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完整课件----泌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性主动转运(质子泵、钠泵、钙泵)
继发性主动转运
同向转运:两种物质与细胞膜上的同向转 运体结合,以相同方向通过细 胞膜。( Na+-葡萄糖、 Na+-氨基酸、 K+ -Na+- 2Cl- ) 逆向转运:两种物质与细胞膜上的逆向转 运体结合,以相反方向通过细 胞膜。( Na+ - H+ 、Na+ - K+ ) 生电性转运:转运过程中出现电位差 电中性转运:转运过程中无电位变化 重吸收途径:跨细胞转运途径和细胞旁转运途径
第三节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正常人两肾生成的超滤液180L/D,而终尿为 1.5L。
◆转运方式
重吸收: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液中 分泌:上皮细胞本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 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
被动转运:溶质顺电化学梯度通过肾小
管上皮细胞的过程
包括扩散、渗透和易化扩散,水的溶质 拖曳
主动转运:溶质逆电化学梯度通过肾小 管上皮细胞的过程。
◆肾小管与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 与分泌 ( 一 ) Na+、Cl- 和 水 的 重 吸 收 ( 图 ) (图2)
1、近端小管 重吸收约70%Na+、CI-和水;其中约2/3 经跨细胞转运途径,主要发生在近端小管前 半段;约1/3经细胞旁途径被重吸收,主要发 生在近端小管后半段。80%的HCO3-,葡萄糖、 氨基酸全部被重吸收;泌H+。 重吸收的动力:基侧膜的Na+泵
第四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高渗尿.低渗尿.等渗尿 ◆尿液的稀释(最低可至50mmol/L) 在髓袢升支粗段小管液的溶质被重吸收 而水不易被重吸收造成 ◆尿液的浓缩(最高可至1200mmol/L) 水被重吸收而溶质仍留在小管液中造成 髓质的渗透梯度的建立(冰点降低法) 结构基础:髓袢,髓袢愈长浓缩能力愈强。
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图) (表) 肾单位:皮质肾单位 近髓肾单位(髓旁肾单位) 二、球旁器:主要分布在皮质肾单位(图) 颗粒细胞:分泌肾素 系膜细胞 致密斑:感受小管液中NaCl含量的变化
三、滤过膜的构成
滤过膜是指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血液与肾小 囊中超滤液之间的隔膜。由内皮细胞、基
膜和脏层足细胞的足突构成。
◆直小血管—维持髓质高渗递度(图) 1、将溶质大部分保留 2、重吸收的水份送回体循环。
◆影响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因素 髓质高渗区及渗透梯度是动力 ADH是不可少的条件 1.影响髓袢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NaCl的 因素 2.影响尿素再循环的因素 3.髓袢的长度及近髓肾单位的数量 4.直小血管血流速度 5.ADH的分泌和作用
逆流:指两个并列的管道,其中液体流动 的方向相反。(图) 逆流系统:两管下端是连通的,而且两管 间的隔膜容许液体中的溶质或热能在两管 间交换。 (图) 逆流倍增:由于管壁通透性和管道周围环 境的作用,形成温度递度,这就是逆流倍 增现象。 (图) 髓袢、集合管的结构与逆流倍增的模 型很相似。
1、外髓部渗透梯度的形成 主要由升支粗段对NaCl的重吸收所形成 2、内髓部渗透梯度的形成 与尿素的再循环和NaCl重吸收有关 动力:髓袢升支粗段对Na+ 和CI- 的主动重吸收。 主要溶质:尿素和NaCl 皮质部渗透浓度低;内髓部渗透浓度高(图)
肾的神经支配 肾交感神经:递质是NE,调节肾血流量、
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的重吸收和肾素释放。 未发现肾有副交感神经支配。多巴胺可扩张 肾血管。
肾的血液供应 (图) 腹主动脉 肾动脉 叶间动脉 弓形动 脉 小叶间动脉 入球动脉 肾小球 毛细血管网 出球小动脉 肾周毛细 血管网 小叶间静脉 弓形静脉 叶间静脉 肾静脉
第一节 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
◆肾的功能解剖(A、B) 一、肾单位的构成 肾单位:是肾的基本功能单位,它与集 合管共同完成泌尿功能。人的两侧肾约 有170-240万个肾单位(图)。
源自文库
集合管: 在尿液浓缩过程中起着重要 作用,每一集合管接受多条远曲小管 运来的液体。许多集合管又汇入乳头 管,最后形成的尿液经肾盏、肾盂、 输尿管而进入膀胱,由膀胱排出体外。 (图)
(六)葡萄糖和氨基酸等重吸收 (图)
1、 在近端小管全部被重吸收,与Na+ 同向转运密切相 关。 aa与Gs 的重吸收机制相同. 血糖正常值:80-120mg/100ml 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正常值: 160-180mg/dl。此时部分肾小管达到吸收极限量 葡萄糖吸收极限量:全部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均已达 到极限时的血糖浓度。 正常值:男性为375mg/dl, 女性为300mg/dl。 机制:由于同向转运体数量有限 2、少量蛋白质通过吞饮作用被重吸收。 3、HPO42-、SO42-与Na+同向转运。 小结 4、分泌:青霉素、酚红,利尿药等。
近端小管前半段:大部分Na+ 与GS、AA同向转运、 与H+逆向转运主动重吸收。HCO3-被重吸收。 近端小管后半段:由于前半段Cl- 不被重吸收, 所以后半段小管液中的Cl- 浓度高,同时,顶 端膜上有Na+ -H+ 交换和Cl- -HCO3- 逆向转运体, 进入胞内的由基底侧膜上的K+-Cl- 同向转运至 细胞间隙,再吸收入血。 Na+为顺电势差扩散,Cl-为顺浓度差扩散。 (图) 水的重吸收是被动的,是靠渗透作用经跨 上皮细胞和紧密连接而进入细胞间隙后再进入 血管中的。此段是等渗重吸收。
(四)K+的重吸收和分泌
65-70%被近球小管重吸收(其机制尚不清楚, 但应为主动过程) ,25-30%在髓袢重吸收。尿中的K+ 主要是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的,并受许多因素的 影响。 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 主细胞:基底侧膜的钠泵活动,促使顶端膜上Na+ 内 流K+外流(Na+-K+交换)。(图)泌K+量受细胞外钾 浓度、醛固酮分泌量及小管液流量的影响。 闰细胞:顶端膜的H+ 泵(图) ,主动泌H+ 时重吸收 K+ ,即H+-K+ATP酶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尿的生成包括三个基本过程: 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滤过:循环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 血浆中的水分和小分子溶质滤入肾小囊腔而形 成滤过液(原尿)的过程。
血浆与原尿比较(图)
肾小球滤过率(GFR):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 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体表面积为1.73m2的个体,其肾小球滤过率 为125ml/min。 滤过分数(FF):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 比例。 肾小球滤过率大小决定于滤过系数和有效滤过 压。 ◆滤过系数(Kf):即滤过膜的面积及其通透性的 状态

◆有效滤过压(图) 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 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滤过平衡:有效滤过压下降到0(图)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囊内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肾血浆流量:影响滤过平衡的位置 滤过系数(Kf):即滤过膜的面积及其通透 性的状态
两套毛细血管网
1、肾小球毛细血管网 特点:血压高,利于滤过。 2、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 特点:血压低,利于重吸收。
◆肾血液循环的特征
血供丰富,1200ml/分钟,94%分布在肾 皮质层,5%-6%分布在外髓,其余不到1%供应 内髓。92%用于尿的生成、8%用于肾组织代 谢需要。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动脉血压在 一定范围(80mmHg-180mmHg)变动时,肾血 流量仍然保持相对恒定(图)
2、髓袢(图) 重吸收20%的Na+、Cl-和K+。 降支细段:钠泵活性低,Na+ 不通透,水通透。 升支细段: Na+和CI-易通透,对水不通透。 升支粗段: 是NaCl在髓袢重吸收的主要部位, 其机制是通过顶端膜上的Na+-K+-2Cl-同向转 运体主动重吸收(图)。能量来自基底侧膜 的钠泵。 这过程在尿液稀释和浓缩机制中具有重 要意义。速尿、利尿酸通过抑制同向转运体 发挥利尿作用
物质的通透性决定于 分子大小(2.0-4.2nm) 所带电荷 滤过膜带负电(电屏障 ) 带负电的血浆蛋白(3.6nm)难于滤过。 (图)
滤过膜的三层结构:组成机械屏障(图)
①内皮细胞上的小孔(窗孔70-90nm)小分 子溶质和蛋白质均可自由通过,但血细胞不 能通过。内皮细胞表面带负电。 ②基膜:由基质和带负电的蛋白质构成,是 主要的屏障。微纤维网的网孔( 2-8nm )允 许水和部分溶质通过。 ③肾小囊的上皮细胞:滤过裂隙膜上有直径 4 -11nm的孔,是滤过的最后一道屏障。
(五)钙的重吸收和排泄 约70%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与Na+的重吸收平 行;20%在髓袢,9%在远端小管和集合管被重 吸收,小于1%的Ca2+随尿排出。 近端小管:约80%由溶质拖曳经细胞旁路, 20%经跨膜细胞重吸收。 髓袢升支粗段:重吸收少许; 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小管液为负电位,故钙 的重收为跨膜细胞途径的主动转运。
(二)HCO3-重吸收与H+的分泌
1、近端小管 80%的HCO3- 在此处重吸收 ,其机制顶端膜上的 Na+-H+ 交换及碳酸酐酶(乙酰唑胺可抑制其活性) 有关(图)。进入胞内的HCO3-与其它的离子以联合 转运方式或通过Cl--HCO3-逆向转运体进入细胞间液 进而入血。 结果:分泌一个H+重吸收一分子NaHCO3 2、髓袢 HCO3-重吸收在升支粗段,机制同上。 3、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闰细胞上主动泌H+有两种机制:质子泵(图)和H+-K+ ATP酶,泌H+量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细胞中的碳酸酐 酶活性受小管液中的PH值影响。
(三)NH3分泌与H+、HCO3-的转运的关系 (图)
近端小管、髓袢升支粗段和远端小管上皮细胞 内的谷氨酰胺在谷氨酰胺酶及谷氨酸脱氢酶作 用下生成NH3和HCO3-;NH3的分泌与H+的分泌 密切相关;H+分泌增加促使NH3分泌及 NaHCO3的重吸收,实现排酸保碱的作用。 集合管细胞膜对NH3有高度通透,对NH4+低通透。
3、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重吸收12%Na+ 、Cl- 和水,同时也分 泌K+ 和H+ 。该部位对Na+ 、Cl- 和水重 吸收受机体水盐代谢的需要而调节。
Na+和K+的转运受醛固酮调节。
水的重吸收受抗利尿激素(ADH)调节。 Na+ 多进多排,少进少排,不进不排。
远曲小管初段(图) 逆电化学梯度主动转运Na+ 机制:Na泵是动力 NaCl同向转运体(噻嗪类阻断) 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 主细胞:基底侧膜的钠泵活动,促使顶端膜上 Na+ 内 流 K+ 外 流 ( Na+-K+ 交 换 ) 。 ( 图 ) (氯氨吡咪可抑制此Na+通道) 闰细胞:顶端膜的H+泵,主动泌H+。 集合管主细胞内有水通道蛋白,受ADH的控制。
第五节 尿生成的调节
通过对滤过、重吸收、分泌的调节实现。 滤过的调节:1.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 2.影响有效滤过压的因素
尿的生成: 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 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三个基本过程。
*尿的理化性质:
尿量:正常约1500ml/d 少尿:150—500ml/d 无尿:100ml/d以下 多尿:2500ml/d以上 pH值:6.0 比重:1.015—1.025 渗透压:600—1000mmol/L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 医学生理学教研室 • 蒋绍祖
*肾脏的功能: (1)泌尿功能 肾脏泌尿功能的意义: ① 排除机体代谢终产物以及进入机体 过剩余的物质和异物; ②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③调节细胞外液量和渗透压; (2)分泌生物活性物质: 肾素、前列腺素、活性维生素D3、 促红细胞生成素
肌源学说: 当肾灌注压增高时, 血管平滑肌的紧张性加强,入球小动脉 口径缩小,保持肾血流量稳定;反之亦 然。 管-球反馈:小管液流量变化影响 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现象。 通过致密斑感受器(图) 肾局部RAAS及肾内产生的前列腺 素、腺苷和NO等也参与管-球反馈。
肾血流量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1.肾交感神经 使肾血管收缩,肾血流减少 2.E、NE、血管升压素和血管紧张素 使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 3.前列腺素、NO:使肾血管扩张。 在通常情况下通过自身调节保持肾 血流量的相对稳定,在紧急情况下,通 过交感神经及E使血液重新分配,肾血 流量↓,脑、心脏血流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