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中国新闻事业的
《新闻理论》第六章习题
第六章:新闻事业一、选择题1. 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受到以下哪方面的影响?A. 政治因素B. 经济因素C. 科技进步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解析: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影响。
2. 新闻事业的性质不包括以下哪项?A. 公共性B. 商业性C. 服务性D. 意识形态性答案:D解析:新闻事业的性质主要包括公共性、商业性和服务性,而意识形态性不是新闻事业的本质属性。
3. 新闻事业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保证新闻的真实性B. 提高新闻传播效率C. 实现新闻事业的经济效益D. 保障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答案:D解析:新闻事业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保障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包括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提高新闻传播效率和实现新闻事业的经济效益等。
4. 以下哪种情况不属于新闻事业管理的内容?A. 制定新闻传播政策B. 规范新闻传播秩序C. 监管新闻传播活动D. 指导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答案:D解析:新闻事业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制定新闻传播政策、规范新闻传播秩序、监管新闻传播活动等,而指导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属于新闻行业自律的范畴。
5. 新闻事业管理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A. 维护社会稳定B. 保障公民知情权C. 促进新闻事业发展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解析:新闻事业管理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体现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民知情权、促进新闻事业发展等方面。
二、简答题1. 简述新闻事业的产生背景及其发展历程。
答案:新闻事业的产生背景主要是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和新闻业的兴起,社会对新闻传播规律和新闻业务知识的需求日益增长。
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早期新闻学的经验总结阶段、新闻学的学科体系形成阶段、新闻学的理论深化和多元化发展阶段。
2. 新闻事业的性质和功能有哪些?答案:新闻事业的性质主要包括公共性、商业性和服务性,其功能包括信息传播、舆论引导、公共监督、文化传承等。
第六章 新闻自由与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
第六章新闻自由与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一.新闻自由的涵义新闻自由是公民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与运用,是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闻自由,是人们传播新闻和接受新闻的自由,既包括新闻传播者的新闻自由,也包括新闻接受者的新闻自由。
其中,新闻传播者的自由是主体内容和基础。
1.出版前免于检查,出版后除了对法律负责任外,不受任何干涉。
2.出版前不须请领执照或特许状,也不须交纳保证金。
3.政府不得以重税或其他经济力量迫害新闻事业,亦不得以财力津贴或贿赂新闻事业。
4.自由报道、讨论及批评公共事务的自由。
5.自由接近新闻来源及保障采访的自由。
6.自由传播新闻并免于检查。
7.自由阅读、收听,包括不阅读不收听之自由二.新闻自由的源起及发展新闻自由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提出的口号。
从中世纪到18世纪,出版自由始终是资产阶级用来反对封建专制统治、扩充自己实力的一种手段,这个口号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在上升阶段资产阶级的进步性。
列宁称:“出版自由这个口号从中世纪末直到19世纪成了全世界一个伟大的口号。
”新闻自由经历了从提出观念到形成制度的发展过程。
最早提出新闻自由思想的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1.新闻自由的基本假设(1)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本身就是目的,个人的快乐和幸福才是社会的目标,人是独一无二的,是文明世界的基本单位,也是它的推动者。
所以,个人的自我实现是终极目标——个人、社会和国家的目标。
社会的首要功能是促进社会个体成员的利益。
强烈否认国家是人类奋斗的最高体现,国家的存在只是为了给个人提供一个可以发挥其自身潜力的环境。
当它不能推进这一目标时,就会变成一个障碍,必须被废弃或进行彻底的改革。
自由主义理论不接受这样的命题:社会是一个独立实体,这个实体比组成它的个体成员更重要。
(2)理性能力是上帝赋予的。
理性依据感官经验行事,它不像前人那样盲从一切权威思想。
我们是生而自由的,也是生而具有理性的。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徐宝璜(1894-1930)
字伯轩,江西九江人。 最早赴美国研究新闻学, 回国后任北京《晨报》 编辑; 北京大学教授。
徐宝璜特别强调新闻的真实性,他认为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主张采访要有闻必 查,不能有闻必录,更不能有意捏造。 徐宝璜要求新闻记者有大无畏的精神, 见义勇为,宁愿牺牲一身以为民请命。 作为报刊编辑,应对社会负重大责任, 应有纯洁之品德,高尚之思想,远大之 眼光,为对社会负责,刊发的新闻应确 为对时事所下的正确透彻之批评。
第四节
新闻工作改革、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
一、★新闻工作改革
(一)开创自由讨论的风气 (二)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 (三)新文风的出现
(四)副刊的革新
(五)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
“四大副刊” ★
《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
《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
《晨报》的《晨报副镌》副刊 《京报》的《京报副刊》
《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1919.7创刊,1920年停刊,共出刊100多期 天津学生联合会机关报,周恩来主编。 对开大张日报,后改为三日刊,有时发行号外, 以评述为重点。 天津的“新曙光“, “全国的学生会报冠”。
第三节
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一.《新青年》的改组和 《共产党》月刊的创办 李大钊将《新青年》第6卷第5号编 成马克思研究专号。
《敬告青年》
——陈独秀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
——充分表达了“五四”时期的启蒙主义知 识分子 ——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主张、体现瞩望于青 年但又必须改造青年国民性的深刻意识。
★二、《新青年》主要宣传贡献
①批判封建的旧道德, 抨击尊孔复辟逆流
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 新道德新思想。
《新青年》主要的宣传贡献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308-09-2
27
(2)五四运动期间,发挥了积极的舆论 先导作用。 五四运动爆发后,《每周评论》作了连续 系统的报道,并且紧密结合事实,做了及 时的评论,从舆论上对学生和群众的行 动给予了支持和引导。 《每周评论》第一次把这场学生爱国运 动称为“五四运动”,第一次提出学习 “五四运动”的精神。
28
29
19
新文化运动中的著名人物:
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胡适
20
胡适
陈独秀
21
李大钊: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李
大钊最早歌颂十月革命。 1918年李大刊在报刊上发表 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文章, 有《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庶民的胜利》、《布尔什 维主义的胜利》。五四运动 前夕,李大钊把轮值主编的 《新青年》6卷5号编成《马 克思研究》专号,写了长篇 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系统、简明地介绍了马克思 主义。李大钊是《新青年》 编辑部中接受并宣传十月革 命的第一人,把新文化运动 推向了新阶段。
13
“双簧戏”:《新青年》第4卷第3号在《文学 革命之反响》的总题下发表了著名的新旧文 学论战的两封信。一封是王敬轩写给《新青 年》编辑部反对文学革命的来信,一封是刘 半农写的万余言反驳书《致王敬轩信》,逐 条批驳王的论点,具体论述文学革命的必要 性。这二封信的辩驳,推动了文学革命问题 的讨论。 《荆生》事件 《本志罪案之答辩书》:陈独秀撰写,为了 宣扬倡导民主与科学,哪怕断头流血,都不 推辞。这是坚持反封建文化运动的战斗宣言, 也是《新青年》前期思想宣传的基本总结。
7
个阶段 《新青年》发展的第一阶段: 陈独秀主编时期 (1915年9月—1916年2 月),《青年杂志》 宗旨: “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 天职;批评时政,非其旨也。” 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一九一六年》 《吾人之最后觉醒》等。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第一章: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与发展1.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新闻传播的基本概念和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
3. 分析中国新闻事业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1.2 教学内容1. 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新闻传播的基本概念和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
3. 中国新闻事业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1.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新闻传播的基本概念和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新闻事业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1.4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的理解。
2. 小组报告:学生对中国新闻事业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的分析。
第二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2.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方式和机构。
2. 掌握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 分析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意义和影响。
2.2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方式和机构。
2.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意义和影响。
2.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方式和机构,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 文献研究法:学生研究相关古代文献,了解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具体情况。
2.4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方式和机构的理解。
2. 小组报告:学生对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的分析。
第三章: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3.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
2. 掌握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和特点。
3. 分析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影响和意义。
3.2 教学内容1. 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
2. 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和特点。
3. 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影响和意义。
3.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影响和意义。
中国新闻史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308-09-2
“五四”空前的群众运动, 冲破了“二次革命”以来 新闻界万马齐喑的沉闷空 气,发挥了报刊巨大的宣 传鼓动作用,同时也促进 了报刊的大发展。
爱国学生在北京街头向群众演说, 并散发传单
1919年5月4日,北京 学生群众大会现场
31
北京大学和五四运动
32
1919年5月4日《时事新报》的漫画
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散发的 《北京市民宣言》
刘半农 屋子里拢着炉火, 老爷分付开窗买水果, 说“天气不冷火太热, 别任它烤坏了我。”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 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 “要死”! 可怜屋外与屋里, 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24
叫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33
1919年5月5日,上海《新申报》发行 的关于“五四运动”的号外
1919年5月20日《时事新报》的漫画
34
北京学生在五四运动中散发的传单
五四时期的爱国传单
35
1919年6月12日《新闻报》的漫画
1919年6月初,上海、江苏政府和上海学联 36 劝告商界坚持罢市的两个广告
五四时期的歌谣和传单(一)
19
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 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胡适
20
陈独秀
21
李大钊
胡适
22
鲁迅
23
五四时期现代诗欣赏:
鸽子
胡适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犹如意,—— 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 青天, 十分鲜丽!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六章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初步发展
第六章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初步发展第一节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一、《新青年》的改组五四运动后,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一批激进的新文化运动战士,由民主主义迅速转向社会主义。
他们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发起组织共产主义小组,在中国掀起了共产主义运动。
1920年8月,陈独秀等首先在上海建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
接着,北京、武汉、济南、长沙、广州等地的共产主义小组也相继成立。
这一切,为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思想旗帜、编者作者队伍和组织领导力量等必要条件。
在筹建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共产党的基本知识,发动和组织工人运动,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有自己阶级的新闻舆论工具。
为此,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创办了一批报刊、通讯社,宜告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新青年》的改组,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1920年9月,《新青年》从第8卷1号起,由民主主义性质的刊物改组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领导的社会主义刊物。
在组织领导方面,中共发起组的负责人及主要成员陈独秀、李汉俊、陈望道实际主持编辑部的工作,在印刷发行上也解除了原来与上海群益书店的关系,成立新青年社独立印刷发行。
在宣传内容方面,《新青年》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称该刊已抛弃了先前崇仰的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政治思想,拥护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自第8卷第1号起,《新青年》增辟了《俄罗斯研究》专栏,出至第9卷第3号止,共发表36篇文章,绝大部分译自美、英,法、日等报刊所载有关苏俄的情况以及各方面的政策,关于列宁生平及其著作的介绍和资料,其中注明译自纽约进步刊物《苏俄》周报的最多。
这一专栏的设置,为中国读者了解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提供了丰富材料。
在言论上,《新青年》刷新论说、通信、随感录等栏目,用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方向来引导读者。
新闻事业的产生
中央电视台(CCTV)的成立 • 1958年5月1日成立北京电视 台,后改名为中央电视台。 • 1973年开办彩色电视节目。 • 1978年1月1日起,《新闻联 播》正式打出栏目名称字幕, 播出时间20分钟。 • 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 开播。 • 2003年7月1日,央视新闻频 道正式开播。
• 米怜很注意研究和迎合受众,考虑到东 南亚华人多属下层劳动者,文化程度不 高但关心祖国,所以他主张刊物内容要 简短、通俗、生动。因此该刊的传教文 章大量引用中国儒家语录,以增加亲近 感和说服力,并采用对话、讲故事的方 式,以求更易于被读者接受,长篇文章 则往往采用中国古典小说的章回体裁, 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天文地理等介绍 科学知识的文章,配有插图,生动易懂。
广播的不足 • 一瞬即过,受众难以进行仔细地研究 和推敲,难以一边收听一边思考,受 众的注意力只能被迫跟随广播 • 受众必须按电台安排的节目顺序收听, 不能自由选择
三 电视:以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 声音和图像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
• 1873年英国工程师约瑟夫 • 梅发现了硒的光电效应。 • 1884年德国科学家保罗 • 尼普柯运用硒的光电效应 发明了电视扫描盘,即电 视机荧光屏的雏形。
其他传播方法
• 露布:一种布告,早期专用于传播战 争捷报。
• 牌报、旗报:露布的一种转化形式。将战果 和作战情况写在布旗上(旗报)、木牌(牌 报)上。
• 悬书(出现于战国)、揭帖(用毛笔写在 纸上,贴在墙上)。
古代新闻活动共同点:
• 第一、古代社会始终没有停止过新闻 活动,但无以此为职业的机构,所以 古代只有新闻活动而无新闻事业。 • 第二、其规模小,新闻基本上为定向 传播,有明确的目的和具体的对象, 而没有无定向的大众传播。 • 第三、统治阶级内部新闻活动大大超 过被统治阶级(主要是规模上)。
《新闻学概论》(第六章)——新闻媒介的性质
新闻商品与物质商品的区别:
传媒产品的商品性既有独立于物的意识形式, 又有和物结 合在一起的介质形式, 而且只有借助于物才能进行交易, 任何一条新闻离开一定的实物(介质)。我们无法得到它, 但人们消费新闻绝不是消费这一实物, 而是享用实物传递 给我们的信息。介质与新闻相比, 新闻及其他信息成为绝 对的消费品, 而介质仅仅是相对的消费品。这是新闻这种 商品与物质商品的明显区别, 新闻是一种精神产品, 其商 品使用价值, 取决于媒介工作者的劳动。精神产品具有不 同于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 优秀的精神产品的直接经济效 益可能不大, 但它们的创新价值或积累价值对推动生产力 的发展和社会其他进步有很大作用;相反, 一些迎合庸俗 甚至低级趣味的传播内容, 有一定的受众面, 同样可能获 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新闻媒介的个性
新闻媒介的个性是它们在内容选 择、编排方式、行文风格上的与 众不同之处。
1.以新闻报道的迅速及时见长
2、以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公正取胜
3、已发表具有独到见解的评论为世人瞩 目
4、以编排的新颖活泼、具有独创性显得 抢眼
5.以社区新闻、或国际新闻、或煽情新闻 来显示个性的
如何显示新闻媒介的个性
第六章 新闻媒介的性质
共性gòngxìng :
指不同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普通性质。
新解释: 形容事物的共同性质结构。 一般、普遍、概括的 性质或状态;统统适用,完全的可应用性语言的共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
性和个性的关系。——毛泽东《矛盾论》
新闻事业的共性指整个新闻事业的所共有的基本特点;
2 公营: 由社会公众所共同拥有的新闻媒介 大多数国家都有公营电台、电视台,还没有公
营报纸,以BBC为代表。 特点: 由各阶层代表组成 管理机构,不受政府控制;半官方机构;以视听费 为主要收入来源;强调对公众负责;不播广告。 3 国营: 由国家直接控制或国家控股的新闻媒介
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内容)
《新闻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绪论第一节1.从新闻学的内容来说,大致可以分为理论(新闻理论)、历史(新闻史)、应用(新闻业务、媒介管理与经营)三部分。
2.中国新闻学的发展和代表性著作:中国的新闻学在20世纪20年代初步形成。
徐宝璜的《新闻学大纲》1922、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1923、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1929三本著作构筑了中国新闻学的基础框架。
第一章新闻活动1.关于新闻活动的两个观点:1.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2.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分析:观点1:在社会生活中,除新闻事业(报纸广播电视)外,人们还通过其他各种途径(交谈、短信、报告……)来相互传递新闻。
这说明在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中,相互传递新闻的活动普遍地、持续地进行着。
因此,了解和传播新闻这样一种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从广义上说,新闻活动不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还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在当今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任何阶级、任何行业,每天都需要获取一定的新闻,才能在社会中求得生存,去求得发展。
如:政党、企业、军事、科学、个人。
观点2:1.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都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新闻才能生存下去。
从事新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2驱使人们不由自主地从事新闻活动的原因是人类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客观世界的永恒变动。
其他:社会条件的改变,引起人类社会交往密切程度的提高,各行各业、各个阶级、阶层、整个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增加。
同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相互之间的关系越密切,社会的变动就越剧烈。
社会变得越剧烈,所产生的新闻就越多;人类之间的关系越密切,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也越大。
)2.结论:变动产生新闻(环境)关系决定需要(社会)3.新闻活动的渠道:一、亲身传播(言语、文字、体态、信号)(定向)特点:信息传播有明确的对象,属于定向传播。
优点:信息传播的针对性强、反馈快、互动快,可以迅速调整传播内容和方法。
第六章 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
五、不同历史时期,新闻指导性有 不同操作要求
1.革命战争年代 报纸指导一切,重点是指导工作
2.计划经济年代 印证党和政府各种举措、方针的合理性 3.市场经济年代 阐释信息的意义
“都城官书局开设缘由” “中国议办商务局缘由” “广西开办铁路”
6.20世纪初报纸标题的新改革
①标题字号与正文字号有了区别
《时报》 “发刊词”:“本报编排务求 显醒。……用大字者,务求醒目;用小 字者,刊登内容丰富也。”
《申报》 “别刊大字,择要标题,籍振 精神,并醒眉目。”
②标题已不再仅是内容的简单摘录,而 是内容的浓缩,明显的倾注着编报人的 倾向性
《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③在具体工作中包括四个方面内容
第四节 新闻事业的战斗性
一、内容:
为捍卫党和人民利益而无所畏惧的斗争,为传 播真理而不倦的探讨。
二、特点: 权威性、典型性、紧迫性、重视社会效
果
三、作用
1.有利于消除党内不正之风,增强党的 战斗力
2.新闻批评可以使党少犯错误 3.新闻批评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 4.可以促进廉政建设 5.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好形式
点球进了,澳大利亚队可以回家了,意大利没有 再输给澳大利亚队。伟大的意大利的左后卫!马 尔蒂尼今天生日快乐!意大利万岁!伟大的意大 利,意大利人的期望,这个点球是一个绝对理论 上的决杀。绝对的死角,意大利队进入了八强! 这个胜利属于意大利,属于卡纳瓦罗,属于布冯, 属于马尔蒂尼,属于所有热爱意大利足球的人! 澳大利亚队也许会后悔的,澳大利亚队该回家了, 也许他们不用回遥远的澳大利亚,他们不用回家, 因为他们大多数人都在欧洲生活,再见!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
一、教案简介《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对新闻事业的认知和理解。
本课程将按照时间顺序,系统地介绍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脉络,重点关注新闻事业的起源、发展、变革和现状。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背景;2. 掌握各个时期新闻事业的特点和重要事件;3. 分析新闻事业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5. 提高学生对新闻事业的认知和理解。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与发展背景1.1 中国古代的传播方式与新闻概念1.2 近代报纸的出现与发展1.3 新文化运动与新闻事业的崛起第二章:民国时期的新闻事业2.1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新闻政策与管理2.2 北洋政府时期的新闻事业2.3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三章:新中国成立与新闻事业的改革3.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闻事业3.2 新闻事业的改革与发展3.3 文化大革命与新闻事业的困境第四章: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事业4.1 改革开放与新闻事业的恢复4.2 市场经济与新闻事业的变革4.3 互联网时代与新闻事业的新发展第五章: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事业5.1 新媒体的概念与特点5.2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事业的挑战与机遇5.3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事业发展趋势四、教学方法1. 讲授:教师通过讲述、解读、分析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和观点;2.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提供具体的新闻事件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5. 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分享观点。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提问等;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领导能力等;3. 研究报告:评估学生的研究报告质量,包括研究深度、分析能力等;4. 期末考试:设置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六章新闻事业的性质
“我把祖传马鞍放在博物馆,既可以永 久保藏,还可以让后人世代记住我们是马 背民族的子孙。”那顺说。 10年前告别养马的那顺特别解释:“不 是我不喜欢马,是养马不合算了。有了拖 拉机和摩托车干活,用不上马了。” “过去几千年,马一直是蒙古族人不 可须臾或离的最主要的劳动力。内蒙古地 域辽阔,仅锡林郭勒草原,面积就相当于 一个英国。”蒙古学专家阿尔丁夫说。没 有马,牧民的一切生产活动就无法进行, 蒙古族因此有“马背民族”之称。
2008 1 11
今天生活在中国各城市的蒙古族牧民的后代 已近200万人。他们已多年远离草原。然而在呼和 浩特市蒙古人家的客厅里,人们常常可以看到悬 挂着的马头琴。生活在北京的蒙古族女歌唱家德 德玛,家中摆放着好几副精致的马鞍。她说: “每当我的目光停留在这些马鞍上,我就像回到 了草原母亲的怀抱。” “马背是蒙古人的精神摇篮,马永远不会从 蒙古人的心灵世界里消失,”蒙古族歌曲《雕花 的马鞍》的作者宝贵说,“相反,马正越来越成 为蒙古人的一种精神象征和感情寄托,马的文化 意义正在日益凸显和加强。”他认为,这种意义 上的马将会和草原、白云、蓝天恒久同在,并将 伴随着蒙古人走向现代文明。(新华社稿)
2008 1 11
会议还出台了《关于加强黄河沿岸林业生态工程建 设和滩区综合治理开发的意见》。其中对从今年起开始 启动的中游林业生态治理工程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利 用30年时间,使黄河流域治理区森林覆盖率由目前的 10.1%提高到27.1%,局部地区达到30%以上。其建 设目标是2030年黄河中游宜林地全部绿化,新增森林面 积7.96万平方公里;黄土高原风沙区新增森林面积 1 .50万平方公里;黄河源头及上游地区新增森林面积 2.84万平方公里。黄河上游的省区如青海等省决定, 全面实施黄河源头生态环境治理工程,计划用13年时间, 在8个重点治理区建设包括造林绿化、治理沙化、建立 自然保护区等在内的96项生态工程,初步形成黄河防护 生态工程体系。位于黄河下游的河南和山东两省,也决 定启动黄河下游林业生态治理工程,同时搞好堤防浪林 工程建设,提高抗洪能力。
6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六章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新文化运动历史背景:(1)政治方面:①外: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内: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①辛亥革命后,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人们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
②北洋军阀(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
基本信息主要领导人物:陈独秀/鲁迅/胡适/李大钊等内容:①前期: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②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主要阵地:《新青年》。
(原称《青年杂志》,第二期改名为《新青年》)活动基地:北京大学旗帜: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 月15日创刊于上海,主编陈独秀。
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它代表现代报刊的开始。
1916年更名为《新青年》。
1920年5月改组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刊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党的理论刊物,1922年休刊,1923年在广州复刊成为党中央理论机关报。
“双簧戏”新青年》第4 卷第3号在《文学革命之反响》的总题下发表了著名的新旧文学论战的两封信。
1、一封是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辑部反对文学革命的来信2、一封是刘半农写的万余言反驳书《致王敬轩信》,逐条批驳王的论点,具体论述文学革命的必要性。
这二封信的辩驳,推动了文学革命问题的讨论。
《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宣传贡献①批判封建的旧道德,抨击尊孔复辟逆流,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新道德新思想。
(提倡民主反对封建)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新青年》提倡用科学的观点来看待社会和人生,反对偶像崇拜、迷信盲从、主观武断和一切黑暗愚昧现象。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第一章: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与发展1.1 古代的新闻传播方式1.2 近代报纸的出现与发展1.3 新文化运动与新闻事业的崛起1.4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二章:新中国的新闻事业(1949-1978)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闻事业2.2 社会主义改造与新闻事业的变革2.3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2.4 新闻事业在探索中前进第三章: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新闻事业(1978-至今)3.1 改革开放初期新闻事业的恢复与发展3.2 媒体多样化的趋势3.3 互联网与新媒体对传统新闻事业的影响3.4 我国新闻事业的现状与挑战第四章:我国新闻事业的制度与政策4.1 新闻事业的领导与管理体制4.2 我国新闻事业的法律法规4.3 新闻事业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4.4 新闻事业的发展战略与规划第五章: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5.1 新闻伦理的含义与作用5.2 我国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与规范5.3 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5.4 新闻事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第六章:重要历史事件与新闻报道6.1 重要历史事件的新闻报道6.2 典型报道案例分析6.3 新闻报道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与影响6.4 培养学生对新闻报道的敏感性和分析能力第七章:新闻采访与写作技巧7.1 新闻采访的基本原则与方法7.2 新闻写作的格式与要求7.3 提高新闻采访与写作能力的实践途径7.4 分析优秀新闻作品,提升审美鉴赏能力第八章:新闻编辑与出版8.1 新闻编辑的基本任务与工作流程8.2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的编辑特点8.3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编辑与出版8.4 培养学生新闻编辑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九章:新闻传播与受众9.1 新闻传播的过程与模式9.2 受众心理与新闻传播效果9.3 新闻传播的党性原则与导向作用9.4 提高新闻传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第十章:新闻事业未来的发展趋势10.1 数字化与网络化对新闻事业的影响10.2 媒体融合与新闻生产的创新10.3 在新闻领域的应用10.4 我国新闻事业未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古代的新闻传播方式补充和说明:在这一环节中,需要详细讲解古代新闻传播的方式,包括口碑、驿站、邸报等,以及这些方式在当时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纲要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1 露布: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在战国时期就有“露布”,是进行宣传鼓动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方式。
这是一种有效的的新闻传播方式。
2 开元杂报:指的是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不是印刷的。
3 A 唐代是我国最早有报纸的朝代。
B进奏院:是唐代各地方当局(节度史、观察史)的驻京办事处,主要职责招待各地来京办事的官员、转递公文、收集情报等。
4 A邸报这个称呼,是从宋代开始的。
B 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起,实行定本制度。
C 宋代邸报的内容日益丰富,并趋于规范化,其基本内容是: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程、官吏任免升降奖惩、战报等。
5 提塘官:简称提塘,是各省巡抚、总兵委派在京师处理文书的官员,这个职位从明代开始设置,其职责四唐宋时代的进奏官。
6 A明代邸报没有报头。
B 现有的较为完整的明代邸报抄件有《万历邸报》和《天变邸报》。
7 A 旗报:是将文字写在旗帜上,大旗招展,引人注目。
B 牌报:将文字写在木牌上,也是一种可流动传观,或固定围观的新闻宣传方式。
C揭帖:是一种传单,可张贴,可传阅,内容多为檄文、政策性的声明与公告等。
8 清代官方新闻传播的主要渠道仍然是邸报,它的内容为宫门抄、谕旨、章奏。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1 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它是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
2《东洋西考》于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3 第一家在华出版的外文报刊,是葡萄牙文的澳门《蜜蜂华报》。
4 《广州记录报》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
5 上海出现了影响很大的中文报刊《万国公报》和《申报》。
6 《申报》〈1〉《申报》在竞争中取胜的原因:A 它满足了中国读者的需求,力求适合中国人阅读。
B《申报》是一张较为完备的日报,既有新闻,评论,也有文艺作品,广告,上下阶层人等都可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每章概括100字以内
红星照耀中国每章概括100字以内红星照耀中国每章概括100字以内第一章概括探寻红色中国讲述作者对红色世界的好奇,开始深入苏维埃红区的冒险,去探究苏维埃共和国、红军、共产党的秘密。
并且讲述了张学良和杨虎成与共产党达成一致搞日协议的原因和经过。
第二章概括去红都的道路讲述在进入红区的路途上被白匪追逐的经历,并讲述了国民党通过“民团”这一组织对地方的统治和镇压政策。
介绍了周恩来及贺龙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们独特的个人魅力。
介绍了许多年轻的红军战士们因为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而参加红军、热爱红军的故事。
第三章概括在保安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给作者的初步印象:健康、质朴纯真,有幽默感、精明、精力过人,是一个颇有天赋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谈到了共产党的基本政策是反帝反封。
红军大学开展的各项课程以及红军剧社开展的宣传工作。
第四章概括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的人生经历、思想变改以及成长为红军领导人的过程。
第五章概括长征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过程。
着重记叙了第五次大围剿,以及长征中强渡大渡河、过大草原等艰难英勇的事迹。
第六章概括红星在西北讲述了刘志丹开创西北苏区的历程,西北大灾荒和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苏维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货币各方而政策。
第七章概括去前线的路上讲述了普通农民对红军的拥护,对苏区工业的繁荣以及苏区工人身上具有的乐观活泼的社会主义工业精神第八章概括同红军在一起讲述了作者深入到真正的红军内部,了解他们年轻、精神饱满、训练严格、纪律严明、装备出色、政治觉悟高,才使得他们成为铁打的军队。
并且讲述了促使司令员彭德怀走上革命道路的悲惨童年经历,以及他独特的个人魅力。
红军采用游击战术的原因和策略。
红军战士健康丰富的生活。
第九章概括同红军在一起(续) 共产党军事领导人徐海东的人生历程以及中国残酷的阶级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杀戮和苦难。
讲述共产党团结回族人民抵抗压迫者的策略。
第十章战争与和平讲述红色中国的少年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代表着中国的希望,讲述共产党为建立统一战线所做的努力以及革命领导人朱德极其杰出的领导才能和个人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录3:千年木乃伊出土后怀孕
2002年11月7日,新浪网推出一则报道《美传媒称千年女 木乃伊出土后怀孕》:“据美国《世界新闻周刊》报道,一埃 及考古小组今年3月在开罗发掘出一具已逝世超过3000年的经 防腐处理女木乃伊。但该学院负责人塞尔德最近获得一个惊人 发现,证实这具木乃伊竟在出土后怀孕,至今其腹中胎儿看来 已有8个月,经超声波检查后得出胎儿正常成长。该学院看守 人西塔尔被指是胎儿的父亲,而他也承认自己难以抗拒女木乃 伊的美色,不禁对她表达爱意。”虽然内容荒诞,但是仍有一 些传媒转载了这则报道。 11月8日,南京博物院院长徐胡平研究员接受《扬子晚报》 记者采访时说,木乃伊已经过古代人为防腐处理,其大脑、内 脏均已拿掉,人体活的细胞已不复存在,而且木乃伊只有在干 燥的特定自然环境中才能存在,怎么可能受孕?南京妇幼保健 医院生殖不孕中心李红霞主任医师指出,“怀孕”必须具备几 个最基本的条件,女性功能正常、正常体温,以及维持胚胎生 命的液体、激素等,而木乃伊只是一个“标本”,已经没有生 命了,根本不能提供怀孕的基本条件,又怎么怀孕呢?
附录2:愚人节制造的经典假新闻
1992年:分割比利时
在这一年的愚人节,《伦敦时报》用大版篇幅报道了比利时将被一分为 二的消息。该报道称,比利时北部说荷兰语的部分将并入荷兰,南部讲法 语的部分则被并入法国。这篇报道说得煞有介事,还附上了详细的分割地 图,竟然愚弄了当时英国的外交部部长,他还表示准备接受电视采访,讨 论这一“重要问题”。
四、新闻传播不客观主要现象
1、 客观性与立场性对立 2、 纯客观与反主观对立
第三节;新闻传播公正要求
一、新闻传播公正要求 二、新闻传播何以必须遵循公正原则 三、新闻传播公正性科学含义 四、新闻传播不公正现象 五、新闻传播公正性与倾向性
一、新闻传播公正要求
新闻传播公正性指的是新闻媒介为争 议双方提供平等利用媒介的机会,所以 公正也称作公平原则、平等原则。公正 性要求传播者对新闻事实持中立态度。
四、新闻传播失实成因
1、新闻提供者失实 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爱吹不爱批;喜作表面文章。 2、新闻采制者失实 新闻采制者内涵: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制作程序中, 既有专职记者、编辑、节目录制者,也有通讯员、报道员、 新闻干事,还有投稿者。 五种情况: (1)采访不深入,编稿不核实 (2)思想片面,为发表不顾事实 (3)知识贫乏,盲从轻信,不负责任 (4)不懂新闻与文学区别 (5)追求名利,凭空捏造。 3、 新闻把关者失实 新闻把关人内涵:新闻把关人主要指新闻编辑与新闻事 业责任人审核程序。
上述报道的问题在于:炒作
7月30日,北京市公安局就有关传媒报道刘 晓庆羁押失实之事举行记者会。新闻发言人刘 蔚在记者会上表示,近日不断有媒介称,刘晓 庆现在单独住一个房间,房间内有空调、卫生 间、淋浴房等,受到了特殊的待遇。这些报道 严重失实,纯属炒作。发言人证实,刘晓庆目 前和几名其他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共同羁押在一 个监室内,接受同样的管理,没有任何的特殊 待遇。
五、新闻传播失实防治
1、法制化建设:加快新闻立法,把 新闻管理工作纳入法制框架。 2、制度化建设:建立严密反失实制 度。 3、认识性提高:加强新闻职业道德 建设,提高失实的道德成本。 4、队伍建设:清理纯洁新闻队伍。 5、加强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党、 治民,通过道德来整合人心,淳化风气。
六、新闻传播真实性全面的把握
二、新闻传播何以必须遵循公正原则
1、公正是传播者和媒介社会公德与伦理 责任必然要求 2、公正是媒介社会公器,是调节国家与 社会关系重要通道
三、新闻传播公正性科学含义
1、新闻传播者不以一已立场片面传播 赞同已方,压制非已方; 2、新闻传播者不以一已立场选择、评 价、解释事实,误导他人,损害非已方; 3、新闻传播者不以一已立场剥夺非已 方利用媒介传播其意见的权利与机会。
第二节:新闻传播客观要求
一、新闻传播客观性要求 二、新闻传播何以必须客观 三、新闻传播客观性的科学内涵 四、新闻传播不客观主要现象
一、新闻传播客观性要求
新闻传播的客观性,指按新闻事物的 本来面目如实报道的特性,包括内容与 形式两个方面的的客观。内容客观,指 事实必须是客观存在事、人、物;形式 客观,指新闻显示倾向性是通过事实逻 辑力量来兑现的,是“客观陈述”的逻 辑结果。
第六章: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
• • • • • • • • • 新闻传播的真实性要求 新闻传播客观要求 新闻传播公正要求 新闻传播的全面性要求 新闻传播的快捷要求 新闻工作的党性 新闻工作的群众性 新闻事业的战斗性 新闻事业的指导性
第一节:新闻传播的真实要求
一、新闻传播真实性要求 二、为何新闻传播要符合真实性要求 三、新闻传播真实性的科学含义 四、新闻传播失实成因 五、新闻传播失实防治 六、新闻传播真实性全面的把握
三、新闻传播真实性的科学含义
1、事实真实,完全准确无误:(1)新闻要素 (五W)真实可靠;(2)细节真实有据。符合实 际;(3)新闻一切资料(主要是背景资料)来 源可靠。 2、具体真实,即新闻报道中某一事实与实际生 活中同类事实完全真实一致,即做到具体真实与 总体真实相一致。即概括的事实要符合实际。 社会主义新闻媒体不能仅仅满足于准确报道 事实,还必须注意和善于从总体上、本质上以及 发展趋势上去把握事实的真实性。这是更高层次 的要求。
四、新闻传播不公正现象
1、偏袒一方,压制另一方; 2、强扭事实,片面报道; 3、主观武断,强加于人; 4、剥夺他人更正、申辩、反批评机会 5、作者有权,读者无权
五、新闻传播公正性与倾向性
新闻的倾向性指的是新闻工作者 和新闻媒体反映客观事实时的立场、 态度在新闻中所表现的一种特性一。 1、公正性与倾向性对立统一 2、公正性是媒介和传播取信于民立足 社会基础 3、公正性是倾向性存在的基础,也是 倾向性发挥效应前提
附录:如何实现报道全是西方新闻报道普遍 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1729 年,本杰明•富兰克林接办 《宾夕法尼亚报》,他提出“当人们各持异议的时候,双 方均应享用平等的机会让公众听到自己的意见”。这一主 张被看作是“平衡原则”的首次提出。合众社的创办人斯 克普斯也对记者要求:“在争论中,你一定不要带有倾向 性或站在某一方面。你不可能做到总是完全客观,但你必 须永远力争把争论双方的观点都反映出来。”美国联邦传 播法1949年关于“公平原则”的规定中,要求广播电视媒 介保持公正和平衡的标准,在对公众而言十分重要的议题 上,为冲突双方提供合理的辩驳机会。美国密苏里新闻学 院1980年出版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就指出:“新 闻报道应当求得平衡、公正和客观。”美国报业发行人协 会为“具有特殊成就的报纸”所定的四项标准中有一项就 是“这一报纸的新闻报道,必须顾及各种性质新闻的平 衡”。
1、全面提供事实与情况,才能保证新闻 传播的宏观真实与客观公正,全面性是 新闻传播真实性、客观性与公正必性前 提。 2、全面性有有助于受众了解事物整体, 根本上达成新闻传播最终目的。 3、全面报道与评论事实,是传播工作者 社会责任。
三、新闻传播全面性的科学含义
1、对一件新闻事实的报道过程要完整, 情节要详尽,细节要逼真。 2、对一种社会现象报道,要提供全方 位材料,传播整体资讯,使受众独立得 出结论。 3、对有争议问题报道,要充公顾及报 道各方意见、情况。
• • • • • 1、 2、 3、 4、 5、 对社会生活总体认识正确 新闻报道正反两面严格把关 新闻传播量要科学调控 对新闻传播事实要进行道德考量 新闻传播效果辩证制衡
附录1:如何看待这篇新闻
刘晓庆在狱中有空调有淋浴 2002年7月28日,《重庆商报》发表报道《记者 乔装探秘刘晓庆捕后生活》称:“门卫向记者透露, 刘晓庆的待遇要比一般的罪犯高,因为考虑到她是 一个名人等种种角度,看守所给她安排了一个人的 单独房间,而且房间里可以洗澡,还有空调,一天 三顿饭,生活上应该不错。”同一天,《新快报》 发表文章《刘晓庆有钱补税交罚款吗?》进一步描 述:“据值班人员透露,刘晓庆现在单独住一个房 间,由专人负责24小时看护。房间内有空调、卫生 间、淋浴房,刘晓庆的三餐也很正常,只是看守所 没条件专门为她做正宗的川菜。”
二、新闻传播何以必须客观
1、新闻报道的事实本源性要求新闻传 播客观性 • 2、新闻力量源于客观传播 • 3、新闻倾向性源于客观传播 • 4、新闻传播客观性是新闻从业者基本功, 是其成熟标志。
三、新闻传播客观性的科学内涵
1、就内容而言:必须是客观事实,动态中的 事实,存在着的事实。 交代新闻来源; 说明事实出处; 忠实叙述事实演变过程; 详尽描述细节; 大量引用资料。 2、就形式而言:运用事实本身逻辑来显示新 闻倾向性与力量 不直接讲话,靠事实讲话; 直接呈示事实,间接表达观点。
1993年:男女分用电话
以严肃、理性著称于世的德国人也在愚人节开起了玩笑。德国的一家地 方报纸称,当地正准备引进一种新的电话系统,男人和女人将使用不同的 电话,原因是“女人占用电话的时间太长”。
2002年:比尔· 盖茨不幸成“愚人”
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的一家法语电台的两位喜剧播音员决定 “愚人节”要找个“更难欺骗的家伙”“开心”一下,于是打电话给微软 公司总部,声称自己是加拿大总理办公室工作人员,要让盖茨接听克雷蒂 安总理的电话。令人惊讶的是,盖茨的助手竟然没有核实对方身份就轻易 接通了老板的电话。于是,这两个“骗子”冒充克雷蒂安和盖茨进行了 10分钟的电话交谈。
第四节:新闻传播的全面性要求
一、新闻传播全面性要求 二、新闻传播何以必须遵循全面性要求 三、新闻传播全面性的科学含义 四、新闻传播不全面性主要现象及其防治 五、新闻传播选择性与全面性的统一关系
一、新闻传播全面性要求
新闻传播全面性是指新闻传播中提供 各方面事实、情况和意见,不片面报道 隐匿事实。
二、新闻传播何以必须遵循全面性要求
附录一续:
经查证,发现这篇所谓的新闻在美国或世界其他权威媒 体上都未见引述,而唯一刊登过该消息的是美国的一家称为 《世界新闻周刊》(Weekly World News)的娱乐搞怪杂志。 而国内媒体的报道几乎一字不差的翻译了《世界新闻周刊》 报道的全文。《世界新闻周刊》素以刊登荒诞不经的假新闻 著称,它虽然貌似新闻媒体,但实质颇近似娱乐趣闻和政治 笑话杂志,国外的媒体对其荒诞不经的消息已经见怪不怪, 也曾有许多关于该报的讽刺评论文章,甚至连《世界新闻周 刊》自己都曾承认,“我们从头到尾都在说笑”,该报刊发 过的独家新闻包括:萨达姆在美军进入巴格达后躲在一个办 公楼里当清洁工;萨达姆现身赌城拉斯维加斯;千年木乃伊 男尸怀孕;DNA监测发现上帝胡须;地球上发现外星旅行者 丢弃垃圾;布什执行法令,强制美国人每周跳舞一次;萨达 姆和本拉登共同收养猩猩等等,其中许多新闻都曾被不明就 里的国内媒体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