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白做酸奶导学案
六年级科学做酸奶教案
六年级科学做酸奶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和过程。
2. 学习如何正确操作和注意事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1. 酸奶的制作原理。
2. 酸奶的制作过程。
教学难点:1. 酸奶的制作操作步骤。
教学准备:1. 酸奶发酵剂。
2. 鲜牛奶。
3. 消毒过的容器和工具。
教学过程:第一章:酸奶的制作原理1.1 引入:讲解酸奶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对酸奶产生兴趣。
1.2 讲解:讲解酸奶的制作原理,包括乳酸菌的作用和发酵过程。
1.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第二章:酸奶的制作材料2.1 引入:介绍酸奶制作所需材料。
2.2 讲解:讲解鲜牛奶和酸奶发酵剂的作用。
2.3 互动:学生讨论酸奶材料的选择和重要性。
第三章:酸奶的制作过程3.1 引入:讲解酸奶的制作过程。
3.2 讲解:讲解如何将鲜牛奶加热至适宜温度,加入酸奶发酵剂,搅拌均匀,灌入容器。
3.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第四章:酸奶的发酵和储存4.1 引入:讲解酸奶的发酵和储存条件。
4.2 讲解:讲解酸奶需要在温暖的环境下发酵,放入冰箱冷藏储存。
4.3 互动:学生讨论酸奶的发酵和储存方法。
第五章:酸奶的品尝和分享5.1 引入:讲解酸奶的品尝和分享的意义。
5.2 讲解:讲解如何品尝酸奶,以及与同学分享制作的经验和成果。
5.3 互动:学生品尝酸奶,分享制作心得。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操作是否正确。
2. 学生是否能准确回答酸奶制作的相关问题。
3. 学生是否能分享自己的制作心得和经验。
第六章:酸奶的变质与保鲜6.1 引入:讲解酸奶的变质原因和保鲜方法。
6.2 讲解:讲解酸奶在制作和储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质原因,以及如何通过正确的方法来保鲜酸奶。
6.3 互动:学生讨论如何判断酸奶是否变质,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
第七章:酸奶的食用方法7.1 引入:介绍酸奶的不同食用方法。
7.2 讲解:讲解酸奶可以单独食用,也可以搭配水果、谷物等食用,提供更丰富的营养。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1.2 做酸奶》苏教版 (1)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1.2 做酸奶》苏教版 (1)一. 教材分析《1.2 做酸奶》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第一单元第二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制作酸奶的过程,了解乳酸菌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以及酸奶的制作原理。
教材内容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既注重了知识的系统性,又体现了学生的探究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对身边的食物和现象充满好奇。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科学实验,对实验操作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乳酸菌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以及酸奶的制作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乳酸菌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知道酸奶的制作原理。
2.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提高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乳酸菌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酸奶的制作原理。
2.难点:乳酸菌如何将乳糖转化为乳酸。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制作酸奶,直观地了解乳酸菌的作用。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实验材料:牛奶、乳酸菌、温度计、发酵箱等。
2.学生分组,每组准备实验记录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让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哪些食品是通过发酵制作的?发酵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什么?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酸奶的制作原理,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按照教材中的步骤进行酸奶的制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将制作好的酸奶放入发酵箱中,观察酸奶的变化。
教师提问:酸奶为什么会变酸?乳酸菌是如何将乳糖转化为乳酸的?5.拓展(10分钟)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乳酸菌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以及酸奶的其他制作方法。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学设计第一篇: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学设计《做酸奶》教学设计初稿教学内容: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体活动是让学生经历做酸奶的实践过程,在活动中感受细菌与我们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认识到,不是所有的细菌都是有害的,消除学生头脑中错误的认识。
在做酸奶的过程中,学生们经历了一次成功的体验,一次耐心的等待,一次收获的喜悦。
学情分析:学生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了解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认识乳酸菌以及细菌与人类的关系,讨论鲜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以及细菌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教学目标: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教学重点和难点:自己动手做酸奶教学准备:鲜牛奶,白糖,酸奶,勺子,保温杯等。
教学过程:一、自己动手做酸奶1.谈话:你们喝过酸奶吗?你们能向大家说说酸奶是什么样的吗? 学生交流。
2.猜测:你们知道酸奶是怎样做成的吗? 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作任何评价。
教师分别给每组学生提供一个空的酸奶瓶,并让学生进行观察。
学生从酸奶瓶上的配料表看到:鲜牛奶、蔗糖、乳酸菌。
学生初步探知做酸奶需要的原料。
学生可能会提出“乳酸菌是什么”的问题,教师可以让知道的学生说一说,随后在第二环节——认识细菌中全面地解决问题。
3.自己动手做酸奶。
教师提供做酸奶的材料:在煮好了的鲜牛奶(在电饭锅里刚煮的)里加入一些白糖,煮沸几分钟。
每组发一份酸奶和煮好的鲜牛奶(放在罐子里)。
学生自带保温杯和勺子(事先要用开水烫过)。
出示教材中做酸奶的示意图,学生看图,制作酸奶。
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人消过毒的保温杯中,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盖上盖子。
测一测:在制作酸奶时,放入的酸奶与鲜奶的比例是多少? 讲述:大约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便制成了。
提醒:自制的酸奶不能存放太久。
吃了变质的酸奶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甚至中毒。
4.交流自己的制作感受,画好“心情曲线”。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2《做酸奶》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2《做酸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做酸奶》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掌握乳酸菌发酵的原理,并能够亲自动手制作酸奶。
教材中提供了详细的制作步骤和实验材料,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有较强的兴趣和好奇心。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食品和健康的内容,对于酸奶的认识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可能对于酸奶的制作过程和乳酸菌的作用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和乳酸菌的作用。
2.能够按照教材中的步骤,亲自动手制作酸奶。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酸奶的制作过程和乳酸菌的作用。
2.如何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制作出美味的酸奶。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实验材料。
2.酸奶制作视频或图片。
3.实验操作指导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酸奶的制作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酸奶是如何制作的。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酸奶的制作过程和乳酸菌的作用,然后发放实验材料,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实验操作步骤。
3.操练(15分钟)学生按照教材中的步骤,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实验操作的正确进行。
4.巩固(5分钟)实验完成后,教师学生进行交流分享,让学生讲述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酸奶除了可以食用外,还可以应用于哪些领域,如医学、化妆品等。
六年级科学做酸奶教案
六年级科学做酸奶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和过程。
2. 学习乳酸菌的作用和酸奶的营养价值。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1. 酸奶的制作原理和过程。
2. 乳酸菌的作用和酸奶的营养价值。
教学难点:1. 酸奶的制作过程和实验操作。
2. 乳酸菌的作用和酸奶的营养价值。
教学准备:1. 酸奶制作材料:牛奶、乳酸菌、糖、容器等。
2. 实验操作工具:烧杯、试管、搅拌棒等。
3. 酸奶制作原理和营养价值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喝过酸奶吗?酸奶有什么特点?二、酸奶的制作原理(5分钟)1. 介绍酸奶的制作原理,乳酸菌将牛奶中的乳糖转化为乳酸的过程。
2. 讲解乳酸菌的作用和酸奶的营养价值。
三、酸奶的制作过程(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份酸奶材料。
2. 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制作步骤进行实验操作:a. 加热牛奶至沸腾,冷却至适宜温度。
b. 加入糖溶解。
c. 加入乳酸菌搅拌均匀。
d. 分装到容器中,密封发酵。
四、观察酸奶发酵(10分钟)2. 教师引导学生记录酸奶发酵的时间和变化。
五、分享酸奶制作心得(5分钟)1. 学生分组分享自己的酸奶制作过程和心得。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回家后尝试自己制作酸奶,并向家人分享酸奶的营养价值。
2.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乳酸菌的探究活动,深入了解乳酸菌的作用和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酸奶的制作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酸奶的制作原理和营养价值,增强了科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酸奶的品尝与评价(5分钟)2.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味道、口感等方面对酸奶进行评价。
七、酸奶的保存与食用方法(5分钟)1. 学生了解酸奶的保存方法,如冷藏保存、避免光照等。
2. 学生学习酸奶的食用方法,如直接食用、搭配水果等。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 教学内容《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做酸奶》。
2. 教学目标•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能够自己制作出美味可口的酸奶;•了解大肠杆菌在酸奶制作中的重要作用。
3. 教学重难点•酸奶制作原理;•大肠杆菌在酸奶制作中的作用。
4. 教学准备•实验用牛奶;•酸奶发酵剂;•放大镜。
5. 教学过程5.1 导入引导学生猜测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并引出问题:“酸奶是怎么做出来的呢?”5.2 理论讲解讲解酸奶制作原理,大肠杆菌在酸奶制作中的作用,并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
5.3 实验操作1.将实验用牛奶倒入容器中;2.加入酸奶发酵剂;3.静置12小时。
5.4 观察现象观察酸奶的外观、颜色、味道等情况,用放大镜观察其中的大肠杆菌。
5.5 总结感想让学生回答问题:“你们对酸奶制作的原理和大肠杆菌有什么新的认识和体会?”6. 课后作业1.回答问题:“酸奶中的大肠杆菌是如何起作用的?”;2.在家中尝试做出酸奶,并简单写出制作过程。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针对性强,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科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理论讲解、实验操作和观察现象中积极参与,提高了科学素养。
但是,在实验操作方面,需要特别注意安全问题,避免学生的意外伤害。
针对教学效果,课后作业是与本节课紧密结合的,有助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但是,在检查作业时需要特别注意,确保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质量。
同时,对于学生疑问,也需要及时解答,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2《做酸奶》教学设计 (1)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2《做酸奶》教学设计 (1)一. 教材分析《做酸奶》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科学》的第二课。
本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酸奶,让学生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掌握乳酸菌发酵的原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科学、探究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酸奶的制作过程和乳酸菌的作用,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讲解、直观的实验和有趣的互动,让学生深入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掌握乳酸菌发酵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学生对生活中科学的关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酸奶的制作过程,乳酸菌发酵的原理。
2.难点:乳酸菌的作用,如何控制实验条件。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酸奶的制作过程,乳酸菌的作用。
2.实验法:学生动手做酸奶,观察实验现象。
3.讨论法: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享心得体会。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PPT、实验材料(牛奶、乳酸菌、温度计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实验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喝过酸奶吗?酸奶是什么味道的?酸奶是如何制作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酸奶的制作过程,乳酸菌的作用。
通过PPT展示酸奶的制作原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按照教师提供的实验步骤,动手做酸奶。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酸奶制作过程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酸奶除了可以发酵牛奶,还可以发酵哪些食物?乳酸菌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有哪些?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酸奶的制作过程和乳酸菌的作用。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2《做酸奶》教学设计1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2《做酸奶》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做酸奶》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掌握乳酸菌发酵的原理,并能够亲自动手制作酸奶。
教材以实验活动为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生活中的食品制作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酸奶的制作过程和乳酸菌发酵的原理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掌握乳酸菌发酵的原理。
2.能够亲自动手制作酸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酸奶的制作过程。
2.乳酸菌发酵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制作酸奶,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酸奶的制作过程和乳酸菌发酵的原理。
2.讲解法:对于酸奶的制作过程和乳酸菌发酵的原理,教师需要进行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
2.酸奶菌种、牛奶、糖、容器等实验材料。
3.实验仪器和设备:烧杯、搅拌棒、温度计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如:“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知道酸奶是什么吗?”等。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如何制作酸奶。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酸奶的制作过程和乳酸菌发酵的原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制作酸奶。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对每个小组进行指导,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你们知道酸奶是如何制作的吗?”、“乳酸菌是如何发酵的?”等,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苏教版科学六上《做酸奶》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上《做酸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做酸奶》是苏教版科学六上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酸奶的制作过程以及酸奶的营养价值。
课文内容简单易懂,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课文还提到了食品安全和健康饮食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生活中的食品安全和健康饮食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操作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掌握酸奶的制作方法,能够独立完成酸奶的制作实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总结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培养健康饮食的好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酸奶的制作过程和制作方法。
2.教学难点:酸奶的制作原理和食品安全知识。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酸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酸奶的制作过程,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做酸奶》课文。
2.实验材料:牛奶、酸奶菌、温度计、发酵箱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酸奶的营养价值和制作过程,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5分钟)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做酸奶》,了解酸奶的制作方法。
3.操练(15分钟)教师讲解酸奶的制作步骤,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制作酸奶。
–确保实验材料干净卫生。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4.巩固(10分钟)学生观察制作好的酸奶,讨论酸奶的制作过程,总结制作方法。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酸奶的制作原理,探讨食品安全和健康饮食的相关知识。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做酸奶》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设计(1)
二、说学情
学生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了解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 认识乳酸菌以及细菌与人类的关系,讨论鲜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以及细 菌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应该了解实验变量 的控制问题,但是真要做起实验来,他们却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而导致实 验数据的误差或直接的失败。作为我们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在学生实验 前将这一技能有目的地进行渗透,以让学生在今后的实验过程中知道如 何对实验变量加以控制。
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左右;二是卫生 ,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自制的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不要存放太久。
播放工厂制作酸奶的视频资料。
通过制作和品尝酸奶,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呢?
生:鲜牛奶是怎样变成酸奶的呢?…… (三).认识细菌的特点
认识乳酸菌——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乳酸菌属于微生物,是细菌,那么细菌有哪些特点呢?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六年级的年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
《做酸奶》板书
小 乳酸菌→细菌 “吃”
快:二分裂繁殖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把教学内容在知识点不变的基础上,以发挥学生主动性,通过自 主学习、合作探究,又激发了学生参与热情。同时本节课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在 语言上,教师在应该强调的地方没有加强语气,并且与学生的互动欠缺。这一点 要在平时的课堂做起,不能求快,要争取每节课都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增强亲 和力,让学生乐于互动,争取达到“教师的一个眼神,学生就能领会出要说什 么”。 在教授的过程中,对学生还是不够放心,有些知识点絮叨太多,应该让学生自己 总结。并且过渡语欠缺,这就要求多思考多准备,对教案特别熟悉。
小学科学_小学科学六年级《做酸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尝试自己动手制作酸奶,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牛奶发酵变成的。
2.知道细菌是一类分布极广的微生物,以及它们对人类有正反两方便的作用。
3.知道减少致病细菌传播的方法。
4. 关心科学和人类相关的社会问题。
体验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
【教学重点】自己动手做酸奶的活动。
【教学难点】在细菌繁殖的实验中计算细菌繁殖的个数。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1、鲜牛奶、白糖、酸奶、勺子、保温杯、黄豆、纸杯、导学案等。
2.学生准备:做好的酸奶、课前搜集的细菌和酸奶的各种资料。
附:板书设计做酸奶细菌乳酸菌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做酸奶》学情分析《做酸奶》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显微镜下的世界”第二课。
做酸奶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
科学课的教学理念之一就是要面向每一个学生。
教师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愿望,让他们每个人都来做一做。
起初,打算带着学生在班级一起制作酸奶,但到班级一问,很多孩子家里都有自制酸奶的仪器(酸奶机),我想:与其在教室和孩子一起做,不如让孩子回家和家长一起做这个实验,既然购买了仪器,肯定是想尝试做酸奶,或者已经制作过酸奶,家长也有一定的经验,于是,我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认认真真”的在尝试做一次酸奶,让孩子从实验的准备开始到最后酸奶的形成,都要详细的了解,并及时的记录相关内容,拍下照片尤其是视频作为资料留存。
学生代表通过课件向全班汇报制作酸奶过程。
通过学生代表向全班汇报,可以帮助整个班级的成员回顾做酸奶的过程,另外听取别人的汇报可以清楚的比较出自己与别人的区别,从而找出操作步骤以及其他方面的不同与相同之处,加深了对酸奶制作的过程。
通过阐述制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激发小组和其他同学的思考,通过自我解决问题来提升对试验中所遇问题的思悟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自学式合作形式,通过教师的总结,对学生的表述进行梳理。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在自主阅读的情况下,进行小组合作开展讨论,然后发表意见,这是一种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自学式合作形式,通过教师的总结,对学生的表述进行梳理,让学生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了解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认识乳酸菌以及细菌与人类的关系,讨论鲜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以及细菌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2《做酸奶》教学设计2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2《做酸奶》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做酸奶》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酸奶,让学生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以及酸奶的原理。
教材中提供了详细的制作步骤和实验材料,同时也引导学生思考酸奶的原理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实验基础,对于观察和操作实验有一定的经验。
同时,他们对于食物的制作和原理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是,对于酸奶的制作原理和细菌的生长条件可能还不够了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和原理。
2.能够独立完成酸奶的制作实验。
3.理解酸奶的制作与细菌的生长条件之间的关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酸奶的制作原理。
2.细菌的生长条件。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酸奶的制作原理;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酸奶的制作过程;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牛奶、酸奶菌、温度计、发酵罐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同时引出本课的主题——做酸奶。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酸奶的制作过程和原理,同时讲解细菌的生长条件。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酸奶的制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酸奶的制作原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酸奶的制作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制作泡菜、发酵面包等。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酸奶的制作原理和细菌的生长条件。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酸奶的制作原理在家庭生活中的应用,下节课分享。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讲解内容,板书酸奶的制作过程、原理以及细菌的生长条件。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5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做酸奶》导学案
《做酸奶》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和其对健康的益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热身引入1. 老师向学生展示一些酸奶的包装盒,并询问学生对酸奶的了解和喜好。
2. 引导学生讨论酸奶的好处,如对消化系统的有益、富含维生素等。
二、学习目标1. 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和过程。
2. 掌握制作酸奶的方法和步骤。
3. 了解酸奶对健康的益处。
三、导入讲解1. 介绍酸奶的定义:酸奶是将牛奶在一定条件下发酵而成的一种乳制品。
2. 讲解酸奶的制作原理:通过添加乳酸菌等有益菌群,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使牛奶发酵生成酸奶。
四、实践操作1. 展示制作酸奶的工具和材料:牛奶、酸奶菌粉、温度计、保温瓶等。
2. 分组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将牛奶加热至50摄氏度,加入酸奶菌粉,静置8小时左右,即可得到自制的酸奶。
3. 学生根据操作流程制作酸奶,并记录下制作过程中的观察和体会。
五、讨论分享1.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酸奶,并分享制作过程中的难点和经验。
2. 讨论酸奶对健康的益处,如促进消化、提高免疫力等。
六、小结回顾1.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酸奶的制作方法和对健康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家中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制作酸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七、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在家中制作酸奶,并记录下制作过程和品尝体会。
2.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酸奶制作方法和对健康的益处的文章,展示在下一堂课上分享。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酸奶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认识健康的重要性。
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利用这些知识,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和过程2. 学会制作自制酸奶3. 掌握酸奶的储存和食用方法导学内容:1. 酸奶的制作原理酸奶是通过将牛奶发酵而成的,发酵过程中乳酸菌会将牛奶中的乳糖转化为乳酸,使牛奶变得更容易消化。
同时,酸奶中富含益生菌,有助于维持肠道健康。
《做酸奶》 导学案
《做酸奶》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酸奶制作的原理和所需材料。
2、掌握酸奶制作的基本步骤和操作方法。
3、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酸奶制作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2)理解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作用。
2、难点(1)如何控制发酵的温度和时间,以达到理想的酸奶品质。
(2)对酸奶制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三、学习准备1、材料准备纯牛奶 500 毫升、酸奶菌粉 1 小包、白糖适量(根据个人口味)、酸奶机(或具有恒温功能的设备)、不锈钢盆、勺子、保鲜膜。
2、知识准备(1)了解微生物发酵的基本概念。
(2)知道乳酸菌在酸奶制作中的作用。
四、学习过程1、原理讲解酸奶是以新鲜的牛奶为原料,经过杀菌后再向牛奶中添加有益菌(发酵剂),经发酵后,再冷却灌装的一种牛奶制品。
酸奶制作的关键在于乳酸菌的发酵作用。
乳酸菌将牛奶中的乳糖发酵转化为乳酸,使牛奶的 pH 值降低,蛋白质发生凝固和沉淀,从而形成酸奶特有的质地和风味。
2、操作步骤(1)消毒器具将不锈钢盆、勺子等器具用开水消毒,以杀灭可能存在的杂菌,避免影响酸奶的发酵。
(2)调配原料①将 500 毫升纯牛奶倒入消毒后的不锈钢盆中。
②加入适量的白糖(可根据个人口味调整),搅拌均匀,使白糖完全溶解。
③加入 1 小包酸奶菌粉,再次搅拌均匀。
(3)装罐发酵将调配好的牛奶混合物倒入酸奶机的内胆中,盖上盖子。
如果没有酸奶机,也可以将其放入能够恒温在40 45 摄氏度的设备中,如烤箱、电饭锅等,并在容器外包裹一层保鲜膜,以保持温度和湿度。
(4)发酵时间酸奶的发酵时间一般为 6 8 小时,具体时间根据环境温度和所用发酵剂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发酵过程中,不要随意打开盖子或移动容器,以免影响发酵效果。
(5)成品判断发酵完成后,观察酸奶的状态。
正常的酸奶应该呈凝固状,表面光滑,没有乳清析出。
如果酸奶还没有完全凝固,可以适当延长发酵时间;如果酸奶表面有明显的乳清析出,可能是发酵过度或操作过程中受到污染。
《做酸奶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苏教版2001》
《做酸奶》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和流程;2. 提高同砚动手能力,培育实践能力;3. 引导同砚探究酸奶的美味世界。
【本节导学内容】一、什么是酸奶?酸奶是一种经过发酵制作的乳制品,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益生菌,对人体有益。
经过酸奶菌(乳酸杆菌、酪酸菌等)发酵,牛奶中的乳糖转化为乳酸,使牛奶变得酸味。
二、为什么要自己做酸奶?1. 可以控制酸奶的新颖度和品质;2. 自制酸奶无添加剂,更加健康;3. 可以依据个人口味定制酸奶的风味和口感。
三、如何制作酸奶?1. 筹办原料与工具:鲜牛奶、酸奶菌(乳酸菌粉)、保温容器、保温毯等;2. 制作过程:(1)将牛奶煮沸,冷却至40℃摆布;(2)在40℃摆布的牛奶中加入适量的酸奶菌,匀称搅拌;(3)将加入酸奶菌的牛奶倒入保温容器中,封好盖子;(4)用保温毯将保温容器包裹好,保持在40℃摆布的温度,静置8-12小时;(5)取出酸奶,放入冰箱冷藏,待凉后即可食用。
四、如何品尝酸奶?1. 可以单独食用,也可以添加水果、坚果、蜂蜜等调味;2. 酸奶还可以用来制作饼干、冰淇淋、奶油等美食。
【导学过程】1. 指挥同砚了解酸奶的定义和好处,引导同砚谈论为什么要自己做酸奶;2. 示范制作酸奶的过程,让同砚动手实践,精通制作技巧;3. 引导同砚品尝不同口味的酸奶,分享自己的制作心得;4. 鼓舞同砚发挥想象力和创设力,尝试制作其他酸奶相关美食。
【导学延伸】1. 酸奶的好处和功效;2. 如何储存和保鲜酸奶;3. 如何区分优质酸奶和劣质酸奶。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信任同砚们会更加热忱酸奶,并且有信心和能力自己在家制作美味的酸奶!愿他们在探究酸奶的世界中,获得幸福和充实!第二课时一、导入大家好,今日我们将进修如何制作酸奶。
酸奶是一种美味又营养丰富的食品,屡屡被称为“活菌食物”,对我们的健康分外有益。
通过进修如何制作酸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制作过程,还可以增加对健康饮食的熟识。
一份简单易懂的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酸奶制作教案
本文介绍一份简单易懂的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酸奶制作教案,旨在帮助老师们教授六年级学生制作健康美味的酸奶。
一、教学目标1、了解酸奶的营养成分和制作原理。
2、掌握酸奶制作过程和酸奶的存储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酸奶制作过程和制作技巧。
2、难点:酸奶的发酵过程和控制方法。
三、教学内容1、酸奶的种类及其营养成分。
老师可以让学生了解酸奶的种类和营养成分。
酸奶分为普通酸奶和带果粒的酸奶,其中带果粒的酸奶更加丰富多样。
“酸奶是一种富含蛋白质、乳酸菌、钙、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的发酵乳制品。
”学生可以了解到,酸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可以起到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肠道蠕动、保护胃黏膜等作用。
2、酸奶的制作原理和发酵过程。
了解了酸奶的营养成分,老师可以开始介绍酸奶的制作原理和发酵过程。
酸奶的制作过程主要分为两个步骤:牛奶加热杀菌和牛奶加入干酵母菌后进行发酵。
随着发酵的进行,牛奶中的乳糖会被分解成乳酸,从而保证了酸奶酸度的形成。
3、酸奶的制作过程和技巧制作酸奶的过程分为以下步骤:(1) 准备好需要的原料和材料,包括新鲜的牛奶、青岛海之蓝酸奶、一只大碗、一个保温杯和一个勺子。
(2) 把新鲜的牛奶加热。
将牛奶倒进大碗中,再放入保温杯中。
(3) 在牛奶中加入一些酸奶。
青岛海之蓝酸奶是已经加过酸的奶制品,可以快速启动牛奶的发酵过程,故可以加入少量。
(4) 用勺子搅拌均匀,保证酸奶发酵均匀。
(5) 把发酵好的酸奶装入保鲜盒,放入冰箱保鲜。
制作酸奶的技巧:(1) 牛奶在加热杀菌之后需要在室温下冷却到摄氏40度以下,才可以加入酸奶。
(2) 加入酸奶的量要适量,否则会导致酸奶的酸度过高,口感不好。
(3) 酸奶需要放在让它保持一定温度的环境中进行发酵,可以使用保温杯等。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模仿的方式进行。
老师负责讲解酸奶的种类、营养成分和制作原理,接着,老师可以向学生展示酸奶的制作过程,并对学生进行示范。
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可以仿照老师的示例,自行制作酸奶。
《做酸奶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苏教版2001》
《做酸奶》导学案一、进修目标:1. 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和过程;2. 掌握制作酸奶的步骤和方法;3.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进修内容:1. 酸奶的定义和功效;2. 酸奶的制作原理;3. 制作酸奶的步骤和方法。
三、进修重点和难点:1. 酸奶的制作原理;2. 制作酸奶的步骤和方法。
四、进修过程:1. 导入:通过观看有关酸奶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酸奶的定义和功效。
2. 进修酸奶的制作原理:通过简单的实验或示范,向学生介绍酸奶的制作原理,让学生了解发酵的过程和酸奶菌的作用。
3. 进修制作酸奶的步骤和方法:步骤一:准备食材和工具,包括牛奶、酸奶菌、保温容器等;步骤二:将牛奶加热至80℃摆布,然后降温至40℃摆布;步骤三:在牛奶中加入酸奶菌,并搅拌均匀;步骤四:将牛奶倒入保温容器中,放置在温暖的地方发酵12-24小时;步骤五:取出制作好的酸奶,放入冰箱冷藏即可。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酸奶的制作实践,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 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制作酸奶的经验和收获,分享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五、作业安置:1. 撰写制作酸奶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标、方法、结果和结论;2. 制作酸奶的视频或图片,展示给同砚们观看。
六、拓展延伸:1. 调制不同口味的酸奶,如水果酸奶、蜂蜜酸奶等;2. 钻研酸奶的营养价值和功效,撰写相关文章或演讲。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同砚们对酸奶的制作原理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希望同砚们在平时生活中能多多尝试制作酸奶,享受健康美味的同时也锻炼自己的能力和品味。
愿大家都能成为酸奶小达人,享受生活的乐趣!。
《 做酸奶》导学案
六年级科学《做酸奶》导学案
班级姓名节次
【学习目标】1、了解酸奶的制作方法。
2.知道酸奶是有乳酸菌发孝而变成的;
【重难点预测】
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学法指导】请阅读课本5页---6页内容5遍,知道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我的疑问: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如何做酸奶?
探究点二:牛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为什么不能吃变质的酸奶?
【当堂检测】
一、填空
1、在适宜的温度下,()会使牛奶发酵变成酸奶。
2、细菌体积微小,它们有、、、三种形态。
3、许多传染病是由()引起的。
二、判断:1、下面的细菌对人类有益的是()。
A、乳酸细菌
B、结核杆菌
C、双球菌
2、细菌对人类()。
A、有益 B、有害 C、有益和有害
六年级科学《做酸奶》导学案(第2课时)
班级姓名节次
【学习目标】1、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2、学会对有害细菌的预防措施
【重难点预测】细菌的功与过。
【学法指导】请阅读课本5页---6页内容5遍,知道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细菌有哪些特点?如何理解细菌的功与过?
探究点二:用哪些方法可以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
【当堂检测】
1、利用细菌可以()、()、()、()。
2、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和细菌叫做()。
3、大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害的。
()
4、病菌会通过各种途径侵入人体。
()
5、注射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方法。
()。
六年级上册科学导学案-1.2 做酸奶|苏教版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通过网络、书本收集有关细菌的资料
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民主评议小组研究情况。
学生讨论,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
学生交流,学生看教材插图认识形形色色的病毒
生交流、讨论,汇报
做酸奶的注意事项,使用电子白板照相的遮盖功能。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3、4页)
教学过程第课时
基本环节
教师引导活动
学生学习活
入
课
中
探
究
课
后
延
伸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难点:知道病菌的传播途径及一些预防措施
教
法
学
法
实践教学、动手操作教学
教学过程第1课时
基本环节
教师引导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教育技术应用
课
前
导
入
谈话:前几天,我们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今天,同学们带来了亲自做的酸奶,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就举行一个酸奶品尝交流会。要求:在酸奶品尝交流会上,你可以品尝其他同学做的酸奶,了解他是怎么做成的,并且要选出你认为最好喝的酸奶。质疑问难: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产生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2、能够通过尝试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3、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4、知道病毒也是微生物中的一类;
5、知道病菌的传播途径及一些预防措施;
6、意识到要关注与科学和人类有关的社会问题;
7、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
教
学
重
难
点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重点: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汤河学校导学案(科学)科
2013 年9 月 2 日
制订
年级六年级教师杨桂英课题2.做酸奶第 1 课时课型单一课
达成目标1、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认识细菌、病毒;
2、能够通过尝试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3、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4、知道病毒也是微生物中的一类;
重点鲜奶发酵成酸奶。
难点病菌的传播途径
教学流程
安全教育(一分钟)
学习制作酸奶的方法
1.谈话:你吃过酸奶吗?知道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
2.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
(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做任何评价;回去观察酸奶瓶
上的配料表,或许会有所发现)
3.学生学习动手做酸奶。
(1)介绍做酸奶的方法:
①在锅里放入一些鲜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
②消毒保温杯和勺子。
(可用开水烫一烫)
③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入自消过毒的保温杯,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并盖上盖子。
④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4、强调
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左右;二是卫生。
二、组织学生开展酸奶品尝会
2.学生分组进行品尝并交流。
3.全班汇报并交流。
4.质疑问难: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产生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5.学生提出问题。
三、认识细菌及酸奶形成的原因
6.教师小结:
(1)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
(2)细菌的繁殖;
(3)细菌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四、认识病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1.提问:病菌是通过什么途径侵入人体的呢?2.学生猜测。
4.讨论:还有什么其他途径会使病菌沾到你的手上?我们应该怎么预防?
5.学生交流。
6.谈话:除了皮肤接触以外,还有哪些途径会使病菌侵入人体?7.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病菌传播途径的资料。
板书设计 2、做酸奶
细菌
病毒
病菌
教学反思
学生课堂达标率
95%
原因分析
改进措施
个别学生积极性不高
教师
本课亮点
分组讨论效果很好需改进措施让学生多动手做一做
附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