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古诗词阅读答案及解析
杜牧描写雨的古诗词《清明》阅读
![杜牧描写雨的古诗词《清明》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68fc920ceefdc8d377ee3216.png)
杜牧描写雨的古诗词《清明》阅读清明唐代: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注释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赏析这个天正是清明佳节。
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
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
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
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
怎见得呢?“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
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
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
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
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不过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
古诗清明的原文及注释赏析(3篇)_1
![古诗清明的原文及注释赏析(3篇)_1](https://img.taocdn.com/s3/m/2f56f4fa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20.png)
古诗清明的原文及注释赏析(3篇)篇一:清明节古诗词原文及赏析篇一《清明呈馆中诸公》高启〔明代〕新烟着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夸。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卞侯墓下迷芳草,卢女门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华。
赏析:清明节,旧时风俗为人们扫基祭祖的日子,所以最易触发客居在外的游子的乡思。
这首诗所抒写的心情也大抵如此,只是它表现得特殊含蓄委婉、曲折隐微,在高启的律诗中又是一种格调。
“清明无客不思家”,既曰“无客不”,自然也包括作者自己在内。
不过,全诗干脆抒写思家之情语,一句,其余则着力描写最物,如垂柳、杏酪、青山、芳草、落花等,可谓色调缤纷,明丽如画,甚至有画所难到者。
但这一切,似并未使作者沉醉,从而消释其思家之情,相反地,见景生情,反而更衬托、引发了他的思乡情。
官墙外的垂柳,丝丝弄碧,新烟萦绕;人家所细心制作的杏酪,散发出阵阵的芳香。
这风光节物无不在告知作者清明节的到来,自然也会唤起他往岁在家乡与家人共度佳节的种。
种回忆。
这一来,客居青山环绕的京师金陵的作者,自然便思念起家乡来了。
“卞侯墓下迷芳草,卢女门前映落花”,五、六两句,意更深曲困难。
迷芳草,芳草萋萋,一片凄迷,化用《楚辞·招胞士》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婆婆。
”已寓有思归之意。
而作者偏又以芳草与卞侯墓并置,以落花与莫愁女映照,似更富有富贵难久恃,盛时难长留的感慨。
篇二:清明节的古诗文说明及赏析篇二清明作者:杜牧清明季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诗文说明】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似乎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清明【词语注释】纷纷:形容多。
断魂:形容非常难过悲伤。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本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清明【诗文赏析】山西杏花村的白酒,醇香可口,年头许久。
在杏花村考古工作者发掘出很多汉代的制酒的工具和酒器,推想大约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北魏时期就大规模地酿造白酒。
关于《清明节》古诗词、现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关于《清明节》古诗词、现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9ee2607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48.png)
关于《清明节》古诗词、现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关于《清明节》古诗词、现代文阅读练习一.选择题1.以下诗句分别反映了我国四种传统节日习俗,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③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④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
A.①③④②B.③①②④C.②④①③D.①③②④二.综合读写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
在国际气象界,它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月30日,中国中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植树节等。
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材料二:“清明”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莫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还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的仪式。
清明节的习俗是半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
材料三:“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清明节有祭祖扫墓的习俗,而每到此时,各地不文明祭扫现象也屡见不鲜。
不少市民在大路口、马路边、绿植旁随意焚眷烧纸、燃放鞭炮。
有的树木被熏毁,有的小草被烧灼。
人们在追念、祭奠先人的同时,却忽略了现代文明的建设。
(1)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请结合以上材料说说“清明”作为节气和节日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
(2)图是丰子恺先生的画作《清明小景》请结合材料一、二,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图中与“清明”相关的两个信息。
(3)针对材料三中的现象,市“文明办倡议书清明节是祭莫先人,缅怀先烈的传统节日在清明前夕,向广大市民发出文明祭扫的倡议。
《清明》阅读附答案
![《清明》阅读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a39a28fad6195f312ba68f.png)
人樊增祥却对此词犹为激赏,认为“漱玉犹当邂席,《断肠集》勿论矣”。(《断 肠集》为宋知名才女朱淑真词集。)结合上阕最后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词的上阕抓住“寒意”“春雨”等极具表现力的意象,从视觉、触 觉、听觉的角度,将周边冷漠凄清的环境与人物睡卧不安的活动巧妙地融为一 起,表现出抒情主人公惜花的情怀。 解析:景物描写的角度一般有感官或观察两个方面,根据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情感分析需要从景物特点出发,但也要联系整首词作,准确分析。 (2)参考答案:此词与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都表现闺中人惜花 伤别之情,而吕词不为惜花所囿,将惜花扩大到人花互怜,同时上下片结句,只将 词序稍作变动,就构成了回环往复、旋律优美的韵味,感情表达上也富有波澜, 自是不寻常手笔。 解析:首先要回忆《如梦令》的内容,接着细读该词最后一句,李词是人惜花, 表达的是青春已逝的伤感;而该词“人替花愁”,情感更深刻。 筝 [唐]张祜 绰绰下云烟,微收皓腕鲜。 夜风生碧柱,春水咽红弦。 翠佩轻犹触,莺枝涩未迁。 芳音何更妙,清月共婵娟。 (1)这首诗歌在内容结构上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合诗歌作简要概括。 (2)诗歌尾联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一种并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女子弹奏筝的姿态(第一联),听筝所获得的美妙感受 金圣叹 清明正是落花时,百舌声中折一枝。 恼杀东风太无赖,公然来我手中吹。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写景抒情,试作赏析。 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①暮春时节,百鸟啼鸣,落英缤纷。②诗人融叙述、描写、抒情 于一体,表达了爱花之意、惜春之情。 解析:第一问是对意境的分析,写了什幺景,描绘了什幺样的画面;用词要准 确。第二问是对情感的分析,爱春、惜春之情跃然纸上。 (2)参考答案:①借代。以“百舌”代指众鸟,百鸟啼鸣的画面鲜明可感。②拟 人。赋予东风以人格化写法,表现春风的活泼可爱。 解析:修辞手法的判断要从诗句出发,如拟人。要注意结合词句对表达效果进 行分析。 浪淘沙 吕碧城 寒意透云帱,宝篆烟浮。夜深听雨小红楼。姹紫嫣红零落否?人替花愁。 临远怕凝眸,草腻波柔。隔帘咫尺是西洲。来日送春兼送别,花替人愁。 (1)词的上阕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的?表现了词人什幺样的情感? (2)有学者认为此词受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影响。近代着名诗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古诗词翻译及赏析附名家点评实用一篇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古诗词翻译及赏析附名家点评实用一篇](https://img.taocdn.com/s3/m/9d8a442a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6a.png)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古诗词翻译及赏析附名家点评实用一篇《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古诗词翻译及赏析附名家点评 1《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牧。
其全诗如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
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__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⑴清明:__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⑵纷纷:形容多。
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⑷借问:请问。
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白话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赏析1】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
《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
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
诗人杜牧,在行路中间,可巧遇__雨。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
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
王禹偁诗《清明》练习题及鉴赏
![王禹偁诗《清明》练习题及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b4ade8c233687e21ae45a962.png)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阅读题。
清明【北宋】王禹偁①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②,晓窗分与读书灯。
注释:①王禹偁[chēng](954年-1001年),山东钜野人。
北宋初年诗人、散文家,宋初有名的直臣,敢于直谏遭贬谪。
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
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
曾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黄州知州,故世称王黄州,后又迁蕲州知州,病死。
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作品受到欧阳修、苏轼等人的推崇。
本诗作于诗人被贬商州团练副使期间。
②乞新火,即向邻舍借来新的火种。
古代。
风俗每年清明节前一日或前二日为寒食节,禁烟火,吃冷食,至清明节重新生火,是为新火。
(1)这是一首即事抒怀诗,全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4分)答案:全诗描写了一位生活清贫,在别人都出外赏花饮酒的清明节,自己却清冷孤独如同“野僧”,却能不为外物所扰、发奋读书、以读书为乐的清贫寒士(贫苦知识分子)形象。
(2)宋初诗风有白体、昆体(西昆体)、晚唐体之分,这里的“白”指白居易,王禹偁被宋人看作重要的白体诗人。
请结合本诗内容和你了解的白居易的知识,说一说王禹偁作品和白居易的相同之处。
(4分)答案:白居易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的诗语言风格清新流畅,通俗质朴。
王禹偁的这首作品,内容上以白描的手法再现了知识分子的清贫生活,表达了生活的艰难和以读书为乐的情怀,语言通俗朴实,议论明快,叙述简洁。
二人在内容和语言方面都有很多相同之处。
诗歌解读此诗作于王禹偁贬居商州期间(991-993年)。
清明节这天,本应出外踏青赏花,举杯畅饮,使生活增添几分乐趣。
可是此时诗人一贫如洗,既无花又无酒,如置身于荒山寺庙里的和尚,清冷孤独,无所慰藉,兴味索然,遂作诗求乐趣慰籍。
这首诗以清明时节为背景,用白描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知识分子的困顿生活,表达了诗人生活的艰难和以读书为乐的情怀。
此诗风格质朴,用笔传神,在选题上独具一格。
《清明》阅读练习及答案
![《清明》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17234b3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f0.png)
《清明》阅读练习及答案清明丰子恺清明例行扫墓。
扫墓照理是悲哀的事。
所以古人说:“鸦啼雀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又说:“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然而在我幼时,清明扫墓是一件无上的乐事。
人们借佛游春,我们是“借墓游春”。
清明三天,我们每天都去上坟。
第一天,寒食,下午上“杨庄坟”。
杨庄坟离镇五六里路,水路不通,必须步行。
老幼都不去,我七八岁就参加。
茂生大伯挑了一担祭品走在前面,大家跟他走,一路上采桃花,偷新蚕豆,不亦乐乎。
到了坟上,大家息足,茂生大伯到附近农家去,借一只桌子和两只条凳来,于是陈设祭品,依次跪拜。
拜过之后,自由玩耍。
有的吃甜麦塌饼,有的吃粽子,有的拔蚕豆梗来作笛子。
蚕豆梗是方形的,在上面摘几个洞,作为笛孔。
然后再摘一段豌豆梗来,装在这笛的一端,笛便做成。
指按笛孔,口吹豌豆梗,发音竟也悠扬可听。
可惜这种笛寿命不长。
拿回家里,第二天就枯干,吹不响了。
祭扫完毕,茂生大伯去还桌子凳子,照例送两个甜麦塌饼和一串粽子,作为酬谢。
然后诸人一同在夕阳中回去。
杨庄坟上只有一株大松树,临着一个池塘。
父亲说这叫做“美人照镜”。
现在,几十年不去,不知美人是否还在照镜。
闭上眼睛,情景宛在目前。
正清明那天,上“大家坟”。
这就是去上同族公共的祖坟。
坟共有五六处,须用两只船,整整上一天。
同族共有五家,轮流作主。
白天上坟,晚上吃上坟酒。
这笔费用由祭田开销。
祖宗们心计长,恐怕子孙不肖,上不起坟,叫他们变成饿鬼。
因此特置几亩祭田,租给农民。
轮到谁家主持上坟,由谁家收租。
雇船办酒之外,费用总有余裕。
因此大家高兴作主。
而小孩子尤其高兴,因为可以整天在乡下游玩,在草地上吃午饭。
船里烧出来的饭莱,滋味特别好。
因为,据老人们说,家里有灶君菩萨,把饭菜的好滋味先尝了去;而船里没有灶君菩萨,所以船里烧出来的饭菜滋味特别好。
孩子们还有一件乐事,是抢鸡蛋吃。
每到一个坟上,除对祖宗的一桌祭品以外,必定还有一只小匾,内设小鱼、小肉、鸡蛋,酒和香烛,是请土地爷爷吃的,叫做拜坟墓土地。
《清明》古诗词鉴赏
![《清明》古诗词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5f596f50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73.png)
《清明》古诗词鉴赏(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letter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清明》古诗词鉴赏《清明》古诗词鉴赏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清明》阅读答案
![《清明》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176752b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fc.png)
《清明》阅读答案
《清明》阅读答案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清明》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清明
[唐]杜牧
清明①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②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③。
【注释】①清明:节气名,在阳历每年4月4日或5日。
②酒家:酒店。
③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后人遂以它来命名以产酒著名的地方。
(1)诗的第一、二句交代了写作的时间是________,天气是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
(2)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行人问牧童什么?牧童回答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清明节下雨天渲染烦闷的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2)因为清明节本来就容易勾起出门在外的人的思归之念,出门在外的人又会忆起逝去的亲人,而今又是春雨绵绵,更增添了旅途的愁苦和艰辛,所以行人才会“欲断魂”。
(3)哪里有酒店。
牧童以“遥指杏花村”的行动作了答复。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古诗词翻译及赏析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古诗词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ca438df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c5.png)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古诗词翻译及赏析《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牧。
其全诗如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前言】《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
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注释】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⑵纷纷:形容多。
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⑷借问:请问。
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翻译】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赏析】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
《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
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
诗人杜牧,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
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
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
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
王禹偁关于清明的古诗词《清明》阅读
![王禹偁关于清明的古诗词《清明》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0587abb3a0116c175f0e489e.png)
王禹偁关于清明的古诗词《清明》阅读清明宋代:王禹偁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译文无花无酒的度过清明节,那萧索的兴致犹如居于山野庙宇的和尚一样。
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破晓时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注释兴味:兴趣、趣味。
萧然:清净冷落。
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称为“新火”。
赏析这首诗以清明时节为背景,用白描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知识分子的困顿生活,表达了诗人生活的艰难和以读书为乐的情怀。
前二句开门见山,清明是春回大地、草木萌发的时节,到这个天,人们不论贫富,都要穿着春装,到郊外去赏花踏青。
不过,就在这样一个观赏大好春光,舒散自己抑郁心情的日子里,我们的诗人却兀坐家中,既没有花酒助兴,也没有高朋作陪。
在这样的情况下“过”清明,诗人往日的孤寂心情不就更为典型地表现出来了吗?所以,诗的第一句看似平常,实则含义颇深。
接下去,诗人进一步扩大,加深这种沉重感。
“兴味萧然”本已经勾画出作者百无聊赖、孤独寂寞的心情了,更何况他又用“野僧”作比。
我们知道,佛家主张“物我两忘,四大皆空”,作者身居人境自比“野僧”,一种几乎被世人遗忘、自生自灭的感觉不禁油不过生,作者凄苦冷寂的心情也被表现得更为强烈了、后二句是现身说法,自诉人穷志不穷,表明寒士的清明佳节,第一件事就是刻苦用功,努力读书,主题思想是励志劝学,发愤读书。
昨日诗人向邻家“乞新火”本是为了生活所需(包括烧水煮饭等),而诗人在这里只说“分与读书灯”,这就使兴味得以转化,是一种寄托和享受,和先前感到的“萧然”迥然有别:他将痛苦与郁闷化为前进的动力。
这盏伴随他苦读诗书的灯,仿佛点燃了生命的火炬,驱走了眼前的黑暗,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于是心胸豁然亮堂,情感得以净化,另有一番“兴味"在心头。
这种“兴味”的内在涵义就是“有志者事竟成”,只有立志成才的人,才有这样的毅力,这样的兴味。
正因为如此,诗人的形象才显得生动形象,才能在无花无酒的清晨,专心致志地在读书中度过清明佳节。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内阅读及答案-《清明》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内阅读及答案-《清明》](https://img.taocdn.com/s3/m/a85989c43b3567ec102d8aae.png)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内阅读及答案-《清明》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1、用“∕”标出朗读停顿。
2、用“ --- ”画出清明时节的天气。
3、用“……”标出最能体现当时人特点的词。
4、解释词语的意思。
断魂:借问:
遥指:
5、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参考答案:
1、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2、雨纷纷
3、欲断魂
4、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借问:请问。
遥指:指向远方。
5、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
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诗人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
诗人希冀借酒消愁。
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
牧童用手指向远处的杏花村。
【古诗文阅读】万宽《清明》阅读答案
![【古诗文阅读】万宽《清明》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e378834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f3.png)
【古诗文阅读】万宽《清明》阅读答案
清明
万宽
满城风絮一层纱,寂寂青山不见家。
预计地球将被造一百年,地球上孤独的月亮将反射出梨花。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
(6分)
2.都城春色也写在韩愈早春水务部张士霸外的两首诗中(上)。
请分析韩愈诗歌与万
宽诗歌的情感差异。
(5分)
参考答案
1.答案:现实与空虚的结合(2分)① 一两句话描述了晚春的微风吹拂着城市和孤寂的青山。
它描绘了清明节的荒凉景象。
(2分)② 三四句话想象一百年后,只有月月梨花的凄凉。
空虚与现实的结合增加了清明节的感伤感。
(2分)
(其他答案:借景抒情,写暮春风絮满城,青山寂寂的景象,抒发清明时节的感伤之情。
渲染烘托,写暮春风絮满城,青山寂寂的景象,营造出清明时节的凄清气氛。
想象,
通过想象百年之后,只余孤月梨花的凄楚,表现了诗人清明时节的伤感之情。
运用“梨花”谐音“离花”,双关人生的离别。
均可,根据表述酌情给分)
2.回答:① 韩适画了一幅清新自然的早春风景,表达了他对春天的喜悦、热爱和赞美。
(2分)② 万诗通过满城的风絮、青山的孤寂和家的缺席,以及一百年后想象中的“孤月”和“梨花”,表达了他对生命无常和不知目的地的惆怅和情感。
(3分)。
清明 黄庭坚 阅读答案附赏析
![清明 黄庭坚 阅读答案附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02d70e7c1c708a1284a447e.png)
峡,即古西陵峡也,连崖千丈,奔流电源,舟人为之恐惧(《太平寰宇 记》)。此峡夔州(今奉节县)之东,滩石险阻,猿鸟哀鸣,是民歌《竹枝》 的流行地。唐代诗人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有《竹枝》九篇,其中写道:瞿塘 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又云: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此词亦是叙行路之难,乡关之思,写得 明白如话,复叠回环,颇有民歌风味。 下片将视线从长江头移向长江尾,从巴子城头移到天外吴门、清霅路,正 是两人家乡所。所谓天外,是形容其远。吴门(今苏州市,程师孟故乡)与 霅溪(作者故乡湖州乌程东南)相隔不远,当时一人归而一人留,自启思乡 之情。这里字面有意重复,以使词意进一步发展。结尾三句宛转其意。作者 自注曰:来词云折柳赠君君且住。折柳赠别,意挽留。作者为了感激其深情 厚谊,所以要把所赠的柳枝和无限乡思带回那草长莺飞的江南。这里的江 南,承上君家正在吴门住句,意指吴门。意为:君虽滞留而寄情的柳枝与我 俱归,亦足慰怀矣。语言明白流利而词句却委婉,多低徊不尽之意。
【清明古诗阅读答案】清明古诗阅读
![【清明古诗阅读答案】清明古诗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a81aad1f5fbfc77da369b1c8.png)
【清明古诗阅读答案】清明古诗阅读1、《寒食/寒食日即事》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2、《清明夜》白居易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3、《清明日对酒》高翥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4、《寒食野望吟》白居易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5、《临安春雨初霁》陆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6、《清江引·清明日出游》王磐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7、《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吴文英听风听雨过清明。
愁草瘗花铭。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
依旧赏新晴。
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8、《壬戌清明作》屈大均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9、《破阵子·春景》晏殊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笑从双脸生。
10、《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欧阳修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
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
直到城头总是花。
[清明古诗阅读]相关文章:。
清明节八首古诗故诗赏析题及答案
![清明节八首古诗故诗赏析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c94b25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17.png)
清明节八首古诗故诗赏析题及答案清明节八首古诗故诗赏析题及答案编制人:黄潇,盗版翻版必究!!已经经过整理,答案并不一定权威,且因为收集了大量的题目,题目序号不对,望大家谅解!一、饮酒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5.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6.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A.《饮酒》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
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1)请找出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不同意。
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言之成理即可)2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2分)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
《清明》孙昌胤阅读问答及赏析
![《清明》孙昌胤阅读问答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9a4f949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b2.png)
《清明》孙昌胤阅读问答及赏析《清明》孙昌胤阅读问答及赏析导语: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
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
《清明》作者:杜牧唐朝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阅读试题:(1)诗歌的首联描写了哪两幅画面?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阅读答案:(1)一方面是桃李欣欣而笑,万物复苏的初春图景;另一方面是清明扫墓时的悲凉的野田荒陇景象。
作者以一“笑”字既写出大自然的生机盎然,也写出自己内心的喜春之情。
以一“悲”字写出了由清明引发的生死感慨。
(2)作者运用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
《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章中的齐人“乞祭余”还不算,还要向妻妾炫耀;与此相反,像介之推这样的人物,甘愿烧死在绵山中也不出山,其气节风骨之高重又如何!在对比中,作者讽刺了向权贵谄媚的卑鄙小人,赞扬了受迫害也决不改变操守的有气节之士。
【文章赏析】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
《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
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
诗人杜牧,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
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
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
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
“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
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古诗词阅读答案及解析
清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
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
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一、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哀景衬哀情。
二、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背景。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妾》。
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
【注释】(1)桃李笑:形容桃花、李花盛开。
(2)冢:坟墓。
(3)蛰:动物冬眠。
(4)这句诗用的是《孟子》中的一个寓言,讲的是齐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反而在其妻妾面前夸耀有富人请他喝酒。
(5)这句诗用的是春秋时的一个典故。
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
(6)是:对,正确。
(7)蓬蒿:“茼蒿”的俗称。
此指杂草。
【译诗】清明时节,桃李含笑盛开,但野田荒坟却是一片凄凉,令人哀愁的景象。
春雷惊天动地,惊醒了蛰伏的龙蛇,春天雨水充足,郊外原野上的草木长得很柔嫩。
过去有个齐国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回家却向妻妾炫耀,说富人请他喝酒,与此相反,晋国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
悠悠千载,贤愚混杂,谁是谁非?最后都是掩埋在长满野草的荒坟中。
【解析】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
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
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
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杯黄土。
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
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
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总之,诗人生动地描绘了清明节令到来时,万物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与杜牧诗不用典故,也没有浓艳华丽的词藻,而是运用白描的手法,朴素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淳朴的乡村风俗画,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相映成趣,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本文语文网,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如有什么问题或建议请加语文网的QQ群315357333沟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