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网络_9_单端口网络综合
微波技术原理 第4章 微波网络基础
7. 互易网络和无损网络的散射矩阵的性质
根据广义散射矩阵的定义得到:
(1) 互易网络的 [z]为对称矩阵,即 [z ]=[z ]T 。 可见,互易网络的散射矩阵是对称矩阵 [S]=[S]T 。
(2) 无损网络各端口的总输入能量等于总输出能量。
第4章 微波网络基础
微波系统中除了传输线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微波 元件或接头等非均匀区域。因为这些非均匀区域的形 状不规则,在其中的微波传输规律很复杂。因此,要 想通过求解麦克斯韦方程组得出其中的传输规律是不 可能的。
实际上,我们并不需要知道微波在其中的传输规 律,而只需知道这些非均匀区与外电路连接的端口特 性。所以通常将其等效为一个网络,称为微波网络。
微波网络的端口及其参考面举例
对于单模传输系统,微波网络的端口数 = 被等效区 域与外电路的接口数目 = 参考面的数目。
§4.3 微波网络的端口特性参量
1. 阻抗矩阵和导纳矩阵
V
2
I-2
V+2 I+2
I-3 V-3 I+3 V+3
I+1
V+1
I-1
V-1
I-N
I+N
V-N
V+N
2. 微波网络的互易性
从无耗网络的各个端口输入的总能量为 0。
互易网络的阻抗矩阵是对称的,因此,既互易又
无耗的网络满足:
(实部为0)
这说明,互易无耗网络的阻抗矩阵元为纯电抗。
例1 求下图的两端口网络的Z参量
ZA
ZB
端口1,V1
ZC
V2,端口2
根据定义:
微波技术基础思考题
微波技术基础思考题1、微波是一般指频率从300M至3000GHz范围内的电磁波,其相应的波长从1m至0.1mm。
从电子学和物理学的观点看,微波有似光性、似声性、穿透性、非电离性、信息性等重要特点。
2、导行波的模式,简称导模,是指能够沿导行系统独立存在的场型,其特点是:(1)在导行系统横截面上的电磁波呈驻波分布,且是完全确定的。
这一分布与频率无关,并与横截面在导行系统上的位置无关;(2)导模是离散的,具有离散谱;当工作频率一定时,每个导模具有唯一的传播常数;(3)导模之间相互正交,彼此独立,互不耦合;(4)具有截止特性,截止条件和截止波长因导行系统和因模式而异。
3、广义地讲,凡是能够导引电磁波沿一定的方向传播的导体、介质或由它们组成的导波系统,都可以称为传输线。
若按传输线所导引的电磁波波形(或称模、场结构、场分布),可分为三种类型:(1)TEM波传输线,如平行双导线、同轴线、带状线和微带线,他们都是双导线传输系统;(2)TE波和TM波传输线,如矩形、圆形、脊形和椭圆形波导等,他们是由金属管构成的,属于单导体传输系统;(3)表面波传输系统,如介质波导(光波导)、介质镜象线等,电磁波聚集在传输线内部及其表面附近沿轴线方向传播,一般是TE或TM波的叠加。
对传输线的基本要求是:工作频带宽、功率容量大、工作稳定性好、损耗小、易耦合、尺寸小和成本低。
一般地,在米波或分米波段,可采用双导线或同轴线;在厘米波段可采用空心金属波导管及带状线和微带线等;在毫米波段采用空心金属波导管、介质波导、介质镜像线和微带线;在光频波段采用光波导(光纤)。
以上划分主要是从减少损耗和结构工艺等方面考虑。
传输线理论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研究所传输波形的电磁波在传输线横截面内电场和磁场的分布规律(也称场结构、模、波型),称横向问题;二是研究电磁波沿传输线轴向的传播特性和场的分布规律,称为纵向问题。
横向问题要通过求解电磁场的边值问题来解决;各类传输线的纵向问题却有很多共同之处。
微波网络课后习题答案
微波网络课后习题答案微波网络课后习题答案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网络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微波网络作为一种重要的通信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学习微波网络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难题,需要通过课后习题来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微波网络课后习题的答案,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1. 什么是微波网络?微波网络是一种基于微波技术的通信网络,它利用微波信号进行数据传输。
微波信号具有高频率和高带宽的特点,能够在较远距离内传输大量的数据。
微波网络主要由发射器、接收器、传输介质和信号处理设备等组成。
2. 微波网络的应用领域有哪些?微波网络广泛应用于电信、广播、卫星通信、雷达等领域。
在电信领域,微波网络被用于电话和互联网的传输;在广播领域,微波网络用于电视和广播的传输;在卫星通信领域,微波信号被用于卫星之间的通信;在雷达领域,微波信号被用于探测目标等。
3. 什么是微波传输线?微波传输线是一种用于传输微波信号的导线或导管。
常见的微波传输线有同轴电缆、微带线和波导等。
同轴电缆是由内导体、绝缘层和外导体组成的,适用于中小功率的传输。
微带线是一种在介质板上制作的传输线,适用于高频率的传输。
波导是一种空心的金属管道,适用于高功率的传输。
4. 什么是微波功率分配器?微波功率分配器是一种用于将微波功率分配给多个输出端口的设备。
常见的微波功率分配器有功率分配器、功率组合器和功率分束器等。
功率分配器将输入功率均匀地分配给多个输出端口;功率组合器将多个输入功率合并为一个输出功率;功率分束器将输入功率分散到多个输出端口。
5. 什么是微波滤波器?微波滤波器是一种用于滤除或选择特定频率的微波信号的设备。
微波滤波器可以分为低通滤波器、高通滤波器、带通滤波器和带阻滤波器等。
低通滤波器可以滤除高频信号,只保留低频信号;高通滤波器可以滤除低频信号,只保留高频信号;带通滤波器可以选择特定频率范围内的信号;带阻滤波器可以滤除特定频率范围内的信号。
微波网络理论
2. 互易与非互易网络
若构成网络的媒质与场的传输方向无关,该网络为互易网络。
3. 对称与非对称网络
网络结构具有对称性。
4. 无耗与有耗网络 :Pl =0,不包含有损耗的器件。
5. 有源与无源:直流能量转为微波能量;微波信号频率转化;包含
任何单模传输系统等效为特性阻抗为1的双线。传输线理论中的公式如下:
归一化等效电压:V V V
归一化等效电流:I I I
归一化特性阻抗:Zc
V I
V I
1
有功功率:P
P
P
1 2
Re(VI
*)
入射功率:P
1 2
Re(V
I
*
)
1 2
V
2
反射功率:P
1 2
Re(V
I
*
)
1 2
V
2
反射系数: V V
4.4.1 散射矩阵和散射参量的意义
bn
b1 s11a1 s12a2 L s1nan b2 s21a1 s22a2 L s2nan M
a1 1
b1
Network
bn sn1a1 sn2a2 L snnan
b1 s11 s12 L
b2
s21
s22
L
M M M L
bn
补充内容 微波网络理论
4.1 引言
微波
Ze
网络
Ze
如果我们不关心微波元器件内部的场分布,而只 对其外部特性感兴趣,可将传输系统中不均匀性引 起的端口传输特性的变化归结为等效微波网络。
T (a)
微波 元件
微波技术基础复习重点
第一章引论微波是指频率从300MHz到3000GHz范围内的电磁波,相应的波长从1m到0.1mm。
包括分米波(300MHz到3000MHz)、厘米波(3G到30G)、毫米波(30G 到300G)和亚毫米波(300G到3000G)。
微波这段电磁谱具有以下重要特点:似光性和似声性、穿透性、信息性和非电离性。
微波的传统应用是雷达和通信。
这是作为信息载体的应用。
微波具有频率高、频带宽和信息量大等特点。
强功率—微波加热弱功率—各种电量和非电量的测量导行系统:用以约束或者引导电磁波能量定向传输的结构导行系统的种类可以按传输的导行波划分为:(1)TEM(transversal Electromagnetic,横电磁波)或准TEM传输线(2)封闭金属波导(矩形或圆形,甚至椭圆或加脊波导)(3)表面波波导(或称开波导)导行波:沿导行系统定向传输的电磁波,简称导波微带、带状线,同轴线传输的导行波的电磁能量约束或限制在导体之间沿轴向传播。
是横电磁波(TEM)或准TEM波即电场或磁场沿即传播方向具有纵向电磁场分量。
开波导将电磁能量约束在波导结构的周围(波导内和波导表面附近)沿轴向传播,其导波为表面波。
导模(guided mode ):即导波的模式,又称为传输模或正规模,是能够沿导行系统独立存在的场型。
特点:(1)在导行系统横截面上的电磁场呈驻波分布,且是完全确定的,与频率以及导行系统上横截面的位置无关。
(2)模是离散的,当工作频率一定时,每个导模具有唯一的传播常数。
(3)导模之间相互正交,互不耦合。
(4)具有截止频率,截止频率和截止波长因导行系统和模式而异。
无纵向磁场的导波(即只有横向截面有磁场分量),称为横磁(TM)波或E波。
无纵向电场的导波(即只有横向截面有电场分量),称为横电(TE)波或H波。
TEM波的电场和磁场均分布在与导波传播方向垂直的横截面内。
第二章传输线理论传输线是以TEM模为导模的方式传递电磁能量或信号的导行系统,其特点是横向尺寸远小于其电磁波的工作波长。
单端口微波网络S参数测量讲诉
单端口网络S 参数测量系统摘 要:在一个网络或系统中,描述其特性的参数有很多,[Z]、[Y]、[A]参量是以端口归一化电压和电流来定义的,这些参量在微波频段很难准确测量。
而[S]参量由归一化入射波电压和归一化反射波电压来定义,容易测量,且具有直观的物理意义,故在微波网络中的应用较多。
首先我们分析n 端口网络S 参数,然后特殊化为单端口,考虑实际测量单端口网络[S]参量的方法,分析测量误差来源,并采用了一定的测试技术进行误差修正,得到了器件性能指标的精确测试结果。
最终结合资料,分析近代微波测试技术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S 参数;扫频反射计;不确定度;定向耦合器;检波器一.散射参数首先以二端口网络为例,明确散射参数具体含义,如图,设n a 代表网络第n 端口的归一化入射波电压,n b 代表n 端口的归一化反射波电压,它们与同端口的电压关系为0i n n U a Z =0r n nU b Z =(其中,0n Z 为第n 端口的参考阻抗)若为线性网络,a 与b 有线性关系,二端口网络可以写出1111122b S a S a =+ 即:[][][]b S a =其中:11122122[][]S S S S S = 2211222b S a S a =+(具体参数求解与定义可参见参考文献[1]宋铮、张建华、唐伟《电磁场微波技术与天线》中微波基础部分)Z01 Z02a1 b1 a2 b2双端口网络二.系统基本原理网络分析仪是通过测定线性网络的反射参数和传输参数,获得该网络参数频域、时域特性等几乎所有网络特性的测量仪器, S 参数是其中最基本的特性参数。
网络分析仪分为 2 类:(1)标量网络分析仪:只测量线性系统的幅度信息;(2)矢量网络分析仪:可同时进行幅度传输特性和相位特性测量。
网络分析仪测量S参数的精度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标准。
网络的S参数只有在完全匹配的系统中测量时,测量结果才是精确的。
而在网络分析仪中,既使用了无源器件,又使用了有源器件,同时其内部的微带线并不是完全和其它连接点匹配,因此,其性能并不是完全理想的,这就要求必须对网络分析仪在测量过程中的误差进行分析,通过数学分析的方法把误差从实际测量中去掉,从而提高测量的精度。
微波网络讲义(第一章 西电 褚庆昕)
1.4 网络应用(1)
• 利用网络思想可以方 便地研究微波元件。 • 参考面一定要选在传 输线中高次截止模完全 消失的地方。否则,不 仅网络参量关系描述不 正确,还可能会遗漏不 连续性间的耦合。
微波网络 第一讲 褚 庆昕 Xidian University
N1
N2
23
1.4 网络应用(2)
微波网络研究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 网络分析 — 给定电路的结构,分析其网络参 量及各种工作特性; • 网络综合 — 根据所给的工作特性要求,以最 佳条件设计出合乎要求的电路结构。 网络分析问题是“单值”的,即给定电路 后,“特性”也就唯一确定了。而综合问题往 往是“多值”的,在同一最佳条件下可以设计 出许多满足要求的电路结构。
Xidian University
11
微波元件框图
• 任何微波元件都可以看作是由若干传输线和不 连续性区域构成的.
传输线 T 传输线 不连续性 T 传输线
微波网络 第一讲 褚 庆昕
T
12
Xidian University
1.1 微波系统与网络(4)
• 网络方法将微波元件分解成由传输线和不连 续性组成的微波电路。 • 传输线可以用特征参数表征。不连续性可以 用网络参量关系表征。 • 微波元件等效为由传输线和不连续性网络构 成的电路,用电路理论分析和设计。 • 网络方法 — “化繁为简”、“各个击破”。 把复杂的三维电磁场问题变为一维电路问题
微波网络 第一讲 褚 庆昕 Xidian University 21
1.3 不连续性的处理(4)
网络的思想 — “黑箱思想”。 不管不连续性区域内部的构成怎样,统一的 看成一个“黑箱”。通过“黑箱”各端口上激 励与响应之间的关系表征“黑箱”的特性,对 于线性网络,这种关系可以用参量矩阵表示。 确定网络参量的方法: (1)场方法 (2)测量方法
(高等微波网络)第3章微波网络分析
传输线的阻抗和导纳
描述传输线输入阻抗和导纳的参数,是传输 线匹配和功率分配的重要参数。
传输线的反射和辐射
描述传输线反射和辐射的规律,是微波网络 分析的重要内容。
微波网络的波动方程
波动方程的推导
基于麦克斯韦方程组和传输线理论的偏微分方程,用 于描述微波信号在空间中的传播。
波动方程的解法
采用分离变量法、格林函数法、有限差分法等数值方 法求解波动方程。
05
微波网络的应用实例
微波网络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01
微波网络在通信系统中主要用于信号传输和处理,例如在移动 通信网络中,微波网络用于基站之间的信号传输和协调。
02
微波网络还可以用于卫星通信,通过卫星转发信号,实现全球
覆盖和远程通信。
在电视广播领域,微波网络用于传输电视信号,确保高质量的
03
信号传输和接收。
微波网络在电子对抗系统中的应用
电子对抗系统利用微波网络进行信号干扰、欺骗和侦察等任务,通过发射和接收微 波信号,实现电子攻击和防御。
在现代战争中,电子对抗系统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微波网络作为关键技术之一,对 于提高电子对抗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军事用途,微波网络在民用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在无线电监测、 频谱管理等领域,微波网络可以用于信号检测、分析和控制。
微波网络在雷达系统中的应用
雷达系统利用微波网络进行目标探测、跟踪和识别, 微波网络具有高频率、大带宽和短波长等特点,能够
提供高精度和高分辨率的探测能力。
雷达系统中的微波网络还用于信号处理和数据处理, 例如在气象雷达中,微波网络用于分析降雨、风速等
信息。
军事雷达系统也广泛应用微波网络,用于实现远程探 测、导航和火控等任务。
(高等微波网络)第5章双匹配网络的综合
增强系统稳定性
双匹配网络有助于提高系 统的稳定性,减少噪声和 干扰。
双匹配网络的历史与发展
起源
双匹配网络的概念起源于20世 纪初的电子工程领域。
早期应用
在雷达、通信和电子战系统中 得到了广泛应用。
现代发展
随着微波技术的不断发展,双 匹配网络在卫星通信、移动通 信、雷达探测等领域的应用越 来越广泛。
(高等微波网络)第5 章双匹配网络的综 合
目录
• 双匹配网络概述 • 双匹配网络的基本原理 • 双匹配网络的设计方法 • 双匹配网络的实现与应用 • 双匹配网络的性能优化与改进
01
CATALOGUE
双匹配网络概述
双匹配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定义
01
双匹配网络是一种微波网络,其 输入和输出阻抗都与参考阻抗匹 配。
减小双匹配网络的体积与重量
采用紧凑型设计
优化网络布局和元件排布,减小 网络体积和重量。
选用轻量化材料
选用轻质材料制作网络中的结构件 和元件,降低整体重量。
集成化设计
将多个功能模块集成在一个较小的 空间内,实现紧凑型设计,同时降 低重量。
THANKS
感谢观看
网络的对称性
• 对称性:如果一个网络在某个对称操作下保持不 变或对称,则称该网络具有对称性。
网络的稳定性
• 稳定性:描述网络对外部激励的响应能力,如果网络在受到外部激励后能够恢复到稳定状态,则称该网络是稳定的。
03
CATALOGUE
双匹配网络的设计方法
传输线法
总结词
传输线法是一种基于传输线理论的设计方法,适用于双匹配网络的设计。
未来展望
随着5G、6G等新一代通信技术 的发展,双匹配网络将在未来 通信系统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 用。
微波网络讲义(第九章西电褚庆昕)
第9讲传输线谐振器及其等效电路传输线谐振器将一段传输线一端短路、开路、接电容或电感所构成的谐振电路由于传输线谐振器可以看成两端加载的一段传输线,所以用网络方法分析其谐振特性更为方便。
实际应用的谐振器不可能是孤立的,一定具有输入、输出装置与外电路耦合。
我们可以应用网络的方法将耦合谐振器分解成耦合结构和谐振器本身两部分,分别进行研究,并用分布电路或集中电路等效之,然后用电路方法分析,使问题大大简化。
9.1集中谐振电路为了能够得到传输线谐振器的集中等效电路,我们首先讨论图9-1所示的串联和并联谐振电路的特性。
(a) 串联谐振电路 (b) 并联谐振电路图9-1串联与并联谐振电路Cin Yin Z对于图9-1(a)所示的串联谐振电路,输入阻抗为1)1(000⎥⎦⎤⎢⎣⎡⎪⎪⎭⎫ ⎝⎛-+=-+=+=ωωωωωωjQ R C L j R jX R Z in (9-1)式中,LC10=ω,CR RL Q 0001ωω==。
输入功率为)(221212*e m loss in in W W j P I Z VI P -+===ω(9-2)式中,CIW L I W R I P e m loss 22221414121ω===,,分别称为谐振电路中的损耗功率、储存在电感中的平均磁场能量和储存在电容中的平均电场能量。
于是,输入阻抗可以表示为2/)(22I W W j P Z e m loss in -+=ω (9-3)上式与用Poynting 定理导出的单端口网络的输入阻抗公式一样。
当e m W W =时电路谐振,0ωω=,可见0ω为谐振角频率。
谐振电路的品质因数(Q 值)为00021Q P W W Q loss e m ⎪⎪⎭⎫⎝⎛+=+=ωωωωω(9-4) 因此,0Q 为谐振电路谐振时的Q 值。
Q 值与谐振电路储能成正比,与耗能成反比关系。
在谐振频率附近,因为ωωωωωωωωωωω∆≈∆∆-=-+=-2)2())((00202式中,0ωωω-∆=为角频率增量。
第3章微波网络-微波技术与天线第2课件
第一章内容可知,传输线上的电压、电流是入射波与反射波的叠加
U(z) Ui (z) Ur (z)
I (z)
1 Z0
[Ui (z)
Ur
(z)]
引入归一化电压和归一化电流后
U
I
(z) (z)
Ui (z) Ui (z)
Ur Ur
(z) (z)
a a
b b
功率为
P Pi
Pr
1 2
2
Ui (z)
1 2
解: 根据阻抗参数定义
Z11
U1 I1
I2 0
jL
1 jC
图 3-5 型网络电路
Z 22
U2 I2
1
I10 jC
,
Z12
U1 I2
I10
1 jC
,
Z 21
U2 I1
I2 0
1 jC
阻抗矩阵为
jL 1
Z
jC 1
jC
1 jC 1
jC
第3章 微波网络 3.3.3转移矩阵
图3-6 双端口网络
Y12 Y22
UU12
其中
Y
Y11 Y21
Y12 Y22
Y11 Y21 /
/ Y01 Y01Y02
Y12 / Y01Y02 Y22 / Y02
Y01 1/ Z01 , Y02 1/ Z02
第3章 微波网络 例题 3-1 求如图3-4所示双端口网络的Z 矩阵和Y 矩阵。
解: 根据阻抗矩阵定义
1 2
Z11 Z 21
Z12 Z 22
I1 I2
或 U ZI
T2
第3章 微波网络
Z11
U1 I1
微波网络第五章
第五章 微波网络的结构实现
_
2π 2 ) − β2 b 3ab
3
(5.2.2-8b)
对(c ) :
B = − 8βγ梯 矩形波导的高度 b 的阶跃变化(图 5.2-9)就形成对称的和非对称的 E 面阶梯。
图 5.2-9 矩形波导的 E 面阶梯及等效电路 在设计时, 值往往由有关曲线查出。应特别注意曲线是对称 E 面阶梯的。如讨论非 对称情况,仍用该曲线。只要图中 λg 用 λg/2 代替:即纵坐标改为 Bλg/2Y0 b,参数 b/λg 改为 2b/λg 。 II、串、并联谐振电路的微波结构 (1) 传输线谐振器。谐振器参数示于表 5.2-1. a 半波长短路线 结构 b 半波长开路线
Y b = −Y12 Y c = Y 22 + Y12
当然,也可用 T 形网络或其它型式的网络作为二端口网络的等值网络,也就是说一个网 络的等值网络不唯一。 图 5.1-2 所示的是一个波导不连续性的等值网络,若设波导不连续性的散射矩阵为:
[S ] = 1 ⎡ ⎢
3。
1+ j2 j2 ⎤ 3 ⎣ j 2 1 − j 2⎥ ⎦
5.2.2 一些常用的微波元件
为了理论分析和设计原则的需要,列示部分常用微波元件的结构和有关公式于下。 I.模拟串、并联电容和电感的微波元件 (1)高、低阻抗传输线
图 5.2-1 TEM 短截线的等效电路 微波 TEM 传输线段是分布参数电路,当长度 l<λ/8 (即θ<π/4)时可视为集参数元件。不难 证明:图 5.2-1 示短线的 T 形或π型电路元件值为:
微波网络-课后题
第2讲习题本作业针对微波网络的参量矩阵,介绍了Z 矩阵,Y 矩阵,A 矩阵,S 矩阵和T 矩阵的定义以及各矩阵间的相互转换。
2.1 证明Z 矩阵与A 矩阵的关系式二端口Z 矩阵电压-电流关系为2121111I Z I Z V +=(1)2221212I Z I Z V +=(2)由(2)得2212222111I Z ZV Z I -=(3)将(3)带入(1)得221221111I Z V Z Z V ∆-=证毕2.2 求图2-13所示网络的Z 矩阵c b a b c aI Z Z Z Z Z Z I V Z +++===)(|011112 c b a c b a I Z Z Z Z Z Z I V Z +++===)(|022221 c b a c b I Z Z Z Z Z I V Z ++===021121|cb ac b I Z Z Z Z Z I V Z ++===012212| 2.3 求图2-14所示网络的A 矩阵⎥⎥⎥⎥⎦⎤⎢⎢⎢⎢⎣⎡++++=⎥⎥⎦⎤⎢⎢⎣⎡⎥⎥⎦⎤⎢⎢⎣⎡⎥⎥⎦⎤⎢⎢⎣⎡βθθβθθβθθβθθβθθθθβsin cos sin sin cos 2sin sin cos 1101cos sin 1sin cos 110102000000Z j Z Z j j jZ Z j Z j jZ j2.4 已知图2-11所示网络的[]⎥⎦⎤⎢⎣⎡=22211211A A A A A ,端口2接阻抗l Z ,求端口1的输入阻抗。
⎩⎨⎧-=-=22222112122111I A V A I I A V A V 则 2221121122222121221111A Z A A Z A I A V A I A V A I V Z l l in ++=--==2.5⎩⎨⎧+=+=22222122122111i a u a i i a u a u 利用111b a u += 222b a u += 111b a i -=222b a i -=得⎩⎨⎧--+=---+=+)()()()()()(22222221112212221111b a a b a a b a b a a b a a b a两式相加2222112112222112111)()(2b a a a a a a a a a a ++++-+-=2222112112221121112221121122a a a a a aa a a a a a a ab ++++-+-++++=即 22211211212a a a a s +++=222112112221121122a a a a a a a a s ++++-+-=222112112221121111--a a a a a a a a s ++++=[]2221121112det 2a a a a a s +++=2.6 (a )[]⎥⎦⎤⎢⎣⎡=101z A 根据电路理论,得⎩⎨⎧-=-=22121ZI V V I I 利用01111)(Z b a I -= 02222)(Z b a I -= 01111)(Z b a V += 02222)(Z b a V +=得01220211)()(Z b a Z b a --=-Z b a Z b a Z Z b a )()()(220222020111--+=+于是⎥⎦⎤⎢⎣⎡⎥⎥⎦⎤⎢⎢⎣⎡--=⎥⎦⎤⎢⎣⎡⎥⎥⎦⎤⎢⎢⎣⎡+-210202010102210202010102)(a a Z Z Z Z Z Z b b Z Z Z Z Z Z ⎥⎦⎤⎢⎣⎡⎥⎥⎦⎤⎢⎢⎣⎡+-+-++=⎥⎦⎤⎢⎣⎡⎥⎥⎦⎤⎢⎢⎣⎡--⎥⎥⎦⎤⎢⎢⎣⎡-+++=⎥⎦⎤⎢⎣⎡2102020101020102020102020102210202010102020201010202010221)(22)()(1)(1a a Z Z Z Z Z Z Z Z Z Z Z Z Z Z Z Z a a Z Z Z Z Z Z Z Z Z Z Z Z Z Z Z Zb b 即ZZ Z ZZ Z s +++-=020*******ZZ Z ZZ Z s +++-=020*******ZZ Z Z Z s s ++==0201020121122由t 矩阵与s 矩阵的关系得02010*********Z Z ZZ Z s t ++== 020102012122122Z Z Z Z Z s s t +--=-=020101022111212Z Z Z Z Z s st +-== )(2)(020102012020122122Z Z Z Z Z Z Z Z s t ++--=∆-= (b)[]⎥⎥⎦⎤⎢⎢⎣⎡=N N A 100根据电路理论,得21nV V = 211I nI -=利用01111)(Z b a I -= 02222)(Z b a I -= 01111)(Z b a V += 02222)(Z b a V +=得02220111)()(Z b a n Z b a +=+ 01220211)()(Z b a Z b a n --=-于是⎥⎦⎤⎢⎣⎡⎥⎥⎦⎤⎢⎢⎣⎡-=⎥⎦⎤⎢⎣⎡⎥⎥⎦⎤⎢⎢⎣⎡-21010202012101020201a a Z Z n Z n Z b b Z Z n Z n Z⎥⎦⎤⎢⎣⎡⎥⎥⎦⎤⎢⎢⎣⎡-+-+=⎥⎦⎤⎢⎣⎡⎥⎥⎦⎤⎢⎢⎣⎡-⎥⎥⎦⎤⎢⎢⎣⎡-+=⎥⎦⎤⎢⎣⎡210220102010201022010220121010202010102020102201212211a a Z n Z Z Z n Z Z n Z n Z Z n Z a a Z Z n Z n Z Z Z n Z n Z Z n Zb b即022010220111Z n Z Z n Z s ++-=022010220122Z n Z Z n Z s +-=02201020121122Z n Z Z Z n s s +==由t 矩阵与s 矩阵的关系得020102201211121Z Z n Z n Z s t +== 02010********122Z Z n Z n Z s s t --=-= 0201022012111212Z Z n Z n Z s s t +-== )(2)(0220102012022012122Z n Z Z Z n Z n Z s t +--=∆-= 2.7 已知一双端口网络的s 矩阵满足21122211,s s s s ==。
微波技术与天线-微波网络的基本概念;微波元件等效为网络
外界相连,构成微波网络。
N
疑问:为何引入网络,“场”不适用吗?
主模
入射波 反射波
主模
高次模
主模
透射波
(a)
入射波
N
反射波
(b)
透射波
说明:
1、参考面 2、U,I
3、N
入射波
N
反射波
透射波
分类方法
类型
按端口数量分 一口网络、二口网络、多口网络
横向场矢量=模式矢量函数 •模式电压(流)
P 1 2
S
Et Ht*
dS 1 U z I * z
2
s e h azds
P 1U zI*z
2
归一化条件
等效双线的特性阻抗
Z0
U z I z
ZTM ZTE
TM 波 TE波
归一化电压与电流 U I
U、I、e、h 不唯一??
Et u1,u2,zU zeu1,kuU2zU z eu1,u2 =eu1,u2 k
1 2
PL U1
2
j
2 Wm We
1 2
U1
2
G
j
C
1
L
G
jB
若网络有耗, PL 0 ,则R>0,G>0 若网络无耗, PL 0 则R=G=0
若Wm We,则X=B=0 ,网络内部谐振 若Wm We,则X>0 ,网络参考面等效阻抗呈感性 若Wm We ,则X<0 ,网络参考面等效阻抗呈容性
Z Y 1 Y Z 1
各端口参考面上的U、I与网络内部电磁场能量间的关系:
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1 (t ) = z11i1 (t ) + z12 i2 (t ) + L + z1n in (t ) v 2 (t ) = z 21i1 (t ) + z 22 i2 (t ) + L + z 2 n in (t ) L L L L L v (t ) = z i (t ) + z i (t ) + L + z i (t ) n1 1 n2 2 nn n n
2 2 s2 + ω0 s 3 + 4ω 0 ss 2 s3 + ω0 s 2 2 s s2 + ω0 3ω 0
1 3ω 2
s
s2
2 2 ω0 s 3s 3ω 0 2 3ω 0 s
0
即,
Z in (s ) = s +
9-4
1 1 3ω
2 0
s+
1 3s
微波网络理论讲义
第9讲
吴群
根据上式连分式,就可以画出梯形电路来。如图 9-1b 所示。
θ = arg τ = arg s 21
输入驻波比 ρ 输入驻波比定义为输出端口接匹配负载时,输入端口的驻波比,即
(9-7)
ρ=
1 + s11 1 − s11
(9-8)
9.2 单端口网络参量函数
在综合网络结构之前首先要把预给的工作特性化为对应的有理函数, 它们一般是网络参量函数。 下 面讨论单端口网络参量函数的一些特点。 我们从 N 端口网络入手。在任何信号作用下,根据基尔霍夫定理, N 端口集中参数网络的时域端 口电压和电流之间有如下关系:
L A = 10 lg 1 − s11 s 21
2 2
1 − s11 s 21
2 2
2
⋅
1 1 − s11
2
= 10 lg
1 − s11 s 21
2
2
+ 10 lg
1 1 − s11
2
(9-6)
上式右边第一项
=
a1 − b1 b2
2
2
是网络的实际输入功率(入射波功率减去反射波功率)与匹配负
2
载吸收功率之比,因此表征了网络自身损耗引起的衰减,当网络无耗时因为 s 21 身衰减为 0 分见,上式右边第二项
微波网络理论讲义
第9讲
吴群
第 9 讲 单端口网络综合
网络理论分为网络分析和网络综合两部分。网络分析是在已知电路结构的条件下,求出网络参数, 进而得到其网络特性。网络综合是网络分析的逆过程,它是根据预先给定的工作特性指标,运用一定的 数学方法,求出物理上可以实现的网络结构,以满足其工作特性。 实际工作中,需要设计一些简单网络时,可以用网络分析方法进行,也就是说根据网络分析中得到 的一些基本网络结构特性,一节一节地摸索、凑试,寻找一个满足工作特性要求的电路结构,这种方法 理论上较简单,容易掌握,但由于无一定的最佳准则,得到的结果往往只是满足工作特性要求,但在其 他方面并不能达到最佳,如元件数目可能并不是最少。 用综合法设计网络是采用可实现的有理函数作为网络参量函数,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逼近工作特 性,所以即可以很接近工作特性,又可以实现元件数目最少。但综合法涉及较深数学理论,计算繁复。 不过,今天由于计算机以及计算方法已得到长足发展,已使繁复的计算通过软件由计算机完成。 预给的工作特性, 一般是工作特性参量的频域特性或时域特性。 工作特性参量总可以表示成网络参 量的函数,所以工作特性必然对应于一定的网络参量函数。网络参量函数总是有理函数(证明见后) , 但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在物理结构上实现,称之为可实现的有理函数。有了可实现的有理函数后,就 可以用各种数学方法综合出具体的网络结构来。 同一工作特性可以有不同形式的近似函数,而同一函数用不同的方法综合又产生出不同的网络结 构,所以网络综合的结果不是唯一的。综合结果的多样性,又为我们选择最佳结构提供了方便。
从(9-11)可以解得电流为
1 sC ij
(9-12)
I i (s ) = ∑ (∆ ji (s ) ∆(s ))V j (s )
N j =1
(9-13)
式中,∆ (s ) 为(9-11)的系数行列式,∆ ji (s ) 是元素 Z ji (s ) 的代数余子式。∆ (s ) ,∆ ji (s ) 均为 s 的多项式, 且为实系数多项式。它们之比为一实系数的 s 有理函数。 对于单端口网络,工作特性参量主要是其输入阻抗,在(9-11)中由于只有一个端口, i = j = 1 ,所 以,输入阻抗为
)
(9-16)
当 ω = 0 , X = −∞ ; ω = ∞ , X = 0
X (ω ) 为 ω 的单调增函数; X (ω ) 是 ω 的奇数,即 X (− ω ) = − X (ω ) ;
X 的零、极点交替出现;
X (ω ) 的零极点必定关于原点对称出现。
从物理上看,电抗函数或者是电感性或者是电容性,这样 X (ω ) 的分子或分母中必然有个因子 ω ,
它由 ω = 0 是 X (ω ) 的零点还是极点来决定。 当 ω = 0 , X = 0 时 ω 位于分子上, 当 ω = 0 ,X = ∞ 时
(9-11)
式中, s = σ + jω 为复频率。采用复频率可以把变幅振动过程的幅度变化和相位变化统一起来加以描 述,因此与实频率只能描述单纯简谐振荡相比具有更一般的性质。(9-11)是一个代数方程组,Vi (s ), I (s ) 称为复频域电压和电流,而
Z ij (s ) = sLij + Rij +
9.1 工作特性参量
虽然网络的参量矩阵已完全描述了网络的固有特性,但在实际中,为了更直接地描述网络的传输, 衰减和反射等工作特性以及便于网络综合,还常采用工作特性参量,下面给出一些常用工作特性参量。 电压传输系数 τ 电压传输系数 τ 定义为:输出端口反射波电压 b2 与输入端口入射波电压 a1 在输出端口接匹配负载 的条件下两者之比,即
ω 位于分母上。同时 X (ω ) 在 ω = ∞ 处的性质, 可根据内在的零、极点分布来决定。如果分子的最高
次幂比分母高一次,则 ω = ∞ 是 X (ω ) 的极点,如果分子的 ω 最高次幂比分母低一次,则 ω = ∞ 为
X (ω ) 的零点。可见,从 ω = 0 和 ω = ∞ 点来观察,电抗函数可能有四种情况:
2 ) s (s − j 2ω 0 )(s + j 2ω 0 ) s (s 2 + 4ω 0 = 2 2 (s − jω 0 )(s + jω 0 ) s + ω0
Z in (s ) =
验证 Z in (s ) 是否为正实函数。当 s 为实数时, Z in (s ) 显然为实数;当 Re(s ) ≥ 0 时 Re[Z in (s )] ≥ 0 , 因此 Z in (s ) 是可以用物理结构实现的。其次,用一定的数学方法综合出具体的电路结构来。综合的方法 很多。最常用的是连分式法,即用碾转相除法,把 Z in (s ) 化为连分式,从而画出梯形电路图。
LA =
因为 Pin =
Pin Pl
(9-3)
1 1 2 a1 , Pl = b2 2 2
2
,所以
9-1
微波网络理论讲义
第9讲
吴群
a LA = 1 b2
常用分见(dB)单位表示工作衰减,即
2 a2 = 0
=
1 s 21
2
=
1
τ
2
(9-4)
L A = 10 lg
1
τ
2
(dB)
(9-5)
可见,工作衰减等于电压传播系数模平方的导数。因为网络是无源的, τ ≤ 1 ,所以 L A 总是正分 见数。为了看清 L A 的物理意义,将(9-5)重新表示为:
V1 (s ) = Z 11 (s )I 1 (s ) + L + Z 1n (s )I n (s ) V2 (s ) = Z 21 (s )I 1 (s ) + L + Z 2 n (s )I n (s ) L L L L L V (s ) = Z (s )I (s ) + L + Z (s )I (s ) n1 1 nn n n
= 1 − s11 ,所以自
2
1 1 − s11
2
=
a1
2
2 2
a1 − b1
为入射波功率与实际入射功率之比,是由于
输入端口不匹配引起的,因此称为网络的反射衰减,当输入端口匹配时 s11 = 0 ,则反射衰减为 0 分见。 插入相移 θ 插入相移 θ 定义为输出端口接匹配负载时,输出端口反射波对于输入端口入射波的相移。因此它 也就是电压传输系数 τ 的相角
jω
2 jω 0 jω 0
1
Z in ( jω )
1 3ω 0
2
3
σ
(a) 输入阻抗特性 (b)梯形电路 图 9-1 例 1 题网络的工作特性及其综合结构
9.4 无耗单端口网络的综合
无耗单端口网络的输入阻抗为一电抗函数,即 Z in = jX 。根据 Foster 定理,电抗函数 X 有如下特 性: (1) (2) (3) (4)
Z in (s ) = Z in 也称为单端口网络的策动点阻抗函数。
V1 (s ) ∆ (s ) = I 1 (s ) ∆11 (s )
(9-14)
根据上述讨论可以得到单端口网络的阻抗函数一些基本概念。 (1) Z in (s ) 可表示为
Z in (s ) =
a n s n + a n −1 s n −1 + L + a1 s + a 0 a n (s − s1 )(s − s3 )(s − s 5 )(s − s 7 )L (9-15) = bm s m + bm −1 s m −1 + L + b1 s + b0 b m (s − s 0 )(s − s 2 )(s − s 4 )(s − s 6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