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月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下《诗两首》的语文教案
九年级下《诗两首》的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两首诗歌的基本内容、主题和意境。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2.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介绍诗歌词汇解析诗歌主题分析诗歌意境感悟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两首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诗歌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诗歌深层意境的感悟和理解。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词汇解析和主题分析。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意境的感悟和讨论。
创作法: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培养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学手段教材:提供两首诗歌的文本和相关注释。
多媒体:使用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辅助教学。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1. 导入:介绍诗歌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诗歌解析:讲解诗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
3. 意境感悟: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深层意境,进行讨论和分享。
4. 修辞手法讲解: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提供指导和反馈。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创作中的表现。
诗歌解析:评估学生对诗歌主题和意境的理解。
创作作品:评价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同行评价:与同行交流教学经验和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推荐与本节课诗歌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如诗人其他作品、文学评论等,供学生自主阅读,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2. 诗歌主题活动:组织诗歌朗诵、诗歌知识竞赛等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 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文学社团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升自身能力。
2.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分析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诗歌创作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九年级下《诗两首》的语文教案
九年级下《诗两首》的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两首》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能够把握《诗两首》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能够分析《诗两首》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通过朗读、背诵,增强语感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诗两首》的作者简介和背景。
2. 《诗两首》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诗两首》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三、教学难点1. 《诗两首》的深层含义和内涵。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两首》的作者简介和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两首》,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两首》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交流自己的感悟。
4. 分析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深入剖析《诗两首》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5. 实践环节:让学生朗读、背诵《诗两首》,增强语感和表达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两首》的特点和价值。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诗两首》,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两首》的感悟和启示。
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兴趣。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九年级下《诗两首》的语文教案
九年级下《诗两首》的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两首》的背景及内容,掌握基本的读诗技能。
2.培养学生爱好文学、品味优美诗歌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诗两首》的背景和内容。
2.掌握基本的读诗技能:韵律、节奏、意象等。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发掘诗歌的内涵,挖掘诗人的意图。
四、教学内容及步骤1. 导入环节(10分钟)教师先简单介绍一下《诗两首》的背景,有哪些大致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教学步骤(60分钟)步骤1:教师讲解《静夜思》讲解《静夜思》的背景和作者,诗歌的内容和特点,重点讲解一些比较难懂的词汇和句子,引导学生认真地品读、思考。
示范: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步骤2:学生配合朗读让学生模仿教师朗读这首诗,帮助他们提高口语和语感。
示范: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步骤3:学生研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歌的意境、内涵、主题、作者的写作意图等问题。
示范:•这首诗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用“举头云山”和“低头是故乡”来表达思乡之情呢?•“明月照床前,疑是地上霜”是什么意思?步骤4:教师讲解《登高》同理,讲解《登高》的背景和作者,诗歌的内容和特点,重点讲解一些比较难懂的词汇和句子,引导学生认真地品读、思考。
示范: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步骤5:学生配合朗读让学生模仿教师朗读这首诗,帮助他们提高口语和语感。
示范: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步骤6:学生研讨问题同理,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歌的意境、内涵、主题、作者的写作意图等问题。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咏月诗两首》精品教案鄂教版
第22课《咏月诗两首》教案《春江花月夜》教案教学目标: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
所以说,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
同时,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会引起无限遐想。
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的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李白的《静夜思》中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及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等等等……描写月亮的诗句,不胜枚举。
而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一)、作者: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
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
被誉为吴中四士。
曾任兖州兵曹。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
九年级下《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下《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析两首诗的艺术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2.难点:分析两首诗的艺术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江南逢李龟年》1.导入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及其生平,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创作背景。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江南吗?江南有哪些美丽的风景?2.诗歌解读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师逐句解读诗歌,解释生僻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提问:诗人在诗中描绘了哪些江南美景?这些美景与诗人有何关联?3.分析艺术特色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分析诗人如何运用意象表达情感。
提问:诗人是如何通过描绘江南美景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韵律美,感受诗歌的音乐性。
4.拓展延伸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江南美景,感受江南文化的魅力。
提问:如果你身处江南,你会如何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第二课时:《泊船瓜洲》1.导入简要介绍诗人王勃及其生平,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创作背景。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瓜洲吗?瓜洲有哪些特色?2.诗歌解读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师逐句解读诗歌,解释生僻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提问:诗人在诗中描绘了哪些瓜洲美景?这些美景与诗人有何关联?3.分析艺术特色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分析诗人如何运用意象表达情感。
提问:诗人是如何通过描绘瓜洲美景来表达自己的孤独与无奈之情的?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韵律美,感受诗歌的音乐性。
4.拓展延伸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瓜洲美景,感受瓜洲文化的魅力。
提问:如果你身处瓜洲,你会如何表达自己的孤独与无奈之情?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古典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五、作业布置1.背诵两首诗。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解读两首诗,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提高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九年级下教案全集《诗两首》
九年级下教案全集《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的诗歌,学生能够对古典诗歌有一个基本了解,掌握古诗的基本特征及格律结构。
2.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本课的两首古诗的意象以及表达方式,掌握古代文人墨客的文学特点和审美情趣。
2. 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古诗,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的能力,培养其良好的审美情趣。
2.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表述能力,培养自己的语言修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文学情趣,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对传统文化有基本的了解。
2.通过学习古代诗歌,让学生培养出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感受,增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和传承。
2.分析本课中两首古诗的文学特点和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2.帮助学生了解并理解古诗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1.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两首古诗歌的课件。
2.学生备好笔记,准备听讲。
2. 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学习前利用相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为后面的课堂探讨铺垫。
3. 导入老师为学生介绍本课的课题和学习目标。
4. 活动活动一:朗读和理解让学生分组,朗读杜甫的《春夜喜雨》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了解古人在不同年代对大自然和人之间的关系表达所具有的文化特色。
活动二:分析和讨论老师根据古诗的要点,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风景,并且完成相应的笔记。
让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进行诗歌分析和探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诗歌的鉴赏。
5. 总结与检测让全班同学一起回答一些问题,测试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6. 课后拓展老师为学生推荐相关书籍和电影,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和观看,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美学修养。
1. 课堂表现评估1.学生的朗诵和感受表达2.分组讨论的质量和活跃程度2. 个人笔记评估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
九年级下《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下《诗两首》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诗两首》的背景和作者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意象提高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1.2 教学内容介绍《诗两首》的作者及其背景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第二章:作者与背景2.1 介绍作者诗人简介:年龄、时代、生平、创作风格等与《诗两首》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2.2 分析作者的创作风格对比作者的其他作品,分析其创作特点《诗两首》中的独特表达和艺术手法第三章:诗歌结构与语言特点3.1 分析诗歌结构诗歌的体裁和形式:《诗两首》的格律、韵律、节奏等诗歌的结构布局: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3.2 探讨诗歌语言特点诗歌的语言风格:《诗两首》的语言美、意象丰富等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象征等第四章:主题与情感表达4.1 分析诗歌主题从诗歌内容中提炼主题思想对比不同评论家对主题的解释和解读4.2 探讨诗歌情感表达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色彩和情感变化探讨诗人表达情感的手法和效果第五章:阅读与欣赏5.1 诗歌阅读指导指导学生正确阅读诗歌的方法和技巧强调阅读诗歌时的感受和体验5.2 诗歌欣赏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或表演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歌片段和感悟第六章:课堂活动与互动6.1 设计课堂讨论活动针对《诗两首》中的某个问题或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促进思维碰撞6.2 开展诗歌创作活动引导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可以是仿写《诗两首》的风格,也可以是自由创作组织学生互相评改和分享,提高写作能力和审美水平第七章:拓展阅读与研究7.1 推荐相关诗歌作品向学生推荐与《诗两首》相关的其他诗歌作品,扩大阅读范围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诗歌之间的异同,提高鉴赏能力7.2 诗歌研究项目组织学生进行诗歌研究项目,可以选择一个诗人或一首诗歌进行深入研究要求学生提交研究报告或论文,并进行分享和讨论第八章:评价与反馈8.1 学生表现评价设计评价标准,对学生在课堂讨论、诗歌创作和拓展阅读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积极性和改进不足之处8.2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指导学生制定改进计划,提高自我学习和反思能力第九章:教学资源与材料9.1 收集相关教学资源整理和收集与《诗两首》相关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材料等利用网络资源,寻找相关的诗歌音频、视频等材料,丰富教学手段9.2 准备教学材料准备教学PPT、讲义、阅读材料等教学材料10.2 教学反思对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反思,考虑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思考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九年级下册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下册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歌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情感,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诗歌的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
2. 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欣赏两首诗歌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
2. 诗歌中的深层次意义和情感内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两首诗歌的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两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解决字词难题。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和欣赏心得。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1)学生背诵两首诗歌。
(2)完成课后练习题。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两首诗歌为例,分析其艺术特色。
3. 利用讨论交流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4. 运用对比分析法,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点。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速度。
九年级下册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下册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歌。
(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的美学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情感,提升自己的情感素养。
(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两首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
(2)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如何评价诗歌的美学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九年级下册诗两首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理解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背景知识。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学生通过举例和阐述,表达对诗歌美学价值的理解和评价。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读和背诵。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两首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两首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诗歌美学价值的评价和欣赏能力。
六、教学内容与资源1. 教材分析:九年级下册诗两首教案所选诗歌均为中国古典诗词,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歌,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2. 教学资源:(1)教材:九年级下册诗两首。
九年级语文诗两首教案优秀5篇
九年级语文诗两首教案优秀5篇精心整理九年级语文诗两首教案,希望这份九年级语文诗两首教案优秀5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
更多九年级语文诗两首教案资料,在搜索框搜索九年级语文诗两首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 把握诗中的意象2 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3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4 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难点: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三、教学用具多媒体四、教学过程:课前播入《乡愁》曲,创设氛围(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一:同学们有没有三五天或较长时间的离开家、离开过父母?你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生列举,师述同感,引出小诗:“……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
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觉得到,谁也说不清。
”——王慧敏《想家的心情》(媒体配乐) 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
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呢?(媒体示图)尤其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导入二:,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
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
九年级下册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下册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够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领略诗文的艺术魅力。
(3)能够熟读诗文,背诵规定篇目。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 诗文中重点词语、句子的翻译与解释。
3. 诗文的艺术特色与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生僻字词的认读与理解。
2. 诗文背景知识的拓展。
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相关资料,如注释、译文、背景知识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文作者及背景。
(2)学生齐读诗文,感受诗文韵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
(2)学生查找诗文中生僻字词的注释,加深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文内容,分析诗文主题。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4.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欣赏诗文艺术魅力,发表自己的见解。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1)翻译并背诵诗文。
7. 课后反思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包括诗文主题、情感、意象等方面的把握。
2. 学生对诗文中重点词语、句子的翻译与解释能力。
3. 学生对诗文艺术特色的欣赏与分析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经典诗歌,扩大知识面。
八、教学资源1. 诗文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2. 与诗文相关的背景知识资料。
3. 诗歌鉴赏的相关理论资料。
九、教学建议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九年级下《诗两首》的语文教案
九年级下《诗两首》的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诗两首的主题和意境。
2. 分析诗两首的文学特色和表达技巧。
3.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1. 诗两首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诗两首的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
3. 诗两首的关键词汇和意象分析。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诗两首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阅读:学生自读诗两首,理解诗歌内容和意境。
3.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关键词汇和意象。
2.2 教学方法1. 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引导分析: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
3.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3.1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2. 阅读理解: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对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能力。
4. 讨论效果:评价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3.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诗歌的疑问和观点。
2. 教学调整: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3. 持续指导: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1. 教材:九年级下《诗两首》的相关教材。
2. 参考书:相关的诗歌鉴赏书籍和论文。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诗歌的背景资料。
4.2 教学材料1. 诗歌文本:提供诗两首的原文。
2. 分析指南:提供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指南。
3. 讨论话题:提供与诗歌相关的话题和问题。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1. 第一课时:介绍诗两首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第二课时:阅读和理解诗歌内容和意境。
3. 第三课时:分析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
4. 第四课时: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关键词汇和意象。
5.2 时间安排1. 导入和介绍:15分钟2. 阅读和理解:20分钟3. 分析和讨论:25分钟第六章:教学活动与互动6.1 教学活动1. 诗歌朗诵:学生选择其中一首诗歌进行朗诵,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月诗两首(鸟鸣涧)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教案
◆教材、学情分析古诗的教学尤其要注重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自由、充分的对话,在阅读中披文入
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验,再现诗中情境,体会诗人情感。
学生比较喜欢学习诗歌,背诵也很简单。
学习目标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难点及解决措施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方法与准备l、朗读、背诵
2、探究讨论法
◆学习过程(五环节)
教后反思:。
九年级下《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下《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两首的作者、背景及主题。
(2)能够分析诗两首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能够品味诗两首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两首的意境。
(2)通过分析、讨论,掌握诗两首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3)通过朗读、背诵,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体会诗两首中所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两首的作者、背景及主题。
(2)诗两首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诗两首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 教学难点:(1)诗两首的深层意境和哲理。
(2)诗两首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两首的作者和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两首,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两首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分析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指导。
(2)详细解析诗两首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分析诗两首的深层意境和哲理。
5. 朗读背诵:(1)让学生朗读诗两首,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引导学生背诵诗两首,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总结诗两首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赏析和解读。
3. 写一篇关于诗歌欣赏的短文,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验。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诗两首的作者和背景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诗两首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4. 学生对诗两首的深层意境和哲理的理解程度。
5. 学生在朗读背诵中的表现和能力提升。
九年级下《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下《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诗两首》的作者、背景及主题。
(2)能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体会诗歌的美感。
(3)能够背诵并默写课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情感,提升个人情感素质。
(2)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理解与欣赏。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深层次意义的理解。
(2)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两首》的作者、背景及主题。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欣赏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通过注释、查阅资料,解决生字词及难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培养文学素养。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悟,进行互动交流。
5. 背诵与默写:(1)学生集体背诵课文。
(2)教师随机抽取学生默写课文。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分析鉴赏。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诗歌分析鉴赏能力和读后感写作水平。
3. 背诵与默写评价:检查学生的背诵和默写情况,评估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在朗诵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邀请文学爱好者或诗人到校进行讲座,分享诗歌创作和欣赏的经验。
3. 开展诗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创作自己的诗歌。
九年级下《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下《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能够欣赏并评价诗歌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通过创作练习,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追求。
(3)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登高》(1)诗歌背景介绍:作者杜甫,唐代著名诗人,作品背景为唐朝安史之乱时期。
(2)诗歌内容讲解:诗歌主题思想为登高远望,感叹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
(3)诗歌鉴赏指导:分析诗歌的意象、韵律和表达技巧。
2. 第二课时:《江雪》(1)诗歌背景介绍:作者柳宗元,唐代著名诗人,作品背景为唐朝中期。
(2)诗歌内容讲解:诗歌主题思想为江雪中的孤独与坚持,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
(3)诗歌鉴赏指导:分析诗歌的意象、韵律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知识,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诗歌讲解:分别讲解《登高》和《江雪》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和韵律。
3. 诗歌鉴赏: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诗歌的艺术特色。
4.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文学素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表现。
2. 诗歌鉴赏能力:评估学生在诗歌鉴赏过程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创作练习:评价学生在创作练习中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诗歌文本:《登高》、《江雪》等诗歌文本。
2. 参考资料:有关杜甫和柳宗元的生平和作品介绍。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辅助工具。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九年级下册的语文《诗两首》教案指南五篇
九年级下册的语文《诗两首》教案指南五篇九年级下册的语文《诗两首》教案指南五篇教案也是艺术,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
教案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课堂教学散文"或者是课本剧。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九年级下册语文《诗两首》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两首》教案1教学目的: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使学生了解新诗的特点。
3、引导学生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
4、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难点:⒈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使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
⒉象征的表现手法。
⒊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设想:1、引导学生了解艾青新诗创作的特点及本诗的写作背景,为学生准确理解这首诗奠定基础。
2、注重朗读。
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意。
3、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品味重点诗句,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
4、课堂上给学生更多自我表现的空间,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以朗读为主,让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诗歌深层含义。
故此,学习方法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课时安排:教学步骤:课前布置:A、搜集诗人的有关材料;B、查阅有关抗日战争的史料;C、选阅一些爱国诗歌,准备朗读比赛;一、检查学生课前作业的完成情况。
二、导入新课: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
(板书:我爱这土地)运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抗日战争的镜头和图片,学生谈自己的感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前预习:1.反复诵读,理解诗文内容,搜集与作者相关的资料,准备课上交流。
2.写出阅读诗文时遇到的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给字词注音、释义。
3.积累写月的精妙比喻句及唐诗名句。
4.摘抄运用比喻形象概括唐诗精神特点的语句。
相关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具;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评价任务:1.能比较两首咏月诗的异同,并结合随笔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分析两首月诗。
2.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内容,感知诗文情境,探寻诗人的思想感情。
3.结合前面五首写月的诗文进行比较学习,加深对诗文的理解,体悟情感。
4.探究两首月诗与其它诗文的不同特点,发掘诗文的深层内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月诗两首》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语:前面我们学了五篇与月亮有关的诗文,在诗人们的笔下,“月”这一意象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意蕴,展示出不同的风采。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咏月诗,看看这两首诗表现出“月”怎样的风采?(板书课题、作者)2.作者简介(学生展示)李益(748—829),字君虞,唐朝诗人。
王维(701—761),盛唐时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字摩诘,世称为“诗佛”。
3.题目、背景解说(先学生交流,再多媒体展示)《夜上受降城闻笛》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
题目表明本诗为作者夜上受降城,听笛受降城听笛有感而作。
诗人在军旅中达二十六年之久,多写边塞题材。
“受降城”交代了地点,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此处指西城,在宁夏灵武。
《鸟鸣涧》是一首描写鸟鸣涧景色的诗歌,“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
王维在春天的时候来到这个地方,看到美丽的景色,写下这首诗。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两首诗。
学生注意停顿、节奏、重音。
2学生自由诵读。
整体感知诗的内容。
3检查自学情况(正音)受降城(xiáng)芦管(lú)征人(zhēng)回乐烽(fēng)鸟鸣涧(jiàn)4.指名学生读(师生评价)。
5齐读两首诗。
6.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的大意。
试着用自己的话概述诗歌意境。
学生交流:《夜上受降城闻笛》:月光像霜一样洁白而寒冷,映照在回乐城东面耸立着的烽火台。
沙漠像雪一样白,边塞一片荒凉景象。
不知什么地方吹响了芦管的音乐,整个夜晚,所有的将士都在思念自已的故乡。
《鸟鸣涧》:人的心闲静下来才能感觉到春天桂花从枝头飘落,宁静的夜色中春山一片空寂。
皎洁的月亮从山谷中升起来惊动了山鸟,时而在山涧中发出鸣叫声。
三.交流研讨,把握主题(一)品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分析理解1.朗读全诗,分析诗句。
2.学生质疑,师生解疑。
3.在组内交流品读成果,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预设问题:1.《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分别从什么角度写的?有何作用?(前两句写景,先写大漠的荒寒,次写月色的凄冷。
上句是俯视,下句是仰视。
边地之寥廓和苦寒便完全表达了出来,从而为下文写望乡作了铺垫。
)2.《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后两句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生答:后两句抒情。
在这种环境里本来就很寂寞,加以忽听到了不知从何而来的芦管声,引起出征军人对家乡的怀念。
表达了作者出征中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诗的一二句中的“沙似雪”“月如霜”这两个比喻写出了怎样的景物特点?由此渲染“征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个比喻写出了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深沉浓郁的思乡之情。
)4.你如何理解最后两句诗中的“不知何处”“一夜”“尽望”等词?提示:“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
“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乡愁。
(二)品读《鸟鸣涧》,分析理解学生结合投放的问题品读诗句,思考交流,师随机评价。
1.《鸟鸣涧》前两句交代了什么内容?“人闲”是什么意思?“空”仅仅指“春山”吗?学生讨论回答:前两句的含义是: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
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
“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
“空”不仅指春山,更主要的是指“心灵”。
2.《鸟鸣涧》的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诗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栖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运用衬托手法,以动写静,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从而表现出月光的明净宁静。
)3.《鸟鸣涧》中所写的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态的景物,它们如何共同营造了“夜静春山空”的意境呢?(写花落、月出、鸟鸣等动态的景物,是以动衬静、动静相生地表现“夜静春山空”的幽静。
内心闲静的诗人,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察觉了“桂花落”,可见这夜晚的静谧、空寂;而当月亮升起,洒下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可见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
由此更衬出了春山的空寂。
)4.《鸟鸣涧》哪些诗句写出了“静”境?(“人闲桂花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写出了“静”境。
)四.比较探究,深入理解(一)探究《夜上受降城闻笛》与《月夜》相比较1.两首思乡诗有何异同?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都写了望乡思亲,都写了主人公的彻夜无眠,都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
但前者主人公对思乡作了正面描写,芦笛之声不仅是侧面烘托,而且是征人一夜无眠的原因,后者主人公几乎无正面描写。
)2.同样是月夜思念远方的亲人,这两首诗对月的描写有何不同特点?生交流:《夜上受降城闻笛》诗中对月的描写十分精彩: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月夜》中没有实写月亮,而是通过闺中爱妻夜晚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写出了月圆人不圆,思念之情刻骨铭心。
)(二)探究《夜上受降城闻笛》与《记承天寺夜游》相比较二者对月色的比喻给人的感觉是否一样?学生回答:都给人月色明亮之感。
但前者以霜雪形如,强化、渲染了边地的荒寒荒漠,遍地月色更引起思乡之情;后者的“积水空明”是月光如水的绝笔,隐含了作者敏锐的艺术洞察力。
(三)探究《鸟鸣涧》与《记承天寺夜游》中的片断相比较《鸟鸣涧》中的“闲”与《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人”之“闲”有何不同?谁的心境更闲静?学生思考,讨论,联系前面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分析。
明确:《鸟鸣涧》中的“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
心灵的静谧与美好。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表面上看是闲情逸致欣赏月色之美,但其深层中则含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饱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感慨!虽闲但绝不静。
前者心静如水,后者至少内心还在思考,前者的心境比后者更闲静。
[来源:学科网]五.检测点拨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不知何处吹芦管②一夜征人尽望乡③夜静春山空④时鸣春涧中2.《鸟鸣涧》描写了哪些景物?通过衬托的手法,突出山涧的什么特点?3.“人闲桂花落”中的“闲”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答案及点拨:1①胡笳②被征发戍边的将士③空寂④不时地啼叫2.桂花、春山、山鸟、春涧清幽3.人只有闲才会听到哪些不易察觉的声音,闲字很传神。
六.延伸作业:1.背诵月诗两首。
2.完成《语文助学》相关练习。
一.导入新课1.导语: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今天我们来欣赏一篇赏析唐诗的随笔,领略一下在学者的眼中,唐诗的神韵如何?2.走近作者(多媒体)胡晓明,1955年生,四川成都人。
1990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获文学博士。
现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秘书长。
目前从事中国文学思想研究及近代诗学和学术史的研究。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3.文题“唐诗是早晨,不是下午茶”含义是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学生交流:唐诗是早晨,是少年,不是下午茶。
下午茶的精神是反省的、回味的、沉思的、分析式的,要不停想问题的,而早晨是不提问题的,不分析的,不反省的,早晨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清新的样子,是神采飞扬。
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4.熟读积累文中出现的相关唐诗名句,了解其作者和出处。
(采用小组合作,搜集交流的方式分组展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南园》)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
(岑参《过碛》)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又重来。
(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绝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戏为六绝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送柴侍御》)白日依山尽。
(王之涣《登鹳雀楼》)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李白《蜀道难》)天姥连天向天横。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终南别业》)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杜甫《望岳》)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夜月》)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杜甫《月》)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三.研读课文,交流探究1.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研读课文,分析理解。
2.学生质疑,师生解疑。
预设问题:1在作者眼中早晨和下午茶各自有什么特点?用文章中句子回答。
明确:早晨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清新的样子,是神采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