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调动五官感知来描写景物讲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调动五官感知来描写景物讲解
————————————————————————————————作者:————————————————————————————————日期:
调动五官感知,提升语言魅力
很多同学在写作时往往只想着怎样将一件事叙述清楚,而忽略了描写的份量,结果往往导致文章读起来不具体形象,索然寡味。

要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运用五官参与写作法。

古人写景就喜欢这样做,同样写“春”:“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的是视觉,“红杏枝头春意闹”用的是听觉,“踏花归来马蹄香”用的是嗅觉,“吹面不寒杨柳风”用的是触觉。

我们只要仔细回想一下那些留在大脑中的经久难忘的景物形象,就会发现除了来自视觉的,还有来自其他感官的。

也就是说,视觉仅仅是一种观察通道,人们观察与感受外物的感觉器官,还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

我们写作文如果能调动五官感知,充分地欣赏、品味与把玩景物,进行一定的语言加工,就能立体地全方位地创造出真切感人的图画来。

一、启动视觉,摄下事物的精彩瞬间。

视觉,我们依靠它来辨别色彩、形状和动态。

写作时,要充分调动眼睛的观察力,要像一部摄像机,把作文要表现的主要事物或者主要人物摄下来,把真实的鲜活的事实纳入视野。

只有用“眼”去看,用“心”去想,然后摄取最生动、最让人难忘的“镜头”,才能写出生动传神的好文章。

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朱自清《春》)“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老舍《济南的冬天》)“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鲁迅《社戏》)三句话分别从视觉角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花的色彩、树尖上雪的形状、航船的动态。

二、启动听觉,让动听的乐曲敲击耳鼓。

听觉让我们感知声响,进而触动心灵。

如何积极地运用听觉有效地进行写作,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

善于倾听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是获取更多信息的基本途径。

耳朵就像一部录音机,平时就要学会收集各种各样的声音。

既要把社会和生活中的“交响乐曲”录下来,也要把娓娓动听的“单弦独奏”录下来。

社会中的“乐曲”万万千千,要善于用耳朵辨别哪种场景下什么音响最动听,最有韵味。

善于启动听觉,就会让文章在“乐曲”的伴奏下精彩绝伦。

如:“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婉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

”(鲁迅《社戏》)这句从听觉角度写出我在江南水乡宁静的夜色陶醉之感。

再如:“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

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谢大光《鼎湖山听泉》雨后,山涧的水势更大;夜间,万籁俱寂,白天浑然一片的泉鸣,如今却能分辨出许多层次:柔曼、清脆、厚重、雄浑……轻重缓急,节奏又有
着各种各样的变化。

作者把这些泉声汇聚起来,组合起来,比之为交响乐——各种乐声交融到一起,并且描写了乐曲的起伏变化,用对乐曲的阐释道出作者对人生规律乃至社会和宇宙发展规律的领悟。

听泉的过程无形中也就成了自我心灵净化的过程。

三、启动嗅觉味觉,让文章成为色香味俱全的佳肴。

嗅觉、味觉也让我们多角度、多侧面地立体感知事物。

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朱自清《春》)朱自清先生带领我们从味觉感受春花的甜香,从触觉、嗅觉感受春风的和煦、芳香,领略春天的美好。

四、启动触觉,让抽象的事物可感可触。

触觉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将本来无形无状的事物或景观具体化,使读者产生真切体验。

如:“忙碌了一天之后,我总爱独自一人迎着风,或沿着田间的小路,或趟着浅浅的河水,漫无目的地踽踽而行。

风,轻轻地抚摸着我,像收藏家抚摸自己心爱的陶罐。

当它吹掠过树叶和岩石的时候,也同抚摸我们的面颊时一样充满爱意。

它用好听的声音安慰我们,像一个守在摇篮边的母亲轻吟夜曲。

”(学生习作)这段文字写夏季的风给人带来的愉悦。

我觉得这是人们享受自然的经典之作。

用触觉让人真切地感受夏风的可爱,于清爽中体会舒服,在体贴中感受温馨。

人们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洋溢在字里行间。

总之,好作文必须充分发挥“五官”的功能和作用。

平时有意观察生活,积累运用五种感官进行描写的词汇,同时注意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结合。

“五官”感受的东西越多,写好文章的天地就越宽,写出的作文也就越生动,越有吸引力。

(来源语文报初二版2010年第40期文/包广琴)
开放五官感受长城
--从分解写景到开放五官
一、升格导语
第一格讲的分解写景,主要是将眼睛看到的景物通过不同的方法“分”下来进行详细描写。

但是,观察景物单靠视觉这一感官,有其不可克服的局限性,住住难以深刻地感受事物与立体地描绘景物。

我们还需要学会运用多种感官观察与描写景物。

古人写景就喜欢这样做,同样写“春”:“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的是视觉,“红杏枝头春意闹”用的是听觉,“踏花归来马蹄香”用的是嗅觉,“吹面不寒杨柳风”用的是触觉。

我们只要仔细回想一下那些留在大
脑中的经久难忘的景物形象,就会发现除了来自视觉的,还有来自其它感官的。

也就是说,视觉仅仅是一种观察通道,人们观察与感受外物或景物的感觉器官,还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

我们观察写景如能开放五官,充分地欣赏、品味与把玩景物,进行一定的语言加工,就能立体地全方位地创造出真切感人的图画来。

二、病文呈现
游览长城
江苏省蒋王中学高二(4)乔羽
这天,我们在北京乘公交汽车到八达岭登长城。

一眼望过去,雄伟高大的长城,在连绵不断的山峰上蜿蜒盘旋,就像一条活蹦乱跳的巨龙,一头扎进辽阔的苍穹之中。

正在我沉静在美好的幻想之际,有人喊道:“到长城了!”
于是我们就下了车,开始登长城了。

有人说道:“长城真陡啊。

”我也觉得长城好高好陡,登了几步,腿就有点酸了。

我一边攀登,一边望着这从未谋过面的古长城。

我发现蜿蜒的长城身上有一个又一个隆起的建筑物,就问导游:“那是什么?”回答道:“那是烽火台。


大概攀了十分钟时间,我们就到了第一个烽火台。

我顾不上疲劳,三步并作两步地跑到烽火台前面。

哦!原来这就是古代长城上报警的烽火台。

望着高入云天的烽火台,我的大脑中不禁浮现数千年的边塞烽火与刀兵相接的战争场面,倾刻间就回到了古代筑长城的时代……
一阵高风,从烽火台中的窗口迎面扑过来。

把我从远古的遐想中唤了回来。

这阵凉风好爽,好舒服,仿佛要替我们把炎热的暑气全都赶走似的。

我们继续向上攀登。

看着下面的山坡与远远近近的山峰,都是郁郁葱葱的,就像一幅宽阔无比的画图。

长天,是湛蓝的;大地,是碧绿的。

我们在这个世界中攀登长城,哪里像是在旅游,简直是在神游啊。

我发现身边城墙垛子呈"弓"字型。

问了导游才知道,这是古代汉族军人防止少数民族军队侵入时射箭使用的。

这些垛子与城墙一样,都是用长方形的长城砖砌成的。

脚下铺的全是条石。

听解说员讲,一块条石有几千斤重。

可以想象,从山海关到嘉峪关那么长,需要多少条石,需要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与智慧,才能凝结成这的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啊!
经过一个多小时,我们攀登了八达岭长城的最高处。

不知什么,天上飘起了几点。

一会儿又没有了。

只见四周只是蓝蓝的天,几朵白云点缀其间,煞是美丽,煞为壮观。

下面依然是无限的绿色,无限的梦幻,"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感
受顿时涌上我的心头!
三、病理剖析
看得出来,《感受长城》这篇作文表达了作者热爱长城与崇拜长城的思想感情。

但是,好像抒发的感情还不能打动人。

原因在哪里?作者对景物的观察通道还比较单一,只会从视觉方面观赏长城,所以写得比较单调。

观赏景物,还可以从其它感觉方面来欣赏与品味;只要打开五官,就能感受到更加逼真与更加生动的世界。

看来启发小作者学习开放五官,观察景物与写景状物是非常重要的。

师:乔羽你好!这篇《感受长城》写得不错。

是怎么写的?
生:还是按照您讲的分解写的。

师:你是怎么分解的?
生:我先把整个观赏长城的过程分解为远望长城与近观长城。

师:这是一级分解。

生:我将在近处观察到的景物分解为烽火台、俯视山下、城墙垛子、长城最高处等几部分,这是二级分解。

然后又将烽火台分解为远望的与近观的。

师:对,这是三级分解。

接着你又将近观的分解为实写与虚写两部分,这是……
生:四级分解。

师:你分解的基本技巧掌握得还不错。

不过,你认为这篇作文有没有把您攀登长城时的真切感受真正表现出来?
生:好象没有?
师:观察景物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审美玩味的过程。

如果通过多种感觉途径欣赏景物,将会产生更加美妙的感觉。

生:您说的通过多种途径是指什么样的途径?
师:有些人一提到观察都有认为是用眼睛看,其实这仅仅是一种观察方法。

除了看之外,还有听、触、嗅与尝等几种观赏方法。

生:哦,原来观察有这五种方法。

师:观察,实际上是一种观赏,一种评品,一种玩味,一种体验。

从狭义上来说,观察就是看;从广义上来说,观察则是全方位的,包括看、听、触、嗅、尝等方法。

我们今天讲的观察,是广义上的观察,是开放五官所进行的观察。

如果开放五官,观察景物,将会从立体地全方位地欣赏景物;在此基础上写景状物,所描写的景物将更加生动,更加逼真,更加感人。

生:(长叹)哦!我写《游览长城》,所进行的观察只是狭义的观察,只是从视觉渠道进行观察;没有注意运用其他几种感觉器官。

四、诊治过程
虽然小作者认识到观察景物的深刻内涵是观赏、评品、玩味与体验,虽然他区分了狭义观察、广义观察,但是不代表他就能恰当地运用到观察景物与写景状物中来。

所以,直接指导他针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是十分必要的。

师:运用视觉之外的感官写景状物,能给人耳目一新与生动逼真的感受。

朱自清写的《绿》,其中写到梅雨瀑飞到颈项间的一个小水珠,这个小水珠后来怎么样?
生:“便倏地一下钻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师:这种描写运用了什么感觉?
生:触觉。

师:对。

作者运用触觉描写水珠,把他当时的切身感受逼真地表现出来了。

他还说梅雨潭的水“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这也是运用触觉。

他写《荷塘月色》,说荷花送来缕缕清香,是用的......
生:嗅觉。

师:后来转为“远处高楼上的歌声”,是用的......
生:听觉。

老师,您以前说这里用了通感,就是把嗅觉转为听觉吧?
师:对,就是将嗅觉与听觉互通。

写景状物应该注意五官感觉,用足五种方法。

你能否回想一下,当时在观察长城的时候,在什么地方存在着听觉、触觉、嗅觉或味觉的感受?
生:(回忆)好像没有过这四种感觉?
师:你有没有摸过长城砖?
生:摸过的。

师:对,我游长城时也摸过长城砖。

你有什么感受?
生:滚烫的,粗糙的。

师:对,夏天是滚烫的。

秋天是凉爽的,冬天是冰冷的。

这是就有什么感觉?
生:触觉。

师:你那天登长城有没有风?
生:到高处好象有风,我已经写在作文中了解。

师:你怎么知道有风的?
生:它吹在我们身上,掀起了衣服。

师:除此之外,当时风给人还有什么感觉?
生:好象在烽火台那儿有呼呼的声响。

师:那就行了。

摸到长城砖是触觉,听到风声是听觉;但是你作文中没有写。

生:哦。

我马上就去修改。

师:你再回想回想。

嗅觉与味觉的感受在攀登长城时有没有出现过?如果有,就把它描写出来,稍微美化一下,一定非常生动。

生:好。

五、升格作文
感受长城
江苏省蒋王中学高二(4)乔羽
这天,我们在北京乘公交汽车到八达岭登长城。

从近处向远处望过去,雄伟高大的长城,在连绵不断的山峰上蜿蜒盘旋,就像一条活蹦乱跳的巨龙,一头扎进辽阔的苍穹之中。

正在我沉静在美好的幻想之际,有人喊道:"到长城了!"
于是我们就下了车,开始登长城了。

有人说道:"长城真陡啊。

"我也觉得长城好高好陡,登了几步,腿就有点酸了。

我一边攀登,一边望着这从未谋过面的古长城。

我发现蜿蜒的长城身上有一个又一个隆起的建筑物,就问导游:"那是什么?"回答道:"那是烽火台。

"
哦!原来这就是古代长城上报警的烽火台。

几分钟时间,我们就到了第一个烽火台。

我一下子就扑到烽火台的城墙上;双手抚摸着滚烫而又粗糙的长城砖,浮想着数千年的边塞烽火与刀兵相接的战争场面。

一股浓浓的砖石味儿直钻我的鼻孔,我仿佛倾刻间就回到了古代筑长城的时代……
一阵"呼呼"的凉风,从烽火台中的窗口迎面扑过来,又把我从无远古的遐想中唤了回来。

这阵凉风好爽!把我浑身的溽暑洗得干干净净。

我从头到脚,三千六百多个毛孔,都觉得十分的舒适与惬意。

我们继续向上攀登。

看着下面的山坡与远远近近的山峰,都是郁郁葱葱的,就像是一幅宽阔无比的画图。

长天,是湛蓝的;大地,是碧绿的。

我们在这个世界中攀登长城,哪里像是在旅游,简直是在神游啊。

夏日的炎热与攀登的疲倦不知道怎么一下子就消失殆尽。

我扶着旁边的城墙垛子,发现垛子都呈"弓"字型。

问了导游才知道,这是古代军人防止少数民族军队侵入时射箭使用的。

这些垛子与城墙一样,都是用长方形砖块砌成的。

脚下铺
的全是条石。

听解说员讲,一块条石有几千斤重。

可以想象,从山海关到嘉峪关这么长,需要多少条石,需要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与智慧,才能凝结成这的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啊!
经过一个多小时,我们攀登了八达岭长城的最高处。

这时,一两星雨点飞过来,用手在颈颈里捉它,便倏地不见了。

忽觉嘴里有点湿润,咸咸的,似乎又有点甜;再去辨别它,什么也没有。

什么原因,我不知道,难道长城上的雨也有特别的味道?一会儿小雨消失了,只见峰峦迭翠之上是蓝蓝的天,几朵白云点缀其间,煞是美丽,煞为壮观。

下面依然是无限的绿色,无限的梦幻,"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感受顿时涌上了我的心头!
简评:修改后的作文,首先将题目换成了“感受长城”,表明作者将重点落在“感受”上。

他在修改时充分开放五官,从多个角度观赏景物,逼真地描绘了浏览长城的感受。

在记游中,听觉描写("一阵"呼呼"的凉风,从烽火台中的窗口迎面扑过来")、触觉描写("双手抚摸着粗糙的长城砖")、嗅觉描写("一股浓浓的砖石味儿直钻我鼻孔")、味觉描写("忽觉嘴里有点湿润,咸咸的,似乎又有点甜"),与视觉描写自然结合,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观察,一旦突破视觉,开放五官,描写的画面就会从多个角度表现出立体的美感来。

(原载《扬州市中学生优秀作文选》2001年第2期,有改动)
开放五官观察生活
很多作家谈写作时都说,对生活要进行细致入微地观察。

那么怎样观察生活呢我觉得应该开放五官去认真感受。

这一点,我们应该向鲁迅先生学习。

同学们都学习和背诵过小说《社戏》中描写“我”坐在船上去看戏沿途所见的景象:写闻到“清香”,闻到“豆麦蕴藻之香”,靠的是嗅觉;看到朦胧的“月色”,看到“淡黑的起伏的连山”,靠的是视觉;那山在“向船尾跑去”,是在视觉中写出动态;听到“宛转,悠扬”的笛声,靠的是听觉;感到水草散发出来的清香“在水气中扑面吹来”,靠的是触觉。

作者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体验,把景色描绘得真切具体,历历如画。

人们在感受生活时,不仅要运用视觉感知能力,形成“艺术家的眼睛”,而且必须结合着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的能力,才能敏锐而深刻。

只有这样,在观察生活时才能全面感知客观事物的形、质、动态和氛围,然后才有可能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写出来,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因此,我们在观察生活时要开放五官去感受。

看看,听听,摸摸,动动,闻闻,尝尝,增强观察的效果。

长此坚持不懈,你就会写出好文章。

观察,是写作的前提
见培养观察能力实是提高作文水平的第一步。

那么,怎样去观察体验生活呢?
最重要的是观察的态度问题。

观察就是用眼看,用耳听,用脑思考,而这最重要的是态度感情问题。

一个对人冷淡无情,对社会主义事业漠不关心的人,对一切事物都会不以为然;生活中纷繁、动人的事物只会在他身边擦肩而过,何况是生活面狭窄的学生呀!所以,只要热爱生活、热爱事业就会具有发现材料的“慧眼”。

上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空前兴旺景象,其中蕴含着多少感人肺腑的动人事物啊,然而让学生去写巨变中上海的人、事、物,还是干巴巴地写不出生动感人的东西,问题的症结就是面对热火朝天的建设不以为然。

柳青说过:“我深深地体会到这种热情与我描写人的时候所用词句的分量都有关系。

”可见“热情”的至关重要,所以观察的态度、感情决定着能否观察到事物,决定着观察量的多少,决定着观察的质的深刻与否。

观察生活要全神贯注,全身心地投入。

苏轼写过的文与可画竹的故事给我们一个启示:观察生活要全身心地投入,要用眼细致地看,用耳认真地听,用脑深入地思考,用手及时地记,要把社会的生活当作自己的生活,把群众当作和自己相关的人物,设身处地和他们一齐喜怒哀乐、进退荣辱。

一句话:要亲身去“参加”生活,而不是客观地去“参观”生活。

没有全身心地观察生活,即使记下许多材料,写出来的东西也还是不动人的;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对事物作深层的观察,揭示出生活的真谛,写出别人想写而没写出来的动人、深刻的文章。

上面所说的两点是观察的态度问题,是观察的前提,下面说说深入观察的方法。

观察事物要全面、多角度。

所谓“全面、多角度”,就是要对事物的全部内涵作各个方面、各个角度的观察。

如观察人物时,不仅要从人物的外貌、衣着、举止、动作、语言、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等各个方面去观察、体验,还要从不同阶段、时期、环境去观察,这样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的观察才能对人物有全面的体验了解,否则,单就一两个方面去进行观察,只能是表面的、肤浅的。

观察事件,那就要观察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要观察事件的各个阶段,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对“面”的全方位观察,才有对整体的认识、了解。

观察景物,既要从景物的形、声、色、味及结构等各个方面去观察,也要从不同方位、角度(如平视、正视、俯视、仰视、近视、
远视等)、顺序去观察,这样才能全面了解景物。

全面地、多角度地观察事物是认识、了解事物的基础。

观察事物要细致、深入。

所谓“细致、深入”,就是要在观察事物时,把事物的与“众”不同的本质特征抓住,作深层的本质的观察体验。

观察“人”,就是要把握住人物内在的本质特征,即与别人不同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

观察“事”,则要在把握住事件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的基础上把握住整体的特征。

观察“物”,就要抓住其各个构成部分的特点和总体的本质特征。

细致、深入的观察,不是繁琐、不分主次的观察,而是要发现、把握与“众”不同的差异,抓住了与别的事物的不同点,就抓住了事物的特征。

观察要看本质,不能只看表象。

观察事物要思考、研究。

全面、多角度的观察是为了全面了解事物,细致、深入的观察是为了把握事物的本质特性和深刻含义,而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就要反复思考,分析现象,进行比较,研究原因,综合归纳。

生活中,我们无时不在进行分析、比较、研究,购物要选择,穿衣要选择,饮食要选择,娱乐也要选择……选择就要分析、比较,其目的就是为了挑出一个与众不同的东西,适合自己的喜好。

如果“拾到篮里就是菜”,就会无特性可言,哪谈得上适合自己的心意!我们观察生活,也是这样,一般地看看、听听、记记,只能发现事物的表象,只有开动脑筋,经过分析、研究、综合、归纳,才能透过生活的表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特性,发掘出生活现象的深刻含义。

“比较”是最易区别事物间差异的一种手段,我们在观察生活时,要充分运用“比较”手段。

运用“比较”要开动脑筋,展开联想,这样才能抓住事物的特性。

“比较”有“此”与“彼”的横比,有不同阶段、时期的纵比,或两者结合的纵横比,有同类事物的正比,有对立事物的反比等。

从不同角度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分析归纳,把握事物的特性和含义,是探究事物真谛的一种常用手段。

上面所说的都是直接观察。

在实践当中,由于受时间、空间、生活条件等各种限制,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了解不可能全靠直接观察、亲身体验去获得,即使已成名的作家,写文章凭直接观察所获得的素材也是不够用的,还要借助调查研究、读书等间接观察来获得,更何况是学生。

所以直接观察要跟间接观察相结合。

间接观察就是要广泛地阅读各种书报杂志,充分搜集别人观察所得的材料而创造性地自如运用。

作家叶永烈创作的科学小品、人物传记不少都是间接观察所得的材料,不借助别人观察的材料是无法写成这许多作品的。

对学生来说,广泛地阅读各种书报杂志,对学习写作更有现实意义。

生活在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的年代里,面对热火朝天的建设,单就报刊杂志所刊登的新闻、消息、报道等,已经够学生了解社会巨变的纷繁的生活景象了。

所以,在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