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合集下载

方案-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方案-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基本场所。

哪里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哪里就有市场。

商品交换离不开市场,市场的发育状况是反映商品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本章拟就秦汉时期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即农村市场、城区市场、边境市场、域外市场等各自的发育状况,分别做些探究。

\xa0\xa0\xa0一、农村市场的发展及其粗创型个性\xa0\xa0\xa0秦汉时期的农村市场,由于文献记载简缺,长期以来学术界没有引起重视,也很少有过系统、专门的论述。

这里仅就平日读史所见,提出一些问题,以备日后人们深入研究。

\xa0\xa0\xa0(一)农村市场的类型和数量\xa0\xa0\xa0\xa0\xa0这里说的农村市场,是指县以下的乡村、里聚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交易场所。

如同后世的“草市”、“墟市”之谓,它与城区市场、边境市场有别。

\xa0考诸史册,中国农村市场出现较早。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解诂》曰:“井田之义,一曰无泄地气,二曰无费一家,三曰同风俗,四曰合巧拙,五曰通财货,因井田以为市,古俗语曰市井”[1]。

《管子·乘马篇》云:“方六里命之曰暴,五暴命之曰部,五部命之曰聚,聚者有市,无市则民乏。

”又《战国策·齐策五》说:“通都小县,置社有市之邑,莫不止事而奉王”。

这些记载,如果说何休《解诂》有望文生义之嫌而不足为据的话,那么,成书于战国时代的《管子》和《战国策》当反映了历史轨迹,有助于证明农村市场存在的大致情况。

《管子》说的“聚者有市”和《战国策》说的“有市之邑”,意思类同,都说明当时在乡间或村落这一级基层单位的管辖范围内必须设市,“无市则民乏”。

因此,我们断定中国农村市场最迟开始于战国时期,似无可疑。

\xa0迄至汉代,随着交换领域扩大,除城区市场有突破性的进展之外,农村市场也在战国、秦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兴起和发展。

这里让我们首先回顾如下史实:\xa0 \xa0\xa0今闾巷悬伯,阡陌屠沽,无故烹杀,相聚野外;负粟而往,挈肉而归。

秦汉商业的繁荣与贸易

秦汉商业的繁荣与贸易

秦汉商业的繁荣与贸易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秦汉时期是商业繁荣的重要时期。

从秦朝的统一到汉朝的延续,商业迅速发展,贸易活跃,市场繁荣。

在这个时期中,商业成为了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汉商业的繁荣,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秦朝的统一,标志着中国的封建制度的完成,同时也标志着商业的迅速发展。

在秦朝的时期,商业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中央集权政治的国家而言,市场经济的成就可以为国家提供物质上的保障,同时也为商品经济的推进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可以说,在秦朝的时期,商业市场的基础和框架已经初步形成。

在秦代的遗产中,秦朝的铜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种较为普遍流通的货币,这对于市场的规范以及商品的便捷交易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秦朝的法律和制度也对商业的繁荣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

秦朝的科举制度、地籍原则、市场监管等制度都为商业经营打下了基础。

而在汉朝的时期,商业的发展更加迅速。

汉朝的时期,商业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根深蒂固的组成部分,商品经济、货币经济日益繁荣,市场也出现了大量的商业中心。

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纸币,这对于商业文明的推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汉朝商业的繁荣,不仅给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带来了巨大影响和启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

汉时期的和帝王莽的改革,“古物店”之设立,对于商品的流通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汉朝时期还出现了精铁铸造技术,不仅开辟了冶铁业的新篇章,更是对于制造业和商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经济方面,商业不仅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使中国文化在经济上出现了初步的统一,而且因为汉代经济的繁荣,导致货币的过度发行,铸就了大唐时期的繁荣。

可以说,秦汉时期的商业发展,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秦汉时期的商业繁荣和贸易活跃,不仅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更对历史进程的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中国今年的发展,我们对这一时期的商业活力、贸易模式以及市场形态有了整体性的认识,更应当挖掘和重塑秦汉时期的商业文化,以此推进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

论秦汉商品市场发育水平的几个问题

论秦汉商品市场发育水平的几个问题

内容提要:有关秦汉商品市场的发育水平问题,本文有针对性地通过史实的陈列和考察,认为当时从京城到地方,已经陆续涌现出了众多不同层级、不同规模的市场,但非商品流通已很畅达;随着大中城市的兴起,各地市场以此为依托。

相互之间的联系增多,但尚未形成全国性统一市场;市场管理的政策、法规,在先秦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但由于社会环境差,垄断多于竞争,未能使市场机制充满活力。

关键词:秦汉时期市场发育商品流通市场联系市场管理法规市场是商品交换场所和交换关系的体现,也是商品经济的核心内容之一。

多年来,学界对此一直比较重视。

但秦汉时期的商品市场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其发育水平如何?论者在对它的总体评估上,往往存在或低、或高的倾向,不尽一致。

①这里,拟通过陈列史实,就几个基本问题做一简略探讨。

一、多层级市场陆续出现,但非"商品流通已很畅达" 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城市市场和地方市场。

城市市场多见于各国的国都。

如齐国的临淄有"大市"、"中市"、"右市"。

燕国的易都有"左市"等。

②地方市场如《战国策.齐策》云: "通都小县,置社有市之邑,莫不止事而奉王。

"又《管子.乘马篇》曰:"聚有市,无市则民乏。

"是知,在小县或乡邑最迟于战国年间已有市的设置。

秦汉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提高,商品经济发展,交换领域扩大,商品市场在战国的基础上得到了延续和发展。

当时从京畿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已出现了不同层级、不同规模的市场。

可见如下史实。

京畿所在地,既是政治中心,也是经济中心,其中设有"市"。

如秦都咸阳,有"咸市"。

③西京长安,设有"九市",即:柳市、东市、西市、直市、交门市、李里市、交道亭市等④。

——————————————————————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论中国古代市场方面的专著、论文已有不少,可谓成果丰硕。

秦汉时期的商业发展与市场经济

秦汉时期的商业发展与市场经济

秦汉时期的商业发展与市场经济在中国历史上,秦汉时期被认为是商业发展与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

在那个时期,商业活动蓬勃发展,市场经济开始形成,并且对社会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商业活动蓬勃发展秦汉时期是农业社会向商业社会过渡的时期,商业活动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蓬勃发展。

一方面,由于秦始皇实行统一的货币制度,方便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换。

此外,统一度量衡也使得商品的交换更加方便和公正。

这些制度和标准化的做法为商业活动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秦汉时期农业经济的稳定和军事力量的强大也为商业活动提供了安全和保障。

在这个时期,国家安定和边境的平定使得货物的流通更加顺畅,商人的风险和损失减少,进而促进了商业活动的繁荣。

二、市场经济开始形成秦汉时期商业活动的繁荣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形成。

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交换和价格的形成来决定商品和劳务分配的一种经济形态。

在秦汉时期,随着商业活动的发展,市场也开始出现。

人们可以通过市场购买各种商品和劳务,市场价格也开始被供需关系所决定。

市场经济的形成使得商品的流通更加灵活,提高了生产效益,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三、商业与经济的影响秦汉时期的商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形成对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商业活动的繁荣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和提升。

在这个时期,不仅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发展,同时商人也开始从事工商业的活动,为手工业的提升提供了新的契机。

其次,商业活动的繁荣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在秦汉时期,城市开始形成并发展壮大。

这些城市成为商业中心,吸引了许多商人和手工业者前往,在城市中进行交流与交易,推动了城市的繁荣与进步。

另外,商业活动的繁荣也为政府的财政收入带来了增长。

在秦汉时期,国家对商业活动征收税收,从中获取财政收入。

这种税收制度不仅帮助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为国家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实力。

总结起来,秦汉时期的商业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形成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商业活动的繁荣使得市场经济开始形成,对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国秦汉时期的物价和货币经济的基本结构

战国秦汉时期的物价和货币经济的基本结构

战国秦汉时期的物价和货币经济的基本结构前言在前近代(尤其是战国明清时期)的中国,除了铜钱以外还有多种财物,包括黄金及布帛等,在不同场合被用作经济性流通手段。

对于以何种财物作为流通手段这一问题,有的历史阶段也出现不依赖于材料本身的价值,或国家权力,或民间传统,而达成宽松的社会协议的情况。

由于这种对货币的认识,理解与以往主要关注钱的动向的研究视角有很大不同,具有崭新的开创性的意义,所以目前已得到了很多以战国~明清时期作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史学家的支持。

其中对于战国秦汉时期的货币经济情况,佐原康夫试图从经济人类学多元货币论的角度重新对其进行更为全面的探讨。

其结论是,虽然史料中几乎所有的战国秦汉时期商品的价值均以钱的枚数来标记,但事实上布帛及黄金等经济性流通手段并未被废止而是始终在发挥着作用,而钱作为国家性结算手段的色彩则相当浓厚,其作为经济性流通手段并未被民间所接受。

笔者虽然对货币的定义有别于经济人类学的多元货币论者而认为不应该忽视钱作为经济性流通手段所发挥的功用,但承认从多元货币论来试图重新对战国秦汉时期的货币经济史进行更为全面地探讨的意义。

而且,笔者在此基础上认为在战国秦汉时期以钱、黄金、布帛为主要货币(经济性流通手段)的货币经济在程度上广度上都有很大的发展。

那么上述诸种货币之间具体存在什么样的价值关系呢? 对此目前多数研究者推断认为整个秦汉时期黄金和钱都存在着一个固定比价,即: 黄金1斤=1万钱。

另外对于钱和布帛,也有人认为在战国秦时存在1布=11钱这一固定比价。

虽然有的研究者很早就对此提出了质疑,但由于这些质疑并没有立足于当时的社会及其制度背景来整合全部的相关史料(包括黄金1斤=1万钱这说法的论据),因此其批判并没有足够的力度。

其结果是,也是笔者必须指出的目前的学界,认为在战国秦汉时期钱、黄金、布帛之间的比价固定的观点最有影响力。

假如这一定论没有大的谬误,那么无论钱实际重量减轻到何等程度,只要其与黄金及布等的兑换得到保证其价值便应该能得以维持。

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学程考试历史(理)试卷(Word版含答案)

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学程考试历史(理)试卷(Word版含答案)

长春市十一高中2021-2022学年度高一上学期第二学程考试历史试题(理)第Ⅰ卷(共 80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A.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B.呈现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态势C. 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D. 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2.元谋人和北京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

若想获得研究他们的第一手资料,主要通过()A.神话传说B.史书记载 C. 学者推断 D. 考古发掘3.受到自然条件的极大限制,早期人类制造石器一般都是就地取材,从附近的河滩上或者从熟悉的岩石区拣拾石块,打制成合适的工具。

这个时期应当是()A. 旧石器时代B. 新石器时代C.仰韶文化时期D. 氏族公社时期4.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可考的王朝是()A.周朝B.商朝C.夏朝D.秦朝5.陕西出土的一件青铜器上铸有“武王伐纣”的铭文。

由此可以判断,它最有可能铸造于下列哪一时期()A.黄帝时期B.夏朝C.商朝D. 西周6.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场()A.政治运动B.启蒙运动 C. 改革运动 D.思想解放运动7.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主要符合哪些阶级或阶层的要求()①新兴地主阶级②自耕农阶级③奴隶主阶级④商人阶层A.①②B.③④ C.①③ D.①④8.从夏朝开创“家天下”制度后,直到清王朝的覆灭,君位继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继,兄死弟及”。

这种继承方式始终遵循的原则是()A. 以年龄为准则B.以血缘为纽带C.以等级为核心D.以德才为标准9.秦统一之前,中国地域内有许多分封的诸侯国,各国有自己的国君或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有限。

秦汉时期的经济繁荣与商业发展

秦汉时期的经济繁荣与商业发展

秦汉时期的经济繁荣与商业发展一、秦汉时期的经济繁荣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繁荣的重要时期之一。

秦朝的统一使得国内各地的交通畅通,土地兼并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集约化。

这些因素为汉朝的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农业生产的发展秦汉时期农业生产得以迅速发展。

秦朝的土地兼并政策导致大量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土地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种植成为了主要趋势。

同时,农业生产工具如犁耕法的推广也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2. 商业和手工业的兴盛秦汉时期商业和手工业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由于交通的便利,商业活动得到了极大的促进。

大型的商业市场和交易场所如长安、洛阳成为了中央贸易重镇。

同时,手工业也迅速发展,制陶、制纸、铁器制造等行业都迅速兴起,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3. 贸易的繁荣秦汉时期的贸易繁荣程度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国内贸易得到了迅猛发展,而丝绸之路的开通更加促进了中国与西方的贸易往来。

丰富多样的商品如丝绸、陶瓷、珠宝、香料等通过贸易网络流通于各地,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商业发展的推动力秦汉时期商业发展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于政治和经济因素。

以下是几个重要原因:1. 中央集权政府的支持秦汉时期,中央集权的政府扮演了重要角色。

中央政府推行的统一法律和货币制度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同时,政府鼓励商人和手工业者创新,提供便利的交易环境和政策支持。

2. 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技术的进步为商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农业生产的提高释放了人力和财力,在农闲季节,农民也能从事制作、销售和贸易等商业活动。

农产品的丰富也促进了城市的人口增长,进一步推动商业的繁荣。

3. 资本的积累秦汉时期,土地兼并和农业集约化带来了大量的财富积累。

丰富的农产物和手工业产品促进了商业交易,更多的商人和手工业者积累了资本。

这些资本进一步投资于商业,推动商业的发展。

三、秦汉商业的特点秦汉时期的商业活动呈现了一些独特的特点。

1. 租佃制和商业贷款的兴起租佃制度和商业贷款在秦汉时期得到广泛应用。

秦汉经济

秦汉经济
运用水排。
一、经济与生产
1、农业与手工业的进步
汉代的水排由同一时期的水碓和翻车结构推测,也是一种轮轴
拉杆传动装置、我国古代水排构造的详细技术最早见于元代的 《王祯农书》,依水轮放置方式的差别,分为立轮式和卧轮式 两种。都是通过轮轴、拉杆及绳索把圆周运动变成直线往复运 动的,以此达到起闭风扇和鼓风的目的。因为水轮转动一次, 风扇可以起闭多次,所以鼓风效能大大提高。
一、经济与生产
1、农业与手工业的进步
一、经济与生产
1、农业与手工业的进步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新式铁农具,重要的有全 pō泼)镰等。曲柄锄是中耕农
草用的大镰刀,长约三十五厘米,接以长木柄, 可直立砍草,生产效率很高。
一、经济与生产
1、农业与手工业的进步
一、经济与生产
1、农业与手工业的进步
一、经济与生产
冶铁
民用铁器进一步普遍。由于冶铁技术的进步,东汉 时,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已普遍使用铁器,如铁钉、 铁锅、铁刀、铁剪等。据分析,铁钉最早似使用于 制棺,后来渐渐使用到建筑、造船等许多方面。东 汉时冶铁业的两个主要标志:低温炼钢法的发明和 水排
一、经济与生产
2、商业与城市
一、经济与生产
2、商业与城市
1、农业与手工业的进步
《四民月令》是一部农家月令
交待某月某时应该做某某事情,很少介绍 具体的操作方法,更没有阐述有关原则和 原理。
一、经济与生产
1、农业与手工业的进步
一、经济与生产
1、农业与手工业的进步
一、经济与生产
1、农业与手工业的进步
一、经济与生产
1、农业与手工业的进步
发明织花机。西汉织工已经在研究织花机,到西汉末年还没 有完成,东汉明帝时则确实已制成织花机,这是纺织业的一 大进步。西汉时,四川产麻布很多,张骞出使西域曾在大夏 (今阿富汗北部)见到蜀布。当时四川的丝织业还不见记载, 到东汉后期蜀锦已驰名全国。中原地区襄邑(今河南睢县) 和齐(今山东临淄)的纺织业更以发达著称。

秦汉两朝的商业与经济体系

秦汉两朝的商业与经济体系

秦汉两朝的商业与经济体系秦汉两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两个朝代,其商业与经济体系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秦汉两朝的商业与经济体系,包括商业发展、货币制度、商业交流等方面。

首先,秦汉两朝的商业发展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在秦朝,丞相李斯主导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李斯实施的法家政策打破了封建地主的经济垄断,增加了商业活动的自由度。

此外,秦朝还开展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修建并联通了各个州郡的大运河,使得商品的运输更加顺畅。

这些政策和建设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在汉朝,商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汉武帝时期,推行的铁制钱币制度极大地促进了商业交流。

铁钱的大量铸造使得货币的流通更加便利,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此外,汉朝还建立了专门的商业组织和市场,如长安的城市商会和东汉末年兴起的益州商会等,为商业交流提供了平台。

可以说,汉朝的商业发展更加成熟和完善。

其次,秦汉两朝的货币制度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在秦朝,实行的是布币和璧币并行的制度。

布币是以布为主要材料制成的货币,而璧币则是以玉石为主要材料制成的货币。

这种制度保证了货币的流通性和稳定性,同时也促进了纺织业和玉石业的发展。

而在汉朝,推行的是铁造货币制度。

这种制度的优点是成本低廉、制造简便,可以大规模铸造,从而促进商品的交流和流通。

此外,商业交流也是秦汉两朝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秦朝实行的郡县制和汉朝推行的州郡制,行政区划逐渐趋于完善,促进了各地商业的交流和合作。

秦汉时期还出现了很多重要的商业中心和交通枢纽,如长安、洛阳等城市,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等商业交流通道。

这些商业中心和交通枢纽成为了商品流通和商业交流的重要场所,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综上所述,秦汉两朝的商业与经济体系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从商业发展、货币制度到商业交流,这些方面的发展都为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秦汉两朝的商业与经济体系中学到很多东西,如政府对商业活动的支持、货币制度的创新以及经济交流的机制等,这些无疑对于我们理解和应对当今的商业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读黄今言先生的《秦汉商品经济研究》

读黄今言先生的《秦汉商品经济研究》

种类很 多, 商贾 济济等, 市场体制基本确立 。还有就是货币流通量
较 大 。黄 金 和 铜 钱 的 货 币职 能表 现 突 出。 它 既 是价 值 尺度 , 换媒 交
秦汉 u期 的商品经济 , 1 f 全书 3 万余 。可 谓填补 了历史上 断代商 3 品经济研究这~领域的空白 , 有重要 的理论 和 会价值。对当前 具 的市场经济建 没也有重要的借鉴作朋。 拜读 《 研究 》 , 后 深受启发 , 我觉得 该书有 以 几个显著特点。 1结构稳健 , . 自成体 系 作 者从多角度 、 多层次x 秦汉 的商品 寸 经济进行 了全方位的探 讨。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为绪论 , 第二章 论述 当时 商品生 的发展及其主要特征 和局限。第三章 阐述 商品 交换与商、 形态 的发展 ,第四章探讨 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 )
读 黄 今 言 先 生 的 《 汉 商 品经 济 研 究 》 秦
口 王 亮
f 西师 范大 学历 史 文化 与旅 游 学院 江西 ・ 昌 3 02) 江 南 307
摘 要 黄今 言先 生的《 秦汉商品经济研 究》 是一部颇有创 获的著作 。 全书结构稳健 , 自成体 系, 多角度、 多层次对秦汉时期 商品经济进行 了全方位的探讨 。 务真求实、 考证严密, 长期严谨的学术态度 , 使作者不囿陈说 , 出了许 多富有新意的创见。 提 可谓 填补 了历史上断代 商品经济研 究这一领域的空白,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社会价值 。对 当前的市场经济建设也有重要 的借鉴作 用。
关键词 秦 汉 商品 经 济 自成 体 系 考 证 严 密
文 章 编 号 :6 2 7 9 ( 0 8)0 2 8 0 17 — 8 4 20 1— 1 —2 中 图分 类 号 : 0 F1 文献 标 识 码 : A

秦汉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

秦汉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

秦汉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都有着许多的创新和发展。

特别是在经济上,这个时期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最发达和活跃的时期之一。

一、秦汉时期的农业经济秦汉时期的农业经济是这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基础。

在这个时期,农业生产的技术不断地得到改进和提高,种植技术的改进和施肥技术的推广都大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同时,在这个时期,农民不断地开垦新的土地,使得农业的耕种面积大大地扩张。

在这个时期,农民可以获得土地的产权和相应的收成,这样使得他们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农业生产中来。

同时,由于土地的扩张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农业生产的产量也得到了保障,这样有助于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秦汉时期的商业经济秦汉时期的商业经济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银钱的流通率不断地增加,人们通过银钱来实现货物的交换。

同时,在这个时期,商业活动也不断地得到了发展,商人们通过开设店铺和找到销路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在这个时期,商业经济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通过货币政策和贸易政策等方式来推动商业经济的发展。

同时,政府还通过发掘矿藏和开辟道路等方式来促进商业经济的发展。

三、秦汉时期的手工业经济秦汉时期的手工业经济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时期,手工业的生产技术不断地得到改进和提高,有些手工业的产品还达到了很高的技术水平。

同时,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政策来支持和促进手工业的发展,政府通过发行货币和提供原材料等方式来支持手工业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手工业的产品也得到了广泛的市场,一些手工业品甚至被出口到一些国家。

同时,手工业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四、秦汉时期的社会变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秦汉时期的社会也发生了一些变迁。

在这个时期,社会阶层开始出现较大的分化,贵族阶层和平民阶层之间的地位差异逐渐扩大。

同时,商人和手工业者也逐渐地成为社会上的新阶层,他们的地位也随之上升。

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指秦统一中国至东汉王朝的结束这一阶段,包括秦、西汉、东汉三个王朝。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首次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统一,秦王嬴政改号称皇帝,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秦朝。

秦始皇废分封,立郡县,开始实行全面的统一。

然而由于缺乏历史经验,秦朝二世而亡。

在经过短暂的分裂之后,汉朝继之而起,并基本延续秦的制度,史称“汉承秦制”。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时期。

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向前发展并达到空前繁荣的时期。

秦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等均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一、农业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活动十分频繁,商品经济极为发达,但到秦汉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势头被扼杀了,重农抑商政策逐步确立了起来。

由于重农政策的实行,农业得到大大发展,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逐渐形成,主要体现在:1。

生产工具:铁制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普遍化,如秦朝已出现全铁的犁铧,西汉时出现了三角形犁,发明了犁壁,便于翻土碎土,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西汉还发明了新型的播种工具耧车,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

东汉时,牛耕遍及全国,中原地区还出现了马耕,牛耕方式也由汉武帝时的“二牛三人”挽犁法发展为东汉时的“一牛一人”犁地法,大大提高了效率;此外,在灌溉方面发明了翻车、渴乌,使灌溉能力得以大大提高。

石田塘2。

水利建设:秦汉时期非常重视水利事业,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如秦修建了灵渠和郑国渠拦河坝等;汉代大规模治理黄河:汉武帝亲临治河工地;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修河。

此外汉朝还修建灌溉、航运工程26处。

3。

农业耕作技术:“代田法”的发明与推广,是汉代耕作技术的一次突破。

它在用地养地、合理施肥、抗旱、保墒、防倒伏、光能利用、改善田间小气候诸方面多建树,是后世进行耕作制度改革的先驱和祖师。

在代田法耕作下,产量“超出常田一解以上,善者倍之”。

秦汉的产业结构与经济类型.

秦汉的产业结构与经济类型.

秦汉的产业结构与经济类型作者:林甘泉时间:2007-11-25 13:56:00一、产业结构:“本业”与“末业”不同历史时代的产业结构,反映了该时代社会分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从战国到秦汉,人们通常把农业和与农业相结合的家庭手工业称为“本业”,而把工商业和服务性行业称为“末业”。

商鞅变法下令:“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③所谓“末利”,即指工商业和服务性行业。

秦始皇琅邪台刻石:“皇帝之功,勤劳本事。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④。

汉文帝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①《三国志》卷31《蜀志·先主传》注引《江表传》。

②《三国志》卷47《吴志·吴主权传》。

③《史记》卷68《商君列传》。

④《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

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

①“本业”和“末业”的划分,表明了当时人们对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的重要性已有足够的认识。

农业之所以成为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不仅因为农业生产所提供的生活资料“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的条件”,而且农业领域的剩余劳动是“一切剩余劳动的基础”。

②《淮南子·主术训》说:“人之情不能无衣食,衣食之道,必始於耕织。

”又说:“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

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殖”。

农业生产不但是人民的衣食之本,也是封建国家的财富之本。

秦汉农业在战国农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又有进一步的发展。

铁农具的使用已从先前的七国疆域推广到今天东北、西北和南方的边远地区。

铁农具的形制,也有很大改进。

牛耕在战国时期尚不普遍,到了汉代,与铁犁的使用相配合,在许多地区也已得到推广。

应劭《风俗通义》说:“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

”③汉武帝时期,“用事者争言水利”④,水利灌溉事业有很大发展。

其后各地除继续挖掘灌渠之外,还兴修了许多陂池塘堰,水利发挥了巨大的效益。

秦汉时期的经济发展与贸易繁荣

秦汉时期的经济发展与贸易繁荣

秦汉时期的经济发展与贸易繁荣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不仅是政治上的统一和治安的改善,也是经济发展和贸易繁荣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中国古代的繁荣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农业经济的发展秦汉时期,由于农田水利的发展和耕地面积的扩大,农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力推行土地整顿,将封建地主的土地进行重新分配,使农民的土地得到有效利用。

同时,他还推行了括地法,将荒废的土地征用并重新分配给农民,进一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在农田水利方面,秦始皇下令修建万里长城,修筑了许多灌溉水渠,使得农田得到了有效的灌溉,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同时,秦朝还实行均田制,通过将耕地分成大小基本相同的田块,使得每个农民都有足够的土地养活自己,这也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在肥沃的土地和优越的气候条件下,秦汉时期的农业产量大幅增长,粮食、蔬菜、棉花、丝绸等农产品不仅能够满足国内需求,还可以出口到其他国家。

这使得中国的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为贸易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手工业的兴盛秦汉时期,手工业也经历了空前繁荣的时期。

在政权统一和社会治安改善的情况下,各地手工业逐渐兴盛起来。

制陶、制瓷、制铁、制造丝绸等手工业的发展使得中国的产品远销海外,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

丝绸是当时中国的一项重要手工业,秦汉时期的丝绸制造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成品的丝绸被视为奢侈品,受到世界各地的追捧。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进入了西亚、欧洲等地,与当地的商品进行交换。

这使得中国的丝绸成为了整个古代贸易网络中的一部分,也为中国带来了巨额财富。

除了丝绸之外,中国的铁器制造业也非常发达。

在秦汉时期,中国的铁器质量优良,制造工艺精湛,深受国内外市场的青睐。

铁制品的贸易带动了钢铁、煤炭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繁荣。

三、对外贸易的繁荣秦汉时期,中国和国外之间的贸易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政府的扶持下,商业活动蓬勃发展,许多商业城市如长安、洛阳、成都等繁荣起来。

假期作业5

假期作业5

平阴一中2012届历史假期作业51.《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这句话指的是()A.明朝的内阁就是丞相B.明朝宰相虽有其名却无其实C.明朝内阁承担了宰相的职能D.明朝的宰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2.“紫禁城内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国占据。

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等处……各宫中累代珍异皆为日人捆载以去。

”这是指哪一次侵华战争()A.第二次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3.“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

砍到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

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

”这一义和团揭帖主张的是()A.反清灭洋B.扶清灭洋C.以清灭洋D.反清扶洋4.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国民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

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间。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是()①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②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③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③5.苏轼在《石炭并引》中说:“彭城(按:在今山西境内)旧无石炭,元丰元年(1078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以北,以冶铁作兵……”,你认为上述关于北宋用煤冶铁的记载A.可信,最有力的依据是当地发现了北宋的相关遗址B.可信,最有力的依据是有北宋有相关的文献记载C.不可信,最有力的依据是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D.不可信,最有力的依据是彭城附迈没有煤炭资源6.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林居漫录》)导致这种社会巨变主要原因是A. 民主思想影响B.封建制度的衰落C. 受西方文明的影响D. 商品经济的发展7.中国历史上某时期,上海的街头巷尾各个商家自动把挂在道路两旁的市招布幌中的“满”字改成了“新”字,如“满汉首饰”、“满汉全席”、“满汉茶食”等改成了“新汉首饰”、“新汉全席”、“新汉茶食”,这主要是由于()A.国民革命的影响B.辛亥革命的影响C.新文化运动的影响D.新中国成立的影响8.有学者指出:“民国初年的西方民主实验,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特定情境下罕有之个案,为后人留下了非常值得研究之遗产。

甘肃省岷县二中2022_2022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02208210111

甘肃省岷县二中2022_2022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02208210111

岷县二中2022—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本试题卷共6页,17题。

全卷总分值100分。

考试用时60分钟。

第一卷本卷共15小题,每题4分,共6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

这表达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重农〞的思想 B.“靠天吃饭〞的观念C.“不误农时〞的思想 D.“精耕细作〞的特点2.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开展迅速。

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效劳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

说明这一时期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民营手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C.官府控制民窑生产 D.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经济开展3.宋史专家邓广铭认为:“宋代物质文明所到达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

〞以下史实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是A. “草市〞开始出现B. “市〞突破了时空的限制C. 工商业市镇在全国大量出现D. 形成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4.有一族谱记载:明清时期外出经商者日众,不少人依旧“壮那么服贾,老那么归田〞。

这说明A.社会风气日益恶化 B.经世致用思想受重视C.商品经济繁荣开展 D.重本抑末观念占主导5.有人就新航路的开辟问题画了图1四幅漫画,对图1漫画的理解不正确的选项是图1A.图④反映了意大利失去有利位置,逐渐衰落B.图③反映了英国利用其有利的地理位置开展海外掠夺和贸易C.图②反映了西、葡两国掠夺大量财富,加速了本国的资本原始积累D.图①反映了奥斯曼帝国控制传统商路,促使欧洲人寻找新航路6.马克思说:“新发现土地的殖民地化,助长了各地之间的商业战争,因而使这种斗争变得更加残酷了。

〞导致17—18世纪英荷、英法之间进行一系列商业战争的主要原因是A.殖民利益发生冲突 B.扩张的方向相同C.争夺商品倾销市场 D.宗教信仰的冲突7.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开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珍妮纺纱机推开工业开展 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 D.英国棉纺品大量涌入中国8.图2中a处对应的时期,表达完全正确的选项是A.这一时期蒸汽作为新能源被广泛利用图2B.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C.互联网的应用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D.石油的利用促进了内燃机、交通运输和化学工业的开展图2 9. 表1表1为晚清政府进出口贸易相关数据,对该表分析正确的选项是A .中国的民族工业开展陷入停滞B .?南京条约?是进口激增的最主要原因C .晚清政府面临贸易逆差困境D .一战爆发促进了中国出口大幅度的增长10.图3可以反映民族资本主义开展历程,其X 处可以用以下哪句诗比喻最为恰当A .千呼万唤始出来B .小荷才露尖尖角C .忽如一夜春风来D .无可奈何花落去图311.图4中五条曲线反映了1840——1956年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的开展变化情况,对此图 理解不正确的选项是图4A .曲线②反映的经济形态均具有资本主义性质B .曲线①反映的经济形态在我国近代长期占据主导地位C .曲线④反映的经济形态最能代表我国近代经济开展的主流D .曲线⑤反映的经济形态压制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开展12.“—五〞期间,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国家重点工程有56个安排在东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
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基本场所。

哪里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哪里就有市场。

商品交换离不开市场,市场的发育状况是反映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本章拟就秦汉时期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即农村市场、城区市场、边境市场、域外市场等各自的发育状况,分别做些探究。

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基本场所。

哪里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哪里就有市场。

商品交换离不开市场,市场的发育状况是反映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本章拟就秦汉时期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即农村市场、城区市场、边境市场、域外市场等各自的发育状况,分别做些探究。

一、农村市场的发展及其粗创型个性
(一)农村市场的类型和数量
这里说的农村市场,是指县以下的乡村、里聚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交易场所。

如同后世的“草市”、“墟市”之谓,它与城区市场、边境市场有别。

考诸史册,中国农村市场出现较早。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解诂》曰:“井田之义,一曰无泄地气,二曰无费一家,三曰同风俗,四曰合巧拙,五曰通财货,因井田以为市,古俗语曰市井”[1]。

《管子·乘马篇》云:“方六里命之曰暴,五暴命之曰部,五部命之曰聚,聚者有市,无市则民乏。

”又《战国策·齐策五》说:“通都小县,置社有市之邑,莫不止事而奉王”。

这些记载,如果说何休《解诂》有望文生义之嫌而不足为据的话,那么,成书于战国时代的《管子》和《战国策》当反映了历史轨迹,有助于证明农村市场存在的大致情况。

《管子》说的“聚者有市”和《战国策》说的“有市之邑”,意思类同,都说明当时在乡间或村落这一级基层单位的管辖范围内必须设市,“无市则民乏”。

因此,我们断定中国农村市场最迟开始于战国时期,似无可疑。

迄至汉代,随着交换领域扩大,除城区市场有突破性的进展之外,农村市场也在战国、秦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兴起和发展。

这里让我们首先回顾如下史实:
今闾巷悬伯,阡陌屠沽,无故烹杀,相聚野外;负粟而往,挈肉而归。

[2]
(禹迁下邳相后,重修蒲阳陂,)遂成熟田数百顷,……邻郡贫者归之千余户,室庐相属,其下成市。

[3]
楷字公超……家贫无以为业,常乘驴车至县卖药,足给食者,辄还乡里。

司隶举茂才,除长陵令,不至官,隐居弘农山中,学者随之,所居成市。

后华阴山南遂有公超市。

[4]
这些记载,反映了汉代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农村市场自发涌现和兴起的情况。

除此之外,记录两汉农村市场业已存在的材料也为多见。

当时的农村市场有乡市、里市(聚市)和亭市等多种类型。

乡市:乡是县以下的一级行政单位。

汉代乡的名称有两类:一类为专名,如博望乡、安乐乡、雍乡、龙乡、遗乡等;一类是以方位为名,或以东、南、西、北乡称者,或以左、右乡称者,情况不一。

乡中设市,这在考古资料中多见。

在长沙马王堆和江陵凤凰山出土的漆器铭文中,
有“南乡之市”、“中乡之市”等戮记。

在传世的陶文中也有“南乡之市”的记录。

又《居延汉简》第139·13简云:“五月甲戍,居延都尉德库丞登兼行丞事,下库城仓用者书到令、长、丞侯尉,明白大扁书乡市、里门、亭显见处。

”这简文中的“乡市”,同样是指乡之集市或市场。

里市:里是乡村社会的基本组织单位,统属于乡。

里也各有名号。

如《居延汉简甲乙篇》在列举戍卒的籍贯和住地时记有利里(8·7)、平陵里(10·37)、盛昌里(11·2)、成汉里(13·7)、市阳里(14·13)、南安里(19·39)、业阳里(19·40)、本固里(19·41)等等,全国各地里的名称繁多。

当时里中有市,叫“里市”。

如陈直先生在《关中秦汉陶录》中,收有“槐里市久”的陶壶。

据考,“久”为酒的省文,“槐”是里名。

所谓槐里市酒,即槐里集市上所卖的酒。

这是“里市”存在的一件珍贵物证。

再者,与“里”相关的还有“聚”。

《说文》曰:“聚,会也,邑落曰聚”。

张守节《正义》曰:“聚,谓村落也。

”汉代的“聚”不少。

据《汉书·地理志》所记的“聚”,有刘聚、彭泽聚、秦聚、直聚、永聚等16处以上。

《后汉书·郡国志》所记的“聚”,有唐聚、上程聚、士乡聚、褚氏聚、曲遇聚、阳人聚、桃江聚等等55处之多,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的中原地区。

“聚”多为自然村,一村一聚,往往就是一个“里”,大“聚”有时与里重合。

聚不是一级行政单位,只是自然意义上的居民单位。

但聚中往往有市。

如王褒《僮约》有“担荷往来市聚”之谓。

又长安西郊的细柳聚有市,称为“柳市”,这皆为里市存在的例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