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民间歌谣
民间歌谣.PPT
一、概念界定与发展轨迹
民间歌谣是从远古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原始文化形态中 分化出来的,但仍保留有乐、舞特征的一种韵文形式。 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整体艺术,它同时兼有文学(词 句)、音乐(曲调)和表演(表情)动作三种形态。
它以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为主,主要在口头流传,形 体比较短小,字句比较整齐,与劳动生活结合紧密,反 映了各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人民的思想、感情、愿望和 审美情趣。 它不仅是一种文艺现象,也是一门具有多种功能与价 值的科学研究对象。
C、花儿
又名“少年”,别称“野曲儿”,是流传 在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回、上、撒拉、东 乡、保安以及汉族中的一种民歌。风格质朴, 曲调优美,表达感情强烈,情调明快,具有 浓郁的乡土气息。
花儿本是心上话, 不唱是由不得本家, 刀刀拿来头割下, 不死了还是这个唱法。
青海花儿:尕妹是樱桃者口噙上
西瓜的瓤瓤儿解不下渴 山高着遮不住太阳 尕妹是樱桃者口噙上 有心肠囫囵儿咽上 黄河长江是长辫子, 青海湖是照人的镜 我俩人说下的一辈子 三两天你变了个样
圪梁粱 对畔畔那个圪梁梁上那是一个谁 那就是咱那个要命的二妹妹 你在你的那个圪梁梁上哥哥我在那沟 看中了哥哥妹妹你就招一招手 白领领的布衫杉穿在妹妹的身 哥哥要出门想你见不上个人 你在你的那个圪梁梁上哥哥我在那沟 看中了哥哥妹妹你就招一招手 满天天的那个星星一颗颗明 有两颗颗最明那就是咱二人 你在你的那个圪梁梁上哥哥我在那沟 看中了那个哥哥妹妹你就招一招手 对畔畔那个圪梁梁上那是一个谁 那就是咱那个要命的二妹妹
D、鲜花调
《茉莉花》曲调细腻,优美、委婉、流畅。 音乐结构比较均衡严谨,具有鲜明的水乡 地方地方风格特色。
E、山东——“沂蒙山小调”
•
人那个都说,沂蒙山好,沂蒙那 个山上,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 多好看,风吹那个草地,见牛羊。
2019年辽宁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民俗学(含民间文艺学)
民俗学(含民间文艺学)大纲
民俗学部分
第一章概述
一、民俗与民俗学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三、民俗的社会功能
四、中国民俗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
一、农业民俗
二、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
三、工匠民俗
四、商业与交通民俗
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
一、饮食民俗
二、服饰民俗
三、居住建筑民俗
第四章社会组织民俗
一、社会组织民俗的分类描述
二、宗族组织民俗
三、社团和社区组织民俗
第五章岁时节日民俗
一、岁时节日的由来和发展
二、岁时节日的活动及特点
第六章人生仪礼
一、人生仪礼的性质
二、诞生仪礼
三、成年仪礼
四、婚姻仪礼
五、丧葬仪礼
第七章民俗信仰
一、信仰对象
二、信仰媒介
三、信仰表现方式
四、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
第八章民间科学技术
一、民间科学知识
二、民间工艺技术
三、民间医学
第九章民间口头文学(上)
一、口头散文叙事文学的体裁和分类。
民间歌谣
民歌分类
01
劳动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2
仪礼歌
03
时政歌
04
生活歌
05
情歌
06
儿歌
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专指号子﹐以与劳动动作相配合的强烈声音节奏和直接促进劳动的功用为其基本 特征。广义的包括在劳动中唱的歌﹐如草原牧歌﹑采茶歌等。后一类歌﹐有些也配合劳动动作而歌唱﹐一般对劳 动也能起一定的鼓舞和调节情绪的作用﹐但无明显的与劳动动作相配合的强烈声音节奏。广义的劳动歌﹐有时也 可归入生活歌中。
据有些学者的看法﹐大概最早产生于对偶婚与对偶婚从夫居的一夫一妻制的交替时期﹐是民间歌谣中数量最 多﹐也更加脍炙人口的一种﹐在历代劳动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的爱情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大致 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①倾诉互相爱恋之情和表明选择爱人标准的﹐如《丝线牵桥妹敢过》﹑《金银不是如意郎》。 ②抒发离别﹑想念之情的﹐如《把你画在眼睛上》﹑《和来捏作一个人》。 ③表达誓不分离的坚贞爱情的﹐如《情愿挨打不丢郎》﹑《出了衙门手牵手》。 ④告诫和批评的怨情歌﹐如:“要学苋菜红到老﹐莫学花椒黑了心”﹑《小妹郎多乱了心》。 ⑤为数甚多的“家花不如野花香”之类的偷情歌﹐虽含某些不健康的思想情感﹐但往往也表现了被剥夺正常 爱情生活的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第八章民间歌谣
比,是“指物譬喻”,其中有明喻、隐喻、 借喻等等。明喻是用“像”、“如”等词 联结本体和喻体,以表明其相似关系。
如“姐妹生得灵手巧,采茶好比绣金球; 上采好似蝶恋花,下采好似金鱼游,左采 好似龙戏水,右采好似凤点头。采得春风 开口笑,采得青山笑点头。”
“风吹云动天不动,水推船流岸不流,刀切 莲藕丝不断,我俩生死永不丢”。
2、仪式歌是一种伴随着人生礼仪和祀典仪 式所唱的歌。这种民歌最早受原始宗教和 民俗风情的影响,常伴有一定的祈祷目的, 如祈年、禳灾、告祖、求福等。
仪式歌,就其仪式应用的情况来看分 为四类:1)是一种被认为具有法术力量
的民间歌诀或咒语。仪式歌的产生基础是 原始初民对语言神秘力量的信仰,人们相 信语言具有一种魔力,认为它可以打动神
第八章 民间歌谣
第一节 歌谣的定义、 渊源与传承
一、民间歌谣的定义 民间歌谣是“民歌” 和“民谣”的合称, 是民间文学中可以歌 唱和吟诵的韵文作品, 是民间文学中产生最 早,内容最丰富,数 量最多,用途最广的 一种文学样式。
有词有曲,可唱可和,配乐曲歌唱的叫民 歌;没有固定的曲调,以较自由的方式吟 诵,但仍带有很强的音乐感和节奏感的叫 民谣。就文学形式而言,我们把二者统称 为民间歌谣。
3、时政歌 有感于现身感受而对社会、 政治上的看法,密切联系群众切身状 况而创作的歌谣,有歌颂、讽刺、颂 歌。它反映了人民对某种政治事变、 政治措施、政治人物以及与此有关的 政治形势的基本认识和态度,具有重 要的历史价值。
4、生活歌 指的是反映社会生活及家 庭生活的歌谣 ,最流行的有工匠的生 活歌,如《不平歌》农民的生活歌, 如《十二月长工歌》妇女的生活歌, 如《比我年纪大一套》
(六)旅游景点歌舞展演与民歌传承。全 国各地不少旅游景点设有歌舞场地,为游 客展演歌舞,成为一种新兴的民歌传承方 式。
015第八章 第一节 民间歌谣概说
双歌
双歌,水语称为“旭早”,“旭”就是“歌”的意思, “早”就是“双、对”的意思。水族的双歌又分为两类, 一是敬酒、祝贺、叙事类双歌,二是寓言性双歌。第一类 双歌在演唱时往往是一唱一和,即唱一首和一首,歌首的 两句有固定的起歌和声,歌尾也有基本固定的两句颂扬性 衬和;寓言性双歌包括说白和吟唱两部分,说白部分主要 是对吟唱部分的介绍。
Page 28
第四节
《诗经》篇目阅读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诉说着那爱情的消逝, 从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Page 29
一生有你
Page 30
(六)儿歌
思考:儿歌语言特点? 语言上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节奏鲜明,最适宜儿童唱诵。
Page 26
第四节
《诗经》篇目阅读
当你老了 叶芝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Page 27
第四节
《诗经》篇目阅读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者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Page 40
香哩歌
瑶族民间的一种歌谣体裁。流传于广西大瑶山自称 “拉珈”的瑶族民间。 “香哩”是瑶语译音,也是歌唱者对对方的称呼。 这种歌首末句一般以“香哩”为尾音,香哩歌以此得名。 “香哩”的含意视具体场合而定。对朋友唱,“香 哩”即朋友、伙伴等意思;对情人唱,“香哩”即阿哥、 阿妹、情哥、情妹等意思。如果某首歌较长,为了加强 情感,避免单调,歌中还常夹用与“香哩”同一意义的 称呼语,如“岁雅”、“人嗳”、“堂值”、“堂巴” 等。 “香哩歌”的句子长短不定,每首的行数也不等。 意完歌止,近似自由诗。一般不押韵,但讲究排比和对 偶。 “香哩歌”有唱调和喊调两种。唱调柔和婉转,喊 调高昂奔放。唱调的内容较广,可以诉说苦楚,可以谈 情说爱,也可以歌唱劳动和生活等等;喊调则以爱情和 谐趣为主要内容。 “香哩歌”语言朴素,比喻生动,富有山区风味和 Page 41 瑶族特色。
第八章 民间歌谣
第八章民间歌谣(不重要)一、民间歌谣的界定(概念)。
歌谣是篇幅短小,以抒情为主的民间诗歌的总称。
实际上它由“民歌”和“民谣”两部分构成。
配合乐曲来唱的叫“民歌”或“民间歌曲”,不配合乐曲自由咏诵的叫“民谣”。
二、民间歌谣的分类(系统)。
从民间文学的角度,将民间歌谣分为七类: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生活歌、情歌、历史传说歌、儿歌。
❶劳动歌:劳动歌中包括各种号子(船夫号子、搬运工人的装卸号子等)、田歌、矿工歌、伐木歌、采茶歌等所有直接反映劳动生活或协调劳动节奏的民歌。
❷时政歌:劳动人民有感于切身政治状况而创作的歌谣,它鲜明地反映出各个时代社会政治的面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❸仪式歌:伴随宗教仪式、节日庆典和婚丧礼仪等吟唱的歌谣。
❹生活歌:广泛反映人民群众日常劳动生活和家庭生活的歌谣,最流行的有农民生活歌、妇女生活歌、工匠生活歌等。
❺情歌:反映劳动人民爱情生活的歌谣。
❻历史传说歌:民歌中常常唱到古人古事,其意义一是缅怀为本民族、本地区建功立业的杰出人物,二是为了显示歌手的见多识广。
❼儿歌:儿歌的内容和形式也是多样化的,有的反映儿童天真活泼的情趣,有的抒写了一颗颗饱受屈辱的幼小心灵。
三、民间歌谣的特征(特色)。
❶情意真切,袒露心声。
如抒写旧时代农民悲苦生活的歌谣《两把刀》和《长工苦》。
❷格调优美,形式多样。
有四句头、五句子、十字调等。
❸运用多种方法抒情叙事,意境优美生动。
如用赋比兴等手法。
四、民间歌谣的价值。
❶在社会实用价值中,歌谣直接介入人民群众的劳动生产、爱情婚姻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如情歌中所唱的:“恋爱不把苗歌唱,短棍打蛇难拢边。
”❷在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中,表达广大人民群众对旧社会制度的愤怒抗议,呼唤革命,歌颂共产党、领袖人物及人民军队的大量歌谣,如同号角和战鼓,发挥了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
❸在反映社会生活中,对现代人文学科乃至自然科学具有的研究价值。
❹在文学史上,民间歌谣曾给予历代文人诗歌以巨大影响。
民间文学-第八章:民间歌谣
尽可能把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各种体裁、内容、形式和风格的民间文学作品全部进行采录,在指导思想上不设任何“禁区”。 [传统/现代,歌颂/暴露,正确/错误或封建迷信,口头流传/书面流传,散文/韵文,长篇/短小,进行全面收集。]
① 不宜强调“取精去糟”。 ② 不能简单地用现代思想去衡量历史上产生的作品。 ③ 对同一类型作品的众多异文进行收集。 ④ 对与作品相关的其他背景性材料进行收集。
仪式歌:是广大民众在岁时节令庆丰年、婚嫁贺喜、禳灾驱庭生活、社会生活的歌谣。
时政歌:广大民众有感于切身所处的政治状况,而创作的歌谣,反映人民对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的评价和态度,表现人民的政治理想。其产生及时,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犀利的战斗性,是歌谣中的“匕首”、“投枪”。
(3)形容或表述某种现象、状态的谚语,俗语、歇后语都是这一类,是某些现象、生活侧面特点的形象表现和具体概括。
3、歇后语的结构与艺术特点?
(1)结构: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假托语”,即比喻部分;后一部分是目的语,即解述部分。
(2)艺术特点:
①比喻 比喻中描绘的形象,多以人所熟知、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为基础,给以夸张或显示特征,安排矛盾,构成可笑情景。 ②假托语往往为目的语提供谐音材料,通过谐音提供给人们以广阔联想。 [谐音有两种:借音转意和状声转意]
(1)真挚纯朴的感情流露
A、 创作动机在于“我口唱我心”。直抒胸臆,一吐为快,不违心而作。 B、 文以载道,文人诗人在政治的控制下,沦为统治阶级实现目的的工具,民间歌谣不受这种约束,统治者无法制止与惩罚歌谣的创作和流传。
(2)民族性格的生动描述
歌谣是各族人民精神风貌的展示,其中张扬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 [蒙古民歌——气势豪迈高亢、节奏明快活泼——勇敢刚毅、豪放豁达、热情乐观;藏族民歌——活泼诙谐——爽朗乐天]
民间歌谣2
民间歌谣 生 活 歌 民间歌谣中的生活歌,包括 的范围相当广泛。大体来说, 凡是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 和家庭生活的歌谣都可称为 生活歌。
民间歌谣 广义地说(即从歌谣是人民生 活的反映这个角度来说),我 们前边介绍过的劳动歌、仪 式歌、时政歌, 以及后面将 要介绍的情歌、儿歌等,都 可以包括在生活歌之中。
民间歌谣
情 歌
情歌是劳动人民爱情生活 的真实反映。它主要抒发青 年男女由于相爱而激发出来 的悲欢离合的思想感情。
民间歌谣 情歌总是采用多种多样的 艺术手法,或含蓄、或直 率地表达青年们对幸福爱 情的热烈追求,充分表现 了劳动人民纯朴健康的恋 爱观点和审美情操。
民间歌谣
在各类歌谣中,情歌的数量比 较多,艺术性也比较高。这不 但同它的部分内容具有相对稳 定性,不受时代、地区、民族 的局限有关,也同它在民间的 长期流传和由于人们的喜爱而 对它进行反复加工有关。
民间歌谣
但是,这五种歌谣各有其特定 的内容、特殊的功能或特殊的 服务对象,有必要分别加以论 述。因此,这里所说的生活歌, 只取它狭义的概念,指的是反 映劳动人民日常劳动生活和家 庭生活状况的歌谣。
民间歌谣 生活歌在艺术上的重要特 征之一,就是对比手法的 大量运用。另外,象比喻、 讽刺等艺术手法,在生活 歌中运用也比较多。
民间歌谣
在动作比较单一而负荷又较轻的 持续劳动中,则需要劳动歌来调 剂精神,减轻疲劳。它的歌词比 较丰富多样,在劳动呼声中,经 常夹有较长的描述性的词句。音 乐上有优美的旋律,但节奏却不 象前者那么强烈了。这类歌可称 作描述抒情式的劳动歌。
民间歌谣
1、呼喊号令式的劳动歌的特点是: 歌声与劳动节拍极为和谐一致。它 的内容主要是靠劳动的呼声组成, 在一领众和的形式下,加入少量指 挥劳动和鼓舞情绪的词句,象四川 《抬工号子》上坡时只有“哕个哕 尔喂”的呼喊声,东北的打路基号 子也只有“咳哟嗬三来”的呼喊声。
民间文学歌谣优质课件
❖ 花儿
❖ 甘肃、青海、宁夏部分地域,由回、汉、东乡、撒拉、土、保 安、藏等族民众用汉语歌唱,以爱情为主旳山歌。
❖ “花儿”命名起源:男女情事称为“花事”、“缠花”、“花 案”,女情人称为“花儿”。
根据“花儿”旳发源地,分为三类: ❖ “河湟花儿”(河州花儿)发源于河州地域,即今甘肃省临夏
县,目前遍及临洮、康乐、和政、广和、永靖、夏河等县,有 旳流传到宁夏。四句一首,每句七至十一字,划为三顿,上下 两节相对称。 ❖ “洮岷花儿”,在洮岷地域,即甘肃临潭、岷县、单尼一带。 ❖ “西宁花儿”,发源于西宁地域,即目前青海省旳西宁、湟源、 贵德、乐都、循化一带。 莲花山花儿会。
民众在祈福禳灾,过节贺喜,祭神送葬,迎宾做客等仪式活动
中所唱旳歌谣。就其艺术形式而言,固定套式,不即兴创 作。
(1) 诀术歌
(2)
一种被以为具有法术作用旳民间歌诀,咒语、祛病禳
灾旳歌诀
(2) 节令歌
用在与节令有关旳多种民间节日庆贺和祭祀仪式中旳歌, 常与舞蹈和游艺相结合,多由农事活动决定。
(3) 礼俗歌
想亲亲
茴子白卷心心十八(那个)层,
想亲亲想得我手腕腕软, 妹妹你爱不爱受苦(那个)人
拿起个筷子我端不起个碗。
灯锅锅点灯半炕炕明,
想亲亲想得我心花花花乱, 烧酒盅盅挖米不嫌哥哥你穷
煮饺子下了一锅山药蛋。
庵庵房房土旳炕炕
头一回眊妹妹你不(那个)在, 烂大了个皮袄伙呀么伙盖上
你妈妈劈头打我两锅盖。 雪花花落地化成了(那个)水
艺术手法多采用触景生情旳比兴手法,第一句比兴, 第二句正文。歌中大量地利用本地口语中旳叠词, 如:山谷沟、野鹊鹊、泪蛋蛋、一伙伙人、白格生 生脸脸等。演唱中还加进某些表达语气和称谓旳衬 词,如:啊、来、呀、那、亲亲等。
第8章 民间歌谣
(2)配合乐曲演唱的叫民歌或民间歌曲,不 配合乐曲自由咏诵的叫民谣。
曲合乐则歌,徒歌曰谣。 ——《诗 ·魏 风 ·园有桃》毛传
(3)民间歌谣是包括文学、音乐和表演的综 合性艺术。在民间文艺学中,通常将民歌 的歌词部分与民谣合起来称为民间歌谣。
(4)从歌谣所反映的情感和价值等角度,民 间歌谣也不同于一般所谓的“民谣”和 “民歌”。
(6)童谣
也叫儿歌,是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在儿童中 流传的口头歌谣。 也包括成人创作,用于教诲儿童的歌谣。 例: 南康(江西赣州)童谣
(7)时政歌/谣
反映政治状况及不良社会现象,并进行讽 刺与劝谕的民间歌谣。
例1:抗日小调 例2:老来难(小调)
三、民间歌谣的艺术特征
(一)情真意切,袒露心声 “天籁” (二)多种手法,意境优美 赋、比、兴;双关等
二、民间歌谣的内容与功能
2.1 民间歌谣的分类
(1)《中国歌谣集成》: 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生活歌、情歌、 历史故事歌和儿歌。 a.按内容分: 时政歌、生活歌、情歌、历史故事歌 b.按功能分: 劳动歌、仪式歌、儿歌、
(2)文学功能分类 抒情类: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 讥刺类:时政歌(谣) 实用类:仪式歌、劳动歌 娱乐类:童谣等
(3)爬山歌
流传于内蒙古西部,及陕西榆林、晋西北。 每首上下两句,押脚韵,字数长短不定。 如:大青—山来—乌拉—山, 海海—漫漫—土默—川。 例:河套山曲《相跟上走上望乡台》
(4)花儿
流传于甘、青、宁、新的汉、回、土、藏、 东乡、撒拉、保安等民族,基本用汉语演唱。 每首四句,一般一与三、二与四字数相同。
(三)历史传说歌
反映古人古事、缅怀本地、本民族杰出人 物等的歌谣。
例: 十唱古人 (河南商城小调)
民间歌谣精选--爱情歌谣(三)
民间歌谣精选--爱情歌谣(三)第一篇:民间歌谣精选--爱情歌谣(三)《民间歌谣精选》民歌民谣是宝贵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歌谣精选》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劳动歌、仪礼歌、时政歌(叙事歌)、生活歌、情歌与儿歌,是中国民歌民谣的大全与精选,为爱好者提供收藏、为研究者及大学毕业论文撰写提供资料。
《民间歌谣精选》之爱情歌谣(三)情哥恩情永不忘桅子开花白如霜,情哥恩情永不忘,倘若忘了情和义,横生倒养见阎王。
桅子开花白如银,干妹对我是真心,谁要忘你恩和义,行船跑马落江心。
情歌总要唱出喉山歌好唱难起头,情歌好听难开口,石匠难雕石狮子,铁匠难打钓鱼钩,哥妹相恋情意深,情歌总要唱出喉。
情妹今年一十八情妹今年一十八,好比山上牡丹花;心想过去摘一朵,又怕明年不发芽。
去时容易回来难。
吃了饭来懒瘫瘫,四两灯草懒得担。
隔山听见姐讲话,一气跑了九架山,去时容易回来难。
劝郎莫打山中鸟郎在山上打枪,妹在屋里哭一场;劝郎莫打山中鸟打了一只不成双。
上坡滑到妹下坡郎行上坡妹下坡,心想共坡人眼多。
假装失脚滑一跤,上坡滑到妹下坡舍不得你舍不得他舍不得你舍不得他,丁三舍不得樊梨花,燕子舍不得花楼板,蜜蜂舍不得后花园,小郎舍不得姐的面。
舍不得情哥做长工石榴开花心儿空,舍不得情哥哥做长工。
你做长工到我家做,我家生活很轻松。
早上一盆洗脸水,带壶香茶润喉咙,三个鸡蛋炒碗饭,吃饱了我陪你去做工。
十打戒针我与情妹门对门看到情妹长成人花花轿子抬起走你说呕人不呕人没得啥子去添箱打个戒针送情人南京城里请银匠北京城里请匠人两地匠人一齐到这个戒针打得成三两银子来下火打个戒针送情人一打唐王当堂坐二打狮子滚绣球三打桃园三结义四打司姐下凡尘五打五子来登科六打六朗三官尚七打天上七姊妹八打神仙吕洞宾九打久久来长寿十打乖姐我二人十二月想哥哥正月里冻冰立哟春消,二月里鱼儿水哟上漂,水哟上漂来想哥哥,想起郎子哥哥等一等我。
三月里桃花满哟山红,四月里杨柳摆哟龙灯,摆哟龙灯来想哥哥,想起郎子哥哥等一等我。
【民间歌谣大全100首】民间歌谣(多篇)
【民间歌谣大全100首】民间歌谣(多篇)民间歌谣(一):《诗经》中的诗歌,共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属于民间歌谣的是:“风” 、“雅” 、“颂”三部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而划分的.“风”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称作“十五国风”共160篇.民间歌谣(二):我国各民族的民间歌谣蕴藏极其丰富,从《诗经》里的《国风》到解放后搜集出版的各种民歌选集,数量是相当多的。
至于目前仍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歌谣和新民歌更是浩如烟海,各具独特的形式:苗歌瑶歌古朴浑厚,藏歌傣歌光丽优美;蒙古族民歌健朗悠扬,鄂伦春族民歌则粗犷有力;同是汉族民歌,北方的以豪放见长,南方的则比较委婉。
这体现了()①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各地区的文化具有各自的特征③在我国,民歌是指少数民族的歌谣④不同民族的文化不断融合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A此题以我国民歌的发展,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
从民歌的数量、独特的形式上,可以看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及各具特色,可见①②符合题意;而③本身是错误的,民歌包括各民族的歌谣,不仅仅指少数民族的;④在本题中没体现出来。
所以此题应该选A项。
民间歌谣(三):关于长征的民间故事、传说、成语、谚语、民间歌谣【民间歌谣】红军长征路上,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我读过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
中国的传统民间歌谣
中国的传统民间歌谣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中传统民间歌谣作为一种独特形式的文化艺术,在中国的乡村中广泛传唱。
民间歌谣以其朴实、真挚的歌词和优美、动听的旋律,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乡村百姓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民间歌谣的特点和魅力,并举例几首经典民间歌谣。
中国传统民间歌谣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它们真实地记录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感受。
这些歌谣通常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述了农民的劳作、爱情、友情、希望等各个方面的主题。
通过朴实的歌词,人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农村生活的辛酸、乐趣和希望,增强了人们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
此外,这些歌谣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承着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中国传统民间歌谣的旋律优美动听,常常以琅琅上口的方式传递给后代。
这些歌谣的旋律通常由简单的曲调构成,易于人们记忆和传唱。
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家庭聚会、社区活动中,人们经常通过歌唱的方式传递并享受这些歌谣。
这些动听的旋律不仅给人们带来欢乐和舒适的心情,还促进了社区凝聚力和文化传承。
下面,让我们聆听几首经典的中国传统民间歌谣:《茉莉花》茉莉花,茉莉花,你是西子洗过的花。
水面月,月上人,人在月中央。
这首歌谣以茉莉花为主题,表达了对花的赞美之情。
歌词简洁明了,旋律优美悠扬,让人感受到了花香的清新和美丽。
《葫芦娃》葫芦娃,葫芦娃,一根藤上七朵花。
风吹雨打,都不怕,奔跑在黄土高坡。
这首歌谣描绘了七个葫芦娃奋勇抵抗困难的故事。
歌中表达了乐观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激励着人们面对困难时勇于迎接挑战。
《四季歌》春天祝福花开花谢,夏天祝福雨水丰沛。
秋天祝福金黄稻谷,冬天祝福雪花纷飞。
这首歌谣以四季为主题,展现了中国农村的节气和丰收。
通过描述四季的变迁和自然景观,歌词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祝福。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民间歌谣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这些歌谣以其真实记录和反映当地人民生活的特点,成为了中国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歌谣赏析
民间歌谣赏析民间歌谣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社会实践中集体创作的,用韵文形式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
在民间文学领域,它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千百年来独放异彩。
人们喜爱民间歌谣,多赞赏其朴实无华的诗风,清新自然的格调,活泼生动的语言,渗透其间的深厚、纯挚的乡情及丰富的内容。
若说美,它不及唐诗的那种含蓄朦胧、深幽飘渺的意境,但是它来自民间,来自生活,来自人民群众的心底,从而具有自身独特的丰富、优美、动人的美。
民间歌谣的美,是与劳动人民生活体验的丰富性密切相关。
广大人民群众既是民间歌谣的创作者,又是欣赏着,既是接受者,又是传播者。
作为生活的主人,他们与生活、与自然贴得最近,感受最深,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也是既细且广的。
这是造成民间歌谣画面美的最主要的因素。
比如在各地广泛流传的十二月花、十二月果等民间歌谣,就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各个时候、不同季节里花果的色、形、味。
不仅画面美,而且意蕴也很丰富。
在一首歌谣中对植物形象的描绘更是细致入微。
即:“木瓜结果抱娘颈,芭蕉结果一条心,柚子结果包梳子,菠萝结果披鱼鳞。
”(警钟.浅谈民间歌谣的意境美.东疆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民间歌谣不加任何雕饰,直写大自然的本色、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
人们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独特的感受、体验和情感,使人读了不仅朗朗上口,而且有一种“清水出芙蓉的”的美感。
比如:“妹是红花朵朵鲜,哥是莲藕在塘。
朵朵红花排藕种,花也香来藕也甜。
”这首情歌选自大自然中的鲜艳的花和清甜的莲藕,使用动静结合的表达方式,其恩恩爱爱之情跃然纸上,使人如观其貌,如闻其声,如感其味,沉浸在美德享受中。
人民群众创作歌谣并不是为创作而创作,他们主要是借助歌谣来直接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及瞬间情感的。
如,当人们对旧社会的种种罪恶激愤不平时便唱道:“山顶有花山脚香,桥底有水桥面凉。
心中有了不平事,山歌如火出胸膛。
”当人们处于困苦境地时就唱道:“唱首山歌解心忧,喝口凉水浇心头。
凉水解得心头火,唱歌解得万般愁。
第八章 民间歌谣
北大这番收集民间歌谣的举动,颇使当时一 些守旧人士痛心疾首。据顾颉刚回忆,许多守旧 的教授和学生们叹息道: 北大是最高学府,《日刊》是庄严公报,哪 能让这种“不入流品”的东西来玷污它! 一位前清进士更是义愤填膺:可惜蔡孑民也 是翰院出身,如今真领着一般年青人胡闹起来了! 放着先王的大经大法不讲,竟把孩子们胡喷出来 的……东西,在国立大学中,专门研究起来了! 然而,学者们则对这种“胡闹”乐此不疲。
人物,都对吴歌之类的民间歌谣如此感兴趣? 按照刘复的意见,如果要研究一个民族特 有的文明,要理解一个民族生活的真相,则民 歌俗曲是“最真实最扼要的材料”。
因为这是蚩蚩者氓自己用来陶情适性的; 他们既不比考生们对着考官对策,又不比戏子
们对着听众卖艺,……民歌俗曲中把语言、风
土、艺术三件事全都包括了。 胡适则着眼于文学:“国语的文学从方言 的文学里出来,仍须要向方言的文学里去寻他 的新材料、新血液、新生命。”而民歌俗曲可
信天游
花儿
十二木卡姆 大曲
二、民歌的传承
唱歌不是人发癫,也是古人代代传。
山歌好比长江水,不是才流这两年。
歌谣的传承不同于传说与故事,有其独 特的方式和传统。
第四节
民间歌谣的研究
歌谣研究会
歌谣学运动
不登大雅之堂的民歌俗曲,当年可是劳动
了顾颉刚、刘复、鲁迅、周作人这样的人物亲 自收集,甚至还劳动了蔡元培这样的人物“登 高一呼”,号召学者们从事收集工作!
顾颉刚1918年爱妻病逝,因悲哀过度而得 神经衰弱之症,只得在家修养。他每天收到
《北京大学日刊》,看见上面的歌谣,决定尝
试“把这种怡情适性的东西来伴我的寂寞”。 他是苏州人,就从自己孩子口中开始收集,渐 至邻家孩子,再至教孩子唱歌的老妈子……到 后来,连他的祖母,新婚夫人,乃至友人叶圣
民间歌谣
用比是指什么?
起兴指什么?
• 用比是把两种(或数种)不同的事物放在 一起,取其某一共同点加以比较,构成形 象,表达情感。 • 分为“明喻”“隐喻”“借喻”等多种形 式。 • 起兴是歌手们以所见之景、所触之物、所 历之事为触媒,引发思绪,抒发情怀的一 种方法。 • 其作用在于“寓情于景”“借景抒怀”
民间歌谣的美学形式表现在那熏陶是一种集体的、传统的、民众文化和 民众情感的熏陶 • 1.意境美 • 2.色彩美 • 3.音乐美 • 4.再生美
第八章 民 间 歌 谣
fork songs or ballads
什么是民间歌谣或民间歌谣的定义 或概念是什么?
• 民间歌谣是民间文学中的韵文作品, 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的口头诗歌,是 他们的现实生活、思想情感和心理愿 望在有节奏的,音乐性的口头语言中 的真实反映。
歌谣发展述略
• 歌谣源于原始人群的劳动呼声 • 双重创作性因素:一是群体对协同动作、整齐步伐节 奏的认知;二是运用前呼后应的声音节奏“劝力”的 发明 • 中国歌谣发展的几个时期: • 西周至春秋时期:《诗经》 • 汉魏乐府时期:《乐府诗集》,《古诗十九首》 • 明清时期:明朝以吴歌为主,代表是冯梦龙的《山歌 》《桂枝儿》;清朝以粤歌为主的东南地区民歌,以 四川山歌为中心的西南地区民歌,北方的秧歌。 • 五四时期,北大成立歌谣征集处。
• 四、生活歌 • 反映广大民众日常生活和家庭生活状况以及他 们的人生态度、人生经验的歌谣。 • 主要是各种“苦情歌”,如农夫苦、长工苦、 妇女苦等 • 对各种社会关系、伦理原则、人生态度、行为 方式等世事民情的歌 • 五、情歌 • 歌唱男女之间爱情生活的民间歌谣。数量最多 ,艺术价值最高。
• 六、仪式歌 • 在民众各种礼俗活动或祭祀仪式上吟诵、念唱 的民间歌谣 • 1.节令歌 • 在民间岁时节日活动中所唱的歌谣 • 2.礼俗歌 • 在民间各种礼俗仪式上伴唱的民间歌谣,主要 是在婚礼和葬礼上的歌谣。 • 3.诀术歌 • 一种被认为具有法术力量的民间歌诀或咒语。
第八章 民间歌谣
第八章民间歌谣第一节歌谣的界定与分类一、歌谣的界定歌谣是篇幅短小、以抒情为主的民间诗歌的总称。
实际上它包括“民歌”和“民谣”两部分。
《诗经·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可见古人是把歌和谣分别看待的。
《毛传》注曰:“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
”即配合乐曲来唱的叫“民歌”,不配乐曲自由咏诵的叫“民谣”。
因为要合乐歌唱,民歌的字句结构及其节奏韵律须严守一定的规格。
民谣的语言形式则比较灵活自由,但也有一定的节奏韵律感,便于琅琅上口。
民歌的曲调属于音乐学研究的对象,在民间文艺学中,通常讲民歌的歌词部分和民谣合起来称为民间歌谣。
二、歌谣的分类中国歌谣内容广泛,品类繁多,在编纂《中国歌谣集成》时,将它们分为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儿歌等。
1、劳动歌包括各种号子(船夫号子、搬运工人的装卸号子等)、田歌、矿工歌、伐木歌、采茶歌等所有直接反映劳动生活或协调劳动节奏的民歌。
劳动歌起源很早,至今仍有不少伴随民众的劳动生产活动留存下来。
2、时政歌劳动人民有感于切身政治状况而创作的歌谣,它鲜明地反映出各个时代社会政治的面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在旧时代,人们常借歌谣表示对社会政治的褒贬美刺。
3、仪式歌伴随宗教仪式、节日庆典和婚丧礼仪等吟唱的歌谣。
有的论著把它分为诀术歌、节令歌、礼俗歌和祀典歌四种。
其中礼俗歌在民间最为流行,如出嫁歌、婚礼歌、孝歌或丧歌、起屋上梁歌等。
4、生活歌广泛反映人民群众日常劳动生活和家庭生活的歌谣,从不同侧面表现各行各业、各种不同遭遇的劳动人民的生活。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农民生活歌、妇女生活歌、工匠生活歌等。
5、情歌反映劳动人民爱情生活的歌谣。
它对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各个阶段、各个侧面,如初识、试探、互相赞美、热恋、离别相思、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等,均有生动的反映。
在爱情生活比较自由的少数民族地区,情歌尤为发达,不仅数量巨大,而且艺术性高,往往是歌谣中的精品。
第八章 民间歌谣谚语和谜语
第二节
谚语
一、民间谚语的概念及特点 谚语是劳动人民总结生产斗争经验、阶级斗争经验、社 会生活经验以及传统道德标准的富于教训意义的一种韵 文体的短小而形象的炼话。 特点:1、谚语从内容上看 2、谚语从形式上看 二、谚语的分类及内容 1、政治谚语 2、道德谚语 3、职业谚语 4、风俗谚语 5、生产谚语 6、科技谚语
第三节
谜语
一、谜语的概念及特点 谜语是具有迷惑作用的诗体语言艺术。它是用智慧的 语言以测验、培养人们智慧的一种短小而又有风趣的 特殊的口头文学样式。 谜语有文学性、疑难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特点。 二、谜语的分类及内容 根据谜语反映事物的内容和性质可以把它分为四类: 1、物谜是以具体物为谜底。凡动植物、矿物、建筑 物、人体器官、食品、器皿、用具、医药等都可以进 入谜底。 2、事谜是以某些自然现象、人的动作行为或某些事 件为谜底。事谜偏重于活动,要描述过程。
第二节
谚语
三、谚语的艺术性 1、谚语有文学性。一般谚语有形象性的特征,善于 通过生动的形象来表达观点很哲理。谚语还表现一种 特殊的诗意美。谚语的文学性是通过比喻、对比、夸 张、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方法表现出来的。这些手 法能使谚语具有形象性。 2、谚语结构严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3、谚语语言精练,风格多样化。谚语使用的语言是 经过锤炼加工的语言,这种语言言简意明,概括性强, 它三言两语就能把深刻的哲理性,科学性和形象性密 切结合在一起,使经验得到升华。
第三节
谜语
3、字谜是利用汉字的音、形、义,利用笔画、字形的增损、 离合等手法制作的谜语,谜底也是字。 4、特殊性谜语是用特殊方法制作的谜,包括符号谜、字母谜、 拼音谜、画谜、实物谜等多种样式的谜语。 三、谜语的艺术性 1、描写性:描写性是指谜面通过隐喻、暗示对谜底事物的特 点加以具体形象的描绘。这种描写可采用白描、比喻、夸张、 比拟等多种手法。 2、诡词性,有人说是“矛盾法”,其喻体描述的事物或特征 较抽象和概括,有时与谜底相矛盾,因此难猜。 谜面在结构 上具有诗(韵语)的特点;结构严密而单纯;一般常以五七 言为主;谜面常见的是二句式或四句式;谜面的语言生动形 象,通俗易读,明白晓畅,音韵和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人生礼仪与民歌传承。在各民族传 统社会里,无论是男婚女嫁、子孙满月、 寿诞祝贺、丧葬仪式,均伴随有民间歌唱 活动,这些人生礼仪成为民歌传承的一个 重要方式。
(三)交际习俗与民歌传承。许多民族用 民歌来进行各种社交娱乐活动,唱歌就是 他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在生活中占 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1)抚育歌又称摇篮曲、催眠曲,是人一生中 最早接触的歌谣,是人们唱给婴儿听的, 倾注了母爱和人类最崇高温柔的感情。
“狼来啦,虎来啦!老和尚,背鼓来啦。 小孩哇,盖花被,小孩哭来,想他姑。”
2)游戏歌是儿童一边玩耍,一边吟唱的歌谣。 孩子天性好玩,当他们相互追逐嬉闹,玩 各种游戏时,便会唱各种各样的游戏儿歌。
十八岁媛主配周岁郎,日里喂奶吃,夜 里打尿包,还要抱起看光光。叫他丈夫让 人笑,叫他儿子理不当。
贪吃妇人不做家,贪吃懒做笑呵呵。堂前 有地不肯扫,桌上灰尘用手拖。客人来了 慢腾腾,端出半碗灰尘半碗茶。日里东家 走西家,夜里点灯纺棉纱。三年纺个鹅卵 苎,四年纺个菜头纱。菜头纱啊菜头纱, 老鼠拖去当尾巴。
比,是“指物譬喻”,其中有明喻、隐喻、 借喻等等。明喻是用“像”、“如”等词 联结本体和喻体,以表明其相似关系。
如“姐妹生得灵手巧,采茶好比绣金球; 上采好似蝶恋花,下采好似金鱼游,左采 好似龙戏水,右采好似凤点头。采得春风 开口笑,采得青山笑点头。”
“风吹云动天不动,水推船流岸不流,刀切 莲藕丝不断,我俩生死永不丢”。
1、劳动歌 一种由体力劳动直接激发起来的 民间歌谣,包括:一是协调劳动节奏的民 歌,《劳动号子》 如忻州“这一排打完咱 就……”。二是直接反映劳动生活的民歌, 直接反映劳动生活,一类劳动歌在文学上 的价值不如在音乐上的价值高,在艺 术上的价值不如在使用上的价值大。 二、抒情性的劳动歌。
5、情歌 表现劳动群众爱情生活的歌 谣。情歌不仅数量最多,而且优美动人,
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充分表现了民歌 艺术传统的精华。在爱情生活比较自由的 少数民族地区,情歌更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和媒介,没有情歌就没有青年男女的恋爱 与结合。
6、儿歌是在广大民众中广为流传的富于
幻想性、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韵语体式的 歌谣。按其功用大致可分为:抚育歌、游 戏歌和教诲歌等三类。
第三节 歌谣的艺术特色
一、率真自然的情感 率真自然是指歌谣所表达的感情非常真实,
而且常常把所抒之情和四周的人、事、物、 景结合起来,形象生动,富于浓郁的泥土 气息,表现了劳动人民自己的生活。所用 语言往往是经过提炼的口头语,明白晓畅, 内涵丰富。
“太阳落坡郎要回,团转四邻有人围;他要 围来等他围,两人情愿还怕谁。”
“萤火虫,夜夜红;上天去,雷打你;下 地来,火烧你;进洞去,蛇咬你;翻坡去, 猫抓你;快快来,我救你。”
3)教诲歌是侧重对儿童进行知识、道德教育 的歌,包括训练发音,传授知识,培养高 尚品德等内容,对儿童形象生动地进行自 然、社会和人生的教育。
“高高山上一头牛,两个犄角一个头;四 个蹄子分八瓣,尾巴长在身后头。”
“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树 死藤生缠到死,藤死树生死也缠。”
兴,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即先咏叹其它事物,来引出要表达的主题。 起兴句是情感的前奏,常常是歌者“触景 生情”唱出的歌头,其作用在于“寓情于 景”,“借景抒情”。起兴句大多与正文 内容有关。
如:豌豆花开花蕊红,太平军哥哥一去影 无踪,我黄昏守到日头上,我三春守到腊 月中,只见雁儿往南飞,不见哥哥回家 中。”
(四)宗教活动与民歌传承。在不少民族 地区,人们的宗教活动均离不开民歌,每 项内容都用民歌来表述,甚至有的民歌与 宗教难分彼此,民歌本身就是宗教的内容。
(五)学校教育与民歌传承。民歌文化进 学校课堂,这是民歌传承的有效途径。侗 族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实行侗歌引进课堂 制度。贵州许多高校,如贵州民族学院、 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培养了许多侗族大歌歌 手。
3、时政歌 有感于现身感受而对社会、 政治上的看法,密切联系群众切身状 况而创作的歌谣,有歌颂、讽刺、颂 歌。它反映了人民对某种政治事变、 政治措施、政治人物以及与此有关的 政治形势的基本认识和态度,具有重 要的历史价值。
4、生活歌 指的是反映社会生活及家 庭生活的歌谣 ,最流行的有工匠的生 活歌,如《不平歌》农民的生活歌, 如《十二月长工歌》妇女的生活歌, 如《比我年纪大一套》
第八章 民间歌谣
第一节 歌谣的定义、 渊源与传承
一、民间歌谣的定义 民间歌谣是“民歌” 和“民谣”的合称, 是民间文学中可以歌 唱和吟诵的韵文作品, 是民间文学中产生最 早,内容最丰富,数 量最多,用途最广的 一种文学样式。
有词有曲,可唱可和,配乐曲歌唱的叫民 歌;没有固定的曲调,以较自由的方式吟 诵,但仍带有很强的音乐感和节奏感的叫 民谣。就文学形式而言,我们把二者统称 为民间歌谣。
三、质朴清新的语言风格
民歌虽以日常生活为题材写景状物,却形 象生动,各具风貌。
如纳西族民歌“鹦鹉可以随便说话,马鹿 可以随便行走,只有受苦的奴隶,永远没 有自由。”
“石榴青,石榴多子又多心,石榴多子人 吃了,妹你心多连别人。”
“砍头好比风吹帽,坐牢好比坐花园。”
2、仪式歌是一种伴随着人生礼仪和祀典仪 式所唱的歌。这种民歌最早受原始宗教和 民俗风情的影响,常伴有一定的祈祷目的, 如祈年、禳灾、告祖、求福等。
仪式歌,就其仪式应用的情况来看分 为四类:1)是一种被认为具有法术力量
的民间歌诀或咒语。仪式歌的产生基础是 原始初民对语言神秘力量的信仰,人们相 信语言具有一种魔力,认为它可以打动神
三、歌谣的传承
(一)节日庆典与民歌传承。我国各民族 众多的传统节日多与民歌紧密相关,民歌 活动在这些节日中往往扮演非常重要的角 色。比如春节、三月三、中元节、中秋节, 传统的歌会、歌圩、歌坡、歌节更是一种 狂欢活动。 “花儿会” 程序可分为“拦路 听歌”、“朝山献歌”、“联欢夜歌”、 “祝酒歌别” 。
灵,用以祈福消灾。 2)节令歌,是通 过某种节日或对时令的描述的歌,如 “二月二,三月三”;
3)礼俗歌 ,经常用于男婚女嫁,新 屋落成,以及日常迎宾送客的场合。 最突出的有“哭嫁歌”,“哭丧歌”。 4)祀典歌。是在重大祭祀和庆典时吟唱的
祈祷性的歌。用于劳动生产的祝愿和祭祀, 也有对祖先的赞颂和祈求,伴有相应的仪 式。
3、唐代民歌也很兴盛。民间流传有竹枝、杨柳枝、 浪淘沙、采桑子、渔歌子等多种曲调。宋代七言 四句体民歌代表作是《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 所吸引:“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
元末民谣《不平谣》 :“天遣魔军杀不平,不平 人杀不平人,不平人杀不平者,杀尽不平方太 平。” 。纯七言的民歌唐宋以来逐渐定型,
“生不丢来死不丢,除非蚂蚁生骨头,除 非冷饭又发芽,白岩上头生石榴。”
二、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法
赋,铺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朱 熹语),即运用铺张的手法对事物进行具 体描述。
如:“那年那日闹灾荒,街头儿女摆成行, 娘割骨肉为颗米,儿扯衣角不舍娘。”
连就连,我俩结交定百年,哪个九十七岁 死,奈何桥上等三年。”
“菠萝叶子尖又尖,妹你面花哥不嫌,不
夸张也是民歌常用的方法。如“我的山歌牛毛多, 唱了三年三个月,还没唱完牛耳朵”,“唱得青 山开口笑,唱得黄河水倒流”,“树林当笔天当 纸,海水磨墨写不赢”等等。
重复的运用也是民歌的一种重要手法。有词的重 复、句的重复和段的重复。重复是为了便于记忆 和传唱,同时加强了艺术效果,更好地表现主题。 如 “哪个认得妹要来,请人挑水去洗街;请人挑 水去洗路,洗条大路等妹来。”
二、我国歌谣发展轨迹
1、民间歌谣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 术,从原始社会开始,它就一直伴随着民 众的生活,在民众的劳动生活中产生,并 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鲁迅在《门外文 谈》中论述原始人抬木头所喊的“杭育杭 育”是最早的歌谣创作。
2、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歌在反映社会生活方 面比以前更为广泛和深入,民歌形式也发 展为多种多样的体式与民间诗律。汉魏乐 府民歌,由《诗经》四言诗,发展为五言、 七言、八言和杂言诗。东汉以后,五言为 主。乐府是汉武帝设置的掌管音乐的官署, 从民间采集俗曲谣辞。
4、明清是七言民歌及杂言民歌发展传播的 重要时期。明代的民歌以吴歌为代表,重 要的民歌集有冯梦龙编的《山歌》、《挂 枝儿》等。吴歌数量众多,但大都表现男 女恋情,反映了新兴阶级冲破封建藩篱, 追求人性解放的愿望与要求,风格上则比 南朝民歌更为坦率泼辣。
5、辛亥革命后,反映人民痛苦生活的“长 工歌”成了这一时期的民歌代表作品。 “五四”以后北京大学成立歌谣征集处, 开始现代规模的民歌搜集工作。抗日战争 时期,陈志良编著《广西特种部族歌谣集》 入选广西苗、瑶、壮、彞等少数民族歌谣 3000余首。1984年前后,在全国范围内开 展了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等民 间文学三套集成的采录辑集工作。
(六)旅游景点歌舞展演与民歌传承。全 国各地不少旅游景点设有歌舞场地,为游 客展演歌舞,成为一种新兴的民歌传承方 式。
(七)现代传媒与民歌传承。书刊、广播、 电视、电影、网络等为主体的传播媒介的 增加带来了民歌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借助 现代传媒技术可以更为广泛地传承传播民 歌。
第二节 歌谣的分类与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