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民间歌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情歌 表现劳动群众爱情生活的歌 谣。情歌不仅数量最多,而且优美动人,
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充分表现了民歌 艺术传统的精华。在爱情生活比较自由的 少数民族地区,情歌更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和媒介,没有情歌就没有青年男女的恋爱 与结合。
6、儿歌是在广大民众中广为流传的富于
幻想性、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韵语体式的 歌谣。按其功用大致可分为:抚育歌、游 戏歌和教诲歌等三类。
1)抚育歌又称摇篮曲、催眠曲,是人一生中 最早接触的歌谣,是人们唱给婴儿听的, 倾注了母爱和人类最崇高温柔的感情。
“狼来啦,虎来啦!老和尚,背鼓来啦。 小孩哇,盖花被,小孩哭来,想他姑。”
2)游戏歌是儿童一边玩耍,一边吟唱的歌谣。 孩子天性好玩,当他们相互追逐嬉闹,玩 各种游戏时,便会唱各种各样的游戏儿歌。
3、时政歌 有感于现身感受而对社会、 政治上的看法,密切联系群众切身状 况而创作的歌谣,有歌颂、讽刺、颂 歌。它反映了人民对某种政治事变、 政治措施、政治人物以及与此有关的 政治形势的基本认识和态度,具有重 要的历史价值。
4、生活歌 指的是反映社会生活及家 庭生活的歌谣 ,最流行的有工匠的生 活歌,如《不平歌》农民的生活歌, 如《十二月长工歌》妇女的生活歌, 如《比我年纪大一套》
灵,用以祈福消灾。 2)节令歌,是通 过某种节日或对时令的描述的歌,如 “二月二,三月三”;
3)礼俗歌 ,经常用于男婚女嫁,新 屋落成,以及日常迎宾送客的场合。 最突出的有“哭嫁歌”,“哭丧歌”。 4)祀典歌。是在重大祭祀和庆典时吟唱的
祈祷性的歌。用于劳动生产的祝愿和祭祀, 也有对祖先的赞颂和祈求,伴有相应的仪 式。
二、我国歌谣发展轨迹
1、民间歌谣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 术,从原始社会开始,它就一直伴随着民 众的生活,在民众的劳动生活中产生,并 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鲁迅在《门外文 谈》中论述原始人抬木头所喊的“杭育杭 育”是最早的歌谣创作。
2、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歌在反映社会生活方 面比以前更为广泛和深入,民歌形式也发 展为多种多样的体式与民间诗律。汉魏乐 府民歌,由《诗经》四言诗,发展为五言、 七言、八言和杂言诗。东汉以后,五言为 主。乐府是汉武帝设置的掌管音乐的官署, 从民间采集俗曲谣辞。
“萤火虫,夜夜红;上天去,雷打你;下 地来,火烧你;进洞去,蛇咬你;翻坡去, 猫抓你;快快来,我救你。”
3)教诲歌是侧重对儿童进行知识、道德教育 的歌,包括训练发音,传授知识,培养高 尚品德等内容,对儿童形象生动地进行自 然、社会和人生的教育。
“高高山上一头牛,两个犄角一个头;四 个蹄子分八瓣,尾巴长在身后头。”
十八岁媛主配周岁郎,日里喂奶吃,夜 里打尿包,还要抱起看光光。叫他丈夫让 人笑,叫他儿子理不当。
贪吃妇人不做家,贪吃懒做笑呵呵。堂前 有地不肯扫,桌上灰尘用手拖。客人来了 慢腾腾,端出半碗灰尘半碗茶。日里东家 走西家,夜里点灯纺棉纱。三年纺个鹅卵 苎,四年纺个菜头纱。菜头纱啊菜头纱, 老鼠拖去当尾巴。
(四)宗教活动与民歌传承。在不少民族 地区,人们的宗教活动均离不开民歌,每 项内容都用民歌来表述,甚至有的民歌与 宗教难分彼此,民歌本身就是宗教的内容。
(五)学校教育与民歌传承。民歌文化进 学校课堂,这是民歌传承的有效途径。侗 族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实行侗歌引进课堂 制度。贵州许多高校,如贵州民族学院、 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培养了许多侗族大歌歌 手。
三、质朴清新的语言风格
民歌虽以日常生活为题材写景状物,却形 象生动,各具风貌。
如纳西族民歌“鹦鹉可以随便说话,马鹿 可以随便行走,只有受苦的奴隶,永远没 有自由。”
“石榴青,石榴多子又多心,石榴多子人 吃了,妹你心多连别人。”
“砍头好比风吹帽,坐牢好比坐花园。”
3、唐代民歌也很兴盛。民间流传有竹枝、杨柳枝、 浪淘沙、采桑子、渔歌子等多种曲调。宋代七言 四句体民歌代表作是《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 所吸引:“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
元末民谣《不平谣》 :“天遣魔军杀不平,不平 人杀不平人,不平人杀不平者,杀尽不平方太 平。” 。纯七言的民歌唐宋以来逐渐定型,
“菠萝叶子尖又尖,妹你面花哥不嫌,不
夸张也是民歌常用的方法。如“我的山歌牛毛多, 唱了三年三个月,还没唱完牛耳朵”,“唱得青 山开口笑,唱得黄河水倒流”,“树林当笔天当 纸,海水磨墨写不赢”等等。
重复的运用也是民歌的一种重要手法。有词的重 复、句的重复和段的重复。重复是为了便于记忆 和传唱,同时加强了艺术效果,更好地表现主题。 如 “哪个认得妹要来,请人挑水去洗街;请人挑 水去洗路,洗条大路等妹来。”
“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树 死藤生缠到死,藤死树生死也缠。”
兴,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即先咏叹其它事物,来引出要表达的主题。 起兴句是情感的前奏,常常是歌者“触景 生情”唱出的歌头,其作用在于“寓情于 景”,“借景抒情”。起兴句大多与正文 内容有关。
如:豌豆花开花蕊红,太平军哥哥一去影 无踪,我黄昏守到日头上,我三春守到腊 月中,只见雁儿往南飞,不见哥哥回家 中。”
4、明清是七言民歌及杂言民歌发展传播的 重要时期。明代的民歌以吴歌为代表,重 要的民歌集有冯梦龙编的《山歌》、《挂 枝儿》等。吴歌数量众多,但大都表现男 女恋情,反映了新兴阶级冲破封建藩篱, 追求人性解放的愿望与要求,风格上则比 南朝民歌更为坦率泼辣。
5、辛亥革命后,反映人民痛苦生活的“长 工歌”成了这一时期的民歌代表作品。 “五四”以后北京大学成立歌谣征集处, 开始现代规模的民歌搜集工作。抗日战争 时期,陈志良编著《广西特种部族歌谣集》 入选广西苗、瑶、壮、彞等少数民族歌谣 3000余首。1984年前后,在全国范围内开 展了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等民 间文学三套集成的采录辑集工作。
比,是“指物譬喻”,其中有明喻、隐喻、 借喻等等。明喻是用“像”、“如”等词 联结本体和喻体,以表明其相似关系。
如“姐妹生得灵手巧,采茶好比绣金球; 上采好似蝶恋花,下采好似金鱼游,左采 好似龙戏水,右采好似凤点头。采得春风 开口笑,采得青山笑点头。”
“风吹云动天不动,水推船流岸不流,刀切 莲藕丝不断,我俩生死永不丢”。
第八章 民间歌谣
第一节 歌谣的定义、 渊源与传承
一、民间歌谣的定义 民间歌谣是“民歌” 和“民谣”的合称, 是民间文学中可以歌 唱和吟诵的韵文作品, 是民间文学中产生最 早,内容最丰富,数 量最多,用途最广的 一种文学样式。
有词有曲,可唱可和,配乐曲歌唱的叫民 歌;没有固定的曲调,以较自由的方式吟 诵,但仍带有很强的音乐感和节奏感的叫 民谣。就文学形式而言,我们把二者统称 为民间歌谣。
三、歌谣的传承
(一)节日庆典与民歌传承。我国各民族 众多的传统节日多与民歌紧密相关,民歌 活动在这些节日中往往扮演非常重要的角 色。比如春节、三月三、中元节、中秋节, 传统的歌会、歌圩、歌坡、歌节更是一种 狂欢活动。 “花儿会” 程序可分为“拦路 听歌”、“朝山献歌”、“联欢夜歌”、 “祝酒歌别” 。
“生不丢来死不丢,除非蚂蚁生骨头,除 非冷饭又发芽,白岩上头生石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法
赋,铺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朱 熹语),即运用铺张的手法对事物进行具 体描述。
如:“那年那日闹灾荒,街头儿女摆成行, 娘割骨肉为颗米,儿扯衣角不舍娘。”
连就连,我俩结交定百年,哪个九十七岁 死,奈何桥上等三年。”
1、劳动歌 一种由体力劳动直接激发起来的 民间歌谣,包括:一是协调劳动节奏的民 歌,《劳动号子》 如忻州“这一排打完咱 就……”。二是直接反映劳动生活的民歌, 直接反映劳动生活,劳动内容,场景等。
它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呼喊号令 式的劳动歌,这一类劳动歌在文学上 的价值不如在音乐上的价值高,在艺 术上的价值不如在使用上的价值大。 二、抒情性的劳动歌。
2、仪式歌是一种伴随着人生礼仪和祀典仪 式所唱的歌。这种民歌最早受原始宗教和 民俗风情的影响,常伴有一定的祈祷目的, 如祈年、禳灾、告祖、求福等。
仪式歌,就其仪式应用的情况来看分 为四类:1)是一种被认为具有法术力量
的民间歌诀或咒语。仪式歌的产生基础是 原始初民对语言神秘力量的信仰,人们相 信语言具有一种魔力,认为它可以打动神
(六)旅游景点歌舞展演与民歌传承。全 国各地不少旅游景点设有歌舞场地,为游 客展演歌舞,成为一种新兴的民歌传承方 式。
(七)现代传媒与民歌传承。书刊、广播、 电视、电影、网络等为主体的传播媒介的 增加带来了民歌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借助 现代传媒技术可以更为广泛地传承传播民 歌。
第二节 歌谣的分类与内容
(二)人生礼仪与民歌传承。在各民族传 统社会里,无论是男婚女嫁、子孙满月、 寿诞祝贺、丧葬仪式,均伴随有民间歌唱 活动,这些人生礼仪成为民歌传承的一个 重要方式。
(三)交际习俗与民歌传承。许多民族用 民歌来进行各种社交娱乐活动,唱歌就是 他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在生活中占 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第三节 歌谣的艺术特色
一、率真自然的情感 率真自然是指歌谣所表达的感情非常真实,
而且常常把所抒之情和四周的人、事、物、 景结合起来,形象生动,富于浓郁的泥土 气息,表现了劳动人民自己的生活。所用 语言往往是经过提炼的口头语,明白晓畅, 内涵丰富。
“太阳落坡郎要回,团转四邻有人围;他要 围来等他围,两人情愿还怕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