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围城》的讽刺(一)
《围城》如何讽刺当时的社会现象
《围城》如何讽刺当时的社会现象《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一部经典之作,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和深刻的洞察,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有力的讽刺。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种种弊病。
方鸿渐,这个主角,身上集中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软弱和迷茫。
他留洋归来,却没有真才实学,靠着一张假文凭糊弄他人。
这一情节讽刺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人追求虚名、弄虚作假的风气。
他们并非真正为了求知和进步而求学,只是为了装点门面,获得所谓的“身份”和“地位”。
这种现象在当时并不罕见,反映出社会对于表面功夫的过度重视,而忽视了真正的能力和内涵。
小说中的爱情和婚姻也成为了讽刺的对象。
方鸿渐在感情中的徘徊和迷茫,反映出当时人们在选择伴侣时的盲目和功利。
例如,苏文纨一心想要嫁给一个能满足自己虚荣心的男人,她看重的并非是爱情本身,而是对方的地位和财富。
这种功利的婚姻观念在当时的社会中颇为普遍,人们往往将婚姻视为一种获取利益和提升社会地位的手段,而忽略了婚姻的本质应该是基于爱情和相互理解。
再者,《围城》还讽刺了当时的职场现象。
方鸿渐在三闾大学的经历,揭示了职场中的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
学校里的教授们为了争夺职位和权力,不惜互相攻击、排挤。
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教育领域,在其他行业也同样存在。
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择手段,失去了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反映出社会竞争的残酷和人性的丑恶。
此外,小说中对于社交场合的描写也充满了讽刺意味。
那些所谓的名流聚会,表面上热闹非凡,实则充满了虚伪和做作。
人们戴着面具,说着言不由衷的话,互相攀比和炫耀。
这种虚假的社交文化,反映出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功利和肤浅,真正的真诚和友谊变得稀缺。
《围城》对传统观念的僵化和保守也进行了批判。
比如,对于长辈权威的盲目遵从,对于旧礼教的坚守,都成为了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枷锁。
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使得人们在面对新的事物和思想时,往往表现出抵触和排斥,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小说还揭示了社会阶层的固化和不平等。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风气以及人性的讽刺揭示,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荒诞与虚伪。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围城》的讽刺艺术进行浅析。
小说运用对传统文化进行讽刺的手法。
小说中描绘了一个传统封建社会的背景,通过对这一背景的描写,作者对封建家庭、宗族关系、婚姻意识等传统观念进行了讽刺。
例如小说中的罗老师就是一个身世卑微、在社会上地位较低的人,但他却通过与嫂子的婚外情获得了高人一等的地位,这种颠倒的伦理观念与社会道德引发了读者对传统观念的反思。
小说通过对社会风气的讽刺,展现出了社会的种种荒诞与虚伪。
小说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既不甘于当赤脚医生,也不甘于与现实妥协,但他又无力改变现实,最终迷失在荒诞的社会中。
小说通过对方鸿渐的描写,讽刺了当时社会人们只顾个人利益,缺乏责任感、道德底线,以及对真实的逃避和迷茫。
小说通过对人性的讽刺,揭示出了人们虚伪的本性。
小说中的各个人物都有着自私的一面,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背叛亲人、朋友甚至国家。
例如陈清扬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选择了离家出走,父亲为了个人的面子而不肯讨债,这些都体现了人性的丑陋一面。
小说中的许多人物都是虚伪的,比如方鸿渐的姑姑王夫人,她对方鸿渐表面上关心爱护,实际上却只是为了控制方鸿渐,让他按照她的意愿去行动。
《围城》通过讽刺的手法,以小说的形式向读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荒诞与虚伪。
通过对传统文化、社会风气以及人性的讽刺,作者剖析了社会的种种弊端,并对人们进行了思考和警示。
这种讽刺艺术的运用不仅使小说更加深入人心,也使读者在娱乐的同时获得了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鲁迅文学奖得主钱钟书的代表作品,该小说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上的种种荒谬和愚昧。
小说以直白的文字、深刻的思想和幽默的笔调揭示了人性的荒谬和自私,对社会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和讽刺。
本文将从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三个方面对《围城》的讽刺艺术进行浅析。
《围城》通过对情节的讽刺展现出了小说的讽刺艺术。
小说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以及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和冲突。
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文弱书生,他与表妹婉秋之间的暧昧关系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之一。
他一直被婉秋迷住,而婉秋亦被方鸿渐的学识所吸引。
两人均由于自私的心理和软弱的性格而无法达成真正的彼此理解和爱情。
在小说中,钱钟书采用了轻松幽默的笔调,表现了方鸿渐和婉秋之间的荒诞情感,以此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缺乏真诚和信任的荒谬。
这种荒谬不仅体现在方鸿渐和婉秋之间的情感上,还反映了整个社会的道德缺失和人性扭曲,正是通过这种对情感的讽刺,小说以幽默的笔调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荒谬和愚昧。
《围城》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讽刺呈现了小说的讽刺艺术。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每一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鲜活的形象。
方鸿渐是一个软弱而自私的文弱书生,他一直在对婉秋的感情和对事业的追求上犹豫不决,表现出了自私和软弱的一面。
而婉秋则是一个看似温柔却实际上极端自私的女子,她一直对方鸿渐抱有幻想,同时又感到自己的空虚和无助,她的自私和软弱也正是导致了她与方鸿渐之间无法真正在一起的原因。
小说中还有方鸿渐的妻子溥仪,她是一个聪明而机智的女性,却在婚姻中始终无法摆脱丈夫的阴影,她对方鸿渐的爱情一直都是一种逆来顺受的态度。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描绘,小说着重揭示了人性的自私和软弱,以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荒谬行为,通过人物的讽刺,小说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悲哀和愚昧表现得淋漓尽致。
《围城》通过对社会背景的讽刺揭示了小说的讽刺艺术。
小说的背景是中国初期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时代背景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该小说讽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围城》的讽刺艺术:一是小说中的讽刺目标和手法,二是小说中借助讽刺所表现的深层意义。
一、小说中的讽刺目标和手法1.讽刺婚姻观念《围城》中一直贯穿着婚姻观念的讽刺。
小说中的婚姻呈现出一种通过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来交换的现象,而不是以真心相爱为基础的。
作者用讽刺的口吻告诉读者,这样的婚姻只会让人们在痛苦中度过一生。
比如,书中的颜楠在四处求婚被拒后,转而选择了一位老女人做妻子,仅仅是为了钱和房子,最终也只是提前预定了自己婚后的痛苦命运。
2.讽刺小资产阶级小说中的许多角色都是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但他们却都有着自以为是的优越感。
比如,陈察秋与吕洞宾组织的“察吕联欢会”令人对他们的谈吐以及那种独具标新立异之妙感到压抑和搞笑。
这些小资产阶级的行为看似潇洒随意,实则是被自己铺设好的城墙所纠缠,从而导致他们无法脱身。
小说在具体展现小资产阶级行为的时候,深入地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是小资产阶级文化的一部分。
3.讽刺文化现象小说中一些流行的文化现象也成为了作者讽刺的对象。
比如,小说中的人们大量使用英文词汇,以此尽显自己的文化底蕴。
但事实上,这部分人却对英语并未有太大的掌握,他们所用的英语词汇基本上只是广告、麦当劳等多媒体塑造的“时髦”符号。
这种表现正是对异化现象的一种透露。
二、小说中借助讽刺所表现的深层意义1. 社会困境通过对小说中婚姻、小资产阶级以及文化现象的讽刺,小说背后体现出的是一个整个社会的困境。
在大环境下,人们只能寻找各种方式来逃避自己的困境,这是持久的社会困境。
人们不断拉伸围墙,尝试寻找完美的感觉,而不去面对社会中的不完美因素,并试图从中实现成功。
如此不断地期盼完美不可靠的东西,不断纠缠于自己建造的围墙、城墙之中,而真正的解脱却并未到来。
2. 人性困境《围城》还着重表现了人性困境。
小说中的城墙并非只是空想和建筑的象征,更多的是一种心理防御的体现,即人的内在城墙。
《围城》读后感(一)
《围城》读后感(一)
《围城》是一部充满讽刺和讽刺的小说,通过对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社会和
人性的揭示,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追求。
全书以主人公方鸿渐的视角展现
了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人物,透过这些人物的言行举止,读者可以看到他们内心的真实
想法和欲望。
作者以幽默的笔调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虚伪,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
得到启发,还能反思自身的行为和价值观念。
同时,小说也通过对爱情、友情和家庭的描写,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小说中,人们各自为了自己的利益和欲望而相互勾心斗角,而主人公方鸿渐也在这样的环境中
感到困惑和无奈。
通过对这些复杂的人际关系的揭示,读者可以看到现实生活中的许
多现象和现象。
总的来说,读完《围城》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人性、社会关系和人生价值观的问题。
这部小说虽然是描写上个世纪的中国社会,但其中所探讨的问题却是永恒的。
它让我
明白了在现实社会中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思考,不轻易被表面现象迷惑,更
需要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友情。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小说描绘了一个城市里的人们以及他们的生活、感情和思想。
小说中钱钟书运用了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弊端。
以下是本文对《围城》的讽刺艺术的浅析。
一、对知识分子的讽刺在小说中,通过对方鸿渐这个知识分子的刻画,钱钟书对当时的知识分子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方鸿渐是一个装模作样的文化人,他将自己的身份视为一种优越的地位,用高人一等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
但是,方鸿渐并没有真正的学问和修养,他经常出现种种荒唐和可笑的行为。
如在小说中,他去敬献神明,在庙前拜祭时,竟不知道应该来回拜三次,而是躬着身在那里转悠,弄得众人哄笑不已。
二、对女性地位的讽刺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讽刺对象。
作者通过对王夫人、甄淑容等女性形象的塑造,揭示了当时女性地位的卑微和他们对权利和地位所做出的让步。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王夫人,她是一个丑陋而贪财的女人,为了谋取自己的利益,不惜伤害自己的尊严和家庭的和睦。
而甄淑容也是一个不可自主的女人,她被男人们当成是一件物品来使用,最终被父亲卖掉。
三、对社会风气的讽刺小说中还对当时社会的种种病态进行了讽刺。
作者通过对各种名流、官员和商人的描绘,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上的问题。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各种虚伪的言谈和行为,如让礼金代替真情,过分重视面子,宁可瞒而不报,等等。
综上所述,钱钟书的《围城》是一部极富讽刺意识的文学作品,他以冷静而深刻的视角,严厉地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病态和弊端。
尽管这部小说最终没有给出解决之道,但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非常深刻的镜子,使我们能够痛切地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困境,进而更加自觉地去面对自己身上的问题。
《围城》讽刺了什么
《围城》讽刺了什么
《围城》中把围城比喻成了我们因追求而陷入的窘迫之境。
总会有些人对当前美好的生活并不满足,不停地追逐他们想要的东西,当他们真正追求到之后觉得索然无味。
基于这种循环的追求,在无形中变成了围城,让不知满足不断追求的人最终走向了精神末路,从而受到来自精神上的摧残。
《围城》讽刺了人性的丑恶与虚荣,告诫我们做个围城外的人。
书中用幽默犀利的语言讽刺了人性的丑恶与虚荣。
揭示了人物隐匿的心理,剖析了人性的弱点。
围城对知识分子的讽刺例子
围城对知识分子的讽刺例子围城这部小说真的是让人哭笑不得啊,尤其是对于那些知识分子来说,真是讽刺得太到位了。
大家都知道,围城里的人就像那只被困在围里的兔子,心里想着外面的世界,然而一旦出去了,又想要回到那种舒适的圈子里。
想想那些知识分子吧,他们总是追求着高尚的理想,心里想着要拯救这个世界,结果呢?他们却被围在了自己的书本和理论里,动不了,真是个笑话。
就拿方鸿渐来说,这小子真的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
他留洋归来,满腔热情,以为自己是个大英雄,结果到了中国,发现自己不过是一颗小星星,照亮不了什么。
他身边的人都在嘲笑他,觉得他那点洋文根本没用。
方鸿渐像个无头苍蝇,四处碰壁,嘴上说着要改革,要追求真理,心里却又觉得无能为力。
就像吃了个大馒头,却没法咽下去,真是尴尬。
再说说他那些同学,真是个个都满腹经纶。
可问题是,他们的理论再好,也没法应用到实际中。
见面的时候,大家都在争论,争论得不可开交,结果就像打了个架,谁也说服不了谁。
就这样,他们在这个围城里越陷越深,明明都知道外面的世界精彩得很,偏偏就是不愿意走出去。
难道就因为他们习惯了这种温暖的围墙吗?我看不是,是因为害怕!再想想这些知识分子的恋爱,简直也是个喜剧。
每次聚会,大家都在聊理想,聊诗词,聊历史,结果一转眼,没人关心谁喜欢谁,谁又对谁一见钟情。
就像打麻将,大家都在看牌,却没人出牌,最后就剩下了尴尬的沉默。
明明有那么多机会,偏偏让理想把他们的生活给围住了。
爱情啊,真的是围城外的另一种追求,但他们却总是顾忌重重,宁愿坐在城里谈论那些空泛的理论,也不敢去追求那种真实的感情。
这让我想到,围城对知识分子的讽刺,不仅仅是让人捧腹大笑,还让人思考。
人生啊,真的是个围城,有些人拼命想进来,有些人又想出去。
可无论你在哪里,外面的世界总是风云变幻,里面的生活却是一成不变。
那些知识分子们,真该放下书本,试着去体验一下生活。
毕竟,光说不练可不行,只有走出去,才能知道世界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围城》的都市讽刺
《围城》的都市讽刺《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创作的一部现代文学作品,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通过讽刺的手法,揭示了都市中人性的扭曲和困境的缠绕。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围城》中的都市讽刺。
一、都市生活中的空虚与迷茫《围城》以主人公方鸿渐作为视角,展现了都市生活中人们普遍存在的空虚与迷茫。
方鸿渐作为一个年轻有为的知识青年,却陷入了职场的泥沼以及自己的感情纠葛中。
在都市这片看似繁华的土地上,人们追求物质的享受和社会地位的攀升,但却常常感到内心的空虚和无力。
这种空虚和迷茫的描绘,正是对都市人生活状态的尖锐讽刺。
二、物欲和功利的困扰《围城》中,物欲和功利主义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方鸿渐与妻子亦舒的婚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他们的婚姻本应该是两个相爱的人走进婚姻殿堂,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然而,在物欲和功利的驱使下,他们之间的感情逐渐变得肤浅和虚假。
方鸿渐没有能力满足亦舒的物质需求,而亦舒则追求的是一个有地位、有权势的丈夫。
这种婚姻关系的困境无疑是对当代都市社会中功利观念的讽刺。
三、个体与集体的冲突在《围城》中,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冲突是一个重要的讽刺元素。
方鸿渐作为一个个体,常常受到身边人的压力和期望,要求他安于现状、追求物质和社会地位。
然而,他内心对自由和追求真实的渴望却无法得到满足。
尤其是在他和朋友们的聚会中,在酒宴上,大家言谈之间透露出的虚伪和利己主义,让方鸿渐感到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冲突与隔阂,也让读者对都市生活的现实产生深思。
四、社会谄媚与虚伪《围城》中对社会谄媚与虚伪现象的揭示,是对当代都市社会的深刻讽刺。
在小说中,方鸿渐的父亲就是一个典型的社会谄媚者。
他为了追求升迁和名利,主动去巴结上司和权贵,过分追求物质和社会地位,失去了道义和真实。
这种社会谄媚的现象在都市中普遍存在,人们为了顺应社会的潮流和权威,不得不抛弃自己的本心和原则。
小说通过这一讽刺,揭示了现实社会中虚伪和道德沦丧的现象。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现代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描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城乡之间、新旧文化之间的对立与冲突。
小说以轻松幽默的口吻,蕴含了深刻的讽刺与批判。
本文将从小说的讽刺艺术展开分析。
首先,小说对封建道德的讽刺。
作品中的小说女主角,王凤霞,她的行为和言辞都是一反封建传统女性的端庄、贤淑和温柔。
她对任达华提出要求并阻止其去娶某女生,让人感受到她的果敢和自我主张。
而她在电影院与丁力的亲热也显得开放自由,彰显了她超越了传统封建道德的思想。
小说还通过王二的家庭生活让人看到了封建家庭观念所导致的虚伪和矛盾。
王二在家中表现得与外面完全不同,严肃而审慎,凝重而忧愤。
他重视自己的家庭形象,特别在妻子面前更是不愿有丝毫闪失。
这种表演式的家庭生活在小说中被讽刺为一种假象,反映了封建道德所造成的压抑与虚伪。
其次,小说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冷嘲热讽。
小说描绘了一批知识分子人物的形象和代表他们的文艺、政治思想。
作品中的冯云峰和他的社会思想,代表了现代知识分子群体的一种心态,即利己主义、唯物主义和缺乏责任感。
小说中用冯云峰作为代表,表现了一种受西方思想启发的自由、独立主义的文艺人格的形成。
这种文艺人格缺乏责任感,以挖苦和讽刺为过场,对自己、对社会都带有鲁莽和冲动,是一种任性的文化状态。
同时,小说对周而复始的抗争和叛乱,对知识分子的政治利用和错误方向的批判,体现了小说的严厉嘲讽和深刻批判。
再次,小说对民众的讽刺。
小说中的人民群体并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他们被描绘成愚昧而易受骗的群体。
他们在抗日战争中不是投身于正义的战争中,而是投身于搞黑市、赚取暴利的行为中。
小说中人民的形象可以看做是中国现实的一面镜子,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民智不开,农民和小民在封建道德的压迫下没能真正发展。
最后,小说以自我讽刺收尾。
在整个小说中,节点时刻在刻画着各种各样的社会人物,但通过各种换位思考的方式,讽刺了他们的道德水平、人性缺陷,揭示出现实中的弊端和问题所在。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围城》是中国现代作家钱钟书创作的一部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通过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朽,暴露了人性的丑陋和善变,表达了
对人们盲目追求现实利益而忽略内心真正需求的深切关注。
《围城》通过对人性的讽刺,揭示了人们的丑陋和善变。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他们在面临生活困境时展现了各自的丑陋和善变。
方鸿渐的妻子杨露蝉为了追求物质利益,不顾道义和婚姻忠诚,与一个有钱人私奔。
而方鸿渐的情人梅冰也是一个善变的人物,她
一直对方鸿渐保持着矜持和拒绝,直到方鸿渐离婚后才回心转意。
这些人物的丑陋和善变
讽刺了人性的多变和贪婪,让人们反思自己在现实利益面前的行为。
《围城》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讽刺,表达了对人们盲目追求现实利益而忽略内心真正需
求的关注。
小说中,许多人物都追求着物质和虚荣,他们视金钱和地位为人生的唯一追求。
他们却因此失去了内心的满足和真正的幸福。
作者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以及方鸿渐对物
质追求的认识和反思,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人们内心真正需求的呼唤。
小说的结尾,方鸿渐看到了城墙之外的美好,代表了他的觉醒和对内心世界的重视。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小说以中国近代社会的封闭与僵化为背景,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情节的讽刺,展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非议和思考。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围城》的讽刺艺术进行浅析。
《围城》通过对主人公方鸿渐、李秀才等人物形象的讽刺,揭示了他们的麻木和无知。
方鸿渐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他原本有机会改变命运,但因自甘堕落、追求安逸而放弃了机会,最终沦为一个庸俗的小人物。
小说中的李秀才也是一个荒唐可笑的形象,他常常以严肃的口吻教训别人,而实际上自己却是个无知愚昧的人。
这些形象的讽刺揭示了他们的愚蠢和麻木,象征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封建思想和思维定势。
小说通过情节的讽刺,暴露了封建社会的假面和虚伪。
小说中的围城暗喻了封建社会对外界的封闭和对个人的限制。
城外的人想进城,城内的人却想出去,形成了一种荒谬的现象。
小说通过这种情节安排,讽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假面。
《围城》对社会现象的讽刺,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正常和不健康。
小说中描写了一系列社会现象,如官场腐败、围棋比赛中的勾心斗角以及媒体的虚假宣传等,这些现象百千年来固化成一种成规。
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讽刺,小说作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正常和不健康,呼吁社会要清醒认识现实,展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思考。
《围城》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情节的讽刺,展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非议和思考,不但深入分析人物内心,揭示现实的荒谬与假面;而且凭借细腻,符合人性的刻画,凸现文人内心的脆弱和相对的坚强,都堪称传世之作。
这种讽刺艺术既让读者感受到小说的幽默和娱乐,又引发了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反思,使《围城》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社会的喜剧与悲剧《围城》的讽刺
社会的喜剧与悲剧《围城》的讽刺《围城》是中国作家钱钟书所著的一部小说,以其独特的讽刺风格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小说通过对社会的喜剧与悲剧进行描绘和讽刺,展现了围城主人公方鸿渐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的迷茫和无奈。
首先,小说以喜剧的形式揭示了社会的荒谬和荒唐。
作者将方鸿渐这个主人公置于一个矛盾重重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对方鸿渐的思想、行为和感情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社会喜剧。
方鸿渐被剥夺了自由发展的权利,无法追求自己真正的兴趣和激情。
他被社会的传统观念束缚,迫使他走上了一条与自己内心追求不符的道路。
这种荒谬的社会现象,以喜剧的方式呈现,让人不禁会心一笑。
其次,小说中的悲剧元素带给读者深深的思考。
方鸿渐的婚姻生活中充满了悲剧色彩。
他与妻子梅兰芳的婚姻并非基于爱情,而是出于社会压力和家庭利益的妥协。
他们的婚姻状态冷漠而疏离,相互之间缺乏真正的沟通和理解。
小说通过对这一悲剧婚姻的描写,揭示了婚姻中的种种困扰和无奈,使人深思自己在婚姻中的选择和取舍。
此外,小说还以一种幽默的方式讽刺了一些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
作者通过方鸿渐的朋友圈和社交场景,生动地塑造了一些中庸之人,以及他们为了博取他人的赏识和称赞而表演的可笑行为。
这些人虚伪而肤浅,却深受社会的认可,形成了一种滑稽的社会风尚。
作者以幽默的笔触让读者看到了这些人的可笑和可悲之处,同时也对社会对于人性弱点的矫枉过正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总之,《围城》是一部以讽刺为手法的小说,通过对社会的喜剧与悲剧进行描绘,展现了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的无奈和迷茫。
小说中幽默而激烈的讽刺手法,令人耳目一新,让读者在娱乐中思考。
通过《围城》,我们能够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也能够对自己的生活和选择有更深刻的思考。
这种讽刺力量的展示,使得小说成为了经典之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钱钟书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讽刺的艺术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人性弱点和社会弊端。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对《围城》的讽刺艺术进行浅析。
《围城》通过对人性的讽刺揭示了人们普遍存在的虚荣心和功利心。
小说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墨守成规,追求名利的典型代表。
他在争宠于权贵之间,为了自己的前途,使尽一切手段,对朋友不忠诚,甚至出卖自己的妻子;而他的妻子白楚天则是一个妄想进入上流社会的女人,她不断追求物质和地位,最终却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倒向了弥勒先生。
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揭示了现实社会中许多人被功利和虚荣绑架的悲剧。
《围城》通过对社会规范的讽刺,揭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虚伪和偏见。
小说中的小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满嘴胡话,自命清高,实际却是个没有主见的软弱之人;而小秦则是一个怀疑论者,他质疑社会价值观,但最终也沦为了围城的一员。
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讽刺了许多虚伪的人,也揭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偏见和僵化的观念。
《围城》通过讽刺对知识分子的批判,展示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无奈和困惑。
小说中的方鸿渐和孙小姐都是知识分子,他们一方面嘲笑社会风俗和人们的愚昧,另一方面却又终身难逃社会的困扰和束缚。
这种讽刺揭示了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中的尴尬和困境,以及思想和行动上的冲突。
《围城》通过讽刺的艺术手法揭示了人性弱点、社会弊端和知识分子的困境。
这部作品不仅在揭示社会问题的也引发了对人生、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度思考。
它以幽默和讽刺的笔调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人性和社会的窗口,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围城讽刺的句子
围城讽刺的句子围城是针对旧社会封建主义精神围城现象的一部讽刺小说,作者钱锺书以犀利的笔触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嘲笑和揭示。
本文将整理围城中的一些讽刺句子,以展示钱锺书巧妙的语言运用和他对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
1. “我们这一代人究竟过得怎么样,究竟盛开了怎么样的花朵……这是一个令人迷,有时也令人悲的问题。
”这句话展示了主人公薛嵩对于自己所属的这一代人生活状态的迷茫和悲哀,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旧社会种种荒诞现象的讽刺。
2. “根本不懂得命运在于时势。
”这是钱锺书对于故事中角色们麻木自满心态的讽刺,他们对于当时的时势没有任何的认识和了解,沉浸在自己的固步自封之中。
3. “不是骗子乱嚼舌根,就是腐儒溺亲溺私,没有一个有公心。
”这是作者对于团结互助的社会精神在围城中的透彻批评,传统社会中团结互助的精神已被个人私利所取代。
4. “太平盛世,老夫老妻,儿孙满堂,要不然干嘛买‘文记’的剃须水?”这是作者对于当时社会拜金主义和盲目追求名利的讽刺,通过这句话揭示了当时人们对于物质追求的无底线。
5. “儿子是父母外甥,外甥是叔伯襟弟。
”这是作者对于当时的官僚主义和权力寻租现象的揭示,通过亲戚关系的纷繁复杂,表达了当时社会人际关系的扭曲和应试教育的虚妄。
6. “人要是不作声,就交待不出政治。
”这句话揭示了当时言论自由的局限和面对困境时人们的退缩,也反映了权力机构对于个人声音的压制。
7. “战训阎锡山经验,窃以为主要的就是别经常打。
”这句话以战争为背景,暗示了当时官府统治者的无能和对于战争的糊涂态度,具有讽刺意味。
8. “时势不问刺史府,刺史府全凭时势。
”这句话点明了官员对于政治党派的妥协和迎合,暗示了当时官场人物对于权力的跟风和利益的转换。
9. “市井文豪,没有不夸自己的。
”这句话暗示了当时文人们崇尚虚名和自吹自擂的风气,对于现实社会的无视和对自己的过分自信。
10. “娘娘是绝品,小老婆钟爱胸部儿。
”这句话反映了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和人们对于女性身体的肤浅追求,形象生动地讽刺了旧社会的男尊女卑思想。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我们可以从小说中对人物的刻画入手。
在《围城》中,讽刺的对象大部分是通过对人物的刻画来实现的。
比如主人公花落,他是一位有着高学历的知识分子,但却迷茫不已,一心想着到国外寻找自己的理想境界。
在小说中,花落的种种行为和言论都暗藏着讽刺意味。
比如他总是高谈阔论壮志豪情,却最终原地踏步,被困于一座城市中。
再比如他对自己的虚荣心,表现在他对女友冯丽人的刻意炫耀和对妻子孙小姐的冷落。
这些都让人对他产生一种讥讽的情感。
通过对花落这样的知识分子形象的讽刺,贾平凹实际上也在讽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境遇和局限。
小说中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众多现象也进行了讽刺。
比如对官场的描写。
小说中的捷克副领事实际上就是中国官场的缩影。
他是一个形式主义者,除了追求虚名和荣誉外,便没有其他追求。
他在所谓做工作的时候往往是在会所游戏,闲聊吃饭。
这种行为让人不禁忍俊不禁,同时也对中国官场的作风进行了戏谑的讽刺。
在小说中,还对当时社会上的封建思想和迷信进行了讥讽。
比如花落的妻子孙小姐,她整天念念不忘的就是给家里置办新房而烧金纸。
这种行为既展现了她封建迷信的一面,又暗讽了当时社会上人们盲目追求物质的表面现象。
通过对《围城》中的讽刺艺术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这部小说所强调的是对当时社会的批判。
贾平凹通过讥讽的笔调展现了对社会现象的鲜明洞察,对社会各种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揭露了社会上各种现象的荒诞与可笑。
这种讥讽,使小说在读者的心中产生共鸣,不仅是因为小说中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挖苦,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些现象在当下社会中依然存在。
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揭露讽刺,贾平凹实际上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生活在假象和无奈之中的社会。
通过讥讽对当时社会社会现象的揭露,小说还彰显了一种更高层次的人文关怀。
在小说中,贾平凹通过对花落这样的知识分子形象的讽刺,对捷克副领事这样的官场人物形象的讽刺,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呼吁人们对社会现象有更多的思考和判断。
这种人文关怀的理念在当今社会中也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谈《围城》的讽刺艺术
谈《围城》的讽刺艺术
《围城》是当代中国作家钱锺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嘲讽和讽刺手法描写了从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风貌,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现象。
本文从小说的讽刺艺术入手,分析小说的讽刺手法和表现手段。
1. 讽刺手法
小说以幽默的口吻,犀利的笔触,讽刺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明以及政治体制等多个方面。
小说中的讽刺手法有以下几种:
(1)对比手法
小说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人物形象的喜剧性鲜明的特点。
比如在《围城》中,周骏生和方鸿渐是两个比较突出的形象。
周骏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化人,身材高大,相貌堂堂,聪明伶俐,学识渊博。
而方鸿渐则是一个平凡无奇的小人物,外表平庸,民间传说中称为“屌丝”,沉迷于赌博,没有什么文化底蕴。
两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小说反复地使用对比手法,将这些形象放在异质的文化、生活环境中进行比较,突显出其矛盾性和深刻的讽刺意味。
(2)夸张手法
小说通过夸张手法,将人物和事件塑造得更加具有喜剧性。
比如,方鸿渐赌输了一万元钱,只好拿出破旧的乌纱帽换钱。
这个情节就使用了夸张手法,将方鸿渐在社交场合中的尴尬和悲惨的情境表现得更加夸张和滑稽。
(3)反话手法
反话是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法之一。
小说常常运用反话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情感状态。
比如,方鸿渐对朱…
1。
围城对现实生活的犀利讽刺
围城对现实生活的犀利讽刺《围城》对现实生活的犀利讽刺《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通过对婚姻、城市以及人际关系的描写,犀利地讽刺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荒谬。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阐明《围城》对现实生活的犀利讽刺。
一、婚姻的荒谬与困局在小说中,婚姻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通过描绘方鸿渐和孙小姐的婚姻,作者展示了现实生活中婚姻的种种荒谬。
方鸿渐的婚姻算计、欺骗的手段以及孙小姐对方的一再妥协,映射出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婚姻中常常为了名利、地位而不顾自己的感情,忍气吞声。
这种婚姻制度下的选择无非是一场围城,不管是外部的压力还是内心的困惑,人们往往陷入其中无法自拔。
二、城市的虚荣与束缚城市作为现代人生活的核心,同样成为《围城》中的一个主要背景。
小说中通过对城市的描写,寓意了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面子、地位等虚荣心的追求而束缚自己。
城市的繁华与喧嚣,看似美好的生活与机会,却也带给人们虚荣、攀比的心态。
人们都习惯了围城式的生活,守着自己的小圈子,而不愿意去探索和面对外面的世界。
正如小说中的角色们,他们在城市里努力追求物质与地位,却在内心里迷惑与空虚,没有实际得到真正的满足。
三、人际关系的虚伪与矛盾《围城》中塑造了一系列复杂的人际关系,暗示出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虚伪与矛盾。
小说中的人物时常在言语和行动上做出伪装,他们迎合别人的喜好,掩饰真实的内心,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虚伪和矛盾的关系使得人与人之间失去了真实的交流与信任,社会关系变得脆弱而空虚。
而这种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正如小说中的塑造一样,壁垒重重,充满了虚伪、嫉妒和不信任。
总结观点通过对《围城》的分析,可以看出这部小说犀利地讽刺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荒谬。
婚姻的荒谬与困局、城市的虚荣与束缚以及人际关系的虚伪与矛盾,都是作者通过小说重塑的真实生活的影子。
通过这些讽刺,作者试图唤起人们对于现实生活中种种迷茫和局限的思考,揭示真实的面貌,并催人反思并改变。
《围城》中的讽刺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我谈《围城》的讽刺意义-黄炎
鲁迅先生曾对我国古代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有过甚高的评价,称其“足称讽刺之书”,并说“机峰所向,尤在士林”。
看来,钱钟书的《围城》也多是上承《儒林外史》的“士林”。
只不过《儒林外史》所极力揭发、攻打的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弊恶,而《围城》所反映的是八年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丑恶,这时科举制度业已废止,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的“士林”也换上了新装,有了新的特点:他们不再是梳着长辫子,穿着长衫满嘴“之乎者也”的书呆子,而是留着“洋头”,穿着西装,张口便是“HELLO,YES,NO”的洋奴和善于玩弄权术的政客。
钱钟书《围城》的创作,虽然明显接受了西方文学中心理分析的一些影响,但由于他更多地接受了我国古代小说中的现实主义艺术,画面上显露的是真实生动的现实生活形态。
《围城》显然撷取了我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艺术描写的长处,也具有现实主义艺术描写的鲜明性、具体性和生动性。
它犹如一卷缓缓打开的图画,以留学生方鸿渐归国后谋职、恋爱和婚姻为轴,迤逦摹写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世相”,特别是旧中国一些知识分子的陋劣之态。
他们不学无术,在国外买假博士文凭,回国后招摇撞骗,或表面上道貌岸然,实则一肚子男盗女娼,或明争暗斗,互相倾轧,或发国难之财,利欲熏心……作者用他的讽刺之笔,极娴熟地将这群“士林”之相勾出,并巧妙地讽刺和揭露了那个摇摇欲坠的社会“世相”。
《围城》是一部具有很深的悲剧意味的讽刺小说,但又充满浓郁的喜剧色彩。
作品思想沉潜,寄慨深远,理胜于情,是小说中的宋诗。
钱先生运用讽刺,把社会、人生、心理、道德的病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钱先生在作品中没有用说教来揭露社会弊病,而是用讽刺。
钱先生这位语言的魔术大师在小说中运用了妥帖而出人意表的辛辣冷峭的讽刺、机智的幽默以及洞悉入微的心理分析,为当时社会上的政治群丑、无聊文人的丑态制作了一幅幅活画像。
同时,通过对这些文人的各种丑态的讽刺描绘,批判和揭露了社会的种种时弊,以“历史理性”的眼光,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内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看《围城》的讽刺(一)论文关键词:现代经典小说《围城》主题讽刺、现实意义论文摘要:《围城》之所以成为现当代经典小说,除揭示了深刻的主题外,《围城》的讽刺别具一格。
本文指出《围城》对中国日常世态、教育、政治、文学、人性的病态、精神危机等几个方面的讽刺,旨在揭示它们对于现在的意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钱钟书的《围城》在中国大陆第一次横排出版后,中国便掀起了经久不衰的“钱钟书热‘’,《围城》也因而拥有其千百万的读者。
虽然作者对它“很不满意”,但读者的满意足以证明它的魅力,我每读一次《围城》,它都会给我增加一层新的认识和新的感受,它那多方面的文化批判指向和社会人生感悟,即便是在今天,也会带给我们很多的思索,很多的启迪,让我们把玩再三,不肯释手。
《围城》揭示给我们的,主要有三大层面的主题”‘:最表层的是对爱情婚姻的描写。
作品围绕方鸿渐和四个女性的故事展开,写了方鸿渐与鲍小姐的世俗爱情,与苏文纹的虚假爱情,与唐晓芙的理想爱情,与孙柔嘉的理想爱情婚姻幻化而成的世俗婚姻。
这一层面的内容贯穿整个小说始终;深层的主题思想是反映了现实社会和其中的人类。
作者在《围城》序>中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
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作者在作品里表现了一个个动荡社会的知识分子世界和愚昧落后的内地社会形态。
有法国白拉日隆子爵号邮船构成的留学生世界,有上海“孤岛”围绕和追逐苏文执构成的留学生世界,有内地三间大学的知识分子世界和留学生世界,有方鸿渐故乡无锡的老知识分子世界,也有落后、愚昧、不文明、可笑的内地社会。
它们构成了““强大的传统中国包围着的有着西方色彩的现代知识中国”‘,’;最深层的主题是揭示了人类劣根性的悲剧性寓言层面。
作者由对书中人物的文化人格的审视,到透视人性的弱处,直指人的劣根性,有方鸿渐的懦弱,苏文纹的虚荣,孙柔嘉的阴柔,高松年圆滑的权术机变,李梅亭学术骗子的尊容,方通翁的守旧和迂阔……作者展示主要人物在特定历史时段的挫折和失败,进而展示人类精神困境,使人类理想和幻灭在情节中不断往复循环,最后迷失在绝望的境地中。
到小说的最后,作者更提出了比“鸟笼”和“围城”更加扑朔迷离的人生寓言,显示了二老自鸣钟”的寓言对全书笼罩性的意义—.‘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啼笑。
”老自鸣钟是方鸿渐的象征,是中国历史的象征.也是人类的象征。
它是时间的自我迷失,也是人在时间中迷失、停滞和无出路。
作者有对这类人物困境遭遇的同情.但更多更重要的是对这类人物的批判和讽刺。
钱老先生不是要你撇下一切希望,而是要你先把人生的真相看清楚,然后再迈出自己的步伐,这正如鲁迅在解释自己的作品《过客》时说:“虽然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绝望,因为我以为因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
”带给我们对(围城》主题有如此认识的东西是什么呢?这就是围绕主题深沉的由外而内的讽刺。
阅读《围城》你常常会发出会心的笑,正如杨绛所说“他把写成的稿子给我看,急切的瞧我怎样反应。
我笑,他也笑;我大笑,他也大笑、一”Is]。
这就是《围城》带给我们的形象的、具有美感的批判—笑的批判就是讽刺。
二十世纪中国现代讽刺小说,以鲁迅为代表,有张天冀、沙汀和老舍,他们的讽刺带有谴责和暴露的传统,主流是沉重的政治讽刺,触及时弊,愤怒面向丑恶,是火与剑。
而钱钟书的讽刺己经“出离悲愤”‘,,,也净化了丑、俏皮、幽默,面对千奇百怪的世界是一种幽雅的审美风度。
《围城》的文字,无所不讽,既有充沛的喜剧讽刺(夸张、戏谑、椰榆)。
更多的是因人物的怯弱、善良而伤感的讽刺、悲剧的讽刺。
别的小说读完后能留下人物,留下故事,《围城》读完后除了留下人物故事,更多的是有趣的,有想象力的,精辟的、俏皮的,充满知识意蕴的讽刺语言,与其说《围城》是中国式的流浪汉小说,社会世俗小说,倒不如说它是中国现代另类讽刺小说的杰作。
钱钟书创作《围城》时“痴气旺盛"Isl,各种讽刺充斥全文,于当时对未来均具深远意蕴,值得我们对其批判性讽刺反复赏析,尽情品味。
浩浩大作,我仅选取原作少许片断,略析钱钟书《围城》的讽刺。
一、讽刺中国日常世态原文:(本段文字写方鸿渐即将离开三阎大学时对人际关系的感慨)请吃饭好比播种子:来的客人里有几个是吃了不还请的,例如最高上司和低级小职员;有几个一定要还席的,例如地位和收入相等的同僚,这样,种一顿饭可以收获几顿饭。
鸿渐地位不高,又不属于任何系,平时无人结交他,他也只跟辛媚要好,在同事里没撒播饭种子。
不过,鸿渐饭虽没到嘴,谢饭倒谢了好几次。
人家问了他的行期,就惋惜说:“怎么?走得那么匆促!饯行都来不及。
糟糕!偏偏这几天又碰到大考,忙得没有功夫,孙小姐,劝他迟几天走,大家从从容容叙一叙—好,好,遵命,那么就欠礼了,你们回去办喜事,早点来个通知,别瞒人哪!两个人新婚快乐.把这儿的老朋友全忘了,那不行!哈哈。
”这段文字有一个绝好的比喻—请吃饭好比撒播饭种子。
它把中国人际关系的表面热情、迎奉,实际冷漠揣摩透了。
它告诫人们,没有心机的人活得才有童心,守着这一套行事的人肯定老得快。
此外,还有更累的一手:谢饭。
这段文字几乎高度集中了这一类话的精华.人人都可以去对号人座。
话说得唾沫星子乱飞,无非是话能说得要多好听就有多好听.反正他一毛不拔,他的饭你是吃不到的.模拟的口气生动无比,虚伪到叫人恶心。
作者写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今市井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二、讽刺抗战时期中国的高等教育原文:(本段文字写在教育部视学到三阎大学研讨导师制前夕)。
说笑了一回,辛嵋临走道:“唉,我忘掉了最精彩的东西。
部里颂布的‘导师规程草略’里有一条说: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如有犯罪行为,导师连带负责!”鸿渐惊骇得呆了。
辛嵋道:“你想,导师制变成这么一个东西。
从前明成祖诛方孝孺十族,听说方孝孺的先生都牵连杀掉的。
将来还有人敢教书么?明天开会,我一定反对。
”“好家伙!我在德国听见的纳粹教育制度也没有这样利害,这算牛津剑桥的导师制么?”“哼,高松年还要我写篇英文投到外国杂志去发表,让西洋人知道咱们也有牛津剑桥的学风。
不知怎么,外国一切好东西到中国没有不走样的。
”辛嵋叹口气,想中国真利害,天下无敌手,外国东西来一件,毁一件lel0抗战时期的高等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怪胎。
用钱钟书的话来说叫“训练机器”。
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到,它是打着学习外国先进经验的旗号进行的。
所以,我们对借“中国化”和“中国特色”为名,其实是行倒退之实的东西,绝不能因为它具有一层“民族主义”的保护色就掉以轻心。
当时的中国高等教育.只要想控制人民的思想,限制人们的行为,最后就能想出各种各样的怪招,而各种各样的怪招最后往往通向历史上已经屡见不鲜的旧的一套。
毕竟,我们这个国家的封建思想和意识,是过于丰富了。
“外国一切好的东西到中国没有不走样的‘’,“来一件,毁一件”,此结论值得每位当代国人深思啊!三、对官场和政治的讽刺原文:(本段文字写在方鸿渐被三间大学解聘离开三l闯大学时。
)鸿渐动身前一天,到校长室秘书处去请发旅行证件,免得路上军警麻烦,顺便见校长辞行,高松年还没到办公室呢。
他下午再到秘书处领取证件,一问校长早已走了。
一切机关的首长上办公室,本来像隆冬里的太阳或者一生里的好运气,来得很迟,去得很早。
可是高松年一向勤敏,鸿渐猜想他怕自己、躲避自己,气愤里又有点得意。
他训导的几个学生,因为当天考试完了,晚上有工夫到他房里来话别。
他感激喜欢,才明白贪官下任,还要地方挽留,献万民伞、立德政碑的心理。
离开一个地方就等于死一次,自知免不了一死,总希望人家表示愿意自己活下去。
去后的毁誉,正跟死后的哀荣一样关心而无法知道,深恐一走或一死,像洋蜡烛一灭,留下的只是臭味。
有人送别,仿佛临死的人有孝子孝孙送终,死也安心闭眼。
这里短短几句,涉及到政治场里的两种情景:一是权术机变。
高松年是一校之长,而方鸿渐是下级,方两次与高辞行,高反而躲避。
方鸿渐是一介书生,他气愤之外还感得意,更说明他仅是书生,根本没人官场的门径。
高松年的躲避是一种政治技巧,就是遇到不好处理的事情便躲避。
赵辛嵋的不辞而别,高松年很恼火,他利用历史系教师陆子潇的小报告不发方鸿渐的聘书是理亏的,所以他不想见方鸿渐。
二是贪官离任也要人献万民伞、立德政碑的心理,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而且这是一种普遍的人性(尽管我们很不情愿和“贪官”坐在一条板凳上受此批评),就象临死的人的心理一样。
四、讽刺当时的文学或艺术原文:(本段文字写在范小姐参加汪处厚做媒邀请前)她(指范小姐,三l司大学女生指导,教育系讲师。
论者注)平时有个嗜好,爱看话剧,尤其是悲剧。
这儿的地方戏院不演话剧,她就把现代本国剧作家的名剧尽量买来细读。
对话里的句子像:“咱们要勇敢!勇敢!勇敢!”“活要活得痛快,死要死得干脆!”“黑夜已经这么深了,光明还会遥远么?”她全在旁边打了红铅笔的重杠,默诵或朗诵着,好像人生之谜有了解答。
只在不快活的时候,譬如好月亮引起了身世之感,或者执行“女生指导”的职责,而女生不受指导,反叽咕:“大不了也是个大学毕业生.凭什么资格来指导我们?只好管老妈子,发厕所里的手纸!、’—在这种时候她才发现这些富于哲理的警句没有什么帮助。
活诚然不痛快,死可也不容易:黑夜似乎够深了。
光明依然看不见。
110]这是任何爱好文学的年轻人都可能经历的阶段。
不过作者要讽刺的是中国现代话剧中曾经风靡一时的崇高的浪漫主义倾向。
所举的三个句子,都有反抗情绪,很有激情,如果写得泛滥成灾了,当然也就有了矫情的一面。
假如是曾经写过这种剧本的作者看了《围城》的讽刺,或把对这种文学的爱好栽在“范小姐”这样的小人物身上表示不满意,那也可以理解。
但实际上,讽刺总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
你只看攻击的是不是脓疮,而不应要求它负责对全身的评价。
《围城》时代和当代中国人有一种极不可取的欣赏文学的习惯,认为你讽刺了什么就是要否定什么,讽刺了一种文学就是要否定这种文学,讽刺哪一个干部就是要否定哪一种政治。
这就等于炮制理由否定“讽刺”了。