
CPU高速缓存(Cache)是位于CPU和主内存之间的存储器,它能够
暂时存储最近使用的数据和指令,以减少CPU访问主内存的次数,提
高内存的访问速度。
02
CPU高速缓存的种类
CPU高速缓存分为一级缓存(L1)、二级缓存(L2)和三级缓存(L3
主存高速缓存的种类
主存高速缓存分为RAMDisk和RAMSan,它们分别使用部分RAM来模拟硬盘,以提供比 硬盘更高的访问速度。
主存高速缓存的作用
主存高速缓存能够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因为它可以减少主内存访问硬盘的次数,避免因 为访问硬盘而造成的延迟。同时,它也可以作为系统的一部分,用于存储经常使用的数据 和程序,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

DRAM的发展

DRAM的发展

DRAM的发展概述: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是一种常见的计算机内存类型,被广泛应用于个人电脑、服务器、挪移设备等各种计算设备中。

本文将详细介绍DRAM的发展历程、技术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DRAM的历史发展:1. 早期DRAM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IBM公司的研究人员发明了第一款DRAM芯片,其存储容量为1K位。

这标志着DRAM技术的诞生,为计算机存储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2. 发展阶段:1970年代,DRAM技术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

首先是DRAM存储容量的不断增加,从最初的几千位增加到了几十万位。

其次是DRAM存取时间的缩短,使得数据读写速度得到了显著提升。

此外,DRAM芯片的集成度也不断提高,从单片集成到多片集成,进一步提高了存储容量和性能。

3. 现代DRAM的发展:进入21世纪,DRAM技术继续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首先是DRAM存储容量的大幅增加,从几百兆字节增加到了数十兆字节。

其次是DRAM的能耗和成本的不断降低,使得DRAM成为了主流的计算机内存选择。

此外,DRAM的数据传输速率也得到了显著提升,满足了日益增长的计算需求。

二、DRAM的技术特点:1. 存储原理:DRAM采用电容存储原理,每一个存储单元由一个电容和一个开关构成,电容的充电状态表示存储的数据。

2. 数据刷新:由于电容会逐渐漏电,因此DRAM需要定期进行数据刷新,以保持数据的正确性。

数据刷新会带来额外的延迟,影响DRAM的访问速度。

3. 存取时间:DRAM的存取时间通常比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要长,这是由于DRAM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行选通、列选通等操作才干读取或者写入数据。

4. 容量和集成度:DRAM的存储容量和集成度不断增加,目前已经发展到了数十兆字节的级别。

高集成度的DRAM芯片可以在较小的空间内实现更大的存储容量。

5. 数据传输速率:现代DRAM的数据传输速率已经达到了几千兆字节每秒的级别,可以满足高性能计算和大数据处理的需求。

计算机内存发展史

计算机内存发展史

计算机内存发展史在计算机诞生初期并不存在内存条的概念,最早的内存是以磁芯的形式排列在线路上,每个磁芯与晶体管组成的一个双稳态电路作为一比特(BIT)的存储器,每一比特都要有玉米粒大小,可以想象一间的机房只能装下不超过百k字节左右的容量。

后来才出线现了焊接在主板上集成内存芯片,以内存芯片的形式为计算机的运算提供直接支持。

那时的内存芯片容量都特别小,最常见的莫过于256K×1bit、1M×4bit,虽然如此,但这相对于那时的运算任务来说却已经绰绰有余了。

内存条的诞生内存芯片的状态一直沿用到286初期,鉴于它存在着无法拆卸更换的弊病,这对于计算机的发展造成了现实的阻碍。

有鉴于此,内存条便应运而生了。

将内存芯片焊接到事先设计好的印刷线路板上,而电脑主板上也改用内存插槽。

这样就把内存难以安装和更换的问题彻底解决了。

在80286主板发布之前,内存并没有被世人所重视,这个时候的内存是直接固化在主板上,而且容量只有64 ~256KB,对于当时PC所运行的工作程序来说,这种内存的性能以及容量足以满足当时软件程序的处理需要。

不过随着软件程序和新一代80286硬件平台的出现,程序和硬件对内存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提高速度并扩大容量,内存必须以独立的封装形式出现,因而诞生了“内存条”概念。

在80286主板刚推出的时候,内存条采用了SIMM(Single In-lineMemory Modules,单边接触内存模组)接口,容量为30pin、256kb,必须是由8 片数据位和1 片校验位组成1 个bank,正因如此,我们见到的30pin SIMM一般是四条一起使用。

自1982年PC进入民用市场一直到现在,搭配80286处理器的30pin SIMM 内存是内存领域的开山鼻祖。

随后,在1988 ~1990 年当中,PC 技术迎来另一个发展高峰,也就是386和486时代,此时CPU 已经向16bit 发展,所以30pin SIMM 内存再也无法满足需求,其较低的内存带宽已经成为急待解决的瓶颈,所以此时72pin SIMM 内存出现了,72pin SIMM支持32bit快速页模式内存,内存带宽得以大幅度提升。

计算机内存发展史

计算机内存发展史

计算机内存发展史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内存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就像是计算机的“短期记忆库”,负责存储正在运行的程序和数据,以便CPU 能够快速访问和处理。

从早期简单而有限的内存形式,到如今高性能、大容量的内存技术,计算机内存经历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变革。

早期的计算机内存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50 年代。

那个时候,内存主要采用的是磁芯存储器。

磁芯存储器是由许多小磁环组成的,通过改变磁环的磁化方向来存储数据。

这种存储方式虽然在当时是一种创新,但它的存储容量非常有限,而且价格昂贵,操作也较为复杂。

随着技术的进步,半导体存储器逐渐崭露头角。

在 20 世纪 60 年代末和 70 年代初,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应运而生。

DRAM 的出现是计算机内存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它使用电容来存储数据,需要定期刷新以保持数据的有效性。

与磁芯存储器相比,DRAM 具有更高的存储密度和更低的成本,这使得计算机能够处理更复杂的任务和存储更多的数据。

在 DRAM 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技术改进和升级。

例如,从最初的 S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到 DDR 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再到 DDR2、DDR3 和 DDR4 等,数据传输速度不断提高,性能也越来越强大。

除了 DRAM,还有一种常见的内存类型是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

SRAM 不需要像 DRAM 那样定期刷新,速度更快,但成本也更高,因此通常用于计算机的高速缓存中,以加速数据的访问。

在 20 世纪 90 年代,闪存(Flash Memory)开始广泛应用。

闪存具有非易失性的特点,即使断电也能保存数据。

这使得它在移动设备、数码相机和 USB 闪存驱动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闪存的容量不断增加,读写速度也在不断提高。

进入 21 世纪,计算机内存技术继续飞速发展。

DDR5 内存的出现进一步提升了数据传输速度和带宽,为高性能计算提供了更强大的支持。

计算机内存发展史

计算机内存发展史

计算机内存发展史
计算机内存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49年,当时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将磁性货币排列在一起,创造出了第一块存储计算机数据的记忆体,“磁针板”,并被称为“磁性登记簿”。

它可以实时存储几千个计算机指令,并有条件地执行它们。

磁针板的缺点是它存储的信息和指令有限,而且读取速度比较慢。

1951年,IBM推出了第一台使用硅片存储单元(SSU)的计算机,称为“701”。

硅片存储单元是以半导体技术构成的存储元件,可以存储多达18位的数字数据,其读取速度还比磁针板快得多。

但是,由于硅片存储单元费用昂贵,只有最大的计算机们才能拥有它。

1966年,Intel发明了第一块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它可以把数据固化到存储硅晶片上,而且不受环境影响,因此可以直接使用不用通过半导体技术。

只读存储器扩展了计算机的能力,使其可以存储大量的程序,并能够自动执行它们。

1970年,Intel发明了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它以电容为介质,具有可编程和可擦除的特性,可以存储大量的计算机指令和数据。

它的主要缺点是被删除或注销数据的时间较长。

1971年,Intel发明了软盘,它是磁碟系统,可以用来存储大量数据和程序。

内存发展历史

内存发展历史

在80286主板发布之前,内存并没有被世人所重视,这个时候的内存是直接固化在主板上,而且容量只有64 ~256KB,对于当时PC所运行的工作程序来说,这种内存的性能以及容量足以满足当时软件程序的处理需要。不过随着软件程序和新一代80286硬件平台的出现,程序和硬件对内存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提高速度并扩大容量,内存必须以独立的封装形式出现,因而诞生了前面我们所提到的“内存条”概念。
1.jpg (52.1 KB)
2009-4-24 10:43
图3,72pin SIMM内存
小帖士:72线的SIMM内存引进了一个FP DRAM(又叫快页内存),在386时代很流行。因为DRAM需要恒电流以保存信息,一旦断电,信息即丢失,其刷新频率每秒钟可达几百次,但由于FP DRAM使用同一电路来存取数据,所以DRAM的存取时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这导致了它的存取速度并不是很快。另外,在DRAM中,由于存储地址空间是按页排列,所以当访问某一页面时,切换到另一页面会占用CPU额外的时钟周期。
小帖士:内存(Random Access Memory,RAM)的主要功能是暂存数据及指令。我们可以同时写数据到RAM 内存,也可以从RAM 读取数据。由于内存历来都是系统中最大的性能瓶颈之一,因此从某种角度而言,内存技术的改进甚至比CPU 以及其它技术更为令人激动。
二、开山鼻祖——SIMM 内存
引用 报告 回复 TOP
游戏周刊TPE团队:点评游戏得QB(每周有奖)
PCW_星X缘
网站管理员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3F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4-24 10:44 只看该作者
《QQ西游》任务创作大赛
5000QB+6位Q号等你拿四、一代经典——SDRAM 内存

DRAM技术发展史年表

DRAM技术发展史年表

DRAM技术发展史年表1959 年,美国德州仪器(TI )公司Kilby 在一块Ge衬底上做成两个以上的晶体管, 标志着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的诞生。

1960年,H H Loor 和E Castellani 发明了光刻工艺。

1963年,F.M.Wanlass和C.T.Sah首次提出CMOS技术,今天,95%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都是基于CMOS工艺。

1968年,IBM的R.H.Dennard发明了DRAM的核心记忆单位1T1C(1个晶体管搭配一个电容器)。

这个结构成为所有计算机内最主要的读写元件,至今未曾改变。

1969年,英特尔推出了64位的SRAM芯片(双极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由于其成本缩减到了磁心存储器成本的l/10 ,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1970年,英特尔利用MOS工艺开发出1kb 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 1103 型存储器。

硅片直径为50mm芯, 片面积为8.5mm2,集成度为5000,采用的主要技术为三晶体管单元和刷新技术。

相对于双极技术,MOS技术不仅能耗少而且集成度高,因此DRAM就成为了计算机存储指令和数据的主流技术。

在整个20 世纪70 年代,DRAM一直是英特尔的核心产品和主要利润来源,为其之后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资金基础。

1972年,4 kb DRAM问世。

硅片直径为75mm芯, 片面积为15.9mm2,集成度为11000,采用的主要技术为单晶体管单元、差分读出技术和地址多路选择技术。

1975年,16kb DRAM问世。

硅片直径为75-100mm,芯片面积为16.2mm2,集成度为37000,采用的主要技术为二层多晶硅技术。

1978年,64kb DRAM问世,标志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时代的来临。

硅片直径为100-125mm,芯片面积为26.6mm2,集成度为155000,采用的主要技术为循环位线、折叠数据线等技术。

1980年,256kb DRAM问世。

硅片直径为125-150mm,芯片面积为34.8mm2,集成度为555000,采用的主要技术为三层多晶硅和冗余技术。

计算机内存发展史

计算机内存发展史
快的存取速度和可靠性。
SRAM
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 )是一种快速的内存类型,通常用 于高速缓存(Cache)和CPU内部 的存储器。
ROM
只读存储器(ROM)是一种只能读 取不能写入的内存类型,通常用于 存储固件和引导程序等系统程序。
02 DRAM的发展
早期的DRAM
1960年代
早期的DRAM出现,容量小,价格昂贵,且不稳定。
磁芯内存
磁芯存储器
磁芯存储器是20世纪60年代的主要存储介质,具有较高的存储密度和可靠性,但 需要复杂的控制电路。
磁带存储
磁带存储是早期的一种辅助存储介质,主要用于数据备份和存档,具有较低的存 储密度和可靠性。
半导体内存
DRAM
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 )是现代计算机的主要内存类 型,具有较高的存储密度、较
工作原理
UMA将多个CPU的高速缓存整合 成一个统一的高速缓存池,所有 CPU都可以共享这个高速缓存池 中的数据。当一个CPU需要访问 数据时,它首先在自己的高速缓 存中查找,如果找不到,就去其 他CPU的高速缓存中查找,最后 再去内存中查找。
性能优势
UMA可以显著减少多个CPU之间 的数据不一致问题,提高多个 CPU之间的协作效率。此外, UMA还可以通过共享缓存来减少 内存访问延迟,提高整个系统的 性能。
新的内存类型,如HBM(High Bandwidth Memory
)和GDDR6/X(Graphics Double Data Rate,
vHeBrMsion 6/X)等。
GDDR6/X
HBM是一种新型的高带宽内存技术,它通过将多个 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芯片 堆叠在一起,从而提供更高的带宽和更大的容量。 HBM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高性能计算和人工智能领域。

内存的发展历史

内存的发展历史

内存的发展历史作为PC不可缺少的重要核心部件——内存,它伴随着DIY硬件走过了多年历程。

从286时代的30pin SIMM内存、486时代的72pin SIMM 内存,到Pentium时代的EDODRAM内存、PII时代的SDRAM内存,到P4时代的DDR内存和目前9X5平台的DDR2内存。

内存从规格、技术、总线带宽等不断更新换代。

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内存的更新换代可谓万变不离其宗,其目的在于提高内存的带宽,以满足CPU不断攀升的带宽要求、避免成为高速CPU 运算的瓶颈。

那么,内存在PC领域有着怎样的精彩人生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内存发展的历史吧。

一、历史起源——内存条概念如果你细心的观察,显存(或缓存)在目前的DIY硬件上都很容易看到,显卡显存、硬盘或光驱的缓存大小直接影响到设备的性能,而寄存器也许是最能代表PC硬件设备离不开RAM的,的确如此,如果没有内存,那么PC将无法运转,所以内存自然成为DIY用户讨论的重点话题。

在刚刚开始的时候,PC上所使用的内存是一块块的IC,要让它能为PC服务,就必须将其焊接到主板上,但这也给后期维护带来的问题,因为一旦某一块内存IC坏了,就必须焊下来才能更换,由于焊接上去的IC不容易取下来,同时加上用户也不具备焊接知识(焊接需要掌握焊接技术,同时风险性也大),这似乎维修起来太麻烦。

因此,PC设计人员推出了模块化的条装内存,每一条上集成了多块内存IC,同时在主板上也设计相应的内存插槽,这样内存条就方便随意安装与拆卸了(如图1),内存的维修、升级都变得非常简单,这就是内存“条”的来源。

图1,内存条与内存槽的出现小帖士:内存(Random Access Memory,RAM)的主要功能是暂存数据及指令。

我们可以同时写数据到RAM 内存,也可以从RAM 读取数据。

由于内存历来都是系统中最大的性能瓶颈之一,因此从某种角度而言,内存技术的改进甚至比CPU 以及其它技术更为令人激动。

计算机硬件发展史概述

计算机硬件发展史概述

计算机硬件发展史概述航天学院物理电子学摘要:计算机硬件的性能直接决定着计算机的性能。

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机械计算机、电子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时代,功能越来越强,性能越来越高,技术越来越完善。

关键词:计算机,硬件,发展历程,性能1计算机的诞生1.1诞生历程现代计算机问世之前,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机械式计算机、机电式计算机和萌芽期的电子计算机三个阶段。

从17世纪初开始,欧洲一批数学家已经开始设计和制造能进行简单数学运算的机器。

最初,1614年苏格兰人John Napier发表了一篇论文,其中提到他发明了一种可以计算四则运算和方根运算的精巧装置,不久后有了计算尺的发明。

1642年,著名的法国数学家帕斯卡在计算尺的基础上,采用与钟表类似的齿轮传动装置,制成了最早的十进制加法器,可以进行加减运算,一般认为这是第一台机械式计算机,如图1.1所示。

1678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制成的演算机,进一步解决了十进制数的乘、除运算。

1822年,英国人巴贝奇设计了能根据数学议程进行运算的差分机,后来又于1834年提出分析机的设想。

在这之后的一百多年,伴随着电磁学、电工电子学不断取得重大进展,现代计算机的雏形逐渐形成。

图1.1帕斯卡的加法器1.2电子计算机的诞生20世纪30年代,随着数学和物理等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数值分析得到重视,大量的运算迫切需要能替代人工运算的先进计算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军事科学技术对高速计算工具的需要非常迫切,比如导弹弹道问题就需要大量的科技人员去计算,电子计算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学家谟克利和工程师埃克特领导数人花时3年多研制而成的,并被命名为ENIAC。

这台计算机含有电子管18000个,电阻和电容数万个,占地170平方米,功率为25千瓦,最初是用于计算导弹弹道和氢弹的研制。

当ENIAC公开展示时,一条炮弹的轨迹用20s就能算出,比炮弹本身的飞行时间还要短。

计算机内存发展史

计算机内存发展史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2
在工作速度方面,DRAM不断向更高的时钟频率发展。例如,从早期的 100MHz、200MHz,到现代的1GHz、2GHz的DRAM,其工作速度已经实现 了数十倍的提升。
03
在制造工艺方面,DRAM也经历了多次技术革新。从早期的1微米工艺,到现代 的10纳米、14纳米工艺,DRAM的制造成本不断降低,同时性能和容量也不断 提升。
计算机内存发展史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内存的起源 • DRAM的发展 • SRAM和DRAM的比较 • 内存技术的发展趋势 • 内存技术的重要里程碑
01
内存的起源
计算机初期的内存情况
电子管时代
在计算机发展的早期阶段,内存通常只有几字节,且以电子 管作为基本元件。
晶体管时代
随着晶体管的发明,内存开始使用集成电路进行设计,容量 逐渐增大。
SRAM的存储单元利用反相器的特性,通过时钟信号控 制数据的写入和读取。
SRAM和DRAM的性能比较
SRAM的读写速度非常快,通常比DRAM快几个数量级。这是 因为SRAM的访问时间不受电容充放电的影响,所以它能够以 非常高的速度读写数据。
与SRAM相比,DRAM的读写速度较慢,因为它的存储单元使 用电容来存储数据,读取和写入数据时需要先对电容进行充电 或放电。
能得到了显著提升。
现代计算机中的内存技术
总结词
高速、大容量、低功耗
详细描述
现代计算机中的内存技术已经发展到了高速、大容量、低功耗的阶段。DDR、DDR2、DDR3和DDR4等不同 版本的内存技术不断推动着计算机性能的提升。同时,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容量内存和低 功耗内存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存储器的发展

存储器的发展

现代计算机存储器件的发展历史和趋势1. 存储器简介存储器(Memory)是计算机系统中的记忆设备,用来存放程序和数据。

计算机中的全部信息,包括输入的原始数据、计算机程序、中间运行结果和最终运行结果都保存在存储器中。

它根据控制器指定的位置存入和取出信息。

自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的存储器件也在不断的发展更新,从一开始的汞延迟线,磁带,磁鼓,磁芯,到现在的半导体存储器,磁盘,光盘,纳米存储等,无不体现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2. 半导体存储器由于对运行速度的要求,现代计算机的内存储器多采用半导体存储器。

半导体存储器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和随机读写存储器(RAM)两大类。

2.1 只读存储器ROM 是路线最简单的半导体电路,通过掩模工艺,一次性创造,在元件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其中的代码与数据将永久保存,并且不能够进行修改。

普通地,只读存储器用来存放固定的程序和数据,如微机的监控程序、BIOS (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asic Input/Output System) 、汇编程序、用户程序、数据表格等。

根据编程方法不同,ROM 可分为以下五种:1、掩码式只读存储器,这种ROM 在创造过程中,其中的数据已经事先确定了,于是只能读出,而不能再改变。

它的优点是可靠性高,价格便宜,适宜批量生产。

2、可一次性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为了使用户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写ROM,厂家生产了一种PROM。

允许用户对其进行一次编程——写入数据或者程序。

一旦编程之后,信息就永久性地固定下来。

用户可以读出和使用,但再也无法改变其内容。

3、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这是一种具有可擦除功能,擦除后即可进行再编程的ROM 内存,写入前必须先把里面的内容用紫外线照射它的IC 卡上的透明视窗的方式来清除掉。

4、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功能与EPROM 一样,不同之处是清除数据的方式,它是以约20V 的电压来进行清除的。

存储器发展史

存储器发展史

存储器发展史简介摘要:存储器分为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本次主要讨论外存储器的发展史。

相关字:存储器研究更大容量正文: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这个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诞生了,伴随着计算机的诞生,信息存储的概念也开始被人们所重视。

存储器成为影响计算机发展的重要因素。

1、存储器发展之穿孔纸带及穿孔卡片使用史上最早电脑的大胆用户通过接到一排排插座上的跳线,给那些庞大的电子机器编排程序。

由于当时电脑寥寥无几(又互不兼容),使用数字技术的先驱们基本上不需要可以移植的软件:程序是固定不动的。

不过,IBM等公司很快开始销售多款完全同样的电脑,于是用户需要用一种更有效地给电脑编程的方法,以便程序从一台电脑移植到另一台电脑,并且以后轻松重新装入程序。

电脑移动存储介质的历史由此拉开了帷幕,从许多方面来看,这部历史的主题围绕软件分发:移动存储介质的第一项任务是,在不需要从头开始重新编程的情况下分享软件。

下面我们重温在过去的60年间工程师们如何想方设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然而,穿孔纸带不易保存,非常容易受到破坏。

穿孔卡片应运而生。

穿孔卡片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9世纪初的织布机:织布机靠穿孔卡片来传达定义及控制机器编织动作的指令。

1890年,美籍德裔统计学家Herman Hollerich将穿孔卡片的想法运用于美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制表,他创办了一家公司(后来渐渐成为IBM),将穿孔卡片用于制表机。

IBM在50年代开始生产通用电脑时,将穿孔卡片用于存储及输入数据,很快其他许多电脑厂商也开始采用各种类型的穿孔卡片。

许多厂商使用80列卡片,每列存储一个字符。

一直到2002年,IBM仍在研究穿孔卡片技术:一种系统能够在一张邮票大小的表面上存储2500万页的数据。

然而用穿孔卡片存储数据,靠打洞来记录数据非常的低效,并且出现错误了整个卡片就浪费了。

所以,人们为了追求更便捷的生活,一直在不停的研制更好的存储介质。

2、存储器发展之软盘IBM在1971年推出了第一部商用软驱。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5-1956):第三代计算机图册(2)1946年2月15日,标志现代计算机诞生的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在费城公诸于世。

ENIAC 代表了计算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通过不同部分之间的重新接线编程,还拥有并行计算能力。

ENIAC由美国政府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合作开发,使用了18000个电子管,70000个电阻器,有5百万个焊接点,耗电160千瓦,其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

第一代计算机的特点是操作指令是为特定任务而编制的,每种机器有各自不同的机器语言,功能受到限制,速度也慢。

另一个明显特征是使用真空电子管和磁鼓储存数据。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1956-1963):1948年,晶体管的发明代替了体积庞大电子管,电子设备的体积不断减小。

1956年,晶体管在计算机中使用,晶体管和磁芯存储器导致了第二代计算机的产生。

第二代计算机体积小、速度快、功耗低、性能更稳定。

1960年,出现了一些成功地用在商业领域、大学和政府部门的第二代计算机。

第二代计算机用晶体管代替电子管,还有现代计算机的一些部件:打印机、磁带、磁盘、内存、操作系统等。

计算机中存储的程序使得计算机有很好的适应性,可以更有效地用于商业用途。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更高级的COBOL和FORTRAN等语言,使计算机编程更容易。

新的职业(程序员、分析员和计算机系统专家)和整个软件产业由此诞生。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1971- ):大规模集成电路(LSI) 可以在一个芯片上容纳几百个元件。

到了80 年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 在芯片上容纳了几十万个元件,后来的(ULSI) 将数字扩充到百万级。

可以在硬币大小的芯片上容纳如此数量的元件使得计算机的体积和价格不断下降,而功能和可靠性不断增强。

70 年代中期,计算机制造商开始将计算机带给普通消费者,这时的小型机带有友好界面的软件包,供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程序和最受欢迎的字处理和电子表格程序。

计算机发展史

计算机发展史

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I第:代(1963—1970年)是集成电路计算机,磁芯存储器进一步发展,并开始采用性能更好点的半导体存储器,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几十万次基本运兑.体积缩小,价格降低,功能增强,可靠性大大提高。

第一代(19461957年)是电子计算机,它的基本电子元件是电子管,内存储器采用水银延迟线,外存储器主要采用磁鼓、纸带、卡片、磁带等。

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限制,运第速度只能每秒几千次到几万次基本运算.,内存容量仅几千个字。

第四代(1971年一目前)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运算速度可达每秒几百万次,甚至上亿次基本运算。

另外,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得到广泛应用。

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也在这一阶段诞生并获得飞速发展。

第二代(1958—1970年)是晶体管计算机。

与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相比,品体管计算机体积小,耗电少,成本低,逻辑功能强,使用方便,可靠性高。

I 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内存发展史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计算机内存发展史在计算机诞生初期并不存在内存条的概念,最早的内存是以磁芯的形式排列在线路上,每个磁芯与晶体管组成的一个双稳态电路作为一比特(BIT)的存储器,每一比特都要有玉米粒大小,可以想象一间的机房只能装下不超过百k字节左右的容量。

后来才出线现了焊接在主板上集成内存芯片,以内存芯片的形式为计算机的运算提供直接支持。

那时的内存芯片容量都特别小,最常见的莫过于256K×1bit、1M×4bit,虽然如此,但这相对于那时的运算任务来说却已经绰绰有余了。

内存条的诞生内存芯片的状态一直沿用到286初期,鉴于它存在着无法拆卸更换的弊病,这对于计算机的发展造成了现实的阻碍。

有鉴于此,内存条便应运而生了。

将内存芯片焊接到事先设计好的印刷线路板上,而电脑主板上也改用内存插槽。

这样就把内存难以安装和更换的问题彻底解决了。

在80286主板发布之前,内存并没有被世人所重视,这个时候的内存是直接固化在主板上,而且容量只有64 ~256KB,对于当时PC所运行的工作程序来说,这种内存的性能以及容量足以满足当时软件程序的处理需要。

不过随着软件程序和新一代80286硬件平台的出现,程序和硬件对内存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提高速度并扩大容量,内存必须以独立的封装形式出现,因而诞生了“内存条”概念。

在80286主板刚推出的时候,内存条采用了SIMM(Single In-lineMemory Modules,单边接触内存模组)接口,容量为30pin、256kb,必须是由8 片数据位和1 片校验位组成1 个bank,正因如此,我们见到的30pin SIMM一般是四条一起使用。

自1982年PC进入民用市场一直到现在,搭配80286处理器的30pin SIMM 内存是内存领域的开山鼻祖。

随后,在1988 ~1990 年当中,PC 技术迎来另一个发展高峰,也就是386和486时代,此时CPU 已经向16bit 发展,所以30pin SIMM 内存再也无法满足需求,其较低的内存带宽已经成为急待解决的瓶颈,所以此时72pin SIMM 内存出现了,72pin SIMM支持32bit快速页模式内存,内存带宽得以大幅度提升。

72pin SIMM内存单条容量一般为512KB ~2MB,而且仅要求两条同时使用,由于其与30pin SIMM 内存无法兼容,因此这个时候PC业界毅然将30pin SIMM 内存淘汰出局了。

EDO DRAM(Extended Date Out RAM 外扩充数据模式存储器)内存,这是1991 年到1995 年之间盛行的内存条,EDO DRAM同FPM DRAM(Fast Page Mode RAM 快速页面模式存储器)极其相似,它取消了扩展数据输出内存与传输内存两个存储周期之间的时间间隔,在把数据发送给CPU的同时去访问下一个页面,故而速度要比普通DRAM快15~30%。

工作电压为一般为5V,带宽32bit,速度在40ns以上,其主要应用在当时的486及早期的Pentium电脑上。

在1991 年到1995 年中,让我们看到一个尴尬的情况,那就是这几年内存技术发展比较缓慢,几乎停滞不前,所以我们看到此时EDO DRAM有72 pin和168 pin并存的情况,事实上EDO 内存也属于72pin SIMM 内存的范畴,不过它采用了全新的寻址方式。

EDO 在成本和容量上有所突破,凭借着制作工艺的飞速发展,此时单条EDO 内存的容量已经达到4 ~16MB 。

由于Pentium及更高级别的CPU数据总线宽度都是64bit甚至更高,所以EDO DRAM与FPM DRAM都必须成对使用。

SDRAM时代自Intel Celeron系列以及AMD K6处理器以及相关的主板芯片组推出后,EDO DRAM内存性能再也无法满足需要了,内存技术必须彻底得到个革新才能满足新一代CPU架构的需求,此时内存开始进入比较经典的SDRAM时代。

第一代SDRAM 内存为PC66 规范,但很快由于Intel 和AMD的频率之争将CPU外频提升到了100MHz,所以PC66内存很快就被PC100内存取代,接着133MHz 外频的PIII以及K7时代的来临,PC133规范也以相同的方式进一步提升SDRAM 的整体性能,带宽提高到1GB/sec以上。

由于SDRAM 的带宽为64bit,正好对应CPU 的64bit 数据总线宽度,因此它只需要一条内存便可工作,便捷性进一步提高。

在性能方面,由于其输入输出信号保持与系统外频同步,因此速度明显超越EDO 内存。

不可否认的是,SDRAM 内存由早期的66MHz,发展后来的100MHz、133MHz,尽管没能彻底解决内存带宽的瓶颈问题,但此时CPU超频已经成为DIY用户永恒的话题,所以不少用户将品牌好的PC100品牌内存超频到133MHz使用以获得CPU超频成功,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方便一些超频用户需求,市场上出现了一些PC150、PC166规范的内存。

尽管SDRAM PC133内存的带宽可提高带宽到1064MB/S,加上Intel已经开始着手最新的Pentium 4计划,所以SDRAM PC133内存不能满足日后的发展需求,此时,Intel为了达到独占市场的目的,与Rambus联合在PC市场推广Rambus DRAM内存(称为RDRAM内存)。

与SDRAM不同的是,其采用了新一代高速简单内存架构,基于一种类RISC(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精简指令集计算机)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减少数据的复杂性,使得整个系统性能得到提高。

在AMD与Intel的竞争中,这个时候是属于频率竞备时代,所以这个时候CPU的主频在不断提升,Intel为了盖过AMD,推出高频PentiumⅢ以及Pentium 4 处理器,因此Rambus DRAM内存是被Intel看着是未来自己的竞争杀手锏,Rambus DRAM内存以高时钟频率来简化每个时钟周期的数据量,因此内存带宽相当出色,如PC 1066 1066 MHz 32 bits带宽可达到4.2G Byte/sec,Rambus DRAM曾一度被认为是Pentium 4 的绝配。

尽管如此,Rambus RDRAM 内存生不逢时,后来依然要被更高速度的DDR“掠夺”其宝座地位,在当时,PC600、PC700的Rambus RDRAM 内存因出现Intel820 芯片组“失误事件”、PC800 Rambus RDRAM因成本过高而让Pentium 4平台高高在上,无法获得大众用户拥戴,种种问题让Rambus RDRAM胎死腹中,Rambus曾希望具有更高频率的PC1066 规范RDRAM来力挽狂澜,但最终也是拜倒在DDR 内存面前。

DDR时代DDR SDRAM(Dual Date Rate SDRAM)简称DDR,也就是“双倍速率SDRAM”的意思。

DDR可以说是SDRAM的升级版本, DDR在时钟信号上升沿与下降沿各传输一次数据,这使得DDR的数据传输速度为传统SDRAM的两倍。

由于仅多采用了下降缘信号,因此并不会造成能耗增加。

至于定址与控制信号则与传统SDRAM相同,仅在时钟上升缘传输。

DDR内存是在SDRAM内存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仍然沿用SDRAM生产体系,因此对于内存厂商而言,只需对制造普通SDRAM的设备稍加改进,即可实现DDR内存的生产,可有效的降低成本。

与SDRAM相比:DDR运用了更先进的同步电路,使指定地址、数据的输送和输出主要步骤既独立执行,又保持与CPU完全同步;DDR使用了DLL(Delay Locked Loop,延时锁定回路提供一个数据滤波信号)技术,当数据有效时,存储控制器可使用这个数据滤波信号来精确定位数据,每16次输出一次,并重新同步来自不同存储器模块的数据。

DDR本质上不需要提高时钟频率就能加倍提高SDRAM的速度,它允许在的上升沿和下降沿读出数据,因而其速度是标准SDRAM 的两倍。

从外形体积上DDR与SDRAM相比差别并不大,他们具有同样的尺寸和同样的针脚距离。

但DDR为184针脚,比SDRAM多出了16个针脚,主要包含了新的控制、时钟、电源和接地等信号。

DDR内存采用的是支持电压的SSTL2标准,而不是SDRAM使用的电压的。

DDR 内存是作为一种在性能与成本之间折中的解决方案,其目的是迅速建立起牢固的市场空间,继而一步步在频率上高歌猛进,最终弥补内存带宽上的不足。

第一代DDR200 规范并没有得到普及,第二代PC266 DDR SRAM(133MHz时钟×2倍数据传输=266MHz带宽)是由PC133 SDRAM内存所衍生出的,它将DDR 内存带向第一个高潮,目前还有不少赛扬和AMD K7处理器都在采用DDR266规格的内存,其后来的DDR333内存也属于一种过度,而DDR400内存成为主流平台选配,双通道DDR400内存已经成为800FSB处理器搭配的基本标准,随后的DDR533 规范则成为超频用户的选择对象。

DDR2时代随着CPU 性能不断提高,我们对内存性能的要求也逐步升级。

不可否认,紧紧依高频率提升带宽的DDR迟早会力不从心,因此JEDEC 组织很早就开始酝酿DDR2 标准,加上LGA775接口的915/925以及最新的945等新平台开始对DDR2内存的支持,所以DDR2内存将开始演义内存领域的今天。

DDR2 是 DDR SDRAM 内存的第二代产品。

它在 DDR 内存技术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从而其传输速度更快(可达 667MHZ ),耗电量更低,散热性能更优良 .DDR2(Double Data Rate 2) SDRAM是由JEDEC(电子设备工程联合委员会)进行开发的新生代内存技术标准,它与上一代DDR内存技术标准最大的不同就是,虽然同是采用了在时钟的上升/下降延同时进行数据传输的基本方式,但却拥有两倍于上一代DDR内存预读取能力(即:4bit数据预读取)。

换句话说,DDR2内存每个时钟能够以4倍外部总线的速度读/写数据,并且能够以内部控制总线4倍的速度运行。

DDR2 能够在100MHz 的发信频率基础上提供每插脚最少400MB/s 的带宽,而且其接口将运行于电压上,从而进一步降低发热量,以便提高频率。

此外,DDR2 将融入CAS、OCD、ODT 等新性能指标和中断指令,提升内存带宽的利用率。

从JEDEC组织者阐述的DDR2标准来看,针对PC等市场的DDR2内存将拥有400、533、667MHz等不同的时钟频率。

高端的DDR2内存将拥有800、1000MHz两种频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